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与社会之外而存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2、立志勤学,持之以恒;
3、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4、仁以待人,以礼敬人。
5、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6、公忠为国,反对外族侵略。
7、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公民道德规范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勤俭内容:勤劳、勤奋、勤快、节俭
社会主义公德有: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家庭美德规范: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职业:从词义上,“职”指职位,职责。包含着权利和义务的意义。“业”指行业、事业,包含着独立工作,从事事业的意思,从这一意义上讲,职业就是“责任和义务”。
职业特点:专业性、多样性、技术性和时代性。
职业演化三次方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第一产业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分类:制造业和矿业等工业部门以及建筑业。
第三产业分类: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其它各种公共事业,以及党政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得到的准则。职业道德特征:
1、行业性
2、多样性
3、明确性
4、群体性
5、继承性
6、实践性 职业道德宗旨:要以服务为民、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3、职业道德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4、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要素包括:
1、职业理想
2、职业态度
3、职业责任
4、职业技能
5、职业纪律
6、职业良心
7、职业荣誉
8、职业作风 社会职业态度及基本要求、树立主人公的劳动态度
职业良心是人们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向善的意念和自我评价能力。
职业荣誉是一方面是对职业行为和社会价值所做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主观认识,是社会用以评价从业者行为价值的尺度,也就是履行职业职责的道德行为的赞赏;另一方面,是指从业者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职业的社会赞扬和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
社会职业道德的作用:
1、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发展
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宗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a、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b、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c、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d、集体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
2、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A、集体与个体b、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首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次,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要求;第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
2、爱人民
3、爱劳动
4、爱科学
5、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1、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从倡导的主要规范,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一种普遍要求。
2、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交往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确保社会交往持续、稳定、有序的重要道德规范。
3、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修养: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为了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所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
职业道德修养: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从业者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2从业者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3促进行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4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5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1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2年努力学习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3遵守工作纪律,维护工作秩序。4勤俭节约,尊师爱徒,团结互助。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职业道德认识的修养2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3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4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
机关事业单位共青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1提高道德认知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2做到知行统一是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3汲取借鉴精华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4榜样学习机理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5深度自省自立式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法:所谓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
法的基本特征:1国家意志性,2国家强制性3明确规定性4普遍约束力
立法:所谓立法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立法体制,即最重要的国家立法权属中央,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他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名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有权保留原来的法律或指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宪法:所谓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物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保护人权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有很多错误的宪法。1978年颁布的第三部宪法,绥靖1979年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的1982年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转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着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共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功德的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5依法纳税义务6其他义务。除上述义务外,还规定“夫妻双方又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瞻仰扶助父母的义务。”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行使职权的法定期限即每届任期为五年
人大的职权有: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刘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应当有他形式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a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的有效的法律b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
行政机关的体系: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 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效率:1约束力2公定力3执行力。
行政复议的时间:行政复议法规定可以再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法律规定超过60天的规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受理和受理的期限,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的5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有关受理的决定。民法:民法是指调整人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法人是法律抑制的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衣物和担保物权。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订立;合同订立是指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从法律上看,合同订立可以分成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刑法:刑法是以国家名一般不得,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罪行相适应原则。犯罪特征;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的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科幻方面、返祖主题、犯罪主观方面。
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全力争在实施青海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
正当防卫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具有防卫意识4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本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条件1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3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4具有避险意识5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违法乱纪或者不依法屡行职责、玩忽职守,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应有声誉,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命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行程和发展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主义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发展为人民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1在所优质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德中所有经济共同发展2再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只用空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社会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神九航空:刘洋、刘旺、早海鹏6月6日6时30分
2011年9月29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篇: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人的本质问题说开去
摘要:哲学由开始包罗万象到现在无家可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剥夺,落得四海为家的地步,但是研究人是哲学始终不弃的领域,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只有哲学才可以给予解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应将他们的思想相结合,来创立更为完善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键词:人的本质;类;社会关系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这是上大学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类活动大到探索宇宙,小到研究微生物,然而我们却不能借助任何一种科学仪器来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而这个最艰难的任务是心理学无法解决的于是它历史地落到了哲学的肩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浩如烟海,我主要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本质问题作一个浅析,原文这样讲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21
下面就从这段话说开去,简单谈一下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逻辑思路是先写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再写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问题,接着谈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最后我认为人的本质理论应将二者结合。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化身,是 1《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56页。○从“世俗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悲惨,外界力量的强大使人们无法应对,人们感到的是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想要寻找一种依靠,一种慰藉,就在现实世界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虚幻的存在,在那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锁链上的花朵”,他也承认并肯定了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所以说宗教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即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给神,给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这也能解释为何东方的神像东方人,而西方的神像西方人了。所以,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从“你”“我”“他”这些单个的人中抽象出来的人们所固有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其实我在没有了解马克思包括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之前,就认为人的本质首先是人不是别的不是动物而是所有人的本质,即是人人都具有的抽象地存在于人自身的东西,只是我不知道这种人所共有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和哲学家的区别吧。
然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他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前提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的本质是人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但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并不是旨在说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意指人本质形成的方法,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形成的。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对于那些整日坐于书案前冥思苦想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马克思告诉他们,他们的工作是徒劳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错了,不应在抽象地逻辑思维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而应在现实性的角度上来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不愧是天才,所以给予这样的赞誉是恰当的:“他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
马克思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出现了两个致命错误。
一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历史的进程来考察人的本质理论,于是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孤立的抽象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不仅把作为个体的现在之前的历史而且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加之于人身上进行考虑,正是这样才促成了现在的人的本质如何。老师也说过:“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正因为有历史感,才会有现在的人。”这是费尔巴哈的错误之一。
第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类”的说法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的共性即是“类”,费尔巴哈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所共有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情感。但是这种观点来应用于社会现实中却没有任何意义,按此观点人的本质人人皆同,那么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毫无实际价值了;而马克思的人性论却是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用他的理论可以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阶级、民族、文化和宗教差别。原因很简单,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所以必然导致这些差别的产生。
这些批判确实是鞭辟入里,入骨三分,但细细思来,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即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确实是所有人类共有的,确实是超历史的,而且即使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也是都拥有这些特质的,这一事实可以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我很困惑,难道说马克思错了吗?但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以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又作何解释呢?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他们的思想都说服了人,掌握了群众,理论都彻底,说服了人,难道二者都对又都错吗?2
转念一想,他们站的角度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费尔巴哈是站在抽象性的角度来考虑人的本质,所以可以是超历史进程可以是超阶级的;而马克思站在了现实实践的角度上,所以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可以抽象的空谈,因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天才的发现,只是二位哲学家所站的角度与立场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相互抨击是难以得出理想结果的。
我认为应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相结合。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天然具有人的“类”属性的,即使无法显现也是潜藏于人身上的人类共有的本质,后来随着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有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使得原先潜藏于人身上的本质显现出来并使人的本质在其特征表现上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9~10页。○所差别,但本质还是一致的即人都拥有理性、意志和情感等。这也能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举个现实中的案例来讲。前些年出现的狼孩、猪孩,他们在和人类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显现出人的属性,有一定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然而无论家养的宠物和人生活多长时间,即使终其一生,它们仍然不会具有人的特质。所以,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看法,我认为那些属性并不是动物性特征,仍然是人才具有而动物并不具有的属性。3
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时候还是一个粗毛胚;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像是刻刀在粗毛胚上进行雕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的本质。于是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
马克思确实是非常的伟大,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几乎将近完美,而且观乎现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所有哲学家大都承认并遵循着马克思的观点,但我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不应是到此结束,它还应也一定会向前发展并更加完善,或许我们永远得不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但我相信,作为人类,我们定会向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无限的靠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柴毅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翁志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第三篇:人的本质(模版)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 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四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宝清县电影公司 陈红英
近年来,国内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思,有的试图从现代科学和西方行为科学等中吸取某些合理因素,有的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改革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仅限于此还是很不够的。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有生命力,要想发挥较高效率,必须从更深层次上转换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心,从思维方式上寻求一番整体性、根本性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人的研究;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同样缺少不了对人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都给我们这样的昭示:必须深入研究人的问题,即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的本质内容规定的社会本位主义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在这种单因素的人的本质构成论的指导下,不仅抹煞了人的本质的丰富的内容,否定了人的本质中规定和影响人的阶级性和
社会性的诸因素,使人们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形成和变化的理解失去了可能,而且还必然得出一些片面的逻辑结论,这就是完全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降低到机械物的水平,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忘记了教育对象实际上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作为被教育者,他需要教育和社会的作用和改造,具有他制性和被动性;作为教育者,他又对被教育者和社会发生反作用,具有制他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了忘记了前者必须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具体表现出不能尊重、理解、关心教育对象的自主权。
2、在价值取向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由于我们过去只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先天合理性。虽然知道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表达的集体主义思想内容(个人的才能发展必须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忽视了我们所讲的集体主义并不是无视和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努力为社会工作,国家、集体也切实关心个人,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整体,而不是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3、忽视了人的本质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是通过需要表现出来的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只重视精神需要,认为解决了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把人的物质需要看成是万恶之源,忘记了马克思主义一条最根本原理: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的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文化、科学、政治等其他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由其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遇
到的困难而产生的。二是用“物质文明”来替代一切工作,忽视了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一定要有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保证,造成了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需要是受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所规定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这一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被忽略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对空,从思想教育工作者方面看,一味地单纯说教,不立足于帮助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因而也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更激不起他们的思想活动,从而转变思想。
4、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 过去一段时间,在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上,一会儿强调灌输,辅之以朴素的身教;一会儿又强调灌输的方法过时了,等等。总之,不是强调其一,就是偏离其他,没有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时期探索出来的一些好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方法上采取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忽略了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还可以采取疏导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等等来进行,忘记了盲目接受或强迫接受一种政治信仰、信念或世界观,都是无法达到其内化效果的。
通过前面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偏差就在于缺少对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面向现实来研究人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原本是些最普通、最常见的、最切实的问题,然而真正弄通它们却不容易,长期以来,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主张,人的本质仅在于人的社会性,我们说,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只要探讨人的本质,就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是否到了这里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呢?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才真正把这一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实践主体:不仅有理性的能动性,而且有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扬弃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看作从事现实活动的“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马克思从实际来考察人的种种问题的观点,强调了人是实践的主体和人具有的实践的能动性,确实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一大突破,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证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仅建立在人的本质实践性上,仍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仍不能全部发挥。人的本质应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它要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由这一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活跃人的因素。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当然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他对人的认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囿于革命导师的理论,停止不前,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转变观念还应看到由于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所以每一个人由于其遗传因子、个人社会阅历不同,他寻求的实践活动方式也必然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追求目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采取一定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使教育对象在一种开放、活跃、积极的政治环境和气氛中,领略现有政治制度带来的温馨,并允许他们通过比较、选择,内化已经接受了的抽象政治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的施加定向信息去影响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相吻合,而人的实践性又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人们的一般活动规律和特点,从而决定了一方面人们能领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图,接受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性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给以指导,以减少盲目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由于人的实践性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有效的,但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和他人的矛盾是置身于人的本质中的,而人的社会性规定了个体的固体感,实践性规定了人接受思想教育交流信息的特性,因而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启迪觉悟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的目的,而人的自然性又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为自然实体感兴趣的利益去奋斗的,当人的自然性要求与社会性要求发生冲突时,特别是自然性要求恶性膨胀时,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软弱无力,这时需要管理,因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人的实践性就在于人的思维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促使人与人之间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互相沟通思想。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信息沟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信息沟通要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切忌不着边际地说教,随时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
第五篇: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一18页)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中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同上书,第25页)“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同上书,第31页)在马恩看来,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到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马克思虽然也承认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的天性,但他却认为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同上书,第84页)“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即“生产”不仅为人生产出财富,而且也为人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而是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则是所有制。这样,马克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制决定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是所有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利己心的。当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才有了利己心,才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而再建立公有制社会,可以消除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利他心,人们都能大公无私。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宣称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因为私有制产生利己心即私心,而私心又是万恶之源,所以,要消灭人的私心即万恶之源,首先就得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的“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生活的情况就与私有制迥然有别了。那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笔者注),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是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同上书,笫37、38页)而恩格斯则进一步描述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同上书,第3卷,第323页。)
然而,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人的本质并非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如利己心同情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思维属性(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与社会属性(如归属感不能离群索居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的基础便是属于自然属性中的利己心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绝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充其量只能给人的本质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或施加一定影响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凡在建立起“公有制”的地方,人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马恩美妙预言的实现,相反倒发现,凡是“私有制”所具有的“弊端”,“公有制”不仅都具有,而且“私有制”没有的“弊端”,“公有制”也能“创造”出来肆虐社会。“消灭私有制”的结果,人们不仅没有收获“共同富裕”,“进入自由王国”,相反倒弄得“共同贫穷”;而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被绑进“古拉格群岛”。
至于说建立公有制就能消灭利己心,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童话。不用说的,综观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有八九都死在任上,可谓在权力桌上不死不撂筷。而且还自己选择接班人,有的父亲选儿子,有的兄长选弟弟,这不说明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也有利己心吗?最高领导人利己心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广大芸芸众生了。“文革”时期,中国实行的可谓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农村农民房前房后种点庄稼蔬菜都被视为非法,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城市里理发的掌破鞋的都不允许单干,统统组织到“公有制”里,以避免“小生产”的“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况且人人都在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斗私批修”的毛主席的教导,“狼斗私心一闪念”。然而,庶几人人都在为了“利己”保自己而专门整人。所以,“文革”期间,不知有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就发生了。正如北岛有句名诗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可见“公有制 ”不仅不能消灭人的利己心,反而更加重了人的利己心。这也从反面证明,人的利己心和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真正是人的本质,它并不能随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
再说,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使马恩的人的“本质论”陷入逻辑悖论的怪圈中。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所谓事物的本质,即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稳定不变的,并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而“一切社会关系”,不仅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而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它的“总和”怎么能成为人的本质呢?
2006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处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聚13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其中,在高举“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方面,没有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在人的利己心的驱动下,财产的有效占用和积累增值仍旧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在人类尚未能找到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解决财产的占有与积累增值的问题的情况下,私有制就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是不可能消灭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核心观点,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显然这是有悖于人的本质的,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