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周角说课案
圆周角说课案
承德师专附中
白红媛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圆周角,本节为新授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圆心角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性质的探索,圆周角性质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研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周角的概念和经历探索圆周角性质的过程。难点是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性质及简单的应用。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提问设疑,多媒体实例引入;启发引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讲解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点拨释疑,在分层训练中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通过观察思考,积极猜想探求;探索规律,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推理验证,锻炼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巩固提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提高能力。从而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法分析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实践、问题转化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探索的快乐,发挥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体现“主动获取,落实双基,发展能力”的原则。
五、过程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从五个环节来安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给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场景:演出现场为一圆形广场,其中弧AB为临时搭建的圆弧形舞台,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位于圆上C、D两点处观看,这两名同学相对于舞台弧AB的张角∠ACB与∠ADB的大小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开始猜想∠ACB与∠ADB的大小关系。我适时提出:现在我们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学习了圆周角的新知识时,你就会很好的作出评判了。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将实际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的∠ADB,这个角有什么特点?学生略加思索便答出:顶点在圆上,两边都与圆相交。从而得出圆周角的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辨析,得到圆周角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知道∠ACB与∠ADB是两个圆周角,它们的大小关系究竟怎样?你能否探索 说明?学生此时已然明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进而兴致盎然地画图、猜想、讨论,并用量角器测量:∠ACB=∠ADB。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验证,得出结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由此可知,问题中甲乙二人相对于舞台的张角是相等的。
紧跟一组练习。1巩固刚才所学圆周角的定义;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动画突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动手实践
分类化归
接下来探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让学生观察运动的图形,图中的圆周角ACB与圆心角AOB在不断运动变化,当圆心恰好在圆周角一边上时,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很快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得出∠ACB=12∠AOB。得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教师继续提问:这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如果∠ACB与∠AOB运动到更一般的位置,是否还具有这种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探索说明。学生跃跃欲试,自然进入分组操作阶段。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充分的活动交流后,学生情绪高涨,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说理验证。教师总结各小组验证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分类验证的必要性。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可归纳为三类(多媒体演示):第一类:即刚刚验证过的,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三类情况的验证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最容易验证,第二、三类困难。启发学生,过圆周角的顶点C做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如果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为一面三角旗的话,那么第二类即为两面三角旗合并而成;第三类为两面三角旗重叠而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多媒体的使用加强了直观效果,难点迎刃而解。教师精讲,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刚才得出的结论成立: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此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其间有机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规范书写,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四)分层训练
巩固提高
为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以下训练活动:
活动一:基础训练。问题1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先由已知角找弧,再由弧找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的方法。问题2,由学生叙述解题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圆周角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问题3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活动二:深入探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特殊情况,总结出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得出逆向结论: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从而加深学生对圆周角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实际问题。3,请你帮助用直角曲尺检验半圆形工件,哪个是合格的?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4,图为一圆形纸片,你能设法确定它的圆心吗?你有几种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三种方法:
一、由圆的轴对称性,把纸片两次对折,折痕的交点即为圆心;
二、由前面知识垂径定理,在圆上取两条不平行的弦,分别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是圆心;
三、由刚得到的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用三角板的直角确定两条直 径,交点就是圆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中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三:拓展延伸。如图所示:A、B、C三点在圆上,点D为圆外一点,请你判断∠ACB与∠A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很快有学生根据验证圆周角性质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连结BF,由圆周角性质知∠AFB=∠ACB,再由三角形外角性质知∠AFB>∠ADB,从而得出∠ACB>∠ADB。问题进一步深入,如果点E为圆内一点,那么∠AEB与∠ACB的大小关系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AEB>∠ACB。本活动体现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化归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进行小结、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
最后,布置作业。
至此,完成本节课教学。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生活世界中创造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轻松自如,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时代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为全面地理解数学,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二篇: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说课
九年级下册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说课稿
尉氏县邢庄乡中心学校:杨纪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三节《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了解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的综合运用,又是下一节课学习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的理论依据,此外本节课的圆周角定理的推理充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储备的知识,在以后的推理、论证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它在研究圆和其他图形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及其相关的性质。能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定理进行论证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周角定理的探索、证明、应用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体会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经历过程带给学生的能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结合教材内容,本节课的
重点: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难点:经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进一步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学。过辅助线的运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重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练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学法
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精讲应该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求知密切结合,环环相扣。本着“最近发展区”原则,课堂上,学生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论证、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以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游戏为背景,在实物场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思考:球员射中球门的难易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相互交流,以境生问,以问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圆心角定义类比给出圆周角定义,并在些基础上设置一组辨析题。
判断下列图中的角是否是圆周角,如果是圆周角指出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关系。
(1)(2)(3)(4)(5)(9)(6)(7)(8)设计理念:通过富有挑战性问题情景的创设,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圆周角的形象。运用已有知识引发学生产生联想,自主探讨新知。通过图形辨析,强化对圆周角概念中蕴含的两个特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理解圆周角概念的目的。
(二)提出猜想,分类化归
教师活动:回到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球员在如图中的点D、E的位置射门,射中球门的难易与B点相同吗?
教师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角在图上的位置,它们所对的是同一段弧AC,再联系到学生已经学过的“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猜想: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相等的弧所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板书课题)设计目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上,以“同一条弧所对”作为联系纽带,完成提出猜想这一教学环节。
动手操作:
1、作圆心角∠AOC;
2、作弧AC所对的圆周角。思考:弧AC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师生互动:提出问题后,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探索与发现
老师提问:我们怎样发现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数量关系呢?如果借助手中的工具应怎样做呢?让学生说出方法,完成测量工作。
第二步,交流与猜想
先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度量的结果,并判断两角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口述结论。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测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通过改变圆周角顶点的位置,发现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大小不变,再次验证所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
第三步,推理与证明
再次让学生相互交流、观察所作图形的异同,并结合前面的辨析题给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这种图形大致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你们发现了圆心和圆周角之间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归纳并动画演示予以验证
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所有学生写出三种情况的证明过程,老师展示图(1)图(2)的证明过程,并点学生演板图(3)的证明过程。
根据以上证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板书: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难点正在于此。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用化归思想推理验证圆周角定理,充分给予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将一般情况转化成特殊情况的思维过程,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达到突破 难点的目的。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突出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使用教材。我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蓝本,打破教材中现有的分析预案。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图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能力。
(三)尝试运用,巩固新知
当然,有了定理,我们还要知道怎么运用。所以,我以题组的形式编排了两组练习。
题组一:
1、如图(1),在⊙O中,∠BOC=50°,求∠BAC的大
2、如图(2),点A、B、C是⊙O上的三点,∠BAC=40°,求∠BOC的大小
BAAoBC(1)ABADoAoCB(3)BoOCC(2)C(4)ED(5)题组二
1、如图(3),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2∠BOC,∠ACB与∠BAC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图(4),A、B、C、D是⊙O上的四点,且∠BCD=100°,求∠BOD(弧BCD所对的圆心角)和∠BAD的大小。
3、如图(5),点A、B、C、D、E均在⊙O上,则∠A+∠B+∠C+∠D+∠E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理念:本着“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的理念,以题组的方式进行训练,在题组之间以及每个题组内设置一定的梯度,其目的是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题组 5 一,完全是从基础出发,检查学生对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最直接的认识;题组二,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回顾,思维延伸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提示学生从四方面入手:
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3、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4、还有哪些发现与猜想?)
设计理念: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给教师一个反思的机会,通过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做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考,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
四、板书设计
3.3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1)圆周角定义:
顶点在圆周上,两边分别与圆有另外一个交点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凸现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突出重点。
第三篇:《金色花》说课案
《金色花》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最后再师生合作,让课堂在一片深情的配乐背诵中结束。
第四篇: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
1.学生现状:学生已经学习以前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深入理解。
2.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
4.教学难点与重点:
1.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5.教学方法: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改。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着捷克所学知识点。
6.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几个图片把同学们引入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上来。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更容易展开讲课。(2)新课教学
1. 通过几个实验是大家明白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学习新容; 2. 带着问题的思考,同学们自行学习本节内容,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3. 阐述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这则定律;
(3)巩固与联系(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布置了如下作业: 这里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这是给大家留得作业。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上的课后题。
7. 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是实验,讲授为主,所以半数之将学习框架和重点内容罗列出来。见教案
8.小结:
(1)机械能守恒定律普遍适用。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第五篇:幂函数 说课 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生说课教案
课程名称
数 学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授课对象 高一
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 作者 林群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姓名 张宇 学号 6号 指导教师 徐建国
说课题目:2.3 幂函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幂函数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新课标下,新增设的内容,并且安排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内容之后,显然它更有助于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并且,由于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在形式上极其相似,所以学习它,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的严谨性。
我所教的年级是高一年级,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样就为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和能力的保障。
结合本节课的教材、教学大纲、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辨认幂函数,并且能够对一般的幂函数通过图象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体味数学的美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
观察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特征,归纳幂函数图象的简单性质。
4、教学难点
学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概括出幂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观察归纳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三、学法
为了让课更加生动具体,我将充分带动学生,发挥学生观察归纳的潜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学完整具体,我将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4、巩固新课。5 课堂小节6布置作业。具体做法如下。
1、复习提问
由于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我打算体提问以下两个问题:(1)指数函数定义、(2)对数函数定义。
2、导入新课
由数学的内在美如“运算的内在美”,导出函数对美的追求:
我们知道:对于Nab(1)如果a一定,N随b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建立了指数函数yax.(2)如果a一定,b随N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建立了对数函数(3)如果b一定,a随N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是也可以确定一个函数? ylogax.
3、讲授新课
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如果可以确定一个函数,这个函数是什么函数呢?
(1)引出课题,并讲授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a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为常数。
(2)结合定义,我会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定义中函数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由我归纳,利用幻灯片给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定义和幂函数特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一定发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十分相似,这显然是讲授这二者区别的最好时机。
(3)分析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对于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对于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量。为了巩固幂函数的定义及与指数函数的区别,我将安排一道辨认幂函数的习题。
(4)幂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这一部分比较难,我会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来总结归纳,通过七个典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函数,借助于多媒体完成。由于幂函数图象按常规描点法来画,需要大量时间做保障,利用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则可以节省时间,形象直观。为了研究幂函数随着指数的变化,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我制作了一个函数变化的录象,丰富了教学。
4、巩固练习
以上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全部讲授完毕,为了巩固知识,我会安排两道课上练习。例1针对与对幂函数定义的理解,例2针对幂函数性质的掌握。并且我会通过例题的讲解,总结解题技巧。
5、课堂小结
我将总结以下两个内容。(1)幂函数的概念,与指数函数的区别。(2)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特征,并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整个定义域内的函数图象。本节课最后对这两个内容及时的总结可以有效的缕顺课程脉络,也是学生进行复习的切入点。
6、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73页习题2.4 2、3、4题,其中2、3为必做题,4为选做题。这几道题非常有针对性和代表性,之所以选择这些题也是有依有据的,根据数学教学论的建议,作业的分量要以课堂时间和作业时间比为1:1或1:1.5为佳。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标题
定义
例题
特点
我的板书本着计划性、示范性、启发性的特点,给学生起到示范、注释的作用。整个板书看上去清晰、自然、美观、大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分析,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