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沛县杨屯中学七年级语文周练4
沛县杨屯中学七年级语文周练4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黑痣()搓niǎn()tuì()色 焚香()..kē()头 感慨()huǎng()然大悟 纠纷()..2.古诗词默写(11分)
(1)山光悦鸟性。(2)
,闻到龙标过五溪。(3)
,随风直到夜郎西。(4)君问归期未有期。(5)
,却话巴山夜雨时。(6)学而不思则罔。(7)三人行。
(8)《论语》中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9)孔子用“
,”说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两项是()和()(4分)
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要有好的语感。_________。假如心里老是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__________。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必想,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不舒服。叶圣陶先生的话是十分中肯的。
A.有了文明的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B.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的表现,是在长期的积累和运用中形成的。C.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D.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强的,太勉强了往往会让人家感到不自在。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学而不思则罔()..(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6.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两则成语或格言警句。(4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3分)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7.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2分)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8.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3分)
9.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什么?(3分)
10.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1.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17分)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玲玲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2.第④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3分)
13.第⑤段的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中的“有一种期待”,学生们“期待”什么?(4
14.请概述文章主要内容。(3分)15.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3分)
16.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在你的生活中也有体现人间真情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四.作文(53分)17.请以“崭新的生活”为题,自选角度,介绍初中生活的点滴感受
要求:
1、字数:不少于600字
2、语句通顺,勿写错别字
3、有事例,有真情实感 一.3.A、C
三、7.B C 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8.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9.“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10.C 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
11.“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
12.老师的手指上的裂口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字。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点拨:老师指尖的鲜血给学生以震撼,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
13.①引领(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②期待老师理解他们的用意,期待老师能接受他们的爱心。点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那么单纯和明显,他们写在脸上的期待表达了他们希望老师理解和接受他们付出的爱心的渴望。
14.文章讲述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腐蚀,尤其是冬天她的手指就会裂开口子流血,她的学生知道这事后悄悄地把根根粉笔包裹起来,以免她的手指再次受到腐蚀,从而使她深受感动的故事。
15.这里用的是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
点拨:爱心成墙,将最为温暖。
16.略。点拨: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能够体现出人间真情即可。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周周练10
七年级语文周周练10
枯萎的蒲公英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 的特点。(2分)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2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2、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9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2分)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1分)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1分)3(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2分,方法1分,作用1分)(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2分,方法1分,作用1分)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1分)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1分)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1分)
1、(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每答对一个得1分)
2、(5分)(1)(2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1分,答出“关爱”即可)。
(2)(3分)运用神态描写(1分),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表现了她的勤劳(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1分,答出比喻修辞即可),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1分),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想象。(1分,答出“想象”或“虚写”即可)(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1分,答出“环境烘托”即可)(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1分,答出“衬托品质美好”即可)(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1分,答出“补写外形”或“形象丰满”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
5、(4分)(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1分)(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1分)(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1分)(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1分)(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语文】《荆轲刺秦王》随堂练新人教必修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语言积累(一)字词积累
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a.谒(yè)濡(rú)变徵(zhǐ)b.踞(jū)忤(wǔ)叱(chì)c.箕(jī)揕(chèn)袒(tǎn)d.拊(fǔ)瞋(chēn)樊於(yú)期 二:课堂点击
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第四篇: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一政治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新人教
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
1.马克思曾形象地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也有人说:“无国便无税,无税便无国。”下面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B.“无国便无税”是说税收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 C.“无税便无国”是强调税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D.“无税便无国”是说税收是国家收入的唯一来源
2.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体现了()A.税收的强制性
B.税收的无偿性
C.税收的固定性
D.税收体现国家意志 3.下列属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是()①工资、薪金 ②劳务报酬所得 ③个人稿酬所得 ④股息、红利所得 ⑤国有企业进口成套设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4.2014年1月起,海南开始进行离岛免税“即购即提、先征后退”购物方式的试点。在海南省实施离岛免税政策()①违背了税收的固定性
②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③发挥了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④有利于促进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税务部门向开旅店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是个体户,小本经营,还要纳税吗?”你认为()①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是违法的 ②小王的行为是欠税行为 ③小王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④小王应缴纳营业税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6.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常被人插上烦人的“名片”,而“税务咨询、代开各类正式发票……”是这些“名片”推介的主要业务。“代开各类正式发票”的行为()①属于严重的欠税行为 ②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③严重干扰正常税收征管秩序 ④不会触犯刑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2014年3月2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据测算,2013年全部试点地区企业将减轻税负约1200亿元。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 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
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结合漫画,回答8~9题。
8.该负责人面对税务局,谎报企业亏损,是一种()
A.骗税行为
B.欠税行为
C.抗税行为
D.偷税行为
9.漫画告诉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A.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B.有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C.成为纳税人
D.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二、非选择题
10.当前各种形式的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要以查处骗税、偷税等为重点,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大案要案,震慑犯罪分子。
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继续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十六字方针,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原则,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加大打击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的力度?
答案:1. D 2. A 3. A 4. B 5. D 6. C 7. C 8. D 9. B 3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周练测试题参考答案
宣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下期第一次周练试卷
(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
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
17.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
18.本文的主要时间阶段是主要事件是,主要人物是,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名回答)。
19.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0.本文对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二)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靠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
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是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正在“跳舞”,他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睛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了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死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等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26.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7.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28.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心情。29 “摆渡老人”中“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两个句子。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