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课案2
高一语文导学课案——沁园春 长沙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常海慧审核:曲丽媛
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方法——互动学习——课堂小结——达标练习——选做作业——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赏析词的下阕,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下阕,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历史责任感。
二、学习指导:
联系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三、导学过程: 【问题回顾】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导学问题】
1、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一句?。
2、怎样理解“江山”与“万户侯”的含义?这里使用了什么手法?
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四、探究学习
上阕结尾处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给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练习
见《课堂新坐标(活页卷)》课时知能训练一9题
七、选做作业
《课堂新坐标(活页卷)》课时知能训练一12-15题
八、【课后反思】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注: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导学详案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 沁园春长沙(共3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层面: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二、过程与方法层面:
1、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2、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三.情感与价值观层面: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完成诗歌的学习。
2、完成预习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 沧海拾贝】
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2、写作背景:《沁园春 雪》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知识链接: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 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预习案 滴水穿石】
一、1、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橘()子 漫()江 百舸()争流 怅寥廓()岁月稠()峥嵘()方遒()浪遏()飞舟 万户侯()答案: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â hóu 2.多音字
()中流()曾祖父()干劲 中 曾 劲
()中肯()曾经()劲敌
()空洞()看望() 空 看 度
()空白()看守()揣度
答案:zhōng/zhòng zēng/cãng jin/jing kōng/kòng kàn/kān dù/duó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山遍野 无比 chóu()怅 jiã()石 qìn()人心脾 轻歌màn()舞 未雨chóu()缪 jì()子 分mì()物 wàn藤()一chóu()莫展 â()止 bì()阳县
答案:(1)漫 曼 蔓(2)惆 绸 筹(3)碣 偈 遏(4)沁 泌 泌
4.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2)峥嵘•狰狞()岁月 面目()(3)激扬•激昂()士气 群情()(4)意气•义气()风发 讲究()(5)独立•独力()经营 经济()
(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面目狰狞。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我的疑问】
【探究案 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 4.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二、探究问题: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答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
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3.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知识拓展】思考:
1、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答案: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2、认真想想,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答案:1)以乐景写哀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3.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3)“击”改成“飞”好吗?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你的看法呢? 答案:(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训练案 举一反三】
一、见资料书第 页 补充练习
1.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2)旷远迷茫。()(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5)不平凡,不平常。()(6)风采才华正盛。()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4.文常填空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延伸阅读 】———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
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接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答案:C C D 【举一反三】 1.对联填空
春山一路鸟空啼()A日暖神州万木荣 锦江春色来天地()B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晖又红万朵花()C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D冬雪欲白千里草 木落山觉瘦()
E雨晴天似高 答案:BCDAE
2.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不超过20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答案:相思、离别
3.将《天净沙 秋思》扩写成一篇200—300字的短文。要求:①合理想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化简为详,对原作进行必要扩充;②巧妙剪裁,突出重点,使文章主题鲜明,情趣盎然;③侧重于写景,侧重于叙事,还是两者并重,可以自己决定。
【一课一得】 学生自己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第三篇:《沁园春。雪》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之首,是精读课文。它又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同志革命理想和雄心壮志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这篇作品在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的能力;学会品析诗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3、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我把“诗词读背;感知诗词意境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定为教学重点,同时把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和讨论、点拨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1)诵读法:这首词是写景论古抒情的佳作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说课教案 人教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三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课文《沁园春 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拨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 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1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协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2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上片抓“长城”“大河”“山”“原”,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1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2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3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说流程。
1、新课导入。
放毛主席像,直接入题,并释题。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历史距离。
2、了解写作背景。
3、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2学生齐读,指名读,和教师的朗读作比较。
○3多媒体教学朗读欣赏,让学生视听,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点拔指导,突破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教师点拔,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词,指导学生读上片内容,想象,再现形象,感受意境。
○2让学生体味感情,对词的内容作生动描述,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5、自学,讨论。学生用上片学习方法学习下片,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
6、交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分外(fèn)
妖娆(ráo)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第四篇:《沁园春+雪》讲评课材料
【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解决学习导学中的思考部分。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写了北国雪景。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写、具体描写、写想象。
2、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是对祖国壮美河山,则可以用“赞美之情”。)联系当时的革命形势,还可以看出作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下阕由景到人,写的英雄人物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者对他们评价的句子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5、本词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句子含义: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伟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有欠缺。另一方面是说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从中我们能读出的思想情感:既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也可以看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历史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深入探究。
1、自学课本P253-258的内容
2、再读全词,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来,选取其中的.....................
一个方面用具体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例:用词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自选: 修辞巧妙。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对偶,化静为动。“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象;“舞”“驰”写动态。“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欲”“比”写出群山、高原争着向上,使壮丽的景象显得生机勃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比喻,诗人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表现手法上,动静结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者写静,后者写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写景、议论、抒情熔为一炉的手法。上阕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以抒情为主旨,通过写景来表现。融情于景,生动形象的写景语句,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祖国,赞美大好河山的热烈感情。下阕是议论兼抒情。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壮志豪情。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议论是为了抒情。
有同学分析“惜”一字: 既有褒义意义在其中,表明这些人都是无数英雄当中具有雄才伟略的,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也含有贬义,表明这些人不擅文治,文学才华不足。也有同学提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争着。它表现的是历史上无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和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多娇的江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
(三)、总结全文,作业布置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内容、情感、写法等比较)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1)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2)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3)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①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②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③舸(gě):大船。④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⑤遒(qiú):强劲。⑥遏(è:阻止)。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自然景色的季节和地点。
其作用: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看”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山、江、天、水,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
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怅寥廓: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千。)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示例: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微课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读活动。
2、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
3、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歌诗人展开深入深刻的心灵对话。
三、教学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方法: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法,联想比较法,想象描绘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流程:
一、调动个性化审美体验,进入情感共鸣的前奏。
1、唤醒体验,进入情境(回忆体验过的蓬勃秋景)。
请学生描述交流在现实中真实发现的或在课外阅读中欣赏感悟到的蓬勃秋景,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赞赏和对生命的讴歌礼赞,营造学生与《沁园春·长沙》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
2、以美读美,以我观物(个性化品味湘江秋景)。
让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的审美体验来欣赏品味诗歌里的湘江秋景,对领字“看”统领的七句秋景进行自由开放的品味,然后以写促读,结合想象描绘的片段写作,如每个学生任选一句进行秋景想象扩写,然后在全班交流个性化的品味赏析,从而感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视角变化、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万”“遍”“染”“漫”“透”“争”“击”“翔”等展开个性化鉴赏活动,可采用换词比较法领悟湘江秋景的神韵。
二、开展共性群体审美活动,实现情感高度的融合共振。
1、以情品文,将心比心(领悟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感受诗人流露的人生豪情)。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和生命人生的热爱,对上阕反复进行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激发与诗人相似的人生豪情。
学生鉴赏“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在交流中体悟: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湘江秋色图,自然界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诗人由此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流露了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
教师点拨: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把握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2、知人论世,共赏原意(把握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词里表现的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对下阕反复进行涵咏式的诵读,感受作者革命的情怀。学生思考下阕与上阕的关系,并体会“恰”领起的七句,在交流中明确: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领起的七句,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把生气蓬勃、乐观向上、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的风华、意气、奔放的特点和革命活动溶为一炉,集中喷发了革命的豪情。
反复诵读整首诗,领悟“怅寥廓”三句显示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领悟“曾记否”三句流露的作者的激昂豪迈。教师点拨:本诗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看”字总领七句,描写了湘江秋景,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书写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片主要以“携”、“忆”引出旧事,其中以“恰”字领出七句,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借“记”设问,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和豪气作结。
三、推进个性化心灵解读,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
1、课内激发个性化心灵解读: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谈谈喜欢的理由或心得感悟。示例如下: “独立寒秋”让人感受到身处逆境坦荡从容,砥柱中流的气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人领悟到: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如渺小的蜉蝣,但对于自己,却是整个宇宙。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喉咙。活着就要自信蓬勃,站出独我的风采。
2、课外延伸个性化心灵解读
(1)选择你喜欢的诗歌语句,结合现实生活、人生体验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的感悟。
(2)借鉴本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手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自然景物,抒发你的独特情怀。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比较它与《沁园春·长沙》表达情感的不同与相同。
附:相关知识
1、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2、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