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成稿 课改版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高一年级学案
使用时间:2012年7月 14日
总编号:02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教师评价: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第2课
编制:李珍和
审核:高一语文组②
包科领导:
B.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崇明县纪委、监察局联合县文广影视局、县教育局于日前举办了“激浊扬清”廉政书画大赛。....
C.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
D.如今,看过多少人,经过多少事,再也没有书生意气,再也没有万丈豪情。打开《大秦岭》,随它....的镜头重新走进养育了我的这一方山水,竟满怀感恩和愧疚。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王斌在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近年来,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经常出现语言运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原因是某些文字工作者本身水平有限却又要卖弄学问造成的。
C.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D.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6.按照提示默写词中的句子。(5分)
(1)写词人所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总写所见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当年活动具体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4)总写当年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巩固课文知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一、自主学习·积土成山 水滴石穿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què)空白(kïng)僧侣(lǚ)沁人心脾(qìn)....B.遒劲(qiú)峥嵘(zhēng rîng)看护(kān)漫江(màn).....C.重阳(chîng)碣石(jié)中伤(zhïng)浪遏飞舟(è)....D.逶迤(wēi yí)气魄(pï)尽管(jìn)稠人广众(chîu).....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 遒:强劲有力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C.百舸争流 舸:轻快的小船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击水:游泳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国庆60周年大阅兵规模空前,受阅官兵,________风发,斗志昂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穿过天安门广场。
(2)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___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3)北京队昨天的变阵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尽管薛明全力以赴奋力拼杀,却难以________扭转局面,最终北京队还是以0∶3败北。
A.义气 寥廓 独立 B.意气 寥廓 独力 C.义气 辽阔 独立 D.意气 辽阔 独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9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之日,一座32米高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在长沙橘子洲头落成,再现了一代伟人风华正茂、胸怀大志的形象。....
二、合作探究·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1935年。词中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高一年级学案
使用时间:2012年7月 14日
总编号:02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教师评价:
1.请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咽”两字的妙处。
2.请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词的深刻含义。
3.请分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班级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诗词选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二)、语言表达
1.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有这身素装?”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 “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族”。(不超过40字)
近段时间随着灾难大片《2012》的热映,“低碳一族”已悄然形成。把家中灯泡换为节能灯,减少收看电视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每天坚持用手洗衣物,能坐公交就不开车„„这些平日里大家都不注意的小事,如今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关注。在生活中更注意节能,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些人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低碳生活”。
“低碳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思路理清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
3、说出大意。指名
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
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 ③找出思路关键词。明确: ①
②上阙: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
下阙: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③
(二)品析上阙
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② 前三句交代了什么?“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投影原文)
明确:时间、地点、(除此,你还能读出什么来?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读诗时要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③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处境危险,却仍然坦荡从容。(联系背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①色彩绚烂、生机勃勃;②“万类霜天竞自由”
3.赏景: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秋景的? A、齐读七句;
B、找出领字: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看”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比如:我们在〈雪〉的上阙中就能找到“望”这个领字。
C、讨论:(投影)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呢?
D、指名明确:投影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四个方面 角度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自古言秋多寂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凄清、死气沉沉呢?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E、表情朗读:下面找个表演能力强的同学来模仿一下诗人当时“独立”饱览秋景时的神情、动作,特别是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的胸襟与乐观态度。(神态从容、显出伟人的气度)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面对眼前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秋景,作者是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齐读)明确:①在这里诗人“独立寒秋”,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足见青年的毛泽东就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有伟大的抱负。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②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师小结:上阙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词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从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1.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2.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3.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4.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5.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厘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词,自由的赞词,风华少年的赞词!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词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1、作者回忆往昔和同学战友在这里的不平常的战斗生活。这里哪个是领字?带出的内容到哪里?
2、指一男生朗读(提示,这里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不平常的战斗生活,应读得激昂、自信,稍快些)
想: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
明确投影: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弘扬善良,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这里写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诗歌讲究艺术形象,不能像散文那样,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五)、领会作者情怀
1、综上所述,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一群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2、齐读,体会感情: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六)展开想象、描述意境,入境欣赏、审美创新。
1、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2、准备、指名、投影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案改
《沁园春·长沙》
小组成员:陈杨柳、宋康玲、余朦、刘羽洁、徐小璐
小
组 教 案 写 作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结合写作背景,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教学重点】
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体会意境,把握情感态度。【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内容布局与相互联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的内涵; 朗读技巧及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大家有什么抱负呢?(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此篇为长调。
2、作家作品
毛泽东诗词在继承建安文学苍凉刚劲和宋代“苏辛”豪放派风格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伟人胸襟和植根于民间的丰富语言,开创了历代作家所没有达到的“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洒脱的艺术风格,把中国豪放派诗词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其作品也代表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
补充:毛泽东作为革命派为什么要借传统诗词来抒发感情?
(1)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2)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信息筛选
1、听录音;根据节奏提示,齐读。(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 齐读,理解大意,抓重点意象
第二遍 听录音,标记朗读重点
第三遍 找同学示范朗读,纠正错误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四)分析鉴赏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
(1)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3)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5)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国家的道路在何方。“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如何理解词下阕的最后三句?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五)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由今日联想到往昔,年少时呼朋唤友,意气风发的场景,既是回忆感概,又由此引入,为解答上阕“谁主沉浮”问题奠基。
(2)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下阙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六)拓展探究
1、比较分析《沁园春 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 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同学少年”: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风流人物”:词的内容上指的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词的意思上是指中国一切爱国者,一切劳苦大众,一切愿意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的人。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三、课堂小结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去感受那种意气风发的壮志豪情!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四、作业设计
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第四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认真领会词的意境,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环节:
(1)以学生质疑互答,步步深入,解决诗歌疑问。(2)力争当堂成诵。
(3)教师引导重点,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知人论世、炼字等基本技巧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讨论)
2、《沁园春长沙》诗歌质疑。
3、针对学生疑问,分批梳理。分类板书学生问题。字音、字形 诗歌朗读 教师把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处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茂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使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
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参考: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教参)
4、赏析诗歌炼字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万)山——红(遍)山之多 红之广(层)林——(尽)染 林之密 染之透(漫)江——碧(透)水之盛 水之清(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击”突出鹰“飞”猛、劲; 鱼——翔浅底。“翔”突出鱼“游”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再次齐读感受,提问: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课后思考作业)
6、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习案。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微课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读活动。
2、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
3、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歌诗人展开深入深刻的心灵对话。
三、教学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方法: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法,联想比较法,想象描绘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流程:
一、调动个性化审美体验,进入情感共鸣的前奏。
1、唤醒体验,进入情境(回忆体验过的蓬勃秋景)。
请学生描述交流在现实中真实发现的或在课外阅读中欣赏感悟到的蓬勃秋景,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赞赏和对生命的讴歌礼赞,营造学生与《沁园春·长沙》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
2、以美读美,以我观物(个性化品味湘江秋景)。
让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的审美体验来欣赏品味诗歌里的湘江秋景,对领字“看”统领的七句秋景进行自由开放的品味,然后以写促读,结合想象描绘的片段写作,如每个学生任选一句进行秋景想象扩写,然后在全班交流个性化的品味赏析,从而感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视角变化、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万”“遍”“染”“漫”“透”“争”“击”“翔”等展开个性化鉴赏活动,可采用换词比较法领悟湘江秋景的神韵。
二、开展共性群体审美活动,实现情感高度的融合共振。
1、以情品文,将心比心(领悟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感受诗人流露的人生豪情)。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和生命人生的热爱,对上阕反复进行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激发与诗人相似的人生豪情。
学生鉴赏“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在交流中体悟: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湘江秋色图,自然界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诗人由此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流露了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
教师点拨: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把握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2、知人论世,共赏原意(把握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词里表现的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对下阕反复进行涵咏式的诵读,感受作者革命的情怀。学生思考下阕与上阕的关系,并体会“恰”领起的七句,在交流中明确: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领起的七句,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把生气蓬勃、乐观向上、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的风华、意气、奔放的特点和革命活动溶为一炉,集中喷发了革命的豪情。
反复诵读整首诗,领悟“怅寥廓”三句显示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领悟“曾记否”三句流露的作者的激昂豪迈。教师点拨:本诗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看”字总领七句,描写了湘江秋景,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书写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片主要以“携”、“忆”引出旧事,其中以“恰”字领出七句,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借“记”设问,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和豪气作结。
三、推进个性化心灵解读,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
1、课内激发个性化心灵解读: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谈谈喜欢的理由或心得感悟。示例如下: “独立寒秋”让人感受到身处逆境坦荡从容,砥柱中流的气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人领悟到: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如渺小的蜉蝣,但对于自己,却是整个宇宙。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喉咙。活着就要自信蓬勃,站出独我的风采。
2、课外延伸个性化心灵解读
(1)选择你喜欢的诗歌语句,结合现实生活、人生体验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的感悟。
(2)借鉴本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手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自然景物,抒发你的独特情怀。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比较它与《沁园春·长沙》表达情感的不同与相同。
附:相关知识
1、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2、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