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的本质的四个层次
我对人的本质的四个层次的认识
2011年9月10日,智宇合联的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课,他讲:人的本质分四个方面——根器、心量、愿力、行力。让我们对人的本质以及我们自身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个人的根器,决定了你今天在社会上的位置。
人的根器有三个方面,一是悟性,二是智慧,三是境界。人的悟性是没有区别的。人的悟性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对某件事的见解不同。所以,不要轻易说人家笨。一个人,这方面表现得可能有些不突出,但另一方面可能比任何人都强。比如陈景润,你让他百米跨栏,他不如刘翔,但你让他研究数学,世上没几个人能比上他。你总不能说陈景润不如刘翔悟性高吧?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也是这样,扬长避短就能各有成就。人通过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思想境界。
一个人的心量是指他的慈悲心、付出心、接受度。
一个人的心量是有一定量的,不是无限量。心里装满了一些狭隘的东西就会装不下有益的东西。对你、对别人有害的东西,放掉它,多想点好的东西,你的心量就会放大。同样,提升你的接受度,别人说的正确的东西,相信它、认同它,并立即付诸行动。也说是俗话说的“听人劝,吃饱饭”。克服死犟、顽固不化、自以为是,多接收新的好的事物并受其影响,这样你的心量就会扩大,德行自然就提高了。
愿力是指一个人的意愿、决心、意志。
意愿也就是一个人想法和目标。它是一个人行动的方向。目标决定行动。一个漫无目的的人是走不到哪里去的。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我们能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那时候我树立的目标就是老师所讲的,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直到现在,尽管感觉个人的力量如此细微渺小,但还是认为共产主义是理想社会,人人平等,人人安宁。为这一理想,能为建设美好社会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如同人的良知一样不能泯灭。今年的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悦悦五金城内的通道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竟然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碾压过去,女童倒在血泊中,之后七分钟内在此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漠视而过,不闻不问。试想,人的良知在哪里?然后问问自己:你在此时会怎样做?我想我先是会吃惊,而后的反映应该是在女孩身边护着避免再有车出现,并立即打110报警。这就是人的意愿,做一个最起码的有良知的人。
最后一个是行力。也就是行动力和执行力。想好了就要去做。一个人的行力决定你未来的高度。你有了想法和目标,要看你怎样去做,投入多少精力、体力和脑力。
比如你想做一个善良的人,那你就要去多做善事。再比如你想出国,你就要学习外语。你想结婚买房子,就要努力工作多赚钱。行力就是你实现目标、实现你人生价值的最终途径。空想、空谈都是毫无益处的。
这就是我对人的本质的四个层次的认识。
欣欣写于 2011年10月20日
第二篇: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
精选范文: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共2篇)新一轮解放思想需要厘清四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解放思想的原则。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放思想的实践看,准确地把握和自觉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最为困难。原因有三,一是工作作风不深入,官僚主义、唯书唯上,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缺乏把握实际的能力,不能根据实际的发展,对既往的实践活动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升,形成“路径依靠”,甚至落入经验主义的陷阱。三是既得利益扭曲了部分人观察实际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往往变成为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形成与思想解放和创新的对立。因此,解放思想首要的仍然是,结合发展的实际,克服种种障碍,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其次是解放思想的标准。解放思想要有目的性,更应有科学性,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思想解放的标准,应该说,这一标准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和完善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思想解放的目的不仅是解放生产力,而且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解放思想的效果不仅要在发展的量上体现,更应该在发展的质上体现,在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性上体现。同样,在实践中,我们也在探索更科学的思想解放,即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推进创新,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具体实际解放思想,并转化为政策和措施。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善于解放思想,提高解放思想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解放思想的动力。解放思想往往有超前性和突破性,同时,解放思想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只有在存在足够大动力的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解放思想,突破旧约束实现新突破。解放思想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益动力,在突破旧观念中可能形成新方法、新体制、新政策,从而带来更多的利益。上世纪60年代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70年代末安徽农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其解放思想无疑包含着非常强的利益动力。二是责任动力,出于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或任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创新尽可能地挖掘各种潜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出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心和担心中国被“开除球籍”的忧患意识,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事业。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的政治家或企业家,能够反思过去、突破自己、解放思想、力求创新。
能否形成强大的解放思想动力,是决定新一轮解放思想程度和效果的要害。除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激发思想解放的长效机制。从利益动力方面看,必须保证建立思想解放—创新—利益实现的良性循环路径,防止出现“枪打出头鸟”、“鞭打快牛”等导致的“逆向选择”。从责任动力方面看,要使解放思想从一般号召、自觉行动,通过制度安排变为可考察有监督,让思想僵化和不思进取者承担机会丧失的责任。
[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共2篇)]篇一: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
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
新一轮解放思想需要厘清四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解放思想的原则。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放思想的实践看,准确地把握和自觉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最为困难。原因有三,一是工作作风不深入,官僚主义、唯书唯上,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缺乏把握实际的能力,不能根据实际的发展,对既往的实践活动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升,形成“路径依靠”,甚至落入经验主义的陷阱。三是既得利益扭曲了部分人观察实际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往往变成为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形成与思想解放和创新的对立。因此,解放思想首要的仍然是,结合发展的实际,克服种种障碍,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共2篇)] 其次是解放思想的标准。解放思想要有目的性,更应有科学性,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思想解放的标准,应该说,这一标准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和完善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思想解放的目的不仅是解放生产力,而且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解放思想的效果不仅要在发展的量上体现,更应该在发展的质上体现,在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性上体现。同样,在实践中,我们也在探索更科学的思想解放,即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推进创新,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具体实际解放思想,并转化为政策和措施。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善于解放思想,提高解放思想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解放思想的动力。解放思想往往有超前性和突破性,同时,解放思想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只有在存在足够大动力的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解放思想,突破旧约束实现新突破。解放思想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益动力,在突破旧观念中可能形成新方法、新体制、新政策,从而带来更多的利益。上世纪60年代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70年代末安徽农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其解放思想无疑包含着非常强的利益动力。二是责任动力,出于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或任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创新尽可能地挖掘各
种潜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出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心和担心中国被“开除球籍”的忧患意识,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事业。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的政治家或企业家,能够反思过去、突破自己、解放思想、力求创新。
能否形成强大的解放思想动力,是决定新一轮解放思想程度和效果的要害。除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激发思想解放的长效机制。从利益动力方面看,必须保证建立思想解放—创新—利益实现的良性循环路径,防止出现“枪打出头鸟”、“鞭打快牛”等导致的“逆向选择”。从责任动力方面看,要使解放思想从一般号召、自觉行动,通过制度安排变为可考察有监督,让思想僵化和不思进取者承担机会丧失的责任。
篇二: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我的启示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人民网)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此他主要讲了四个方面: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人民网)而对于“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我们只有客观地去遵循它的规律性,深入地去了解它的本质,才能够更加透彻地去研究它,全面地去掌握它。可是在现实中,有些人对其理解和把握仍停留于简单化、庸俗化的旧式思维模式。他们把“实事求是”简单化,认为“实事”与“实例”相等同,也或把它看成若干个实例的简单总和。某些人随意抓取个别事实材料,论证某一观点的实用主义做法遍认为已经是“实事求是”了。而事实上,“实事”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存在着主观与客观上的统一,历史与现实中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把握“实事”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罗列几个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把“实事”与“实例”相等同,把而要对“实事”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办法了,??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同志深刻地剖析“实事”与“实例”本质上的区别。
也有某些人以为掌握了“事实”就求得了“是”。实际上,“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他并不等于“是”,但却又包含着“是”,它是现象与本质、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统一;“是”隐藏于“实事”之中,“是”必须建立在“实事”的基础上才能够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是”,它也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求是”须先“求实”,然后还须对“实事”的各个侧面、层次、因素进行比较、区分,探求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认真地把握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清晰地认识“实事”,认识 “是”,才能真正地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理解实事[解放思想的四个层次(共2篇)]求是。42年的延安整顿;78年提出“解放思想”;92年南巡等都是实事求的具体的理论认识问题,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否则,离开从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必然就是空想,胡思乱想,思想与实际就相脱离,就不可能得出和实际相符合的新思想,新方法。
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生活中却有着许多没有从实事求事中出发而单纯地根据主观意愿想问题的现像。如“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56年中央领导实事求是的纠正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偏向,即“反冒进”,一转为“大跃进”,58年5月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情,全党全民大办钢
铁,大办万猪场,大办万鸡山等,直到61年开始才纠正。还有1958年钢铁放卫星,亩产放卫星,你放一颗,我放两颗,他再放三颗。语言也跟着加码,有了豪言和壮语。58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诗,讴歌安徽县亩产卫星:“不见早稻三万六,又传中稻四万三。繁昌不愧是繁昌,紧紧追赶麻城县。”9月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这位科学院院长兼诗人的《笔和现实》一文,文章要求将诗更改为:“麻城中稻五万二,超过四万三,长江后浪推前浪,惊人产量次
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现在还有的同志在报告或文章中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邓小平同志已经给解放思想作了明确界定,邓小平理论已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今天,再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则是不妥的,至少表明这部分同志还不了解“解放思想”的真正含义.改革和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永无止境。如今,在我们党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在新世纪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历史关头,我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在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自身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亟待解决,如果全面能够真正地解放我们的思想,把握着有利时机,全方位地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促进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期,我们就能够在世界之林里找到我们的一席之地;但如果我们还是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墨守成规,陶醉在我们的“成就”中,我们将会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我们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条件,我们党确立了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世纪之交,希望和压力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走不出一条好路、新路,就创不出新的事业。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无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都要遵循这放之四海皆准的指导思想。我们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也就是只有真正地解放了思想,我们才可能作到实事求是;追求实事求是也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我们的思想,作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因此,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只有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以客观实际为依据,才能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
第三篇: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人的本质问题说开去
摘要:哲学由开始包罗万象到现在无家可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剥夺,落得四海为家的地步,但是研究人是哲学始终不弃的领域,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只有哲学才可以给予解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应将他们的思想相结合,来创立更为完善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键词:人的本质;类;社会关系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这是上大学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类活动大到探索宇宙,小到研究微生物,然而我们却不能借助任何一种科学仪器来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而这个最艰难的任务是心理学无法解决的于是它历史地落到了哲学的肩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浩如烟海,我主要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本质问题作一个浅析,原文这样讲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21
下面就从这段话说开去,简单谈一下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逻辑思路是先写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再写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问题,接着谈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最后我认为人的本质理论应将二者结合。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化身,是 1《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56页。○从“世俗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悲惨,外界力量的强大使人们无法应对,人们感到的是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想要寻找一种依靠,一种慰藉,就在现实世界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虚幻的存在,在那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锁链上的花朵”,他也承认并肯定了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所以说宗教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即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给神,给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这也能解释为何东方的神像东方人,而西方的神像西方人了。所以,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从“你”“我”“他”这些单个的人中抽象出来的人们所固有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其实我在没有了解马克思包括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之前,就认为人的本质首先是人不是别的不是动物而是所有人的本质,即是人人都具有的抽象地存在于人自身的东西,只是我不知道这种人所共有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和哲学家的区别吧。
然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他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前提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的本质是人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但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并不是旨在说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意指人本质形成的方法,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形成的。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对于那些整日坐于书案前冥思苦想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马克思告诉他们,他们的工作是徒劳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错了,不应在抽象地逻辑思维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而应在现实性的角度上来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不愧是天才,所以给予这样的赞誉是恰当的:“他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
马克思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出现了两个致命错误。
一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历史的进程来考察人的本质理论,于是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孤立的抽象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不仅把作为个体的现在之前的历史而且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加之于人身上进行考虑,正是这样才促成了现在的人的本质如何。老师也说过:“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正因为有历史感,才会有现在的人。”这是费尔巴哈的错误之一。
第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类”的说法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的共性即是“类”,费尔巴哈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所共有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情感。但是这种观点来应用于社会现实中却没有任何意义,按此观点人的本质人人皆同,那么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毫无实际价值了;而马克思的人性论却是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用他的理论可以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阶级、民族、文化和宗教差别。原因很简单,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所以必然导致这些差别的产生。
这些批判确实是鞭辟入里,入骨三分,但细细思来,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即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确实是所有人类共有的,确实是超历史的,而且即使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也是都拥有这些特质的,这一事实可以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我很困惑,难道说马克思错了吗?但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以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又作何解释呢?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他们的思想都说服了人,掌握了群众,理论都彻底,说服了人,难道二者都对又都错吗?2
转念一想,他们站的角度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费尔巴哈是站在抽象性的角度来考虑人的本质,所以可以是超历史进程可以是超阶级的;而马克思站在了现实实践的角度上,所以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可以抽象的空谈,因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天才的发现,只是二位哲学家所站的角度与立场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相互抨击是难以得出理想结果的。
我认为应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相结合。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天然具有人的“类”属性的,即使无法显现也是潜藏于人身上的人类共有的本质,后来随着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有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使得原先潜藏于人身上的本质显现出来并使人的本质在其特征表现上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9~10页。○所差别,但本质还是一致的即人都拥有理性、意志和情感等。这也能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举个现实中的案例来讲。前些年出现的狼孩、猪孩,他们在和人类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显现出人的属性,有一定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然而无论家养的宠物和人生活多长时间,即使终其一生,它们仍然不会具有人的特质。所以,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看法,我认为那些属性并不是动物性特征,仍然是人才具有而动物并不具有的属性。3
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时候还是一个粗毛胚;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像是刻刀在粗毛胚上进行雕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的本质。于是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
马克思确实是非常的伟大,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几乎将近完美,而且观乎现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所有哲学家大都承认并遵循着马克思的观点,但我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不应是到此结束,它还应也一定会向前发展并更加完善,或许我们永远得不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但我相信,作为人类,我们定会向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无限的靠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柴毅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翁志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第四篇:人的本质(模版)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 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五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宝清县电影公司 陈红英
近年来,国内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思,有的试图从现代科学和西方行为科学等中吸取某些合理因素,有的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改革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仅限于此还是很不够的。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有生命力,要想发挥较高效率,必须从更深层次上转换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心,从思维方式上寻求一番整体性、根本性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人的研究;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同样缺少不了对人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都给我们这样的昭示:必须深入研究人的问题,即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的本质内容规定的社会本位主义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在这种单因素的人的本质构成论的指导下,不仅抹煞了人的本质的丰富的内容,否定了人的本质中规定和影响人的阶级性和
社会性的诸因素,使人们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形成和变化的理解失去了可能,而且还必然得出一些片面的逻辑结论,这就是完全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降低到机械物的水平,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忘记了教育对象实际上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作为被教育者,他需要教育和社会的作用和改造,具有他制性和被动性;作为教育者,他又对被教育者和社会发生反作用,具有制他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了忘记了前者必须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具体表现出不能尊重、理解、关心教育对象的自主权。
2、在价值取向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由于我们过去只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先天合理性。虽然知道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表达的集体主义思想内容(个人的才能发展必须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忽视了我们所讲的集体主义并不是无视和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努力为社会工作,国家、集体也切实关心个人,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整体,而不是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3、忽视了人的本质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是通过需要表现出来的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只重视精神需要,认为解决了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把人的物质需要看成是万恶之源,忘记了马克思主义一条最根本原理: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的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文化、科学、政治等其他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由其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遇
到的困难而产生的。二是用“物质文明”来替代一切工作,忽视了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一定要有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保证,造成了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需要是受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所规定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这一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被忽略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对空,从思想教育工作者方面看,一味地单纯说教,不立足于帮助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因而也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更激不起他们的思想活动,从而转变思想。
4、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 过去一段时间,在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上,一会儿强调灌输,辅之以朴素的身教;一会儿又强调灌输的方法过时了,等等。总之,不是强调其一,就是偏离其他,没有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时期探索出来的一些好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方法上采取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忽略了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还可以采取疏导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等等来进行,忘记了盲目接受或强迫接受一种政治信仰、信念或世界观,都是无法达到其内化效果的。
通过前面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偏差就在于缺少对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面向现实来研究人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原本是些最普通、最常见的、最切实的问题,然而真正弄通它们却不容易,长期以来,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主张,人的本质仅在于人的社会性,我们说,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只要探讨人的本质,就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是否到了这里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呢?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才真正把这一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实践主体:不仅有理性的能动性,而且有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扬弃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看作从事现实活动的“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马克思从实际来考察人的种种问题的观点,强调了人是实践的主体和人具有的实践的能动性,确实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一大突破,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证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仅建立在人的本质实践性上,仍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仍不能全部发挥。人的本质应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它要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由这一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活跃人的因素。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当然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他对人的认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囿于革命导师的理论,停止不前,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转变观念还应看到由于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所以每一个人由于其遗传因子、个人社会阅历不同,他寻求的实践活动方式也必然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追求目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采取一定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使教育对象在一种开放、活跃、积极的政治环境和气氛中,领略现有政治制度带来的温馨,并允许他们通过比较、选择,内化已经接受了的抽象政治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的施加定向信息去影响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相吻合,而人的实践性又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人们的一般活动规律和特点,从而决定了一方面人们能领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图,接受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性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给以指导,以减少盲目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由于人的实践性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有效的,但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和他人的矛盾是置身于人的本质中的,而人的社会性规定了个体的固体感,实践性规定了人接受思想教育交流信息的特性,因而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启迪觉悟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的目的,而人的自然性又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为自然实体感兴趣的利益去奋斗的,当人的自然性要求与社会性要求发生冲突时,特别是自然性要求恶性膨胀时,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软弱无力,这时需要管理,因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人的实践性就在于人的思维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促使人与人之间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互相沟通思想。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信息沟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信息沟通要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切忌不着边际地说教,随时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