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时间:2019-05-14 17:5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浅析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真正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帮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是解决中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难学,提不起兴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未读其文,先闻其趣,能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好的教学导语犹如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引领学生登“堂”入“室”。那么,文言文教学中的导入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艺术性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三、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四、联系性和启发性

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一篇精心设计的导语,在教学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见的导语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导入法。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如教学《曹刿论战》就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以及毛泽东对齐鲁长勺之战的高度评价导入,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这次战役的欲望。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则以历史上纳谏的故事导入。

二、情境渲染型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三、教具导入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四、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名人名言导入,笑话漫画导入,诗歌导入,概述情节导入,目标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比较分析导入等等。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要达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的导入起笔生花)

让语文课堂的导入起笔生花

江西省奉新二中

王书晔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招”,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地、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语呢?我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积累的经验和听课所得到的启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情导入:闲花落地听无声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深深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语言调动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景描绘出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每篇课文甚至每堂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并且不断创新,别开生面,精彩纷呈。

教《散步》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午后,阳光是暖暖的,春风是和煦的。你的爸爸、妈妈、还有你带着你年迈的奶奶散步在田间的小道上,会发生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跟着作者莫怀戚的脚步去体验这个故事吧。这样调动激情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心自然为之而动,情也自然由此而发,从而调动了他们想去急切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

二、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陶冶人的性情,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听听歌曲,甚至两人一起共同欣赏学唱。所以我就抓住学生喜欢音乐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契机来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让他们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对课文的兴趣。在教《荷叶 母亲》这课时,我播放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打动了学生们,把学生的思绪都带入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母爱的世界,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 母亲》,去再一次感受那份真挚的爱吧!”

三、图片、影视导入: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多媒体教学使用中,适当采用图片、影视导入,对这堂课气氛的渲染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图片影视的感性认识,加上教师的激情语言的解说,就会提高学习的热情。

在教授《安塞腰鼓》这课前,我犯难了:很多学生连腰鼓都没见过,怎么能 读懂文章,体会文中的感情呢?后来我在网上发现不光有腰鼓的图片,而且还有陕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的视频,在看课文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相关图片和视频后,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文一探究竟。

四、诗词导入:清词丽句必为邻

诗词导入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既可以复习学过的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引用未学的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习《再别康桥》时我是这样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感。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悟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情感自然,这样的情境,亦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会那诗情画意,去体会那多样的离别之情。因为这些诗词的导入,为课前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找到适合每篇课文的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入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让它成为每一堂语文课最精彩的亮相者。

第三篇:让劳动生花

让劳动生花--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荣演讲稿

让劳动生花--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荣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科学院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锦涛主席在社会主义荣耻观中,讲到了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所

以我今天要发表演讲的题目就是《让劳动生花》。

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每个公民的根。

劳动是人的进化。

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人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古猿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最终走出森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劳动,才能使我们祖先由动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不劳而获是犯罪的重要思想根源。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百折不挠,让华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难而上;

孜孜不倦,使中华英豪,充满激情,争做栋梁。

纵观历史,正如鲁班,李冰……哪一位能工巧匠不都是从平时的劳动中汲取经验以及总结成事。“劳动”就是为了激发人们潜在的本能。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正因为如此,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才会在此次“两会”中提出新世纪青少年的“八荣八耻”,才会在其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就,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

光阴是短暂的,大学的时光更是很容易一去不复返的。在此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抓紧身边的分分秒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将来的大事谋发展。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一部人类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劳动何以为荣?我们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说到了吗!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祖先类人猿,只是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

劳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劳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人类大踏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劳动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劳动是财富之母,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产物。

好逸恶劳何以为耻?皆因好逸恶劳者不劳而获,将个人的幸福和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在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者不劳动,劳动者被剥削和奴役,却被视为“卑贱者”。但剥削者最终因好逸恶劳、骄奢淫逸被劳动人民所推翻。

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以辛勤劳动为荣。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剥削制度,实行了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成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光荣的思想才能变成现实。

说起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或许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不多。但对做什么工作才叫劳动?什么样的劳动才算是辛勤的劳动?恐怕不少人并不明白,说不上个道道来。所以,一谈到劳动的问题,一讲到就业的问题,一提到从事工作的环境或地点去处的问题,很多同学就闹不明白,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意见,就闹思想情绪,精神萎靡不振,这也嫌累,那也怕苦,不去工作,更不愿意去劳动。为什么有些同学对工作总是挑挑拣拣?为什么有的同学光想去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生活待遇好、工资收入高的地方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生活待遇不好、工资收入低的地方工作?一句话,就是有的人总想做自认为体面、轻松、舒适、享受的工作,就是不愿意从事平凡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智慧课堂教学建构心得体会

龙门中学

白远勤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安徽铜陵县一中 茆诗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下载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

    让语文课堂从

    让语文课堂从“开始”美到“结束” 响石中心学校教师 余万知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龙华东方小学 周素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让语文课堂更加幸福

    让语文课堂更加幸福 “儿童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

    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 浅谈语文课堂要渗透环保意识 人类在地球的孕育中诞生,走向高度成熟……并不断演变着、持续着!但是,正是她孕育出的“儿女们”不但没有没给她安乐,相反的......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