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教师)
《劝学》《 师说》
【复习目标】
1、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劝学》《师说》全文。
3、背诵并默写《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完成迁移训练,并翻译全文。
【课时】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劝学》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背诵《劝学》全文。
三、背诵《孔子语录》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二课时
一、默写。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___ 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
2、(1)子曰:“ ___,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________,不亦君子乎?(2),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8)子曰:“____________,不____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二、解释《师说》中的加点词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背诵《师说》全文。
三、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1、(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4)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彼童子之师,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天将降大任于___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于虑,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迁移训练。
(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三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
①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3分)(2)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3分)(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4分)
三、翻译《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并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5.(3分)C(重:重叠)6.(3分)D(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7.(3分)A(“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错,“易将”的意思是“更换将领”)8.(10分)
(1)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
(3分,既、以、爱各1分)
(2)(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3分,句式、其、句意通顺各1分)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4分,卒、当、果、遣各1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第二篇: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⑵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⑷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⑵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二)名词作状语。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三)形容词作名词 ⑴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⑵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四)意动用法。
⑴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⑵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⑶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三、明确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
⑴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⑵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四、辨析下列各句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⑻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⑵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⑷而耻学于师。(向)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⑹其皆出于此乎?(从)
⑺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五)乎
⑴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⑵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六)其
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⑷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⑸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⑷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㈢则
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⑵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㈣惑
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㈤行
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⑵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㈥复
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㈦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⑵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㈧道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明确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七、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
①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造太学受业 受:同“授”,传授。.B.以父丧不行 以:认为,以为。.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之徒:这些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西入关 ②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③乃召见于楼上 ④十余年乃归乡里 ..⑤绍乃举玄茂才 ⑥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 D.④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玄少为乡啬夫 ②不乐为吏 ..③进为设几杖 ④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 ..⑤公车征为大司农 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②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6.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3分)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参考答案:1.D(A项为“接受”;B项为“因”;C项为“引荐”。)
2.B(①③⑤均为连词,于是,就;②为副词,只,仅仅;④为副词,才;⑥为连词,却。)3.B(①②④⑤均为动词,担任,做;③为介词,替;⑥为动词,成为)
4.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5.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6.(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3分。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第三篇:一轮复习劝学教学案2017.9.2
实验中学高三<<劝学>>复习学案 制作教师:李彦 审定教师:张传达 使用时间:2017.9.2 序号:合01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默写名句。2.准确掌握课内外文本断句。3.积累写作素材。
一、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 槁暴. 须臾.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四、解释下列词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跂.而望 舆.马 跬.步 金石可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蚓无爪牙之利
一
焉
于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而人之所罕至焉 子亦有不利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燕王欲结于君 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业精于勤荒于嬉 1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其曲.中规 7用心一.也 8.不能十步..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3.輮以为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名句默写.17.【新课标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16.全国卷1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浙江卷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15高考湖北卷)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上海卷)
13.默写。(6分,任选5题)
(2)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014·大纲版全国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福建卷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2014·辽宁卷)(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2012年
(山东卷)(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安徽卷)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北京卷)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全国大纲卷)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上海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2013 新课标卷2 ⑴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天津卷
⑵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山东卷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 劝学 》)
九、断句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注: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②笃,一心一意。③措,放下。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果,确实。道,原则,精神。
十、写作素材
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2.素材开发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角度点拨:
可用于“学习(求知)”、“恒心(持之以恒)”、“说与做”“学无止境”“博学反思”“善假于物” “重视积累”等话题 精彩运用
●延伸阐发型——
(提示:没有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伟大的卑微
在“百家争鸣”繁荣将尽的尾声中,在孔孟足以黯淡日月星辰的光辉下,站着一位老人。没有孔子的执著坚毅,没有孟子的气宇轩昂,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以一种伟大而又卑微的姿态。
从他气势如虹的著作行文中,从他集百家之长的思想精魂里,我看到一个博学、包容、气概雄浑的荀子伟大地站在那里。
当他以衰老之躯姗姗地进入秦国,当他放下思想家的尊严和文学家的脸面,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王,那个寄托着他最终理想的国君诺诺地奉承时,我看到一个年迈、无奈的名叫荀况的老人卑微地站在屈辱里。
然而在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时代,当现实的“洪荒”如猛兽般向他袭来,他站在现实的悬崖上只能委曲求全地选择卑微的姿态,痛心而无奈地守护着那足以纵横天下的思想。窗前的灯熄了,黑暗中发黄的书页里那个卑微的身影站立在无边的黑暗里,刹那间高大起来!因为伟大而曾经卑微,因为卑微而愈加伟大。●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荀子周游列国
残阳如血,苍凉的古道上缓缓驶过一辆简陋的马车,孤单的铃声摇曳着夕阳的余晖,一下一下地撞击着秦国威武的城墙。
苍凉的西风下,一片黄叶无奈地离开树枝,飘舞在一个老人缭乱的思绪里。老人昔日透着精光的眼睛掠过一抹无法掩饰的哀伤。脑海里浮现出秦王无知与嘲弄的一张脸,老人仰天长叹:难道我的残年就如这落叶般无地置之了吗?
又一片落叶被风吹起,就像吹散了如花般的流年与抱负。
“老师,我们去哪?”
老人沉思了一刻,黯淡的眼睛重新浮起昔日的光彩,“我们去楚地!”
马铃声渐渐远去,这何其不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尾音。。。
月亮上来了,这是秦国的月光,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月光下一个老人的忧伤。●联想思辩型——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刻也不能停止。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师旷劝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细分工的社会发展趋势也要求每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前贤哲言还是眼前 的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不少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的四部书来总结:大一《 仿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四年中就是没有《奋斗》。校园里则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怪论。这些现象虽是少数,却有违学习本质,应彻底纠正,我们每个人也应自律.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引用思辩型——
(提示:结合原文,从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能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无穷!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颁奖词:荀子
当你解怠的时候,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的时候.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的时候,他告诉你“登高而招”;当你急躁的时候,他告诉你“用心专一”。荀子,作为一代先贤,其厚重的思想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其智慧的光芒依然光照着后人。
《劝学》参考答案
一、1.輮(rïu)槁暴(gǎo pu)臾(yu)跂(qì)舆(yu)跬(kuǐ)骐骥(qíjì)驽(nu)锲(qiè)镂(lîu)
二、1.輮,通“煣”,使弯曲。2.有,通“又”。
3.知,通“智”,智慧。
4.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1.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2.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
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
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
焉(兼词,从这里;哪里;那里;句末语气词,啊;句中语气词;词尾)于(从,比;在;和;表对象不译;对;由于)
而(连词,却;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
六、1.介宾后置,于蓝取之。2.“者也”式判断句
3.省动词介词的的宾语“之”
4.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3.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八、名句默写.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九、断句
2.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注: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②笃,一心一意。③措,放下。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果,确实。道,原则,精神。译文:
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可以不学习,一旦学习,则学不会不放弃;可以不询问,一旦询问则问不明白不放弃;可以不思考,一旦思考则思无所得不放弃;可以不分辨,一旦分辨则辨不清楚不放弃;可以不行动,一旦行动则行不笃实不放弃。别人用一分力能成功,自己用百 分之力;别人用十分力能成功,自己用千分之力。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钝人也会明察,即使懦弱人也会坚强。
在解释“诚之者”的具体方法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方面:学、问、思、辨、行。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详尽过程,显然比荀子对学习过程的理解(闻、见、知、行)又进了一步。
第四篇:等差数列一轮复习导学案
等差数列
考纲要求
1.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3.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梳理
1.等差数列的定义与等差中项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________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________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n∈N*,d为常数).
(2)若三个数a,A,b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其中A=____________.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1)通项公式:an=__________,an=am+__________(m,n∈N*).注:an=dn+a1-d,当公差d不等于零时,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式,一次项系数为公差,常数项为a1-d.(2)前n项和公式:S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dda1-n,当公差d≠0时,前n项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式,二次项系数为注:Sn=n2+22
2d数为a10.当d=0时,Sn=na1,此数列是常数列. 2
3.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m+n=p+q(m,n,p,q∈N*),则有_____________,特别地,当m+n=2p时,________.注:此性质常和前n项和Sn结合使用.
(2)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其公差是m2d.(3)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若公差d>0,则数列为____;若d<0,则数列为___;若d=0,则数列为__
(4)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2n}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__________.
(5)若{an},{bn}是等差数列,则{pan+qbn}也是等差数列.
(6)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__________的等差数列. 基础自测1.在数列{an}中,a1=2,2an+1-2an=1,则a11的值为__________.
11112.在数列{an}中,a1==a10=__________.2an+1an
33.设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3=3,S6=24,则a9=__________.4.(2012福建高考改编)等差数列{an}中,a1+a5=10,a4=7,则数列{an}的公差为__________.
S1S5.(2012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__________.S73S7
基础自测
1.7;2.-1 ;3.15 ; 4.2 ;
S315.解析:由S3=3a2,S7=7a4,由=可得9a2=7a4=7(a2+2d),即a2=7d,a3=8d,a4=9d,S73
S17从而S6=3(a3+a4)=3×17d,S7=7a4=63d,则.S72
1思维拓展1.解决与等差数列有关问题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
提示:(1)函数思想:在等差数列中an=dn+c(d,c为常数),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Sn=2An+Bn(A,B为常数)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
(2)方程思想:准确分析a1,d,an,Sn,n之间的关系,通过列方程(组)可做到“知三求二”.
(3)整体思想:在应用等差数列{an}的性质“若m+n=p+q(m,n,p,q∈N*),则am+an=ap+aq”时,要会用整体思想进行代换.
(4)类比思想:等差数列中的“和”“倍数”可以与等比数列中的“积”“幂”相类比,关注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全面掌握数列知识,也有利于类比思想的推广.
2.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提示:(1)定义法:an-an-1=d(n≥2);(2)等差中项法:2an+1=an+an+2(n∈N*);
(3)通项是n的一次函数:an=An+B;(4)前n项和是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Sn=An2+Bn.探究突破【探究突破一】等差数列的基本量的计算 【例1】 已知{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Sn,S4=2S2+4,bn=an
(1)求公差d的值;(2)若a1=-2,求数列{bn}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的值. 51+a
解:(1)∵S4=2S2+4,Sn=na1+4×4-1nn-1,∴4a+d=2(2a1+d)+4,解得公差d=1.122
1+an57111(2)∵a1=-,∴an=a1+(n-1)d=n-.∴bn==1+=1+.设f(x)=1+,22anan77n-x-22
7777-∞,和∞上单调递减,且x<f(x)<1;x>时,f(x)>1.∵f(x)分别在2222
∴f(3)<f(2)<f(1)<1,即b3<b2<b1<1,1<f(n)≤f(4)(n≥4),即1<bn≤b4(n≥4),b4=3,b3=-1.综上可得{bn}中最大项为b4=3,最小项为b3=-1.【方法提炼】首项a1和公差d是等差数列{an}的基本量,只要确定了a1和d,数列{an}就能确定.因此,通过列方程(组)求得a1和d是解决等差数列{an}基本运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针对训练1】设递增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a4是a3和a7的等比中项.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解:在递增等差数列{an}中,设公差为d>0,22a4=a3×a7,a1+3d=1×a1+6d,a1=-3,∵∴解得 a=1,a+2d=1,d=2.31
n-3+2n-52∴an=-3+(n-1)×2=2n-5,Sn=n-4n.2
故所求an=2n-5(n∈N*),Sn=n2-4n(n∈N*).
【探究突破二】等差数列的判断与证明
【例2】(2012陕西高考)设{an}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为Sn,且a5,a3,a4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an}的公比;(2)证明:对任意k∈N+,Sk+2,Sk,Sk+1成等差数列.
解:(1)设数列{an}的公比为q(q≠0,q≠1),由a5,a3,a4成等差数列,得2a3=a5+a4,即2a1q2=a1q4+a1q3,由a1≠0,q≠0得q2+q-2=0,解得q1=-2,q2=1(舍去),所以q=-2.(2)证一:对任k∈N+,Sk+2+Sk+1-2Sk=(Sk+2-Sk)+(Sk+1-Sk)=ak+1+ak+2+ak+1=2ak+1+ak+1·(-2)=0,所以,对任意k∈N+,Sk+2,Sk,Sk+1成等差数列.
++++2a11-qka11-qk2a11-qk1a12-qk2-qk1证二:对任k∈N+,2Sk=Sk+2+Sk+1=,1-q1-q1-q1-q
++2a11-qka12-qk2-qk1aaqk2kk+2k+12Sk-(Sk+2+Sk+1)=-q)-(2-q-q)]=q+q-2)=0,1-q1-q1-q1-q
因此,对任意k∈N+,Sk+2,Sk,Sk+1成等差数列.
【方法提炼】判断或证明数列{an}为等差数列时,首先考虑的是定义,即证an+1-an=d(n∈N*)或an-an-1=d(n∈N*,n≥2),其中d为常数;对于递推式,还可考虑利用等差中项,即证2an+1=an+an+2.【针对训练2】(2012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考数学预测卷)已知数列{an}满足a1=0,a2=2,且对任意m,n∈N*都有a2m-1+a2n-1=2am+n-1+2(m-n)2.(1)求a3,a5;
(2)设bn=a2n+1-a2n-1(n∈N*),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解:(1)由题意,令m=2,n=1,得a3=2a2-a1+2=6,再令m=3,n=1,可得a5=2a3-a1+8=20.(2)当n∈N*时,由已知(以n+2代替m)可得a2n+3+a2n-1=2a2n+1+8,于是[a2(n+1)+1-a2(n+1)-1]-(a2n+1-a2n-1)=8,即bn+1-bn=8.所以{bn}是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
【探究突破三】等差数列的性质
【例3】(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4=9,a9=-6,Sn=63,求n;
(2)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3项和为34,后3项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求这个数列的项数.
9=a1+3d,a1=18,解:(1)设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得 -6=a1+8d,d=-3,
3即63=Sn=18n-(n-1),得n=6或n=7.2
(2)∵a1+a2+a3=34,又an+an-1+an-2=146,又a1+an=a2+an-1=a3+an-2,∴两式相加得
na1+an3(a1+an)=180,a1+an=60,由Sn=390,得n=13.2
【方法提炼】利用等差数列{an}的性质“若m+n=p+q(m,n,p,q∈N*),则am+an=ap+aq”可以把an与Sn结合起来,这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训练3】(2012江苏徐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已知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Sn7n+45anTn,若=,且是整数,则n的值为__________. Tnn+3b2n
nn-1d2d解析:因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Sn=na1=n+a1-2n,22
所以可知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
S7n+45因为,所以可设Sn=kn(7n+45),Tn=kn(n+3),其中k为常数. Tnn+3
所以an=Sn-Sn-1=kn(7n+45)-k(n-1)(7n+38)=k(14n+38),bn=Tn-Tn-1=kn(n+3)-k(n-1)(n+2)=k(2n+2),则b2n=k(4n+2),n+16n+16ak14n+387n+19a==3+是整数. b2nk4n+2b2n2n+12n+12n+1
a则2n+1≤n+16,即n≤15.所以n=15时,4,为整数. b2n
【探究突破四】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
【例4】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最大值为S7,且|a7|<|a8|,求使Sn>0的n的最大值. 解:由S7值最大,可得a7≥0,a8<0,由|a7|<|a8|,得a7<-a8,即a7+a8<0,故a1+a14=a7+a8<0.13a1+a1314a1+a14若a7>0,则S13=13a7>0,S14=0,即Sn>0的最大正整数n=13.22
12a1+a12若a7=0,则a6>0,S13=13a7=0,S12==6(a6+a7)=6a6>0,即Sn>0的最大正整数n=12.2
综上所述,当a7≠0时,使Sn>0的最大正整数n为13;当a7=0时,使Sn>0的最大正整数n为12.【方法提炼】
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求其前n项和的最值,一是把Sn转化成n的二次函数求最值;二是由an≥0或an≤0找到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项数n,代入前n项和公式求最值.
a【针对训练4】已知{an}为等差数列,若1,且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大值,那么当Sn取得最小正a10
值时,n等于多少?
解:由已知得,{an}是首项为正,公差为负的递减等差数列,a由1,得a10+a11<0且a10>0,a11<0,a10
20a1+a2020a10+a11∴S20=10(a10+a11)<0.而S19=19a10>0,22∴Sn取最小正值时n=19
【考情分析】通过分析江苏卷近三年高考对等差数列的考查,该部分内容属必考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会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能利用等差中项、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列方程求值,能通过确定基本量或借助于等差数列的性质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进行求值;要善于识别数列中的等差关系或转化为等差关系,并通过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题型有考查基本知识(通项、求和)的容易题,也有与其他知识(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相结合的综合题,一般为解答题.难度为中档题或较难题.
【迁移应用】
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a7-a5=4,a11=21,Sk=9,则k=________.kk-1解:a7-a5=2d=4,则d=2.a1=a11-10d=21-20=1,Sk=k+2=k2=9.又k∈N*,故k=3.2
2.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2=3,Sn-Sn-3=51(n>3),Sn=100,则n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Sn-Sn-3=51得,an-2+an-1+an=51,所以an-1=17,na+a-又a2=3,Sn==100,解得n=10.2
3.(2014·镇江月考)已知等差数列{an}中,a4+a6=10,前5项和S5=5,则其公差为________.
a-a5-1解析:由a4+a6=10,得2a5=10,所以a5=5.由S5=5a3=5,得a3=1,所以d==2.22
4.(2013·南通二模)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正数,若a1+a2+a3=15,a1a2a3=80,则a11+a12+a13=________.解析:由条件可知,a2=5,从而a1+a3=10,a1a3=16,得a1=2,a3=8,公差为3,所以a11+a12+a13=2×3+(10+11+12)×3=105.S1S5.(2013·南京二模)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________.S73S7
S1解析:由S3=3a2,S7=7a4,得9a2=7a4=7(a2+2d),即a2=7d,所以a3=8d,a4=9d,从而S6S73
17=3(a3+a4)=51d,S7=7a4=63d21
6.设数列{an}是公差d<0的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若S6=5a1+10d,则Sn取最大值时,n=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S6=6a1+15d=5a1+10d,所以a6=0,故当n=5或6时,Sn最大.
17.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1=an=-2SnSn-1(n≥2且n∈N*). 2
(1)求证:数列S是等差数列.(2)求Sn和an.n
[解](1)证明:当n≥2时,an=Sn-Sn-1=-2SnSn-1,① ∴Sn(1+2Sn-1)=Sn-1.由上式知若Sn-1≠0,则Sn≠0.∵S1=a1≠0,由递推关系知Sn≠0(n∈N*),11111由①式得-2(n≥2).∴S是等差数列,其中首项为2,公差为2.SnSn-1S1a1n
11111(2)∵+2(n-1)2(n-1),∴Sn=当n≥2时,an=Sn-Sn-1=-,SnS1a12n2nn-1
12,n=1,1当n=1时,a1=S1=不适合上式,∴an= 21-2nn-1n≥2.*8.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满足a2n=4Sn-2an-1(n∈N),其中Sn为{an}的前n项和. {}1
(1)求a1,a2的值;(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解:(1)当n=1时,a21=4S1-2a1-1,即(a1-1)=0,解得a1=1.当n=2时,a22=4S2-2a2-1=4a1+2a2-1=3+2a2,解得a2=3或a2=-1(舍去).
2(2)a2n=4Sn-2an-1,①an+1=4Sn+1-2an+1-1.②
2②-①得:a2n+1-an=4an+1-2an+1+2an=2(an+1+an),即(an+1-an)(an+1+an)=2(an+1+an).
∵数列{an}各项均为正数,∴an+1+an>0,an+1-an=2,∴数列{an}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n=2n-1.
第五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九)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颠覆:灭亡)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
3、文言实词(1)判
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这是后起义)
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
官)(2)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
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3)劫
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爱:爱惜)(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
4、文言虚词(1)而
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举以予人(介词,把)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
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
5、词类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
6、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省略句)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被动句)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7、固定句式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
二、阿房宫赋
1、古今异义词
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
相斗)
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今义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④韩魏之经营(经营:金玉珠宝。今义为“筹划并管理(企业等)”)⑤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珠宝。今义为“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2、文言实词(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五步一楼(数量词,一座)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副词,全部,整个)⑤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歌台暖响(响:名词,声音,歌声)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帝王对女子的宠爱)
(4)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 :掠夺。掠:掠夺。剽掠:同义复词连用)(5)爱
①秦爱纷奢(动词,喜爱,爱好)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动词,爱护)(6)缦立远视(缦:副词,久)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状,向北,向西)③辇来于秦(名状,乘车辇)④朝歌夜弦(名状,在早上,在夜晚)⑤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⑥族秦者秦也(名动,灭族)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而哀;鉴:意动,以„„为鉴)⑧戍卒叫,函谷举(被动,被„„攻占)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动,变成了焦土)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十)三、滕王阁序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指云气消散,雨过天晴)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齐”通“济”,通达,顺利)④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预兆)
2、古今异义词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迎接)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扶摇:猛烈的旋风)
3、文言实词(1)数
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天数,定数)②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追究到底)(2)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艰难)③不忍穷竟其事(动词,追究到底,究查)(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zhǔ,副词,适逢,恰好)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shǔ,动词,归属,隶属)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zhǔ,动词,接连,跟随)⑤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连缀,撰写)⑥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动词,嘱托)(4)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艺,技能)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⑤而公子亲数存之(shuò,副词,屡次)(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言)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率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胜,引次江北(动词,退却,避开)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⑥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动词,拉,牵引)⑦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动词,拿,举)⑧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牵涉,牵连)
4、文言虚词(1)故
①豫章故郡(形容词,旧有的)
②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消失)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终结,指死亡)
5、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状,像雾那样。星:名状,像星星那样。)④目吴会于云间(目:名动,看)
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动,使„„受屈)⑥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动,使„„逃亡)⑦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名,才俊)
⑧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丘墟:名动,变成废墟)
6、文言句式
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②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④渔舟唱晚(省略句)
7、涉及的典故(略)
四、报任安书
1、通假字
①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②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杖)③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剃除)④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⑤及以至是(“以”通“已”,已经)⑥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⑧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⑩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⑾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2、古今异义词
①意者勤勤恳恳(勤勤恳恳:诚挚恳切。)②下流多谤议(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非同寻常。)④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⑤太史公牛马走再拜云(再拜:拜两拜。
牛马走:谦辞,像牛马那样供人驱使的仆人。)
⑥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立身处世)⑦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内心)
3、文言实词(1)望
①若望仆不相师(动词,埋怨,责怪)②吾尝跂而望矣(动词,向远处看)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盼望,期望)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念头)⑤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为既望。)⑦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动词,希望)(2)物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词,事物,东西)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
③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④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名词,事物的内容,实质)(3)用
①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听信)②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③兵精足用(名词,器用,军用物资)
④贤能为之用(动词,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⑤士卒多为用者(动词,效劳,出力)
4、文言虚词(1)乃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竟然)②乃欲引节,斯亦不远乎(副词,才)③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2)于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②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5、词类活用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状,像牛马那样)②倡优所畜(倡优:名状,像乐师优伶那样)③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文言句式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③声闻邻国(省略句)
④韩非囚秦(省略句、被动句)⑤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⑧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⑨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⑩文采不表于后世(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