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读《朝读经典》人生感悟
细读《朝读经典》人生感悟
横林小学——程孔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假如没有了书:瓦特的蒸汽机能飞速地转动吗?更别说工业革命地爆发;如果没有了书,居里夫人将无法发现镭的存在,那么也就没有今天反射性物质对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如果没有书,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又有何用?,可见,书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古人写得出如此美景,如此有远大抱负的诗句,更激起了我们阅读《朝读经典》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吸取书中的精华吧!经典诗文,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横林小学来说吧!在这个70来人的集体群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辅导教师陈金祥;唱歌能手梁尧兵老师;美术画肖胡云老师;舞蹈老师刘翠华„„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和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
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更持久。
细读《朝读经典》,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细读《朝读经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使我每一天过得充实,让我的生命多姿多彩„„在感悟的过程中,慢慢的体味阅读与人生。其实,我知道,人生中,阅读是很重要的。难怪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经典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阅读经典,品味人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细读《朝读经典》,让我们超越了年龄的限制,突破了思维的怪圈,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鸟瞰辽阔的世界。我们的眼界因此而变得宏大,充盈着知识的灵魂。
《朝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的储备,更是向我们传递的内在的精神的追求。如果你曾读过鲁迅,读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方志敏,读她是如何在生活、事业与情感间保持平衡,终像莲花般清水出芙蓉,万古流芳„„
校园就像美丽的银河,朗朗书声就像银河上回荡的清波。回顾银
星长河,孟子,李白,贺知章„„,哪一位国学大师不是品读经典,一遍又一遍,反复品读消化?哪一位不是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反复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享誉内外?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朝读经典》,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可随着“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翩翩而至,难道经典只是给我们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用来消遣,用来儿戏的吗?苏童说得好,一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让经典长相伴,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领悟其诗句的内涵和韵味!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第二篇:朝读经典感悟222
朝读经典感悟 三
(三)谭博文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第三篇: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自从上大学,前前后后读的书其实也不算少,但《朝话,人生的省悟》却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本书。它文字通俗却不浅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道理,启发人深思。
品读朝话,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尽管平常比较烦心,事情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完没了,但是我越是忙碌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越喜欢偷懒,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读一些舍友他们所谓的闲书。他们越忙,人的脾气也就越是暴躁,每晚深夜归来,很是劳累,但是他们总喜欢玩一些可以宣泄情绪的游戏。而我对游戏的趣实在不大,总喜欢在那些时候选择看一些书籍,尤其是一些古典类的文学作品。譬如:《唐诗三百首》、《庄子神游》、《论语》等。早在上学期的《东西文化比较导论》选修课上,便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梁漱溟先生。但是,《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却是在这段时间内才阅读的。读着他的文字就像有一位长者在身边与你对话,在谆谆教导着你,关怀着你的人生。品味着朝话,人不知不觉地安静了下来,思绪从纷乱繁杂的社会中抽离开,以一种局外之人般的冷静,看待这个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这过程中,有悔过、有疑惑、有反思。而人这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地变得成熟、理性,进而变得刚强。
人,从出生到死亡,读书学习、毕业找工作、结婚成家、退休,人生就像一个个早已规划好的过程,而我们则在不同的过程中不停地奔波。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总是疲于奔命。越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就更加执着于结果。但我们却忘了反省。自己的追求,自己这样做,这样过生活,究竟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不回顾、不反省,人便不像是过生活,反而是生活在过你。梁漱溟在介绍朝会的来历时写道: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然天际。老先生喜欢在这种静寂清明的情景下,静坐思考。今天的很多人都失去了清晨,也很难感受到这种简简单单思考的幸福。在《忏悔—自新》里,老先生写道: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便是如何对付自己。人要反思、忏悔,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人还要有自觉力:“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一个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反省与自觉真是我们过好生活的两个重要的保障。我觉得,一个人把自己安排对了,便算是成功一大半了。
古人曾说:“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无论是处在怎样的境地,只要你还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啊!”所以,日三省吾身,总归还是好的。
第四篇:读《人生》感悟
面对困难要坚持
——读《人生》感悟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初一(4)班 陆徐皓 50347705
云山路835弄20号401室
http://24ise.com/ 指导老师:曹冠华
《人生》作者:路遥
“阿里巴巴”的马云由这本《人生》激励成就了个人的伟业。我于是在这个寒假拜读一下,希冀能够有所启发。
当午后的阳光照进我的窗,我终于在今天的下午读完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就想写一篇读后感了。
路遥,这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用他对那片黄土地的火热的感情,写下了农民的酸甜苦辣,更写出了世间难得可贵的情感。
《人生》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本来是民办小学的教师,却被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成了农民,却又不甘心一辈子作农民,终于有机会到县城里作记者,却又被人告发是走后门,最后回到农村。这其中还包含他与村里二能人女儿刘巧珍、还有和城市女孩黄亚萍之间的情感。
高加林从小就在县城读书,因此接触到了村子外面的生活,眼界比较开,心眼比较活;高考落榜之后,又在村里的民办小学里当教师,期间可以读读写写,所以他与村子里的其他人比起来,有一种文化差异,村里的其他人太闭塞,只知道在农村里生活;而他不然,他要到城里去,他不想当农民,他想要离开农村……
读到这里,我明白人生,也许会走错,可是不管我们错到哪里,我们的亲人总是会在原来的地方等着我们,不离不弃。年轻的我们,也许有时会冲动。可是,请千万不要放弃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当我们回头时,曾经深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深爱的人,更值得珍惜。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累了,倦了,伤了,也请不要忘记我们的亲人和家乡还是会像从前一样,永远的呵护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例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如果你走错一步,有可能会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也不觉的遗憾。
夜色慢慢降临了,我缓缓地轻轻地合上了书……
《人生》——让我从此改变的书。
第五篇:读《人生》感悟
读《人生》感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
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到路遥的文字很朴实,又很贴近农村,把农村的那种生活,很真实的再现在读者的眼前,同时你又能从那些一个又一个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体会到一些什么,了解他们的内心,同时又能很真实的从文章中了解到那个时期的的政治形势和当时的时代特征。从《平凡的世界》里,我了解到一个有着自己特点的、顽强而执着的、出身贫苦的孙少平,他一生坎坷、经历无数。以及他的哥哥,孙少安,同样有能力却在感情方面有点懦弱的人,他它展现了农村新青年的精神风貌。还有润叶这个善良而固执的姑娘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了《平凡的世界》很好,所以就一直想看路遥的其他作品,同学跟我介绍说路遥的《人生》不错,值得一看。很凑巧,从一个学姐那儿借了这本书,很认真得把这本书读了一遍。
看完了《人生》,合上书本,我脱口而出的就出的这么一句话:人生入戏,无论你跑的多远,也许最终还要回到原点。
《人生》中的高加林,最初刚读到他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怎么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么像,一样出身贫家,一样有着满腹才华,一样的在村子里扎眼,一样的帅,一样的有股执拗的劲,但高加林似乎比孙少平幸福,又似乎比孙少平悲哀的多。高加林的一生中应该充满了矛盾与遗憾,孙少平比高加林经历了更多的坎坷,但
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充实了的,并得到了他想要的生活。
在《人生》中的高加林,我感觉他就像是那个时代下玩偶,一直是被周围大量无形的线牵着走。在他身上,大起大落都发生了。这些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是外界各种缘由造成的结果。他从一个民办教师变成了农民,又从农民变成赫赫有名的记者,最后又从记者变成一个民办教师。起起落落,中间又有多少变故和故事。
高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由于是农村户口,他不得不离开自己已适应的县城里的生活,回到农村,由于民办教师需人,作为知识青年的他,很自然的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一切都过得很好、很顺利。可······人总是有私心的,同村的高明楼,在自己儿子毕业后,尽管高加林的教师工作做得很好,是学校里最好的一位老师,但依旧保不住自己的工作。高明楼以权谋私,很轻易的就让能力远不如高加林的自己的儿子三星顶替了高加林。这是其一,木偶般的,从民办教师瞬间转变为一个农民。
成为一个农民,又没有什么别的出路,空有一身的能力,抱负却无处去实现,只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颓废,做无用的抗争,无奈只能接受现实。即已是农民,有别无他法,只能顺从老老实实的做个农民,尽管他的心远远不能为这片土地所装满,他的心永远都想飞的更远,现实却总是残酷的。
文章从一开始就一直穿插着高加林叔叔这一人物,为下面高加林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又是一个悲哀点奠定了一个基础。他的叔叔转业回到家乡,那些想拍马屁的人,为了巴结他的叔叔,自然地把途径转向
了高加林身上。知道高加林苦无出路,为高加林把路铺的平平,让高加林一下子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一个下地掏苦力,去城里挑粪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一名记者。事实证明他是有能力的,他无论做什么,都会凭借着自己的那份执着与努力把事情做得很突出。他凭借着自己的写作能力,自己又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全部奉献给工作的干劲,很快他的能力就得到了赏识。一个年轻、帅气、又有能力的人总会容易引起注意。但他锋芒过于暴露,祸患也就会接踵而至。正由于他的事业路走的太好太顺太稳了,而他这个人却又是从记者这个行业中不明不白的冒出来的,是很容易被抓住小辫子的。一切都来得太快,正当他一切都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一切又都瞬间消失了。高加林又经历了一个更戏剧化的转折,从人生的至高点摔到了人生的至低点。
在从民办教师——农民——名记者——民办教师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人生中老天对他开了一个有一个的玩笑,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训,也失去了很多,最该归咎的应该就是这个社会吧,当时的那种环境吧。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无奈自己又不能跳出那种环境,只能木偶般的挣扎着生活。
《人生》中的高加林最大的损失不仅是他事业的戏剧性转换,还有他情感心里的损失更加造成了他人生的的悲剧与遗憾。
因为高加林,受伤的人不仅有他自己,尤其是巧珍,连带受伤的还有黄亚萍与胡克南,他在县城的再次打乱了一切,让感情本来已经稳定的黄亚萍与胡克南分开,让胡克南承受了很大了的打击和伤害。
尤其让我感觉的是胡克南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尽管黄亚萍被高加林抢走了,他善良的放手了,就个自在那儿伤心难过,并且对高加林并不加怨恨。当他妈妈要揭穿高加林的底细时,他尽管受了很大的伤害,但还是尽力的去组止他妈妈,去给高加林报信,他可以说是《人生》中描写除巧珍外最真诚最善良的人了吧。高加林被调查了以后,只得重返农村。他的离开,又留下了黄亚萍一个人,我不禁的在想,高加林走后,黄亚萍的处境是多么的尴尬呀,她该何去何从?是重回胡克南身边吗?也许胡克南并不介意,会重新接纳她,像以前一样对她好,但她又应该怎么面对胡克南呢,哎,在以后的生活中难道不会受到影响吗?搞不清楚······
下面重点讲巧珍,她是里面最可怜的。巧珍对高加林可以说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真心,她不顾父亲极力的反对,在高加林最落魄的时候,选择跟他在一起。把高加林的遭遇当做是自己的遭遇,回去骂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高明楼,尽管他是自己亲姐姐的公公,甚至她当着姐姐的面来骂,她是真心而朴实的。她不考虑那么多,她把自己整颗心都放到了高加林的身上,她用她的爱帮助高加林度过了人生中的最低谷的那些难捱的时光。她的爱是无私的,是没有附加值的。她为高加林唱歌、不停的换衣服,在树下等他,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爱他,给与他动力,帮助他渡过难关,她无怨无悔。相比之下,黄亚萍就是完全不同的了,她是一个自私高傲的人,她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她喜欢的是在县城里的名记者高加林,而不是在农村啥都不是的高加林。我相信她应该也是真心的但她真的很现实,她
更多考虑的是高加林的事业人生是怎么的,她高贵的小姐身子又怎会愿意承受那黄土地呢,最后把自己整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巧珍最后得到的结果,与她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她为高加林几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她把自己所有能为高加林做得都做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在巧珍嫁给马栓以后,得知高加林还要回到村子里来,担心高加林无法承受人生中这么大的落差,被高加林伤害的她挺着大肚子到处跑,只为让高加林能够继续当民师,不用受苦受累的去当农民。是的,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另一个人过得幸福,而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同时,在高加林说出那番要分手的话时,以后一段时间中,巧珍的镇静更是爱高加林的表现,就像是那句话,最伤心的人并不是那个哭的最响的人,而是那个最沉默的人。不久巧珍就很快的答应了马栓的求婚,只有爱的至深又受伤的人才会如此迅速的嫁给一个自己从来没看得过眼的人吧,而这同时也抱复了高加林。
高加林最内疚的事不是失去了记者的优厚工作,不是黄亚萍,也不是重新回到农村当民办教师,哪怕是农民,而最无法面对的是巧珍,当初与她分手主要因为由于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与在农村的巧珍完全不同,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说话的话题,但我相信那些是容易克服的,那颗真心才是最难得的。巧珍是他遗失的珍珠,他对不起巧珍,是他为了所谓的前途,人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他义无返顾的抛弃了巧珍。但他没预料到自己竟然有这么一天,还要回到这个差不多快被他抛弃的地方。巧珍与马栓的结合,是对他的一个讽刺,更加讽刺的是紧接着他从记者工作上重重的摔了下来,并且还靠着被他辜负的巧珍的努力,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同时黄亚萍没能陪他到最后。高加林也可以说是其中最可怜的人儿,他落魄的回到了农村,又处在那么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是老天对他开的一个难以承受的玩笑,他的心理该承受多大的压力呀,并且这些是无法排解的。以前由民办教师变为农民时。有巧珍陪着他身边,而现在一切都变了,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家乡里的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巧珍也结婚了并且是被他逼出来的。他的前途经历了这么一遭可以说也全部都毁了,毫无希望。一切似乎都是绝望的,最后陪在他身边的也就只有他年迈的父母了,但他父母又如何抗拒村里人的眼光与议论,同样承担着他给带来的压力。唉······
人生的形态有多种多样的,有时它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半径的圆,回到原点只是时间问题。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轻易丢弃,也许回到了原点后,会发现这个原点同地不同质,等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