第一篇:浅谈对TOD、SOD、AOD三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认识
浅谈对TOD、SOD、AOD三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认识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就是城市的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相应出现:城市内部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以及城市在扩张中呈现出的一些经济现象,催生了城市规划师们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三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简要阐述笔者的认识。
【关键词】:TOD、SOD、AOD、发展模式、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城市土地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是城市社会活动的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不断加剧。城市问题不断凸显,故而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它所强调的就是“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经营城市就是对构成城市空间资源、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及其相关延伸资本进行集聚、重组与运营,从而实现资产价值的行为和过程。TOD、SOD、AOD就是经营城市的三种常用模式。
1、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理论
1.1、TOD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模式
在饱受了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恶果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如何建立一套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有利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杰出代表美国设计师Peter Calthorpe 倡导提出了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该模式旨在建立一种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强调公交优先理念,并沿公交走廊加强紧凑布局的综合土地利用。这一模式的提出很快得到了城市规划领域专家的普遍认同,并在美国、西欧、亚洲的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根源,城市的形成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的交通需求,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会形成不同的城市交通量和交通结构。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的发展与演变会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其服务区域的土地开发。诸如某区域内完善的道路设施、协调运作的交通流组织模式、充足的停车泊位等都会通过市场手段影响到该地段的土地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因此说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的关系
与交通模式之间存在互动反馈关系,城市土地用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是在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的过程中进行的
对于当今中国,TOD的发展模式还是比较适应的,由于我国城市化尚处于中期阶段,我国城市的公交系统还不很完善,公交分级、公交专用线、信号优先等措施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公共交通远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要求。公共汽车超载严重,行驶缓慢,道路上交通拥挤现象严重,公共汽车与私人交通相互干扰,公共交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低质量的公交服务容易使得中等收入群体考虑小汽车等私人交通工具。
TOD模式以600 m(约步行10 min的距离)作为社区的有效影响边界,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突出步行,注重对人的关怀,土地开发上强调混合功能的实现,注重公共空间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塑造,都极大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可达性,而这种可达性不仅仅强调交通机动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方便、TOD发展模式功能布置示意图 舒适生活工作“空间人文精神”的实现。TOD模式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是现今条件下交通通达性的最好表现。
1.2、TOD模式的优点
(1)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与传统的城市“摊大饼”式的低密度发展模式相比,TOD 模式更为注重的是土地的高效利用、混合开发。
(2)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城市的无序蔓延与房地产的城外开发导致城市居民的大举外迁,但是居民的工作、娱乐休闲、社会活动仍集中在老城区,这就引发这些外迁居民倾向于采用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出行,容易引起交通堵塞,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期的“钟摆式”出行往往造成城市交通的瘫痪。而TOD 模式由于是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居民可以在较短的步行距离范围内搭乘公交,有利于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3)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TOD 开发带来城市土地紧凑的高效利用,因而可大量节省道路、给水、排水、供电、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费用。
(4)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TOD 开发模式按就近原则将居住、工作、商业、休闲场所合理紧凑地布置在公交站点周边地区,城市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公交沿线,因此TOD 可以降低居民的通勤费用,提高道路使用效率,解决“钟摆式”通勤问题。TOD 不仅要为中长距离出行提供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也为短距离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步行环境,为居民提供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
2、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理论: 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产生的一种新方式。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当年青岛市政府出让了老城区用地,而率先进入新区,实现了城市功能转移、空间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多重目标。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SOD尤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中心转移,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是无法衡量的。
在福州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东扩南移、西进北改”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将福州市行政中心迁往仓山的城门镇(东部新城)。这一垄断规划信息的发布,直接引发了东部新城的建设狂潮。大型基础设施如火车南站、福峡路、市政设施等的进驻,无疑不给城门镇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新一届福州市委书记的上任,我们似乎预见,东部新城的建设就要被冷落。而位于台西科技园的地方,即将拔起福州的第二个CBD,福州的103大楼即将成为福州的新地标。可以说,这便是SOD发展模式的缺点所在。政府在权威的垄断城市规划信息背后,夹杂了较多主观因素,这使得城市的发展面临危机。
3、AOD(Antici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理论
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的开发模式,这是一种城市经营整合概念,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如果说,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信息带来的优势而进行城市经营。AOD则是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来进行城市经营。政府通过预先发布某些地区的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来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入,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即可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例如,在“杭州城市发
消费者望楼兴叹 展概念规划中”,针对未来远期要形成的CBD地区,就提出导入AOD的概念:在钱江新城南岸(未来CBD核心区)以低廉的土地价格预征土地,并向社会明确发布政府未来的规划意图信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开发商在周边地区进行相应的开发,促使CBD所需的配套环境和氛围尽快形成。届时待建设时机与项目储备成熟,政府再进行CBD核心区的开发就是水到渠成了,一定也可获得高额的土地资金回报。
然而在高额的土地资金回报后面,我们应该看到房地产事业的蒸蒸向荣,以及让人瞠目结舌的天价房。我国作为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如今的社会似乎只是为贵族豪门所服务,“地王”的后面,便是成片的贫民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剧还要发生吗?
改革开放32年时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在国际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的社会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失业、持续走高的房价、贫富分化等。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不仅对于一个城市的兴衰至关重要,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民,也是一大利好。
【参考文献】
[1] 马和,马利波,张远景.TOD模式理论研究,山西建筑, Vol.35 No.25Sep.2009
[2] 顾志兵,过秀成,相伟.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初期TOD发展策略研究,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3] 潘海啸.城市交通与5D模式,锐思评论 [4] http://image.baidu.com/
第二篇:AOD、SOD、TOD模式
AOD模式(规划理性预期引导,即政府通过预先发布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
AOD(Anticipation-Oriented-Development)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即政府通过预先发布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利用政府的信誉,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人,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如上海市宣布开发浦东。导致浦东开发投资吸引力的提高。不论是TOD、SOD,还是AOD模式,都是基于政府垄断了城市规划的信息,以及政府手中拥有的投资资金,甚至掌握了城市开发投资组织权的条件,以操纵城市地区土地的增值。它们也可以看成为城市经营思想的体现。
SOD模式(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产生的一种新方式。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当年青岛市政府出让了老城区用地,而率先进入新区,实现了城市功能转移、空间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多重目标。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SOD尤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中心转移,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是无法衡量的。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TOD设计原则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入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TOD缘起
国外研究TOD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在经历了并正经历着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城市或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此举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土地利用的密度降低,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因此带来城市中心地区衰落,社区纽带断裂,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w-Traditional Planning),即后来演变为更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所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使用开发策略逐渐被学术界认同,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应用。1993年,彼得。卡尔索尔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目前,TOD的规划概念在美国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有多达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
TOD定义及内涵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交通引导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一词的准确含义并未作认真地思考,只是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理解:一种城市开发的模式,城市要开发那里,首先把路开通到那里,道路先行,这就是交通引导开发。这与国内近年也十分流行的“服务引导开发”(SOD, Setvice Orient Development),似乎两者是配对的开发模式。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就把新的市政府。或新的行政中心率先迁到那里。两者部基于“交通/服务设施一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土地开发模式,其实是对“TOD”的片面理解。
TOD的概念最早足由Peter Calthorpe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3年出版《The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书中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并对TOD制定了一整套详尽而又具体的准则。“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与“交通引导开发”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本意则差之大也!首先,“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体现了公交优先的政策。而“交通引导开发”则根本没有反映这一关键的内涵。
公共交通有固定的线路和保持一定间距(通常公共汽车站距为500m左右,轨道交通站距为1000m左右)。这就为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公共使用优先。
TOD社区分类
城市型TOD社区
城市型公交社区是指位于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线上,将成为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就业中心。一般以步行10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
社区型TOD社区
社区型公交社区则不是布置在公交主干线上,仅通过公交支线与公交主干线相连,公共汽车在此段距离运行时间不超过10分钟(大约5公里)。
城市型TOD社区
案例
香港
香港人口6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在10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部分仅占18%,其余大多是陡峭的丘陵。香港在如此之高的密度下仍然能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污染,与其居民极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分不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负担着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正是由于TOD开发对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的巨大需求,尽管香港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成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30公里。并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更是高达65%.港岛商务中心内以公共交通枢纽为起点的步行系统四通八达,凡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道层及邻接的楼层通常作为零售商业和娱乐用途,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东京
东京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形态使城市内部交通量高度集中。东京的铁路是这个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盈利的城市铁路系统之一。以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宿副中心为例,商业娱乐中心及其周围的办公建筑集中在距铁路车站不足公里的范围内,有空中、地下步行通道保护行人免遭汽车和恶劣气候的侵扰。由于大量活动直接在车站附近完成,轨道交通是人们出入该区域最方便、最常用的交通方式。由环形铁路向外放射的郊区铁路沿线更存在一系列典型的TOD社区。大型社区中心围绕车站布置,有景观良好的步行系统从中心通往附近的居住区,居民步行和乘公共汽车到铁路车站都很方便。居民到铁路车站的出行总量中,68%为步行,24%乘公交汽车,仅有6%使用私人小汽车。显然,这种用地布局在吸引远距离出行使用铁路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社区内部的机动车交通量。
第三篇:对211模式认识
对“211”模式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已面向一种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已不能局限在书本上,应为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局限与书本内容,要阅读大量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我们的现实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这就需要一种和我们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满足于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以使我们更好的来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我认为211模式的开展,正是随着我社会成长的脚步诞生的,这种模式的实行对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世界有很多作用,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放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响应了行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建立了学习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它的开展体现了对语文的再认识,也推动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综合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使学生学习时涉及更多的知识,学习内容不仅仅是课内的、书本上的,还有课外的、书本之外的东西。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指导,现代语文学习是面向社会的综合性学习,211这种模式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到学习方式都体现了综合性的特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成功的课堂教学要靠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然而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系是丰富而复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过各个方面的因素,其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能够切实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篇课文包含的教学内容是综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其三,要考虑教学过程的需要。比如,讲解课文,前期可以用讲述法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加强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而后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本片课文,最后可以用练习法是学生练习写话,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记不下,讲的比较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养成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模式使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学习空间,在读的基础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更多的知识,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下来,在动手写话的同时也深化了我们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合规律、具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学生所要接受,所能接受的信息则有限。采用这种模式缩短了教师教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讲求具体的针对性,即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适度的、合乎学生接受需要的信息传输给学生,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逻辑线索清晰、严密、简洁、明了,长于精巧的推理,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一堂课,就像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根据固定的线索展开,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脉络分明,力求每一句都很严密,不颠三倒四,不重复累赘,不节外生枝。一定的时间限制内,一定的条件下,教师语言的流量,学生接受语言的输入量也有一定限度,这两个限度必须处理好。
处理好了这些东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精益求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给学生有兼职的东西,节省下来时间,让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学模式的最大效益。因此,我们要学以致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这种模式,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几次的培训,经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看各位老师教学的实践视屏,对我们来说收益很大,让我和学生一样耳目一新,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技能,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能跟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这种模式将自己的能力从各方面展现出来,不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中解放出来,有很大的自主性,能动的发挥自主性,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面对这种模式,我认为要坚持运用它,还要不断的学习它的优势,发挥它的巨大优势,我们的课堂优质,学生优秀。
第四篇: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认识
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认识
柳树店乡沙岗小学 肖兆毅
我校本学期积极响应中心学校的号召,认真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年青教师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授课,互相学习、听课,议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作为其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积极参加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学习、试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解: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
其最显著的特征包括
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 1 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其意义在于:
1、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一方面,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另一方面,提问需要能力,解疑更需要能力,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上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外负担的问题。
3、能增加教师教学的乐趣: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活”了起来,虽然课堂上的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答案又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是这样开放的课堂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才能驾驭课堂,又由于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 高自身的素质,也迫使“倦怠”的教师忙碌起来,他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开阔视野,才能上好每堂课,才能回答好学生的各种问题,现在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三疑三探”促使教师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于是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提升着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享受着教学的乐趣。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几乎都没有给学生认知新课的时间,这样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能否切中新课要害?如果学生提出的不是核心问题,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那么让学生探讨回答那些问题吧,课堂时间不够用,也不能突出本课重点,不回答吧,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该如何处理?
我认为: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浏览所学内容,经过快速思考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提出问题,这样可能提出的问题质量会更高一些,也更能靠近教学目标,教师整理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不至于在设定问题上浪费时间。
2.在“质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认为:在“质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 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培养他们进一步质疑的能力,如果这节课内容确实没必要再次质疑,教师也不应该非要套“三疑三探”的死模式,应该灵活处理,遵循“无疑不探”的原则,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棘手,很尖锐,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应该给时间,让学生再讨论,思考成熟后再回答,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走形式。对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我们要活学活用。3.在“运用拓展”这个环节里,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编拟习题?如何掌握全体学生的做题情况?
我认为:这个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巡视时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的编题情况,学生展示习题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和拓展性,要注重学生所编题的质量,教师还要对训练题进行预设,以备学生所编习题偏离教学目标时进行补充、完善。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让这个环节走过场,要好好把握,认真对待。
4.怎样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回答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说“他回答地完全正确”,要教会学生这样评价“他回答的很精彩,因为、、、、、、”,“他回答的还不够完善,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在书中找到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5.“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以前好的教学模式之间,我认为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以前优秀的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我们可以考虑有机地将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法融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形成更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偏离“三疑三探”的精神实质---即:“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后,我感觉我们的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他们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了,回答出问题的同学更加自信了,老师在授课时不再没抓没捞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以上是本人在实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时一些肤浅的认识,愿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第五篇: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再认识doc
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 任桥小学 马国仁 面对《语文课程标准》,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无奈耗时低效,我们痛感死教苦学,我们困惑教改无路。
在科研实践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随之,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我们的教学生机盎然,我们的课改洒满阳光!因为,这是一场了教学的变革!
一、变革课堂主角
忆往日:老师走进课堂:教师一人从课始讲到课尾,从第一句分析到最后一句,煞是辛苦!课堂上,听到的基本上是老师一人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讲台上老师一人的身影,真是“清静”!
看今朝:老师走进课堂:整堂课,全班学生从课始到课尾,一直是学生在思考,在批注,在交流,在评价,在争论,很是投入!课堂上,听到的大都是学生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学生互动的身影,煞是活跃!
如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课堂,立足课堂。课堂的主角便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便由“听众席”上的“听众”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舞台”上原来的“主角”站到了幕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权力,于是,学生便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养成了爱问、善问的习惯;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看法、展示个性解读的机会,于是,学生便能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大胆评价,于是,学生便能够自主设疑、自读批注、自编习题,在此过程中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检测;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感到课堂是乐园,讲台是舞台,于是,学生便能够奇思妙想、开怀演唱、大显身手,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个性。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核心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创造个性发展的条件,保证个性发展的方向,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二、变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批读、合作解疑、多元探究的平台。
1、强化自主式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则强化了自主式学习。对学习课文,学生自己先设定阅读问题,不再一味地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自己先读书思考体会批注,不再一味地听老师分析灌输;对疑难的重点语句,学生自己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生生合作,资源共享,不再机械地“翻版”老师的标准答案;对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学生自己在语文实践中去发现、总结,不再一味地直接从老师那儿“拿来”;对每个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教起,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先学后教;对课堂练习改变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单一方式,提倡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人人出题相互测,化被动为主动,融巩固、深化、创新为一体。
2、注重合作式学习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品行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师——生”这一单向的学习方式,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由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文本、作者、家长及其他媒体搭建的多维的学习网络体。这一网络体拓宽了学生合作的领域,扩大了合作的对象。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这多向的互动的合作式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多元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激发灵感、活跃思维,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再者,在合作中学生还能够不自觉地学习到表达交流的技巧、察言观色的门道等,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这一学习方式可谓一箭多雕。
3、倡导探究式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变革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这个环节的设置与处理。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注意了“评”,对学生的发言、作业等给予评定。但是,这个“评”有点“独断”,是教师一手操办,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评地位,没有发言权与评判权。“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变革评价方式,下放评价的权利,拓宽评价的范围,注重评价的过程。评价学生的习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因人制宜,抓其闪光点,保护自尊心,呵护其习作的兴趣。在评价中,深化理解、完善认识、激活思维、诱发灵感。教师转变了评议方式,把“评”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把“评”的机会留给了更多的学生。
四、变革备课模式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单靠老办法“翻版”是驾驭不了课堂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变革备课模式,要求教师备课做到“新四备”。
1、备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局限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练习设计是不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熟读文本,备文本的整体把握,备文本主题的价值取向,备文本的最佳设疑点,备解决重点问题的突破口,备重点语句解读的多元性、备文本的个性化朗读等等。这就逼迫教师自己去深入地钻研教材。
2、备学生 备学生不仅仅要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质疑能力、自学习惯、合作意识、探究水平、学习方法及现有的语文素养。学生的思维会在哪里碰撞,会在哪里阻塞;学生的设疑状态如何,设疑质量如何:学生自探需要多长时间,合探预设的侧重点在哪里;本节课学生自编题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自编题能够体现本节课的重点等等,都需要教师悉心研究,一一剖析。
3、备学路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非千课一道腔,陷入模式化。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学路。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年段提出的学习目标,针对文本特点,预设出恰当的学路。
4、备自己 即教师要审视自我、分析自己。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全面、深刻;备自己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是否有把握、有方法;备自己是否能够灵活应对学生设疑、质疑、解疑这些不确定的情况;备自己的知识储备、文化积淀是否是一桶鲜活的解渴的“纯净水”;备自己处理本节课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基调是否能够做到与学生零距离,与文本相吻合等等。
备课模式的变革,逼迫教师钻进教材,走进学生;逼迫教师立足学生,超越自我;逼迫教师自主“充电”,厚积薄发;逼迫教师更新育人观,树立大教学观。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智育活动过程,因为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获得一些知识和应试能力;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尤其重视中差生的教育,而不是只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的只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站在课改的门槛上,展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