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指人们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 由一种语言或变体变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现象。本文旨在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情形,并探讨其教学功能。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是在综合考虑外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的前提下作出的语言选择。本文从外语教学理论入手,分析英语课堂教师使用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并根据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其教学功能。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可以降低语言输入难度,弥补英汉语言差异,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英汉语码转换情形分析
我们分析英语课堂教师有意识地使用英汉语码转换进行英语教学的情形,但是不包括教师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借助于汉语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情况。
1.1 当意欲降低语言的输入难度时
Krashen的语言输入说认为,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Krashen 1985)。Krashen提出了“i+1” 的概念,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内容可以被学生理解,但仍然有一些对他们具有挑战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远高出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为了降低语言的输入难度,教师除了选用较为简单的英语词语和句型外,还应适当地穿插汉语。
1.2 当意欲弥补英汉语言差异时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由于语言思维习惯和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那么当两种语言发生接触时,教师常会借助语码转换清晰地比较两种思想和概念。有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语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大多数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想向学生解释清楚类似概念,往往须要借助语码转换来实现。
1.3 当意欲改变师生距离时
语言是一种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在语码转换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Giles用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这些情况(Giles 1979)。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以便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表示自己的亲和倾向。语言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与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者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
我们经常会看到英语教师们在课上用英语给学生授课,课下他们则可能选择用汉语和学生闲聊。教师选择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在用汉语和学生闲聊的过程中,他们突然又改用英语,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想与学生过分地靠近。当教师想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或社会距离时,采用英汉语码转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1.4 当意欲吸引学生注意力时
Poplack认为,语码转换一般可以指在同一次交际行为或同一次言语行为中,人们使用不止一种语言的现象(Poplack1988)。在很大可能的程度上,语码转换可以被认为是双语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策略”(Grosjean 1982:148),可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这种交际目的很可能是通过其他的交际策略实现不了的, 或者即使可以勉强实现, 也不一定能取得同样的交际效果。
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教学功能
Verschueren认为, “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 且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 1999:55-56)。一般来说,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的英
汉语言转换使用现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Castellotti and Moore 1997),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
2.1 解释强调的功能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因听不懂英语而造成信息理解障碍时,常常使用同义语码转换,即同一语言信息在用原码表达后,接着又用他码重复一次,以降低语言输入难度。例如,在比较supplant 和supersede 两个词语时,教师可以说,supplant suggests taking the place of, often by means viewed as unjustified, and the process may be immediate or gradual.Supplant 意指“取而代之”,常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以取代,其过程可以是立即见效的或是逐渐的。Supersede indicates that a substitution occurs because the new thing is better, more modern or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old.在以上的例子中,教师用英语比较supplant 和supersede 两个词语差异时,中间插入了一句汉语,于是发生了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按照上文的阐述,它既是句间语码转换,又是同义语码转换,是对前一句英语意思的汉语解释。前一句英语因语言结构复杂而使其表达的信息难于理解,不仅有分词结构作定语,而且有词语suggest要求用动名词作宾语等语法难点,还有take the place of, view…as 等词组;此外,unjustified, gradual 也属于偏难词汇。以上语言难点的同时出现,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的使用就起到了解释强调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加工输入的语言信息,进一步加深对目标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更顺利地实施教学计划。
2.2 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其名著《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人们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语言形式的分布及其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他还指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学习者的最大障碍”(Lado 1957:2)。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适时适度地使用语码转换,就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弥补英汉语言差异,减轻语言差异对学习者造成的负担,有效地避免语言的负迁移。
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英汉标识语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举例说,Wet paint,油漆未干;No entry,不准入内;This day only,当日有效。通过教师的英汉语码转换,学生们准确理解了英语偏爱用名词而汉语偏爱用动词的倾向。在不能用英语完全准确地表达汉语中的某一个概念或独有的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常常会采用语码转换的策略。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用英语表达时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3 拉近师生距离的功能
“由于语言和语码总是和一定的地点、群体、活动或功能相联系,因而语码转换就成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互动过程中生成他们的社交世界的意义的资源之一,可以用来表明情感和亲和。”(Verschueren 1999:119)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除了信息性地使用语码转换外,教师还常常情感性地使用语码转换。例如,当鼓励学生要刻苦学习时,教师会说,No pains, not gains,In Chinese, we also know 书山有路勤为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说,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进师生情感,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语码转换的使用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成功地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
2.4调节课堂气氛的功能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既是学生获得可理解的目标语输入的重要地方,也是学生进行语言产出性技能培养的重要地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障碍几乎始终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假如教师在课上自始至终用目标语传授知识,即使学生能全部接受,有时也难免会因过度紧张而感到疲劳,因长时间使用一种语言而感到单调。过度紧张的气氛也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借助于英汉语码转换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用英语表述某事的重要性时,突然插入了“那是相当重要”这句汉语,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明星的语气,就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愉悦感,使学生感到情趣盎然,他们就会饶有兴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语码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适度使用,不仅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感和疲劳感,而且还能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结论
Fishman指出,双语者对所讲的某种语言的选择,是由参与者、情景和话题等外在因素所决定的(Fishman 1965)。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也是综合考虑了外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当欲表达降低语言的输入难度、弥补英汉语言差异、改变师生距离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意愿时,教师往往借助语码转换,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适时适度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准确传递信息,增进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必须坚持目标语(英语)优先的原则,保证学生有最大量的目标语输入,母语(汉语)的使用起补充的作用,要适时适度。如果教师选择使用母语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就失去了目标语的输入机会。过分地依赖母语,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目标语的动机。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母语来表达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就不会有深入理解目标语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Castellotti, V.and Moore, D.Alterner pour apprendre, alterner pour enseigner, de nouveaux enjeux pourla classe de langue [J].Etudes de Linguistique Appliquee, 1997(108).Fishman, J.A.Who Speaks What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J].La Linguistique, 1965(2).Giles, H.and Smith, P.Accommodation Theory: Optimal Levels of Convergence [A].In H.Files and R.St.Clair(eds.).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C].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 1985.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Poplack, S.Contrasting Patterns of Codeswitching in Two Communities[A].In M.Heller(ed.).Code-swit-ching: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8.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第二篇: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目 录
Abstract„„„„„„„„„„„„„„„„„„„„„„„„„„„„„„„„„„2 Introduction „„„„„„„„„„„„„„„„„„„„„„„„„„„„„„„„3 1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1.1 The Concept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3
1.2 The Trend Analysis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3 2 The Func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2.1 The Reason for Teacher Use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4 2.2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the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4 2.2.1 Explain the Professional Words „„„„„„„„„„„„„„„„„„„„„4 2.2.2 Explain English Grammar and Specific Culture„„„„„„„„„„„„„„„5 2.2.3 Make Teachers’ Thought and Language Smooth„„„„„„„„„„„„„„„6
2.3 The Emo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6
2.3.1 Make Teachers’ Teaching More Ample and Interesting „„„„„„„„„„„„6 2.3.2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Teachers„„„„„„„„„„„„„„„„6 2.3.3 Convenient for English Teacher Sets up Harmonious Relation with students„„„„7 3 The Mode and Principle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7 3.1 The Mode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is Adaptive Mode „„„„„„„„„„7 3.2 The Principle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8 3.2.1 Use English as the First Language in English Classes „„„„„„„„„„„„„8 3.2.2Using Moderate Chinese Helps Teachers Teaching „„„„„„„„„„„„„„8 Conclusion„„„„„„„„„„„„„„„„„„„„„„„„„„„„„„„„„„8 Bibliograph „„„„„„„„„„„„„„„„„„„„„„„„„„„„„„„„„ 9
Th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er's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Student: 邓志勇
Abstract: For students who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teacher's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adv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they often use English and Chinese to teach at the same time.This phenomenon is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not o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 style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but also explain the cause、the mode and the principle about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Through the analysis,the author fnds that the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can help teacher teaching.By discussing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can increase students’vocabulary, extending their cultural knowledge.This will consequently lead to better instruction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with an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摘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师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常常出现中英交替使用的语言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本文对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环节中所经常应用的方式之一英汉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综合前人观点进行了归纳,并对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现状、原因、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发现语码转换对于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进行语码转换可以发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辅助作用,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Key words: code-switching;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application analysis;conversion mode 关键词: 语码转换;英汉语码;应用分析;转换模式
引言
本研究旨在探索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功能,得出英汉语码的转换模式和原则。因为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发现英汉语码转换在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实施英语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师生关系,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根据语用学和教育心里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对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包括英汉语码转换的概念、应用现状和功能、语码转换的成因、语码转换的模式及原则。英汉语码转换的概念界定
1.1 英汉语码转换的概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就开始了研究语码转换现象。在国外,著名学者甘柏兹是最早研究语码转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所谓语码转换就是说人们在同一个对话或者交谈过程当中,使用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方言或者其他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转换过程当中,转换语码的数量和长度也有所不同。它即可能是一整段话语,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短语,甚至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词。概括地讲,语码转换是指同一语言使用者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体的交替使用;具体地说,这种交替转换可以在词、短语、从句乃至句子的平面上进行;也就是说语码转换可以用来达到交际者的某种目的或传递某种信息。
英汉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中常见的一种转换方式。它是英语说话者与汉语说话者相互交流时常用的一种交际手段,是指在同一个对话或者交谈的过程中,同时运用英语和汉语来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出现的英汉语交替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1.2 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势
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本土的双语教育研究。语言学家Polio和Duff(1)曾针对美国大学的13个班级的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他们发现,大多数外语教师在目的语的讲解遇到困难时,不是用目的语进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是转向于应用母语。Polio和Duff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从目的语向母语的这种语码转换使学生丧失
了许多练习目的语的机会。而教育学家Cook
(2)
则认为这种转换是语言活动高度熟练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是外语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他认为,教师运用第一语言开始讲课,然后转到第二语言,再转回第一语言。在课堂上排斥母语会限制语言教学,而利用第二语言虚拟创造的课堂交际环境不管有多真实,都无法避免用母语进行交际。所以,他希望外语教学工作者要 “打开语言教学中紧闭一百多年的大门,即在课堂上有计划的使用第一语言(1988,34)”。这样的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在英语课堂上,语言是英语教师与学生间的一道无形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教师在讲解语法或专有名词时有时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学生被教师提问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运用语码转换进行讲解便会取到明显的效果,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英汉语码转换在课堂上的应用现状和功能分析
2.1 语码转换的应用现状和成因分析——专业术语及名词,特定文化不便于用英语解释
课堂英语语码转换是学习目的语(英语)和母语(汉语)之间的转换,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学习英语为目的。形成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专有术语和特定文化不便于用英语解释。如Adam's apple(喉结),再如Pneumonia(肺炎)等专业名词(3)用英语解释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篇幅,而且即使讲解了学生也不一定能懂。换而言之,如果教师直接采用语码转换用汉语立刻解释,即使日后在其他场合遇到这些专有名词的汉语对应词,由于学生原有的印象根深蒂固,汉语词汇在一定的语境中会很自然地涌现出来。
再次,语法及特定文化不利于用英语进行讲解。当我们处理语法和特定文化术语时,母语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找出母语中与所学外语词汇和表达法对应的东西,不仅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词,也使学生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成为可能。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法和特定文化术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讲解,再辅以生动、通俗的注解和举例,便能使学生迅速掌握。
2.2 语码转换的信息功能——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效率 2.2.1 解释难以用英语表达的专业名词术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英语课本上所选内容涵盖了金融、科技、医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受词汇量所限,很多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疏的词汇和术语等。而且有很多的专业名词和术语的概念很抽象(4),教师如果用英语来解释这些词语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的篇幅。即使这样,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这样便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形成障碍。此时如果教师改用汉语来向学生作解释便会事半功倍,不仅使学生便于理解,而且也减轻了教师的讲解难度。比如上文提到的Adam's apple在《简明英汉辞典》上的英文解释为:A prominent Adam's apple is commonly considered a male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though this is more of a perception than anything pointing to scientific fact since not all males have Adam's Apples and there are quite a few women who do.如果教师直接用英文向学生解释Adam's apple一词,学生就会感到不知所云,更加难以理解。倒不如直接用汉语告诉学生Adam's apple的意思是“喉结”。再例如在英语课文中一些常见的词语出现在具体文章中时,意思往往会和常见义不同。如love一词在英语辞典上有很多意思,但love child
(5)
一词在具体应用文中的意思是“私生子”。在讲课过程中碰到这类专业术语,学生会感到很困惑。因为他们认识这些单词,可就是不懂他们在具体应用文中的意思。这时教师如果直接用汉语向学生解释即可节省课堂时间,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上述例子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帮助老师讲解专业名词和特定术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学生经常不是完全不理解某一段落或某句话,而是不懂其中的某些部分,因此教师不必将整个段落或句子翻译给学生,只需翻译学生不懂的那部分。这样就避免了翻译的中转过程,简化了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英汉语码转换来解释专业名词和特定术语可以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全部翻译,则经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行,达不到教学效果。2.2.2 解释英语语法和特定文化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参差不齐,而且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较浅,对于一些英语语法,要点和难点都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英汉转换语码,借助中文来解释语法点和语言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过去现在时(The past present tense)和过去将来时(Over the past future tense)的区别时,如果直接用英语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吃力。因为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英语语法讲解中的这些词汇;相反,如果直接用汉语讲解,学生就会轻松的理解并记住这些语法知识。
此外,教师在讲解一些英语中特定文化术语时,直接利用汉语讲解要比用英语效果好得
多。例如,教师在上翻译课讲解“I want to sing a song.”这个句子时,就适合用汉语直接讲解。因为这个句子是由基本英语单词组成的一个特定文化术语。用来解释这个词组的词汇相对来说都要比这个简单句复杂的多,而且要用大量的英语来解释与之相关的文化。如果直接用汉语解释即I want to sing a song.(我想上厕所)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便于学生记忆。2.2.3 使教师的思维和语言通畅
如上所述,有时教师在遇到一些专有名词和特定的文化术语时,一时之间自己也很难用英语进行准确完整的解释。此时教师在心理上便会有所顾忌,既想要用英语把词语解释准确又想要学生能够完全明白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此时教师若适当地使用汉语进行讲解就便于学生理解,又能使自己的思维通畅语言更加流利。
2.3 语码转换的情感功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3.1 使教师教学内容丰富,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汉语码转换能够起到鼓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的作用。师生英语对话中偶尔加一句汉语会使学生放松。因为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有限,课堂上长时间听英语时会产生听觉疲劳。一但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就会越听越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英语不行,会缺乏自信心,继而对英语产生恐惧感,也就不会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听觉疲惫状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充满自信,有成就感。课堂英汉语码转换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当学生遇到语言障碍时,教师运用英语码转换会使他们精神放松、不再紧张,这样反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运用汉语也便于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回答问题时遇到不会的词语也可以用汉语进行表述,使得学生参与课堂问答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师生感情也就会更加融洽。6()2.3.2 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活跃课堂气氛
如上文所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果一直用英语进行教学,便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要么昏昏欲睡,要么与手机为伴。这样以来即会使学生无意听课,也会间接的影响教师的情绪,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此时如果教师适量的运用英汉语码转换,例如运用幽默便能够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一句颇具幽默色彩的话语转换,或者一个风趣的故事,常常能使学生笑声四起,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下面的例子,教师在讲解翻译课时发现一学生很明显分神时可以对其提问:
Teacher: Deng, can you translate this sentence“I want to go somewhere.” Students:Yes.“我想去别的地方。” Teacher: Oh, Are you sure? Students:Yes.I’m sure.Teacher: So you can go any where!然后教师用汉语讲述正确答案,I want to go somewhere.在口语中的正确译文为“我想上厕所”,同时老师还和学生开玩笑回答说“So you can go any where!”(你可以随地解决)便会是一个绝妙的黑色幽默,于是全班哄堂大笑,而那位分神的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就放轻松了,感到老师并不可怕,而且很随和,自然就能够集中精力听取老师接下来的讲解。其他的同学也会稍微放松一下,同时觉得老师很风趣,这样以来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2.3.3 便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英汉语码转换偶尔夹杂一句汉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委婉的表示责备,而且可以起到强调作用。这样即不伤害学生的面子,又不会引起学生的不快与反感。例如当老师很认真的讲课,但仍有人在下面玩手机不听课时,此时老师便可在讲课之中插入“Some of us have been playing mobile phones for almost half an hour.业务比老师还繁忙!”如果教师用英语讲述这句话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插入这句汉语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可以迅速引起学生注意。用这种方式即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为学生保留了面子不至于口气过于生硬。同时还带有一丝调侃的成分在里面,不会让学生感到难堪,使学生觉得和老师的距离并不遥远。因此教师运用英汉语码转换进行教学,既能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又能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英汉语码转换的模式及原则
3.1 转换模式:顺应模式
英汉语码转换的模式主要体现在顺应模式上,顺应模式包括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和对教师角色的顺应两方面。[9]
其一,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英语课堂是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重要场合之一,在课堂上,英语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讲本身就是一个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码转换充当着交际工具的角色,也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这样的语码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中专有名词和特定文化术语,同时避免了教师因翻译中的失误带给学生理解上的错误。
其二,对教师角色的顺应。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如组织者,指导者,监管者,学习推动者等。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备课讲课,同时还要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还要监督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因而教师有必要利用英汉语码转换实现标记身份,创造幽默,趋吉避讳等多种手段。教师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在英语课堂上讲一些幽默的英语,并用汉语重复,加重幽默的效果;也可以英汉夹杂授课,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毕竟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有限,所以长时间听英语时比较紧张,或者容易形成听觉疲劳,此时教师一句颇具幽默色彩的语码转换,常常能使学生笑声四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提高了学习效率。3.2转换原则:
3.2.1 优先使用英语教学原则
在英语课堂学生要学的是英语也就是目的语,而且练习听力和口语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英语课堂是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重要场合之一。英汉语码转换仅仅是教师用来促进教学的一个语言工具而已。所以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选择英语作为首要教学语言,以保证学生有最大量的目的语输人。Hancock
(4)
曾说过,努力听懂教师的语言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优先使用英语进行教学。3.2.2 适时适量运用汉语辅助教学原则
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最大量目的语输人的前提下,应当有意识的适量使用汉语,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便可以减轻学生的听觉疲劳和焦虑情绪,加快学生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但是教师应当根据英语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适时适量地使用汉语进行教学。适时就是教师要选择插人汉语时要具有重要教学功能的动机,如帮助学生理解、翻译专业术语或讲解语法、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等。适量就是点到为止,不要大篇幅的使用汉语教学。Di Pietro(5)
曾经说过,过多使用母语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目的语的焦虑情绪,妨碍目的语的输人和吸收。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其一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现状和成因,教师在课堂上专业术语及名词和特定文化不便于用英语解释;其二英汉语码转换在课堂上的应用功能,语码转换的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出英汉语码的顺应转换模式和优先使用英语教
学及适时适量运用汉语辅助教学转换原则。意义在于证明英语课堂上的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语码转换能给教学带来诸多有利的因素,能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建议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英语课程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适时适量的使用汉语讲解专业术语和语法等。此外影响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因素还很多,例如师生的性格差异等,由于篇幅所限,希望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5th ed.MA:Malden, Blackwell,2006.[2] 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J].The Canadian Modern L anguage Review 57.3,2001b:402-423.[3] Flyman-Matsson,A.& N.Burenhult.Code-swit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French [A] Working Papers 47 [C].Lund University,Dept.of Linguistics,1999:59-72.[4] Hancock,M.Behind classroom code-switching:Layering and language choice in L2 learner instruction[J].TESOL Quarterly 31.2,1997:217-235 [5] Di Pietro,R.Code-stiching as Vwebal Strategy Among Bilinguals [A].Papers Papers Presentedat the linguistic Symposimn [C].Lund University,Dept.of Linguistics,1996:59-72.[6] 王海杰,王晓玲.英汉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84-188.[7] 席红梅.探析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J]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8] 路易-让卡尔维.社会语言学.曹明译 [J].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1.[9] 申智奇,李悦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10]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1] 刘成,谈小光.当前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25-27.[12] 何自然, 阎 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诧异调查[A].胡文仲编.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94:471-481.[13] 尤金,奈达.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4] 何安平.中英语码转换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 [J].现代外语,1992,(l).[15] 刘永厚.主体语框架模式在教师语码转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21-25.[16] 徐大明,陶红印.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162-198 [17] 姬建国,蒋楠.应用语言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2-322 [18]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6-223 [19]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0]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第三篇: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 3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5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8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9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1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12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13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15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16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9(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20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21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23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24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28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31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3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35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37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38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39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40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41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 43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 4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47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48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5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52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5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55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56 爱神简论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 58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59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 62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6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65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66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67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6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70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73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74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76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 78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80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82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85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88 性别与语言风格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 91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 92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94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95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97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98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99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00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102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04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105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106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108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 109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11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2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13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115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16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119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20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121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23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25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26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27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129 浅析中英恭维语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31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32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34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135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 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38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139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142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14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44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 146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48 论性别歧视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的唯美主义 150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151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52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53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
154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55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
156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57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 158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159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160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61 论《红字》中的象征
162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3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64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165 英汉称谓的文化差异研究
1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 167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168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69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 170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72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73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 174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 175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176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
177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78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79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80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
181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182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183 论风格的可译性
184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185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86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87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188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89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190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191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92
193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 194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195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196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197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98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199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00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语码转换运用论文
摘 要:语码转换是发生在持双语者或多语者进行言语交际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分为情景型、喻意型和会话型三类。个人的语码选择和转换这一策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因素;主观动机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它通常发生在双语者或多语者中,即随着具体的语境,持双语或多语者在说话时会面临着选择一种合适的语码的问题,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或需要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一种语码,或使用两种语码的混合码,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语码转换。(许朝阳,1999:55)许多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语码的构成,有的关注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其所发生的语境。本文拟从社会因素和个人主观动机两方面来分析语码转换的动机。
一 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
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语码转换是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实际需要从一种语言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曲晶,孙芙蓉,2007:148)即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语言接触。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开始说一种语言后根据场景,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在一句话中夹杂、交替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不会改变其话题。据此,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喻意型(metaphorical)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仅用一种情景的变体被用于不同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conversational)即是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景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发生变化;情景型(situational)由于改变话题及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RAHudson,2000:100)
二 语码转换动机的回顾
上文已述,语码转换是指持双语或多中语言的个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根据具体场景及自己交际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换而言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随社会领域或角色的变化而发生的从一种语码转为另一种语码的情况,称之为语码转换。(郭熙,2004:195)对于社会语言学来说,由于语言的作用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语码也相应的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作为社会团体的个人,在社会语言集团所使用的语言是不会仅局限于一种语码,即不会是静止、毫无变化的,个人总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交际场景的转变而不断进行语码转换,以达到具体交际的需要。
一般而言,说话者的动机是选择语码和进行语码转换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动机进行了研究。如Myers-Scotten(1993)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动机应该以说话者为中心。Giles和powesland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言语顺应论”即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语码转换中注重交际的互动作用、强调交际的协商性质,(李淑华,2007:99)以此来理解个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动机。此外,国内学者如于国栋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的顺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动机是: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三个方面。(牛忠光,2006:90)综合前人对语码转化的动机的研究可以推知,语码转换的动机受社会因素和主观个人动机因素这两方面的影响。
三 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 社会因素
个体的人是社会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言语行为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个体的人在语境的作用下会考虑到社会因素而从事语码转换,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所以人们在交流中,就会遇到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语码情况,但就语码转换而言,因其表现为较复杂而微妙的社会行为,所以人们对语码的选择会受到社会因素这个外在动机的影响。
(1)社会领域的影响
语码的选择受到社会领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而言,一种语码与另一种语码发生冲突的程度并不是很严重;但在有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各式问题的产生。例如,课间休息时,两个同学用上海话在交谈,这时迎面遇到了老师,他们都改用普通话向老师问好。再如,两个学生在用汉语交谈,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外教,这是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用英语向外教问好。这种以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语码转换是很自然的。但是因语码转换造成的冲突也是存在的如:在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有一个情景反映了这一冲突:主角金三顺会说韩语和法语,她的男友的朋友只会英语,当两个人在一起谈话时,两人只能个说个的,加之有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了一些冲突。
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因区域的不同而产生语码的影响。如:我国以普通话为标准语言,是各地相互间交流的主要语言,但是各地仍然有方言的存在。前者用于工作,学习或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进行交流时使用;而后者用于家庭内部、朋友亲人之间等。典型的例子是新疆的图瓦人属新疆蒙古族的特殊语言群体,因图瓦语使用人口少,图瓦人长期杂居于阿勒泰地区的蒙古人和哈萨克人中,所以对外交际多用蒙古语和哈萨克语,而在家庭内部使用图瓦语。(高莉琴,2003:18)
(2)社会角色变化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与其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即人在这个社会的网络中,在不同的场景中需扮演一定的角色,才能与他人交往,产生联系。(郭熙,2004:199-200)如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妹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商户与客户的关系、师生关系等。所以因各式关系的存在,那么在不同的角色中所使用的语码也会有所不同。如:在家庭内部,妈妈爸爸对儿女说话时多采用很直接,有些命令的话语,但当孩子不舒服或生病时,父母多数会使用温柔、亲切的语言来交谈。此外在实际的交往中由于说话者之间的地位或关系,立场的不同,会通过语码的转换来表明双方的亲疏关系。如在肯尼亚内罗毕,大部分人同时掌握英语和斯瓦希利语。英语用语正式场合,斯瓦希利语用于比较随便的日常场合。下面是用英语和斯瓦希利语的售票员与乘客之间的对话,通过他们之间的语码转换,可以看出因角色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售票员:到哪儿去?(斯瓦希利语)
乘客:我想到邮局去。(斯瓦希利语)
售票员:从这儿到邮局要五毛钱。(斯瓦希利语)(乘客给了售票员一快钱。)
售票员:等一会儿给你找钱。(斯瓦希利语)(过了几分钟)
乘客:给我找钱啊。(斯瓦希利语)
售票员:甭着急,我就给你钱。(斯瓦希利语)(又过了一会,汽车快到邮局站了,乘客有点生气。)
乘客:我快到站了。(英语)
售票员:你以为我要你的钱吗?(英语)(王德春,2000:272)
这段对话中,交谈双方多数时间用的是具有随意、亲切的斯瓦希利语,目的是为了强调亲密和谐的民族群体关系;可是后来乘客一直没有能够拿到钱,所以采用了在正式场合下使用的具有疏远功能的英语,以提醒对方注意其社会距离,这时,乘客已经不在强调民族的亲密团结的关系。而当售票员听到对方用很正式的英语时,已明白对方的意图,所以也以这种互动疏远的语言代码转换来回答。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因为说话者选择不同的语言或进行不同的语码转换时,是能够传递人际角色关系的疏密信息。主观动机
在言语交谈过程中,说话者语码的选择和转换并不完全是由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交际双方为满足自身的主观动机的需要也会进行相应的语码转换。王德春等人(2000)认为“交际者的感情、态度等等主观因素与社会语境的诸项客观特征,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实际言语交际中言语的建构和理解”。因此,交际者的主观动机对语码转换的产生和使用都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1)强调、突出内容的功能
双语者或多语者在具体的社会言语的交往中,有时进行的语码选择和转换,其目的是为了强调、突出或说明某个问题/事情。一般而言,只有在双方可以理解和熟悉交谈中的语言,并能懂得其中的语码转换,这时语码选择和转换才会发生。如在教室,课间休息时,大家都在大声的交谈,声音很是嘈杂。突然,教室后面传来一声惊叫声,坐前排的同学忙问后面的同学:
甲:怎么了?
乙:Don’t look at me,it’s not me.Not me.该例子中,甲用中文问乙怎么了?乙知道甲的意思是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在惊叫?等。但乙为了表明自己不是那个发出惊叫的人以及为了表达一点点幽默,采用语码转换,用英语来加强和突出其说话的内容。再如,两个好朋友在聊天。
甲:Anyway,if you have some information,please send me a email.乙:什么?
甲:Email,邮件。
乙:哦,好的e-mail。
此例子中,双方在谈论联系方式,甲说E-mail,乙没有反应过来,所以甲就进行了语码转换,用汉语重复,以强调突显邮件,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2)语言优势原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民族、国家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语言成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林素容,2005:54)其中英语的使用较为广泛,让人们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能否用英语交流是一种“时尚”。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们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就会显示出比别人更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在外企工作的职员常在日常会话中夹杂着英语,不停地进行语码转换;其目的一方面是担心听者听不懂,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的便利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知用中文如何表达),认为用语码转换的语言会表述地精致些,以此来拔高自己的权威性的主观动机。如:
甲;你的材料是从哪里找的?
乙:是从Internet上download的。
甲:哦,那我可以copy你的吗?
乙:Definitely not!
再如,那些留学归来的人也常常是在一句话里夹杂着英语单词:“你pass 你的holiday很happily吗?”这句话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的现象,显示了留学生用英语来彰显自己的留学背景、经历;还说明了他们想通过用英语来拔高自己的权威及其形象的目的。造成这些语码转换频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对语码选择和转换(许朝阳,1999:55)并且在主观动机上也造成了对某种语码的推崇和对其他语码的偏见。很显然,英语凭借英语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凸显了它的优势地位,所以人们认为操英语就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表现,这样上文那些语码转换的频繁使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总之,语码转换和人的主观动机即表现语言优势原则关系密切。
(3)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通过语码转换来亲近或疏远对方,这也就是由人的主观动机中的语言靠拢或偏离因素导致的语码转换。(边旭,2005:129)表现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是一方因另一方语码的转换而进行的语码调整。例如:一个学生找老师问英语考试的成绩,开始他用普通话与老师说话,后来发现老师和他是老乡,就改用方言,老师也随之用了方言。这是以语言靠拢为主观动机的语码转换。再如:你到老乡开的杂货店买东西,开始你们都用家乡话相互问候、交谈;接着他就用普通话问你要买些什么,老乡的转变是暗示你:老乡是老乡,买东西是要付钱的。这是语码偏离原则,同时也说明了说话者的言语选择对当时语境公认的关系状态所要求的言语选择的有意偏离。(王德春,2000:275)
四 结束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交往中使用的策略和手段,其背后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当然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语码转换也是人们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文中说明了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个人动机受到社会因素和话语使用者的主观动机等制约;此外,对个人语码的转换的研究也表现了人们对不同语言的态度,这对双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朝阳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心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2):55
[2] 曲晶,孙芙蓉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J]现代教育科学,2007(3):148
[3] 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guistics(社会语言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0
[4]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5,199-200
[5] Myers-Scotten CM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3
[6] 李淑华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语言文学),2007(3):99
[7] 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90
[8] 高莉琴新疆语言的发展趋势与思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1):18
[9] 王德春,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72-275
[10] 林素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
[11] 边旭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几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29
第五篇: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语码转换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是在多年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基础上总结出了师生语码转换的特点。通过语码转换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学科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了学科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语码转换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与国外一些国家为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共处和避免国家分裂等的需要不同,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实践时空,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习得环境。把学习者培养成既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又具有非常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语码转换及其类型
1.1 语码转换
Hudson[1]指出,人们之所以用“语码转换”而不是“语言转换”在于“语码”更中性化,它既可以指语言也可以指各种语言变体、方言等。Ronald Wardhaugh[2]在《社会语言学入门》中关于语码的论述比较全面,他把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variety)”。即语码既可以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Hamers & Blanc(2000)认为[3],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替使用,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策略。双语者为了达到交际效果的最佳化,经常会调用自己所能及的全部语言,只要形式和功能对等即可。在双语教育开展较早的欧美国家和双语现象较突出的港台地区研究较多,国内在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的也比较多,但把语码转换应用到学科教学中的研究就较少。研究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规律和理想模式对于促进学生课程内容学习与语言习得两个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1.2 语码转换类型
Poplack[4]总结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1)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例如,“让我们先来Review上一次课所学过的内容”。(2)句间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例如,“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crystal and amorphous? 我们如何区别晶体与非晶体?”。(3)附加语转换(Tag Switching), 例如,“Lever law is just used in two phase region,是不是,同学们?”据Cook[5]认为,双语者一般在谈话中句内转换占84%,句间转换占10%,附加语转换占6%。由此可见,语码转换中,句内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句间转换。教师的语码转换特点
2.1 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由于文化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文化所赋予的内涵。一种文化之中的词语和信息可能和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和信息并不完全对应,甚至缺乏任何对等成分。此时,教师就应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适当采用语码转换来弥补文化空白,有效利用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来传达文化信息[6]。如,The teacher also delivered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n the sidelines of his class/教师在课堂期间也传授了实践知识。在英语中动作同时发生时也常常用 on the sidelines of 来表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别直译过来汉语又很难理解,这时需要教师搭起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桥梁。
2.2 解释与翻译
解释词义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同义词、反义词、语素意义,也可以采用类比法或情境法。但当遇到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如上方法可能都会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词义解释翻译时,语码转换有助于清晰地传递信息。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反,英文的特点就是先结果、后说明产生其结果的原因或条件,翻译时必须要体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例如,在讲到虎克定律的定义时有如下一句英文:The extension of a spring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he load added to it as long as this load does not exceed the elastic limit。虽然英文中表示前提条件的从句as long as this load does not exceed the elastic limit在主句The extension of a spring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he load added to it之后,翻译时要按汉语习惯先译出产生其结果的条件从句“只要所加载荷限制在弹性范围内”,再翻译其主句“弹簧的延伸长度与其所加的载荷成正比”。
2.3 以目的语讲述后用母语重复其内容
课堂上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促进其理解所学内容。通常教师在介绍新知识时先用目的语叙述一段词组或一句话,然后再用母语进行重复,以达到讲解内容的最有效传递。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的难度选择全段或全句重复,也可以针对重点信息进行部分重复,由此使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更准确明了。可以说一部分内容用两种语言轮换呈现,既实现了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又实现了外语语言目标。当然没有必要进行句句重复以免使授课效率下降,造成学科损伤,但我们在双语教学中提倡适当的重复重点,以确保知识的准确传递,并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2.4 词语转换
用于转换词语的语码转换通常是双语课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师可以用母语提请学生注意新话题或新知识点的导入。另外,教师从正式的教学语言转为较为亲切的语言时,也会采取母语进行提示。或当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避免学生对问题有所误解,教师也通常会进行词语转换。例如,“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晶体 and 非晶体? 这样,学生们既使不懂“晶体”与“非晶体”的英文写法,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2.5 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
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是教师由目的语向母语进行转换的重要功能之一。教师对前面的目的语陈述提供一个母语的解说或提供一些补充信息来帮助学生对前面的讲解内容进行较准确的理解。例如,我们讲“机械性能”时,对应“机械”的英文词义有engine, machine, mechanical;对应“性能”的有capability, performance, property, 但准确表达“机械性能”的英文词义只有“mechanical property”。即教师需要从多种近义词中指出能够表达该学科特点的最恰当词义并传授给学生。
2.6 艺术性管理课堂
教师会在有些时候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如在对话中用另一种语码回应对方以强调观点上的分歧,或者表示幽默、讽刺。在同一语句中突然转换语码可以获得某种戏剧性的效果。例如,当课堂上一对学生小声唠嗑时,教师可以面带笑容地说“你们能不能大点声说话, let all of us share your interesting story”。这种突然的语码转换不仅警示了课堂小声说话的学生,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7 松弛紧张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用目的语讲解较为枯燥的专业内容,而用母语举例、讲解有趣的背景知识或适当的幽默和调侃,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语码转换特点
在第二语言输人的心理过程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试图采用某种方法以解决这些特定的语言困难,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策略”。一些研究者将“策略”分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输出时经常会自觉采取一些辅助性策略,使学习与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语码转换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认同[6]。目前的课堂观察表明学生采用语码转换具有如下目的:
3.1 填补外语语言空白
填补外语语言空白是学生进行语码转换的重要语用动机。当一种语言的词汇知识和表达能力不能满足交际需求时,说话人会转而求助于自己更熟悉的语码形式,以保持会话状态并避免交际的中断,重述用目的语未能表达清楚的信息或观点,解释用目的语不能够解说清楚的真实意图,以避免误解,从而将自己从困惑、窘迫中解脱出来。目前国内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本民族同学进行交谈时,总是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来完成交际任务的以频繁语码转换为特点的最低能量输出方式进行交谈,而且这种交谈方式可以达到内容的准确传递与沟通。
3.2 提高语言准确性
双语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够自信,因而担心涉及逻辑、数理方面的精彩观点无法用目标语讲得透彻、明了,因而采取更加稳妥、安全的办法,即使用母语流畅地表达。这有时会使学生失去用目的语进行表达观点的机会,但却使信息更准确、完善地传递,因而也不失为一种过渡性双语教学的语言策略。
3.3 与会话者保持同步
交际的参与者、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三大基本因素对语码转换具有制约作用,各个因素之间也会互相影响。课堂教学环境中,作为交际参与者的学生通常会在与教师或同学对话的过程中,为适应对方、交际场景和交际话题而适当采取语码转换。
总之,针对实际双语课堂教学,该不该使用母语、使用多少母语、什么时候、怎样利用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在非语言课程上进行双语教学,要强调本着以传授学科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根本。只强调其中一方都是偏离了学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在学科双语教学中运用好语码转换这个有利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udson R 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 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3] Hamers J.F.and Blanc Michel H.A, 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Birdge, 2000.[4] Poplack S.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 [A].Durand, R.ed.Latin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C].Norwood, NJ: Ablex
[5] Cook 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57): 402-423.[6] 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