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英国清教运动的性质(定稿)
论英国清教运动的性质
赵虹(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提 要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在清教运动的掩饰下发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清教运动实质上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舆论和组织准备的思想运动。
关键词 清教运动 思想运动
*
*
*
17世纪40年代,在西欧爆发了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划时代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革命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开始的,这便是清教运动。
清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清教与国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不是一场纯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信仰和传播清教对抗国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动员其它阶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清教运动的这一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清教运动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革命前的英国,资本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中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迅速增加,不仅有分散的手工工场,而且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有的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不仅在被称为英国民族工业的呢绒业中出现了手工工场,而且在一些新兴工业如采煤、冶铁、火药、玻璃、肥皂、制糖、造纸、纺织和棉织业等部门,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商业金融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更为迅速。各种商业贸易公司的成立和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1568年开设的伦敦交易所不仅在英国,就是在欧洲的金融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便使处于欧洲边陲的英国成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从15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农村中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总成就,超过了欧洲各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在经济上的实力日益壮大。然而,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封建专制的严重阻碍和种种限制。如骑士领地制度和各种横征暴敛等。这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日益上升。
最终,新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摆脱封建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迫切希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为本阶级服务的统治。这便是一场变革或革命的要求。然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但要推翻近千年来形成的国王、封建贵族和教会三位一体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仅靠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对反动的封建统治不满的各阶级和各阶层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道进行斗争,才有可能变理想为现实。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为本阶级服务的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阐明自己的主张,来动员一切力量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17世纪英国意识形态的现状决定了这场思想运动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圣经》具有法律的效力。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加强神学统治。还设立了异端法庭,仅在西班牙一国的异端法庭,先后判罪的异端分子多达38万人。〔2〕为了巩固神权统治,教会把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神学是教会的中心,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科学必须服从神学„„。
尽管到了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这时的英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刚刚开始脱离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深受宗教的影响。国王查理一世曾经说过:“在和平时期,人们是由教会的布道坛统治的。”〔3〕所以,当时的社会各阶级或阶层,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要求,往往都只有从现有的意识形态——宗教中去寻求思想武器,以便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易于被接受。这就是英国革命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现状之一。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又一现实是,英国资产阶级虽已形成,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还只能把它的思想披上中世纪唯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基督教的外衣。
基于上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现状,不难看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想鼓动一切反封建的阶级和阶层,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而斗争,就只有求助于宗教,利用传统的信教方式来达到目的。
革命前的英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它是英国封建统治者巩固和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专制王权的精神工具。国教的高级神职人员要由国王任命或批准,效忠于国王的神职人员对教徒的思想行为实行严密的监督,教堂讲坛宣传的是维护封建王权的思想,教会法庭对稍有反对封建王朝或教会的嫌疑的人都严格镇压。其它一切教派均无合法地位,并被视为“异端”而残酷镇压。同时,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国教上层僧侣,本身就是大封建主,他们霸占着大片的土地从事封建剥削,这种与封建统治完全融合的宗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仅不能利用其来反对封建制度,相反,要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反对英国国教。
基于上述现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把眼光放在与国教对立的清教这宗教派别上,寄予它革命的使命。
三、清教的教义恰好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它阶层的利益
16世纪60年代,瑞士的加尔文教传入英国。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一些不遵从国教的信徒,被称为“不从国教者。”这些人便是最早的清教徒。他们中的多数人主张教会独立,摆脱国王的控制,并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国教组织、教义和仪式作彻底改造。〔4 〕由于他们主张“纯洁”教会,从教会内部清除天主教的影响,故称“清教徒”,他们以教会内部反对派的面貌出现要求改革教会。
清教的教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个主要内容是,接受加尔文教的“前定论”观点,主张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国教组织进行彻底改造。
清教徒一开始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利用大学讲坛和布道方式宣扬自己的这一主张。他们认为人们无论做什么职业,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表现出成绩,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假如他是一个实业家,他的买卖做得越成功就越易成为选民。
清教徒要求简化并改组教会组织,反对国王为教会的首脑,反对主教制,主张建立民主化的教会组织。清教徒从1572年便向国会要求改组教会,废除主教制代之以教徒选出的上层教徒治理教会。〔5 〕如清教的著名领袖托马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1537—1603)156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时就鼓吹每一教区委任长老执行教规,牧师由会众选举,废除大主教、副主教等教职,一切教牧人员本职上地位平等。〔6〕这便是后来清教中一重要派别——长老派的主张。再如到16世纪末,清教徒中的另一些人提出了更激进的主张。要求各个地区教会,每个教堂独立自主,不设教务行政上各级总机构,各教堂由教徒群众共同管理,以民主的方式选聘牧师领导礼拜和布道;在教义上主张教徒可以自由解释《圣经》,各教区可以自行决定礼仪等。〔7 〕这即是后来清教运动另一重要派别——独立派的主张。而长老派和独立派日后都成为革命中的二个主要政治派别。关于教会组织制度的斗争在1588年达到高潮。〔8〕
清教徒要求改组教会的这些主张,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正如恩格斯所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不能够仍然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9〕
清教上述宗教思想,不仅曲折地把资产阶级从事的工商业活动神圣化,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曲折地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一切正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治、经济利益以宗教的形式在思想上的反映,深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和拥护。
清教教义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建立纯洁的教会,主张过简朴的生活。
清教徒对国教中保留大量的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十分不满,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十分繁杂。而每一种宗教活动都成为主教、神甫剥削收入的来源。清教徒要求从“崇拜仪式中清除那些他们认为是罗马教会迷信的残余。”〔10〕他们指责国教是“一片腐败”,要求“纯洁”“净化”教会。要求精简宗教仪式,取消教堂中华丽的装饰品、圣货、祭坛、彩色玻璃和大风琴音乐等。〔11〕他们认为凡是在《圣经》中找不到根据的崇拜仪式都是对上帝威严的侮辱。〔12〕他们反对牧师着制服,“认为这将在群众心目中永远造成牧师是具有特殊权力的属灵阶层这一印象,这与一切信徒皆有教牧人员职能的观念抵触”;〔13〕他们反对跪领圣餐,“认为这意味着面临在瓶酒中的物质身体表示崇拜;”〔14〕等等。清教的这一主张最早正式反映在1563年,这一年,在坎特伯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礼仪的《六条款》〔15〕,这是清教徒第一次公开提出自己这方面的主张。尽管这次要求改革的尝试以一票之差失败了,〔16〕但清教徒在这方面的斗争并未停止,相反,采取了以实际行动具体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斗争。许多清教徒开始采用较简单的崇拜仪式,并进一步主张过简朴的生活。
清教徒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在伦敦发表演说,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的习惯和仪式。他们以各种形式反抗国教中天主教仪式,散发反对国教教会的小册子和文章〔17〕,许多清教徒着较简朴的礼服。
清教关于建立纯洁教会,过简朴生活的思想和行动,一方面抨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对教会种种剥削的不满,得到广大手工业者、农民和城市平民的拥护。正因为如此,清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16世纪80年代,清教徒的数目迅速增加。在英格兰,清教徒纷纷脱离国教,建立不受国王控制的宗教组织。〔18〕
由此可见,清教的教义不仅仅反映了新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经济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它对封建统治阶级不满的阶层,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很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正是因为这样,清教产生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用它来号召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以达到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结果,清教的传播非常迅速。革命前的英国,不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是广大城乡小生产者、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大多信仰清教,使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可见,清教运动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和清教特定教义的必然产物。它担负起了宣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主张,鼓动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重任,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资产阶级的思想舆论运动。
当然,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终抛开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思想战线上同封建势力作战,涌现出了托马斯、霍布士、约翰·密尔顿、约翰·洛克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至此以后,资产阶级便有了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武器,而不必再借用宗教形式了。
注释: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231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朱森溥、陈麟书著《世界七大宗教》15 页,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3〕蒋孟庭主编《英国史》335 —336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11〕〔13〕马超群著《基督教二千年》186页、187页、186页、18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5〕〔8〕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上册,396页、396页,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
〔6〕〔10〕〔12〕〔13〕〔14〕〔16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基督教会史》(中译本)511页、510页、511页、510页、510页、5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391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5〕
一、除礼拜日及主要的基督纪念日仍为圣日外,取消其它宗教节日。
二、在所有教堂中,牧师在公共祈祷时,清晰诵读指定的圣典,使所有听众都能听清并受到教诲。
三、取消洗礼时,在受洗孩子前额上画十字的仪式。
四、由于许多领圣餐者年老、病弱及其它原因不能跪接圣餐,各区主教有权自行决定是否跪领圣餐。
五、牧师在行圣礼时着白法衣,不行圣礼时,只要服饰得体即可。
六、取消教堂的风琴。
〔17〕郭振铎主编《宗教改革史纲》348页、34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篇: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宗教文化与翻译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透过中西谚语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异同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 45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48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50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无法挽回的毁灭--欢乐之家女主角莉莉的悲剧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论安东尼• 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初探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运用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87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91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麦克白》的独白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 艺术特色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50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151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52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
153 中西方茶文化映衬的文化差异
154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
15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156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57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158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159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0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61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162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63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164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65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166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167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168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169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170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171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172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173 论《在另一个国度里》中的象征主义
174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175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7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77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178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79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180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181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182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183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184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185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186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87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88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189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0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91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92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193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9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95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96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97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
198 东西方生命观的交融--《春江花月夜》与《再回湖畔》的比较研究
19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
200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第三篇:论洋务运动性质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登
一、从洋务派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上历史舞台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它呈现经济的资本主义 洋务派是相对于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仇视
化及由此带来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进步趋势 ,同 一切外来事物的封建顽固派而言的。“洋务派是一个成分复杂 时也呈现国家主权独立地位的丧失和破坏、国弱民贫等方面的 的政治派别 „上到皇族亲贵与封疆大吏 ,下至普通知识分子和 倒退趋势。洋务运动作为这两种趋势中的重大历史事物 ,重要 商人买办 ,都可以进入这个行列。能把这些人维系在一起的 , 性和复杂性十分明显。研究洋务运动 ,对其性质的研究就不可 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是美轮 避免 ,而且很有必要。
美奂的 ,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使圣人生于今日 ,亦不可置‘洋 关于洋务运动性质的论述 ,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 务 ’不讲 ”。[5]笔者把这种对洋务派的定论叫广义的洋务派 , 一种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性质或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动运 他们的阶级成分虽复杂 ,但共同点都基于学“洋务 ”,尤其学习动;第二种认为洋务运动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进步运动;第 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 ,以巩固中国的封建制度。习惯上把在 三种观点基本上是发展评定论或者坚持进步和发展的双重标 兴办洋务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个强 准。第一种观点代表如“‘洋务运动 ’的实质 ,是要求在旧的封 大的政治派别叫狭义的洋务派(此乃笔者的提法)。狭义的洋 建统治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资本主义的皮毛 ,以巩固清朝的统 务派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影响力 ,是洋务运动的权力核 治地位 ,因此它的性质完全是反动的。”[1]此种观点只看到洋 心 ,但狭义的洋务派也内分为许多派系 ,有奕派系、曾国藩的 务运动在维护清朝统治上的主观作用 ,由此说明洋务运动完全 “湘系 ”、李鸿章的“淮系 ”、左宗棠派系等 ,各派系在学习西方 是反动的。这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 ,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如 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洋务运动在清朝中央以奕和文祥 洋务运动是“资产阶级的进步的改良运动 ”。[2]侧重洋务运动 为代表 ,地方主要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有权势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客观进步作用 ,这种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第 的清朝大吏为代表 ,不管他们的思想有何差异 ,但都从整体上 三种观点基本代表了洋务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 ,如洋务运动 根本服务于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握有洋务运动实权的洋务 “揭开了近代中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加快了中国迈向近代现代 派的思想 必然反映在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把向西方 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 ’的本质而言 ,它是以近代工业化 , 学习的思想理论积极地付诸实践 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化这个 为发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4]这种观点站在近代 , 潮流 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无疑是进步的。化的角度 ,把洋务运动放在具体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问题 , ,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思想中的保守性和封建性也 具体分析 ,探讨洋务运动的性质。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在此前 , 提下 ,谈谈自己的看法。定义洋务运动的性质须把握以下几方 在所难免 ,正因如此 ,它严重地窒息了洋务运动的活动 ,随着民
面的关系:洋务派与洋务运动性质的关系;洋务运动的内容与 族矛盾的加深和清朝统治集团腐朽性的加剧 ,洋务派开始发生
洋务运动的性质的关系;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洋务运动的性 分化 ,早期维新派产生。洋务派与洋务运动有一致性 ,也有区
质的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的关系。别 ,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单纯地从洋务派的阶级属性来定洋务
运动的性质 ,以洋务派的缺陷来折射洋务运动 ,或者仅以他们 收稿日期:200909 作者简介:彭光成(1981-),男 ,河南信阳人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西南近代政治史。115
思想意识中封建落后的一面来评价洋务运动 ,来论述洋务运动 于政府权利的干预 ,在一定时期限制了私人资本的进入 ,企业 的性质。产权不清 ,所有这些都制约了洋务民用企业的进步作用。但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的建立 ,开始沟通个体农民和近代工矿企业的 联系 促进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务农的人口被吸引
二、从洋务运动的内容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 , 进城市 ,促进了这些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并形成中国早期的 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编练海军和陆军、制造枪
工人阶级。它加速了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 ,客观上为中华民族 炮船舰、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等。的产生和发展 ,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起来 ,对近代中国 11创办近代军工企业 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影响深远。19世纪 60~70年代 ,以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陆军 , 3 文化教育方面
重要军工企业有: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创);金陵机器局 设1学堂、翻译馆 ,翻译西方书籍和创办报刊 ,派遣留学生。
(1865年创);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天津机器局(1867年 根据现有材料统计 ,从 1862年奕奏请设北京同文馆 ,到 1894 创)。整顿海防 ,筹建新式海军 ,这一活动开始于 70年代 ,到 年在烟台设烟台海军学堂 ,30多年间 ,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 1894年 ,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共有船舰 24所。派遣留学生 ,在整个运动期间(1860~1895年)经洋务 六七十搜。这些军事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是中国最早的近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 209人。培养了一批熟悉 代军工企业。它们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 西方语言人才、科技人才和海军人才。西方先进思想介绍到中 式设置 ,采用了近代机器设备进行生产 ,尽管当时机械化的程 国 ,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保守思想。度不高 ,在生产中仍然大量采用手工劳动 ,但它代表了一种新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传统的封建 的社会生产力 ,体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企业也普遍实行
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重本抑末 ”和“士 ”为 雇佣劳动 ,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不可否
“四民 ”之首、商为“四民 ”之末的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商人和 认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对外的依赖 商业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 ,也改变 性。他们完全是官办性质 ,所生产的产品不进入市场进行交
了传统的“夷夏 ”观念 ,向西方学习不再是“奇技淫巧 ”之物 ,他 换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企业管理存在封建化的倾向 ,用封建 们对中国和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
衙门方式进行管理 ,压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企业经济效率普 遍低下。如福州船政局设有“建丁营 ”,对工人实行军事管理;
三、从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当时每月定额经费只有 5万两 ,“薪水工食 ”竟占全部经费的
80%,造船费用远高于向外国购船费用。这些军事企业在引进 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
西方科学技术 ,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军事工业的创 势力公开勾结 ,镇压中国人民的抗争 ,清政府把太平天国运动
办 ,直接促进了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海防、陆防和对 为主体的农民阶级的反抗当作“心腹之害 ”,认为外国侵略者
外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海军从无到有 ,这在近代中 最多是他们的“肢体之患 ”。洋务运动开始确实有镇压农民革
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的重要历史, 命的反动性 ,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汉族官员曾 作用 ,在于‘始发 ’,它们是在中国封建土壤上兴办的第一批近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感受到新式武器的威力和在镇压人
代工业 ,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近代化的开端。”[6]洋务派 民起义过程中尝到了使用它的甜头 ,对发展近代军事机器产生
创办的军事工业 ,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是中国 了很高的热情 ,他们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但中外
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后 ,洋务运动对外就成 21举办近代民用企业 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必然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积极作用 , 19世纪 70~80年代 ,洋务派创办了大约二十几个近代民 就比较明显。“清政府举办的近代军用工业既有安内的作用 , 用企业 ,涉及航运、矿务、电讯、纺织、冶炼等事业 ,重要的有:轮 也有御侮的作用。有时以安内为主 ,有时以御侮为主 ,这是依
船招商局(1872年创)、开平矿务局(1878年创)、电报总局、上 据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的。”[8] 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创)和漠河矿务局(1888年创),它们采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军事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虽有镇压农 取官督商办的形式 ,“虽然要地方官僚的控制 ,但基本上是资本 民革命的反动作用 ,同时也有抵御外侮的进步作用 ,只是在开 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7]这些民用企业的存在 ,都有着抵制 始还表现得不明显。洋务派主观上维护清王朝统治 ,也有用它
洋商、与洋人争利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 反击外来侵略的愿望。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在第二次鸦片战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如开平煤矿 , 1894年日产煤高达 1000~ 争后有了改变 ,但他们之间仍存在矛盾 ,这是由中华民族与外
1500吨 ,质量好 ,不仅长期供应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轮船招 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所决定的。洋务派从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
商局等企业 ,而且抵制了洋煤进口 ,19世纪 80年代末占领了天 业和筹建海军 ,到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等活动的开展 ,从“求强 ”
津市场 ,进而远销海外 ,成为近代煤矿中最成功的企业。它们 到“求富 ”。随着 19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
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企业 ,但仍有较明显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 潮的到来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并没有达到维护国家独立和
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资本主义也 富强的目标 ,没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境况。随着社会生产力 有依赖的一面。民用企业也大多服务与之相关的军事工业 ,由 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落后性逐渐暴露 ,洋务运动逐渐 116
走向没落 ,主张变革封建政体的维新运动取而代之。
五、结语 事物的性质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从洋务运动的破产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所决定的。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来看 ,洋务运动的主要性质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海军的溃败 ,宣告洋务运动理论和实践 进步的 ,反动是次要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兴办机器工业 ,顺应 的破产。洋务运动的破产 ,并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古老中国走向近代的一个十分重要
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洋务派本身的阶级 的历史发展阶段 ,开中国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近代化的
局限这一主观因素:他们把维护封建统治作为根本出发点 ,不 先河 ,这种历史的巨大变革性开创应当肯定。洋务运动在历史
变革已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力量分散 ,在全国缺少统一的指 上发挥了属于自己的进步作用。这也是本文要说明的重点所
挥和领导;洋务派各派系集团办洋务动机不纯 ,集团利益倾向 在 ,这并不是否定洋务运动的种种缺陷。“资本主义是中国近和自我保护严重。例如 ,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在 1884的中法 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洋务运动顺应和促进了这种趋势
战争间竟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中日战争期 的发展 ,所以它有符合历史潮流的一面 ”,“说洋务运动顺应历
间 ,当北洋水师独立抗击日本水师时 ,南洋水师竟保持“中 史潮流 ,除了它发生时就包含‘御夷 ’这一方面并在七十年代 立 ”。客观方面的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百般阻挠 ,成为国内一 中期付诸实践外 ,主要表现在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
大阻碍 ,对洋务活动进行种种破坏。1876年 ,当郭嵩焘以公使 发展 ”。[11]洋务运动性质的研究还需依赖有关洋务运动方面
衔出使英国时 ,文士们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 ,郭嵩 的史料地发掘和搜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性到
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 底多大 ,依赖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程度。
责为异端邪说 ,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外国资本主义本质上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 ,他们利用中国官员不懂西方近代科技的心理 ,对中国进行露骨地欺诈和剥削。
第四篇:论太平天国运动
论太平天国运动
机械103班 051020211 刘景景
关键词: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摘要: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迫使人民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随着1851年金田起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拉开序幕,先后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于1853年定都天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历时13年。
太平天国运动初步担负起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提出了与历次农民战争不同的施政纲领,主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无法克服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最终失败。正文: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及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先后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于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通过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 田亩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其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其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为太平天国运动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鼓励兴舟辑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一,太平天国运动和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其二,初步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其三,利用西方宗教发动
起义,撼动了儒家的正统权威。在对清作战之余又要同外国侵略者作战,从而牵制了大量的侵略军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进而推动并鼓励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因此革命也就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再有太平天国也没有彻底战胜封建思想的武器。天京事变的起因就是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另外,参加太平军的将士大都是农民,他们大多是迫于生计才参加革命,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作为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的近代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然而,作为小生产的代表,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修订版
第五篇:论《山海经》的性质..
论《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过程
汉文0801张 瑞
内容摘要:《山海经》是上古文化之珍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学者都对其性质和成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笔者拾人牙慧,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新解,发掘《山海经》与史前文明之关系。
关键词:《山海经》;山海图;性质;史前文明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学之中的瑰宝,上古文化之珍品,是为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奇书。之所以称它是一部旷世奇书,是因为他在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洋洋洒洒描述了四十多个国家,五百多座山,三百多条水路,上百个传说人物,更有几百种神怪异兽。《山海经》集地理志,艺文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体,记述保留了上古那段神秘与混沌时期大量的历史与神话,其价值确实不可估量。另外,《山海经》还开中国图文并茂的叙事的先河,经文中所叙述的奇人异物,在山海图中均有形象的反映。下面我就从此书性质及其成书过程进行简单的论述。
谈性质,势必要先谈一下《山海经》成书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大多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这一阶段,从经文内容及历史来看是比较可信的。我们将先秦时代划分为上古阶段,而《山海经》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是上古的内容,秦汉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山海经》的创作提供了条件。有几个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赠送给皇上一只鸟,但它什么都不肯吃。当时的著名文人东方朔看到了这只鸟,就向皇上介绍了它应该吃什么。一试正如东方朔所说。汉武帝龙颜大悦,便问东方朔如何得知的。东方朔回答说自己是从《山海经》中看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汉宣帝时,上郡的一处洞窟塌陷了,有人在里面发现了一副叫作“反缚盗械人”的壁画,但无人知晓是何意。就在此时,当时的大学者刘向就向皇帝指出,这幅画叫做“贰负之臣”。皇上问他如何得知,他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中知道的。皇帝大惊,群臣哗然。从此读《山海经》的热潮开始蔓延开来。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汉朝时,《山海经》就已经被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所熟知。可见,较为完整的《山海经》在汉朝中前期就已形成。
而我们前文谈到,既然《山海经》是开中国图文并茂记述的先河之作,那么我们势必就要谈到山海图。事实上是先有山海图后有《山海经》,而山海图又是直接反映山海经文的最有利佐证。可以说是有了山海图的生动真实才会更突出《山海经》的精彩。所以在此有必要论述一下山海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众所周知,图画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我们古代的先民将所见所闻的东西以图画的形 1
式绘制在各种载体上,以示后人。而对于山海图,更是先人智慧的高度结晶。山海图在古代已久负盛名,历代名人均有高度评价。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流观山海图”的名句。晋代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在畏兽画中”等文字,可知在晋代山海古图是存在的。而且从《山海经》文字记载中,有很明显的为图说明的痕迹,如:《海内西经》中写到:“开明兽······向东立于昆仑上”。但很可惜,古本的山海图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散失了。但是山海图的存在是肯定的。
在此之后,南朝画家张僧繇和宋代的舒雅又为《山海经》重新绘制了一次山海图。根据《中兴书目》记载,张僧繇曾为《山海经》绘制《山海经图》十卷,宋代舒雅又重绘十卷,当然张、舒的版本于最早的《山海经》古图也不尽相同。但是很不幸,这版本的山海图亦亡。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存世的山海图就是清代毕阮和郝懿行所绘的版本。此二人对山海图的介绍在历史上可谓是最详尽的,而他们也对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山海图的版本及猜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和总结。毕阮写道:
“《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禹鼎也。《大荒经》以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徽与古异也······陶潜诗亦云:„流观山海图‟”。
而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序》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综上我们大致可以理清关于山海图的脉络。山海图的版本有三,前两个已经散失,无从考证,只留下各朝学者对其的猜测和分析。而这三个版本中,古本山海图是最能够反映《山海经》内容和精髓的版本,因而在众多版本中,古本山海图是最正宗的版本,价值最大,最值得研究。
既然古本山海图的价值最大,我们势必就要对以下古本山海图的来源与形成进行研究。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古本山海图的推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术说。
一.禹鼎说
禹鼎又称九鼎,夏鼎。相传夏代第一个君王大禹受九牧之贡金铸造九鼎,以象百物,使民知神奸。关于鼎禹的传说,见《左传·宣公三年》。至于这种说法,得到了后世的许多学者的赞同。其中不乏胡应麟,毕阮等大家的赞同。包括当代大学者袁珂也认为《山经》的部分古图由禹鼎之图演化而来。但是我们不仅要思考,如果此说成立,势必要有个条件,就是大禹铸鼎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所有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大多都是传说,真实性很难保证。而古人把众多的功德全归功于大禹一人,显然具有相当浓厚的巫术色彩和政治意味。战国时代,大一统趋势不可阻挡。为了迎合这种潮流和统治的思想,大禹铸鼎的说法很有可能因此诞生了,所以鼎禹说就个人而言认为不可信。
二.地图说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山海经》是古代的地图。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水,明帝便赐《山海经》于王景。可见当时《山海经》被看作地理书。我们现在翻看《山海经》原文,里面记述的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河流的确有当今地图的影子。而古代的毕阮和当代的袁珂都认为山经就是描述地理的古图。而当代学者扶永发更是认为,《山海经》及山海图均是
古代地图,显示了远古时代古昆仑所在的位置。而怪物的图画应是地理符号的象征,是对《山海经》所记述之物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此说较为合乎道理,但缺少考古学的支持,并且古图已经散失,证据不足,有待考证。
三.壁画说
考古学家曾昭燏等在所著的书《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中说:“沂南画像石中有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计有31副,···记录神话人物禽兽的书,以《山海经》最完备,此经原亦有图 ···我们揣测《山海经》原图,有一部分亦为大部分图画和雕刻···”
历史学家吕子方认为楚国先王庙上的壁画的故事主要是《大荒经》,屈原是看了壁画才写出了《天问》。
这种说法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在壁上作画记录事物是我国包括世界的先民在文字出现之前的记述事物的最普遍方法之一。而二位学者所说的壁画内容又于山海图所述内容相似并且时代接近,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但是仅凭一两处古代遗迹就将山海图判断为是由壁画而来未免又有断章取义之嫌,并且二者内容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又无法用古图来考证。但是关于楚宗庙壁画的形貌对我们了解山海古图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四.巫图说
此说认为《山海经》是古代的巫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当年古代巫师祭祖招魂送魂时所用的巫图和巫词写成的。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图画,而巫词也是口传心授的。到有了文字的时代,便将巫词记录下来,成为巫本。
关于此说,鲁迅的见解最具有权威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山海经》是“盖古之巫书”。他认为巫术的特点是,作者是巫,以记神事。而这两点正是《山海经》的性质和特征。而袁珂在鲁迅的基础上说山海图是巫图。
前面我们介绍的三种说法,我们细细想来,里面似乎都有巫术的色彩。从唯物历史的角度看,在那个远古的时代,我们的先民对于世界的把握和认识还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自然巫术作为时代的产物就诞生了。而在《山海经》产生的年代,中国又正处于巫史不分的时代,往往国家的最高首领就是巫术的最高首领,乃“全民皆巫”也。而从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发现的神路图,招魂图,送魂图等一部分古图及与之配套的经书,巫书可以看出此类以巫为根底,又含有古代神话的图文并茂的巫,本便是“全民皆巫”的遗存。由此推测,古本《山海经》便是古代的巫书,然后几经流传和发展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山海经》。
这样我们对《山海经》的古图大概有了一个较为透彻的了解,这对我们了解《山海经》的性质及发展就有了莫大的帮助,而对于古山海图和《山海经》的形成与发展,个人还有独到见解,结合下文在进行阐述。
我们在谈山海经文的性质及发展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各朝学者对其的定位。自古以来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而对它做的目录学分类也不统一。西汉刘歆在《上 <山海经>表》中论其性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此后的历代史籍目录颇有同其说者,如《隋书·经籍志》等,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
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此后也不乏同其说者,如《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性质的书。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看作是史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就《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来说,鲁迅的论断是确定不移的。
所以综上,以鲁迅为代表的“ 《山海经》是巫书”的观点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巫书一说的解释,在上文中已有介绍,不做赘述。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古时学者普遍认为是夏禹和伯益。当然此观点的可能性很小,和杜康造酒,仓颉造字如出一辙。经过我们上文的分析,《山海经》不可能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显然按照巫书的说法分析,《山海经》的作者定是一个群体,而且不是在一时完成的。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最初作巫图的人,然后辅以经文注释。然后经后世巫师的不断补充完善,在巫术色彩逐渐淡化的过程中,逐渐补充进文学色彩,最终形成现在的《山海经》。
这种说法目前被多数人所接受,可谓解释《山海经》之正义。但是笔者再通读《山海经》数次之后,不禁对于前人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异议。我发现前人的观点大多都十分的主观化,也就是用今人的思维意识形态去看远古存在的事物。我认为对于神话色彩浓郁的此类书籍决不可以今人的角度去观察,要尽量站在古人的角度,洞察古人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在当时究竟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且要摆脱习惯的定式思维。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神仙志怪类的作品,我们无论如何研究,都应该遵循辨证唯物的观点。依我看来,甚至并不存在神话非神话的概念。毕竟我们今人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和远古的先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古人的视野内合情合理的事物必定会与今人的思维格格不入,或者说同样的事情在古人口中以一种方式被记述,而在我们口中用另一种方式被记述,两种记述方式不兼容,所以在我们的思维世界中无法被理解的东西便被冠以神话之名。并非有神话,而是我们看不透。而其实在中国并无许多包含神话的大著作,神话材料也是很少,保存下了的也只是一些零星片段而没有长篇的。对于此,鲁迅给出了两种答案:一,太劳苦。二,易于忘却。面对鲁迅的论断,我们发现《山海经》可谓一个异类。中国的神话故事基本出于《山海经》,除此之外就剩下一部《穆天子传》了。所以笔者给出一个推论,《山海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神话著作,而是一部记述类的著作。因为《山海经》中大部分奇人异物按照以上的说法都是巫师们根据“全民皆巫”的需要创造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创造不等同于凭空捏造,创造一定要有一定根据的。何况在成书的时代,生产力及其匮乏,可谓民智未开。是不大有可能独立创造出如此如此千姿百态的万象百态的。而这些事物的蓝本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蓝本就是古人眼中的“异象”,也就是古人认为不可理解的东西。所以他们就运用自己思维世界中最接近于“异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就是《山海经》的经文。
我们按此说法进行推论,又有什么景象在远古时代会成为古人眼中的异象呢?
《山海经》中记述了黄帝与蚩尤的一场大战。里面提到了黄帝的法宝之一“夔”。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地,以威天下”。郭璞注:“雷盖,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古人所认为的“异象”,那便是“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而在古代,又有什么自然或人文景象能够有如此的效果呢?只有核武器爆炸放有如此之效果,而核武器只是近五十几年才出现的,怎么会出现在远古时代。但是当我们仔细的阅读时,可以不断的发现类似的异象。
《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
我们在此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所记述的内容。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证明,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并独立的,它们是可变的,互相关联的。由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人在空中移动得越快,时间过得越慢。一个移动系统中的时间,对另一个系统中的观察者来说,会因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不同而改变。如果在一个系统中有一件事情发生,所花的时间是△T0′(任何时间单位),而另一个系统中的该事件观察,所用时间是△T(与△T0′的时间单位同),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洛伦兹变换公式表达:
其中,v是两者之间的速度,C是光速。
假设有人70(△T0′)岁(地球公转年,古人“人活七十古来稀”),他驾驶“乘黄”在太空间飞行,令一个人站在地上观察他,测得他的寿命是2000(△T)岁,代入洛伦兹变换公式,得出:
V=299816.2公里/秒
这样就可以算出乘黄的速度是接近光速的,首先这个数字就很值得琢磨。即使它不是真实的,为何于光速如此接近。而如果此说法成立,在古代又有什么东西的速度能够接近光速呢?而面对严谨的推算,我们又作何解释呢?
种种迹象表明,《山海经》中所记述之物不仅仅是单纯的神话故事,而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笔者在此给出一个大胆的论断,《山海经》是一部描述史前文明的书籍。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而我们设想 《山海经》就很有可能是上一个历史周期于当今的历史周期之间的产物。前文说道,《山海经》是有图的,我们可以确定《山海经》山海经是文字出现之后的产物,而最初的山海图的年代则是不好考证,至少要远远早于《山海经》的出现,而极有可能出现于两个历史周期的交接。而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的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曾经有一个像我们一样或者远胜于我们的发达的文明的存在。而在这个文明将要结束的时候,新一时期的文明开始诞生并和旧一阶段的文明发生交替。而新一阶段的文明所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阶段。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山海经》就是上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的详细记述,古人以当时的思维能力还不足以明白眼前所发生的究竟是何物,所以就用了自己思维能力范围之内最接近的语言和想象去描述下来。这才有了今日的《山海经》。这也笔者对于《山海经》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的最终论断。试想让夏商的古人目睹今日的宇宙飞船,他们定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嫦娥奔月吧?
参考书目:
袁珂《山海经校注》 巴蜀书社 1992年版
西汉刘歆注《山海经》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版
《陶渊明集笺注》 作者袁行霈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郭璞著山海经》 作者郭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清毕阮《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作者毕阮
《左传译著》中华书局 1990年版 作者杨伯峻
《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 扶永发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见《史学月刊》1957年第七期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年版
见《山海经校注》第335页 作者袁珂 巴蜀书社 1992年出版
见《陶渊明集笺注》第73页作者袁行霈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见《郭璞注山海经》第56页 作者郭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见西汉刘歆注《山海经》海内西经141页“昆仑开明兽”作者刘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出版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作者纪昀等
见清毕阮《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
见《左传译著》第863页中《王孙满对楚子》 中华书局 1990年出版作者杨伯峻 见《山海经校注》 山经柬释袁珂著 巴蜀书社 1992年出版
见《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前言 扶永发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见《史学月刊》1957年第七期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九页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九页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71页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版
见西汉刘歆著《山海经》151页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版
见西汉刘歆著《山海经》12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