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挖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试
啥叫人才?德才兼备,知行统一才叫,这“德”这“行”怎考?又怎谈得上需不需要? 啥叫“发掘”?你都考试了看结果就好了,还谈啥发掘,要发掘就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 啥叫“考试”?狭义的答卷还是广义的人生旅途中的竞争? 啥叫“需要”?和“应该”一样吗?
理清辩题中的每个词意思,有机组合论点,围绕一个核心就好了。祝好~ PS: 1.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存在争议了吧:)除非你认为我和你并不存在于社会中; 2.请分清“应然”和“已然”,辩论的最基本逻辑;
3.很多不需要的事物还是存在的,你说我们怎不把其取消?事物的发展是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其存在、发展不是以“需不需要”作为评判标准的;
4.辩论是逻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高度,语义有不同的层面,应该充分衡量后选择对己方最有利的释义。我的立论思路:
1.阐明概念:人才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考试规范在狭义范围内的“出卷答题”类;区分“需要”和“应该”的不同 2.论述:
申明标准:是否需要的标准是是否更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做贡献。a.考试作为发掘人才手段存在不利于人才的发现:考试方式选出的是规范化的、一致性的人,而不是“人才”,其假设的前提是错误的;
b.考试作为发掘人才手段存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考试最多衡量人的知识,而不是道德和更为重要的“行”,其选择出来的不称之为“人才”,其校标也是错误的; c.考试作为发掘人才手段存在不利于人才发挥社会作用:考试是局部有效,系统无效的东西,有多大比例的民众在没有考试的社会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效果是局部、暂时的。3.需要注意的:只讨论不需要考试,但不讨论“需要什么”,明白现阶段来说的确没有哪种方式可以比考试更高效率大范围的考核一个标准化东西,但他考核出来的不能保证是你定义的人才,发掘人才也绝对不需要考试。
PS2: 1.“知识型”不叫人才,充其量叫“匠才”,发掘匠才是需要考试的,但人才?绝对不需要考试发掘:)至于人才需要什么来发掘?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和观众,请不要拿这个宇宙世界级问题来问我方:)【注意这里的辩论技巧,你的死点就是如果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那怎么判定人才?千万不要正面回答】
记住,千万不能跟对方讨论发掘人才的需要方式,抓住立论中考试的问题说就好了。
这个题目对于不需要考试一方来说难度是大,但更考察辩论技巧了,我还参加过“劳力者/劳心者哪个对社会贡献大的”辩论,最后把劳心者定义为“能够直接分配社会权利的人”,这样来说,科学家、艺术家之类的几乎所有的非统治阶级都归于劳力者了:)
第二篇:挖掘人才需要考试
挖掘人才需要考试.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正方观点:考试发掘人才有其不足,但考试是目前国情下最公平的发掘选拔人才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是历史证明,毋庸置疑的:
1)唐朝初,科举创立不久,是采用先推举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初始时推举人为了自己名声,注意公平公正,但后期逐渐唯亲所用,或收受贿赂,致使科举不公,寒门才子无法重用,于是推举制度被摒弃。
2)文革后,有段时间也是推荐上大学,造成种种不公,后恢复高考制度,因为只有考试才是最公平的选拔发掘人才的途径。
反问:
1.如果,考试方法不好,你觉得什么方法好?
对方回复假设:
1)推荐(保送,如北大今年的新尝试)。----反击。我们不排除一个地区少数几个偏才,怪才推荐保送是社会的另一种公平,给这些某方面弱项的人一个机会。
但是,推荐,保送可以全国范围百万学生中展开么???如果每个人上大学都要被人推荐或者学校保送,那恐怕我们现在就坐不住了,早就四处寻人找门路了,坦白的说心里话:我就会去找门路,送钱也再所不惜,这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2)平时成绩与考试相结合。
反击:这个方法可以作为考试为主要发掘选拔人才的补充,但平时成绩如果占据了主要部分,那么这么重要的平时成绩,怎样保证其公正性?那么多老师,谁来监督?
当n个老师一起评选时候,会不会形成一种潜规则(老师的孩子都打高些???)
而且,如果一个学生早些高
一、高二前半学期都家里有事,误了很多课,或者年龄小不懂事,淘气不讨老师学生喜欢,而高二突然浪子回头,那他的平时成绩又一塌糊涂,那么,我们要不要给他这个机会?
平时成绩的重要,会不会让大多数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逐渐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选择人才,也就是说有一定能力的人,而且,这种考试不仅仅应该局限于比试,每一个人在考官面前的表现都影响着他的录用与否,这也算是考试吧?
如果是正方(需要)就说,考试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选出自己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对方如果说,有的人不善于考试,可以说,考试包括很多种,有时,实际的试用都算是考试,难道试用他还不能投入角色好好的工作?当今社会竞争很激烈,用人单位可不是学校,要培养人才,他是要用人才。不适应考试的人也是不适应当今社会,也就不能说是人才。注意专才和通才的区别,能力的定义,这可能是交锋点
挖掘人才一定要经过考试,因为人才有很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主要看适不适用,那么,人才需求方就要经过对人才的考核决定是否录用,所以挖掘人才是需要考试的。
也许考试未必能发掘人才,但是发掘人才需要考试。也许怀才不遇的人的确很多,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才能与我们所需要的是否对口呢?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对口的人才,我们还是需要考试。
能发掘人才的人,我们称之为伯乐,但我们希望能找到人才的时候,我们去哪里找伯乐帮忙呢?我们又怎么能确定他是伯乐呢?要想知道他是否伯乐,我们还是需要考试吧?那么看来,发掘伯乐也是需要考试的
考试是最容易体现人才特点的选拔方式,也是最容易进行的选拔方式。因为一个人才的全面衡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才能够达到所谓的全面。但是现实情况是当我们需要一个人才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条件允许我们用其他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什么途径是最好的方式呢?只有考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如果一个人确实是某方面的人才,那么他一定精专某方面的知识,所以提供相关方面的考试来测验对方对这个领域的掌握程度无非是最合理的选拔方式了。
我方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理由有三: 首先,从考试的本质看其针对性,客观性,公平性和高效性决定了它成为发觉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的针对性能使发掘者有目的地发掘该领域需要的人才,避免了“大海捞针”的盲目;考试的客观性能使他们公正地选拔人才,避免了任人唯亲和主观臆断;考试的高效性能使他们较为集中,有效地寻找到渴求之才,避免了人才开发的资源浪费.其次,从事实层面看,考试的广泛普及和难以替代,深刻地阐明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的道理.我们承认,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唯一手段,然而面对人才资源的稀缺和人才需求的紧迫,当今社会还没有一种更为合理,客观,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将考试取而代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其不足而否定它对发掘人才的关键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考试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期我国《考试法》的草案出台,不正有力地表明了国家对完善考试的信心和不懈努力吗
最后,从价值层面看,今天我们探讨“发掘人才需不需要考试”,并不是简单地讨论“考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是要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审视考试在发掘人才中所起的作用.考试作为一种相对公平有效的方法,为发掘者和被发掘者提供了有效的试验平台;但它并非唯一手段,在充分利用考试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坚持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中国自古至今都有考试的传统,除了考,选拔人才还有更直接有效的办法吗?大唐的繁荣昌盛就和其科举制度不无关系。社会上有些人一直对高考制度口诛笔伐的,“炮轰高考”轰了这么多年,高考不还是一如既往的发挥着它的作用,所以既然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现行的选拔制度还有许多弊端,有待改善。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除了考试还有其他途径,兼听则明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那些什么考试还不是纸上谈兵!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还不是因为发现我们靠考试是不能达到发现人才的.上海前几年有一个工人被聘为大学教授?没有经过考试,你们能说他不是人才吗?在从事的职业里,他的技能是最好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就是人才.在中国教育史上,考试曾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自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达1300年之久,对封建社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大。取士的标准成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当代许多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力图把考试作为促进有效利用人才的一种工具。因此,在考试制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断有所创新改革。当代中国学校的考试,一般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考试的安排、方式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选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考试一般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考核学生的知识,着重在检查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的能力,在于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三篇: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一.考试的定义
1.对学习情况和知识技能给予考查
2.考试只是考查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有笔试口试或现在作业等方式.3.由此可见考试并不局限于笔试.考试并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考试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考查。二.破题
1.当今的社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前发展,而发掘人才也是如此。我方强调“需要”二字,但不是一定.因为我们不否认其他形式.但是发掘人才客观评价标准仍是考试,因为考试是相对于其他方式是最公正的.2.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长有”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许许多多的千里马胼死于槽中.所以针对社会上那麽多的人才能够最小化地减少人才的埋没.考试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想想全世界每年有多少形形色色的考试?纵然有些人在形形色色的考场上发挥的不如意,但他们仍会更加努力让自己通过考试而被发掘出来.3.所谓“发掘”,就是把潜藏的事物探求出来的过程.而“人才”,是指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并满足或超过需求者实际需要的具有某种特长的人.“需要”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为“一定要”,二为“应该要”.(如果把“需要”理解为“无之必不然”,则“不需要”在逻辑上也就是“有之必不然”,即对方观点也谬化为“有了考试就一定不能发掘人才”.显然这样双方都是荒谬的.因此,“需要”在今天的辩题中就应该理解为“应该要”.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双方需要讨论的是“发掘人才的过程中是否应用考试,是否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代替考试.”)三.
1.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发展人才的方法便是查举制,结果是许多大士族唯亲是举,造成了某些人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现象。而在唐朝,唐太宗充分利用了科举制,发掘了社会中的大量人才。而他们为中国文明鼎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2.纵观辩题,能发现有个隐含的主体,这隐含的主体是谁要发掘人才?是企业,国家,还是社会?众所周知,企业通过笔试面试等考试方法发掘人才。而国家和社会发掘人才的方法则有统考,公务员考试,各种资格认证等。
3.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07年底,我国各类人才总数为9110万人,通过相应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占86.3%。通过大专以上学历考试的占67.4%,更是有高达98%的人通过了党校学习的考试。这些都证明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它既从主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从客观上保证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四.
1.通过考试来发掘人才具有高效性,知识快速更替的现代社会,决定人才的标准在不断地变化,高效地发掘人才已愈加重要,而考试在这方面无疑有更显著的优势。其在短期内衡量人才某方面知识水平的特性,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从事实层面看,考试的广泛普及和难以替代,深刻地阐明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的道理.我们承认,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唯一手段,然而面对人才资源的稀缺和人才需求的紧迫,当今社会还没有一种更为合理,客观,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将考试取而代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其不足而否定它对发掘人才的关键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考试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期我国《考试法》的草案出台,不正有力地表明了国家对完善考试的信心和不懈努力吗 ?
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一.1.不可否认考试的利处,但是考试它有利您就能论证发掘人才需要考试了吗。《现代汉语大词典》告诉我们,需要,是指必须有.对方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其本质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观点,就是告诉我们,考试未必一定能发掘出人才,但是不通过考试就一定不能发掘出人才.但是我们知道,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只是发掘人才的途径之一。
2.由于考试的功能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人源源不断的思源以及隐藏的才能,品质等,考试并不能很好地将它们发掘出来.所以必定存在一部分不能够被考试发掘出来的人才,例如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但创作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游记》。又有柳永原来屡试不中,但成了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因此,考试对于发掘人才来说并不是唯一保障.3.其次,从价值层面来看,我方认为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并不是说反对考试,而是要给考试一个正确的定位.一方面,对于人才来说,过分强调考试的必要性,只会发掘出会考试的人才,而埋没了不会考试的人才.考试只是发掘人才的途径之一,认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考试并没有“无之不可”的需要性。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社会需要的是既德才兼备又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过分强调考试的必要性,会忽略人的品德与道德,造成社会上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品德的不良风气.因此,不论是对于人才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发掘人才都不能过分依赖于考试.二.
1.对方观点告诉我,辩题中“需要”应该理解成“应该”的意思,如果按照您方的观点,您是要求我方论证,“考试不应该存在”吗?我们说考试这个制度已经存在了千百年,为社会选拔出大量的人才,您今天要我方完全否认它存在的意义,这样对我方来说公平吗,而同时我们来看一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我们说“需要”应该理解成“必须有”的意思,而我方的观点是在发掘人才这一过程中考试并不是必不可少的.2.对方列举了考试的诸多好处,比如说针对性,客观性,并且公平,高效等等,的确这些好处我们都看到了,但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考试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如果对方非要将今天的辩题理解成一个价值判断,那我想问一下,“今天我要去北京需要坐飞机”这也是一个价值判断吗?那么这样的价值是高还是低呢? 三. 1.例子: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不也一样在科举考试中终身不第吗?这妨碍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之林的旷世之才吗?近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诞生的数百名状元我们能记住几个?沃伦巴菲特当初没有通过哈佛的入学考试却成为叱咤于金融领域的伟大投资家。
2.从人才的特征上看,人才需要德才兼备,考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某些才能,但是,考试在人的道德层面上却显得是如此的无力与无奈。马家爵案、清华学生给动物园灰熊喂食浓硫酸案,这一个个鲜活而让人痛心疾首的实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考试在选拔人才时在道德层面的缺失吗?这样发掘出来所谓的“人才”如何担的起德才兼备的盛名? 3.从发掘的意义上看,发掘是对人才的起用,发掘人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考试呢?它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从10到1的过程,选择是对大多数人才的埋没。
4.发掘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考试的模式时间短、片面、暂时且具有表面性。人才是德才兼备,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考试又怎能在短时间内检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又能不能对社会的贡献呢?
在现在的考试阴影下,使我们很多人失去了理性,让人们成为高分的傀儡,而并不是知识的履行者,就像是被铁索捆住了一样,这真是当下的悲哀啊。所以让我们解开铁锁的束缚,去寻找我们曾经失去的舞台,所有的大学生朋友们让我们展翅高飞吧!
第四篇: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主席、各位嘉宾、裁判、对方辩友大家好。
70亿的庞大人口数字让真正有才能的人黯然失色,我们没有办法通过一言两语了解对方有多少才能,对于用人单位更是如此。于是,同意的考试自然而然成为了发掘人才的标准。因此,我方的观点是: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在《辞海》里有2种解释,在此取: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事物揭露或揭示出来。
“人才”在《辞海》里有2中解释,在此取:有才学的人。而《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
“需要”在《辞海》里有2中解释,在此取:应该要有 或 必须要有。
“考试”在《辞海》里有4种解释,在此取:考查知识才能等的一种方式。而《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综上,“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应解释为: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某一方面有才能活本事的人揭露出来应该要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的考查。
我方支持这观点的理由有三:
一、历史文化方面。
从古到今,考试制度从无到有,并持续至今。5000年的华夏文明给我们做了鉴证,考试的确能发掘出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许对方辩友会问,像柳永、吴承恩等科举屡试不中,却怎么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巨匠呢?我们必须明白他们在文坛上有一番成就,不代表他们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一场考试大多是专一地发掘一类的人才,我们不能混淆概念地认为发掘不了其他人才就是考试制度的缺陷。
二、法律政治方面。
考试制度是为了能让应考者在一个相同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并基于公平与客观的原则,让考试举办者能发掘对应自身需求的人才。也许对方辩友又会问,考试制度经常滋生腐败,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不就埋没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了吗?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考试制度还有很不成熟,因此我们国家出台了《考试法》草案,目的就是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就像我们的政治制度也仍然有许多漏洞,难道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吗?制度的完善本来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国家的重视同时也证明了考试是我国发掘人才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三、经济效益方面。
考试能把有同样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同时提供同样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这样发掘人才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许对方辩友还会问,难道这样考试发掘出来的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吗?我们可以通过推荐等不同方式来发掘人才啊?这世界还有很多伯乐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两个陌生人之间相遇的概率有多微小,通过一个伯乐,难道可以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了解成千上万人之中谁是真正的人才吗?时间就是金钱,让伯乐们慢慢寻找显然缺乏高效性。再者,伯乐所推荐的人才,真的是客观意义上的人才吗?推荐者是否真能背上伯乐之名,也有待商榷吧?而且如果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伯乐,我们要怎么做?恐怕也只有考试了吧。
我们不否认考试未必能发掘人才,但我们坚信发掘人才需要考试。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政治上来讲,通过考试发掘人才,是我国的主流。我们并不是要证明发掘人才必须通过考试,而是要证明考试对于发掘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以上是我从宏观方面对此辩题的诠释,接下来将有我方辩友继续从微观上进行阐述,论证我们的辩题: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谢谢大家。
1、考试模式单一,时间短,内容片面,具有表面性
就像探测山中是否有矿,探测队总是用一套模式,因为探测到铜矿对于找铁矿的人没有意义。考试虽然片面,但正体现了对人才的特定需求。
2、考试未必能发掘人才
这个问题本末倒置,也许考试未必能发掘人才,但是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3、人才指办事能力强的人,考试只能了解一个人的知识面,无法了解一个人得能力强弱
我方一辩已阐述过,“考试”的解释为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得技能或只是水平。相对应的技能考试也能了解到应试者的能力强弱。
4、考试造就了高分低能,重成绩轻品德的人,这样会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能力的考试自然能发掘出有才能的人。品德好坏也是能通过考试评测出来,这种考试的方式对方辩友不能想出来,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5、毛泽东、鲁迅、齐白石、比尔盖茨、孙中山、胡适、牛顿、冯·诺依曼都不是依靠考试被发掘的。
对方辩友所列举的人物都是依靠自己成名,他们并不需要被发掘。不需要被发掘的人才是否需要考试,与本辩题无关,我方坚持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6、不要说这样的人才少,你知道得少而已,怀才不遇的人多得是。
也许怀才不遇的人的确很多,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才能与我们所需要的是否对口呢?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对口的人才,我们还是需要考试。
7、这世界上伯乐还是很多的
能发掘人才的人,我们称之为伯乐,但我们希望能找到人才的时候,我们去哪里找伯乐帮忙呢?我们又怎么能确定他是伯乐呢?要想知道他是否伯乐,我们还是需要考试吧?那么看来,发掘伯乐也是需要考试的。
8、创业型人才怎么依靠考试发掘呢?
创业型人才在其创业成功后才气自现,自主创业本来就不需要被别人知道。既然不需要被发掘,那又怎么会出现需要考试一说呢?对方辩友必须重申认清我方观点是,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9、发掘人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选拔则是从10到1 的过程,对方辩友所说的学生考试,公司招聘都是属于选拔而不是发掘。
对方辩友的观点存在严重错误,我方一辩已阐述过,“发掘”是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的事物揭露或揭示出来,应该是从1到1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只是针对于个人而言,如果针对于集体而言,发掘人才是从一个集体中找出一个与需求相对应的,却没展现才能的人,这也是一个从10到1的过程。
10、需要在《辞海》里有两种解释,为什么对方辩友认为在此不应该是“一定要”的意思呢?
如果把“需要”理解为“无之必不然”,则“不需要”在逻辑上也就是“有之必不然”,即对方观点也谬化为“有了考试就一定不能发掘人才”.显然这样双方都是荒谬的.因此,“需要”在今天的辩题中就应该理解为“应该要”.11、用古代和近代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不论在什么时代,选拔人才不需要考试制度。
社会一直在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而发掘人才,也从没有考试到拥有考试,而且考试制度更沿用至今,难道这不正好说明发掘人才需要考试么?
12、对方辩友怎么看待保研的问题呢?保研不是一种考试。(小心对方要求答是否)
我们承认保研并不是一种考试,但是保研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大学期间的考试成绩!保研制度是把人才报送成为研究生,但是发掘这些人才的根本,就是依靠考试。
13、考试制度具有局限性,如吴承恩屡试不中,但创作了《西游记》,又有柳永原来屡试不中,但成了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考试本来就是带有目的性地发掘人才,吴承恩和柳永也许在文学上能有一番成就,但不代表他们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他们不是该次考试的发掘对象,不被该考试发掘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需要发掘政治人才,历史还是选择了考试
第五篇:是否以成败论英雄辩论稿
是否以成败论英雄,完整辩论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决定仔细解析这场英雄辩,以找出当时西安交大何以战胜对手,经过漫长的思考和解析之后,我只能说:西安交大赢得了这场比赛的原因有很多,除去他们“没有人因为失败而成为英雄,英雄都是因为他们的成功”的剑走偏锋之外,他们的运气也实在是好到了极点,因为他们这一点的提出在于对“成功”的概念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和准备,而他们的对手居然在这方面毫无准备,这给了他们充分的空间去闪转腾挪。
正方一辩立论陈词1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什么是英雄,由古至今就有不同的说法。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英雄,身怀绝技、惩恶扬善的侠客是英雄。今天,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英雄时,更多了一番理智与思考,但是,无论是时代英雄、个体英雄,还是幕后英雄、无名英雄。他们身上都具有果断的行为、高尚的思想、坚毅的品质等等要素。因此,简单地以成和败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显然是轻率不切实际的。
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原因有三:
首先,成和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和败自身可以相互的转化。就让我们以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前三名为例,法国队以三比零大胜巴西,对法兰西来说,队员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克罗地亚获得第三,但是举国上下却也为之欢腾,庆英雄凯旋。倒是得了亚军的巴西队好没面子,灰溜溜地回了巴西利亚。金银铜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请问,这是成与败能判定的吗?连成败的标准都难以确定,你却用它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你能说得清吗?
其次,英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难以简单的成败来论。英雄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因素,是英雄不可或缺的条件。记得鲁迅先生在《铸剑》中写下了眉间尺,当他将自己的首级交给侠士,他所表现的不屈的意志,使他成为了英雄;而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记叙了那个甘为先生受三千里流放的蔡元定,当他从容镇静地面对死亡时,他所表现的高尚的人格,不凡的气势,也使他成为英雄。而正是这些,才勾勒出一副英雄的全图,显现出英雄本色的真谛。成亦英雄,败亦英雄,不是一句空洞的安慰。离开了时代的精神和精神的价值,仅以简单的成和败,来判断英雄,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否过于功利呢?
今天,我们在这里论英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英雄,而是要学习英雄。但是,功利的英雄观,往往使人们忽略了英雄成功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英雄身上的光环,显然是不应该的。因此,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重视英雄的精神、力量,将其不断的升华,作为鼓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今天论英雄的目的。最后,我方坚持,不以成败论英雄。谢谢!
正方一辩陈词解析如下:
1、什么是英雄?
英雄的自身特点:英雄要具备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
英雄的外部表现:果断的行为、高尚的思想、坚毅的品质等等要素
英雄是一个群体: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英雄;身怀绝技、惩恶扬善的侠客;时代英雄;个体英雄;幕后英雄;无名英雄
2、为什么不以成败论英雄:
(1)成败不能拿来作为评价英雄的标准:
因为成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和败自身可以相互的转化,自身尚且不确定,又怎么能拿来评价别人呢?
(2)英雄也不能用成败来衡量: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难以简单的成败来论
之所以一个人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具备了英雄的精神因素或其行为具备了英雄的外部表现。这不是用成败能衡量的。
(3)价值层面: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值得提倡的:
这是一种功利的英雄观,这会使人们只将注意力集中于英雄身上的光环,忽视英雄的精神、力量以及英雄成功时所付出的努力。
二,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对方的一辩说,我们的英雄自以成败论,是一种功利的思想。显然,对方辩友已经把英雄自以成败论与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混为一谈。
对方一辩又说了,成败就是„成败„他们成败的定义„显然他们将成败的定义,与胜败、输赢混为一谈。的确,我们的小偷可以达到入室盗窃的目标,希特勒可以达到入侵波兰的目标。但我们说他得逞了,没有说他成功。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逆历史潮流、与人民为敌。因此,在本辩题中,我们所说的成败就是应该以社会、人民、历史的角度来评判一个人的预期价值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刚才对方一辩还大谈人的精神,那么,人的精神的崇高,人的价值的伟大,人的价值的肯定,到底是不是人的成功、做人的成功呢?因此,刚才对方同学所说的一切,都是我方的分论点之一。
对方一辩还说了,虽然英雄失败了,但他依然是英雄。那么对方辩友恰恰把英雄的失败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混为一谈。
今天我们双方的任务就是要看,我们如何来评价这些英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英雄是因为什么而成为英雄的。
今天对方的论点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即英雄和成败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我方的立场是,英雄自以成败论,即成败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英雄的基本标准。
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正如一副好画,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的成功之笔,而非败笔。同样的逻辑,今天我们所说的英雄,之所以得到人民的认可,也正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非失败之处。
到底什么是英雄,英雄是人民社会历史对一个人荣誉的称号。它用于授予那些在正义事业中体现出坚毅、勇敢、百折不挠的优质的人。
首先,历史唯物观的基本常识就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可能苛求一个英雄处处成功,事事成功,时时成功。但英雄都是以他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或某一类的成功,奠定他在社会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是收复台湾的成功,使郑成功成为英雄;是伸张正义、驱逐邪恶的成功,打造出人民英雄不朽的丰碑。
第二,英雄还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英雄往往与正义的事业、先进的阶级唇齿相依。英雄他符合了历史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就这点而言,无论最终的结果,是输是赢,是胜是负,我们的社会历史人民,都无可辩驳地认为,他成功了。
正如月光以它的皎洁、大海以它的壮阔,征服了人类的心灵。而英雄也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成功之处,奏响了回荡于天地之间、镌刻在世人心中——永恒的英雄战歌!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陈词解析如下:
1、摆明立场撇清价值:我方的“英雄自以成败论”不是“成王败寇”。既然不是“成王败寇”,那你方的“英雄自以成败论”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方的英雄自以成败论,即成败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英雄的基本标准,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
2、既然如此,那么你方的“成功”又该作何理解呢?
我方的成功是指:人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或某一类的成功(人的成功之处)。共有三类:
(1)做人的成功(精神成功论):人的精神的崇高是做人的成功(2)做事的成功(个人功绩论):典型事例(郑成功收复台湾)(3)别人授予的成功(流芳百世论):投身人民的事业,无论结果成败,人民都认为其成功。
3、如何以成功论英雄:
成功可以满足成为英雄的三个条件:
(1)人民社会历史对一个人荣誉的称号:别人授予的成功(流芳百世了,自然应该是成功了)
(2)投身正义事业:别人授予的成功+做事的成功(为正义而战,成功了,有个人功绩;失败了,可流芳百世)
(3)体现出坚毅、勇敢、百折不挠的品质:做人的成功(人修来了优秀的品质,起码也是个做人的成功吧)
4、防线:坏人得逞不能算成功(这不是流芳千古,这是遗臭万年,所以最终还是失败),好人失败不能算失败(虽败犹荣,流芳千古)。
5、所以;英雄是因为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
这就是: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说不败就不败,败也不败。
解析到这里,对比双方的一辩陈词:
双方都是从“英雄”和“成败”两个角度加以阐释,并进一步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论述得以论证本方观点。但不难看出:
在具体的概念上(尤其是成败)方面,双方高下立现。
反方在“成败”的概念上(尤其是成功之处)做足了文章,甚至连英雄的优良品质都成了一种成功(精神成功论),这为其随后的“以成功之处论英雄”设置了极为稳固的前沿阵地。
而正方却没有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明确的概念定义,在其随后的陈述中明显就是一种泛泛而谈,这自然就给反方的“成功之处”的发挥留下了极大的空隙和战略空间。
因此,尽管只是一辩陈词,但不难看出正方自身的立论存在着严重的遗漏。
当然,反方如此立论有点偷换概念之嫌,不过也很正常,反方的观点与对手相比就显得非常弱势,无论是谁接反方的观点都将面临对手的事实轰炸,如此立论也是迫不得已。
而正方尽管辩题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在逻辑准备方面下的功夫明显欠缺,对对方的偷换概念有些准备不足,这也为3年后的武汉大学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三,正方二辩陈词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同学今天讲,英雄就是成功者,那我倒是有几个问题想请对方同学替我解答了。
第一,在历史上,为什么有许多失败者,我们也称他们是英雄呢?从壮怀激烈那个岳飞,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那个谭嗣同。从悲叹伶仃的文天祥,到后来一心以身和敌军同归于尽的那个邓世昌。他们的事业都是失败者,但是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因此而丝毫改变他们成为众口皆碑、有口皆碑那种英雄,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恰恰证明对方同学今天陈词的错误之处吗?
第二,历史上有好多成功者,我们不说他们是英雄。王莽篡权,候景乱邦,吴三桂卖国而称王,洪承畴投敌而封侯。那个秦桧更是害了岳飞又卖了国,结果还做了一辈子的宰相,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享尽了荣华富贵。历史上这种小人得志、权奸成功的例子,难道还少吗?历史的公正之处,恰恰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一个人是不是英雄,他一生功过如何,天下评说。是善的,即使你是失败者,一样会名垂青史;是恶的,即使你是胜利者,一样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三,今天对方同学拿成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英雄人物,是不是太功利了呢?应不应该呢?体坛英雄,叶乔波是英雄,没有金牌的标识与光辉,但是他在关键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意识和顽强的毅力,所体现出来的中华儿女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英雄。《火烧圆明园》这个电影中,那些前赴后继、冲向敌阵的那个官兵们,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他们义无反顾地站到了最前列,用自己稚嫩的双肩去抵挡住敌人冰凉的刺刀,他们倒下去了,可是今天,又有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在心里说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呢?今天我们的国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此时此刻,几百万官兵正在长江大堤前线抗洪抢险„.抗洪抢险,他们中又有多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新的长城,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牺牲了,又有多少人受伤了。但是我们能因此说他们就不是英雄了吗?更有多少今天长江两岸的灾民们,他们舍小家保大家,为了祖国的利益,他们放弃了赖以世代生存的家园。对待这些无名英雄,我们又怎么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成败两个字去评价他们呢?当然不能。
对方同学今天可能会问,你们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以什么来论英雄呢?我来告诉对方同学,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以趋之”的选择里,在文天祥“而今去别江南路,化作杜鹃啼血归”的精神里,在今天长江前线那数十万jiefangjun泥泞的身上,我们找到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真谛所在。恩格斯曾经讲过,面对高尚者的骨灰,人们情不自禁地洒下热泪,这就是对英雄最好的诠释。我方今天坚持认为,英雄不以成败论!谢谢大家!
正方二辩的陈词解析如下:
正方二辩跟随了本方一辩的步伐,立刻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进攻:
1、在历史上,为什么有许多失败者,我们也称他们是英雄呢?
2、历史上有好多成功者,我们不说他们是英雄。
3、价值层面:拿成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英雄人物,会导致功利性。
事实上,这三个进攻方向都还是很有气势的,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在概念方面(尤其是成功失败)方面定义的疏漏给了对手闪转腾挪的空间,这就导致看起来气势很足,却难以给对手致命一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方论点中最锋利的武器登场:
“在历史上,为什么有许多失败者,我们也称他们是英雄呢?”(文天祥)无论是谁去“以成败论英雄”,都不得不面对“文天祥”的诘问。
四,反方二辩陈词,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
首先指出,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会把岳飞和文天祥说成是失败者。对方辩友今天说,怎么样看英雄要看他的精神,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英雄体现出来的精神难道是在梦游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体现出来的吗?假如是英雄,确实把高尚勇敢对方辩友这些推崇的精神品质,作为自己人生的信念和目标,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中,实现了这些目标,则算不算英雄呢?香港人把妈妈叫妈咪,把爸爸叫爹地,对方辩友只把成败换了一种说法,就告诉我们这不是成败,怎么能反驳我们的观点呢?
对方辩友今天举出例子告诉我们,英雄身上也会遭受失败,我方从不否认,因为英雄不是超人,但是,英雄遭受失败,就说明英雄是失败的吗?莲花生于污浊之中,有谁告诉我们莲花是污浊的呢?
对方辩友甚至还可能举出论点,告诉我们,英雄身上也有失败之处,我方更加赞同,因为英雄不是完人。就像打磨的再完美的和氏璧上也会存在瑕疵。但是和氏璧的珍贵,是因为它完美的品质,还是因为上面的瑕疵呢?假如因为瑕疵的话,我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上面全是瑕疵,那是不是更加价值连城了呢?
今天对方辩友看到英雄身上有失败,就告诉我们,英雄不能以失成败来论,觉得自己发现了一条真理。然而当我们都能够认为知道,每一个人成为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这叫英雄自以成败论时,那是一条伟大的多的真理啊。
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不管嘴上承认不承认,其实心中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之处才把他称为英雄。但为什么对方辩友这样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都不敢承认这是以成败来论英雄呢?据我估计,恐怕是对方辩友要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这种说法划清界限以避嫌疑。而我们知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跟我们今天全面、客观、历史、人民的角度来评价成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对方辩友的担忧纯属多余,就让我们勇敢地承认,英雄自以成败论。其实承认这一点本来不需要什么勇气,因为如今是一个充满成功机遇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谢谢大家!
不难看出,尽管在概念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反方依然感觉到了“失败的英雄”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这让接下来的陈词的郭宇宽有些手忙脚乱:
通篇反方二辩陈词,除去在最后的时刻稍稍撇清了“英雄自以成败论”不是“成王败寇”之外,剩下的时间不得不用来对“失败英雄”加以解释:
1、“良心说”(取自本方“流芳千古成功论”),不过这样的解释还是有些单薄的,难道说出事实也是没良心? 这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2、“莲花论”:(这是取自本方哪里呢???)英雄遭受失败,并不意味着英雄就失败了。
这就好比是说,英雄被人打了一耳光,是绝不能说明英雄被人打了的,至于什么出淤泥而不染,纯属扯淡。
3、“和氏璧论”:(取自本方的“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而不是因为他有失败之处。
这好歹是靠了点谱,不过,与第二点的“莲花论”中“英雄遭受失败不意味着英雄失败”可形成了自相矛盾。郭宇宽勇气可嘉,除了第三点稍稍靠谱之外,其他的也只是仓促应对手忙脚乱。
三年后的武汉大学面对这番偷换概念发出了最强悍的诘问:“文天祥起兵以来,一败于兴国,二败于安平,三败于海风,连自杀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他还是一个英雄呢?” 即使是强大如斯的西安交大、“快刀手”郭宇宽,在“失败的英雄”的诘问面前,依然是被动之极,事实上,西安交大还是很幸运,因为他们的对手并没有对“成败”进行细致明确的定性,所以,他们的“成功之处”还是可以勉强抵挡的。
但,三年后的武汉大学显然是不会给他们的对手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样的机会: 一辩蒋舸开宗明义:“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有着这样一个滩头阵地,随后的最强进攻利器则充分发挥了强大的攻击力量: “岳飞的理想是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这个理想最终失败了,为什么他还仍然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呢?” “文天祥起兵以来,一败于兴国,二败于安平,三败于海风,连自杀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他还是一个英雄呢?” “'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是不是个英雄?” 然后插入最后一击:
“谁都不能否认岳飞,文天祥,诸葛亮最后失败了,对方同学说他们成功(精神成功、有成功之处、流芳千古)了,这真是: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说不败就不败败也不败!”
可惜,中国青年干部学院却在概念定性上出了极为低级的概念缺失这样的失误,这使他们的最大进攻利器难以取得致命的攻击效果,更给三年后的武汉大学做了最好的反面教材。
五:反方三辩攻辩4 反方三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对方同学分析一下,岳飞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
正方一辩:岳飞的成功,恰恰在于,人们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这是因为岳飞有他不屈的精神,他用这种不屈的精神领导了他的将士勇敢地作战,最终体现了这种气质,但是最终,岳飞怎么了,岳飞屈死了**亭,请问,这难道不是岳飞个人的失败吗?当然,这显然是岳飞个人的失败。
反方三辩:第二个问题,岳飞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成为英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成为英雄。
正方二辩:对方同学,岳飞根本不能拿一个简单的成败去衡量他。我们今天学习岳飞,学什么?学习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啊。学岳飞面对敌人那种坚贞不屈的斗志啊。岳飞的精神是从哪来的?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这种实践无论是成也好,无论是败也好。无论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种胜利也好,还是**亭岳飞最后悲壮的牺牲也好,这种都无所谓。实践成败,不是衡量岳飞的标准,岳飞在实践中,在这个实践成败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才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正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谢谢。
反方三辩:好,能够体现出,能够使对方辩友洒下热泪的这种精神,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正方四辩:我来告诉对方辩友,精神本身是一个超功利的东西。精神本身不能拿成和败这种功利的东西来衡量。对于一个精神来说,只有具有这个精神和不具有这个精神的区别,而没有说失败与成功的区别。对方辩友如果要说,精神有成功,那么我倒想问一问,什么叫失败的精神?所以我们说对于精神来说,他只是一个超越功利以外的东西,无所谓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说他具有了这种精神,具有了这种品质。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是一个英雄,谢谢。
西安交大的三个问题很明显是从“英雄都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岳飞是英雄是因为他有成功之处,这个成功之处就是他的精神感招后世(“精神成功论”“千古流芳论”)。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如果中青院对“成败”的概念加以明确定义,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对付,岳飞可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他“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理想成功还是失败。
甚至于可以反戈一击,让对手灰头土脸,但是自身的错误显然是无法做到,这也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了。尽管西安交大看起来是对准了对手最强大的进攻武器来提问的,但是确实看准了对手的概念缺失的失误下的套。
当然了,现实无法假设,中青院终于为自身的失误付出了代价:
正方一辩上来就中了反方的圈套,开始大谈特谈岳飞的成功与失败,其实他怎么谈,都已经无关紧要,西安交大的樊登根本也不会在乎他到底怎么评价岳飞的成败之处,因为只要正方一辩按照他的设定的问题来回答,这就足够了,无论正方一辩怎么说,都不会影响接下来的问题:“岳飞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成为英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成为英雄?”
猎物已经落入陷阱,西安交大开始收紧他的网,无论正方二辩怎么回答,只要涉及到精神领域,那就足够了,看着在网中垂死挣扎的猎物,反方亮出了雪亮的刀锋:“能够使对方辩友洒下热泪的这种精神,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是各个学校精选出来的高手,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正方四辩感觉到了危险的迫近,他想尝试将“精神成功论”说明白,可惜自身立论的缺漏,难以使他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在经过了艰苦的挣扎之后,终于在最后的一句话中使本方彻底崩盘:“他具有了这种精神,具有了这种品质。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是一个英雄!” 这等于是明白承认了对手的“精神成功论”。
至此,原本是中青院最有利的阵地,却被西安交大侵入其中分一杯羹,很遗憾,我只能说,比赛在这个环节,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偏向于西安交大。
六,正方三辩攻辩3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对方说成功是判定英雄的基本标准,请问失败的人是不是英雄? 反方二辩:首先对方辩友犯了一个错误。这里说的是失败的人,而不是说这个人是失败的。其实只是说一个人遭受了失败,但能够推出这个人是失败的吗?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成功和失败,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而不是看一时一事,就好比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我们看到一个肉包子褶上没肉,难道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菜包子吗?同样,看英雄也应当全面地看。
正方三辩:请问,长眠于梅里雪山的十七位中日登山勇士,是不是英雄?
反方一辩:好,这就是对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十七位勇士到底是英雄不是英雄,就看他到底有没有成功之处。首先,如果他有了成功之处,并且他显示了坚毅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就可能是我们的英雄。那对方辩友的成败观就未免有点太功利思想了吧。
正方三辩:本约翰逊在奥运会上夺得一百米冠军,并且打破世界纪录,一度被称为民族英雄。请问这是以成败论出来的吗?
反方四辩:如果他不打破一百米世界纪录,如果他没有一点点的成功之处的话,人们为什么会尊敬他,人们为什么会学习他呢?我们学习一个英雄,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还是因为他的失败之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人,要一分为二。要把他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我们才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他的成功之处,摒弃他的失败之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规范我们的人生取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笔直,使我们的人生目标更叫高尚,谢谢。
这一轮的攻辩正方做了很大的努力,从“失败的英雄”和“不是英雄的成功者”进行进攻,反方则依旧以“成功之处(精神成功论)”加以应对。
由于上一轮的攻辩中“失败的英雄”这个阵地已经被反方侵入,“精神成功论”这个碉堡已经建立起来,这也就是反方的回答呈现出一种应对自如的局面。
倒是“不是英雄的成功者”的进攻让路一鸣有些措手不及,实际上反方西安交大的立论中还是有所准备的:“坏人得逞不能算成功(这不是流芳千古,这是遗臭万年,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但他还是用“成功之处”加以回应,所以他的回答明显有些顾左右而言他。
实际上,还是那个如果:如果中青院对“成败”的概念加以明确定义,这个也是个相当有杀伤力的进攻武器。三年后的武汉大学在自身明确的概念的掩护下,就发出了这样的强力诘问:
“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不谓是个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也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内就占领了丹麦,40天就打败了法国吗?而至于南宋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的当上了宰相,成功的除掉了岳飞,更是成功的出卖了国家。但是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当然,中青院没有这么做,这也就使他们的问题听起来还是有些犀利不够,再加上这个方向的问题只有一个,而且是放在最后说的,此前的两个问题让对手应对自如,最后的问题,固然让对手顾左右而言他,也已经是大势已去。
两轮攻辩结束之后,西安交大明显占据了上风。
七,正方三辩攻辩小结!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对方回答第一个问题是说,要对社会的评价,我完全同意。对方同学把失败为了作为评判,不断地扩大,我也姑且同意。
那么在第二个问题时,对方说,如果梅里雪山的人,大家对他有一个社会的评价,他是成功,那么他就是英雄。对方同学,不幸是,我必须告诉您,不论是从被害者的家属,到中日友好登山协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大家都一致认定,这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啊。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有直面这种失败的勇气啊。对方同学,为什么你们要想,今天要把失败演化成成功呢?你们这到底是一种辩证法,还是一种变戏法呢?对方同学,这不是个妈咪爹地的问题,你们今天好像是用了莎翁“to be,to be ,not to be”的问题了。
那么再至于第三个问题,对方显然不了解本约翰逊,让我讲给你听。当本约翰逊夺得奥运会冠军的时候,世界为之欢呼,加拿大的国立报纸头版头条就说:“本约翰逊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事隔三天,约翰逊被检查出来服用了兴奋剂,奥委会说:“本欺骗了全世界。”加拿大说:“我们因此而忍辱。”对方同学,这不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吗?但是你们看到它后面的弊端了吗?当兴奋剂被发现时,他失败了,当兴奋剂没有被发现时,本又成功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成败观呢?
至于对方今天不断地问我们,有了这种精神,难道不就是胜利吗?对方同学,我很难同意你这种观点。如果我说,在今天的辩论场上,我有必胜的信念,我有坚韧的精神,难道今天这场辩论就是我赢了吗?不是还要比一比看吗?精神是无所谓成败的,各位当我们说出一个人他具有高尚的精神时,当我们说出梅里雪山的那些人有高尚的精神时,我们不是说他们登山失没失败,我们也不是说他们那种精神失没失败。我们无法想像,失败的精神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因为我们感受的是一种崇高,是一种伟大,我们感受的是一种积极友善„(时间到)谢谢各位!
八,反方三辩攻辩小结
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在我总结攻辩之前,不得不指出对方三辩所犯的一点混淆。成功与失败和输与赢,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可以说今天比赛有输有赢,但两个都是成功者,我想这一点大家也是不会否认的。
我在刚才问对方第一点问题的时候,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对方辩友分析一下岳飞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对方的回答是岳飞各种各样的成功之处,但对于岳飞的失败之处,没有多讲。我们崇敬岳飞,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他在朱仙镇酣畅淋漓的大战,是因为他“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碑,这一点对方辩友也提到了。但是我们是不是因为**亭的凄风冷雨才觉得岳飞是一个英雄呢?如果,因为觉得他是英雄的话,那么没有了**亭,是不是岳飞就不是英雄了呢?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那么我问对方辩友第二个问题:岳飞是因为什么而成为英雄的,是因为成功之处还是因为失败之处。这是今天这个辩题的核心所在,而对方没有正面回答。如果他敢于承认,岳飞是因为成功之处而成为英雄的话,那正是我方的辩题——英雄自以成败论。对方对这个问题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不能简单用成功失败来衡量。他们首先就将成功与失败划为一种简单的东西。而我们今天苦口婆心说了半天,成功与失败,并不简单。要真的想分清成功与失败,才能够讨论英雄与否的问题,岳飞到底是为什么成为英雄的,对方也说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才是岳飞精神的体现。
那么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到底算成功还是算失败。对方说精神没有成功与失败之说,只有有没有。那么对一个人来讲,他具备了这种高尚的精神,这是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处,这一点没有什么好回避的嘛。
所以纵观今天的辩题,对方始终混淆着成功与失败、输与赢这两个概念,所以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一声:对方的立论,产生了偏颇。所以我们说,英雄可以失败,但要想成为英雄,我们必须成功。谢谢!
正方三辩的小结算是一次自我救赎:
1、在“梅里雪山惨案”中,他开始意识到成功和失败来自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对于正方而言,这是一缕曙光。
2、在“本约翰逊”事件当中,进攻的方向也很清晰:有好多成功者,我们不说他们是英雄!尽管最后延伸到了价值论述,但也是一次不错的复苏。
3、反驳“精神成功论”:提出精神的成功不等于成功。
正方三辩小结对于正方而言,不亚于黑暗中的一道亮光,因为他开始逐渐意识到不能让对手随意定义“成功”的概念,至少应该是一件事情做没做成,尽管陈述的不算非常明确,但是这种意识已经开始抬头。
反方三辩的攻辩小结:
基本上衔接了队友樊登的思路,三个问题逐层递进,最后得出“精神成功论”。
九,自由辩论
第一阶段:
正四: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把桑兰称为英雄?
反四:那是因为,桑兰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斗志昂扬的品质。请问对方三辩,约翰逊是因为什么为世人所摒弃,丢掉了英雄的桂冠呢?
正三:对方终于讲到约翰逊,约翰逊说他不是英雄,不正因为他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不符合社会公平竞争原则。这是成功吗?这当然是另外一种原因啦。那桑兰到底是不是英雄呢?
反二:好,这一点就是约翰逊的失败之处了。看来对方辩友因为一个人的失败之处而称他不是英雄,这也是以成败来论英雄,谢谢你。
这是双方第一轮交锋,正方继续从两个进攻方向加以提问:“失败的英雄”和“不是英雄的成功者”;反方则分别以“精神成功论”与“坏人得逞不能算成功”,加以防御,因为正方自己的概念缺失(笔者此前提过多遍),反倒让对手的“成功之处”大行其道,不仅难以给出致命一击,最要命的是这种纠缠也使本方的信心和士气都受到打击。
第二阶段:
正一:对方辩友不肯正面回答桑兰是不是英雄,因为以他们的英雄自以成败论,论不出桑兰是英雄。显然这是与我们现实相违背的,我想请问对方一辩一个问题,对方一辩说判断英雄要站在阶级的立场上,那么在你们的成败之外,是不是还要加入一个阶级立场的因素。
反四:对方听错了,我方说的是,判断是不是英雄要带有阶级性的观点。英雄不是完人,英雄不是超人。请问对方辩友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英雄的时候,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呢?
正二:那是因为英雄有超越成败的升华之处。对方同学说我们说错了,我倒想问:对方一辩说我们的胜利是说有了精神叫胜利,对方四辩又讲有一点点胜利之处就叫胜利。究竟谁产生矛盾了,究竟我是听你们一辩,还是听你们四辩?
反二:好,对方辩友说英雄全是超越成败的。那我就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例子,在一个既不成功也不失败的人群中间,英雄也会像豆芽菜一样扑哧扑哧冒出来。
正三:对方同学,任何人都面对着成功与失败,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吗?不,只有具有英雄本色的人才能成为英雄,这和成功与失败有任何关系吗?
反一:对方辩友说英雄要超越成败,那么我们要知道,我们社会要不要向前发展,我们人类要不要追求成功,英雄怎么可能超越人类社会而存在呢?
正一:但是,追求成功不就产生了本约翰逊那样的后果吗?这样的后果难道不可怕吗?
反三:对方说到了本约翰逊,为什么对方辩友不敢面对本约翰逊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请对方辩友分析一下。
正二:约翰逊根本无所谓成败,当他一开始服用兴奋剂的时候,说他是„啊,说没有查出来的时候说他是英雄,查出来不是英雄。这显然是一种道德判断在里面,根本无所谓成败,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了道德和成败的区别。
反二:好,约翰逊追求的到底是输赢还是成败?假如约翰逊追求在大家心里做一个成功的人,他就不会干出那种傻事啊!
这是一个较为混乱的阶段,正方开始尝试从反方立论中“千古流芳论”(社会评价)以及“精神成功论”(有了精神叫胜利)找寻漏洞,进行突破,这也不值得惊奇,经过了攻辩和自由辩论第一阶段的打击,正方因为自己的概念缺失导致主攻阵地遭敌侵入,几次交手都很别扭,自然信心和士气受到影响,只好临场抓漏洞了,这自然就显得混乱之极,容易导致本方各自为战,难以给对手造成有力,西安交大则继续利用“成功之处”与之周旋,找寻时机悄悄引导到“约翰逊”加以打击。
第三阶段:
正四:让我们从约翰逊这个例子回到现实吧。刚才对方三辩告诉我们,具有一个精神,并且追求了,就算成功了。那我倒想请教对方辩友,假如我看上了一个和对方一辩一样漂亮的小姐,并且我也具有了为了追她而万死不辞的精神,是不是就是说我成功地娶到了她呢?
反一:如果首先你的„如果首先你的动机就是不正确的,你在价值上就已经失败了,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你不可能成为英雄。
正三:对方同学,你们今天到底是在争论以成败论英雄呢,还是争论以失败论英雄? 反四:那就请对方三辩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成败是要以个人的判断为标准,还是要以社会历史人民的评价为标准?
正三:说得好,我们正是以社会的评价才说了,梅里雪山的人是一次被悲壮的失败。对方同学,连失败都不敢面对,又何谈以成败论英雄?
反四:既然是以社会历史为标准,为什么对方四辩认为追到了我方一辩,也算成功呢? 正三:对方同学,难道您不觉得,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是一种很伟大的成功吗?
反二:对方同学其实一直是戴着功利的眼镜来看成败,而我们说的成败,是要社会历史的评价。
正二:请问什么叫社会的胜利,什么叫社会评价的胜利,请对方正面回答我。
反三:如果对方辩友不能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我们这个成败,可就一直都抬不起头喽。
正一:看来,你们在成败中,还加入了社会历史的因素,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以阶级立场加社会立场,然后才能以成败来论呐。
反一:不仅仅是我们把成败放在社会人民历史的角度,刚才对方三辩也已经说了,他们的成败也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啊对方辨友。
正二:请问是以怎么样的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标准,还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党判断标准呢?请对方正面回答我。
反三:对方辨友您说呢?
正三:对方同学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我们怎么往下辩论?再请问一遍桑兰到底是不是英雄呢? 反二:你竟然不清楚,今天我们来辩论,竟然不知道要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那我们还怎么辩论呐?
正二:恰恰对方同学简单地以成败来论,所以才论不出来嘛。我们不以成败来论,以超越成败这种精神的升华来论,所以才能论出公正的判断嘛!
反一:那我请问对方二辩,今天我们所处的到底是一个什么社会?
正二:我们„我们所处的当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评价英雄人物,可不局限于我们这个社会。许多其他社会的人,许多以前的英雄,我们一样要评价他们,怎么评价呢?不是以哪个阶级哪个观点哪个社会的标准来评价,而是以一种超越成败的精神来评价
这种打击对于正方而言,以使正方成惊弓之鸟,只好快速离开继续现场抓漏洞,纠缠于“精神成功论”(追姑娘)“流芳百世论”(社会评价),显得混乱效果不好,而反方则乐的将本方的“流芳百世论”进一步明确阐述。
第四阶段:
正二:请对方同学告诉我,史可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反四:请对方辨友告诉我,史可法有没有成功之处?
正四:史可法作为一个军人,他一直打败仗,他怎么成功了? 反三:史可法到扬州城去的时候,他说“知事不可为”,他的目标就是与扬州城共存亡,他做到了这一点不是成功吗?
正一:原来他有“知事不可为”的精神啊,对方辨友。
反三:他有“知事不可为”的精神,而且挺身上去跟扬州城共存亡,这一点已经实现了,这一点难道不是成功吗?
正三:唯一的结果是他没守住扬州城啊,对方同学这叫成功还叫失败啊?
反二:他没守住扬州城,这一点战场上的输赢是兵家常事,我想不会利用这一点去挖苦他们的。对方辨友实在太不了解我们的英雄了,我们史可法这样的英雄连死都可以不怕,难道还怕我们的人民群众用成败去论他一下吗?
正四:说得好,战场上的输赢不是我们讨论的关键,只要他具备了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我们才说他是我们的大英雄啊!
反四:对方同学知不知道他去扬州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正二:对方四辩刚才告诉我们,英雄总有一点点胜利之处,所以我们说他是英雄嘛。那请告诉我你刚才论史可法的时候,究竟是以哪一点点的胜利来论的.反三:四辩的问题对方还没有回答,请问,史可法到扬州城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正三:对方同学能不能从史可法回来。桑兰既然论不出来就论一个秦始皇吧,秦始皇可是论了几千年了,对方同学,他们到底是不是英雄,以成败观。
反一:但史可法还没有论清楚啊对方辨友,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史可法到扬州去的目的到底是是什么? 正二:史可法去为了守扬州城,结果他没守住,所以失败了嘛!
反四:错了!史可法明明知道扬州城是守不住的,他去的目的是为了捐躯报国!
正三:捐躯报国难道不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吗?这能以普通的成败观来论述吗?再问一遍,秦始皇是英雄吗?
反二:他实现了捐躯报国,怎么不能算作是成功呢?对方辨友谈史可法谈不清要回到桑兰,桑兰谈不清又回到史可法,却始终是在以成败来论这些人物,我们等得花儿都谢了!
正三:对方同学,实在不是我们论不明白,实在是我们需要你们用成败来论一论啊!反三:那就问一下对方辨友,秦始皇是因为什么而成为英雄的? 正三:对方同学你是说秦始皇是英雄吗?
反四:错了,我方今天的观点是英雄自以成败论,不是所有的成败都可以用来论英雄。就好像我们今天说,称麻包一定要用秤,但不是所有的秤都可以用来称麻包啊。
正三:说的不错,任何人都有成功与失败,但并不是任何成功与失败„(时间到)谢谢。
反三:对方今天始终拿着一杆杆的小秤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说,这个小秤不能够称人的体重,那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人的体重不是用秤称的。
反一:对方辨友为什么对秦始皇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呢?因为他不知道秦始皇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反二:主席,鉴于我方已经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我想可以放弃接下来的自由辩论。谢谢大
在这一轮“史可法”的较量中,正方终于有所起色,开始意识到成功不是简单的“精神成功论”,应该是具体目标的实现,只可惜反应过来的有点太晚了,经过太长时间的纠缠,尤其是攻辩阶段,反方的“精神成功论”已经完全构建表述成型,此时已经是自由辩论的后期,显然为时已晚;而且因为一开始的概念缺失,在“史可法”设定上难以有强有力的延伸和推论已给对手构成压力,这也就让对手有了“史可法的为了捐躯报国”的反击。
这是正方最后一次的努力,可惜此前失分太多了,即使有所醒悟,又因为此前的概念缺失,导致了问题的延伸难以形成有效的进一步打击,只能说难挽败局。
至于后面的四辩陈词,我就不做解析了,为了考虑资料的完整性,还是附上来。
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在我们这场辩论赛开始之前,我们的主席张泽群先生给了我们这样一条真知灼见。那就是:今天我们双方无论何方输赢,最后都会握手言欢。他为什么不说,无论我方今天何方成败呢?那是因为,主席先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成与败,是要历史、人民、社会作出评价的!
谢谢大家,所以今天对方一直在混淆成败、胜负与输赢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今天我们双方会有一个输赢,总有一个队会进入决赛,总有一个队会被淘汰。然而,对于展现风采这一个目标而言,我们双方都做到了这一点,从这一点上来说,从这一个目标上来讲,我们双方,都是成功者!
对方告诉我们,岳飞是失败者,秦桧是成功者,我们想一想,秦桧落得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秦桧的遗像,跪在岳飞面前几千年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社会,是这样对待成功者的吗?我实在不能理解!
对方一辩又指出,我们的英雄自以成败论是一种功利的价值观,我请问在座的各位,当我用自己的成功为社会建功立业的时候,当我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大众谋福利的时候,这种功利观念我们为什么不提倡,人类失去了这种功利观念,又怎么会向前进步呢?
今天我方一再说明,我方的观点是英雄自以成败论,但不意味着所有的成败都可以用来论英雄。如果对方辨友对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英雄还不是很清楚,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对他的成功与失败还搞得不是很清楚,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定他的成功与失败,清醒地分析出他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我们就可以从两者的比较中判定他是不是英雄。对方第一个例子就问我们,本约翰逊是不是一个英雄,这就是一个英雄自以成败论的典型例子。为什么加拿大人民一开始把本约翰逊当作英雄,那是因为他破了百米的记录。为什么最后,全世界的人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那是因为他的失败给全世界的人蒙上了心灵的伤害,这不是以成败来论,我们怎么样把约翰逊推下历史的舞台呢? 我方今天一再强调,英雄自以成败论,因为我们不相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我们知道,人民的权力掌握在人民的手中。英雄的成败,已经不再属于帝王将相、御笔史官们的评价。所以,面对成败,我们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要有一个社会历史的角度,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说,一个是英雄,一定是因为他的某方面的成功;一个人不是英雄,一定是因为他在某方面有了更大的失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只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人,才有可能走入成功者的行列;悖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人,即便他有天大的本事,我们的人民也不会把他放到成功者的行列。所以请对方的四辩,在将来的陈词中,一定不要告诉我们,成功可以不包含精神的因素。一个英雄之所以被人们崇拜、被人们尊敬,也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有成功之处。所以请对方的四辩在待会的陈词中,一定要珍惜最后的时间,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第一,哪一个人仅仅因为失败,而成为英雄;第二,我们尊敬英雄,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还是因为他的失败之处?这两个问题,关乎到对方的立论和推理的基本点,希望对方的四辩能珍惜最后的机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谢谢!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四辩既然下了战书,那么我就来应战。首先我告诉对方辨友,我们说一个人是英雄,不是因为他成功也不是因为他失败,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那种英雄气概,英雄气质。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成和败,固然是在他身上有体现,当我们说他是英雄的时候,绝不是因为他成功了或者失败了
对方辨友又说,我们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在拿失败论英雄。是这样的吗?我们说,我们既不要光看成功,也不要光看失败,我们要综合考察英雄。如果他是一个有英雄气概、有英雄气质,有英雄本色的人,他成功了,我们说他是英雄,他失败了,我们也说他是英雄啊!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对方逻辑中的混乱吧。对方首先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成败的箩筐,把我们的崇高的精神、正义、道德价值统统装进这个筐里,然后告诉我们,我们是拿这样一个成败观来论述英雄。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东西是成败所能涵盖的吗?当这么多东西介入进去的时候,能说这是在以成败论英雄吗?
然后在这个箩筐之后,对方开始继续大谈精神的胜利。我们刚才已经一再地在告诉对方辨友,精神是一个超功利的东西。对精神而言,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只要他具备了这种精神,那么他就是我们尊崇的英雄。然后对方辨友在这个箩筐之后,又继续大谈成败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说,在他们的那个辩词里面,成与败是相对的、是不确定的,成功一会儿演化为失败,失败又一会儿演化为成功,对方辨友就一直在变这样一个戏法,弄得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见,对方辨友今天的辩论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在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相信在座的诸位,对金庸先生的小说都不陌生吧。《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生豪杰,却是屡受打击,最后自刎于雁门关前,壮志难酬,可是我们有谁能说,他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呢?相反,《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一生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甚至当上了天地会的总舵主,他的七位夫人更是个个如花似玉,可谓事业爱情双双成功啊!可是有谁能说,他是英雄呢?
可见,以成败来论英雄,显然是与人们的基本常识与价值判断相违背的。因为,我们推崇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或者是失败了,而是他们身上那种令人心折的英雄气概,那种让人仰止的精神境界。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依旧在的,是那份英雄本色啊!所以我们才会为鲁迅笔下,推刀断头、献一腔热血的眉间尺潸然泪下,所以我们才会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无奈垓下别虞姬”的项羽而心灵震撼。天下英雄,岂是一个成败就能轻松了断?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点。
我想说明的第二点是,如果我们一味强调以成败论英雄,那么非但论不出真正的英雄,倒容易造出一批假冒伪劣的所谓英雄。成败本来就是一个功利化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一味以成败来论英雄,那么只有达到成功顶峰的人才算是英雄的话,这个社会会变得非常功利。为了追逐成功,费尽心机,甚至是不择手段,约翰逊、史密斯这些服用了兴奋剂的丑闻屡屡出现,不在一再向我们启示成败论英雄的恶果吗?在这个本来就已经非常浮躁的年代,我们更需要提倡不以称成败论英雄。甘当人梯的奉献,对名利的淡泊,对工作的敬业,坐着冷板凳的泰然,这些东西都在继续勾画着我们的新时代啊。
我要进一步说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宽容、接纳与博大。相信大家都对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王义夫都还记忆犹新吧,我们无法忘记当他虚弱地倒在射击场上时,满眼的痛苦和无奈;我们更无法忘记,当他的妻子帮他擦去额角汗水时,流露出的心痛与不忍。中国真的很需要那块金牌,王义夫也真的不该打飞那一枪。然而,在飞机场上,迎接他的,不是对失败者的冷落,而是献给英雄的鲜花与掌声。就在今年七月,王义夫在世界射击锦标赛上一人为中国赢得四枚金牌,当五星红旗因他而四次升起时,我们不由得不为这个不以成败论英雄、宽容而自信的社会喝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