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时间:2019-05-14 14: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第一篇: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常力源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得出结论: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①。

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新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能够创造环境去推动受教育者的本质发展。社会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育关注的是人。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的,所以教育必须关注生活。然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没能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只是给予了学生走向分数的通行证。言重一点,学生成为了书本知识的奴隶,变成了“学奴”。而学生一旦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格的独立,就无所谓真正的心灵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就会贫瘠,精神家园就会荒芜。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彰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树立了社会体验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验中得到启迪的教育,这种教育更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品质教育、生活教育,是从实践出发,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四体验”课程建设。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即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高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高三学生体验工厂生活,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学生利用寒暑假去见习社区干部、参加社区建设、参与志愿者行动。同时,我们还在全国文明社区咸嘉湖社区建立了一个“爱心超市”,定期组织学生捐赠日用品、慰问贫困家庭,受到了团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与友好单位合作,建立起一个学军基地、三个学农基地和三个学工基地。每一次活动进行十天。学军活动,把学生带到军营中,与战士们同训练、同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纪律与团结:学农活动,把学生带到浏阳、宁乡等偏远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体验到诚实与生命的尊严,很多学生离开农家时,泪流满面;学工活动,把学生带到现代企业,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让学生体验到严谨与效率。

在社会体验教育中,自主教育是核心。学生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反思。这是一个实践内化为意’识,意识指向自我,然后去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更正确、更积极地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着力引导学生由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自我的方向发展;由对外部世界的批评向对自我世界的构建转变;由随波逐流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逼近。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形成一种情感,由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再上升为人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思维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创新是人的本性。创新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而且维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精神,着力点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创新能力,则指创新的基本本领,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选择、辨别信息的能力等:创新人格,指的是富有创新性的人格特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创新素质教育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在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主权,做到课堂“三拓展”,即向课堂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的个性拓展,打破“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状况,关注前沿学科研究成果,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还举办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学校科技节,我们聘请刘筠、黄伯云、朱作言、何继善、张履谦等院士为学生举办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机器人比赛、航模机模比赛、化学试验比赛等。科技节参与人数之广、活动内容之多、奇思妙想之丰富,让人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说,科技节是他们最为快乐的节日。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如今已初见成果。今年。在全国中学生小发明创新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两名学生代表国家分别参加数学、生物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双双折桂。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要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这样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要建立平等、合作、理解韵新型师生关系,要努力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自由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眼观六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去做;解放学生的脚,让他们,自由行走。要允许怪异想法的存在,鼓励学术的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同时,要特别注意,创新素质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的,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关注学生的未来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国际视野教育,有利于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相互间的认同,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2003年,我们引进了英国“A—LEVEL”课程,创建了湖南师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2006年,我们又引进了SUC课程体系,为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三年来,参加雅思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拿到了6,5分。申请到了国外大学的深造资格。

此外,我们还先后与澳大利亚史宾威中学、英国布鲁克豪斯学院、加拿大南波特中学、韩国仁川晓星高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今年,英国“精英人才的摇篮”伊顿公学还派出教师到学校讲学。

从去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了200多名学生访问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出访时,学生住在外国学生的家中;回访时,外国学生住在我们学生的家中。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又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一位正留学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写给我们的信中说:是湖南师大附中的教育。让我在世界知名大学如鱼得水。

国际视野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对待异域文化,我们要提倡国际理解,采取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爱与和平的态度,以文化合作与生活理解为核心,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决反对对民族文化的妄自菲薄,坚决抵制对民族文化的“自殖民化”,坚决摒弃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放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一旦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因此,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是当代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文化自主性的坚持,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封闭。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要使人学会与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会对自身文化的承续嫁接。

第二篇: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在人类社会中,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有自身的、现实的发展需求,其内在的情感、精神以及价值、理想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中,其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一切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情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政党关系等,进而形成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产业之间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体现着人的本质。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而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

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是人的价值与全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价值是抽象的,而社会关系则是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的,相对来说它也是现实的。人的价值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一个人只有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才能创造财富,实现并证明自身的价值,以此推动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无不受到这些关系的制约,并取决于这些关系的认可;我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其实可以等同于个体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其贡献的大小基本上可以通过人们对你的尊重程度来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只有

通过人的社会关系来判断。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其科学性就在于谋求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人的发展需求,关心人的利益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科

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理解了人的本质,深刻领会人的本质的哲学内涵和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适时、恰当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内在发展的需求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篇: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让成长之路花香弥漫

三、为自我成长打开一扇敞亮的窗。

人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成长过程。只有先超越自己,才能超越一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田万生教授在做专题讲座《自我成长》时指出:“凡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自我成长是一辈子都要面对的一个课题。”是的,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成长是每个人一生中唯一的把握。作为学校的领导和我们这些教研人员,平日里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成长问题。而无论是校长,还是教研员的成长状态和个人素养,对教师的持续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本着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负责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修好自我成长这门陪伴自己一生的课程!

1、德养——成长路上最靓丽的风景。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繁茂的大树,才能是它的果实,功业是它的枝干花叶,那么道德修养就是它的根基。要走好成长之路,首先需筑牢道德修养的根基。修身养性,尚德敬业,以德促学,以德养慧,以德励志,以德治校。从诸多名师、名校长的身上,您会发现凡办学有建树、治学有大成者,必身正行端,德高于人,堪为楷模。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卓立校长在报告的最后向我们深情地道出了他任校长十八年来的切身感受,那就是“有限的权利,无限的责任”。责任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无限的责任”尽显一位校长在责任面前的自觉担当和责在人先、利在人后的奉献情怀。“无限的责任”的背后分明蕴含着身为校长所要面对的无限的使命、无限的挚爱、无限的忠诚、无限的付出、无限的劳作„„也正是这“无限的责任”铸就了史家胡同小学今日的辉煌,唱响了史家胡同小学和谐教育的篇章。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谈了他眼中的几位好校长:任人唯贤的崔中林校长——破例引进诚荐贤,清正廉洁不贪钱。人格魅力好雨露,晚秋黄花绽鲜妍。锐意革新的陈志岩校长——远瞩高瞻视野宽,激流勇进敢争先。强将手下兵不弱,笨鸟飞入青云端。礼贤下士的赵庆刚校长——愧无育英才,幸有顾庐遇。清华入一朝,春秋轮五季。饮水常思源,求实总自律。新功未建成,宿志犹持续。语坛迷惘多,务本终不弃。玉犬催金鸡,芳草年年绿。赵谦祥老师眼中的几位好校长虽然各有风骨,或求真务实、任人唯贤,或锐意教改、竭力创新,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但是他们都共同具备了“唯才是举”的特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心,用才的魄力,养才的胸襟。也只有具备了“唯才是举”特质的好校长,才能培养出好教师和名师。用人体现校长的见识,展示校长的胸襟,凸现校长的人格,彰显校长的智慧。一腔真诚、公正无私、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用其所长应成为现代校长必备的智慧和胸襟。

不管是为大家做报告的几位知名校长,还是报告中提及的几位校长,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卓识胸襟都令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的校长,在拥有教育思想、管理能力、渊博学识的同时,更应该拥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因为,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量,能凝聚教职员工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能激励教职员工努力奋斗;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事先做人,树人先树德。只有写好大写的“人”字,站在道德之峰的至高点,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好校长。身负教育重任的校长,还有我们这些教研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人格塑造,涵养情操、蕴蓄内涵、修炼德行,让崇高的道德修养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靓丽的风景。

2、专业素养——成长路上最有力的臂膀。

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校长是培养人才的首席领导,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校长专业素质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教学领导力。北京市十四中学的校长王建宗在做《办学育人的专业素质修炼》的报告时讲到了校长司职的两条主线——行政线和业务线,他认为校长就是要在行政与业务之间修炼,行政能力修炼的核心是提高以人成事的能力,业务能力修炼的核心则是提升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

校长不能只做学校管理的行家,更要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深谙教育教学的规律,熟悉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在学校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基本环节和教科研、校本教研、少先队活动等常规工作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能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及时掌握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站在全局调控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坚持和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参与指导开展教研和教科研工作,有效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校长还应该成为学校的读书引领人,带头读书,逢会必学,用学养耕耘自己和教师的头脑,更新自己和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善于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挤时间学习业务、钻研业务,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练就过硬的专业能力。校长的专业素养是横贯职业生涯的主线,它的养成、提高、发展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共鸣响。因此,校长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锤炼、不断提升,用自己的坚实的专业修养来带动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说到校长的专业素养,也使我想到了我们教研员的专业素养问题。新教育专家朱永新教说得好:“教师走多远,就能带学生走多远”,同样“教研员走多远,就能带教师走多远”。多年的教研员工作,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连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的思路行为牵动着教师的课堂课后,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师素质;教研员的理念思想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改方向,教研员的工作成效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厚实的专业素养是教研员学科建设领导力的坚实支撑。为此,作为本土“专家”的教研人员,应该勤于学习,做教育教学理论的普及者;慎于思考,做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勇于实践,做新课程理念的共同实践者;善于合作,做校本教研的合作者„„努力达到郑州市教育局田保华副局长对教研员提出的四项要求——具有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专家的理论水平、领导的组织管理才能、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和服膺的教研员。

3、心理素养——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阳光。

心理素养是其他素养形成和发展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或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养。心理素养对于一个人终身成就和幸福水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知识与文化素养。

校长的心理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而成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田万生教授在谈及如何培育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自我成长时,开出的妙方是——清理负性积淀,充实当前自我,构建美好未来。

一、清理负性积淀。要想达到自我成长的良好境界,首先要清理以往积淀下来的不好的情绪,如:怨恨、嫉妒、偏激、抱怨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形成的负性情绪,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其实有时候这些不良情绪恰恰是影响了我们工作和生活、影响了我们成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清理负性积淀是我们完成自我成长的关键一步。

二、充实当前自我。要想充实当前自我,需要学习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比例:一个人的成功,人际关系占百分之八十五,专业知识占百分之十五。这足以说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学习如何做决定(做决策)。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果断准确地做出决定,这对个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学习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在这个问题上,田教授不仅分析了压力产生的原因,还告诉了我们减轻压力的方法,如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提高自己的能力,使之

与职业相匹配;减少无益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真实的自我„„

三、构建美好未来。关键是要找到未来的目标、找到达到目标的路径、确立达到目标的实施方案。田教授的报告中说到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这句话是——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有流通的价值。是呀,行走在路上的我们,往往不是在追忆昨天的来路,就是在憧憬明日的去路,而常常忽视如何走好今天的路。从过去到未来,从现实到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珍惜今天,把握当下,怀着一颗充满阳光的心坚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心理素养——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阳光。如果校长的心中充满阳光,就会把阳光播撒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坎上;如果教师的心中充满阳光,就会把阳光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坎上,这样,校园就会阳光灿烂。因此,修炼个人心理素养、塑造阳光心态应成为每一位校长的必修课程。

一位好校长,必定是经历了艰难险阻、千锤万磨之后成长起来的。对每一位校长而言,成长的过程即修炼的过程,修炼自己的思想力,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航标灯;修炼自己的行动力,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源;修炼自己的修养力,使之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示范。成长的过程还是自己生命质量不断提高、生命内涵日渐丰富的过程,是将事业融入生命中使生命日益生动饱满的过程。作为一名校长,既要为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负责,也同样要为自己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负责!

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不尽的话题。通过这次研修,使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懵懂到澄澈、练达的过程;成长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成长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校长;无论是你,是他,还是我。我们不仅要学会关心他人的成长,关注他人的发展,为他人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希望和力量、提供空间和保障,还要学会关心自我,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成长的征程中,只有目标,没有终点,让我们以成长的姿态携手踏上征程,一路同行!

第四篇:《关注人的发展》的读后感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笔者认为:

(一)关注人的发展是数学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以前,数学课程过分重视或片面化地理解了数学自身的学科课程而相对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当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已成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认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根本思想。基于此,数学课程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它不但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认知上,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三)关注人的发展的几项具体实施措施

1、关于“发展性目标”的设立

2、关于“问题情景——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课程模式

3、关于课程学习评价的新认识

以上摘自《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读了这篇教学理论,我不禁想起我县实验高中大门题写的校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以人为本”。不能单纯地理解教学就是教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牺牲学生的创造性,因为,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挑战者。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共同研究者。

第五篇: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人的本质问题说开去

摘要:哲学由开始包罗万象到现在无家可归,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剥夺,落得四海为家的地步,但是研究人是哲学始终不弃的领域,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只有哲学才可以给予解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应将他们的思想相结合,来创立更为完善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键词:人的本质;类;社会关系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这是上大学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类活动大到探索宇宙,小到研究微生物,然而我们却不能借助任何一种科学仪器来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而这个最艰难的任务是心理学无法解决的于是它历史地落到了哲学的肩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浩如烟海,我主要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本质问题作一个浅析,原文这样讲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21

下面就从这段话说开去,简单谈一下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逻辑思路是先写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再写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问题,接着谈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最后我认为人的本质理论应将二者结合。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化身,是 1《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56页。○从“世俗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悲惨,外界力量的强大使人们无法应对,人们感到的是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想要寻找一种依靠,一种慰藉,就在现实世界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虚幻的存在,在那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锁链上的花朵”,他也承认并肯定了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所以说宗教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即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给神,给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这也能解释为何东方的神像东方人,而西方的神像西方人了。所以,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从“你”“我”“他”这些单个的人中抽象出来的人们所固有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其实我在没有了解马克思包括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之前,就认为人的本质首先是人不是别的不是动物而是所有人的本质,即是人人都具有的抽象地存在于人自身的东西,只是我不知道这种人所共有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和哲学家的区别吧。

然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他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前提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的本质是人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但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并不是旨在说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意指人本质形成的方法,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形成的。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对于那些整日坐于书案前冥思苦想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马克思告诉他们,他们的工作是徒劳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错了,不应在抽象地逻辑思维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而应在现实性的角度上来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不愧是天才,所以给予这样的赞誉是恰当的:“他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

马克思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出现了两个致命错误。

一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历史的进程来考察人的本质理论,于是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孤立的抽象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不仅把作为个体的现在之前的历史而且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加之于人身上进行考虑,正是这样才促成了现在的人的本质如何。老师也说过:“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正因为有历史感,才会有现在的人。”这是费尔巴哈的错误之一。

第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类”的说法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的共性即是“类”,费尔巴哈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所共有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情感。但是这种观点来应用于社会现实中却没有任何意义,按此观点人的本质人人皆同,那么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毫无实际价值了;而马克思的人性论却是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用他的理论可以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阶级、民族、文化和宗教差别。原因很简单,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所以必然导致这些差别的产生。

这些批判确实是鞭辟入里,入骨三分,但细细思来,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即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确实是所有人类共有的,确实是超历史的,而且即使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也是都拥有这些特质的,这一事实可以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我很困惑,难道说马克思错了吗?但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以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又作何解释呢?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他们的思想都说服了人,掌握了群众,理论都彻底,说服了人,难道二者都对又都错吗?2

转念一想,他们站的角度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费尔巴哈是站在抽象性的角度来考虑人的本质,所以可以是超历史进程可以是超阶级的;而马克思站在了现实实践的角度上,所以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可以抽象的空谈,因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天才的发现,只是二位哲学家所站的角度与立场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相互抨击是难以得出理想结果的。

我认为应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相结合。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天然具有人的“类”属性的,即使无法显现也是潜藏于人身上的人类共有的本质,后来随着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有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使得原先潜藏于人身上的本质显现出来并使人的本质在其特征表现上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9~10页。○所差别,但本质还是一致的即人都拥有理性、意志和情感等。这也能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举个现实中的案例来讲。前些年出现的狼孩、猪孩,他们在和人类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显现出人的属性,有一定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然而无论家养的宠物和人生活多长时间,即使终其一生,它们仍然不会具有人的特质。所以,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看法,我认为那些属性并不是动物性特征,仍然是人才具有而动物并不具有的属性。3

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时候还是一个粗毛胚;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像是刻刀在粗毛胚上进行雕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的本质。于是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

马克思确实是非常的伟大,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几乎将近完美,而且观乎现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所有哲学家大都承认并遵循着马克思的观点,但我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不应是到此结束,它还应也一定会向前发展并更加完善,或许我们永远得不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但我相信,作为人类,我们定会向人的本质问题的真理无限的靠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柴毅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翁志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下载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的本质(模版)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宝清县电影公司 陈红英 近年来,国内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B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石 „„ 马克思通过双重的批判而获得了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特别是借助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揭示了在黑格尔对历......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1.人是从何处来的?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人类的创造主。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1上帝说这话的意思是,他要创造一个属灵的生命,因为上帝本......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与社会之外而存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课堂教学:从内容中心走向目标中心 ——中国目标教学20年回顾与展望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上,1985年、1986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