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4 17:0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第一篇: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杨新年

(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 自春秋战国开始,儒家和发家就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法做出不同的阐释,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与合流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仪,注重教化;法家思想看重法治,注重刑罚。两家思想曾经有过激烈的交锋,但最终又通过“引礼入法”、德主刑辅等方式实现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合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因此,探究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合流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与司法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儒法合流 中图分类号:D909 儒家、法家法律思想的解析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自创立之初几乎就是从相互对立的立场来阐述各自的主张,而他们的合流也是自他们的对立开始。1.1 儒家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以“兴经”为 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祖述尧舜,师孔孟,是注重道德教化的学派。其法律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1.1.1 仁治

儒家以仁为核心,发展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思想”。仁者爱人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方面,父慈子孝;政治方面,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忠恕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小人则应“恭、宽、信、慧、敏”。

“仁”以爱人为中心,以孝悌为根本,以克己终诉为手段,以恢复完善礼治为目的。仁本身承认爱之不平等性与等级性,提倡宗法,由亲及疏,由己及人。1.1.2 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作用——以礼治国,寓法于礼。礼的核心思想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因此礼治旨在维持尊卑等级秩序,其内容有:礼下庶人;举贤才,打破世卿世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以树立道德榜样。而礼的具体实施则包括:以法正名;礼乐军法自天子出;亲亲相隐以包庇犯罪;反对立乱法、乱立法。1.1.3 德治

“德”是个人修养的集中反映,尤其是君主的修养。主张以道德教化百姓,从心理上进行改造,认为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绝不是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效果。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倡“先富后教,先慧后使,先教后使”;其二,在法律上要“先 教后刑,宽猛相济,以德去刑”;其三,在德治方面,孔子有“有耻且格”的思想,孟子则持“以德服人”的观点,而荀子则主张教化思想以改变人性之恶。1.1.4 人治

人治的核心在于人,重视人的道德发展,尤其是对君主的德行树立了较高标准,“人存政举,身正令行”是人治思想的突出反映。孔子孟子认为治国应该坚持为政在人思想,主张圣贤之治,举贤才官吏,圣贤决定礼治。而荀子则提出“有人治,无法治”思想,认为“君子,法之源”,“法者,治之端”。

仁,礼,德,人治四方面系统的体现了儒家法律思想,其着眼点在于否定社会平等,肯定人有阶级,并根据自己所处地位行礼。这四方面的思想自成体系而不是单独成章,因此对于人的约束也是涉及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借以维持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固。1.2 法家法律思想

法家,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学派的建树者众多,如商鞅、李悝、韩非、李斯等,他们的法律思想具体体现在他们所实施的变法强国的实践上:李悝卫国变法,吴起蜀国变法,商鞅秦国变法…… 1.2.1 法家先驱的法律思想

在早期的法家思想里,维护君权统治是其主要目的,法家改革通常会保证君主绝对的至高权利,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应该是法家容易被各国所接受的原因。如商鞅认为君主应该要有驾驭臣民的 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制度;此外,韩非认为应该“君主集权,以法独制”。

法家的早期代表大多主张成文法,注重治国策略:前有管仲反对“刑不可知”,子产铸刑书,后有邓析著“竹刑”、教授人打官司。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着成文法,主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限制统治阶级在行使法时的任意性。1.2.2 商鞅之法治思想

商鞅的法律思想更加注重法律的实践效果,而不是法律本身的善恶。强调君主的权利和制度的结合,以实现“缘法而治”,主要有以下体现:

第一,强调法、信、权的结合。法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是国之权衡;信指示法一旦颁布就不能朝令夕改,保持法的权威性;权是君主所独有的集所有权利于一身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刑,一教,一赏”理念,旨在用法律统一人们的行为,将人们的行为、思想纳入国家法治当中;此外还有“任法、重信”,即法的事实与适用要“君臣共操”。

第二,重刑思想。重刑思想既是发挥刑罚的威慑力,对违法者施以重刑,以达到“以刑去刑,国治”之效。其思想基础是“性恶论”,即人性本恶,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此可用刑赏统一人们行为的作用。故进而提出“轻刑重罚”的主张,如果很轻的罪都施以重罚的话就没有人犯罪了,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在法治实施过程中要刑主赏辅,借此减少施政成本,刑不善而不赏善。1.2.3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

申不害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在“术治”上。“术”指君主的治国之术,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因任授官,循名责实”。既根据大臣的才能授予官职,并以其职责进行考评;第二,君主也应“藏于无事,以示天下无为”,即要求君主不将个人喜好示于众人,以免臣下揣测并从中渔利。

1.2.4 慎到之“势治”

势,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定赏分财必由法,即以法作为赏罚的依据。其次,大君任法而佛躬为,即垂拱而治。最后,势位可以屈贤,权利是为服务国家、天下所设立的。

1.2.5 韩非之法律理论

韩非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前人之思想后,亦是提出部分新观点。总结前人变法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人性是“欲利自为”的,故提出了“人口论”,反对人民众而货财寡;另一方面总结了法的作用在于“禁奸,尊主,强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此外主张唯法唯治,“一其宪令布之百姓”,在此基础之上继承前人重刑的思想,提出执法应该遵循“信”,并抱法处势而治。

法学理论里一大批的优秀法学家不断丰富、充实着法学理论,使得法理论成为一个时代的显学,他们功不可没。1.3 儒法思想的对立

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法家以法律为维持社会秩 序之行为规范,儒家以德教为维持礼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度作为推行法律之力量,儒法之对抗,礼治、德治、法治之不两立,主要体现在礼与法,德与刑两方面。1.3.1 礼与法

儒家强调礼仪,礼之实质内涵为“异”,通过教化以伦理道德,以理服人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实行王道。而法家强调法治,通过刑罚并施以制度法律,以力服人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实行霸道。

首先,儒家之“礼”否定社会平等,提倡人有上下贵贱之分,各行各的礼,各司其职。此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而礼之作用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名是非”。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行礼,则国可治。而法家不否认也不反对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分别,法家注重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维持,认为国治端在赏罚。他们也主张除国君外应该刑无等级,“不别亲疏,不梳贵贱,一断于法”,一以度量断之才可为治。

此外,在礼治,法治的具体实施上亦有明确的对立面:一方面,儒家主张亲亲相隐,以包庇罪;而法家实行连坐告奸之法,鼓励亲友间相互监督,举发。另一方面,儒家赞成以情断刑,即以犯人之社会地位判其罪行;而法家则推行行为等级,即使高官触发也要受罚。

总之,儒家注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并以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的礼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而法家则欲以统一单纯的法律来约束百姓行为,主张法制 1.3.2 德与刑 一方面,儒法两家的立论基础有截然的差别:儒家实施德治之基础在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可教化。并以为这一教化是使人心良善,是最根本的方法,知耻而后无奸邪之心。以德去刑是一种思想的治国方式,并认为德治为事前预防,是优于法之事后补救的方式的。法家的治国基础在于性恶论认为只有刑罚才可以约束人们不为恶。他们否认德化的力量可以治国,反对有人治而无法治、人亡政亡之法。法家追求一种长久治安的方法,并探索最快最有效之法来治理国家。

另一方面,儒家主张以德去刑,先教后行,以体现其仁;法家主张先刑后赏,以刑去刑,以立法之威严。

儒法之对立,除去上述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对立外,还有体现在其他的方面:例如儒家思想之重要实施者为人,提倡人治,对统治者有圣贤和德礼之要求,以树立道德榜样。而法家则对统治者给与更多自由,对于统治者自身的素质要求也较低。再如,儒家主张教化,是一种智民政策;而法家主张“燔诗书,明法令”的愚民政策。如此这些都体现儒法家之间的对立,两极思想的交锋,促进了中国思想史的进步。

儒家与法家都是当时社会思想的杰出代表,是塑造中华法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又独具特色,儒家和法家政治法律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方略的不同路向,形成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传统,并奠定了儒法互补的基本格局。2 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合流的具体内容

2.1儒法合流的发展历程

自秦汉后就以儒家经典学说为指导进行立法和解释法律并形成“春秋决狱”——直接以儒家经典作为司法的根据,在这一时期,礼不断法律化,法不断道德化,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合流。这一时期儒法合流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总结先秦的教训,为儒法合流制造舆论。如刘向在《说苑》中对德与刑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这一论述是针对如何建设长治久安的王朝而提出的。第二,通过注释法律和“春秋决狱”,融入儒家的法律观念。由于《春秋》的精神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所以汉代盛行“春秋决狱”,根据《春秋》的精神解释法律,指导断罪量刑。董仲舒撰写的《春秋决事》受到当时执法者的普遍欢迎。大多数儒家的法律思想家和司法官员都持有“刑德两手并用”的主张,处理问题既诉诸道德的原则,同时又依靠具体的法律规范。

汉代所开辟的引礼入法等多种渠道,为儒家和法家法观念的合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后的魏晋南北朝处于战乱纷争的状态,统治者为了自存和进取,都加强了立法活动,注意发挥法律的治国作用,同时依然坚持“礼德为主,刑法为辅”的指导思想。以晋朝为例,晋朝是由东汉末年儒学大族司马氏创建的,因此在法制建设上尤其致力于儒家化。比如,根据“尊尊亲亲”的思想在新律中规定“谋反大逆,临时捕之,或汙潴,或枭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所以严绝恶迹也”。

儒法两家法观念的合流在唐律中得到最完善的体现:儒家倡导的“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礼典、礼文直接入律,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礼和法这两个方面结合、互补,作为治国的原则,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一直到1912年的辛亥革命,它们始终是历朝法典的两翼。这一合流使得中华法系独树一帜,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儒家法观念中的法是“潜在的法”,是尚未纳入法典体系之中的、作为人们公共行为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法家法观念中的法则是被概括为“实际的法”,也就是这种社会力量已被系统地纳入人们公共行为规范的法典体系中。当儒家倡导的“礼”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渐渐结合进法典中的时候,两种法观念也就合二为一了。2.2 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合流的必然性

儒家与法家虽然在形成之初的许多思想都有很多差异,但他们却是用不同的方法在完成同一个目的——维持社会秩序,维持封建统治,所以在历史的行进中,相互借鉴,相互合流形成“内儒外法”的法治模式便成为了历史使然。

儒家主张的是“贤人治理”,法家的法律思想主张君主的权势,并且以法予以保障。儒家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寻找道德支撑,而法家则忽视法、律是否有道德的支持。以至于,法家的法律思想很容易导致“恶法亦法”;儒家则注重“法”与“礼”的关系,要求法符合进行祭祀活动“礼”中的亲情和温情关系。儒家学说在道德上为君主统治留下了难 题和隐患:“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可见,法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存在针锋相对的对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在统治国家的适用方面,儒法两家的主张也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促进他们合流的直接原因。在和平时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需要儒家学说的支持,使得君主保持个人道德,也使国民修身养性,保证良好秩序,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在征战时期,国家趋向统一和夺取政权的需求就可以从法家那里找到根据。对于本身就认为皇权至上的君主来说,在自己道德破败或者把道德抛弃时,法家的主张正好可以弥补统治方式上的空白。对于皇权来说,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正好可以满足其不同侧面的需要,正所谓,“威逼”与“安抚”相结合,服从于皇权的统治要求,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成为皇权社会统治者的思想文化工具,共同达到了“人治”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如此,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儒法互补,儒法交融,这才构成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理论。2.3 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实现合流的可行性

纵然儒家与法家的法律思想有许多的对立之处,但他们的对立并不能阻碍他们的合流,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许多相通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与法家的核心思想皆来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正是由于儒法思想同根同源,才为秦汉以后儒法合流形成“外儒内法”提供了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荀子之“沟通礼法,德刑并重”思想起到桥梁作用,而荀子的俩徒弟李斯、韩非成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绝非偶然。

(2)儒法两家均主张君权集中制

儒家认为以礼之等级维护社会秩序是上策,君主处于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法家亦主张“势”治,认为只有君主拥有强权才可以实施法治,且法治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尊主”。

(3)儒法两家都提倡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是先富后教的重民思想,孟子认为“民有恒产而有恒心”;在这一方面法家代表商鞅在变法中鼓励耕作,开阡陌、废井田、平赋税等一系列政策以保民生。除此之外,韩非的“人口论”反对“人口众而财富寡”,也意在增加百姓的社会财富。

(4)儒法两家都是赞成成文法的

在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中,从未否定法之作用,孔子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却不反对成文法;荀子则提出应该确定成为法,并严格执法。在法家思想中,不论是商鞅的“一刑”思想,还是其他的“唯法唯治”思想,都是以成文法为前提的,更有子产“铸刑于鼎”、邓析“刻刑于竹”表达了对于成文法的拥护。

自汉以后,儒法合流形成“外儒内法”的法制度在中国一直延续至清末从未改变,对中国的影响深刻而久远。3 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合流的现实意义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合流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法律的独有特色,而思想观念具有传承性,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明显在法制中感受得到儒家与法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必将渗透到未来。

在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合流过程中,出现了法律通过以身试法者来维护道德义务的规则制度,同时也受独特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系统的民事法规几乎不可能存在,而过于强调统治的封建文化就更加青睐刑罚,借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法律只是用于维护秩序的残酷手段,因此凡是与法律有交涉的人都有道德问题,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有了人们不愿提起诉讼的现象,也为建设法治社会增加了一定难度。

同时,在漫长的封建制度里,长期以来的“德刑并举”、“德主刑辅”的传统使得“德本刑用”、“内儒外法”的社会关系调整机制从始至终都是有效而稳固的。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以礼入法,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移民心于隐藏,以法彰显善恶于明显;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儒法合流是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传统。

儒家道德与法家法律的合流也为我们今天创设了一个经典的话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法律即道德,只要做有违道德的事就是违反法律,就应该受到刑罚处罚。判决是人与情的结合,法律符合礼仪,顺应人情,进而演化为立法精神和司法原则。直至今日,法与道德也不能做很好的区分。

自秦汉时的儒法合流、以礼入法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社会结构之下,它的发生和存在有着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价值;而在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进入和传播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迅猛发展,如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儒学与法学合流的产物无疑为这一探索过程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儒法思想已经影响着中华民主的思维数千年,所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思想。

放眼到今日,儒家与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还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儒家主道德,法家主法规,而道德与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维护具有互补性:外在与内在,刚性与柔韧……正是这种互补性决定了在我国法治国建设过程中结合两者的必要性。虽然衍生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礼治”和“法治”与现代意义的“礼治”和“法治”有本质不同,但却与我们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着内在的联系。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强大思想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与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德治与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他们相互作用可更好的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加快我国法制化、民主化的进程。放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借鉴古人的思想精髓,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结合,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完善。儒法合流与中国传统法律演进的历史,是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面镜子。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推行社会法治法治早已成为时代 的呼声。但是在调整社会结构的时候也应该重视人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和突出,将儒家与法家的思想精髓作为调节,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恰当的社会控制方式。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曾影响着一代王朝的兴衰,并在而今,他们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幻,礼不断法律化,法不断道德化,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一大特色。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建设的今天仍然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小红.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P57-277.[3] 文竹.试论儒家和法家法观念的合流【N】.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2):28-30.[4] 孔子.论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5]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第二篇: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清净无为,遵行客观规律。

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注重教育启发,主张和谐。

法家思想:“人之初,性本恶”,执行文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管理从层次来看主要分三层,通常都叫高层、中层、基层,不同的位置要有不同的心态和性格,好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决策层,是把握企业前进方向的舵手。应该具备道家清净无为的性格,无为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遵行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有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思考为与不为的界限,比如法律、成本、规划。一般而言,那些不为的是无害的,但机会成本绝不能忽视。如果不为是因为弱点导致表现不佳,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提高,如找一个互补的合作伙伴,甚至变换一个职位。

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的纽带,是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中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张儒家思想,即中庸和谐,沟通上级、下级,也要平级沟通,企业的和谐主要是依靠中层干部来实现的。中层管理人员要能理解企业高层的决策,还要依靠技术技能给予下级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儒家思想的主张逐渐成为技能要求,流行的“木桶理论”刚好可以用来寻找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中的不足,通过培训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

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是企业组成的重要基础。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业绩。法学思想主张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强调执行力,正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基层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任何岗位上的一流员工对于企业而言都有最宝贵的财富。

易经告诉我们要讲究平衡,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公司与客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等,在一个团队里,管理者既需要魄力和权力,更需要胸怀和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个性互补,能力互补,知识互补。在企业不同的管理层具备不同的个性思想,交溶互补,这就是梦幻团队。

第三篇: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异同(推荐)

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各有不同。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刑法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这两个学派的刑法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刑法思想的基础,也成为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夏商时代的神权法思想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也在不断确立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春秋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他所主张的贤人治国、德礼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原则作为一种朴素的法律精神在当时获得了可靠的市场支持。

随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在各自的学派中也详尽阐述了他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为后来法律在中国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人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法律工作者。

由于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儒、道、法三家的法律思想也明显带有各自阶级的色彩。儒家追求礼治,法家则坚定的信奉法治。

儒家的礼治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法传统,强调家国一体、孝悌为本的宗法观念。家族伦理、亲亲尊尊、明德慎罚、中庸之道成了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和最高价值标准。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鲁国及春秋各国的教育事业,其所提倡的以仁为本的主体思想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

跟儒家明显带有官方性质的传道、授业、解惑相比,作为史上最著名的隐士,老子的思想则更容易获得来自民间的支持与认同。在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无法得到足够的科学支持的背景下,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开始在当时的社会中大行其道。老子认为“道”高于仁义礼法等一切规范,仁义礼法等社会人事的有为都不如“道”的无为,只有“道”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与最终归宿。

对于儒家思想,尤其是道德观,道家批判起来绝不留情面。李耳、庄周等道派代表人物在一种自我营造的乌托邦的氛围中,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为后人留下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虚无主义的光辉思想。

春秋之后,土地私有制势不可挡,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原有的社会关系开始逐渐被新的秩序所代替。儒家与道家所树立起来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这样一个时代更迭的历史时刻,法家出现了。他们坚定地团结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新兴地主阶级周围,重新定义法的概念、性质、起源以及作用。推行“以法治国”的全新理念,彻底摒弃了儒家“贤人治国”方针政策。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认为,法是以刑罚为主要手段,依人们的等级名分而确定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制定公布与执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成文的行为规范。法家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必须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不屑一顾,极力主张法律的强制手段才是统治阶级江山永固的唯一法宝。

当然,作为封建专制社会,儒、道、法三家的法律思想的根本都是试图最大限度地维护既定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治国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以宗法等级为核心的礼治局面,道家治国的最高目标是要通过无所为无所不为的理想主义方式实现江湖一统、秩序永存,而法家治国的最高目标则是要建立以郡主专制为核心的国家最高暴力机关,以达到法治的局面。

现在看来,法家的法治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要求,法律思想也基本概括了法的内部属性,初步完成了从神治到人治到法治的过渡,法家的法律思想已经依稀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法律的影子。

第四篇: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杀伐不断,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那似乎已经是一个无法挽救的世界了。但是,孔子却带领着一群弟子四处云游,主张积极入世,以求挽救世道人心。儒家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十分可笑的。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入世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小到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积极入世的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孔子 入世 责任 勇气 实践

正文:面对纲常殆废的**社会,儒家积极投身于乱世之中,企图通过“人”这一主体的努力来实现政治的和平。而面临着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人类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积极入世的思想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而改善全人类的生活。

一. 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1)孔子的入世之路

在那个道德沦丧、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人们看到的只有战火的硝烟、政权的变更、官员的腐败和生活的残酷。许多当权者为了升官发财,贪图享乐,将肩上的民生大任抛到九霄云外。部分迫于生计的人则选择了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一起剥削压迫百姓,苟且偷生。还有少数虽关心民间疾苦,但因认为时代无法改变就不用勉强去做的知识分子也选择了归隐山林。因此百姓只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时候,只有怀揣着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心系百姓的孔子,仍带着一帮 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仁政思想,主张积极入世,为国为民效力。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入世的道路那么艰辛,社会又不能改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我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和那些隐士一样,他们都在忧世,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社会,只是做法不同罢了。隐士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去种田,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清净,但是孔子丢不下。孔子说假如社会安定,国泰民安,自己又何必来改变它呢?正是因为现在百姓流离、时局**,我才必须要牺牲自己,来改变时代的潮流。孔子知道这个担子他挑不动,但是,他告诉自己能走一步就走一步,能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哪怕这种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他也要去挑这个重担。这就是孔子,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孔子!

孔子就是怀着这颗澎湃的入世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后来的学派发展者都无不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此外,孟子更是毫不逊色,直接扬言“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儒家入世思想认为每个人都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可以因为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两千五百年后的我们更需要有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2)当今社会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现在的政府官员狼狈为奸、贪污腐败、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是的,官场已经是这样了,你不贪你不行贿,别人就整死你。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同流合污。于是,官场腐败恶性循环,越来越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在这种奢靡腐化的官场上难道不需要那些清正廉洁积极入世的好官,那些不向恶势力低头、坚守原则、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吗?也许,他们不能彻底改变这种腐化风气,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赢得百姓的支持!

再如当今社会的经济问题。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一家企业是真正的诚信安全了。就食品而言,奶粉是可以导致结石的,柑橘是有蛆虫的,螃蟹是用甲醛泡过的,鸡蛋是含苏丹红的,猪肉是有瘦肉精的„„现在就连药品都是有毒的!企业丝毫不顾顾客的生命安全,只图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处处是假,到处是骗得商业竞争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正规安全的企业,那些透明诚信的企业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吗?也许他们的作用十分微弱,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被顾客肯定!

至于中国的文化问题就更为严重了!“五四”运动的偏失加上“文革”浩劫的摧残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了国民民族文化素养的下降。由于失去了与他文化相比较的依据,因而无从鉴别其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更谈不上去吸收其他文化的优质。相反造成了这种盲目追逐、良莠不辨、囫囵吞枣、全盘接收的腐朽文化。在这种盲目否定,全盘西化的文化氛围中,难道不需要那些勇于担当,品学兼优的文人,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吗?也许他们扭转不了这种局面,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被世人铭记!

而谈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就更需要了。在人人作弊的学习风气中,难道不需要那些诚实守信的人来坚守原则吗?在人人拉关系的工作应聘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正直勇敢的人来争取公平吗?在人人攀比的生活环境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淡泊名利的人来宣扬不争谦退精神吗?

我想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像孔子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入世,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二.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勇气为自己的理想而坚持(1)孔子的勇敢

今天的我们说到孔子周游列国也就是一提而过,可孰知这种入世的行为在那个时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一方面,孔子要离开自己的妻儿,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国家,离开自己大司寇的官位,离开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舞台。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去放弃这一切。但是,孔子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放弃。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另一方面,周游列国又谈何容易啊!孔子这一路上遭遇了太多太多的险阻。先是“子见南子”的绯闻,再到沦为“丧家狗”的骂名,又到差点饿死的穷途末路。不仅如此,有时候竟连孔子的弟子也对孔子产生了怀疑。更悲惨的是孔子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得以实现,他想为民请命,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的重任也没能找到时机完成。我相信这些艰难险阻孔子早就想象到了,可是他仍然带着弟子出发了,这难道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吗!

所以,儒家选择入世的思想主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活中的我们要大胆的去实践,努力的改变现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百折不挠的走下去!(2)当今社会需要有勇气的人 一名两袖清风的好官面临的是清苦平淡的生活、别人的误解与不屑、下属的背叛与抛弃、上司的打压与陷害、乌纱帽的丢失甚至是生命的威胁!一家诚信负责的企业面临的是高昂的生产成本、微薄的利润、职员的离去、同行的排挤甚至是公司的倒闭!而一名真正的思想传播者面临的是生活的窘迫、别人的谩骂、世人的嘲讽、背地的打压甚至也有生命的威胁!

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作弊面临的可能就是不公正的排名;不拉关系面临的可能就是找不到工作;不攀比不竞争面临的可能就是被误认为不思进取。

是的,这些挑战十分艰巨,但与孔子所面临的困难相比,这又何足挂齿!而历史证明,孔子做到了,孔子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强权、不顾生命的安危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百折不饶地积极入世,为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了一身!

所以,孔子的入世之路给了我们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我们也应该向孔子学习,在做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正义之事时鼓足勇气。做正确的事,没什么可怕的!

三.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入世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入世的必要性。其次,我们每个人都要有 积极入世的思想,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再者,积极入世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孔子那样的大人物,也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官、做商人、做思想传播者。那样的人物是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那样去做。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我觉得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就可以算作入世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四.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质疑。

虽然我十分赞同这种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但我对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却表示怀疑。因为,我觉得无论春秋时期的问题还是当今社会的矛盾没有什么“不可”的。我觉得不管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人都是可以教化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难移”不是不可移!

人性的向善、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发展都可以像那首歌唱得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也就是说“世界变成美好未来”的前提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而人性的向善、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怀着积极入世的思想,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做起。

参考资料: 视频:

鲍鹏山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百家讲坛

书籍:

南怀瑾 《论语别载》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件:

陆志东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第五篇: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

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 道家 法家 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强调的是人性本恶,法家讲究以“刑”为中心,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重视建立制度,通过奖罚来树立权威,达到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目的。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利论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向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种种损害他人的行为,法家认为要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法来制约。2.抱法处世则治

法家观点认为,应该用法度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韩非子把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例外,否则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所谓”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四,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都是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来实行管理。儒家讲究通过礼和教化来激发人心中的善,使其行为得到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无需做过多的事来加固或改变这种稳定,所谓管理只是约束越过这种稳定的少数人,即无为而治。法家则与上述两类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行为又会妨碍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应该用严厉的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芳华 高松

《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5期 【2】《儒家法家道家管理思想浅析》 刘洪华

《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下载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周二晚邱洛 5140159012 在我看来,三家管理思想的区别主要原因是其本身思想重点的不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

    试论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试论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金融科技学院 2021级金工一班 张三(楷体小四)学号摘要:儒家的“仁”思想自然符合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这不仅有助于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重建......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精选五篇)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 摘要:我们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和谐蓝图与和谐之愿;又说要建立法制社会,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精选5篇)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

    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浅谈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关键字:法家 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 摘要: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内外面临种种挑战。本文研究了法家的古典管理思想,从中寻找企业从内部管理上应对这些挑......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之一,发端为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用法规管理,初露客观化、系统化社会管理之端倪,到战国时期,李悝、吴起、申不害......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也讲“德”,赏罚分明中的“赏”就是他们眼中的“德”。(德刑)  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  其一,发展经......

    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发表时间:2006-12-3 9:48:00 阅读数次: 14 有学者论及:秦始皇依靠武力自西向东统一了中国,而孔子则依靠思想自东向西统一了中国。事实上,孔子(儒家)的思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