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断 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2分)
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 C、④①③②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②③⑤④
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3分)
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2分)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口音里的乡愁
黄桂元
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②我15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说来奇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不很标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和接纳。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岁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喂„„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间或,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幕,可惜没有如愿。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说起1949年,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带着60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辽阳乡村老家,“乡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7、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8、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分)
9、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分)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嘛”、“嘛事”,觉得真是“土”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串户,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唤,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庭“无一漏网”。记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10、下面对文章第⑤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B、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C、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D、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移民潮”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11、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分)
12、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表达了“乡愁”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读,探究“乡愁”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登楼》)(2),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4)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6),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7)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8)天下大事。(《老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小车行
陈子龙①
小车班班②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③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④。风吹黄篙,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扣门无人室无釜⑤,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②班班:车轮滚动的声音。③榆: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④糜:稀粥。⑤釜:做饭用的锅。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 ”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2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出征 B、逃荒 C、访友 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②三旌:公、侯、伯三公。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3)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4)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18、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臣之爵禄已复矣 B、何赏之有
C、非臣之罪 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
19、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3分)
大 王 失 国 非 臣 之 罪 故 不 敢 伏 其 诛 大 王 反 国 非 臣 之 功故 不 敢当 其 赏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21、屠羊说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录鬼簿序 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人之生斯世也,知以已死者为鬼,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
22、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虽然 而 但 B、诚然 而 但 C、虽然 但 而 D、诚然 但 而
23、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2分)
24、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3分)
25、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26、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3分)
二 写作(70分)
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毕加索说:“我小的时候我妈对我说,如果你要当兵,你最终会成为一个将军;如果你要出家,你最终会成为教皇。结果我去画画,成为了毕加索。”
长宁(嘉定)区高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2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故事
2.(2分)使用小括号,对提及的相关文献进行补充说明,(1分)不仅丰富了信息,而且使相关阐述更可信。(1分)3.(2分)D 4.(3分)B 5.(3分)关注作品,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作品与作者和原先的读者(第一读者)的关系。6.(4分)
(1)属于第一种。(1分)因为这则本事不是后来的研究者推测研究出来的,而是后世学者记录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定根据(比如祖咏确有其人)。(1分)
(2)这则诗本事给人的启发是,诗歌创作应该行于所当行,适可而止,不可画蛇添足。(意思对即可)(2分)
(二)(22分)7.(2分)这句话点明题意,(1分)总领(或引出)下文的叙事。(1分)8.(3分)这两件事一个是外国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虽然与作者无关,但紧扣题意,(1分)从更广更远的时空突出了口音对人的深刻影响,丰富并拓宽了文章的内涵。(2分)9.(4分)应放在第①段之后。(1分)因为全文的叙事基本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小时候”的事应放在当兵之前;(2分)而且本段点明了作者自小生活在天津,有天津口音,为后文作者与护士聊天及复员回津等做好了铺垫。(1分)(本题如果第一问回答错误,即不得分)10.(3分)D 11.(4分)这句话运用比拟/排比手法,真切地表达出了乡愁所带给人的牵扯与疼痛。
(2分)整散结合,且连续使用叠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2分)(整散、叠词、比拟/排比、动词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相应的分析评价正确即可给3分)
12.(6分)答题示例:
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揭示了乡愁所具有的思恋故土,渴望久违的童年温情,以及羁旅天涯、漂泊异乡的艰辛等内涵。(2分)思乡的情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李白、陶渊明,到余光中,再到史铁生、张承志等当代作家,对于乡愁,更多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以及曾有过的思想自由且信仰多元的精神张扬的文化;是对回不去的故国的呼唤,对辉煌、灿烂历史的顶礼,对自然率真本性的敬仰。而不单单是遥远的故乡。(4分)(概括本文的乡愁内涵2分;探究4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给分)
(三)(6分)
13.每小题1分,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玉垒浮云变古今(2)塞上长城空自许(3)满地黄花堆积(4)山岛竦峙(5)悍吏之来吾乡(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乐莫乐兮新相知(8)必作于细
(四)(8分)14.(2分)饥 15.(2分)B 16.(4分)诗歌一开始就把一对逃荒夫妇置于黄尘与天晚的场景中,突出了他们不知路在何方的茫然,进而写出了他们在饥饿中想得到食物的急切心情。(2分)最后四句,先写出“望见垣堵”盼有主人提供食物的希望,(1分)接着就是发现室内无人无釜的悲伤绝望。(1分)
(五)(16分)17.(4分)
(1)逃跑(2)(用来)„„的方式(3)述说,陈述(4)邀请(每题1分)18.(2分)B 19.(3分)大王失国/①非臣之罪/②故不敢伏其诛/③大王反国/④非臣之功/⑤故不敢当其赏(①④两处没标停顿,不扣分,②③⑤处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分)
20.(5分)但(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我们国君得到胡乱施恩的名声呢?我不敢接受,希望再回到我宰羊的店铺。[本题分3个评分单位,即“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2分,得分点3个:“岂”、“妄”、“施”),“说不敢当”(1分,得分点2个:人名“说”的翻译及“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2分,得分点3个:“愿”、“反”、“肆”)。得分点错1处扣1分,把所属评分单位分数扣完为止] 21.(2分)地位卑微但不自轻自贱,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不贪非分之名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对“深明大义”如果考生有具体阐释,且言之有理,即算正确)
(六)(12分)22.(2分)C 23.(2分)“未死之鬼”指的是虽然活着但碌碌无为的人;“不死之鬼”指的是虽然死去但能永垂不朽的人。
24.(3分)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地活着,如同死去;能为后人创造财富,死去也会活在后人心中。(意思对即可)25.(2分)D 26.(3分)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的人做传,使其能流传后世;记述他们的作品,让后人在此基础上能更上一层楼。(意思对即可。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二写作70分
27.(70分)
参考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二篇:北京市顺义区2017-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17--2018届高三二模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
幌子俗称酒帘,是古代酒店以其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的招牌,又称望子、酒旗等,最初是酒家使用的,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的旗帜,统称为“幌子”,它是商家向消费者宣传生产或经营事项的标志。
招幌是伴随市场商业行为而兴起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古代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周朝的市场管理由“司市”负责,在经营活动期间,要挂起旗帜表示开市。可见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已经使用旗帜作为市场运行的标志系统。战国时期出现了正式意义上的幌子。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显然已是酒铺的标志,表明当时店家已懂得用高悬酒旗来招徕生意。汉代商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招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时卖药者就不乏以药葫芦为幌的。唐代集市与商业贸易日趋发达,店铺标志在诗歌中有大量的描写,如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杜牧更是在《江南春绝句》中将酒旗融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如画美景中。可见,在唐代商铺中已经广泛使用标志系统。宋代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商业城市的涌现,使旗帜商幌得以广泛地使用,商业类的标志愈加丰富。此后,招幌的形式日趋丰富,我们可在明清时期游记、笔记、小说及年画作品中看到大量商铺招幌的描写或图像。这表明明清时期招幌更加成熟。民国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及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招幌逐渐被霓虹灯所取代,在大街小巷中已经难觅其身影。(取材于许大海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招幌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3分)A.周代悬挂旗帜已成为市场运行的标志 B.唐代经济发展,店铺已广泛使用招幌 C.明清的招幌信息只保存在文字资料中 D.民国时期传统的招幌被科技广告取代
2.对材料一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韩非子》,战国思想家韩非著,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B.白居易,中唐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有《琵琶行》。C.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代表作有《阿房宫赋》。D.明代小说《水浒传》之中就有“三碗不过冈”的酒馆幌子。材料二
酒旗就是最有特色的招幌式广告。
酒旗的别名很多,由于多系缝布制成,故又称酒旆、锦旆、青帘、杏帘、酒幔等;酒旗可用多种布料制成,以颜色分,可称为青旗、素帘、翠帘、彩帜;以功能分,又可称酒标、酒招、望子等。就其外观形状而言,酒旗大致有三类:一是象形类,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的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形式特征。古时酒旗上的题字多请名家手书,其内容或俗或雅,目的都是宣扬酒的醇正、酒家名牌、酒楼名座等。酒旗上大多署店家字号,有的干脆只写一个“酒”字。
酒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观其规格足以让顾客知道酒店的规模与经营情况,所以它也是酒店自身的一个徽标。根据店主身份的高低和酒店规模的不同,酒旗的种类和规格也不同。名家酒店悬挂“锦旆”,普通店家是“青帘”,而偏僻村野的鸡毛小店,则扎一个“草帚儿”。草帚是酿酒滤清的工具,取意为“扫愁帚”,让顾客来此能够开怀畅饮,扫除心头的烦恼。酒旗作为一种商业广告,不仅传达着商品交换的经济信息,而且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载体。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绣旆相招,掩翳天日”,可以想见太平时代的市井繁华;“杏帘招饮客,在望有山庄”,给人以羁旅行路,渴望驻足安顿的感受。作家们在作品中所以能把酒旗的意象描写得这样鲜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酒旗是依情感记忆的方式内化到人们诗人心底的生活事象,因此当作家进入创作时,脑海里储存的表象,就会随着情绪记忆和心理联想,将其复现在艺术形象体系当中。(取材于王少良、王欢文章)
3.下列不属于酒旗自身作用的一项是(3分)A.体现店主身份尊卑 B.显示店铺经营规模 C.传达商品交换信息 D.引发诗人内心诗兴
4.《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贾政“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道:‘……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道:“……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宝玉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稻香村”这一酒幌属于(2分)
A.象征酒旗 B.标志酒旗
C.文字酒旗
D.“草帚儿”
下列《红楼梦》中人物与其在大观园中住所搭配错误的一项是(2分)A.王熙凤——稻香村
B.薛宝钗——蘅芜苑
C.林黛玉——潇湘馆
D.贾宝玉——怡红院 材料三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独树一帜。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被许多店铺所采用。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台湾对传统店铺招幌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借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没有盲目地抛弃传统招幌,在很多商业区,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传统店铺标识。这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取材于樊清熹、许大海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招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招幌对建筑结构有要求且制作工艺繁复,但取材简单,经济实用。B.传统招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也仍然可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C.在传统招幌中加入灯光效果,既便于夜间使用,又能保留传统的式样。D.新潮商家使用传统招幌,实际上比使用灯箱式店铺标识更能招徕顾客。
6.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树一帜(独具匠心)
B.千篇一律(如出一辙)C.千丝万缕(盘根错节)
D.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招幌研究的文化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嗔之曰:“饭何为两种者?”驿长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尚书曰:“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曰:“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都督乃舍之。
后为纳言,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以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与之并坐。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曰:“此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死罪。”纳言曰:“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噇chuáng却:吃完退下。纳言: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狄梁公:狄仁杰,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邂逅浙米不得
邂逅:仓猝,突然 B.众乡人谒尚书
谒:拜见 C.因诉身名
身:自己的 D.朕比不知卿
比:一直,从来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接境诸县令随之
尚书切责之曰 B.都督乃舍之 乃发怒曰
C.非碌碌因人成事
因命左右取筐箧
D.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 以执事早出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客无卒主人
客人仓促而来,不能责备主人仓猝无备 B.都督遽令脱枷至
都督赶忙命令给犯人解去刑具押进来 C.叵耐杀人,田舍汉!
不可忍,急死人,乡巴佬!D.卿知所自乎?
你知道自己的原因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娄师德出使并州,和当地官员一起吃饭。B.乡人之子犯罪,娄师德也当面严加训斥。C.娄师德因体胖而行走缓慢,被同僚讥讽。D.狄仁杰为争相位而对娄师德长久地排挤。
13.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评价娄师德说:“纳言直而温,宽而栗(严),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请结合文意,选择一点,做具体说明。(5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14—19题。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注】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论文:此处指论诗。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作于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秋水:秋日**。
14.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崇敬。B.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
C.“何时”与“几时”都表现出对李白音讯的期盼。D.“冤”字指屈原和李白都曾蒙受魑魅小人的冤枉。
15.“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意思是“我在渭北看到春树想到江东,你在江东望着暮云念着渭北”,上下文互含其词而见意。下面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3分)
A.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D.绿光风动麦,白碎日池翻。(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16.与“文章憎命达”一句所表达的文学观不同的一句是(2分)A.诗到能迟转是才 B.诗穷而后工 C.贫老愁病入诗佳 D.赋到沧桑句始工
17.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而侧重点不同,请具体写出有哪些不同。(5分)
18.《春日忆李白》说李白的诗“飘然思不群”,《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这样的特点,请你写出开篇第一句:“
。”(2分)
19.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偶。请写出杜甫《春夜喜雨》中最著名的一联对偶句。(2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遗失在秋街上的梦
若能回到西周,我定然要挑一担布,嗤嗤地到水海子村贸丝,寻见那位美丽的姑娘,等待她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然后幸福的醉去。
曾以为,在这化佛山下,会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三间茅屋,两把藤椅一壶茶。闲时劈柴喂马,乘白云,沐微雨,到田野里去锄瓜。然而,十几年后,不见了白云,消失了微雨,一切都变了模样。
在茫茫千里的滇西彝山腹地,有山名曰“化佛山”。山上树木参天,藤树缠结,遮天蔽日,令人想到“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的爱情歌曲。林中小道,谷幽路转,溪水潺潺,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山下良田千亩,农舍烟缭,仿佛桃花源一般。自明代其就有很多高僧在这清幽之地修行,“万年修来化佛去、修身养性第一山”。
山顶有一条街,就是著名的秋街。秋街还有两个别名:响鼓地和花街。相传,地底埋藏着一面巨大的战鼓。登临之际,用力跺脚,地下会传来似有若无的沉沉鼓声。这里,满是野花野草,从春到秋,花香四溢,于是又有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名字——花街。
花街确是一个适宜青年男女抒情的地方。也许从西周开始,这里就有赶秋会的习俗。立秋之日,化佛山周围村寨的青年男女,自带糕点水酒,聚到秋街,在华盖般的古木浓阴下,弹起弦子,对山歌,唱小调,跳一场欢快的左脚舞,传达爱意,交换信物。用歌声唱出他们爱的乐章,用舞步迈出他们爱的行程。年复一年,演义着无数让人沉醉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刚从学校毕业,到化佛山下小城工作。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年轻啊!花格子的衬衣,石磨蓝的牛仔裤,擦得锃亮的皮鞋,加上弯曲微卷的头发,连自己都感觉帅气、精神。也是立秋,我被村里的好友阿亮扯着,来到秋街。那还是纯粹的“村姑时代”,平日闲聊,总是说起村里姑娘们多么美丽,多么温柔,那质朴与灵巧,又不乏痴情,竟如远古时代的钟情女子一样。如今,终于能够和她们近距离亲密接触,机会何其难得!节日里的秋街欢快热闹的气氛,仅用“美女如云”一词真是难以道尽。因为是当地人,阿亮自然是赶秋会的“油条”了,仿佛整个秋街上的姑娘他都认识,一会儿拉着姑娘们跳脚,一会儿又在青松树旁茶花树下用我听不懂的彝语和姑娘们玩笑。偶尔还大胆地和姑娘们动一下手脚,羞得姑娘们远远跑去…… 也许跳累了,阿亮终于约我和他最要好的几个姑娘在林间的草坪上坐了下来。喝着姑娘们带来的甜甜的水酒,一群青年人,在既羞涩含蓄又毫无遮拦的说笑中相互熟稔起来。就在分手的那一刻,那个始终微笑着默默不语的姑娘羞赧地向我走来,把一双鞋垫塞到我手里。还没来得及致谢,她就低下头,一转身,跑远了。哦,“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经不住凉风的娇羞”,脑子里即刻出现徐志摩的诗句。在我再三的追问下,阿亮向我介绍了那姑娘的情况,说她是山下水海子村的……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毫无意料时出现。就在那秋街上,就在那姑娘低头娇羞的那一刻,仿佛那个美丽的梦就开始了,那句诗,始终如刀刻一般,挥之不去。一份亲切,一份怜爱,一份思念,在思绪中弥漫开去,溢满了秋街。
于是我努力去翻阅着那山、那水、那村庄,得知了化佛山下那些美丽的村庄,水海子、新房、大平地、小石桥……
然而,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也总是容易错过。下一个立秋日到来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去出远差了,这一去就是十几年。我一直想,那美丽的姑娘一定站在秋街上向着远方的山路上眺望,不见我的到来,是否也“泣涕涟涟”?只好数着日子等待着下一个立秋日。
终于,又踏上那通往秋街的山路。我想像着村口姑娘的“载笑载言”,低着头,一一细说着别后的那份思念与深情。可是,当我站在当年与姑娘分手的秋街上,忽然发觉秋街已不是过去的秋街了——没有了三五成群嬉笑的村姑,也没有了欢快的舞蹈和盈盈的笑脸。只有那卖电子手表的小贩,高声喊着,叫卖得热火朝天。失落,莫名的失落;紧张,莫名的紧张。莫非我再也不能遇见那美丽的姑娘?我可是连她的名字也还都没有问到……
从秋街回来,我发疯般地去寻找阿亮。结果是他到青海湖挖虫草去了,多年杳无音信。找个理由走访水海子村,姑娘人去屋空,只有蛛丝网儿织在窗框上,人说姑娘们都到深圳打工去了。很想打探那送我鞋垫的姑娘姓甚名谁,可又无从问起……
姑娘送的我鞋垫至今还好好珍藏着。谛视着那细细密密的线纹,仿佛绣满了密密的情缘和时代的密码。但无论如何,也弄不懂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上千年的村姑时代摧毁,涤荡得不留一丝痕迹。那化佛山上的秋街,不知当算我梦开始的地方,还是伤心开始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先前肯定不叫这个——那烂漫的秋街,那传说千年的爱情,怎么会和“化佛”二字有关呢?
十几多年过去,恍惚中总是感觉自己最为珍贵的东西遗失在了化佛山,在秋街,总想去找回。再次走在秋街上,当年跳左脚舞的响鼓地已被一条公路穿插得七零八落。秋街仿佛更加热闹了,还是美女如云,却个个如香港女郎。我知道,她们是村姑们的后代。当年的村姑们,老态地坐在远处,以兜售山货、土产为生。她们依然静默,或许在想着当年的情郎吧?那是在默默地祭奠着一场有始无终的爱情。
我无目的地在秋街上走着,仿佛要寻回什么,但分明是更加失落了。山水依旧,花木繁盛,响鼓地踏上去,依然沉沉作响。节日之际,旅游的人们来了,花街随处可见整装待发的游客。附近的村民在山林间来往穿梭,有的用牲口驮,有的用尖底篓背,那是他们要卖的货物,开汤锅用的食物和水。一张三色布摆一个货架,一块草地就能摆一个地摊,有射箭的,有打气枪的。花街一侧高大林木里仍然有左脚歌舞表演,弦声清脆悠扬……
可是,梦中那质朴、美丽的姑娘,那甜蜜的酒水,还有油条般的阿亮,都到哪里去了呢?你们还在其间吗?
(取材于李光伟同题散文)【注】左脚舞,彝族的一种传统舞蹈。
20.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B.作者毕业初到化佛山之际就产生了“抱布贸丝”的遐想。C.本文描写的爱情故事,是作品的主体,承载着文章的主题。D.本文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味。
21.对下面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将子无怒:出自《诗经•氓》。“将”,读qing,意思是“请”。B.羞赧:羞涩;指因害羞而脸红。赧,读nn,指脸红的样子。C.杳无音信:一点儿音信也没有。杳,读yo,意思是没有踪迹。D.谛视:认真地察看。谛,音、意都与“真谛”的“谛”相同。
22.本文详细叙述了秋街赶秋会的习俗,从全文看,其目的是什么?(4分)
23.联系全文回答:作者说“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原因是什么?(4分)
24.作者遗失在化佛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遗失的原因何在?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6分)
25.《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结合本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阅读《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其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具体情节,写出这个印象,并做简要说明。
一个高三学生读《论语》,看到《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深以为然,决定不再报考外地大学。对此,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高中毕业了,请给你的班主任老师写一段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注意:不要出现学校和有关师生的真实名字。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近年来,“奋斗”二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关键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用奋斗给幸福奠基”……这些话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以“说奋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楚、合理。
《遗失在秋街中的梦》一文中说:“然而,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也总是容易错过。”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错过的风景。请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清楚,有细节,有描写和抒情。
顺义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3分)C(还有年画——图像资料)
2.(2分)B(白居易并非古文运动倡导者)
3.(3分)D(引发诗人诗兴是附加效应,而不是它自身的作用)4.(2分)C(2分)A(稻香村为李纨住所。从“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柴门临水稻花香”“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等文句所交待的情境看,与王熙凤的性格、地位不相宜)5.(3分)D(与末句意思不符)
6.(3分)B(A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多指艺术家的创作。B千篇一律:所有的都一样。如出一辙:比喻事情非常相似。C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D日新月异:事物发展迅速。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7.(6分)参考答案: 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
招幌是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载体,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
招幌是构成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元素之一,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评标】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3分)D(比:原来,从前,曾经)
9.(3分)C(前一个“因”:凭借,借助。后一个“因”:于是,就)10.(3分)D(自:缘由,来由。并非“自己”的意思)11.(6分)参考答案:
犯了国法,就是我的亲儿子,也不能放过,何况是他? 我没想到娄公对我这样宽容!
12.(3分)D(二人同朝为相,“争相位”于文无据)
13.(5分)参考答案:“直而温”:面对不同的饭食待遇,娄师德先是严厉地责问驿长,得知具体情况后,又很宽容地用谚语安慰驿长,原谅他。“宽而栗”:对待乡人之子犯罪,他毫不姑息,严加斥责,同时又给他饭食,不让他当饿死鬼。“外愚而內敏”:面对同僚的讥讽,他唾面自干,自我解嘲,看似愚钝,其实保护了自己,也避免了同僚间的无谓之争。“表晦而里明”:狄仁杰对他久相排斥,但是他表面毫无反应,其实心里明白狄仁杰的才华,一直暗中推荐狄仁杰,使他得到武则天的重用。
【评标】叙述事实准确,能体现观点。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4.(3分)C(“何时”是对与李白见面的期盼)
15.(3分)B(此种技法称为“互体”。A.红粉楼中应计日想着燕支山下之人,燕支山下也应思念着红粉楼中之人而不经年。C.有雨筱翠才净,经风红蕖才香。D.有日才显绿光;因风日池才翻。B上下句无此关系)16.(2分)A(此句是清代袁枚《箴作诗者》中的诗句,主张作诗要反复斟酌,写出自己的见解)
17.(5分)参考答案:第一首着重从诗歌成就上高度评价李白。如诗坛上无与伦比的地位;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等。第二首着重从人生命运的坎坷不平这一方面为李白蒙受的冤屈鸣不平。【评标】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2分)答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评标】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19.(2分)答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评标】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20.(3分)B(并非初到化佛山就有这个想法)
21.(3分)D(真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22.(4分)参考答案:叙述赶秋会的习俗,目的是为本文的爱情故事作铺垫,使作者的爱情故事有了一个悠久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就有了传统的意义;同时与后面秋街的变化做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作者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之情。【评标】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参考答案:化佛山的景色(藤缠树)充满了爱情的意味;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花街是一个适宜青年男女抒情的地方;赶秋会发生着无数爱情故事。所以,不该叫做“化佛山”。
【评标】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6分)参考答案:作者遗失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传统的、纯真的爱情。原因有表层的:长达数年的出差;社会的变化。作者借此指出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的冲击,表达了对传统生活中美好爱情的怀念。【评标】每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25.(6分)参考答案:孔子慨叹时光的流逝如河水一样,昼夜不停。社会的发展,也如河水的流逝一样,昼夜不息,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生活再怎么留恋,也只能发出无奈的慨叹。
【评标】准确解释论语原句的意思,2分。能联系到社会的发展,2分;写出人的留恋与无奈,2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6.微写作(10分)略 【评标】
有原著故事(人物、事件),且叙述准确、清楚,3分;能写出留给的印象,2分;说明清楚,3分。语言准确、流畅,2分。酌情给分。
有自己的看法,3分;准确、充分地写出自己的理由,3分;认识能自圆其说,表述清楚,4分。酌情给分。
情感崇高、深厚,3分;言之有物,不空洞,4分;表述清晰流畅,3分。酌情给分。
27.作文(50分)略 【评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42—5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第三篇:2018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8年奉贤区第二学期调研测试(二模)
高三语文试卷(2018.4)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
·泰伯》:“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柳永的《雨霖铃》下阕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学习中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下列名言用以自勉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子罕》 D.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们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应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这种______________,就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A.对理性的思想,对理性的批判 B.对理性的批判,对思想的批判 C.对理性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 D.对理性的批判,对批判的思想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17分)
①一般印象中,人类学家有点像是独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自己的磨难。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 美其名叫‘参与观察’。‛因而,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
4月7日(1918年)。我的生日。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傍晚我与拉斐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
②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③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做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像李白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④‚离我远去‛的技艺有多种。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作为集体的人类学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思考者的特征,正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的‚离我远去‛。不是说人类学家要抛弃自我,成为疯子,而只是说人类学家的‚自我‛表达的是一种‚非我‛的艺术,这种艺术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⑤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 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是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中寻找他者相对于‚我‛的意义。
⑥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我们将这里追求的东西叫做‚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
4.对第①段中引用马林诺夫斯基日记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学家在研究中会遇到的困境。B.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家都会“离自己远去”。C.灰暗的笔下流露出人类学家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困惑哀怨。D.引出下文所有人类学家走上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客观原因。5.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3分)
6.第④段中加点词“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对“离我远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费孝通的田野工作属于“离我远去”的技艺中身心都离开的类型。B.“离我远去”能力的养成必然让人类学家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C.不管是通过时间还是空间,“离我远去”的关键不在身体而在心灵。D.本土研究中人类学家的“离我远去”是指去到由想象产生的异域。8.综观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3分)
9.阐释第⑥段中“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内涵,并推测人类学追求“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目的。(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5分)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
——乔治亚·奥基夫
1住海淀区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2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真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3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高楼大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并、脏口与脏口的对骂……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肉体最伟大的保姆: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荫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4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
5人寡,则幽,则清,则定。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她们○的名字。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寥寥。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6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它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7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8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若再奢侈一点,容我多带一本书,该是什么呢?无疑是《诗经》了。
9在我眼里,○《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照亮精神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⑩《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得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即纯 洁、烂漫,即清澈、雅正。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理由。○12它确是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机统计的多出许多。
13张爱玲读《诗经》○,很为里面的情爱男女‚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欢欣、兴奋得脸通红。胡兰成则解释:‚直见性命,所以无隔。‛不愧为情事大师,一语道破。
14《诗经》○里的美丽欢爱,正因人之心性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人之情思和旷野一样率真、赤裸。天光明澈,心静如水,无泥沙拖累,无城府之深,故彼此认出、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15什么叫‚天地作合‛?《诗经》里慢慢找。懂得天地,方懂男女。○16最后,我想对孩子说一句:多闻草木少识人。○17这年头,名人的繁殖速度比细菌还快,都急疯了。草木润性,浮尘乱心。这个信息爆○炸和绿色稀缺的年代,即便‚少识‛,业已识多;即便‚多闻‛,已然寡闻。
10.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迷恋动物园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1.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竟”的作用。(3分)
12.有人曾评价王开岭的文章“浪漫而冷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13.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多闻草木少识人”的深刻意蕴。(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江夜【清】吴锡麒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分)A.1 B.2 C.3 D.4 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清丽B.沉郁顿挫 C.豪放飘逸D.平淡质朴 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4题。(18分)
①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武德初,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无礼,县莫能止。仁轨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②显庆五年,高宗征辽,令仁轨监统水军,以后期坐免,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时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于百济府城镇守,百济复叛,引兵围仁愿于府城。诏仁轨发兵合势以救仁愿。仁轨军容整肃,所向皆下。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即宜泛海还也。‛将士咸欲西归,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今平壤之军既回,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何时可灭?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众从之。于是诸将会议,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 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于是仁愿帅陆军以进。仁轨乃别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于是百济悉平。
③吐蕃入寇,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乃表敬玄为帅以代己,果覆其众。
④咸亨五年,以功进爵为公,并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仁轨虽位居台辅,不自矜倨。每见贫贱时故人,不改布衣之旧。.【注释】①逋薮:逃亡之人的聚集之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于是诸将会议()(2)不自矜倨()...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期不可再犯().A.等待 B.商定 C.限期 D.要求
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①专之可也().A.单一 B.单独 C.专擅 D.变通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遽追入,与语 高宗敕书与仁轨 ..B.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 以功进爵为公 ..C.引兵围仁愿于府城 于是仁愿帅陆军以进 ..D.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1.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3.以下诗句最符合刘仁轨拒绝奉诏泛海西归心理的一项是:()。(2分)A.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4.“不隐恶”“不为讳”是传统史家对记史的态度,请结合这一点分析第③段记载的刘仁轨事迹。(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5—29题。(12分)
《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②
①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B.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C.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也 B.耳 C.矣 D.焉
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8.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C.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D.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分)
三、写作(70分)
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2018年第二学期奉贤区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8.4)
1.(5分)(1)楼船夜雪瓜洲渡
(2)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
(3)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多答“今宵酒醒何处”,不扣分)2.(2分)D 3.(3分)C
4.(2分)D 5.(3分)不矛盾。“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1分),“大凡”表明不排除例外(1分),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表达的严谨性(1分)。6.(2分)去除自身文化、精神的痕迹;(不答“文化”扣1分,如“不带有自己的思想特征”)7.(2分)D 8.(3分)(1)理解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2)丰富对世界的认识;(3)反观自身文化,觉察局限性并有所改进;(4)对现代观念体系有所补充完善;(5)拥有平等对待一切文化的意识。(答前三点即可,答到(4)(5)也给分)
9.(5分)内涵:或大或小的文化都可以保持、展示自己的文化。(2分)目的: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可能;使世界文化发展更加多元丰富;倡导人们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自身以外的任何文化,多些包容和理解。(3分)
10.(3分)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人到处都是的厌弃(2分),为下文表达对草木的热爱作铺垫(1分)。
11.(3分)愧疚自己对花木所识甚少/对花木的生疏(2分);以及对无法传递花美的遗憾。(1分)
12.(4分)“浪漫”体现为作者行文灵动,联想丰富,由日常生活到社会现象到书籍中的草木再到名人掌故,过渡自然;也体现在对花木称呼的拟人化,如第5节称为“她们”(2分); “冷峻”主要表现为作者借草木关注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思考深刻而严肃。(分)
13.(5分)草木既指的是自然的草木鸟兽,也指的是对于发展人的自然、纯真心性有益的一切事物;(2分)人主要指的是与自身身心无益的纷繁人事;(1分)作者借“多识草木少识人”此题,呼唤人们多关注自然、享受自然、敬畏自然;(1分)亦希望人们可以发展一种自然率真的生活状态,保留自然率真的心性/借此抵御世间纷乱的一切和急功近利心态,促进社会文明的自然健康。(1分)
14.(1分)B 15.(3分)A 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
17.(2分)(1)聚会商议。(2)夸耀。18.(1分)D 19.(1分)C 20.(2分)B 21.(5分)州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太宗生气地说:“这是怎样的县尉,杀了我的折冲!”立即追召他入朝,和(他)交谈,对他的刚正感到惊奇,升任他为栎阳丞。(重点:2处省略,是,遽,奇,擢)
22.(2分)通过对比(语言描写)(1分),塑造出刘仁轨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眼光(1分)。23.(2分)B 24.(3分)刘仁轨与李敬玄关系不和,就故意推荐他代替自己征战,让其战败出丑(1分)。刘仁轨这种罔顾国家利益的做法(1分)体现他性格中狭隘的一面,是其人生的污点(1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28.(3分)C 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
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参考译文: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武德初年,任陈仓尉。本地有个叫鲁宁的折冲都尉,依仗班位高,放纵无礼,县里没人能禁止。刘仁轨专门加以劝诫晓谕,要求不可再犯,鲁宁却更加横暴,刘仁轨最终用杖刑把他处死。州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太宗生气地说:“这是怎样的县尉,杀我的折冲尉!”立即追召他入朝,和他交谈,惊奇他的刚正,升任他为栎阳丞。
显庆五年,高宗征辽,令刘仁轨暂时统领水军,因没按期到达而获罪免官,特令他以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力。当时苏定方已平定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在百济府城镇守,百济再次反叛,率军将刘仁愿包围在府城。诏令刘仁轨率领军队合力救援刘仁愿,刘仁轨军容整齐,攻无不克。当时苏定方奉诏征伐高丽,进兵包围了平壤,没能攻下而撤回。高宗传诏书给刘仁轨说:“平壤军队撤回,卿的一城不能单独固守,应立即渡海返回。”将士都想西归,刘仁轨说:“《春秋》之义,大夫出境,遇上可以安定社稷、便利国家的事情,可以独断而行。现在攻打平壤的 军队已经返回,那么百济余众,很快就会重振旗鼓,高丽这块亡命之徒的藏身之地,何时才能平定?只应坚守观察变化,乘机进取,不可轻动。”众人听从。於是众将聚集到一起商讨军事,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要冲,请先进攻它。”刘仁轨说:“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就会损伤战士,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是贼寇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铲除罪恶要从根本,必须先拔掉根源。如果攻克周留,那么其他各城自会投降。”於是刘仁愿率陆军进兵。刘仁轨就另外带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江开往白江,会合陆军同时进攻周留城。刘仁轨在白江口遇到倭兵,四战四胜,烧毁倭船四百艘,烟火冲天,映红了海水,贼众大败。百济于是全部平定。
吐蕃入侵,朝廷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刘仁轨每次上奏事务,大都受到中书令李敬玄的阻挠,因此和李敬玄不和。刘仁轨深知李敬玄本非边将之才,就上书推荐李敬玄代替自己担任统帅,李敬玄果然被吐蕃打败,全军覆没。
咸亨五年,凭借功劳进爵为公,子侄三人同时授任上柱国,本州同乡感到荣耀,将他们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刘仁轨虽然位居宰相,从不骄傲自大,每次会见贫贱时的旧友,不改平民时的样子。
第四篇:2018届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模)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自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书写在答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城,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铜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情,(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千营共一呼。(________《塞下曲》)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以设问方式道出道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要在某长辈八十寿辰时送一副寿联,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2分)
A.燕挂谢兰年经半甲,桑弧蓬矢志在四方。B.半百光阴人未老,一世风霜志更坚。C.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D.桑输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荆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_________,而且愈加流行。A.朝鲜半岛不但萌生了关公信仰 B.朝鲜半岛因此萌生了关公信仰 C.关公信仰因此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D.关公信仰不但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 Maker”的意与音综合翻译,又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人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是创意产业的强有力推手及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不必然形成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亍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单向的、固形的物质形态,更是
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活态的观念、精神形态,所以它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功能观念,首先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然后才会逐渐开始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亦即由实用转向审美。然而当代创客运动,其所有的创意研发,无论其理念、媒材、形式、工艺等,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然后才将其赋予具体的产品,也就是“创意优先”原则。所以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往往因为其形式的优美多姿、色彩的美丽舒适、肌理的美观细腻、质地的美妙精致而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产品的实用功能则退居其次,可以说是“先艺后用”。这一点在手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功能上,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其材质、造型、色彩上却千差万别,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日益缩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正常功能的无法发挥,而在于其“先艺后用”的观念转变,即为既有事物赋予艺术的观念与价值。从“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功能观念转变,表明了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④其二,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产品路径转化。由于中国传统创意往往服务于皇室贵胄的需要,所以在其实现路径上一般采用的是单一的、线性的、点对点的单向方式,而创客运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其促进创意文化完整产业链的建构,其物质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整个社会人群日益增长的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其实施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的、块状的、点对面的双向多元方式。这也就促使传统文化既定的终极目的与实施路径面临新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技术路径实施层面,由于其时代技术及其观念的拘囿,传统文化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固体形态。然而在新的时代,由于新的材料、能源的发现、新的技术的变革以及新的审美观的出现,必然促使其实施手段与路径的变化。如以陶瓷烧制为例,传统时代由于只有土窑柴烧技术,所以窑体容纳有限、火温不易控制、残次成品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原材料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不断使用,新的技术不断运用,促使物质创造的实现路径不断拓宽,单就景德镇瓷器烧制的窑炉而言,已经由传统的柴窑,经历了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转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得环境更清洁,也使得烧制陶器的料、形、色、质、釉等都有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
⑤其三,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观念转换性传承。日益兴盛的创客运动,为重新认知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再发现的新契机,如“工匠精神”的再发现,“游于艺”“君子喻以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创客运动文化价值观中的体现,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从抗衡走向融合,臻于工、成于时的手工艺慢节奏与现代创意产业流水线的相融合,源于并融入生活的传统创意设计理念与当代创意高附加值的创客运动的合拍,传统文化主体与创客运动主体个性化特征的相适应,传统文化产品
的独有性与创客运动的独创性相匹配等,都使得传统文化精神与观念得到了转换性传承。
⑥其四,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首先就在于其个性化特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广袤的空间中能够不断延续与传承,正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质。而创意本质就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与鲜活分明的个体性。而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创客运动,本质上也在于其个性化的不断凸显。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与创客运动达成了默契。创客运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就会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气质营构及呈现。
⑦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创客运动如何才能进一步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新风貌、传播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营构出其良性的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空间。也许这正是当代创客运动之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4.第③段作者提出“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的观点,并用手机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4分)
5.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方程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6下列对“创客运动”这一瓶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创客运动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行为,以创客为主体介入参与社会政治的行为。B.传统文化是创客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前进的精神、灵魂以及重要的动力来源。C.创客运动以创意优先原则实现传统观念“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彻底转变。D.创客运动传承了“工匠精神”“意填”“慢节奏”“独特性”等濒临消亡的传统观念。7.总览全文,写一段200字之内的内容摘要。(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阿尔卡拉的王冠
迟子建
①在塞万提斯没有出生前,阿尔卡拉就是阿尔卡拉,这里有学校,教堂,修道院,商铺食肆,花店邮局,斗牛场以及监牢等。小镇的石子路上,有载着阔人的马车昂首经过,也有弓着背的乞讨者盯着石子路的缝隙,期盼着发现谁遗落的一枚闪光的钱币。教堂的诵经声,咖啡店飘出的香气,与城外的流水和夏日迟迟不落的太阳,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中世纪的生活图景。
②塞万提斯出生后,阿尔卡拉这座西班牙的小镇,就成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艺术摇篮。它也有意无意地,开始为塞万提斯筹谋他的文学之旅。出身平民之家的塞万提斯,贫穷始终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他,他做过军需官、税吏等,洞见这社会种种的不公。他也经历了战争并在海战中负伤,而且戏剧性地被土耳其海盗劫持到阿尔及利亚,被囚禁五年。
③当然,阿尔卡拉也给予塞万提斯人世间那些该有的美好事物,那是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共享的阳光,清风,明月和溪谷。尤其是小镇淳朴的民风和安恬的生活气氛,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日后塞万提斯笔下的人物的游历和冒险。
④塞万提斯是从阿尔卡拉出发的,所以当他日后用如椽巨笔,为整个西班牙带来荣耀时,四百多年后的阿尔卡拉,成了塞万提斯的阿尔卡拉。当然,也可以说是堂吉诃德的阿尔卡拉。
⑤阳光照耀的广场是塞万提斯广场,街巷的商铺中,随处可见塞万提斯和他笔下人物的不同材质的雕像。沿着小镇的石子路去塞万提斯故居博物馆的路上,最常见的是两种风景,一个是伫立在街道两侧的古老石柱,它们面貌苍苍,纹理模糊,像从中世纪走来的一队老兵,望着阿尔卡拉南来北往的人;还有一种石柱似的风景,不过它们不是伫立在大地上,而是屋顶上,那就是白鹳。
⑥带我们游览阿尔卡拉的华人历史老师,指着一些建筑物顶端的硕大鸟巢说,那是白鹳做的窝。白鹳是迁徙的鸟类,身形巨大,细脚伶仃,喜食鱼虾。这正是它们夏日北归的繁殖期,鸟巢旁的白鹳,远远望去雕塑似的,凝然不动。白鹳通常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巢边沐浴着阳光的通常是一对。据说政府对这些白鹳也很头疼,因为它们的巢由泥草筑就,厚实沉重,对那些古建筑构成威胁。而它们很喜欢选择在修道院的烟囱旁,在大学的天顶上,在教堂的穹顶上筑巢,好像它们知道,读书人和信奉上帝的人,不会加害于它们,它们可获得蓝天下永久的生活港湾。政府为了保护古建筑,也为了保护那些白鹳,不得不对它们栖息之地进行修葺和加固。就在我不断仰望它们的时候,一只白鹳大概要出去觅食,离开它守卫的家园,凌空而起,越过小镇。那白身黑翅,使它看上去像传播福音的神父。
⑦终于到了塞万提斯故居纪念馆前,可是很不巧,它已闭门。据说它有时上午开,有时下午,时间不定,很有点塞万提斯笔下人物的游侠风格。
⑧在纪念馆前的青石板路上,有一条与众不同的长椅,长椅的一头是堂吉诃德的铜像,另一头则是桑丘的。很多游人坐在铜像之间,与这两位文学史中的伟大人物合影。很奇怪的,当我坐在长椅靠向桑丘时,背后走过一个表情复杂的成年人,而当我切近手执长矛的堂吉诃德时,一位童话人物般的西班牙小公主经过了,这恰似两人精神世界的写照。他们在塞万提斯纪念馆前,栉风沐雨,不是因为铜雕而不朽,而是因为塞万提斯不朽的笔,他为自己的出生地创造了永久的守护神。
⑨《堂吉诃德》 出版之初,按照当时西班牙的风俗,出版书籍要献给某个权贵之人,以求庇护。塞万提斯未能免俗,将此书献给一个叫贝哈尔的公爵。当然,公爵对献词置若罔闻,塞万提斯并未因此而改善境况,直到终了。其实塞万提斯一直在自己的星座上,但真正地熠熠闪光,是身后之事。世界上许多大文豪,都给予 《堂吉诃德》 高度评价,如雨果、歌德、拜伦、海涅、屠格涅夫等等。像中国的 《红楼梦》 衍生出“红学”一样,对于 《堂吉诃德》 的解读,即便是这些彪炳史册的大家,也是各有解读,心得不同。《堂吉诃德》 是杆蜡烛,每个人身处的黑暗和对黑暗的承受力不同,所以领受它的光明也就强弱有别,但这也是 《堂吉诃德》 丰富性的一个映照吧。
10行走在阿尔卡拉,我始终觉得这城市上空,有一顶看不见的王冠。王冠的底座就是教堂的尖顶,是○老旧的烟囱,是白鹳的巢穴,而王冠的顶端,是流浪的白云。在白云深处,塞万提斯穿越时空,成为这顶王冠最璀璨的宝石。这样的王冠无须加冕,它就属于阿尔卡拉,属于塞万提斯,当然也属于4月23日———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共同的辞世日,如今是尽人皆知的世界读书日。
11堂吉诃德从未被打败过,就像谁都不能战胜时间一样。○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8.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⑥段划线句,形象意味深长,请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4分)
10.第⑨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段可以删除吗?请加以评析。(5分)11.你认为第○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倾杯 【北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即鲤鱼、大雁。②,用楚王遇巫山神女故事,借指欢乐不再。12.按长短规模分类,这首词属于()(1分)
A.单调 B.中调 C.长调 D.小令 13.以下与本词语言风格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B.《踏莎行·郴州旅舍》
D.《苏幕遮》(燎沉香)
14.本次下阕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
①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诏求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者。载策入高科,授邠州新平尉。
②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輓之任,寻加御史中丞。数月征入,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③既至朝廷,会肃宗寝疾。载与幸臣李辅国善。时辅国权倾海内,举无违者,会选京尹,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翌日拜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转运使.如故。旬日,肃宗晏驾,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载以度支转运使职务繁碎,负荷且重,虑伤名,阻大位,素与刘晏相友善,乃悉以钱谷之务委之,荐晏自代,载自加营田使。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委主书卓英倩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妻王氏狠戾自专,载出朝谒,纵子伯和等游于外,上封人顾繇奏之,上方任载以政,反罪繇而已。
④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
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度支使第五琦以朝恩党坐累,载兼判度支,志气自若,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外委胥吏,内听妇言。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
⑤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代宗宽仁明恕,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大历十二年三月 庚辰,仗下后,上御延英殿,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载、缙于政事堂,各留系本所。载、缙皆伏罪。是日,宦官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董秀与载同恶,先载于禁中杖杀之。
(节选自《旧唐书元载传》)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诸道廉使随才擢用 .(2)载长恶不悛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寻加御史中丞 .A.寻找 B.不久
C.顺着、沿着
D.接着
(2)辅国识其意,然之 .A.许诺 B.这样
C.形成
D.认为……对
17.把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向是。(2分)
A.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B.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C.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D.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18.把第④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志气自若,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外委胥吏,内听妇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文意,代宗姑息元载多年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2分)
A.载智性敏悟,博览子史,善奏对 B.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 C.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 D.代宗尽察其迹,宽仁明恕
20.第③段、第④段分别反映了元载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吴季子札论 【唐】独孤及
①
①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左丘明,太史公书而无讥,余有惑焉。
②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
③
②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上替,祸机起于内室,逐错命于子光,覆师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吴灭。
③□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则大业用康,多难不做。阖闾安得谋于窟室?专诸何所施其匕首?
④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则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吴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①吴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以季札贤,寿梦欲立季札为太子,季札让,寿梦死,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又辞,诸樊将王位传弟不传子,欲依次传于季札,至余昧死,季札又辞去,后余昧子子僚继位,诸樊子光使刺客刺杀吴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阖闾②子臧:春秋时曹国贵族,在曹国内乱中拒绝王位。③太伯:吴国的始祖。周太王长子,见太王要立幼子季历为嗣,与弟仲雍一起出走江南,被当地人立为君长,自号句吴。④观变周乐、虑危戚钟:季札出访时听到演奏周王室特赐的音乐而察知各国的兴衰,听到钟声而提醒孙文子于处境危险。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故B.使C.以D.则
2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择嗣,应该坚守年龄,占卜、礼制的标准。B.择嗣,应该挑选贤能、仁义,听君命的人。C.君王若担心嗣君之德,白身先要遵从礼法。D.要立有德之人为嗣,就不可教条遵循成法。23.以下属于“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的一项是
A.观变周乐,虑危戚钟 B.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C.挂剑以明信
D.独守纯白,不干义嗣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25.季札让国通常被视作贤举,本文却对季札重新定性,是否有说服力?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述语言两个方④
面加以评析。(4分)
三 写作70分
26.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示例及评分说明
一
积累应用10分
1(1)一觞一咏
(2)独立扬新令
声纶
(3)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1)C(2分。如果选D.也给1分)(2)D(3分)二
阅读70分(-)
3.(3分)答案示例:第②段从传统文化的属性、人类文化在创意中发展等角度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对全文“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总述,承接第①段结尾句,为下文具体论述创客运动为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具体变化张本。评分说明:每点1分。
4.(4分)答案示例:此例以手机技术功能大同小异,材质、造型、色彩千差万别,于机更新换代时间日益缩短的现象(1分),表明人们对产品外在形式的审美功能需求超过实用功能需求(1分),证明了人们对产品功能的观念从“先用后艺”转变到“先艺后用”(1分),以通俗可感的生活现象为实例阐释了“功能转化”的具体内容,证明了创客运动促成了传统文化产品功能观念的转变(1分)(每点1分)
5.(3分)答案示例:综合的、点对面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6.B(2分)
7.(4分)答案示例: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筹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创客运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产品路径转化、观念转换性传承、个性化呈现,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量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
评分说明:四句话为四个点,每点1分
8.(3分)答案示例:凸显了塞万提斯及其文学成就对于阿尔卡拉的独特意义,引出下文对阿尔卡拉这座小镇的过去与现在的描述,暗含了作者对塞万提斯的高度赞美,评分说明:每点1分。
9.(4分)答案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白比作神父,形象生动,不仅自然呼应了上文所述白巢穴与教堂的密切关系,而且巧妙地借助喻体把白鹳与阿尔卡拉镇人文环境的特质联系了起来:对镇上古建筑
有一定破坏力的白在镇上能受到细心呵护,安适栖居,体现出阿尔卡拉人文环境中的爱、善的因子,它在镇上各处出现,就似在各处传递着阿尔卡拉人的善良,爱心,就如传播福音的神父。评分说明:修辞判断1分,赏析3分,如果修辞判断出错,不影响具体赏析部分的评分。
10.(3分)答案示例:其实获得权贵庇护与否并未影响到塞万提斯的文学成就,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始终在该有的位置上,但他的作品真正举世瞩目,影响深广,是在他去世以后。
11.(5分)答案示例:不可以删,1该段直接解释了标题,如果删去,标题就没了依托。2该段通过“王冠”意象,将上文所述的内容巧妙整合在一起:王冠底座的构成元素,兼顾了阿尔卡拉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兼顾了阿尔卡拉的过去与现在;王冠顶端那流浪的白云,可以象征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与唐吉坷德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也有匹配之处;王冠上面的宝石是塞万提斯,凸显了塞万提斯对于阿尔卡拉的重要意义,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塞万提斯文学成就的赞美。该段对王冠的描述,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文意的升华,不可除,3纵观全文,本文表现了同尔卡拉与塞万提斯相互成就的关系,如果删除第①段,那么结尾就太偏重对塞力提斯及其作品的赞美了。
评分说明:第1点和第3点各2分,第2点4分,给到满分为止,认为可以删除的,可根据具体理由评分。
(三)12.(1分)C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国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漂流天涯的_悴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娱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遥望京华,查不可见,但见远峰的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传达无尽的惆怅低回之意。
(四)15.(2分)(1)提拔
(2)停止 16.(1)B(1分)
(2)D(1分)17.C(2分)
18.(6分)答案示例:(元载)神气自若,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褒贬前贤,认为文才武略没有比得上他的,外政指派胥吏,内事听从妇言。19.A(2分)
20.(4分)答案:擅逢迎、慕权位
骄横自大、奢侈放纵
(五)21.C(1分)22.D(3分 23.D(2分)
24.(3分)答案示例:该段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举太伯让季历、武王不让伯邑考都取得了好
的结果的实例,有力证明了“让国”与否本身并不是贤或不贤的标准,为公而选择让或不让,才是贤的标准。以此与季札的行为及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季札让国是“徇名”,不是为公。评分说明:只答手法名称不给分,每个手法的分析2分,给到满分为止。
25.(4分)答案示例:本文推理细密,语言富有气势,有说服力。从论证思路看:开篇从“非孝”、“非公”、“非仁”、“非智”等角度不定了季札让国是贤举的判断;接着从正面分析论证了季札让国的实质是“徇名”而非为天下;然后假设了季札不让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将季札所做的和该做而未做的逐一列举,进一步批判了季札让国的行为是“洁己而遗国”,他对吴国的灭亡负有责任。说理环环相扣、细致周密,有说服力。
从论述语言看:本文善用整句,如第①段连用四个形式整齐的短句构成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对季札之贤的否定,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又多用反问句,如末两段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气势十足,催人深思,使文章说理多了难以辩驳之力。
评分说明:只作总体评价不给分,从论证思路分析3分;从论述语言分析2分。给到满分为止。如果认为没有说服力,也可根据理由酌情评分。
第五篇: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奋战百日,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让我们拼搏,用行动实现青春的诺言;让我们努力,用汗水浇灌理想的花蕾。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一箪食,一瓢饮, _________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2)______________,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_________》)
(3)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
A.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B.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砍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①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
②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
③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
④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的“六经”《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②文化元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国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③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思维路向。
④20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而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温、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⑤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有删改)
3.第③段中的“复归”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简要分析(2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D.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C.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种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放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钱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多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慈煮早已热透的核核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意思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8.本文题目中的“楚吟”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概括“楚吟”的含义。(3分)
9.第①段重点阐释了“稀归”这个地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0.赏析第⑧段画线句,(4分)
11.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移居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②纪:经营料理。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C.“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
D.“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慷概豪迈 B.清丽朦胧
C.平淡自然 D.清淡空灵
14.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①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②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期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付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③致政归第,会宋书①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高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十)
【注】①书:国书。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令恣取内府物()
(2)第遣一使问之()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A.典故 B.事故
C.旧例 D.杜撰的事情
(2)召见,容止朴野
A.粗鲁 B.质朴
C.郊外 D.不受拘束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18.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19.第②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4分)
20.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等。(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1题。(12分)
伐树记
[宋]欧阳修
①署之东园,久茀1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国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__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本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②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遣其时之可否邪?”
③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被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茀:杂草丛生。②薪:砍掉作柴薪。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而 B.之
C.则 D.既
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
B.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
C.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
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间和对比的形式。
2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4.第③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5分)
三 写作70分
25.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0分
1.(5分)(1)在陋巷(2)凤凰台上凤凰游 登金陵凤凰台(3)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2.(5分)(1)(2分)D(2)(3分)D
二70分
(一)(16分)
3.(2分)答案示例: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指从文化原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因此要加引号。
评分说明:不是简单的复舌、返回1分;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1分。
4.(3分)C
5.(3分)B
6.(3分)B
7.(5分)答案示例: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刻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评分说明;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②“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③“然后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与创新”;④“最后指出现代社会需要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以上四点,一点1分,共4分。总结性语言1分。
(二)(15分)
8.(3分)答案示例:①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②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
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③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评分说明:屈原的作品,乡人的吟唱、传承,作者的仿楚辞习作,三点,每点1分。
9.(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借《广韵》阐释了“稀归”地名的含义,意为“万干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既照应了标题“缓缓归”,又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为结尾言志“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做好铺垫: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评分说明:阐释地名含义;全文情感线索:照应标题;为结尾铺垫;增添文章文化内涵。
共五个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答对四点即得4分。
10.(4分)答案示例:第⑧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绳索,将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糙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评分说明:赏析角度1分,结合具体语句阐释1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及思考2分。
11.(4分)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同时,也通过自己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的追寻。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身与心灵与肉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
评分说明;庄严的纪念1分,给作者带来的思考、感悟3分。
(三)(8分)
12.(2分)C
13.(2分)C
14.(4分)答案示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这种乐趣的定位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
评分说明:结合整首作品2分,评析2分。
(四)(19分)
15.(2分)(I)任意,随意(2)只
16.(2分)(I)C(2)B
17.(6分)答案示例:当时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事,皇帝看见他穿的衣袍又破旧又难看,秘密地命令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洞来做标记,好多次发现他没有更换衣袍。
评分说明:“方”、省略的主语“张俭”、“参事便殿”、“弊恶”、“以火夹穿孔记之”、“易”
共六个点,一点1分。
18.(2分)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评分说明:“由此”后面可断可不断,其余地方断错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4分)答案示例:(1)张俭长期穿着破烂衣袍,以此对皇帝稍加劝谏。(2)张俭甘冒让
皇帝动怒的危险,多次请求重审冤案。
评分说明:把一件事讲完整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抄原文不得分。
20.(3分)答案示例:节俭、无私、公正、睿智、敢言….评分说明:写出不重复的三点,得3分;答案超出两个字,不得分;其余答案成立也可。
(五)(12分)
21.(1分)D
22.(2分)A
23.(4分)答案示例:承上启下。(1分)由第①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1分),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面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分),从而引出第③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1分)。
24.(5分)答案示例:首先,“客”指出庄子说法的木意,认为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1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1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1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1分)
评分说明:五个层次各1分。
参考译文: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己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朽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核树砍掉了。第二天,他乂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白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
三70分(略)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