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越读越薄——谈读书学习
有这样一种现象:两个智商、经历差不多的人,同读一本书,一者读后能说出来一二三四来,出语深中肯綮,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者则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也不得要领,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补。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书读薄。善读者是要把书读薄,而且是越读越薄,越薄收获越大。
所谓把书读薄,就是真正把书读懂,读透,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书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要想把书读薄,首先得把书读厚。比如,有个朋友说,他开始读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或看不大明白的地方,反复琢磨,用铅笔画出来。读完一遍,从头到尾几首全是线了。有时还要找相关资料对照着读,还要记笔记。这就是把书读“厚”。这时,脑子里的东西很多,有时还互相打架。
于是就再读第二遍,将第一遍没有读懂的地方,以及已经读懂而需要加深印象的地方,换用红蓝铅笔画杠。读第二遍用红蓝铅笔画的地方,就比读第一遍用黑铅笔画的少多子。读两遍还是不行,再读,再画,画的线更少。这样,一读,再读,反复读,了解了,懂得了,掌握了要领,汲取了精华,把握了本质,书就变薄了。这有点像吃饭,刚吃下肚里,肚里满满的,厚厚的,经过消化,吸收,变成了营养,肚子就下去了,变薄了。
读书始于厚而达于薄,是一个钻进去又跳出来的过程。钻进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读哲学类的书不容易,需要钉子精神,但更难的是跳出来,钻进去是把书读厚,跳出来才是把书读薄。跳不出来,是“死在言下”,有可能成为书的奴隶。跳出来,就是“活在言上”。只有跳出来,才能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已的东西,才能够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不搞教条主义,不搞本本主义,才是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把书读薄了。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是自学成才的。他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经过一遍一遍地读,把马克思的11条浓缩为9条。比如“提纲”第六条,说的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原文是三小段,翻译成汉语是150多字。徐老将之浓缩为“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代表”一句。徐老这就是钻进去又跳出来了,真正把马克思的书读薄了。
读书如淘金。一遍一遍地读,就是不厌其烦的淘。淘到最后,剩下的便是黄金。宋代的朱熹对读书有这样的论述“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囊在里许,无缘可以得见;徐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的这一论述,也就是把书读薄的意思。惟髓才是精华。厚厚一本书,不读到见髓的程度是记不住,更用不上的。厚书变薄,是以质取胜,即
所谓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通百通;是以“一”统领“多”,以“一”应对“多”。“一”是概括出来的共性,是稳定不变的“质”;“多”是被质概括的具体事物、现象,即外延,是它的“量”。把书读薄,就是以简御繁,删繁就简。
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是读书的辩证法,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为了切实把书读薄,必须舍得下气力,用脑筋,多思、深思、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思,就是要从前后、左右、正反等多方面考虑问题,立体式思考。特别是要注重联系实际考虑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深思,就是不要浅尝辄止,而要进行深入的追问,敢于置疑,多提几个为什么。会思,就是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问题,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真理性的内核。
读书切忌心性浮躁,满足于读过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还应该注意避免“从薄到薄”、“喜薄厌厚”,或“光想薄,不想厚”的倾向。心性浮躁决不能把书读薄。我们有时读书也出现过心性浮躁,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到图书馆溜一圈,或者看看自已书橱里的书,问问自已,有多少本书读懂了,读透了,读薄了。这样,就会觉得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少得可怜!似懂非懂,那叫懂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读吧!
第二篇:“悦读越。。。”读书活动方案
新袁小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方案 阳光柔和而不乏灿烂,伴随阳光,新袁小学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诵读经典”系列活动。
多年来,新袁小学把“人人爱书、人人读书、处处有书、乐于说写”当作对外窗口的形象工程,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扎实基础、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办学理念。为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累积性、文香式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成果,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本次“诵读经典”将以“快乐诵读,书香伴我行”“在书香里探秘”“评选书香班级”“读书贸易节”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11月7至11月13日以读为主。各班级每天让学生抽出30分钟开展主题为“快乐诵读,书香伴我行”读书活动。一至三年级段以“绘本”“儿歌”“诗歌”“童话”内容为主,四到六年级段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外名著或当前曹文轩、杨红樱、郑渊洁等作家的小说为主。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教导处组织对各班开展活动作集中检查(各班级活动要有自己创造性的读书主题)。第二环节:11月14——11月20日,低年级仍以读为主,中高年级以写为主。三至四年级各班级要求每位学生作好4篇读书笔记、完成一篇习作创作(内容不限)。五至六年级各班级要求每位学生作好3篇读书笔记、撰写1篇读后感、完成1篇习作创作(内容不限)。周四前四到六年级段每个班级评选出二篇优秀习作(并做好电子文稿)上交年级主任处以备《梦幻童年》出刊及评选发奖(无电子稿将不作奖励对象,电子稿于11月22日前发送至361349928 @QQ信箱)。第三环节:11月21日——11月27日,以看为主。周五上午以看班级书香氛围布置、看学生拥有图书数量、看班级图书角建设为依据评选书香班级。(每个年级评选三个)
第四环节:11月28日——12月7日以活动为主。开展第三届“读书贸易节”活动,重点以年级组为单位。
一、二年级组以室内读书为主,三、四年级以室内读书汇报会为主,五、六年级以举办“跳蚤书市”为主。集中活动时间周四下午。
新袁小学教科室2011年11月7日
第三篇:书越借越多
书,越借越多(新春走基层)
一个小小的尖顶,一扇不加锁可以随意开关的小门,造型像个人工制作的鸟巢,无人值守,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取书阅读„„无锡街头出现了这样的小小图书馆。1月23日,记者在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校门前公交站台旁发现,“鸟巢图书馆”不仅吸引着乘客关注,且图书越借越多。
记者看到,这个木制的“鸟巢图书馆”上有两块铜牌,一块刻着中文“无锡1号鸟巢图书馆”,并注明“24小时免费”“欢迎随时阅读,读完放回原处”“若要取走一本书,请留下一本书”,另一张则用英文注明“Little Free Library”“take a book,return a book”。在“鸟巢图书馆”的侧面,贴着“鸟巢图书馆的故事”,说明这个图书馆建立的缘由。市民黄成在这个公交站台等候时,看到“鸟巢图书馆”,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并打开图书馆的小门,从里面取出书,认真地读了起来。黄成说:“在公交站台放置这样一个图书馆,不仅可以让乘客打发无聊的等候时间,还可以激发大家读书的兴趣。”这个无人值守、自由阅读的“鸟巢图书馆”由天一中学教师师素方倡议建立。说起建立动机,师素方在微信中说,“几个不认识的人站着或坐着或蹲着,围在一个街角或树下看书,这个场面很温馨,在过于泛滥的电子时代,让阅读回归,让心灵找回宁静,一个小小的鸟巢图书馆即可。”
“鸟巢图书馆”的书越借越多。1月23日下午,记者数了一下图书数量,共有53本图书和杂志,比最初设立时的22本增加了31本。
设立“鸟巢图书馆”受到市民欢迎。师素方称,她接受网友的委托,又定制了3个鸟巢图书馆。锡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也称,他们将在全区推广这样的公益活动,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
第四篇:失败,越读越美
失败,越读越美
品读失败,感受失败的魅力。感受它的美,这份美的背后的坚毅和努力。品味失败才能得到胜利的喜悦。无失败不能成就霸业,就如不经历风雨的船不能远洋千里。失败是大漠里的沙子,必不可少;失败是海洋中的水滴,滋润万物;失败是树林中的小鸟,增添欣喜。失败即美妙绝伦,又不失风采。失败是卧薪尝胆的美。
公元前498年,正值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后来勾践投降了。尽管受尽屈辱,但勾践并没有一蹶不振,不忘失败的教训。回国以后,把床上铺满荆棘,在床前挂着一个苦胆。每天都尝一口,不忘体会这失败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夫差,成为了中原霸主。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去面对它去品读它,便会发现它的美。如果没有了这段失败,勾践或许也不会成就如此霸业。失败是成功之母。
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发明了电弧,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他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从传统的炭条到金属钌、铬、白金等,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如果爱迪生没有这么多次的失败,不能看透这失败,便没有这家喻户晓的电灯。
失败虽然它是痛苦的,但品读它从中却能感受到它的美。我们破灭的希望,流产的才能,失败的事业,受了挫折的雄心,往往积聚起来变为忌妒。这是巴尔扎特说的。果真它是一股能够趋势人们前进的动力,品读它,便感觉它越读越美。
第五篇:读《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谈感受(范文模版)
读《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谈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三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到建安文学、正始之音,再到诗词的集大成时期“唐朝”、“宋朝”。“诗”对中华民族一直拥有着神奇的魔力。
我喜欢读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吞云驾雾,好似飘飘然的神仙。虽然有些内容据今天很久远,很难理解,但是当你彷徨苦闷时,亦或是欣喜若狂时,再多的言语似乎都是一种累赘,唯有寥寥数字的“诗”,最能击中你内心情感的基石。
所以,当我看到曲黎敏教授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这本书时,便一下子被它的副标题“唤醒现代人沉睡的诗性和情感”所吸引。确实,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和发展的今天,我们最缺少的就是灵魂的自救,精神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忙碌、工作似乎只是在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唇齿之间的快感。
其实,你的人生大可不必这样!
“中国有《诗经》,中国就有另一片天空,干净、温润,仿佛从未脏过。时间生活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情感价值生活,当情感价值凌驾于时间时,便是超越。有的人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未来的每一分钟都有了意义;有的人,看了终生,也无半点倾心。”
唯有诗,可以让你与众不同。《诗经》把人的这种情感价值生活延宕了三千年,只需一声吟诵,便风林秀木,伊人重现,萧瑟满怀,这是“诗”的魅力所在。在读的过程中,我被这本书的语言,这本书所描写的远古时代的美好所吸引。原来“中国人的诗性是骨子里的”,以前的人们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古老的中国,你要不会写诗,你就无法生活,无法与他人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
中国自古就是诗教,诗教是美育,比德育更重要。用美育诗教代替宗教,是中国之圣教。小孩子学诗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发现美、发现生活,培养丰富的精神,教化我们学会分享,学会分享生命里的美感。
但是,诗教不是背诗,而是要培养诗意的心、诗意的眼。现代人比较追寻功力的快餐文化,其实,有用之物陷你于庸常,无用之诗则解脱你于庸常——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里的一小段,讲述了一个士兵常年征战在外,归期无定的忧伤感受。今天我们读起来,依旧伤感无比。
世界可以被感知,但世界难以言说。当我们欣赏祖国的山川河流时,当我们看到那种纯自然的美景时,是不是顿觉词穷,无以可表。可是“诗歌”可以,你会不自觉得吟诵几句。《诗经》,四字一句,节制而简单,不滥用感情,不滥用精神,我们的祖先早已窥破生活的秘密——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们应该再次回到《诗经》时代,先找回我们身体的健康,然后找回我们情绪的健康、精神的健康,最后再找回我们心灵的健康。这应该是一场“诗”的奇妙之旅!让我们扬帆起航,去探寻《诗经》这古老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