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

时间:2019-05-14 17: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

第一篇: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

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

黄晓星

当春天的萌芽开始吐绿的时候,叶子自然地从树枝上长出来,植物自然地从种子中生出来,然而,即使用功能最强大的显微镜做最细致的检查,也不能揭示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出一株植物或一棵巨大的树,只是用光合作用来塘塞小学生的脑壳。

不需要仪器就知道,如果没有充分的外在条件,这个生命的过程就不会发生,如春天和夏天的温暖,尤其是水和光。如果去掉了这些外在影响条件,就是说天气过于寒冷、干燥、黑暗,就不可能有生长。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人们想要阻止生命或阻止继续生长的时候,就制造这样的条件,例如,把食品保存在低温、黑暗、干燥的地方。

我们发现创造和承载生命的那些力量的源头是阳光、大地、温暖、空气和水。因此看到,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物质,没有光,物质早已以无生命的形式存在了。一种有生命的物质能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出来,首先依赖光,光和其它的宇宙力量是所有生命的源头。正如今天科研的对象是物质一样,也许宇宙力量会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现在热衷于了解这个物质世界的奥秘,很自然,也很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们忽略了宇宙的力量和影响。倘若没有这些来自宇宙的、尤其是通过水促成的形成力量,植物、动物、人都不可能产生或存活。所以生命不是由种子或卵细胞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现在没有人相信世世代代的植物或动物的生命都压缩在一粒种子里了,而是,把种子或卵细胞看作来自宇宙的

就是真理,哪怕是错的也是真理,宗教就是非真理,哪怕是对的也是无法证明的。这种言论跟各门教派的教士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只有信他们信的神才是真神。政治宣传也充分使用这一招,强词夺理地告诉被统治的人们,只有他们做的一切才是正确的,你反正都要信。不懂什么是宗教、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政治的人,被这些强词夺理的言论征服了,因此,“反正我是信了”。

今天,科学界对人的物质部分已经熟知了,也许过于熟知了,以至人的精神不再被人看见和重视了。一个受精卵固定在子宫壁里,很像一颗植物种子埋在泥土里,子宫里的胚胎就从受精卵中长出来。母亲的“土壤”、母亲的血和生命力量,养育着它的成长,胚胎无所顾忌地把这些生命的力吸取到自身。在这个层次上的生命最多可以被视为一种类似植物的生命。然而若把人看作仅仅是一种生物体存在却是荒谬的。如果这样,生命就没有任何的目的,也没有任何的使命,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也没有了理由。

植物确实是纯粹的生物体,而动物除了它的生物体,还有灵魂。它活在动物身体内,让它能够表达喜悦和悲哀,表达植物所没有的感情。动物能有一个灵魂,因为它的身体和植物的很不一样。并不是身体创造了灵魂,而是灵魂需要一个与植物很不同的,活的有机体做生命的载体。动物和人的区别就像植物和动物的区别那样大。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动物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拥有了它生存所需的一切能力。而人必须缓慢地逐步掌握各种能力,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一场最艰难的过程。动物出生时就完成了,只需要个头和力量长得更大,能够生产同类,学会生存,就以为没有什么新需要了。

了智慧,并与创造的过程紧密相连。

孩子通过语言学习思考。不幸的是,在今天,思考被视作某种能用测试来衡量的、单纯智力的东西。然而原创的思考却远比所谓科学的思考伟大得多,即使最复杂的智力测试也无法测试出任何与真正的智慧有关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孩子全面的精神能力、而不是单方面的智力训练。

人智学把这种原创的思考的称为“Imagination”,中文翻译为想像,有点词不达意。人的心灵活动中有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志(willing),人智学认识到思考的高级表现称为“Imagination”想像,而思考的低层面表现在智力上,情感的低层面表现在七情六欲引起的内心波动上。情感的高级表现称为“Inspiration” 另外一个词不达意的翻译为灵感。意志的高级表现称为“Intuition,最后一个个词不达意的翻译为直觉,意志的低层面表现是不经过思考的过滤,在受情感低层面的驱使之下,通过行为表达出来。

从自我中认识自我

人要了解别人比了解自己好像容易些,但是,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又如何了解别人呢?自我只有感知自己的存在,才有可能去感知他人的自我的存在,在十二感觉中称为自我感,也是人类才具备的感知能力。所有被赋予了感情和意识的生物,即动物和人都有灵魂。但是在灵魂中只有人类才有的就是人的精神。人类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把灵魂和身体作为工具去使用,使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就如神圣的火花在燃烧着。由于这个精神的火花把自己作为个体区别于所有其他人,它也可以被称为“我”或“自我。“我”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最内在的核心,其他个体能接触到的、能体验得到的人的本质的是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本质。

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无论如何阐述都可以让人理解,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事情是:一个野生动物不会犯下无节制或邪恶的罪过,动物也不可能脱离自然、向着一种远离文明的方向发展,也不会让自己的罪过与日俱增。动物不会进食过量或沉溺无度,特别是它们的性生活,那是以一种几乎禁欲的方式,并在几乎不变的时间控制下进行的。

人们也许会由此得出结论,动物过着比人更为道德的生活。这是一个常见的、却严重错误的判断。因为,动物受那些制约它自身生命的律则及其环境的律则的约束,而人是唯一具有说“不”的自由的生物。他的大脑能容纳一切想象得出的思想,他的手能抓住一切东西,他的心向往着一切,他的意志欲求着一切,他不像动物那样受自然律则的束缚。因为,他有一个自我,自我在很大程度上能自由行事。这个自我是人类生命独有的部分,正是这

几个世纪后,再次投胎到一个新的身体里,由新的父母生养,这个过程叫作“再次投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化都知道这一点,我们管他为宗教,或宗教知识。

现代人接受了科学教育,并认为这样的观点或知识不可靠,形成一个完全格格不入的认知体系。人们自然不会尝试去“相信”它们,因此,最好就是不要相信。不过,可以让自己更详细地了解这些被认为是宗教的知识,然后试着和让这些观念停靠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段时间,通过体验自己的疾病、命运和死亡等。事实上,一个人要等整个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许会获得新的意义。人在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而自我的完善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站在这样一个视角看人生,人就不会为来生而补偿,遇到孩子的死亡或命运的打击时,无法摆脱这一生的煎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坏人”受到命运的垂青,而“好人”遭遇无尽的不幸。

孩子降临到我们中间是一幅美好的图景,孩子会自我展开来完成他们的使命,我们应当带着尊敬接近他们,理解他们来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我们保持着这种内在态度,决不会犯许多父母常犯的那种错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甚至实现自己的愿望的玩具,我们也不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孩子。虽然,没有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或没有子宫就不会有孩子的出生,但是,肉身是为一个神圣的创造而准备的,是男人和女儿接触的一个结果,并且自我的一生是在精神的命令下安排的,在精神体与肉身连结这一奇迹般的事件中,父母仅仅是一个帮助者,自我旅程还是每一个精神个体通过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的工作来完成的。

第二篇:从源头预防腐败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廉洁行为。日前,金河林业局森调大队让每名党员干部都签定一份《廉洁自律承诺书》,承诺做一名崇尚廉洁的党员干部。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通过召开全队党员动员大会,举办政治理论学习班,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廉政文件,并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立足本职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求党员干部和家庭成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家庭助廉承诺书》。认真贯彻林业局纪委及大队党总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依法从业,严格自律,规范言行,坚决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真正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

2011年1月3日

第三篇: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摘 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转变 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 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国家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布·鲍威尔的宗教观,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他对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还明显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总之,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

①直接投身现实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磨砺自己的思想。虽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社会现实问题,将等级、国家、法、宗教、市民社会等都纳入自己的议题中来,并且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逐渐深化;况且从“自我意识”到“人”也反映出马克思认识上的进步,但从抽象的理性、自由原则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却是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基本方法。换言之,马克思虽然从以上一些现实问题中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但一论及人的本质又往往悬浮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立面上,结果陷入玄想与空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大纲》的启发,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针对“原本”的批判,到从对宗教、国家、法的批判转向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在《手稿》中,针对异化劳动这一事实,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③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劳动异化了。因此要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也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可见,把劳动引入人的本质,拉近了人的本质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但是《手稿》中作为出发点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仍带有抽象化、理想化的性质,往往成为脱离现实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而马克思所表述的人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显然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说,这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过渡性,既与劳动联系而具有现实性,又保留了原有人本主义的色彩而具有抽象性,显示出马克思思想方法的不成熟。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谈到人的本质问题,但他猛烈批判了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这两项成果都使得马克思进一步消除自己思想中抽象化、理想化的成分,开始把劳动融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到了1845年《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至此,马克思终于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诸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正式确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诠释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一提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方式。按传统思维,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人的本质是人自身固有的东西,而人类、社会、历史都是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由于这种本质规定是人先天具有的,从而是僵化不变的,因此在说明现实变化着的社会关系时往往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但马克思在这里恰恰是根据关系来说明“本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起源和构成的基础,而是这些关系的“承受者”,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亦即人的本质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这样就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

第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更具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提纲》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其中,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在阶级社会中,以上各种关系都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这样社会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体系之中,要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只有在分析社会关系的历史体系过程中才有可能。在此后不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进一步发挥这一系统考察的方法,制定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但是,马克思论断的方法论义并不意味着它能涵盖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认识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各阶段认识的侧重点和特色,但绝不是泾渭分明。就说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吧,也并非到《提纲》中才提到。《在博士论文》时,马克思已经通过两位古代哲人关于原子运动的思想,开始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从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在《德法年鉴》时期,他主张将人的解放同人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844年马克思又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当然,这里“真正的社会联系”还只是应该意义上的理想化的社会关系。1844年《手稿》更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中介把人的本质与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直观理解,终于将实践与“现实性上”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较好解释了人的本质。这些都说明:一方面,马克思从社会关系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是由来已久、不断完善、最终定型的,并非最后一个阶段时才突发奇想;另一方面,既然这种考察视角由来已久,那么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的动力从何而来?社会关系自身似乎不能实现上述认识完善,显然是劳动这一概念的确立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 这一点《提纲》本身就可以证明。《提纲》明确提出“社会关系”的看法,但它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则是社会劳动实践。因为《提纲》一开始就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而它所包含的十一条可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实践的。所以与其说《提纲》是以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毋宁说它是从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的结合上来谈论人的本质,《提纲》的这一写作特点表明,劳动作为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既如第二阶段所述有过渡性质,但也具有恒久的意义。只有将劳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内涵。

二、横向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涵——劳动、社会关系、需要 通过纵向梳理,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意识”、“自由”、“人”到“劳动”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过程,认识到马克思在这问题上的方法论变革。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论从“劳动”或是“社会关系”单方面地概括人的本质的内涵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另外,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说过:“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这里,马克思直接把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作为同一观念来使用,即人的本质是需要。这样在横向结构上,人的本质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需要、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如何构成人的本质的呢?

1、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劳动)和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内在本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这就是说尽管社会关系视角具有开创性的方法论意义,但这并不能抹煞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意义。因为马克思这里所理解的劳动是“一般劳动”,是一个科学的抽象,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合理的抽象。其中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其精神的关系,并且促生出人的三重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劳动使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使动物水平的自然属性提升为人的自然属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劳动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使动物的群体特性提升为人的社会属性;在人与其精神的关系上,劳动还使得语言、符号、文化产生,使动物处于萌芽水平的智能跃升为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属性。可见,劳动对人的意义非常重大,就人的产生而言,正如后来恩格斯所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人的存在和发展而言,劳动使人成为自然属性、社会④ 4 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使人成为人。总之,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本质的主要依据,我们正是“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他不能仅限于对人的本质作抽象的一般规定性研究,还应在此基础上回答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的具体规定性或现实本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抛开劳动实践来考察人的本质。我们知道,人人都有劳动本质,这是人所共有的性质,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现实的存在样态各有不同。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把类本质内化到自身,才能获得现实的本质,成为现实的个体主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说明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现实本质的过程,同时是将劳动与社会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共同说明人的本质的过程。

第一,从理论自身发展要求来看,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其目的是要把人和动物分开,在这个层次上,只要指出能否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现实劳动,就足以达到目的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现实本质,其目的是把人和人分开,在这个层次上,就必须具体指出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和怎样从事劳动,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从劳动到社会关系是“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第二,从理论的宗旨和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解放的学说,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地是要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主要不是人和动物有何不同,而是这个或那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人的不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群众的命运。在阶级社会中,如果只是认识到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都是人,都和动物不同,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只有从他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认识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斗争,才能有力地指导现实的革命活动。

总之,马克思正是在承认人们共有的劳动本质前提下,具体到这个或那个经济形态中去考察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由科学抽象到科学具体的认知飞跃,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一飞跃中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辩证统一的。

2、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辩证统一于人的需要 那么人的需要则正好把二者贯穿起来。因为:

第一,人的需要引发出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首先,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⑤例如西方国家二战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力图通过刺激人们的有效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振兴经济的目

如果“劳动”揭示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人的现实本质,5 的。其次,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⑥换言之,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决定的。可见,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人的需要的引导,而且在此引导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相互联结起来。

第二,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又会对人的需要产生反作用。首先,生产力水平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基础,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与生产力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而且人的需要不是凭空臆造的,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中,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需要。其次,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任何社会关系产生之后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人们就是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要也必然受到已有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这种影响还表现在,每个人都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个人的新需要的满足日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对每个人的需要整合的结果,但它反过来又促成了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个人也是在日益密切的社会联系中产生远距离直接沟通这一新需要的,开始这些需要是零散的,后来社会关系对此加以整合,即把个人的需要和所能提供的信息融汇到互联网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媒体存在,使得网络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而网络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总之,变化的社会关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的需要,不断塑造出新型的多样化的需要。可见,在制约和影响人的需要这一点上,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有着共通之处,二者通过对人的需要的反作用相互联结起来,共同警示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撇开社会发展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说“人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是人的劳动,也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动因和推动力,同时人的需要也受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相互联结,彼此统一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⑦总之,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中,劳动、社会关系、需要三个层面的涵义缺一不可。马克思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点,遵循“类——劳动——内在规定”和“个体——社会关系——现实规定”两个思维向度,综合考察了与之相应的人的两种存在形态即类存在和个体存在,科学说明了二者在人的需要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揭示出人的本质多层面的内涵。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0页。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第40卷,189-190页。

③ 同上,1版,第42卷,96页。④ 同上,1版,第42卷,3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9页。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第3卷,514页。⑦ 同上,1版,第1卷,439页。

第四篇: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 》——楚女

好句: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读后感

兔之眼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读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描述出理想化的教育、纯真可爱的孩子、充满爱心的老师,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这是小学教师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孩子不断注入满满的爱与包容的一场奋斗!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小谷芙美老师大学毕业后初为人师就遇上了问题学生铁三。铁三性格古怪,形象邋遢,爱养苍蝇,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发怒竟然会咬人。这样的学生不常见,但是摊上一个就难以消受。小谷芙美老师起初被铁三深深刺激,几近崩溃,随着日益了解,小谷老师慢慢把握了铁三的性子,给予他尊重和理解,逐渐赢得了铁三的感情。

第五篇:回到生命本质

希望

——读《安妮日记》有感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引言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我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并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

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如此卑微的要求,竟也能成为这女孩最大的生命支柱。我感受到了一点,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我认为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

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 比这更愉快吗?”

在绝望之中,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美好的企盼,吉蒂,一个幻想出来的朋友,给了安妮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是一个纯洁的心灵,或许会被他人误解为天真和无知,但她依然长存,时至今天,她的精神也陪伴在我们身边。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而我们则需要在社会的各种压力下,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希望、梦想。在一次次的阅读过后,我看到的是残忍凶杀下隐藏的希望,而这种振奋人心的东西,不是二十五个月能吞没的,在绝望之中,天总给我们留下一道窗户,让我们看到期盼,看到光明;让安妮看到星星、自然的美好;让我们听到心曲的悠扬。

我愿意相信善良。因为这样比较幸福……

下载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生命的源头认识人的本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问题说开去 摘要:哲学由开始包罗万象到现在无家可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剥夺,落得四海为家的地步,但是研究人是哲学始终不弃的领域,关于人......

    人的本质(模版)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宝清县电影公司 陈红英 近年来,国内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B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石 „„ 马克思通过双重的批判而获得了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特别是借助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揭示了在黑格尔对历......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1.人是从何处来的?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人类的创造主。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1上帝说这话的意思是,他要创造一个属灵的生命,因为上帝本......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与社会之外而存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