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报告
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试题解析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死气沉沉 束缚 墨守成规 B.死水一潭 束缚 按部就班 C.死水一潭 制约 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 制约 墨守成规
【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
“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 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 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
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
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3.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C 】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 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唐诗划线处最恰当的”。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由此知道,所填句子要和“白云空长越山薇” 对仗。选项中,A项,“浮花”和“空长”不对仗;B项,“明星楼”和“越山薇”不对仗;D项,“红烛市”意境不符。答案为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 不同的活动。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解析】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上下文,结合 语句本身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推测。题中,依据横线前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推测,第一句一定是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排除BD两项;接下来依据“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三句,推测下文分别为⑤“人能知”、②“人能发意志”、④“人能动情感”,排除B项,答案为A项。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解析】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选项中,B项“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错误,其中,“在下”是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本”应该解释为“根据”。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的能力。此题中D项“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中“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计分点:“拒”,拒绝;“为”,写;“始”,开始;“实”,事实; 评卷细则:
(1)立言者既莫之拒不为;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 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参考答案原给分点: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修订补充:
1.“莫之拒”能体现句式特点,“之”落实并位置准确,(不能/没有)拒绝他们
2.“为”译成不做(这件事)也给分
3.“实”译成真实不给分,译成动词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不切实际、不属实是对的。
4.语意通顺1分放在第二分句“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作为新的赋分点。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错例呈现:
1.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不得不写碑铭的人,又因为是铭主的子孙请求的,因此这样后铭文才不真实。(1分)
2.立下誓言的人已经拒绝又没有作为,又被别人的子孙邀请,所以墓志铭始终不真实。(0分)
3.立下誓言的人已经对此冷漠,拒绝接受不执行,又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拜访他们,因此铭文终究不真实。(0分)原因追溯
1.“莫之拒”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莫”否定没有理解到位,要么译成双重否定,要么译成肯定。
2.“始”大多译成“才”; 3.“实”大多译成“真实” 优秀答案示例: 1.写墓志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不写墓志铭,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从此墓志铭开始不属实。
2.写铭文的人既不想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在这时铭文开始不符实际。
2.作墓志铭的人没有拒绝他们而不去做的,又因为是他们儿孙辈请求的事,这之后墓志铭开始不符合实情。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计分点:“犹”,好像;“畜”,具有;“恶”,怎么;“徇”,徇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评卷细则:标准答案: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犹、畜、恶、徇各一分,共四分)【参考评分】
1分 特别是用人,不是有道德的人,邪恶可以辨别不疑惑,商议了不思考吗?
2分 那些被雇佣写墓志铭的人,不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怎么会不产生疑惑,讨论后不示意表现出来呢?
3分 犹如任用人,不是高深道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它而不困惑,议论它而不徇私呢?
4分 就像用人,如果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能够分辨没有疑惑,议 论而不徇私呢? 【补充说明】
1.本着以答案采分为准的原则,基本上只要学生能够把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均给分。
2.“畜”这个实词如果解释为“具有、培养、拥有、有”都给分,但是不能不把原文中的“非畜”两字翻译成“不是”,“非”为“不是”,“畜”应该为动词。教学建议:
1.多阅读些散文和议论文的古文语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组织答案多抓动词,谨防句子前后语序的颠倒。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 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答题首先筛选原文中语句“于是乎铭始不实”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被铭者角度:被铭者是恶人或德才不好等,给2分; 2)铭文角度:铭文失实或不合被铭者实际或名不副实或虚假或夸大其词或不公正不正确等,给2分; 3)作铭者角度:作铭者不合要求或所托非人或道德品行有问题或不善作文或其辞不工或才学不高水平不够或写得不好等,给2分; 4)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补充说明:
(1)要点重复不重复给分;(2)照抄原文语句给一半分。典型失误:(1)概括不全;(2)照抄原文;(3)要点重复;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
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
化车前草。
10.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
“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评分标准调整
手法1分,分析(情感)1分。第一句若答成景物描写亦可得1分。二三句若答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得1分。情感参照评分标准(二三句的情感若答成急切盼郎归的心情亦可得1分)。
典型错误
1.不能正确审题,不明白如何刻画的意思,分析时没有涉及手法,只是将三个句子翻译了一遍,然后分析了情感。
2.题目很明确问的是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时想当然,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将韦郎理解为友人,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不舍。
3.答题废话太多,不精炼,唯恐漏掉一个点,分析手法分析三四种。
建议: 1.诗歌的教学还是应以读懂诗歌内容为主要任务,读懂了自然也会答题。
2.对于诗歌的一些基本术语的概念要真正弄懂,而不是靠刷题获得。比如题干中会涉及如何刻画如何抒发、赏析、妙处、表达效果等。3.诗歌的回答要精炼,按题目要求作答,问啥答啥。1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 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
评分细则: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手法:(任意1个,2分)想象、虚写、直接抒情 分析:(任意1个,2分)
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情感:(任意1个,2分)
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主要问题:
1、没有读出是闺怨诗。抓住“还乡”,读出“思乡”类似情感。
2、最后一句理解为:想化作车前草,想要跟随行人走。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 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
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 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四、名句名篇默写。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闲来垂钓碧溪,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箫鼓追随春社近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愆”“仓皇”。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底之夜 艾芜
13.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解析】题干“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百姓出门都带着武器,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战乱背景。
点睛: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 2)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5)为下文“我”住宿后总是担忧被推下江的情节作铺垫。(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4分)补充说明:
1.原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主要针对前一句作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针对后一句作答。
2.结合学生答案,选取较为合理的,补充得分点进行赋分;又考虑从宽批阅,所以只要答道任意两点就给4分。
建议:
1.句段作用除了熟知答题可能的角度外,最主要还是结合文本本 身内容理解,同时注意前后情节的关联。
2.语言组织,要结合内容,不能只有套话。14.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
没在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解析】题干“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答题时,联系上下文筛选关键语句“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迅速地瞥视我一下”,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没有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2)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3)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补充说明:
1)第三点如答到孩子哭闹,得一分。
2)第二点如从我的角度答,我探问她的家庭情况,隐私,正常得分。3)第一点只有答到没找到值钱的东西,正常得分。
优秀答案示例:
1、在我的包袱中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2、害怕我发现,用生气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3、孩子透露叔叔的事,把她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
建议:
1、小说情节梳理要有意识地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2、小说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仍需提高能力。15.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
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贫穷,丧夫多子,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孩子活在暴力下。
【解析】题干“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语句,然后概括形成答案。
由原文中“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 “民
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看出“家庭贫穷,丧夫多子”;“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可以看出“孩子活在暴力下”;“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看出“战乱年代,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
均分:2.56 补充说明:1.“丧夫多子”,答为“死了丈夫”、“孩子多”、“压
力大”、“无依靠,独自抚养孩子”其中任意一点也可。
2.“被迫苟且偷生”,答为“为了生存,偷翻客人包裹,图谋钱财”、“委身他人,以求一点物质资助,养育孩子”中的任意一点也可。典型失误:
1.审题不清。题目问的是“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理解为“女主人的生存状况”或是“女主人的形象”;②没有关注“简要概括”四字,很多同学密密麻麻写了五行字,某种程度上耽误考试时间。
2.答点重复:主要在于围绕“家庭贫穷”这一答点衍生出三到四个答案。
3.缺乏提炼,以形象描述代替概括。如“没有暖气,要烤火堆,食物稀缺,只有包谷,屋子小,有霉气,没草席、棉被,有蜘蛛网,很少
有客人来,周围土匪多,墙漏风有缝。”
4.不少同学没有读懂文章,对“叔叔”的身份阐释很多。理解人物比较模式机械化。
建议:1.小说应以读懂故事为先,不要模式化、僵化理解。
2.注重审题意识的培养,问什么答什么。
3.训练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可简单搬搬抄抄。
1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而感伤;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
【解析】题干“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答题关键词“‘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要由浅到深的答题。抓住关键词“黯然”,联系上文中“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和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的感伤;“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联系文章战乱的背景,从深层面理解,“黯然”中有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参考评分:
1、对这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
2、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扭曲而感伤。
3、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和悲哀。典型失误
1、读不懂文本主题,笼统地写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或错误地写女主人的光辉形象(如:表达了对女主人努力维持一家生活的赞美;为女主人热心的为我煮南瓜的感激;伟女主人在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的感激;对女主人一家乐观生活的感动,等等)
2、做题语境意识不强,“心里不禁黯然起来”的语境是看到相片上的字,回头看见母子在煮南瓜,学生却多写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惋惜、对自己面对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无奈、对政府没有好好赡养军人遗孀遗孤的批判,等等。
优秀答案示例:
1、对女主人独自抚养多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情;对
女主人原本生活美满现在却沦落至此的伤感,对女主人粗暴冷漠表示理解;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怜悯。
2、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先前对女主人的警惕和不安的愧疚;表达了对女主人经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落。
3、表达了对之前怀疑女主人的愧疚;女主人丧夫,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的同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时有流寇,百姓生存艰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对时局动荡的惆怅;为善良之人变得粗鄙凶悍而感伤。
建议:
1、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训练。
2、平时加强学生做题时的语境意识、文本依据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解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 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
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均分:3.58 参考答案调整为:
首先,由《浅薄》(1分)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1分);其次,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1分)及利弊(1分);最后,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1分)还在于自己的观点(1分)。(每点2分,共6分)补充说明:如果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即将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层次细分为“不同”和“利弊”两个层次,则扣1分。
典型失误:
1.没有标示思路的关联词,即“首先”“其次”等,扣2分。
2.每个要点开头以“第一层(1-5)”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即使后面概括的内容大致正确,但是分层明显错的也不得分。3.分了五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视情况不超过2分。
4.答案笼统,如:首先引出话题,其次结合《知识的边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5.部分学生答题极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语言啰嗦,甚至写到答题区域之外地方。
建议:1.强化规范答题、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2.重视概括能力的训练。3.学会梳理文脉: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2(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18.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解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
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均分:3.28 2分(照抄第6段,对传播没有到位的概括,得2分)
4分(答案中有“知识”有“信息”,“传播”一点基本到位,得4分)
4分(“知识”主语落实到位,对“传播”一点没有概括)【补充说明】
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审题上没有抓住题干要点: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主语为“知识”,但是在具体答案中普遍呈现为“纸”“网络”(此为知识的载体,而非知识)或者“信息”(“信息”与“知识”还是有区别,文中虽不明显,为答题严谨故,还是“知识”为妙。)
4.文章第6段“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45 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给学生答题造成的混淆最大,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照抄了此段。本着“惩前毖后”更为“治病救人”,此种表述得2分。
5.就文本内容而言,思路比较清楚,第5段“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紧接着的6-9段尤其是7-9段就是对此展开的具体阐述。但是学生阅读比较马虎,被第6段牵扯了视线,在7-9三段的具体筛选概括上重点又没有落实,导致得分不算理想。另有学生按照两个时代(印刷术时代网络时代)分三点(创造、传播、获取)进行回答,亦可。
建议:
1.阅读要抓整体,应有整体意识。
2.审题要有要点,具体答案组织时应有对象意识,有思路意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
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参考评分:
1、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
2、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
3、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
4、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每点2分,任意3点即得6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也得1分。
典型失误:1.审题不明确,最关键的未能抓住,答案是大而空的套话。如:面对网络弊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代是人创造的,是由人掌控的,人不能被时代控制。
2.全文意识不够,未能从整体文本中理解句子内涵。建议:
1、重视信息筛选提炼的能力训练。
2、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并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好人必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结合事件,抓住关键词句“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审题立意。
参考立意: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锦上添花……
优秀素材: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一
20xx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
第二篇: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
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试题解析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死气沉沉 束缚 墨守成规
B.死水一潭 束缚 按部就班 C.死水一潭 制约 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 制约 墨守成规
【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1 3.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C
】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 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唐诗划线处最恰当的‛。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由此知道,所填句子要和‚白云空长越山薇‛ 对仗。选项中,A项,‚浮花‛和‚空长‛不对仗;B项,‚明星楼‛和‚越山薇‛不对仗;D项,‚红烛市‛意境不符。答案为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解析】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上下文,结合语句本身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推测。题中,依据横线前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推测,第一句一定是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排除BD两项;接下来依据‚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三句,推测下文分别为⑤‚人能知‛、②‚人能发意志‛、④‚人能动情感‛,排除B项,答案为A项。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C.“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解析】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选项中,B项‚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错误,其中,‚在下‛是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 2 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以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带回了您赐给我的一封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既感激又惭愧。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样的。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则是对古代很有功业品德、才能行为、理想节义的人,恐怕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撰刻铭文而显示出来,或把它放置在祠堂中,或把它竖立在坟墓内,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如果是个坏人,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是使死去的人没有什么恨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好人乐于被后世传颂,就会勇于发愤而有所建树;坏人没有值得彰扬的作为纪念,就会惭愧而恐惧。至于那些才智渊博通达的有识之士、忠义节烈的人,他们的美好言行,都在铭文中显现出来,这就足以成为后世学习的准则。铭文这种警诫劝化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又会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等到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的,却都一味地颂扬称赞自己死去的尊长而不顾实际情理,所以即使是坏人,也都一定要把铭文刻于碑石以向后世夸耀;那些写铭文的人,既没有拒绝去写,又因为其子孙的请求,如果只写死者的恶行,却在情面上过不去,因此铭文便开始不真实了。后代想为亲人写碑铭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托的人不合适,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在世上流传下去。所以千百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的人,死去后没有不写碑铭的,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所委托的人不合适,所写的铭文失去公平与真实的缘故啊。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既然如此,那么什么人为死者写碑铭能做到公正与真实呢?我认为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会接受给坏人写碑铭的差使,对于普通人也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有心地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诈而外表贤淑的,有善恶相差很大,不能具体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声的,有名声超过实绩的。就像使用人才那样,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又怎么能区分清楚而不被迷惑、评议公正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但是倘若文章写得不好,那么还是不能流传于世的,因此能流传下去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都备于一身了。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可能同时代就有,也可能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一位。铭文的流传如此之难,而遇到能很好地写铭文的人又更难了。像先生您的道德和文才,本来就是几百年才会出
现的。先祖父的言语行为卓越明显,幸而遇到您才得以把他的公正与真实情况写成铭文。这篇铭文流传于后世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了。世上的读书人,每看到传记文章记载的古人的事迹,到了感动人心的地方,就往往会伤痛怜爱得不知不觉间流下了眼泪,何况是他们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从我自己追念仰 慕先祖的德行,到虑及铭文流传于世的根由,就知道先生您将碑铭赐给我,将会使我家祖孙三代蒙受恩惠。这种感激与报答之情,应该怎样来表达呢?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转而又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呆滞笨拙的人,先生尚能提拔勉励,像先祖父这样命途多舛、穷困潦倒而死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彰扬他,那么,世上的雄伟豪杰及经世没能显扬自己的读书人,哪个不愿投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么避世隐居潜居山林的读书人,哪个不希望声名流传于世呢?有谁会不去做善事呢?而做恶事的人谁会不惭愧并且恐惧呢?作为父祖的,哪个不想教诲自己的儿孙呢?作为子孙的,哪个不想尊崇荣显自己的父祖呢?这几种善德的兴起,全都归功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既拜领了您的赐予,又冒昧向您陈述我所以感激不尽的原因。信中所论及的我的家族统系的次序,敢不尊照您的教诲而详细地增补呢?十分惭愧,我的心意难以全部表达出来。(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本‛应该解释为‚根据‛。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的能力。此题中D项‚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中‚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
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计分点:‚拒‛,拒绝;‚为‛,写;‚始‛,开始;‚实‛,事实; 评卷细则:
(1)(1)立言者既莫之拒不为;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参考答案原给分点: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
①修订补充:
1.‚莫之拒‛能体现句式特点,‚之‛落实并位置准确,(不能/没有)拒绝他们 2.‚为‛译成不做(这件事)也给分
3.‚实‛译成真实不给分,译成动词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不切实际、不属实是对的。
4.语意通顺1分放在第二分句‚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作为新的赋分点。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错例呈现:
1.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不得不写碑铭的人,又因为是铭主的子孙请求的,因此这样后铭文才不真实。(1分)2.立下誓言的人已经拒绝又没有作为,又被别人的子孙邀请,所以墓志铭始终不真实。(0分)
3.立下誓言的人已经对此冷漠,拒绝接受不执行,又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拜访他们,因此铭文终究不真实。(0分)原因追溯
1.‚莫之拒‛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莫‛否定没有理解到位,要么译成双重否定,要么译成肯定。2.‚始‛大多译成‚才‛; 3.‚实‛大多译成‚真实‛ 优秀答案示例:
1.写墓志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不写墓志铭,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从此墓志铭开始不属实。2.写铭文的人既不想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在这时铭文开始不符实际。
2.作墓志铭的人没有拒绝他们而不去做的,又因为是他们儿孙辈请求的事,这之后墓志铭开始不符合实情。(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计分点:‚犹‛,好像;‚畜‛,具有;‚恶‛,怎么;‚徇‛,徇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题号:8(2)均分:1.67分 评卷细则:标准答案: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犹、畜、恶、徇各一分,共四分)【参考评分】
1分 特别是用人,不是有道德的人,邪恶可以辨别不疑惑,商议了不思考吗?
2分 那些被雇佣写墓志铭的人,不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怎么会不产生疑惑,讨论后不示意表现出来呢? 3分 犹如任用人,不是高深道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它而不困惑,议论它而不徇私呢? 4分 就像用人,如果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能够分辨没有疑惑,议论而不徇私呢? 【补充说明】
1.本着以答案采分为准的原则,基本上只要学生能够把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均给分。
2.‚畜‛这个实词如果解释为‚具有、培养、拥有、有‛都给分,但是不能不把原文中的‚非畜‛两字翻译成‚不是‛,‚非‛为‚不是‛,‚畜‛应该为动词。典型失误:(原因追溯)
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缺失理解能力,没有故事性质的文段就缺失上下文的推敲,翻译机械化,很多同学句 子连基本的主谓宾都没有体现,前后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特别是‚用人‛很多同学没有看出类比的语境意义、‚徇‛这个字有些同学舍近求远,翻译成‚示众‛。见参考答案。教学建议:
1.多阅读些散文和议论文的古文语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组织答案多抓动词,谨防句子前后语序的颠倒。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答题首先筛选原文中语句‚于是乎铭始不实‛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被铭者角度:被铭者是恶人或德才不好等,给2分;
2)铭文角度:铭文失实或不合被铭者实际或名不副实或虚假或夸大其词或不公正不正确等,给2分;
3)作铭者角度:作铭者不合要求或所托非人或道德品行有问题或不善作文或其辞不工或才学不高水平不够或写得不好等,给2分;
4)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补充说明:
(1)要点重复不重复给分;(2)照抄原文语句给一半分。典型失误:(1)概括不全;(2)照抄原文;(3)要点重复;
教学建议:(1)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并帮助其掌握审题的具体操作规范;
(2)结合相关材料,提升学生思维品质;(3)强化信息梳理、检索并概括的能力。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10.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一首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评分标准调整
手法1分,分析(情感)1分。第一句若答成景物描写亦可得1分。二三句若答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得1分。情感参照评分标准(二三句的情感若答成急切盼郎归的心情亦可得1分)。典型错误
1.不能正确审题,不明白如何刻画的意思,分析时没有涉及到手法,只是将三个句子翻译了一遍,然后分 析了情感。
2.题目很明确问的是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时想当然,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将韦郎理解为友人,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不舍。
3.答题废话太多,不精炼,唯恐漏掉一个点,分析手法分析三四种。优秀答案示例(略)教学建议
1.诗歌的教学还是应以读懂诗歌内容为主要任务,读懂了自然也会答题。2.对于诗歌的一些基本术语的概念要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不是靠刷题获得。比如题干中会涉及到如何刻画如何抒发、赏析、妙处、表达效果等。
3.诗歌的回答要精炼,按题目要求作答,问啥答啥。1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评分细则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手法:(任意1个,2分)想象、虚写、直接抒情 分析:(任意1个,2分)
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情感:(任意1个,2分)
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主要问题:
1、没有读出是闺怨诗。抓住‚还乡‛,读出‚思乡‛类似情感。
2、最后一句理解为:想化作车前草,想要跟随行人走。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
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 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四、名句名篇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匪我愆期 _,子无良媒。(《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闲来垂钓碧溪,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箫鼓追随春社近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愆‛‚仓皇‛。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底之夜
艾芜
走下十里多路的山坡,阻挡在面前的,正是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街口吐出一大群回到远山去的村人,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倘不看见另一只手还提有竹筐及布口袋,那会把他们这些赶街的人疑为土匪的。
‚真是幸运!‛这样想着。因为一个人,又没带武器,却安然地走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住宿的地方。这儿叫江底,我住在一家临江的马店。兼做店老板和小伙计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我的装有书和衣衫的包袱,就由她拿去放着。等我和大孩子小猪一块坐在火堆旁边用心烧吃包谷时,她便走进她那间小屋子,把房门紧关,她的第二个孩子,在屋门口急嚷着‚妈妈‛。
‚这一包烧黄的,先给你。‛
我一面把刚从火堆里取出来的包谷,撕去一层层的皮,一面招呼着那个快哭的孩子,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她那样健壮,不会把我从后门掀下江去吗?她的丈夫呢?一面胡猜乱想着,一面问小猪:
‚你爸爸呢?‛
他嘟起小嘴巴说道:‚没有爸爸,只有个叔叔!‛ ‚叔叔呢?‛
‚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呵哟,烧焦了!‛他赶忙用铁火钳拨开火堆,将一块冒着烟的包谷挟了出来。
门呀的一声,女主人生气地出现在门口,‚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一边大声叱骂站在门前的二儿子,一边迅速地瞥视我一下。
‚哇——‛,她先前抱进屋的孩子在里面哭起来,背在背上的婴儿也跟着哭了起来。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
这第三的孩子真的不哭了,但背上那个却更加哭得凶横了。小猪躲在黑角落里小声地抽噎,不敢哭出来。
睡的时候,我被引进店后一间小屋子,里面发出久无人住的霉气。蜘蛛网像吊着许多流苏一样地,现在屋顶下边和四只角上。两条长凳上横放着三四块松木板子,没有草席,没有棉枝。
‚这样怎么好睡呢?老板娘。‛
‚真没法呵,将就点吧,客人!‛女主人板着面孔。‚怎么能够将就?谁愿意出钱睡这样的客店?‛
‚到了我们这地方,是要受点委屈的哪。‛接着冷冷地笑着。‚难道这地方会穷到这样子吗?‛
见我稍露讥刺,她便吊下两只嘴角,气愤地说道:
‚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
我早已非常疲倦:‚算了,算了,就这样睡吧。‛
光板的床上不好睡,壁板缝里又钻入江风,约到半夜以后就醒了,听着江涛打岸。‚笃笃笃……‛店外响起敲门的声音,起初小而低沉,渐渐便大起来:‚砰砰砰……‛女主人喂喂地急应着去开门。
‚睡死了!老子晚上走这样远来!‛
‚呵呵!这是你们山上种的南瓜吗?……小声点,小声点,今晚有过路的人。‛ ‚包袱大吗?‛
男子突然很小声,女人的回答却低微到听不见。我轻坐起来,带着些微的恐怖。壁板缝里望江上,月色正好,黑油油的江水,碰在江中突出的大石上,溅射出无数灿然的银花。一个旅人,晚上来到这儿息宿,半夜被人推下江去,谁也不会察觉。呵,可怖的地方!我不安地躺着,直到天微明才昏迷迷地睡去。天光大亮醒来,觉得自己还在着,便非常喜悦地做着早上要吃的东西。
那男子已不见了。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
忽然看见壁上挂着一张小小的像片,就着窗外透进的鲜朗晨光,能从薄尘中分辨出两个年轻军人的雄健姿影。倒边隐约有字,细看始明白:
‚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
陈长元谨赠‛
字迹粗劣,大概是一个排老二之之流写的罢。回头去看见孩子们和母亲还在那里热心地弄煮着南瓜,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选自《漂泊杂记》,有删改)13.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解析】题干‚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百姓出门都带着武器,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战乱背景。点睛: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评卷细则:参考评分:1)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 2)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5)为下文‚我‛住宿后总是担忧被推下江的情节作铺垫。(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4分)
补充说明: 1.原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主要针对前一句作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针对后一句作答。2.结合学生答案,选取较为合理的,补充得分点进行赋分;又考虑从宽批阅,所以只要答道任意两点就给4分。
赋分举例:
0分:奠定文章萧条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我住宿作铺垫,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0分:写一大群土匪从村口出现却没有收货,写出村子的贫穷;也为后文写女店主的埋怨与村中贫困的状态作铺垫。
1分:内容:写江边一街屋与带武器上山的人 手法:①点题②点明全文背景在江边街屋③设置悬念④吸引读者⑤引出下文我住宿⑥呼应下文山上人来送南瓜⑦总领全文⑧为下文山上人来作铺垫。
2分:环境描写,渲染了可怖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害怕的心理;引出下文‚我‛的出场;推动情节发展;村人携带武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写出了江底的水势汹汹以及村人拿着武器的场景,为下文‚我‛留宿马店半夜害怕被推下江去以及对女主人存有戒心作铺垫。
4分: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江底的危险。为故事的发生提供活动场景。为下文‚我‛想象被人推下江作铺垫。教学建议:
1.句段作用除了熟知答题可能的角度外,最主要还是结合文本本身内容理解,同时注意前后情节的关联。2.语言组织,要结合内容,不能只有套话。=14.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
没在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解析】题干‚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答题时,联系上下文筛选关键语句‚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迅速地瞥视我一下‛,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没有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2)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3)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补充说明:
1)第三点如答到孩子哭闹,得一分。
2)第二点如从我的角度答,我探问她的家庭情况,隐私,正常得分。3)第一点只有答到没找到值钱的东西,正常得分。
典型失误:1)错例——是因为生活的贫穷导致女人生气。原因追溯——没有关注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女人一直存在的生存状态来回答情节民展过程中,具体情境下的 题。2)错例——包谷被烤焦。原因追溯——主要情节没有把握准确。
3)错例——因为我是保商队的人,对保商队来抢的愤恨。原因追溯——看到生气的原因,在文中机械圈划与生气相关的内容,21节,但这部分内容与生气的情境不吻合。优秀答案示例:
1、在我的包袱中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2、害怕我发现,用生气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3、孩子透露叔叔的事,把她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
教学建议:
1、小说情节梳理要有意识地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2、小说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仍需提高能力。15.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
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贫穷,丧夫多子,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孩子活在暴力下。
【解析】题干‚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时,结 合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语句,然后概括形成答案。由原文中‚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 ‚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看出‚家庭贫穷,丧夫多子‛;‚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可以看出‚孩子活在暴力下‛;‚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看出‚战乱年代,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均分:2.56 评卷细则:基本参考所给答案。
补充说明:1.‚丧夫多子‛,答为‚死了丈夫‛、‚孩子多‛、‚压力大‛、‚无依靠,独自抚养孩子‛其中任意一点也可。
2.‚被迫苟且偷生‛,答为‚为了生存,偷翻客人包裹,图谋钱财‛、‚委身他人,以求一点物质资助,养育孩子‛中的任意一点也可。典型失误:
1.审题不清。题目问的是‚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理解为‚女主人的生存状况‛或是‚女主人的形象‛;②没有关注‚简要概括‛四字,很多同学密密麻麻写了五行字,某种程度上耽误考试时间。
2.答点重复:主要在于围绕‚家庭贫穷‛这一答点衍生出三到四个答案。
3.缺乏提炼,以形象描述代替概括。如‚没有暖气,要烤火堆,食物稀缺,只有包谷,屋子小,有霉气,没草席、棉被,有蜘蛛网,很少有客人来,周围土匪多,墙漏风有缝。‛
4.不少同学没有读懂文章,对‚叔叔‛的身份阐释很多。理解人物比较模式机械化。优秀答案事例(略)
教学建议:1.小说教学应以读懂故事为先,不要模式化、僵化理解。
2.注重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问什么答什么。
3.训练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可简单搬搬抄抄。1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
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而感伤;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
【解析】题干‚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答题关键词‚‘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要由浅到深的答题。抓住关键词‚黯然‛,联系上文中‚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和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的感伤;‚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联系文章战乱的背景,从深层面理解,‚黯然‛中有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参考评分]
1、对这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
2、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扭曲而感伤。
3、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和悲哀。[典型失误]
1、读不懂文本主题,笼统地写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或错误地写女主人的光辉形象(如:表达了对女主人努力维持一家生活的赞美;为女主人热心的为我煮南瓜的感激;伟女主人在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的感激;对女主人一家乐观生活的感动,等等)
2、做题语境意识不强,‚心里不禁黯然起来‛的语境是看到相片上的字,回头看见母子在煮南瓜,学生却多写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惋惜、对自己面对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无奈、对政府没有好好赡养军人遗孀遗孤的批判,等等。
[优秀答案示例]
1、对女主人独自抚养多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情;对女主人原本生活美满现在却沦落至此的伤感,对女主人粗暴冷漠表示理解;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怜悯。
2、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先前对女主人的警惕和不安的愧疚;表达了对女主人经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落。
3、表达了对之前怀疑女主人的愧疚;女主人丧夫,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的同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时有流寇,百姓生存艰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对时局动荡的惆怅;为善良之人变得粗鄙凶悍而感伤。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训练。
2、平时加强学生做题时的语境意识、文本依据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两络使我们变笨了。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但戴维·温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它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摘自《冒犯经典》魏小河著,有删改)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解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均分:3.58 参考答案调整为:
首先,由《浅薄》(1分)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1分);其次,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1分)及利弊(1分);最后,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1分)还在于自己的观点(1分)。(每点2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即将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层次细分为‚不同‛和‚利弊‛两个层次,则扣1分。
典型失误:1.没有标示思路的关联词,即‚首先‛‚其次‛等,扣2分。
2.第一个要点中,把话题‚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表述为‚观点‛或‚论点‛,不得分。3.每个要点开头以‚第一层(1-5)‛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即使后面概括的内容大致正确,但是分层明显错的也不得分。
4.分了五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视情况不超过2分。
5.答案笼统,如:首先引出话题,其次结合《知识的边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6.部分学生答题极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语言啰嗦,甚至写到答题区域之外地方;有一些奇怪的符号,比如下划线,比如用罗马数字标示要点。
教学建议:1.强化学生规范答题、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2.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3.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文脉: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
18.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解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
均分:3.28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
2分(照抄第6段,对传播没有到位的概括,得2分)
4分(答案中有‚知识‛有‚信息‛,‚传播‛一点基本到位,得4分)
4分(‚知识‛主语落实到位,对‚传播‛一点没有概括)
【补充说明】
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学生在审题上没有抓住题干要点: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主语为‚知识‛,但是在具体答案中普遍呈现为‚纸‛‚网络‛(此为知识的载体,而非知识)或者‚信息‛(‚信息‛与‚知识‛还是有区别,文中虽不明显,为答题严谨故,还是‚知识‛为妙。)
4.文章第6段‚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给学生答题造成的混淆最大,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照抄了此段。本着‚惩前毖后‛更为‚治病救人‛,此种表述得2分。
5.就文本内容而言,思路比较清楚,第5段‚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紧接着的6-9段尤其是7-9段就是对此展开的具体阐述。但是学生阅读比较马虎,被第6段牵扯了视线,在7-9三段的具体筛选概括上重点又没有落实,导致得分不算理想。
另有学生按照两个时代(印刷术时代网络时代)分三点(创造、传播、获取)进行回答,亦可。教学建议:
1.阅读要抓整体,应有整体意识。
2.审题要有要点,具体答案组织时应有对象意识,有思路意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参考评分:
1、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
2、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
3、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
4、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每点2分,任意3点即得6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也得1分。
典型失误:1.审题不明确,最关键的未能抓住,答案是大而空的套话。如:面对网络弊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代是人创造的,是由人掌控的,人不能被时代控制。2.全文意识不够,未能从整体文本中理解句子内涵。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过滤,获取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 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避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注意力集中,进行 深度思考,通过理性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信息筛选提炼的能力训练。
2、强化学生审题意识,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并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好人必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结合事件,抓住关键词句‚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审题立意。
参考利益: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景上添花……
优秀素材: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一
20xx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旬老人突然晕倒在地,脸朝下、背朝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生命危急,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者,但他们或没有技巧或缺乏勇气或怕惹事上身,谁都不敢靠近老人。这时,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年职工的80后姜一诚正好经过事发地,他停下脚步一问究竟之后,迅速冲开人群来到老人身旁,立马蹲下身子抱起老人,让老人侧卧并微微托起老人头部,使其呼吸顺畅,一直到120急救车赶到后才放心离去。施救过程中,不断有人向他喊话:‚小伙子,你要当心啊,会有麻烦的‛,但姜一诚毅然决然地说:‚你们不要这样,做人要有点良心,好吗‛,他不动摇、不放弃,用善心、果敢和智慧使老人转危为安。8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黄金时段长时间报道了姜一诚的救人义举,他的高尚品行为我们全社会传播了精神文明的‚正能量‛。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二
2011年8月14日,机械一组晚班。经机组反应,B2324号飞机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同时,APU引气波动,8号轮见线。由于北京方面天气原因,原定于晚间22点到达的B2324号飞机延误至凌晨2点方才降落至浦东机场,并计划于7点50分继续执行航班任务,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将十分紧迫。IDG扮演着空中发电的角色,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将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依靠单发电机工作,继而无法完全正常供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机飞行安全。而APU引气波动则会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启动,该故障的长时间存在,必然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同时影响到客舱压力。飞机到达后,我组唐施佳,陆捷,杨费杰,吴炎琼第一时间借来相应工具来到现场,根据之前分配好的责任有条不紊着手更换右发IDG。在拆卸的过程中,IDG内多余的滑油顺势大量滴漏在同志们的身上,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皱眉,在几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极其沉重的IDG终于顺利的拆卸下来。然而,在安装新件的过程中,同志们发现,按照手册排号申领的封圈与旧件大小不一,明显无法正常安装上去,于是立刻上报至MCC处,并申请办理保留。所有工作直至清晨7点才得以完成,同志们在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至其他机位开始飞机的日常维护工作。这次的一系列排故工作,无疑体现了我组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机务精神。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机务人的存在,保证了航班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东航在广大乘客心中的形象。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三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让40多年前她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徐桔桔上 任后,日夜忙碌。成立种植合作社,修建健身设施,为全村老乡家换上白色塑钢窗,为道路扩建白色路面、安装铁栅栏,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与驻军部队结对子、与相邻村搞联谊,建立农家书屋,发展年轻党员,还为村里初中生联系上海船厂技工学校……短短一年时间,山河村有了很大变化。村民们都说:‚为改变山河村的面貌,徐书记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她真的很辛苦,我们感谢她!‛徐桔桔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曾一同与她在山河村插队过的几名上海知青也决定退休后重回山河村作贡献。《新民晚报》也特地报道了徐桔桔的感人事迹。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俞正声同志阅读了介绍徐桔桔事迹的全文后,亲笔批示:‚读完此文,既敬佩又感动,使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答案】做好人并不是为了图好报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传颂着‚好人必有好报‛的信念,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好人多磨难,好人没有好报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人们只好又说‚好人没好报,祸害上千年‛。
是呀,人们喜爱善良做好事的好人,那只是出于对某种身份的认同,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维护,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一定的情况下,好人不配有好运。
是啊,好人难做,太难做了。可我们就此不做好人了吗?有一位哲人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我们选择做善良的事,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因为这是对的。
记得美国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上帝不奖励好孩子,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都是好人。成为一个好人,心中自有美好的世界。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报,也是为人一世的最大底气和最好留存。所以说,我们做好人其目的不是为了要回报,只是为了更自由的人,而不是回到投桃报李、名利缠身。如果善有原因,那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事超乎因果联系的宝贝。
如果你还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做善良的好人?那是因为善良是本能,善良是武器,善良是人性。当你被早晨第一缕阳光唤醒,那就注定这将是纯善的一生。同时,我也坚定的认为,不管这个世界让人绝望到什么程度,我都要坚持善良做一个好人!
第三篇: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
2018年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阅卷报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每点1分,共5分)评分细则:
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 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 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
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 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
⑥狩猎文化口口相传。(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文化只能口口相传)答任何五条即可得满分。
只摘抄原文,未加以概括的:答对五条的最多得2分,答对四条的1分。(每点1分,共5分)答题情况
1.无分点答题意识,卷面书写差。
2.审题意识差。题目要求是概括,不少考生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却就是不概括,浪费了大量考场时间。
3.概括能力差。信息筛选出来了,却不会概括。
4.优秀卷,信息筛选准确,概括精准。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三个答案,哪种答案效率更高?
5.情怀卷
6.(6分)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评分细则:
只罗列术语,没有相应分析,该点不得分。例如,只答“揭示主旨”“丰富人物形象”。
每点2分,共6分。答题情况
1.只答上术语,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分点过多
3.有分点意识,但是不少考生只重一点不及其余,失分已是可惜,有浪费了大量的考场时间。
4.优秀卷
备考建议:
1.读懂文本是第一要义,《群山之巅》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很多考生根本答不出来具体的小说主题。
2.审题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准确审题是语文高分的一个门槛。
3.筛选和概括信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根基,准确定向,快速筛选,精准提炼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
4.卷面训练迫在眉睫,干净整洁有序的表达,不仅是写作的必备能力,也是所有主观题的要求。
5.阅读提速固然重要,但是表述环节亦不可忽视。情怀要有,但是答题效率更为重要。
第9题阅卷报告:总分4分,平均分2.19分
【试题要求】
9.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
(1)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意义重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事关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要;新能源汽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可减少城市污染;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产业发展)(2分)
(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迅速;(1分)(3)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多多。(1分)【评分细则】
第一条2分,学生基本答不出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意义重要”这方面的意思。若能从后面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事关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要(或摆脱石油对外的依存,实现能源安全);新能源汽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可减少城市污染(或发展零排放,保证城市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或实现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也行。一点1分,满2分即可。
第二条1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迅速”答成“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产量持续增长”等相关意思都对。
第三条1分,“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多多”答成“新能源汽车存在短板”也可。【答卷情况】 1.答案没有条理。
答案点评:该题要点齐全,概括比较到位,但是没有分条作答,勉强能得4分。2.答非所问现象非常严重。
答案点评:该答案4条谈的都是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没有答到点上,只能0分。
答案点评:该答案书写认真,表述条理,可惜①②③⑥答非所问,只能得2分。
3.卷面潦草,涂改太多
答案点评:该答案要点答得还不错,但是卷面太潦草,让阅卷老师厌烦。4.审题不认真
答案点评:题干中明明提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很多同学只从材料一中找答案,答得再好只能得2分。
【优秀试卷】
【备考建议】
1.加强规范化指导。例如认真书写、分条作答的习惯,会让考生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得分率。
2.加强审题训练和指导。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欠缺,看不懂设题方向,提干提示,乱写一通,后期复习应进行针对性训练。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着力强化学生的搜索、筛选、概括能力。
一模文言文翻译批阅情况反馈
一、评分标准
(1)评分标准:每句1分,关键点是“判断句”、“宾语前置”、“丈夫”、“以”、“固定结构”;即使本句的采分点翻译准确,但本句的翻译不合语意也不得分。特别提醒:①“蓄”若翻译成“积蓄的财产”“财产”“储蓄”“钱财”都是正确的;②“丈夫”翻译成“大丈夫”“大男人”“男人”“男子汉”都是正确的,保留“丈夫”不翻译的为错误,扣1分;③第三句中的“以”翻译成“来”或“用来”“凭借”皆可。(1)评分标准:每句1分,关键点是“闻”、“ 而”、“ 狭中”、“嗜”、“闻”;即使本句的采分点翻译准确,但本句的翻译不合语意也不得分。特别提醒:①第一句中的“闻”若翻译成“声望”“名誉”“见识”“学识”皆可;②“老于郞署”翻译成状语后置,或翻译成“老死在郞署”皆对;本句中的“而”即使翻译准确,但语意不对也要扣1分,例如翻译成“但比郞署官大”;③“狭中”一词应为“中狭”,“狭”翻译成“狭隘”“偏狭”“狭窄”“狭小”皆对;“中”翻译成“内心”“胸怀”“心胸”“心中”皆对。
二、存在的问题
1、句式把握不准,没有翻译出来。如第一句的判断句和第二句的宾语前置句“何有”的翻译,都不准确。
错误:第一句“斯秦氏的积蓄”没有翻译成“判断句”,第二句把“何”理解成“为什么”,“何有”没有翻译成“宾语前置句”。
2、对“斯”“蓄”“丈夫”“郎署”“狭中”“闻”这些词理解不当,导致翻译错误。
错误:“斯”理解成“你们”。
错误:“蓄”理解成“蓄谋”。
错误:“斯”没译; “丈夫”古今异义词,应为“大丈夫”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不同。
错误:“狭中”理解不当。
错误:“闻”理解成“文学”。
错误:错误:“闻”理解成“胆识”。
错误:“郎署”是官署名称,误解成人名。
错误:“郎署”是官署名称,误解成人名。
3、最后一句由于对虚词“其”的意思理解不当,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4、翻译中出现的错别字很多。如下红色字体错的较多: 觊觎、储蓄、树立、狭隘、利禄、周翰、德裕
5、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现象严重。
三、复习建议
1、加强文言文实虚词的积累,如“狭中”的“中”,曹操《短歌行》中“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中”是“心中”“胸中”之意;成语“无动于衷”的“衷”即为“中”,“内心”的意思。
2、重视古今异义词的复习,注意区别古今意义的不同,如第一句中的“丈夫”为古今异义词,应为“大丈夫”“男子汉”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不同。
3、指导学生熟练运用根据语境推断实虚词的方法。如第二句中的“其”,应译成“他们”,文中前两句提到“周翰”“安德裕”,后一句“遂并赐金紫”中的“并”是指“周”“安”两人,故应推断为“他们”。
4、加强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巩固,如“郎署”。
5、强化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如文中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6、加强基本功训练,如认真准确书写汉字,养成卷面整洁的习惯。
青岛一摸诗歌鉴赏、名句题阅卷报告
一、诗歌鉴赏
*试题要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5.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评分细则:
1.景物描摹2分:景物描绘1分,特点概括1分(围绕“凄清、破败、荒芜、凄凉”,意思对即可)
2.表达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内心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3.表达对当权者(统治阶层)的激愤(悲愤、愤慨),2分。只答“悲愤”,没有指向或答为“壮志难酬”之类得1分。
*答卷情况
1.审题不清:把题干请结合全诗赏析颈联,都理解为每一联都赏析,答成赏析每一联。2.概念不明:把情景交融答成借景抒情、用典、对比、哀景衬哀情等
3.未能答出景物特点:只是翻译诗句意思,没有把景物提取出来,并概括景物特点。4.思想感情只答出伤感,而没有结合全诗答出激愤之情。
*优秀卷及问题卷
问题分析:
1.概念不清,颔联与颈联混淆。
2.错误理解诗句意义且书写差。
3.景情毫无关联,各说各话。
4.缺少对景物的描述,甚至抓不住题干中心。
5.答题角度不对,从分析手法入手。
6.审题范围不清楚,从全诗各联作答。
7.缺少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表述。
优秀答案
*诗歌二轮备考复习建议
1.重视审题训练,本次考试审题是最大的问题。要揣摩命题意图,针对性答题。2.重视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解读,能够读懂诗歌,明确作者意图。
3.重视语言表达,注意与考点对应的答题套路,组织答案时,注意答案的层次性,避免要点重复,费力不讨好。
二、名句
*试题要求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饮酒》中写出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的两句是“,”。
(2)古诗文常用侧面描写手法写音乐的魅力。白居易《琵琶行》“ ”一句,以诗人因内心深受触动而泪雨滂沱,侧面写出琵琶女所奏音乐的感染力;而苏轼《赤壁赋》“,”两句,以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写出客人箫声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每句1分,错答或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存在的问题
(一)语境理解不清
1、《饮酒》恬淡闲适理解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琵琶行》泪雨滂沱理解成:“座中泣下谁最多”。
(二)错别字较多
第一题中 “悠”写成“幽”,“篱”写错。第二题中“州”写成“舟”,“衫”写成“衬”“杉”,“潜”写成“浅”,“壑”写错,“嫠”不会写。
优秀卷
*名句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1.扎扎实实做好高考64篇的背诵检查工作,逐篇过关,不凭经验主义,不留死角。2.本次考试错字成灾,源于不扎实,失分太可惜,二轮复习加大对名句关键字落实的力度。
3.注重在语境设置上的灵活性,借鉴各地模拟题,关注创新题型。
20题、21题阅卷报告:总分11分,平均得分5.73.试题要求:.补写语句,使文字语义连贯完整,不超过15个字。评分细则: 三个空每空2分。
第一个空答案: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文字”1分,搭配动词1分,如“创造”“发明”“孕育”等,“有”不给动词分
第二个空答案:这些文字与他们代表的文明。表述为“文字与文明”的并列短语,2分;
只有“文字”或“文明”的不得分;
两个词都出现,不是并列结构的,1分,如“这些用来记载当时文明的文字”;表述为“文字与文明未能流传至今”这种分句的,与下文意思连贯的,2分,不连贯的1分。
第三空答案: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只要表述为汉字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作用的,2分。可以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述,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否定的角度表述亦可,如“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见证、象征、标志”的,得1分;“汉字与文明关系密切”,1分。
满分样卷(2+2+2)
5分样卷(2+2+1)
4分样卷(2+0+2)
3分样卷(2+0+1)
0分样卷
1.答卷情况:
优点:第一和第三两个句子填写准确率较高 存在问题:第二个句子填写失分严重 2.备考复习建议
利用上下文包括标点符号,推测填写的内容及句子的结构。
20.答案:①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②这些文字与它们代表的文明
③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三个空每空2分。
第一个空答案: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文字”1分,搭配动词1分,如“创造”“发明”等。
第二个空答案:这些文字与他们代表的文明。表述为“文字与文明”的并列短语,2分;
只有“文字”或“文明”的不得分;
两个词都出现,不是并列结构的,1分,如“这些用来记载当时文明的文字”;表述为“文字与文明未能流传至今”这种分句的,与下文意思连贯的,2分,不连贯的1分。
第三空答案: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只要表述为汉字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作用的,2分。可以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述,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否定的角度表述亦可,如“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
21.答案示例:催生新生芽的,不是那招摇的枝条,却是它地下潜行的根系。(内容1分,形式1分;写对1句得2分,写对2句得5分)
1.试题要求:仿写2个句子,主旨一致,句式相似。2.评分细则:
仿句句式2分,一句1分。内容3分,一句1分,两句3分。句式: “……的,不是……,却是(而是)……”即可;
内容:第一个分句是动宾结构即可,第二、三两个分句中出现的事物,必须具有“大与小”“伟大与平凡”“外在与内在”的对照关系,符合一组关系即可。
抽象表述,亦可,例句为 “开拓新时代的,不是那耀眼的英雄,却是他背后无数的人民”。
注意仿句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满分样卷(5分)
满分样卷(5分)
别字扣分样卷(4分)
3分样卷(形式2分,内容第一句1分)
2分样卷(形式2分,内容0分)
0分样卷 答题情况
优点:普遍能做到形式一致
存在问题:没领会原句主旨,导致内容得分偏低。4.复习建议:
重视语言积累,训练句子逻辑思维的表达。
四、作文(60分)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实际应为《孟子.尽心篇》 2.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5.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6.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试题立意分析
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确立正确的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孟子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思是“穷困时不失去道德,显达了不能背离做人的原则。”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不失本心”。
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意思是“人不能囿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否则难成大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历史和国家给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
杜荀鹤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选自他的一首小诗《小松》表达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就要自信、自强,有追求,不畏世俗的眼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云开见日来。
刘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强调的是“人要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这与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袁枚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四句出自他的小诗《苔》,表达的是“自信、自强、有追求、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个体的珍贵。”
选自电影《无问西东》台词的“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强调的是“坚守本心、勇于担当”,“本心”就是“真心、真意、真挚、正义、无畏、同情、善意”。
理解了意思后进行整合立意,大体有以下几种立意的角度:(1)1和6组合,立意为:坚守本心/坚守道义。(2)2和6组合,立意为:勇于担当/有家国情怀。
(3)3和5组合,立意为:自信、自强/有理想,有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4)3和6组合,立意为:听从本心,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5)5和6组合,立意为:个体的珍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6)3、4、5组合,立意为:要实现理想与追求,要从小事做起。(7)3、5、6组合,立意为:虽然出身不同,资质不同,但都可听从己心,无问西东。
(8)1和2组合,立意为:既坚守道义,又不独善其身(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三)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1.分类:一类卷:50分以上(立意准确,逻辑清晰,结构匀整,卷面整洁,文质兼美尤佳)
二类卷:43-49分
三类卷:36-42分
四类卷:36分以下。
2.几个注意的问题:
①全文只体现了一句话的,三类卷下,不超过40分。②所选的几句话只是简单地并列,缺乏内在的联系的,一般43-45分,如果语言好可以考虑稍微提一下分,但不应高于50分。
③立意准确,语言好,逻辑稍差一点或者逻辑好,语言稍微逊色一点,一般48-49分。
④对所选的句子理解有误的,40分以下。
⑤字数500字左右的,25—30分;200-400字之间,20-25分;200字以下,得分15分以下。
(四)主要优点:
1.内容充实,论证充分,且例证详略得当。
2.能够有意识挖掘所选语句间的有机联系,合理表达,结构清晰。3.能够巧妙拟题,直接点明所选语句。
如“随心而行,无忧时人”“长存凌云志 不负报国心”“随心而行 努力盛开”“时人不识我自赏 无问西东追远方”“听从你心 不离道义”
(五)主要问题:
1.对题中语句理解偏颇,或所选语句间无逻辑联系。
如:4+5论“逆境”;4+其他 论“细节决定命运”;1+6 论“规矩和自由”
2+4 论“奉献” 曲解题中语句例:
立论逻辑牵强例:
2.行文走偏,扣题不紧 例文1 3.罗列材料,逻辑不清 例文2 4.审题不清,只涉及一个语句,或多于三个,或难以找到题中语句。5.文体不清,或举例冗长且不具说服力。
6.字体太小(见例文)
7.部分考生大段摘抄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填充作文,低分作文中常见。8.有两位考生在试卷上做了标记,在高考中应做为零分卷处理。
(六)复习建议: 1.有意识训练各类型题型。
本次作文中,部分学生行文中扣题不紧,甚至给阅卷老师套作的感觉,或所选语句间无逻辑联系,反应出对“关键句”类作文训练不够。
2.素材积累方面,关注社会热点,及时积累新颖素材;俗例吃透、挖深、找亮点;积累有意蕴的好句。3.进行专项升格训练,如审题、拟题、结构(提炼分论点)、语言、书写。
第四篇: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分析 一
初语文作文阅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2014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为《——铭记在我心里》,属于半命题作文。此次命题难度适中,贴近时事热点,属于记叙类文题,给学生的空间很大,既考查了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感悟。
二、学生写作情况分析
1、整体感受:美文少,字迹工整美观的卷面少,多数学生卷面字 迹不工整,文章缺少文采、新意,大同小异,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刻,语言表达苍白,背作文的现象时有出现。
2、优点:
(1)立意好、角度新的作文时有出现:在泛泛的谈父爱、母爱、师 生情的作文中,我们时常会被一些角度新颖的作文吸引,如写“母爱”,有的学生从“一杯香茗”入手,写“师生情”从掌声入手,写“环保”从与自然相拥入手,这些学生角度的选择让人眼前一亮。
(2)新颖、有文采的题目时有出现:在阅卷过程中,由于命题给予 学生的空间很大,所以还是有一些新颖别致的作文题目时常出现,如《那一次转身铭记在我心里》《一张画纸铭记在我心里》《那个账本铭记在我心里》《诗文之美铭记在我心里》《掌声铭记在我心里》《和自然相拥的感觉铭记在我心里》等。这些考生聪明的通过题目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打响了第一炮。
(3)情感真挚、形式新颖的作文时有出现:在此次阅卷中,考生在 作文中都能发自内心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或苍白、或多彩,但都能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写作形式方面,有些考生恰当的运用了片段组合式、书信式、题记、后记等,整体感觉有新意、会提炼、懂总结,值得肯定。(4)优美、深刻的语言时有出现:在疲劳的阅卷过程中,时有一些 文采飞扬的语句让人眼前一亮,如有的题记写到“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淡淡的日子也飘香”“每一朵鲜花都有并蒂相连的另一半”;如文中这样写到“我轻轻拉开窗帘,温润的春光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融入沉闷的屋里”“蝴蝶注定飞不过大海,但只要永不放弃,大海并非无垠,那前方,即是彼岸”。
3、不足:
(1)多数学生字迹潦草、语言苍白。有些考生的字迹潦草到难以辨 认,给老师造成很大的阅卷障碍,错别字极多,如“家庭”中“庭”经常有写错的;有的考生语言如白开水,乱用口语,毫无味道可言,如“就这两件事让我感动”“当场我爸就暴走了,上来就削我”。
(2)立意不够新颖、选材陈旧。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不能认真构思,另辟蹊径成文,很多都是泛泛的写“父爱”、“母爱”“师生情”“友情”,角度多是生病、受伤、闹别扭、父母离异等,没有新意可言,让人读来索然无味。
(3)存在过于追求形式,存在乱用题记和小标题的现象。如题目为 《三年青春铭记在我心里》,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初一那么白”“初二那么黄”“初三那么黑”;再如有的作文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起跑线的起点”“起跑线的中点”“起跑线的终点”。小标题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是为了一个作文形式,这是学生单纯注重形式的新颖而不注重内容的表现。
(4)学生不重视中考,直接体现在了作文上。在阅卷过程中,我们 发现写自己谈恋爱的作文不在少数,而且在中考的作文中大胆的表白,如“我和他感情特别好”“我就是要和她在一起”“这就是我中考时的作文,也许不会得多少分,但这样写我不后悔”等;更有甚者在作文中直接写出自己和某人好,然后出现了“小三”,这样的思想和语言赫然出现在了中考的语文作文中,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三、今后教学整改措施
1、写好文,先立德: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怎 样写好作文,先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不管学生文采如何,思想健康的行文是第一位的。
2、得高分,要练字:在中考作文中,考场上学生都是高度紧张的,字很容易写的变形,再加上我们从2013年开始电脑阅卷,学生的字从电脑上扫描后,在老师阅卷过程中经常会把试卷放大或缩小,字都会发生变形,此外中考阅卷在学生的字迹整洁、美观上也有要求,想作文得高分,练字也非常重要。
3、轻形式、重内容:文章有新颖的结构、形式固然重要,但我们 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文章内容的表达,指导学生多积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懂得感悟,运用日常积累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4、忌背文、重教材:为了应付中考,我们有时会采取让学生背范 文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在阅卷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这篇文章在哪读过,那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得高分的。而我们教材中很多丰富的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我们与其让学生读大量的课外文章,不如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我们教材中文
第五篇:高三语文月考作文阅卷报告
高三语文月考作文阅卷分析
作文题目
18.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题情况
本届学生作文字体工整,卷面干净,有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这是作文成绩实现跨越的良好条件。努力方向:
一、个性化的深入解读文题,让文章有思想的力量。
再次希望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看出题目的内涵,用你对生命的认识、生活的阅历、青春的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格调”内涵可以有四种:①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②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③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④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写作时,从其中一个内涵切入即可成篇。
现在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格式化图解提示语的作文,泛滥成灾。
不去剖析“生命的格调”的内涵,而是大而化之地说,有格调如何如何,无格调怎样怎样,就是不把格调聚焦在具体的人物与事件上。
把提示语中的条目,肢解开来,写成类似这样的作文:第一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格调”;第二段到第六段,“执着是玄奘的格调”“豪放是李白的格调”“坚强是鲁迅的格调”“豁达是苏轼的格调”“淡泊是陶渊明的格调”;最后一段,结论“世界因个性而丰富,不同人物不同格调带给我们太多的感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始终把握住自己的格调,让个性的风帆扬起,遨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格式化图解提示语是思想懒惰的表现,貌似有理,平均用力,实质上是用固定的格式掩盖思想的贫乏。本题立意在于证明“格调对人生的影响”,而不是证明“生命的格调因人而异”;“生命的格调因人而异”不需要证明,在这里用力,无异于说正确的流利的废话。较为明智的选择是抓住其中一个格调,写厚实,使观点明确而集中,富有现实针对性,都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另外,还可以论述如何让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阐明“生命应该具有什么格调”。写成记叙文,⑴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⑵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
2.“偷换论题” 与“贴标签”。“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提高谋篇布局的意识,搞好段落之间逻辑焊接。
写文章,各个段落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哪一部分该放在开头,那一部分该放在末尾,部分与部分之间如何衔接,有没有重复或者缺漏的内容,应该如何去充实和修补。到了这个地步,材料的具体化已经完成,胸中有了成熟周密的计划,顺着思路写下去,一篇充分健全的文章就接近成功了。
现在的问题是拼、凑、抄,中间乱拐弯,生拉硬拽。比如,有一篇文章,上一部分写毛遂自荐,敢于突破自己;下一部分写企鹅外表笨拙,但游泳很棒,是大智若愚。上下两部分有什么联系,让人费解。有很多文章段与段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就是“制作文章”。其实,并列关系的段落,强调不同的视角;递进关系的段落,着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总分关系的段落,看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都是有机统一的,都是需要衔接过渡的。
三、积累的鲜活素材,选材用材有创新。
积累鲜活的作文素材来源有三:一是,观察日记。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是最能打动阅卷教师的,青春的酸甜苦辣,心绪的起起落落,都是不可复制的面向现实的好材料。二是,来自报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报刊上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时事评论,都是直面现实的关照,拨动人的心弦。三是来自历史,经典的材料需要有思想的熔炼才能化为证明的材料,需要创新评析。
推荐资料:《作文素材》《疯狂作文》及经典名著。例文1.生命的格调
考号101130317 “恁别说,恁别说,没有写„„”
“你怎么这么低调啊,谦虚什么啊,文章写得好就是好嘛!” 同桌,低调,谦虚的一个人。
一张纸,密密麻麻。同桌爱好创作,没事就在纸上写写画画,她这个“没事”已经达到无论什么课,只要灵感一来,管你“二次函数”“非谓语动词”,还是她创作要紧。每周老师让写一篇随笔,她恨不得写两篇,未来的文学新星啊!
我们都知道她喜欢写文章,所以她一边动笔在本子写,我们就伸头瞅瞅。“又写啦”每逢这时同桌总是急得手舞足蹈,脸通红“恁别说,没有啊„„”哈哈,难为死她了。后来,她都是遮遮掩掩的了。
有人说,低调就是最牛的高调。可是,想低调也得有资本呐,有才华为什么遮盖呢? 同桌很谦虚。
有个成语叫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学问低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同桌,以后遇到不会的题目,我如果做了的话,你一定要向我不耻下问,咱们一起进步。”“什么呀,还不耻下问呢,向谁不耻下问,是你向我不耻下问好不好!”再说,我成绩本来就很好。
班会课上,老师让同桌两个人,就某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写成稿子,派一个人到讲台上去讲讲。“同桌,我负责写,你到前面去讲。”“不行,我不行。还是你的口才好。”她坚定信念,说自己不行。明明看到她晨读课上拿别人演讲稿念了一遍又一遍,还默默地对自己说:“真棒!”谦虚,把机会留给我。班会课上,因为她的写作才华,让我赢得阵阵掌声。抬头的瞬间,我看到同学会意的笑,浅浅的让人感动,心里隐隐的痛,痛的是她做了我的人梯,痛的是她可以勇敢的绽放自己,由痛进而充满感激。
谦虚的做派,低调的风格。
因为谦虚,同桌的成绩始终如日中天;因为谦虚,同桌交了好朋友,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因为谦虚,她总是带给我莫名的感动!可是,我还是想说,你为什么要遮蔽自己的才华呢?是对自己没信心?
不过,你还是应该勇敢展现自己的才能,不用刻意掩盖自己的光芒,敢说敢写,敢在人前展示自己,下一个韩寒就是你。
“你的文章写得就是好啊,拿出来我们看看!” “又捧杀我!”
同桌,低调,谦虚,经常带给我感动与心痛。
例文2.生命的格调
考号101130622 张扬个性,让生命的格调激越高昂;张扬个性,让生命之花绽放。张扬个性,不是无理的傲慢与自大,不是盲目地不走寻常路,更不是为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一种生命的格调,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
站在这浩浩汤汤的江流岸边,看着这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青山,望着这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温婉景象,你长袍飘飞,酾酒临江,用自己的一腔激情滋润了万物生灵,用自己的个性撼动了天地万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你的豪情激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你的高贵品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你的潇洒;李白,这就是你,你张扬的自己的个性,不怕遭到世俗的鄙视,不畏权贵的排挤与冷遇,只为一个真实的李白,只为活出自己的精彩,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张扬起高贵的生命格调。
站在长城之巅,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发出了“谁主沉浮,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站在“万山红遍”的群峦之巅,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你慨叹“万类霜天竟自由”。这就是你,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局势紧张的时代,你没有苟安于做一名乡村教师,没有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而是站起来,积极第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战争中去,将自己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他张扬起自己的豪迈,张扬起自己的坚定,成就了你伟大的人生,成就了你的丰功伟绩。
站在舞台上,站在耀眼的灯光下,你带着墨镜,披着一头直发,跳着你自己开创的独门绝技----太空步,唱着风靡全球的“Beat it”,这就是你,迈克尔•杰克逊。生于一个多子女组成的黑人家庭中的你,没有安于位家庭劳动挣钱贴补家用,没有安于平平淡淡第度过自己的一生,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舞台,张扬自己的艺术生命,开创了与其他歌手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舞蹈风格,从而成为继猫王之后流行音乐界的又一个里程碑。这就是你,张扬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张扬起自己的灵魂,让全世界青年的灵魂飞翔,炫出了一个万人瞩目的焦点人生,炫出了一个音乐的完美世界。
张扬个性,张扬起生命的格调,让生命有李白的豪迈飘逸,有毛泽东的凌云壮志,有迈克尔•杰克逊的不甘平庸的灵魂。张扬起自己的个性,让生命的河流激昂澎湃,迸发出震撼心灵的交响。
命题作文“生命的格调”评阅
【原题回放】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的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内涵富有张力的好题。因为,题中两个关键词“生命”与“格调”所包含的对象相当丰富,这就给考生以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材空间。审题的紧要之处,是对题中“格调”一词的理解。词典中明确了“格调”的两个意项:一是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二是指人的风格或品质。结合题中引语,尤其是题中的“人生”、“一生”、“生命”等字眼,可推知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人的风格或品质”进行思考。当然,题中“生命”一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在人类之外,枯荣的草木、生息的走兽等等,都具有“生命”的特征,考生均可将它们诉诸笔端,来揭示生命的真谛。但不管怎么样,文章都应与人生联系起来,以体现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时,我们可以抓住引语中“正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这关键句进行思辨,阐明人的风格或品质与其人生、事业的密切关系。当然,我们还可从个人“生命的格调”同其实现的社会价值的联系这方面切入,来分析个人的风格或品质同社会的密切关系。因为题意较为丰富,考生容易泛泛而谈,所以必须在明确“生命的格调”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如“格调”可表现为坚韧执著、宁静淡泊、高雅别致、张扬激越、超越进取、真诚向善、节俭朴实、创新敢为等等,考生可选取其中一点或几点来深刻思考,体悟真理,挖掘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生命的格调”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谬误之别。学生写作时容易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应该说该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问题综述】
1、全面开花,所选角度太多,没有固定中心。每个方面都浅尝辄止。(抓住某一方面写深写透为宜)
2、把偶发事情、偶尔的观点当成“人生格调”(注意,“人生格调”要有持久性)。...
3、偷换论题,硬贴标签。,比如先简单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不再提及。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显所谓的“扣题”。
4、没有对“人生格调”的内涵予以定位,泛泛而谈,或定位错误(如:认为人生格调无优劣之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主体部分堆砌事例。
6、事例陈旧雷同,多人都用,且不会翻新。如: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霍金、海伦凯勒、钱钟书、季羡林、袁隆平、刘翔、邓亚萍等。【评卷手记】
好题目,更容易“催生”许多优秀的考场作文。但通过阅卷,本次考场作文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佳作寥寥,均分只在41分左右。这很值得我们老师和考生反思。笔者不妨列举这次作文较为典型的不足之处,观者足戒。
1.对“格调”一词理解得不具体、不到位,而导致观点含混、偏离题旨,行文空洞简单,生硬拼凑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在一些记叙文中,有的考生笔下的人物的风格或品质不明,有的考生把偶然的行为等同于人物应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格调”,有的甚至归结点化的“格调”与文中人物实际的“格调”并不一致。在议论文中,有的同学竟然将“母爱”作为格调,等等。以上种种情况,多为审题时不够审慎造成的,不能准确把握好“格调”的内涵与外延;选材、立意,也未考虑所写的文字内容是否在题意的范围内。对情感浓郁、内涵丰富的文题的审读,具体化、明确化,仍是写作中应掌握的策略。2.对物象进行描写,却不能与“格调”联系起来,甚至不能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如有的考生写“雪”、“岁寒三友”,以及“动物世界”中某些动物,描写、想象都相当充分、细腻,其中的不少考生选材角度还是相当独特的,却不能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独特的生活道理。如此行文,至多是浅表点题,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仅在停留把生命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或生存的本能反应上,不能打动人,启发人。
3.对引语中的议论性的观点句,进行扩写;写散文或议论性文章,角度不明,层次不清。此种“灾情”尤甚。不少考生仅是人为地编造一个故事,简单说明引语所点明的观点,看到这种文章的开头,即可推知下面的情节,毫无悬念,毫无新意。内容俗套,观点平庸。也有很多考生在行文思路上,机械生硬。很多考生虽然注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考场作文的结构模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显得呆板僵化,文气不畅,生动不足。对行文格式的掌握,我们不仅要注意其“形似”,更要注意“神合”。
4.材料陈旧,仍是难以根治的“顽症”。事例材料纷纷“撞车”,屈原、司马迁、苏轼等等古代名人总不断在考生的笔下“复活”,令人读来生厌不已,锁眉难舒。有不少考生竟然还用题中所涉及的钱钟书先生大做文章,聊以“救场”。凡此种种,都说明众多考生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相当贫乏。是的,没有“源头活水”,怎能笔墨酣畅?同时,还说明一种情况,有些同学作文时不知变通,一些素材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自己以前所写的优秀作文是可以灵活变化的,这些宝贵的资源,都需要、都可以“一材多用”、“一文多变”。
【佳作展评Ⅰ】
生命的格调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一棵小草,也在用它邈渺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一只小虫,也在用它卑微的躯体,诠释着生命的灵动;一株青藤,也在用它柔韧的枝蔓,蓬勃着攀援的力量。仰望自然,生命的格调多种多样。而我却要说,“清欢”才是生命的最为从容的格调。
历史让人明智。当余秋雨走近古罗马的斗兽场,其规模之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令他震撼不已。站在废墟上,他才会体会到人世间一切权势纷争、金粉豪华都将云去风散。是的,昔日胜利的欢呼、失败的沮丧都是“曾不能以一瞬”,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化为尘土。生命就应该在淡泊中回归本性,宁静祥和,又间杂一丝淡淡的喜悦。
自然使人回归本真。形色匆匆的现代人,热衷野外探幽。如果臵身于江南悠悠长长的雨巷,脚踏着缝隙中小草探头而望的青石板,抚摸着湿漉漉的黛色长墙,尘世的喧嚣了无痕迹。是的,远离纷扰的尘世的现代人,此时咀嚼的是“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是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的清新淡雅,悉心品味的是“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悠悠情怀。也许,行走在水性灵秀的江南,倾听着内心深处渐行渐远的絮语,感觉到的便是生命的清欢吧。这不仅是寻求心灵的宣泄,更是在皈依生命原本的格调。
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是一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庄子简单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只愿“曳尾于涂中”;陶渊明远离官场独自清闲,“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便是他内心的写照;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摆弄,面对朋友的质疑,她只是淡淡地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这些人始终坚守着心灵之树,坚守着心灵的那方净土,心清如水。
一箪一食是清,尝遍安定、温暖、简单;一瓢一勺是清,品出静谧、自在、平易。寻一片清净,放松心灵,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这一路,穿枝拂叶,芳香弥漫,落下的泪却不悲凉。因为,“清欢”才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
【评阅】这是一篇笔法洗练、立意隽永、内容充实的佳作。
首先,文章围绕“‘清欢’才是生命的最为从容的格调”的观点,精选名人名言、援引典型事例、联系社会现实,内容丰富厚实,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不甚紧密,针对性不甚鲜明。
其次,分析由表及里、细致深刻。文章由开头题记、简练而有诗意的列举,引出文章的观点,接着从“历史”与“自然”这两个层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并且以王国维的名言来统帅三个典型的事例,借以 阐明观点的必要性。结尾诗意作结,富有感染力。同时,文章行文笔法老练,语言干净明快,叙述与分析、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但,全文未能适当从反面关照,运用正反对比来彰显文意,稍显不足。
再次,从文采上看,作者精选了名言警句不仅丰富内容、支撑观点,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同时,妙用修辞,句式灵活,文章善用修辞,比喻、引用、整句散句有机结合,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追寻可以让心灵的脚步休憩之地,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这一路,穿枝拂叶,芳香弥漫,落下的泪却不悲凉”。【佳作展评Ⅱ】
生命的格调
独自走在林荫小道间,萧瑟的秋风从耳边呼过,内心却异常柔软。循着熟悉的方向,我仿佛看见昔日爸爸那扶着我走过的身影,林间秋日的阳光应该是爸爸在天堂注视我的目光,温软而慈祥。
那个夏天,在我的生命里永远定格。记得爸爸去医院做了个“小手术”后,便日日躺在床上。家里阴云密布,妈妈紧绷着脸,以往上扬的嘴角总有淡淡的笑意,现在像是被忧郁锁住了。年幼的我吓坏了,想问却又不敢问,常常在夜里躲在被窝里悄悄地流泪。
有一天,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抑郁,赤脚跑到爸爸的床前,哭着问爸爸到底发生了什么。爸爸轻轻地为我拭去泪水,将我紧紧地拥着,笑着说“一个小手术而已,妈妈累了”。
第二天,爸爸竟然下床了。妈妈惊恐地扑过去,他却摆摆手,拉着疑惑的我,慢慢地走出家门,走在夏日原本灿烂但对我来说仿佛久违的阳光里。
来到那条林荫小道,高大的树木投下的浓荫,让我倍感清凉和惬意,心情如身边的蜻蜓快乐而轻盈地飞翔。
一直深情注视着我,却许久不语的爸爸突然笑着对我说:“丫头,您看那些花儿,那些开得灿烂的花儿。”爸爸和我来到一棵树下,我才注意到树根簇拥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
爸爸蹲下身,爱抚着这些花儿,喃喃地说道:“它们多好啊,再卑微的生命也会开出自己的色彩,只要活着,就不会让生命停止绚烂。”
我似懂非懂。他缓缓地站起来,凝视着我,一脸地庄重:“活着,便要过好每一天,不必担心以后如何。我们一家人也该这样乐呵呵地活下去。”不懂事的我快乐地跳了起来。“其实,秋风一来,这些花儿就将凋谢,但它们会平和面对,自然接受。”爸爸凝视着远方。
事情果如他所愿,家里虽不如往日热闹,但依旧充满着希望与温馨。爸爸亦如他所说,在那个深秋,如树上的叶儿,以及那些花儿,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又是一阵秋风过,身边,落叶纷飞,百花离枝。
我抬起头,望穿人生四季,终于读懂了爸爸的话,也读懂了他的人生——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评阅】这是一篇真情四溢的文章,读来,令人怜悯、欣慰、感动„„百感交集,情不能已,堪称佳作。
在内容方面,作者以爸爸在做了手术之后的父女之间的交流为中心,从外貌神情、言行举止、心理变化、环境渲染等多重角度,丰富而翔实地诠释了父亲之爱、人生感悟,事、景、情、理,水乳交融。选点虽小,张力极大,真情直逼人心,此谓“内容丰富”,但对“父亲”去世的介绍,显得仓促不足,未能扣住主题,稍作点染。
从表达方面来看,在倒叙悬念、时空转换呼应自然巧妙之外,作者颇善描写与渲染,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作者深得叙述之妙。如文章开头两段的描写,为全文奠定了很浓郁的感情基调,同时也启动下文。文中“来到那条林荫小道,高大的树木投下的浓荫,让我倍感清凉和惬意,心情如身边的蜻蜓快乐而轻盈地飞翔”,文末“又是一阵秋风过,身边,落叶纷飞,百花离枝”等描写性的句子,既有勾连文字的功用,也使情感起伏变化有致,文章富有文采与立体感。但有些表述还不够合理,如爸爸对“我”说的话,还显得有些成人化,对年幼的我来说,深奥了些。【佳作展评Ⅲ】
生命的格调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 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守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丧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即使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评阅】如果看透作文题目中的“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一句的内蕴,那么对这篇作文的主旨,我们就不会太意外。作者将“寂静”看透,巧妙地转变成自己的中心“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然后由此展开,从庄子写到陶潜。本文从历史中来,又不沉湎于历史,后半部分联系现实,虽然有的说法绝对化了,但古今之贯通让本文的旨意有了一些现实意义。此外,本文简练、醒目的开篇,写庄子时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一目了然的层次等等也是可圈可点。【疯狂链接】
在阅卷过程中,上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因“情”和“理”,而满篇生辉,脱颖而出。其余的不少考生的作文,虽然没有“太阳”、“月亮”,但也有“星星”和“萤火虫”,让阅卷者感受到在思想、表达、文采等方面的“亮点”,现撷取如下,以飨各位。
一、选材独特,精彩表达。
春风摇曳着妩媚的尾巴,远远离去。烈日下,紧缩的眉头一挑,仿佛能溅起星星之火。
远处,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衣裤破得包不住沧桑岁月的小商贩。在十字街口,肩上扛着挂满红色小饰品的竹竿,但仍笑容满面,那分明是灿烂着阳光的面庞。
烈日浸骨,湿透了路人,也照耀着他绚烂多姿甚或朴实无华的生活的梦想。他袖口一甩,额前的汗水,如雨滂沱。只是,他的穿着让人想起一棵冬天里能行走的树干,枯瘦无光。不禁想问,那些捉襟见肘的日子里,他可曾怨天尤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他是否仍能身处寒冬冰雪一直苦等花开?当苦苦的等待换来的是路人的视而不见,那么,所有的“诗意”还依旧吗?
——将视角投注在“草根”上,避免了众多考生“一窝蜂”似的写名人、编成功故事的庸常思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真切关注生活、感受民生、敏感善思的良好品质。同时,一个镜头,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人物的生命的格调。
二、深度思考,彰显理性。
伍尔芙说:“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于生命格调而言,这似乎揭示了两个内容,首先,选择一条道路,然后,充满希望与爱地走下去。
选择是一个开始,我们有无数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先人给我们留下足够多的经验与教训,然而,这同时也是一副副枷锁,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于我们而言,抛却世俗的观念,遵循生命中萌动的梦想才是最契合的格调。而对于选择之后那最为漫长的努力的过程,前人的经验大概很有用武之地:做一个纯粹的人,心无旁骛地走着一条纯粹的路,那就已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了。
——作者没有直接为“格调”定义,或简单再现某种“格调”,而是从如何获得生命的“格调”进行 思考,即先选择一条路,后去充满希望的走下去。观点新颖精辟,入木三分。
三、善于联想,意象丰富。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可以绽放盛开,也可以含苞守望。盛开,绽放出绚烂与光华;守望,拒绝了枯萎与零落。
荆棘鸟,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它渴望歌唱,它寻找歌唱,它歌尽而亡。它穷尽一生的力量,只为谱写出华丽的乐章,然后扑向盛大的死亡„„枯叶蝶,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它隐藏美丽,它舍弃美丽,它平凡而终。人们为它不甘,可我们都不知晓一只蝶的心思,或许它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甘于寂寞与孤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畏风雪,傲然自若的寒梅,宁愿飘逝在时光中,逐渐没落,了却尘缘,最终烟消云散,也不愿与百花一起揭开春的面纱。注定是被遗忘的结局,它却宁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然而,姹紫嫣红的百花绝不轻易低下高昂的的头颅„„
隐逸者,如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尘嚣与世俗,呆在只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追求者,如文天祥,一腔热血全献给了祖国。历史因记载了他的名字而熠熠生辉,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绝唱也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生命这朵千瓣莲花,拒绝了盛放,也就拒绝了枯萎与零落。两种生命的格调,你选择盛放还是守望? ——以写意的散文笔调,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个“盛开”与“守望”的对象,正反对举,由鸟到花,再到人,诠释着两种生命的格调其实均属“执着”,形散而神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