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1.人是从何处来的?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人类的创造主。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1上帝说这话的意思是,他要创造一个属灵的生命,因为上帝本身就是个灵;上帝要创造一个有道德的生命,因为上帝是个有道德的存在;上帝要创造一个有理性的生命,这个生命必须有头脑和能思维。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这些,但诸如人体或人的头脑何以反映了上帝的样式,我们仍无从复在。
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2所以说,上帝照着他的形象,藉着他的属灵的生气和地上的物质成分,造了人类。
因此,除了天使之外,人类是我们所知的唯一能同上帝相交和敬拜神的被造之物。你们是绝对找不到有马和牛跪下祷告,求上帝赐智慧和带领的!人类不单单祷告祈求神,也建造各种类型的教堂来敬拜上帝。是上帝将这一愿望装在人的心坎里,因为人是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和可贵的本质,被创造出来的。
2.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
人乃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他有着一个灵,圣经常把这灵称是“心”。3人也有着一个魂,这魂关涉人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司令部则是人的大脑中枢。人还有着一个体,体将灵和魂维系在一起。因此,人是由体、魂、灵构成的。上帝原初的目的,是使人的灵不断与神的灵相交。这样,人的灵就能通过魂和体向外界发出真善美的绚丽光彩。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数人执迷不悟地阻塞了自己的属灵的通道,他们只接受外界通过人的肉体的七情六欲所产生的刺激。于是,人体开始藉助贪食、好色、骄傲或其它类型肉欲的贪恋,驾驭了人的存在。由于人的魂受到了体的控制和支配,它便会处心积虑地设法叫肉体感到愉快,结果到头来人的灵被淹没在私欲熏心的恶浪之中。
人类始祖亚当原初的灵象面明镜,它映照出了上帝的荣光,他的心灵显然具有上帝的形象。由于上帝亲自向他显明了自身,神的道路在他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人在犯罪堕落后,他心灵的镜子被蒙上了厚厚一层云翳,变得暗淡无光,他不再能清楚地看见上帝。鉴于此,人们不再受到圣灵的引领,而是受到败坏的肉体或罪的扭曲的思想操纵或支配。《创世记》的作者栩栩如生地描述道:“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4
人刚被造时,他就有着事奉神的天性与能力,因为他生命在上帝的同在与显现之中。
只要人的灵遵循上帝的旨意和保持事奉神的纯朴天性,他便能永葆向善的生命活力。然而,一旦他远离了上帝,维护自我利益遂成了更为重要的事。于是,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荣、脸面和属肉体的生命,不惜欺骗、伤害或残杀他人。由于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他具有不可估量的趋势或趋恶的能力。正是由于人具有某种类似神一般的能力,他们比起任何自然界的动物更能造福于世界,也更能给世界带来破坏与毁灭。
神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认为,伊甸园里的亚当原先能不犯罪,他若继续保持这一天性,就能做到不会犯罪。相反,他将义上添义,在公义之路上攀登新的高峰。令人痛心的是,亚当堕落了,他遂陷入罪恶的泥潭中。
这即是为什么耶稣呼唤世人,要想得见上帝的国必须“重生”的原因。5
人的灵必须被耶稣基督的宝血洗净,才能恢复原初的状态,并在圣灵的浇灌下更换一新。一旦人的灵被置于圣灵的掌管之下,人的魂和体就不会受到外部物质世界的支配,而是受到内在于人的灵的调遣。
3.果真有亚当和夏娃其人吗?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是否纯属神话传闻?
我相信真有亚当、夏娃其人,这也是对人类起源一个最妥贴的解释。“亚当”一词的原意是“红色的”或“来自大地”,它也被用来泛指“人类”。上帝起初造了亚当、夏娃这对夫妻并在地上繁衍出人类的子孙后代的圣经记载,并不冒犯我的理性。即便有一日我了解到这个故事纯粹是对上帝造人的寓义性的描绘,我的信仰也不会受到丝毫动摇。
人类的祖先绝非是在进化上低于人类的动物或类人猿,他们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颇有能力和智慧的完美杰出之人。人类由于堕落和偏离了上帝的形象,他们在进化上不但没有走上坡路,而是一落千丈,坠入黑暗的深渊之中。
一些人会查问伊甸园曾座落在何处。圣经告诉我们,伊甸园位于以色列东部,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来,它们分别是:比逊河、基训河、底格里斯河(希底结河)与幼发拉底河(伯拉河)。6伊甸作为这四条河流的汇集地这一地理参照提示我们,伊甸园曾座落在当今的伊拉克或叙利亚北部一带。
古代的中国文化对伊甸园也有所提示,中文字里的“西”字乃意表两个人在园子里,该字可追溯到至少三千年以前。它表明,在基督教诞生之先,居住在中国的百姓原初来自西域,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峡谷一带;中国人的早期祖先很可能已经熟悉亚当、夏娃居住在伊甸园的故事。
4.人类的所有种族是怎样起源的?
根据《创世记》一书的记载,人类所有的不同种族都衍自于挪亚。众所周知,人类始于亚当和夏娃,但他们很快就变得邪恶起来,“终日思想的尽都是恶。”7
当上帝垂视这个世界时,他所见到的是血腥的暴力。地球成了一个可怖的居住场所,因为人们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私欲,获取食物、配偶和维护家族的利益,不惜相互残杀。所以,上帝要除灭这些暴戾恣睢、恶贯满盈的世人,并藉着挪亚和他的后代,肇始了一个新的人类。8
于是,上帝降下了一场大洪水。洪水消落后,挪亚和他的妻子、三个儿子(闪、含、雅弗)以及儿媳们存活了下来。
含成了埃及人、埃塞俄比亚人、其它黑肤色种族和曾经生活在今天以色列地区的迦南人的先祖。雅弗的后裔包括希腊人、海岛的居民和定居欧洲与俄罗斯的人。闪成了闪族人,即犹太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祖先。
5.什么是原罪?
原罪是一神学上的语汇,它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亚当的堕落。如上所述,人原初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他满有公义和自由,能够自由自在地选择追随神或背离神的道路。然而,人没有听从上帝的吩咐,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由于人违背了上帝的这一诫命,他被逐出伊甸园,同生命树隔绝开来。9
自打那时起,人的灵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人的道德似乎生来就染上了痼疾。他的灵,即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变得残缺不全。
这就是原罪的体现。圣经说,人“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10
大多数的孩童都沾染上了叛逆的本性,他们总喜欢同你唱反调或对着干,这种逆反的天性乃源出于人的原罪。原罪的侵蚀使得世人丧失了道德上的自由,他们身不由己地驱向邪恶,成了恶贯满盈的世界、放荡形骸的肉体和十恶不赦的魔鬼撒但之奴仆。
惟有接受耶稣基督的人才能逆转向罪的定势或趋向,因为他们在基督里获得了重生,他们的灵被更换一新,与圣灵息息相通,从而能在主里过一个纯朴圣洁的人生。人若靠着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步的。使徒保罗深有感触地表示:“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11
他又说:“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12
保罗曾与自己堕落的本性苦苦争斗,到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即“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 8:1)他又进而阐释道:“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13
在耶稣基督里得着更新和变化,能叫世人从原罪的禁锢下解脱出来。
我们应当铭记在心的是,原罪是指人行恶的潜在趋向,而非指具体的恶行。负罪感才是因着人的恶行而产生出来的,但“原罪负罪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上帝不会依据人犯罪的潜在趋向来惩罚他们,他只会按照人据其认识而导致的恶行来施行惩处。因此,婴儿绝不会因着原罪而下地狱,他们从未犯下过任何罪行。
6.如果上帝事先已洞察一切,我又怎能谈得上有自由意志呢?
这也是神学家们多年来所力图解答的问题。圣经明确告诉我们,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并且,上帝早已计划(或前定)了某些事。他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14
既然上帝对宇宙间的万有洞察秋毫,他也必定有能力掌管这一切。那么,我们又怎能谈得上有自由意志呢?上帝是否事先为人的自由意志定好框框吗?回答是否定的。
上帝对天地间的一切事先预知就如同我们看挂在墙上的电影图片介绍那样。我们只要知道图片的顺序,就一眼能看出影片的开头、中间和结局,但并不需要控制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具体情节的转换和发展,只需察明从起始到终末的总体的状况。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一不完善的比方来描绘上帝的先鉴之明和人的自由意志是如何共存的。
尽管这样,人生中有些范畴是我们的理性难以捉摸的。关于上帝的预定论和先鉴之明以及与之截然相对的人的自由意志,自然就属于这些范畴。如果我们说“一切都取决于人自己”,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说“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切的一切上帝已经前定”,这就又误入歧道了。
在人的自由意志和上帝的前定论或先鉴之明中间,似乎明显地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若是我们的神学不能对这二者兼收并蓄,便会失去平衡。
这就好比是一场篮球赛,参赛的球员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投篮得分的球员是可见的球员,而不可见的球员则是那些传球和设制进攻或防守战略的人。假定不可见的球员能同可见的球员进行切磋和协作,或至少能通过口哨声给可见的球员信号和指示。
在上述例举的比赛中,不可见的球员控制着整个布局和行动。但是,在旁观者看来,可见的球员在支配着全场比赛。在这个类比中,可见的球员标志着人的自由意志,而不可见的球员则代表着圣灵、天使或恶魔。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形体的和无形体的,都在相互同工和相互交往。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个上帝支配人的永恒和不变易的法规,人们时常会从上帝那里得到爱心的帮助和指引,也时常会受到魔鬼撒但的百般阻挠。
待到我们在上帝终极启示的光照下更深刻地认识他时,我们才能解开宇宙间所有的奥秘。
7.什么是预定论?
预定论这一神学术语是指上帝依照他既定的目的,在事物发生之前已经预先定夺了一切。尽管“预定论”这个名词从未出现在圣经里,但其动词形式却被圣经作者使用过四次(参阅罗8:29,30;弗1:5,11),它被用来表明,上帝已预先定下,凡蒙恩得救的基督徒将得到神的赐福和荣耀。蒙恩得救之人又被称作是被上帝“拣选”的人。
预定论和拣选这两个术语所孕含的观念似乎是相互冲突的。首先,上帝作为宇宙的权能的主,对人类纷繁变幻的事件和每个人的生命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和掌管力。不然,上帝就谈不上是权能的主,他也不配称作是上帝了。再者,上帝赐给了世人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人能大言不惭地兴口说:“即使我犯了罪,这也是上帝要我做的,他凭什么叫我对此负责呢?”
很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这两个似乎彼此相佐的概念,进行了呕心沥血的探索,力图给予人们一个圆满的解答。他们就预定论发展了两种主要的学说:加尔文派的学者认为,上帝赐给了他所拣选的蒙恩得救之人不可逆转的恩典。你若是已纳入被拣选之列,就不能对上帝说“不”字。另一方面,阿米尼乌斯派的学者认为,上帝的恩典是人的救赎的泉源,但有可能会遭到人的抵制。在加尔文派的心目中,是上帝拣选了基督徒;而在阿米尼乌斯派看来,则是基督徒拣选了上帝。
使徒保罗对以色列人抗拒耶稣基督的福音作了一番恰如其分的阐释,此番阐释集预定论和人的自由意志为一体。保罗说:“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罗 9:18)。接着,他又对圣经记载的上帝使埃及国王法老的心刚硬一事,15作了神学上的描述。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阳光能使泥土硬结,却又能使蜡融化,这都取决于同阳光发生关系的是什么样的物质。倘若法老王的心温存柔顺,上帝便会藉助其大能使他的心变得更加柔和,而非更加刚硬。有鉴于此,关于预定论和拣选的神学概念千万不能成为我们原谅或放纵自己的罪的借口。使徒保罗这样说道:“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 11:33)
8.圣经有没有教导我们进化论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为进化论一词下一定义。对于科学家来讲,进化论通常涉及整个宇宙逐步衍化和生成的过程。在生物学或动物学的领域内,进化论是指现存的动物和植物起源于较为简单的生命形态,它们通过千百万年来的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和变异,进化成当下的模样。科学的进化论排除了对上帝的信仰或上帝创世的圣经观,它将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形式统统归咎于物理与化学无规则的力量胡乱碰撞后所形成的偶然性的产物。
圣经并没有教导我们盲无目的和充满随机性的进化论。圣经确凿教导我们的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宇宙天地。之后,局部的创造则是依照从简单的生命形态到更为复杂精细的生命形态这一规律进行的,上帝先造了水生动物,又造了哺乳动物,最终造了有他的形象的人。16
人类绝非是从原始的阿米巴进化而成的,他们是权能的上帝特殊的创造。17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圣经明明教导我们上帝的创造是按照“由低级向高级这一顺序”完成的。当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排列规律时,他们的实际观察总体上与圣经是相谐调的。可是,当他们试图从自己的发现中得出神学上关于上帝的创世理论时,就出了毛病。
自然界的生物由简单到更为复杂精细的顺序排列是个能够为人观察到的事实。然而,除了圣经或上帝的启示所提供的答案之外,它们的起源仍无从得知,科学上的探究和推测充其量不过是个理论,而非是个事实。
尽管这样,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无可辨驳地否定了科学的进化论:即迄今没有一个人观察到有任何生物从一种形态变异(或进化)为另一种形态,或从一种类别演化为另一种类别。我们也找不到在进化过程中死去的动物的化石或遗体。这个道理再简单也不过了,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上帝造物乃“各从其类。”
我想最能说明这个真理的例举是骡子。骡子是驴和马杂交的产物,它生来丧失了繁殖能力。换句话讲,驴和马在生物遗传方面十分相近,尽管它们杂交后会生下后代,但其后代彻底丧失了继续生育的可能。毋庸讳言,没有一种生物能同蛇交配后生出鸟类,也没有一个人同猿杂交生出飞禽来。宇宙间没有一例关于生殖的事实能说明进化论是站立得住的。
9.人死后往何处去?
人死后通常埋在地里,他们从尘土来,又复归于尘土。然而,人的灵却归入永生的状态,因为灵是永不朽坏或死亡的。依据我对圣经的理解,基督徒死后将进入被称为天堂的福地,与上主同在;非基督徒将进入地狱,遭受痛苦和折磨,他们在那里等候末日的审判。相形之下,凡进入主怀安息的人,却在等候上帝在末日的赏赐。
圣经并没有教导说,人的魂在人死后会陷于沉睡。例如,耶稣曾谈论了关于一个财主和乞丐拉撒路的故事。18拉撒路死后,进入了亚伯拉罕的怀里,他在那里得到先祖亚伯拉罕和旧约里的其他众圣徒的百般安慰。财主死后下到了阴间,他求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因为他在火焰里罹受痛苦的煎熬。我们注意到,在这个故事里,财主和拉撒路的魂都是苏醒的,他们晓得自己的身份,也能认出其他人。
人死后在阴间里会受到某种痛苦和折磨。既然火不能伤害人的灵,很可能这火是象征性的比喻。19 它或许是指人的极度的懊恼。地狱又被描绘成黑暗的深渊,人在那里孤独和哀哭切齿。20 圣经里的其它出处又把阴间称为火湖。21 不管阴间到底有何指,它总包含着这层意思:即遭受无边无涯、永无休止的痛苦,永远地离开了上帝和一切属于的美善。
10.圣经里有无关于轮回的教训呢?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
轮回是东方的一个宗教观念,它涉及到人的灵魂的转生。在某些文化传统里,人们相信死去的灵魂会以金龟子、雨水或震露的形式转世轮回。在尼泊尔,百姓相传恶人会以狗的形式转世,所以他们打狗毫不留情面。在印度,人们普遍认为,牛、耗子和蝗虫都是轮回转生之人。
关于轮回的观念总体上出自印度教的信仰,印度教教义认为,人的生与死处在永恒的轮回之中,每个人都同这一轮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果报应的法则或命运同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一系列的轮回来净化自己污秽和罪孽深重的灵魂,求得功德圆满的正果。轮回是无止境的,只有坏与好的轮回之分,对此没有任何解释、法则或道理可言,惟有混沌和盲目的命运在牵引着人的鼻子行走,以及人屡屡企图洁净自己罪孽但又以绝望和颓丧而告终的结局。
圣经里从未有过类似的教训,《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22在关于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里,财主死后下到阴间;拉撒路死后进了乐园,圣经把这一乐园称作是“亚伯拉罕的怀抱”。轮回转世的观念对于圣经是完全陌生的。
耶稣在登山变象时遇见了摩西和以利亚并与他们说话。23 摩西死了已有多年,但他的形象仍然未变。摩西并没有以威震天下的凯撒大帝或成吉思汗的形象转生于世。摩西仍旧是摩西,他从未丧失过自我。圣经教导我们,人从呱呱坠地那一时起,就永远拥有了自我的特性。24
你是永远不会失去自我特性的,你对自己在今生今世的作为负有全责,绝不会有什么第二次机会转世来洁净自己以往的罪孽和过错。轮回的学说是对基督教关于责任和审判的重要教训的辱没与反动。
有人宣称轮回是基督教的观念,这实在是张冠李戴了。轮回是印度教的一种观念,它已经完全遭到了人们的唾弃。这种观念给了世人一个虚假的盼望,因为你若一心想着轮回转世后的事,就不大会去积极倡导给人的今生带来任何一种道德上的改革。一旦你接受了印度教的命运观(穆罕默德的天命观里也有同样的说法),你便会扬言:“这些百姓都属低贱的种性,他们命该如此。”这样一来,你就根本不必挂虑喂饱他们、教育他们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之类的事了,反正你认为他们生来注定就是这个命。凡在轮回的宗教教义有着至大至深影响力的国家,是难以发现有社会公义和社会进步的。
相比之下,圣经却谆谆教导世人,我们对自己的邻居承担着责任,我们必须善待穷人和有需求的人。上帝深爱着世上每一个人,赐予天下所有人均等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惟独存在于人的今生之中。
11.圣经就人能在世上活多久是怎么看待的?
《诗篇》的作者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25 根据《诗篇》作者的说法,人一般活到七十岁,若是健康强壮,可以活到八十岁或更长一些。然而,我们若回到以色列人先祖的岁月中,人活到一百三十岁、一百四十岁或一百五十岁,是很常见的事。假若我们再往前追溯至上帝创世后不久的年代里,人的寿命达到了九百岁或之上。当千年王国降临且世上不再有罪的存在时,世人将又能活到两百岁、三百岁,甚至更长久。
12.神对人的计划是什么?
你若回到《创世记》这卷书里,便能发现上帝对人这样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26 上帝希望人能繁荣兴旺起来,这不单单是指子孙的繁衍,也是指人在灵命上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主结下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果子。27
上帝总是盼着人类能如同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沙石一样繁盛。对人口增长实行人为限制的粗暴武断作法,是与圣经宗旨相违背的。
上帝也要人类能征服撒但,他委派我们去降服它和驾驭它。耶稣基督赐给了我们这一神圣的权柄,他叫我们彻底铲除撒但所造的一切罪孽,即贫穷、压迫人民的枷锁、无知和信心的缺乏。耶稣基督要我们给百姓带来温馨的福祉,把他们从摧毁人类的黑暗势力中解救出来。
当我们驾驭住了伤害人类的妖孽和魔鬼的势力之后,上帝便会要我们治理地球,管理好河流、空气、田地和鸟类。我们要杜绝对河流和空气的污染,停止为了个人的金钱利益,肆无忌惮地剥夺大地的矿藏。我们应当臣服在上帝的手下,成为满有智慧的万事万物的照管者。上帝希冀着我们作为他的儿女来管理这个世界,给它带来灿烂夺目的公义之光。我们在世上的主要目的是成为被造之物的看顾人,并在上帝的恩眷下茁壮成长。
在《威斯敏斯特缩略本基本要义》手册中,长老会的基督徒们认为,人在世上的首要目的,是荣耀至尊的上帝和爱他到底。《创世记》里要人照管世界和所有被造物的使命若是脱离了荣耀上帝这一宗旨,便丧失了一切意义。我们应当毫无保留地把自身交托给上帝,挚爱他、与他同行和与他契合。
先知弥迦以其慧眼,高屋建瓴地概括道:“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28
参照经文注脚
1.创1:26 2.创2:7 3.参阅罗10:10 4.创8:21 5.参阅约3:3 6.参阅创2:10—14 7.创6:5 8.参阅创6:7—8 9.参阅创3:2—24 10.诗58:3 11.罗7:24 12.参阅罗7:15—20 13.罗8:2 14.参阅弗1:4 15.参阅出9:12 16.参阅创1:20—25 17.参阅创1:26—27 18.参阅路16:19—31 19.参阅但3:25—27 20.参阅太8:12 21.参阅启20:14—15 22.来9:27 23.参阅太17:1—3 24.参阅太17:1—8;可9:2—8;路9:28—36 25.诗90:10 26.创1:28 27.参阅加5:22—23 28.弥6:8
第二篇: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人的本质问题说开去
摘要:哲学由开始包罗万象到现在无家可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剥夺,落得四海为家的地步,但是研究人是哲学始终不弃的领域,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只有哲学才可以给予解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应将他们的思想相结合,来创立更为完善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键词:人的本质;类;社会关系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这是上大学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类活动大到探索宇宙,小到研究微生物,然而我们却不能借助任何一种科学仪器来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而这个最艰难的任务是心理学无法解决的于是它历史地落到了哲学的肩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浩如烟海,我主要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本质问题作一个浅析,原文这样讲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21
下面就从这段话说开去,简单谈一下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逻辑思路是先写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再写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问题,接着谈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最后我认为人的本质理论应将二者结合。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化身,是 1《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56页。○从“世俗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悲惨,外界力量的强大使人们无法应对,人们感到的是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想要寻找一种依靠,一种慰藉,就在现实世界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虚幻的存在,在那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锁链上的花朵”,他也承认并肯定了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所以说宗教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即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给神,给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这也能解释为何东方的神像东方人,而西方的神像西方人了。所以,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从“你”“我”“他”这些单个的人中抽象出来的人们所固有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其实我在没有了解马克思包括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之前,就认为人的本质首先是人不是别的不是动物而是所有人的本质,即是人人都具有的抽象地存在于人自身的东西,只是我不知道这种人所共有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和哲学家的区别吧。
然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他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前提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的本质是人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但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并不是旨在说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意指人本质形成的方法,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形成的。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对于那些整日坐于书案前冥思苦想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马克思告诉他们,他们的工作是徒劳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错了,不应在抽象地逻辑思维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而应在现实性的角度上来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不愧是天才,所以给予这样的赞誉是恰当的:“他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
马克思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出现了两个致命错误。
一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历史的进程来考察人的本质理论,于是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孤立的抽象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不仅把作为个体的现在之前的历史而且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加之于人身上进行考虑,正是这样才促成了现在的人的本质如何。老师也说过:“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正因为有历史感,才会有现在的人。”这是费尔巴哈的错误之一。
第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类”的说法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的共性即是“类”,费尔巴哈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所共有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情感。但是这种观点来应用于社会现实中却没有任何意义,按此观点人的本质人人皆同,那么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毫无实际价值了;而马克思的人性论却是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用他的理论可以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阶级、民族、文化和宗教差别。原因很简单,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所以必然导致这些差别的产生。
这些批判确实是鞭辟入里,入骨三分,但细细思来,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即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确实是所有人类共有的,确实是超历史的,而且即使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也是都拥有这些特质的,这一事实可以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我很困惑,难道说马克思错了吗?但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以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又作何解释呢?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他们的思想都说服了人,掌握了群众,理论都彻底,说服了人,难道二者都对又都错吗?2
转念一想,他们站的角度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费尔巴哈是站在抽象性的角度来考虑人的本质,所以可以是超历史进程可以是超阶级的;而马克思站在了现实实践的角度上,所以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可以抽象的空谈,因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天才的发现,只是二位哲学家所站的角度与立场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相互抨击是难以得出理想结果的。
我认为应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相结合。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天然具有人的“类”属性的,即使无法显现也是潜藏于人身上的人类共有的本质,后来随着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有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使得原先潜藏于人身上的本质显现出来并使人的本质在其特征表现上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9~10页。○所差别,但本质还是一致的即人都拥有理性、意志和情感等。这也能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举个现实中的案例来讲。前些年出现的狼孩、猪孩,他们在和人类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显现出人的属性,有一定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然而无论家养的宠物和人生活多长时间,即使终其一生,它们仍然不会具有人的特质。所以,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看法,我认为那些属性并不是动物性特征,仍然是人才具有而动物并不具有的属性。3
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时候还是一个粗毛胚;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像是刻刀在粗毛胚上进行雕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的本质。于是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
马克思确实是非常的伟大,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几乎将近完美,而且观乎现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所有哲学家大都承认并遵循着马克思的观点,但我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不应是到此结束,它还应也一定会向前发展并更加完善,或许我们永远得不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但我相信,作为人类,我们定会向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无限的靠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柴毅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翁志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第三篇:人的本质(模版)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 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四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宝清县电影公司 陈红英
近年来,国内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思,有的试图从现代科学和西方行为科学等中吸取某些合理因素,有的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改革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仅限于此还是很不够的。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有生命力,要想发挥较高效率,必须从更深层次上转换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心,从思维方式上寻求一番整体性、根本性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人的研究;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同样缺少不了对人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都给我们这样的昭示:必须深入研究人的问题,即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的本质内容规定的社会本位主义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在这种单因素的人的本质构成论的指导下,不仅抹煞了人的本质的丰富的内容,否定了人的本质中规定和影响人的阶级性和
社会性的诸因素,使人们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形成和变化的理解失去了可能,而且还必然得出一些片面的逻辑结论,这就是完全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降低到机械物的水平,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忘记了教育对象实际上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作为被教育者,他需要教育和社会的作用和改造,具有他制性和被动性;作为教育者,他又对被教育者和社会发生反作用,具有制他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了忘记了前者必须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具体表现出不能尊重、理解、关心教育对象的自主权。
2、在价值取向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由于我们过去只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先天合理性。虽然知道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表达的集体主义思想内容(个人的才能发展必须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忽视了我们所讲的集体主义并不是无视和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努力为社会工作,国家、集体也切实关心个人,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整体,而不是把集体主义与个人需要完全对立起来。
3、忽视了人的本质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是通过需要表现出来的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只重视精神需要,认为解决了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把人的物质需要看成是万恶之源,忘记了马克思主义一条最根本原理: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的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文化、科学、政治等其他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由其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遇
到的困难而产生的。二是用“物质文明”来替代一切工作,忽视了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一定要有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保证,造成了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需要是受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所规定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这一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被忽略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对空,从思想教育工作者方面看,一味地单纯说教,不立足于帮助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因而也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更激不起他们的思想活动,从而转变思想。
4、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 过去一段时间,在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上,一会儿强调灌输,辅之以朴素的身教;一会儿又强调灌输的方法过时了,等等。总之,不是强调其一,就是偏离其他,没有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时期探索出来的一些好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方法上采取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忽略了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还可以采取疏导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等等来进行,忘记了盲目接受或强迫接受一种政治信仰、信念或世界观,都是无法达到其内化效果的。
通过前面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偏差就在于缺少对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面向现实来研究人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原本是些最普通、最常见的、最切实的问题,然而真正弄通它们却不容易,长期以来,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主张,人的本质仅在于人的社会性,我们说,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只要探讨人的本质,就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是否到了这里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呢?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才真正把这一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实践主体:不仅有理性的能动性,而且有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扬弃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看作从事现实活动的“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马克思从实际来考察人的种种问题的观点,强调了人是实践的主体和人具有的实践的能动性,确实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一大突破,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证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仅建立在人的本质实践性上,仍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仍不能全部发挥。人的本质应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它要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由这一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活跃人的因素。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当然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他对人的认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囿于革命导师的理论,停止不前,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转变观念还应看到由于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所以每一个人由于其遗传因子、个人社会阅历不同,他寻求的实践活动方式也必然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追求目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采取一定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使教育对象在一种开放、活跃、积极的政治环境和气氛中,领略现有政治制度带来的温馨,并允许他们通过比较、选择,内化已经接受了的抽象政治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的施加定向信息去影响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相吻合,而人的实践性又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人们的一般活动规律和特点,从而决定了一方面人们能领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图,接受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性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给以指导,以减少盲目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由于人的实践性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有效的,但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和他人的矛盾是置身于人的本质中的,而人的社会性规定了个体的固体感,实践性规定了人接受思想教育交流信息的特性,因而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启迪觉悟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的目的,而人的自然性又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为自然实体感兴趣的利益去奋斗的,当人的自然性要求与社会性要求发生冲突时,特别是自然性要求恶性膨胀时,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软弱无力,这时需要管理,因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人的实践性就在于人的思维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促使人与人之间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互相沟通思想。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信息沟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信息沟通要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切忌不着边际地说教,随时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
第五篇: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一18页)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中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同上书,第25页)“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同上书,第31页)在马恩看来,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到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马克思虽然也承认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的天性,但他却认为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同上书,第84页)“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即“生产”不仅为人生产出财富,而且也为人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而是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则是所有制。这样,马克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制决定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是所有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利己心的。当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才有了利己心,才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而再建立公有制社会,可以消除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利他心,人们都能大公无私。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宣称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因为私有制产生利己心即私心,而私心又是万恶之源,所以,要消灭人的私心即万恶之源,首先就得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的“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生活的情况就与私有制迥然有别了。那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笔者注),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是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同上书,笫37、38页)而恩格斯则进一步描述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同上书,第3卷,第323页。)
然而,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人的本质并非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如利己心同情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思维属性(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与社会属性(如归属感不能离群索居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的基础便是属于自然属性中的利己心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绝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充其量只能给人的本质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或施加一定影响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凡在建立起“公有制”的地方,人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马恩美妙预言的实现,相反倒发现,凡是“私有制”所具有的“弊端”,“公有制”不仅都具有,而且“私有制”没有的“弊端”,“公有制”也能“创造”出来肆虐社会。“消灭私有制”的结果,人们不仅没有收获“共同富裕”,“进入自由王国”,相反倒弄得“共同贫穷”;而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被绑进“古拉格群岛”。
至于说建立公有制就能消灭利己心,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童话。不用说的,综观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有八九都死在任上,可谓在权力桌上不死不撂筷。而且还自己选择接班人,有的父亲选儿子,有的兄长选弟弟,这不说明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也有利己心吗?最高领导人利己心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广大芸芸众生了。“文革”时期,中国实行的可谓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农村农民房前房后种点庄稼蔬菜都被视为非法,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城市里理发的掌破鞋的都不允许单干,统统组织到“公有制”里,以避免“小生产”的“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况且人人都在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斗私批修”的毛主席的教导,“狼斗私心一闪念”。然而,庶几人人都在为了“利己”保自己而专门整人。所以,“文革”期间,不知有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就发生了。正如北岛有句名诗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可见“公有制 ”不仅不能消灭人的利己心,反而更加重了人的利己心。这也从反面证明,人的利己心和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真正是人的本质,它并不能随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
再说,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使马恩的人的“本质论”陷入逻辑悖论的怪圈中。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所谓事物的本质,即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稳定不变的,并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而“一切社会关系”,不仅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而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它的“总和”怎么能成为人的本质呢?
2006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处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聚13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其中,在高举“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方面,没有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在人的利己心的驱动下,财产的有效占用和积累增值仍旧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在人类尚未能找到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解决财产的占有与积累增值的问题的情况下,私有制就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是不可能消灭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核心观点,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显然这是有悖于人的本质的,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