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范文)
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因为某些学生因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尊重 激励 相信 进步
一些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这其中有所学内容越来越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
一、农村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
1.尊重方能消除学困生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
农村中学的学困生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一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学困生,久而久之,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学困生就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条件。
2.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方能畅通无阻地沟通。
学困生处于学困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所谓“教师的期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成长中的伙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
3.尊重和理解,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
学困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有表现优秀的方面,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学困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老师工作的都深有体会。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困生
1.用心关爱,激发兴趣。
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困生的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教师做到情感投入,师生双方才能敏锐感应、互相吸引,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有一天我中午值班,一位个子矮小的母亲要找个学生,在得知是我班的一位特殊学生(眼睛斜视,写字我都不认识,每次考试总在四十分左右徘徊)时,我让这位学生出来。他的妈妈把一大包的衣服送给他叮嘱他几句要走时,这位学生说:“妈,路上小心,慢点走。”在看过许多学生接到家人送到物品感到理所当然时,当时我的心被触动。随即我对他说:“马强,你刚才的一句路上小心,慢点走,你妈听到后一定心里暖暖的。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也许从没被老师这样夸奖过,他不好意思地走了。后来我发现他愿意找我说话了。在一次课上他居然举手要主动当着我和全班学生的面背诵一首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虽然在背诵时有些重复,可最后还是赢得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相信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2.抓住机会,正确引导。
学困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因此,他号召全校教师对学困生要“以柔克刚”,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感化学困生,让学困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学困生在心灵上虽然受到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
上课喜欢发呆,课上总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就是我班李志。一次课上练习仿写:“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到你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我刚出示完题目,发现李志又在发呆,不知道又在想些什么。这时我说:“给大家两分钟思考待会我要看看谁最有才气。”教室都安静下来,我轻轻地走到李志的桌前轻声地对他说:“待会我请你说说你想出来的句子。”听完我的话一开始他有点慌,接着开始认真看黑板,认真思考起来。两分钟后,我大声地说:“李志,你来试试。”大家都很意外也很惊讶。只见他略微思考一下,认真地说道:“朋友是你落魄时给你安慰的人;朋友是你荣耀时第一个与你分享的人。”话音刚落班级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尤其是班级的那些与李志玩得好的“铁哥们”一边使劲鼓掌一边说:“好!”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发现他上课明显认真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只要有仿写,李志总是写得很好。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质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尽管这种心理需要有时是微弱的,但它确实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所以,只要做有心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理解、激励他们,就能让他们找回信心,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3.持之以恒,坚定信念。
学困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有进步”。这是我常常后进生说的话。当然使得许多后进生与班主任交流时总能自信地说“我能学好语文”。
只要我们真心地理解和尊重后进生,就完全可以转化他们。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学困生思想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转化的条件。只有信其身,才能听其言,语文教师只有充满善意,以尊重和理解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在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观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起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教育观念,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走进课堂,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慢慢的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从
让语文课堂从“开始”美到“结束”
响石中心学校教师
余万知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正是如此,审美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它常常在寓教于乐中感染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语文课也要处处体现美。
一堂优美的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它取决于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更有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浸透着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时,才能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氛围中,带着一种享受快乐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根据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课堂应该从“开始”美到“结束”
一、从“开始”激发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是语文老师特有的优美外在气质。当然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的导入部分。
以真情实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绝不能把他们仅仅看做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条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以情激情,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优美的情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激发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从这堂课的导入就产生“美”,甚至能根据老师的导入情不自禁地说“真美”。
导入产生美的方法很多,有视觉的,有听觉的等等。下面我就举几个我教学中导入激发美的例子。
1教师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老师或者说是语文语言的美。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感动》时,我是这样深情导入的:感动是人间最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潮会不断地为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这深情地解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脑子里会闪现出一些感动的场面,通过老师这样入情入境的导入,这堂口语交际课学生能不开口吗?
2、用优美的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我就在上课开始播放了一曲《高山流水》,学生边听边欣赏,感受音乐的美,从而 以美好的心情来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
3、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老师导入的美。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江河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那茫茫的长满参天大树的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边说边在图上指出相应的位置)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东北地区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录像)这样的导入,学生既欣赏到了老师优美语言的解说,又欣赏到了小兴安岭的美景,听着听着,看着看着,他们就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真美!
这样的导入能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吗?
二、从“结束”回味美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当然要重视结束语。它不仅能精彩地归纳全堂课的重点,也能帮学生把本节课知识梳理清晰,同时也能为下节课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它是一堂课的精华。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好美的结束语。结束语的类型有很多,有启迪人生,升华情感的;有真情实感,富有诗意的;有语言生动,富有张力的等等,这就要看你学习课文的类型了。我讲两个我在教学中我认为感动学生的结束语:
1学习完《草原》一课后,我就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不禁轻声唱了起来,优美的旋律中流淌出的快乐洒在了同学们充满幸福的笑脸上,这节课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深化和升华。
2在学习完《匆匆》一课后,为了激励学生惜时奋进,我用白板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诗句,配一点轻音乐进行总结“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诵了两遍,学生激情高涨。美在其中。完美地结束了这一课。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与创造,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创造,它能开发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要求老师在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特别是每堂课的开始和结束。不仅要用“美”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要用“美”来结束这堂课,让整堂课“美”下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语文!
四川省隆昌县响石中心学校 电话0832——3580012 邮编642152
工作单位:响石中心学校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龙华东方小学 周素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胆小害羞,无论教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眼神无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东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课文学完后都还是不能流利的朗读„„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课堂书声琅琅,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
一、鲜活灵动富有层次的朗读
我的《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片段。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的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学生读出了“请求”的语气,读得很动情。)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尤其是“大娘”一词由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颇有味道。)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的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用“命令”的语气读,语气很坚定。)师: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的确,“活”的朗读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老课文,但是这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赋予它新的活力。“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等不同体验的朗读,把学生真切地带进了课文的意境里,再现了那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志愿军走一程,大娘就送一程,再走一程,大娘就再送一程。大娘的脚步老也停不下来,而志愿军呢,每走一程,都在恳求大娘停住脚步。每走一步,都在深情地回忆着昔日大娘那亲人般的恩情。此情,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此景,怎能不让人百感交集?在对语言文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吟咏与涵咏中,中朝两国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学生定会铭记在心,融于灵魂深处。这样的朗读无疑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层次的。这是朗读指导的最高艺术境界。通过“活”的朗读赋予语言文字更深层次的情感;通过“活”的朗读,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本,产生与作品主人公零距离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
二、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试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去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的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满是憧憬。
三、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在如教学《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陪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的享受。还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月童真的〈小小的船〉时,我选择了儿歌《小小的船》,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的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如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张逼真的照片中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让学生在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中领悟文中的意境,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但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孩子们那天真的想象,再也没有了那份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让人不禁有些遗憾。
没有美丽的画面,没有悦耳的音乐,有的只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当今让人不禁有些疑惑。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课本里的语言文字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具有饱满的艺术形象,我们应该让孩子畅游于文字之中,让语言文字在课堂上重新鲜活生动起来。
一、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的活力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大熊猫,在对“憨态可掬”的理解上,就让孩子先自己充分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又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孩子们就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大熊猫的可爱,同时在心中也就生出了热爱大熊猫的思想感情。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才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注入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的概念被赋予了生活的感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读书,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方法的美妙之处,让课堂充满读书声,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精彩。
二、让丰富的词汇,充实孩子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就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须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词汇,在课前把本课词语写到小黑板上,课堂上让学生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记忆,接着又让学生理解、造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写作交流时,也会运用其中。
三、让思想的表达,贯穿科学的写作指导
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写作,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各种写作方法,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习《面对错误》时,重点突出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告诉学生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同时又教学生使用添一添、删一删的方法来修改文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许多孩子都写出了优美的习作。我们常对自己说:我们每节课不需要多讲什么,只要每次都教给孩子一个写作方法,那么日积月累,还怕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吗?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让学生进行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人文分析,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基础课,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我们祖国美丽的汉字,体会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