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变迁
人们通常安步当车,下地干活、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我的长辈有不少人到25里外的束鹿县城(今辛集市区),也往往步行。偶尔富裕些的家庭有一辆旧自行车。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中也写到,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小学,一位家境富裕的学生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引得所有学生羡慕。
那时候主要用作运输工具的马拉大车,同时辅助发挥着交通工具的作用。生产队的粮食收获了,我大叔叔就很神气地挥鞭打马,赶着装满粮食的大车奔赴县城的粮站。这中间就捎带人们一段路,人们坐上马车,很舒服,也神气。
改革开放三四年后,人们的生活好一些了,村里的自行车多起来,主要是旧自行车。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买了一辆环球自行车,需要车票,160元,崭新的,货真价实,我们都非常高兴,视作宝贝。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自行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交通便利多了。我们都骑自行车上高中。农村的拖拉机也辅助地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进入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或赶新潮的农民家庭。农村青年结婚流行的新几大件,包括摩托车。1988年我第一次从辛集市坐火车到石家庄,感觉又平稳又快速。石家庄市区不仅有公交车,而且出现了出租车。那时候流行皇冠,那位女出租车司机很健谈,给我见多识广的印象。1989年我首次出省远行,乘火车到大连上大学,在大连市区,不仅见到了公共汽车,还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那里的交通真的很便利。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从大连乘客轮到天津,也很便利。在石家庄,自行车更加丰富多彩,我买过一辆800多元的阿美尼变速自行车。我当时在单位经销摩托车,客户中的很多都是农民。看来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公交车越来越便利,线路延伸越来越长、越偏远。连通城乡的长途公交车,也越来越发展。在石家庄,打出租车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便宜。我曾在江苏境内做过一次长江轮渡,真的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不得了。一个是火车提速,尤其是动车组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在途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我去年从长春乘坐动车到北京,只用了6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火车还有一大便利就是卧铺、软座、空调列车越来越多,使得人们的出行舒适度越来越高。另一个是飞机日益进入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选择,远途的出行,或者是打折的机票,都很有吸引力。我坐过一次乌鲁木齐飞北京的飞机,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安全、平稳、舒适,机票也有打折,服务也非常好。在城市,私家车、电动自行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人们的工作单位离家远所带来的不便,已经越来越小,节假日全家开车在附近旅游,也越来越成为风尚。城市的公交车密度越来越大,服务也越来越好,各种便利的、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优惠的公交卡也受到广泛欢迎。随着人们日益富足,打出租车越来越普遍,节假日探亲的人们甚至从大城市直接打出租车到边远的乡村。我就见过一次从石家庄打车到易县的,要将近400元的费,还有从石家庄到平山村里的,要130元,我也有急事打过一次从石家庄到藁城贾市庄镇的,150元。非常快捷和便利。在北京等大城市,地铁成为一种便利的、经济实惠的、运送旅客效率非常高的交通工具。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也使得百里之遥变成了咫尺之隔的感觉。各地高速公路的建成与贯通,高标准国道的建设,都使得通行条件更加优越。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和进步。很多人开始选择和接受拼车出行的方式,既节约费用,又避免单调寂寞。
三十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我感觉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发挥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改革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改革和开放共同丰富了市场供应,促进了科技进步,使国家和人们富裕了起来,选择型消费、个性化消费得到实现。这样才使得人们在出行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选择权。
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怎么样呢?直升飞机更多地服务于公务和家庭?或者还会有更多更加便利、安全、有趣的交通工具出现?有更多的涉及出行的优质、新奇服务方式出现?只要我们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想象、憧憬和期待的。
第二篇: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0世纪70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自行车的大量普及,让中国成为了真正的“自行车王国”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轿车随处可见,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好了。
第三篇:家乡改革开放前后巨大变迁的社会调查纲要
报告首长
家乡改革开放前后巨大变迁的社会调查
时间:
某年某月某日 地点: 家乡 人物
:XXX和XXX和XXX············· 目的:
了解家乡变迁历史,把握家乡发展脉络 过程:
家乡整体风貌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交通,自来水普及、村村通道路与网络、电力、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医疗设施等等);
家乡乡亲的变化(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的富裕、住房条件的改善、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变化);
自己家庭的变化(写自己家);
文化上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繁荣、图书种类与数量的增加、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文化市场的逐利性也使得文化产品良莠不齐,还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信息传播的更加深入到个人,比如个人客户端);
经济上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利与弊的变化:全体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与个体之间差距的增大)
政治生态的变化(过于强调集体性到个人的发展)结论:
改革开放让绝大多数人受益,让民众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社会差距也不断拉大,相比改革前,社会分化十分严重。
生存矛盾转化为发展矛盾。
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公权力的公正公平
保证个人行为与大众行为的相对一致
保证现有的制度引导与批判的制度改革相协调
保证发展仍能够使受益的人继续且保持让未受益人受益的可能与趋势
餐桌上的故事
全家人一起吃晚饭,看新闻联播(你有这习惯吗?就算有吧!),聊起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然后是祖孙三代人的互动·······················互动过程很热烈,结果很圆满,表示很受启发,触动很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效国家,绝不再熬夜到凌晨一点钟睡觉,每天好好吃饭,绝不再浪费粮食,上课认真听讲,把所有的课都当成英语课来对待。
第四篇: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曾理 易径益 王超贾飞 李国华 铎善荣 王玥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的生活
四、改革开放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
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
1978村的18索农村致富新路301、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600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
30。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现在的小岗村新貌小岗人
5万多人来小岗村参观学习。目前
岗的明天会更美好。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4年国务院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确定开放14个沿海??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1990年国家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战略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992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
3?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高
7月香港回归?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2月澳门回归?2000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WTO,?同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004“振兴东北”战略2005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6龙跨越世界屋脊2007圆千年梦想国威大振2008年 北京奥运会8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反垄断法、城乡规划法、就业促进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将在年内实施。科技?射成功。2008?现在中国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歼-20】和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了。歼-20 2011年1月11日90分钟。被认为可以和美国F-22和俄罗斯T-50相抗衡的战斗机。??(1)改革开放309.7%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2)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30年
活也发生 变化“中
?吃„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
?这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现在的上海和新农村的建设“?黄包车也是一种上品生活?汽
2008年109.78亿户。手机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4.1(3)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4)
——和平稳定、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世界银行数据)名次 国家GDP(亿美元)1美国1425632中国58786 3日本54742 4德国334675法国264936英国217457意大利211278巴西157199西班牙14602 10加拿大1336011印度1296012俄罗斯1230713澳大利亚924614墨西哥874915韩国8325
三、改革开放的问题
1、社会民生问题二元户籍制度:现实中国的不和谐——特权、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市差距、身份
。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居世界第一位
三、?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不
?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五篇:改革开放--我家的变迁(定稿)
我家的生活变化
我家自从搬进新居,时光流逝,整整快八年时间了。在这段美好时光里,总会引起我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回首往事,一幕幕情景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至今我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家四口居住在母亲单位宿舍,卧室20平方米,房屋简陋,那时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利用走廊简易搭盖了厨房不过3平方米,厨房狭窄、阴暗、潮湿。如家中来了亲戚客人,只能在低矮简易厨房内做饭、烧菜,夏天厨房通风条件差,油烟味扑鼻而来,烧一餐饭菜时常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想想那时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和艰苦。
那个时期是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相当紧张奇缺,生活用品供应不足。居民粮、油,每月统一凭粮卡证供应。当时父母俩人工资收入加起来仅90元上下,一家四口全凭父母勤俭持家、节衣缩食过日子。记得母亲每年都到拥挤不堪的集市上,购买200多斤红薯,贮藏家里,以弥补家中口粮的不足。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那时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等都是紧缺商品,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外婆在农村长年卧床不起,甚至家中还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美国洛杉矶举办奥运会,电视正在转播中美女排决赛,我看比赛得到邻居家观看,当时收看奥运转播是台12英寸上海凯歌牌黑白电视机,那时电视机在院内为数不多,在我幼小心灵中,许下心愿,等将来经济条件生活好转,一定买上一台彩色电视机,供父母观看欣赏电视节目。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家在2001年春节前搬进新居,父亲也接过来定居,安度晚年。新居近90平方米,结构合理,宽敞明亮,装饰简洁,厨房设施齐全,添置了厨房用具,既经济又实用。妻子经常眉舒目展地说:“现在厨房做饭的地方变宽敞了、方便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在一个狭窄的地方做饭,让人心里焦急。”我听了这番话心里也乐在其中。搬进新居时,家里的电视机换了一茬又一茬,客厅里有21寸彩色电视机现已换成29寸数字高清电视。
改革开放30年,我家的确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一件件鲜活事例,我看到了国家综合国力得强大;看到了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更加殷实幸福;看到了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我内心默默地祝福:祖国明天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我家房子的变迁
作者:茹忠善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日期:2008-10-24
家,每个人都拥有,它是我们生活的避风港。从住房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每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阳城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片贫瘠荒凉、有的地方还不长草的黄土地,山高坡陡,我的父辈们就是靠种那窄条条的山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日子。
那时我们住的是个四合院,院里的楼上、楼下、角角落落都住着人,大概有十四户之多,人口将近50余口,占了整个生产队的三分之一。而属于我的家却是院子角落的一间小屋,面积大概十五平米左右,一扇一平米大的窗户除了安了一块二尺大的玻璃外,其余的糊着白纸。门对面放着半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窗户下面是一个大土炕连着一个土炉,外加锅碗瓢盆一应厨房用具,对面是一张简单的木扳床,门后面放着一个木柜,上面放着一个木箱子,这就是我家全部的家当。除了这些,房间里就只剩不到4平米的空地了。父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就在这个贫苦的家里艰难的度日。
童年的我们是在灰土地里打闹、戏耍过来的,幼儿园的名字从来没有听说过,直到上一年级开始,才在村里的小学开始度过了学生生涯。那时的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一个老师,几个年级在一块,采用的是复式教学,老师轮流给每个年级上课,没课的年级自学或者做作业。大人们在集体地里劳动挣工分。母亲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还要在荒暗的煤油灯下纺线、织布,给我们做染料染成的衣服。新粗布衣服还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穿在身上显摆,平时都是穿着打了不知多少补丁的衣服。
那时的我,是多么希望能有个和别人家一样比较宽敞明亮的的大房子啊!
1982年,一场洪水把我们赖以生存的那间小房子冲跨了。虽然我们没了住房,但坏事也变成了好事。村里给我家重新划了修房的地方,政府也给了救济款,我们可以重打锣鼓新开张,修建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了。在父母的辛苦操持和亲戚朋友、左临右舍乡亲们的帮助下,四间两室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终于建成了。虽然为了这项宏伟工程,我们一家省吃俭用还了几年帐,但是总算拥有了和别人一样的大房子,实现了我们兄妹最大的愿望,在家里各自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铺。令我们兴奋的还有,这时我们这个小山村也通了电,用上了电灯,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电灯泡,总是比那烟雾缭绕的煤油灯好多了。这些都很是让我们高兴了一阵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土地承包到户,乡亲们在田间劳动的闲暇时间可以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挣钱,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父亲也就是那时来到了县城一个单位打工。
九十年代初,我家在原来四间瓦房的基础上又修了六间,总算围成了一个小院,我们兄妹也拥有了属于各自的房子,不仅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变化,组合家具、电视、音响等走进了我的家庭,陪伴我们多年的粗布衣服也成为了历史。
九十年代中期,我成家了,于是和妻子一起住在了她单位的两间宿舍,面积虽然不大,但尚可安身。不过伴随着女儿的降生,心里那短暂的安逸被打破了,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几经拼搏,我们于2007年在县城购买了面积110多平米的三室一厅单元楼房,我和妻子很是知足,毕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虽然户型和面积还不是很尽人意,但是比起父母当年的境况,我们已经是富足有余了。
坐下来细细回忆,感触还是很多。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辛和劳动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我家住房的变化看,我们生活的社会确实是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使我这个农民家庭才有了今天的变化,从小房子到大瓦房又到单元楼房,从农村走到城市工作。这都应归功于党和政府,归功于和谐国家。国家兴旺家才兴旺,国家富强家才象样。
我家生活变化大
曹庆华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短短五年的时间,我们村从贫困走上富裕。要说起我家的变化,那可真是大啊!
五年前,我家的房子还是土坯房,由于家里穷,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找不到,门窗都是木头的,由于关闭不严,夏天的时候蚊蝇成群地从窗户缝往里挤,全家人整个晚上被蚊蝇叮咬,真让人吃不消;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儿地往屋子里钻。在土炕上铺上厚厚的褥子,再盖上厚厚的棉被,有时候半夜也会被冻醒。
孩子们从省城的学校回家小住几天,都不敢大张旗鼓地改善生活,偶尔给吃上一顿饺子,就会令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就连我一直使用的那部手机,也是城里的兄弟淘汰下来的二手货。
也就在那年冬天,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村子里实行小额贷款,我家贷了两万元,搞起了养鸡场。第二年,家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由于妻子勤劳养鸡,又耕田犁地,一年下来就收入了五万多元,加上我上班的收入,就是七万多元。于是,我们翻盖了新房。新房子青砖绿瓦,干净整洁,孩子们在宽敞的院子里高兴得手舞足蹈。
随着养鸡场规模的扩大,我家又开始养殖母猪,并修建了沼气池取暖、照明、做饭,家里的电器设备一应俱全,就连我的手机也换成了二千多元的新货。日子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秋天,随着业务量的加大,我家还购买了一辆农用五征三轮车,村子里也使用上了自来水,硬化了村村通道路,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真是日见成效,令人眉开眼笑啊!
现在,孩子们回家,我和妻子变着花样地做好吃的。每天早晨我们全家都会到村里的活动室附近跑步、跳绳、打拳。看着这巨大的变化,妻子感叹道:五年的时间,我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家生活的变迁
“爷爷进城挑箩筐,爸爸进城拉车忙,儿子进城随意逛。”这是一幅描绘三代人进城经历的漫画。虽是漫画,内容却毫不夸张,因为它体现的正是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是吗?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说它不夸张吗?看看我家“历史”你就明白啦!
“爷爷”
“爷爷”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已存三十几年的“宝贝‘—一台老式收音机。宝贝只是一台收音机?有点儿泄气吧?别看只是一台老掉牙的收音机,在爷爷心里,它可算得上一件珍品中的珍品了。
爷爷说,他苦干了五年才攒齐买这台收音机的钱,不可思议吧?在爷爷那个年代,能拥有这样的东西,已相当不简单了,以致爷爷一直视它为“命根儿”。有一次,我到爷爷家,发现家里没人,就情不自禁地玩起那宝贝。正当我玩得起劲儿时,爷爷出现了。只听“别动”,吓得我立马缩回了正在淘气的手。我以为平素最疼爱我的爷爷并不介意这等小事,谁知,从不打骂我的爷爷竟大声斥责起我来,“谁让你动哩?弄坏了咋办?”嗨,除了这一点儿爷爷哪都好。
“爸爸”
我家还存有一台黑白电视,知道怎么来的吗?千万别误解,它可不是爷爷的杰作,而是爸爸千辛万苦赚来的战利品。相当初爸妈结婚时,它可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黑白电视的出现,让我们整个大家庭都感到无限荣耀,这就是物以稀为贵,那时,虽有一台相当不错的电视,但爸爸妈妈却一直不舍得看,因为电视太费电了。因此,只有在晚饭过后的一个小时内,电视才会在大家眼中放映。每当这个时刻,我们家的每个成员都沉浸在幸福,温馨之中。
“我们”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21世纪了。我家大堂内放的已不再是黑色电视了,有的只是更先进的彩色电视。彩电的到来,使黑白电视已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的消逝,我家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每天饭前饭后的这段时间内,我们一大家子就守在电视机前,尽观各地奇闻轶事,尽情地享受电视带给的欢乐,放松在电视的轻松愉悦之中
好了,这下知道我为什么说漫画内容不夸张了吧?就如我 家,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再到彩电,其间不正体现着我们家在不同时期的改变吗?
小家在不断变化,大家在不断变化。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的总体小康,国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为庆祝祖国取得辉煌,让我们在祖国60华诞之际,用我们最真诚的心为祖国欢呼!为祖国加油!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吃的变迁
中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 30年来,我市城市居民家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经历了吃饱———吃好———讲营养和绿色保健食品的变化,对“吃”的消费越来越讲究。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元,在全省11个市中居第一位。与震前1975年相比增长39.2倍,平均每年增长1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4%;人均消费支出8622元,是30年前的39.7倍,平均每年增长1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每年增长7.3%。我市城市居民基本达到小康,正在向以发展和享受为标志的富裕型生活迈进。
目前,城市居民食品消费呈现三大特点:
一、吃的新标准———吃的方法变了,恩格尔系数下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的消费支出日趋多样化,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的态势。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1975年为1.2%,1985年为54.6%,1995年为50.2%,到2005年底的36.4%,比1975年降低24.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标志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1999年连续6年低于40%,按国际认定标准,已由小康型(40-49%)向富裕型(30-39%)的行列迈进,城市居民家庭将更多的钱用于住、行、教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消费。与此同时,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也在逐步升温。
二、吃的新概念———绿色当了家,结构显变化。
过去吃东西讲究的是肉、鱼、蛋,这标志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时下,吃的又上了一个档次,居民要求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安全、健康。方便、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居民家庭的青睐,营养、无污染的食品已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抽样调查资料表明,30年间居民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逐渐减少,(上接第一版)副食品消费明显增加。2005年人均消费粮食81公斤,与震后10年的1985年相比减少51.1公斤,与震后20年的1995年相比减少8公斤。2005年人均消费肉类为32公斤,禽类6公斤,蛋类17公斤,干鲜瓜果类83公斤,与震后10年的1985年相比,分别增长77.8%、2.2倍、1.1倍和1.5倍。与震后20年的1995年相比,分别增长23.4%、25.5%、18.2%和35.7%。在粮食消费中,粗粮的消费有所增加。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各类瓜果及其制品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蔬菜和干鲜瓜果已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亮点。人们从细粮到绿色五谷杂粮、绿色蔬菜、水果、野菜,从热衷于大鱼大肉到要注意吃出健康来,不能不让人感叹时代的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更注重健康、安全的食品,对营养丰富、有利身体健康的食品青睐有加。受人们广泛欢迎的奶及奶制品因其含有大量的钙质和蛋白质,不但被摆上百姓的餐桌,更因其方便的包装成为旅游、休闲的餐饮佳品。
三、吃的新方式———在外餐饮成时尚,厨房餐桌社会化。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吃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居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和厨房都逐渐社会化了。人们追求的是快乐和享受生活,而不愿意为家务所劳累。在食品消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花钱买享受的消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省时、省力、省心、卫生和方便快捷的食品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欢迎。亲朋好友聚到饭店、酒家用餐或购买现成食品在家用餐已成为时尚。特别是逢年过节,各类饭店更是高朋满座,甚至要提前一二个月预定。还有一些家庭把厨师请回家,既保留了传统的家宴、节约了经费,又省去了自己动手的烦恼。据调查资料表明,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在外餐饮费用为542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17.3%,是1985年的15倍,1995年的4.5倍。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