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色花》说课案
《金色花》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最后再师生合作,让课堂在一片深情的配乐背诵中结束。
第二篇:《金色花》说课结稿完结篇
情注“金色花”
——————《金色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2号选手周冬蕾。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今天印度诗人泰戈尔一首《金色花》将带我们走进那新月般纯洁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金色童年的梦,去感受母子间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
一、教材地位、作用。《金色花》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主题的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蕴,奇特的想象,温馨的画面以情动人。因此教学定位为:“情注金色花,意满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我的教学重点以读为切入点,以情为落脚点,感受诗意体味诗情。初一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认识缺乏,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学习借物抒情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单元目标也要求: “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我将《金色花》的教学目标预设为:掌握常用的朗读技巧,了解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诗歌之美,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那么如何欣赏这首诗味浓酽如金色花香的散文诗呢?我将以“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采用启发点拨法、美读感知法、多媒体演示法、板书辅助法:有效利用多媒体音像资源形成课堂氛围,教师的启发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朗读,在新课标倡导的:重视感性、美读的要求下,以读悟情,体味诗歌之美,达到教学目标。同时用具有灵活性、即时性特点的板书弥补多媒体教学预设性过强的缺点。
五教学步骤:黑格尔说: “ 诗是心灵创造的新世界。”泰戈尔在《金色花》中用一颗童心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童真世界。歌颂的母子情 ,像清澈的小溪 ,在阳光的折射下 ,产生活泼的美 ,晶莹的美。因此教学过程中美读感悟尤为关键。由于七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我首先以直观的孩子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导入,营造温馨的氛围。接着美读诗歌,按照“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的三步朗读法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美读中触摸诗人的脉搏。比如:学生通过试读: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去体会母子深情,感知人物形象和诗歌感情。并为本课奠定充满童真童趣的、唯美温暖的、主动舒放的课堂基调。再进入第二环节品读诗歌,咀嚼品味让学生想象、描绘诗歌中活泼温馨的画面。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思考、学习的素养形成。第三学以致用,牛刀小试环节中进行拓展练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从而攻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步骤中坚持:激励性、适度性、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边评边议,同时学生的发言及拓展练笔情况则作为教学反馈的具体依据。而调节措施主要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如果遇到冷场,教师机智加入自我的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思考。
这堂课我以美读、品读、拓展三步,由粗入细,由浅入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有人说,“诗是天使的眼泪。”海德格尔也曾说:“有了诗歌我们的生活将不再孤单”我想这朵芬芳的金色花将会带领我们每个人飞往纯净天真的童真世界,诗意的栖息在爱的国度里。
我的说课结束,恳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说课案
说课案
1.说教材
定语从句在高中英语新标准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接初中阶段对于定语从句的认识,又进行强化使学生掌握,新标准教材倡导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设计、呈现、训练的安排是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语法项目呈现在必修阶段相对集中,以便于教学,但又不断反复循环,可帮助学生复习并加深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新教材也帮助教师由采用灌输式教学转为使用启发式教学,提供学生发现和探究的空间。
2.说学生
高中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主动且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活动,且注意力能持久保持。在观察活动中,高中生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事物的细节且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由于高中毕业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优势,言语表达力发展,观察的概括住、深刻性明显提高,能概括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此,可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3.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
4.说教学程序
5.说效果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法”,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时间、学习空间的主动权,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归纳、自己表述。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尽量让学生用 pair work、group work等方式自行(讨论)解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联系练习了本单元所学的有关内容,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圆周角说课案
圆周角说课案
承德师专附中
白红媛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圆周角,本节为新授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圆心角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性质的探索,圆周角性质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研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周角的概念和经历探索圆周角性质的过程。难点是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性质及简单的应用。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提问设疑,多媒体实例引入;启发引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讲解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点拨释疑,在分层训练中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通过观察思考,积极猜想探求;探索规律,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推理验证,锻炼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巩固提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提高能力。从而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法分析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实践、问题转化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探索的快乐,发挥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体现“主动获取,落实双基,发展能力”的原则。
五、过程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从五个环节来安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给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场景:演出现场为一圆形广场,其中弧AB为临时搭建的圆弧形舞台,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位于圆上C、D两点处观看,这两名同学相对于舞台弧AB的张角∠ACB与∠ADB的大小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开始猜想∠ACB与∠ADB的大小关系。我适时提出:现在我们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学习了圆周角的新知识时,你就会很好的作出评判了。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将实际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的∠ADB,这个角有什么特点?学生略加思索便答出:顶点在圆上,两边都与圆相交。从而得出圆周角的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辨析,得到圆周角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知道∠ACB与∠ADB是两个圆周角,它们的大小关系究竟怎样?你能否探索 说明?学生此时已然明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进而兴致盎然地画图、猜想、讨论,并用量角器测量:∠ACB=∠ADB。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验证,得出结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由此可知,问题中甲乙二人相对于舞台的张角是相等的。
紧跟一组练习。1巩固刚才所学圆周角的定义;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动画突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动手实践
分类化归
接下来探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让学生观察运动的图形,图中的圆周角ACB与圆心角AOB在不断运动变化,当圆心恰好在圆周角一边上时,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很快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得出∠ACB=12∠AOB。得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教师继续提问:这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如果∠ACB与∠AOB运动到更一般的位置,是否还具有这种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探索说明。学生跃跃欲试,自然进入分组操作阶段。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充分的活动交流后,学生情绪高涨,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说理验证。教师总结各小组验证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分类验证的必要性。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可归纳为三类(多媒体演示):第一类:即刚刚验证过的,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三类情况的验证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最容易验证,第二、三类困难。启发学生,过圆周角的顶点C做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如果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为一面三角旗的话,那么第二类即为两面三角旗合并而成;第三类为两面三角旗重叠而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多媒体的使用加强了直观效果,难点迎刃而解。教师精讲,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刚才得出的结论成立: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此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其间有机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规范书写,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四)分层训练
巩固提高
为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以下训练活动:
活动一:基础训练。问题1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先由已知角找弧,再由弧找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的方法。问题2,由学生叙述解题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圆周角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问题3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活动二:深入探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特殊情况,总结出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得出逆向结论: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从而加深学生对圆周角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实际问题。3,请你帮助用直角曲尺检验半圆形工件,哪个是合格的?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4,图为一圆形纸片,你能设法确定它的圆心吗?你有几种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三种方法:
一、由圆的轴对称性,把纸片两次对折,折痕的交点即为圆心;
二、由前面知识垂径定理,在圆上取两条不平行的弦,分别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是圆心;
三、由刚得到的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用三角板的直角确定两条直 径,交点就是圆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中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三:拓展延伸。如图所示:A、B、C三点在圆上,点D为圆外一点,请你判断∠ACB与∠A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很快有学生根据验证圆周角性质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连结BF,由圆周角性质知∠AFB=∠ACB,再由三角形外角性质知∠AFB>∠ADB,从而得出∠ACB>∠ADB。问题进一步深入,如果点E为圆内一点,那么∠AEB与∠ACB的大小关系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AEB>∠ACB。本活动体现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化归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进行小结、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
最后,布置作业。
至此,完成本节课教学。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生活世界中创造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轻松自如,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时代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为全面地理解数学,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
1.学生现状:学生已经学习以前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深入理解。
2.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
4.教学难点与重点:
1.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5.教学方法: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改。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着捷克所学知识点。
6.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几个图片把同学们引入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上来。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更容易展开讲课。(2)新课教学
1. 通过几个实验是大家明白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学习新容; 2. 带着问题的思考,同学们自行学习本节内容,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3. 阐述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这则定律;
(3)巩固与联系(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布置了如下作业: 这里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这是给大家留得作业。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上的课后题。
7. 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是实验,讲授为主,所以半数之将学习框架和重点内容罗列出来。见教案
8.小结:
(1)机械能守恒定律普遍适用。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