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著名会议5篇

时间:2019-05-14 16:1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现代著名会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现代著名会议》。

第一篇:近现代著名会议

近现代著名会议

一、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代表有: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静仁(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共产国际(马琳和尼科尔斯基)。

大会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资产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等;规定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等,规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

大会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并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党的二大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定纲领是: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大会提出了“到群众中去”,开始走群众路线。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中共三大

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会议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四、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三农三大政策,国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为基础的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五、中共四大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六、中共五大 1927年4、5月间,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

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反而对汪精卫主持的武汉政府抱有幻想。七、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中共六大

1928年6月,中共召开六大,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明确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九、中华苏维埃一大

1937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 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令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十、遵义会议

1935年1月5日-17日,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十一、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9-1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二、中共七大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所创生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十三、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如下:

第一、规定全国胜利后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十四、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

十五、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指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十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1957年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后,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开门整风)

十七、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1957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还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左倾)

十八、庐山会议、八届九中全会、七千人大会

1959年7月,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后,毛泽东对彭德怀提出尖锐的批评,打为右派,随后在权当范围错误的开展“反右倾”斗争。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 议,1月30日,毛泽东发表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表示对前几年的错误要负第一位的责任。

十九、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及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发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国大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的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二十、中共九大、十大及第四届国大

1969年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1973年召开的中共十大继续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结成“四人帮”。

1975年第四届国大决定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会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支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二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二

十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历史决议”),全会还决定同意华国锋同志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二

十三、其他会议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兼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1983年召开的六届国大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紫阳为国家总理。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中共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赵紫阳为总书记,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88年举行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杨尚昆为国家主席,万里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设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

中国现代诗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诗歌流派,其中最杰出的100

名代表人物为:

*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

子豪 纪弦

*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

汉 屠岸

*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

*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

子 小海

* 20世纪90年代(上)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叶匡政 戈

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 20世纪90年代(下)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廖伟棠 沈浩波 吕

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 20世纪20年代

o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偶然〗 〖我等候你〗 o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死水〗 o 李金发 〖夜之歌〗 〖爱憎〗 〖时之表现〗 o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 〖苏武〗 〖落花〗

o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 〖蚕马〗 〖帷幔——乡间的故事〗

* 20世纪30年代

o 林徽因 〖仍然〗 〖无题〗 〖秋天,这秋天〗 o 戴望舒 〖雨巷〗 〖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 o 李广田 〖秋灯〗 〖笑的种子〗 〖地之子〗 o 艾青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给太阳〗 o 卞之琳 〖断章〗 〖妆台(古意新拟)〗 〖古镇的梦〗

o 何其芳 〖预言〗 〖圆月夜〗 〖声音〗 o 南星 〖守墓人〗 〖石象辞〗 〖响尾蛇〗 o 辛笛 〖航〗 〖风景〗 〖再见,蓝马店〗 o 覃子豪 〖过黑发桥〗 〖瓶之存在〗 〖吹箫者〗

o 纪弦 〖幻象〗 〖狼之独步〗 〖过程〗

* 20世纪40年代

o 王佐良 〖他〗 〖巴黎码头边〗 〖1948年圣诞〗 o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 〖出发〗 〖题罗丹作《春》〗

o 杜运燮 〖Narcissus〗 〖山〗 〖秋〗

o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题∶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o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 〖一月一日〗 〖序〗 o 郑敏 〖Fantasia〗 〖寂寞〗 〖成熟的寂寞〗 o 唐祈 〖游牧人〗 〖女犯监狱〗 〖时间与旗〗 o 袁可嘉 〖沉钟〗 〖走近你〗 〖冬夜〗 o 牛汉 〖鹰的诞生〗 〖汗血马〗 〖华南虎〗 o 屠岸 〖纸船〗 〖城楼图铭〗 〖潮水湾里的倒影〗

* 20世纪50年代

o 周梦蝶 〖逍遥游〗 〖菩提树下〗 〖托钵者〗 o 羊令野 〖蝉〗 〖秋兴〗 〖无题十二行〗 o 方思 〖仙人掌〗 〖夜歌〗 〖竖琴与长笛(节选)〗

o 余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o 洛夫 〖烟之外〗 〖湖南大雪〗 〖巨石之变〗 o 罗门 〖麦坚利堡〗 〖第九日的底流〗 〖观海〗 o 蓉子 〖一朵青莲〗 〖晨的恋歌〗 〖夏,在雨中〗 o 痖弦 〖山神〗 〖深渊〗 〖给超现实主义者〗 o 昌耀 〖花朵受难〗 〖现在是夏天〗 〖朝朝暮暮(五首)〗

o 林泠 〖阡陌〗 〖散场以后〗 〖不系之舟〗

* 20世纪60年代

o 郑愁予 〖错误〗 〖崖上〗 〖最后的春闱〗

o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 〖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 〖汉字,二零

零零(组诗选三)〗

o 杨牧 〖水之湄〗 〖延陵季子挂剑〗 〖林冲夜奔(节选)〗

o 叶维廉 〖赋格(Fugue)〗 〖水乡之歌〗 〖追寻〗

o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鱼儿三部曲〗

* 20世纪70年代

o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 〖回旋〗 〖从这里开始(组诗)〗 o 北岛 〖回答〗 〖宣告〗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o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 〖死后也还会衰老〗 〖城市〗 o 多多 〖致太阳〗 〖手艺〗 〖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o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会唱歌的鸢尾花〗

o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 〖芳香如我的消失〗 〖理性析梦〗

o 严力 〖还给我〗 〖反省创造无奈〗 〖我是雪〗 o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 〖《易经》、你及其他〗 〖诺日朗〗 o 梁小斌 〖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o 顾城 〖弧线〗 〖生命幻想曲〗 〖回家〗

* 20世纪80年代(上)o 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 〖想象大鸟〗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o 于坚 〖作品111号〗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零档案〗 o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 〖静安庄(组诗选二)〗 〖黑房间〗 o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 〖悬空而挂〗 〖白纸的内部(二首)〗

o 欧阳江河 〖傍晚穿过广场〗 〖咖啡馆〗 〖玻璃工厂〗

o 廖亦武 〖辞〗 〖海〗 〖渊〗 o 孙文波 〖歌颂〗 〖回旋〗 〖客居〗

o 吕德安 〖群山之中〗 〖死亡组诗〗 〖陶弟的土地〗 o 韩东 〖你见过大海〗 〖沉默——歌词〗 〖有关大雁塔〗

o 骆一禾 〖诗歌〗 〖女神〗 〖蜜〗

* 20世纪80年代(下)o 孟浪 〖冬天〗 〖这一阵乌鸦刮过来〗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o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 〖年终〗 〖出梅入夏〗 o 陈东东 〖未完成〗 〖时代广场〗 〖炼丹者巷22号〗

o 万夏 〖彼女〗 〖渡湖〗 〖度光阴的人〗

o 杨黎 〖鸟之后〗 〖少女十四行〗 〖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o 张枣 〖何人斯〗 〖十月之水〗 〖卡夫卡致菲丽丝〗 o 李亚伟 〖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秋天的红颜〗 o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 〖虚构的家谱〗 〖厄运(节选)〗 o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春天,十个海子〗 〖弥赛亚(节选)〗

o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田园〗 〖村庄组诗(节选)〗

0 友风 《漏水的红雨伞》《雪》《中秋夜》

* 20世纪90年代(上)o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 〖影子之歌(长诗节选)〗 〖致半岛与太

阳的影子(散文诗)〗

o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 〖翻书的时候〗 〖必须〗

o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 〖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 〖本地

现实∶必要的虚构〗

o 臧棣 〖完成〗 〖个人书信史话〗 〖抒情诗〗

o 树才 〖忘掉昨天吧〗 〖对不起 虚无也结束不了„„〗 〖多么薄,多么寒冷〗

o 伊沙 〖结结巴巴〗 〖某日经过广场〗 〖《等待戈多》〗

o 余怒 〖布道者〗 〖衰老〗 〖现出〗

o 叶匡政 〖生活〗 〖葡萄藤〗 〖“571工程纪要”样本〗

o 戈麦 〖誓言〗 〖沧海〗 〖天鹅〗 o 蓝蓝 〖一件事情〗 〖盲者〗 〖遗失〗

o 桑克 〖夜泊秦淮 〗 〖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 〗 〖组诗∶农场〗 o 西渡 〖午后之歌〗 〖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 〖雪〗 〖蛇〗

o 杨键 〖在黄昏〗 〖悲伤〗 〖骰子的八面〗 o 徐江 〖世界〗 〖写在七月的玄言诗〗 〖感伤〗

o 安琪 〖未完成〗 〖第三说〗 〖之七〗

* 20世纪90年代(下)o 孙磊 〖诗歌〗 〖述说〗 〖声音〗

o 木朵 〖五月的悲伤〗 〖暗器〗 〖十面埋伏〗

o 康城 〖之前〗 〖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 〖溯溪〗 o 朵渔 〖宿命的熊〗 〖西风颂〗 〖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o 胡续冬 〖水边书〗 〖槐花〗 〖蔚秀园〗

o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 〖有两个不眠之夜〗 〖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o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 〖草莓果园〗 〖歌(组诗)〗

o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 〖雨中抒情〗 〖屋檐〗

o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 〖如此纯净的夜〗 〖时间加速度〗

o 马兰 〖一代人〗 〖献词〗 〖荷花少女〗 o 庞培 〖夜歌〗 〖风中的味道〗 〖蔷薇〗 o 宋非 〖林中路〗 〖虚构图案〗 〖轮回(节选)〗

o 杨小滨 〖灯塔〗 〖音乐会〗 〖四季歌〗

o 章平〖远不可及的事物〗 〖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 〖我从瞬息穿过这枚

镜子〗

第三篇: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 Ziller,1817—1882)把 斯泰洛齐的影响,三、论教师

第四篇: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文/俊采星驰 汇集整理

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著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著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心理学著作和教育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著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著。

189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他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为教育科学努力奋斗了44年。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 为了使教育学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心理学,写了许多心理学著作,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由于当时心理学尚处于幼年阶段,其他自然科学也不够发达,加之赫尔巴特的哲学又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所以赫尔巴特所建立的心理学体系有许多地方缺乏科学依据。他的教育学也并不很科学。真正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尽管如此,赫尔巴特预见到并首先提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学为基础,并且他毕生努力建立用以说明教育规律的心理学体系,这本身在教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他说:“大家都必须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以达到“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同上书,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 《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带给他很高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专家及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他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明确提出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通过智育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发展其认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授科学知识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能长期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是学生发展、加深和充实其知识的基础。其次,教师必须加宽学生的知识底子,让学生学习那些不必牢记但必须了解的知识。这种知识越多,基础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关键是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发展智力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理论的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科学基础知识提供的养料。同样,不发展智力也就没有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智力的发展为学习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两项并存的目的和任务,然而,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开发智力的教学才是最完善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智能的培养,提出智能是知识、技能、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的论断。所谓智能是指进行智力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即读、写、算和表达能力。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学习;否则,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必然会落空。

(三)体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体育理论中,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的内在联系,发现85%的学生学习落后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状况又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死记硬背各门学科的知识,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学习,必然会使学生身体发生病变。健康是保证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帕夫雷什中学采取各种措施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其中包括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建立有益于健康的作息制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重视体育比赛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优美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确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就是为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而奋斗。

(四)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知识、道德和劳动,是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三根支柱。他提倡的劳动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社会目的,即劳动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出经济价值;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过劳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完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性的劳动态度,使劳动成为人生乐趣的泉源,这是劳动教育的深层次目的。劳动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

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培养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其审美修养也高,他的情感更细腻,感受更深切,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五、德国教师的教师—— 固性原则相同,坚实性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言叙述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1960/1961学年,是实验的摸索阶段。实验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学校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其实验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本身就影响教育质量,如筛选实验对象就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赞科夫在实验的 兴趣,并且思维活跃,想像丰富。

实施这条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难度的分寸,把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程度上。因此教师要有区别地准确判断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特点,使难度分寸适合于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随着学生水平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换相应提高难度,引导学生逐步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针对传统教学论形而上学地看待巩固性原则造成的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这种弊端使学生失去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前进的内部动力。高速度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

但“高速度”绝不等于“开快车”“赶进度”,绝不意味“越快越好”。高速度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贯彻这条原则要与贯彻高难度原则联系,高难度要靠高速度来辅佐,即最根本的是要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速度,从加快速度中扩大知识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提高理论深度。就是说,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扩大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度。

(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赞科夫指出,传统教学论只看到儿童认识活动中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的一面,片面强调传授经验型知识,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为技能训练服务。赞科夫认为,在客观上科技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客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扩大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在主观上小学生已具备发展逻辑思维的可能性。因此,应该用相应深度的理论知识去诱发这种可能性,训练小学生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把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科的知识结构上,就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得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也就加快了思维发展过程,促进心理机能的早日完善。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条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原则既近似,又有很大区别。就理解的对象和性质而言,自觉性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贯彻这条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赞科夫认为,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即使完全落实个别对待的教学要求,优生的发展仍会受阻,而差生在发展上则几乎毫无进展,这是因为没有把致力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看作最重要的任务。赞科夫的实验教学特别注意对差生的帮助。他领导的实验室对差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比较研究,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差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自尊心强;不合群,思想负担重;求知欲低,甚至对学习、学校有反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差。传统教学不能为差生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动,把补课和布置大量训练性练习看作克服学业落后的必要手段。其结果是加重差生负担,阻碍其发展,拉大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距离。赞科夫认为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教师要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思考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

错误!未指定书签。取得好成绩。

这条原则绝不是要拉齐学生的水平,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生的发展,而是要让优、中、差三类学生都以自己现在的智力水平为起点,按照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得到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目标明确地做工作,发现、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能力,力求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

第五篇:近现代历史论文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

【摘 要】抗日战争的烈火硝烟已经熄灭了半个多世纪,抗日英雄们绝大多数也早已长眠于祖国大地。但是,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却将永世长存,其时代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爱国、团结、民主正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这种民族之魂催生的伟大力量,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近代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爱国 团结 民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能够维系、引导和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而不溃败且富于经典的力量,在近现代特有的历史契机中有了巨大的飞跃。抗日战争的爆发,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经历了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毋庸质疑,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的钢铁长城。那么,这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爱国之魂,驱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起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爱国之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22日,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30日,再就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事件发表第二次宣言。这些宣言和决议,愤怒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发出了“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呼喊。1934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对日宣战通电》,宣布要“领导工农红军和全中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战”。并且命令共产党员“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即使如此,抗日军民并没有悲观失望,他们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与敌斗争,经受了生命的极限。

当民族面临危亡之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地战斗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就立即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抗战。1936年 2月又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开赴华北前线直接对日作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军队数量少,武器装备差的情况下,一方面积极配合友军作战,血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救援娘子关;一方面开赴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整个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作战千余次,歼敌 5万多人,牵制了 40万侵华日军,对加速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国难加剧。中国共产党在仅有十八万武装力量的情况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忍受极大的牺牲,勇敢地肩负起抗日主战场的重任,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使战争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

二、团结之魂,集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在强敌当前,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御敌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大团结的壮丽画卷。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团结抗日的号召。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强烈呼吁“一切愿意抗日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和群众团体,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义务”。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决然以民族大义为重,以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摒弃血仇,不计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主动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

三、民主之魂,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

能不能实现民主,直接关系能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胜利的大问题。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和实现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首先,作为民主运动先锋的中国共产党把争取民主和实践民主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1933年 1月 17日,中国共产党在其发表的抗战宣言中就提出了“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的呼吁。1937年 2月 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的要求和“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的保证。1937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争取民主自由,成为当前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环节。全体党员要努力为实现民主而奋斗。1939年 9月 9日,中国共产党的参议员毛泽东在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四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战时民主,严惩对民众和青年大非法压迫行为。切实保障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敌之权利”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发动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作出了推进民主宪政运动的指示,要求共产党员要积极参与。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大会上,作了《关于宪政与团结》的演讲,强烈要求“要实施宪政,就要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其次,中国共产党努力地模范地实践民主。中国共产党严格要求自己的党员“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强调“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当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减政”的议案时,毛泽东立即给予肯定,并亲自为此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在抗日根据地推广这个政策。中国共产党还率先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实行普选的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和广大的民主人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运动的生力军。他们大力倡导实施民主:救国会在其《纲领》中,明确指出“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各党派合作的基本条件;结社、集会、言论、出版的自由,是联合战线丝毫不能让步的要求。”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其《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中认为,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国民政府必须实行政治大改革,实行民主抗战。中国民主同盟把“实行民主政治”作为同盟的宗旨,同盟主席张澜强调“非实行民主来唤起民众,团结官兵,修明内政,不足挽救危亡”,“而目前挽救危亡,尤其需要民主”。他们还在参政会上提出“发扬民主,而利抗战”的提案。

民主党派和广大民主人士还积极在国统区策动民主运动,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积极与中国共产党联手发起的民主宪政运动。

正是这种民主之魂,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铁流中,他们把打败日本帝国

主义和建立一个民主中国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抗日战争新的意义。

诚然,中华民族精神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民心、引导方向、催人奋进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这一近现代历史主题的世纪。

参考文献:

[1][4][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社1991,第1033、1322、857页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第196、28页

下载近现代著名会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现代著名会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现代名言

    近现代名言 第八部分——近现代名言 鲁迅 1145.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114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1147.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

    近现代名句

    高淳湖滨高中 高三语文 课外名句名篇之近现代近现代名言 鲁迅 1.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3. 血沃中原肥......

    近现代音乐

    近现代音乐 一. 学堂乐歌:19世纪末直至五四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得得歌曲 内容:1.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的;2.宣传妇女解放的;3.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 4.宣......

    政治历史上著名的会议和文献、

    《哲学马克思》考点: 1、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发展的观点,P5尊重客观规律性,通过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P2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意识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D ) A. 失业的农民 B.手......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

    近现代人物故事

    郑成功: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略我国领土台湾,实行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多艘,将士多人,从......

    宜昌近现代名人

    可以看下参考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aspx?id=274&cid=47 1、张自忠(我觉得应该也算宜昌的名人,为保卫宜昌而牺牲,应该值得我们宜昌人永远的铭记) 张自忠(18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