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5篇

时间:2019-05-14 17:3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第一篇: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摘 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关键词:辩论 辩论赛 思维能力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闻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

(一)基础——课外活动举行的辩论赛

我历史组曾组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专题辩论赛,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条件——教改实验的三阶段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辩论课型”三个阶问题课型的关键是教师巧设问题,使段。

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洋务运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辩论课实施的情况。

二、课堂辩论赛的重头戏——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

(一)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

3.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但作为历史课中的辩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既成事实,成为历史的东西,一般已有定论。这就给历史辩题的选择增加了一定难度。鉴于上述因素,我们考虑在辩题文字上下功夫。例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设计的辩题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因为鸦片战争已打起来,不可避免,因此无从辩起,我们就在“失败”两个字上做文章。又如,《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课的辩题是“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也是在“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功夫。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感到“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人物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5.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的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赛,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等等。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等。这恰恰是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呢公里提出了严重挑战。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心房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作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手和辩论队为我们的学生、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辨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只有依靠辨证思维,才可能避免辩论过程中出现的偏激、狭窄和空泛等缺点,使辩论有利于本方,使思维得到升华。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赛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而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有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把辩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辩论赛引进课堂

摘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关键词:辩论

辩论赛

思维能力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闻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

(一)基础——课外活动举行的辩论赛

我历史组曾组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专题辩论赛,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条件——教改实验的三阶段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辩论课型”三个阶问题课型的关键是教师巧设问题,使段。

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洋务运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辩论课实施的情况。

二、课堂辩论赛的重头戏——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

(一)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

3.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但作为历史课中的辩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既成事实,成为历史的东西,一般已有定论。这就给历史辩题的选择增加了一定难度。鉴于上述因素,我们考虑在辩题文字上下功夫。例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设计的辩题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因为鸦片战争已打起来,不可避免,因此无从辩起,我们就在“失败”两个字上做文章。又如,《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课的辩题是“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也是在“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功夫。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感到“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人物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5.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的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赛,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等等。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等。这恰恰是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呢公里提出了严重挑战。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心房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作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手和辩论队为我们的学生、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辨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只有依靠辨证思维,才可能避免辩论过程中出现的偏激、狭窄和空泛等缺点,使辩论有利于本方,使思维得到升华。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赛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而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有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把辩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堂,因辩论而精彩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当时,最初的想法还是来自于学生,平时和学生在闲谈之余,每到聊及“辩论”这一话题时,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提到了全国大专学生辩论赛的精彩片断以及优秀辩手周玄毅、范凯云、主持人张泽群等是如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并很想亲身感受那种现场的气氛。由此,我便产生了利用辩论的优势以及学生对辩论的兴趣来为政治课教学服务的设想。因为思维是智慧的结晶,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随着新一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展开的契机,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结果意想不到的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吸取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使自己对运用辩论这一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辩论课型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两个教学模式。问题课型主要特点是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公民的储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等等经济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观点客观地正确地评价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我们学校有些班级在主题班会课上或其他课余时间曾组织一些专题辩论赛,虽质量不是很高,但效果比较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为辩论课型的实施做了铺垫。

二、辩论课实施的过程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和辩论赛本身一样,最关键的还是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

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政治的信心。跟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的、跟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等等一般都能激活他们浓厚的兴趣,例如“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矛盾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

2. 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

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在高中政治课中,选择辩题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政治课程中的多数知识点来源于生活,而这些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许多现象和观点大都没有定论,这就给政治辩题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设置了“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的辩题,在学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框节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设置了“我们青年学生该不该信教”的辩题。这些辩题,使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3. 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

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感到“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我们青年学生该不该信教”、“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西部大开发引知更重要,还是引资更重要”等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自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家的国情及出台的一些政策制度等,这些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在辩的过程中,就会显得空洞无趣,也容易出现冷场。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二)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论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论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局部的总结陈词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论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论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1. 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论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2. 时间:辩论赛的时间最好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课时,条件允许的话,一课时也可以。3. 评委:如果是公开课,可请有关听课教师做评委,如果是一般课,可请学生自 己做评委,自己点评自己,也会取得一定效果的。4.选手:可以分为3-4人一组或把全班分成对立的两组。3-4人组在辩的过程中,要留一部分时间给观众,如匀出些让他们向选手提问的机会,让他们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而不是静静地坐着观看台上的表演。但对于后一种形式,参与的人员比较广,所以教师必须得控制好场上的秩序,及时把握住活动的方向及目的。5.注意问题:①辩题的选取一定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从而在活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②当辩论赛中间出现停顿或冷场的现象,教师可灵活处理,既可以自己在适当时给学生一些提示,也可以把问题抛给观众由学生回答,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以扩大参与面,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得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辩论赛在学生当中影响是比较深的,是一种感兴趣的活动,并对这个活动的本身充满了好奇心,看着电视上的辩手们精彩的表演而被深深的吸引,有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政治课为实践他们的兴趣提供了平台,进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三)重在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辩论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因此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辨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只有依靠辩证思维,才可能避免辩论过程中出现的偏激、狭窄和空泛等缺点,使辩论有利于本方,使思维得到升华。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同时辩手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作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综上所述,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热忱。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参考书目

1、《辩论学》

冯双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论辩论》

高明光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

3、《传统教学理论与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刘国胜 姚俊廷 刘建民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年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

洪俊 兰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5、《辩论赛指南 》

杨桂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课堂即若干教学活动的组合,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效率。因此,提高课堂的效率,主要应从优化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入手。教师应创新活动形式,最大限度的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萌生想参与的冲动和兴趣。例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楚认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课堂上设计了小型的辩论活动,正反双方就“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应全盘抛弃”“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应全盘照抄”进行据理论证,几乎所有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最终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的结论,辩论对于辩手来说,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其他学生来讲,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加了他们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引起了共鸣与思考。课堂上也尽量设计一些时尚的活动,背景材料: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而我国的民族节日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庆祝我国的民族节日是维护和振兴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辨题:要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庆祝自已的民族节日,坚决抵制洋节。

辩论过程

1、引导学生对辩题进行分析,找到辨点:明确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形成辩点后,请学生从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等多个角度展开辨论。

3、在学生的唇枪舌战、广征博引,自由辩论后明确观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庆祝民族节日,我们可以领略本民族文化的韵味,同时又不排斥西方节日,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这样运用辨证的观点更好地明确了这两种文化各自的价值。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拓展问题: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怎样更好地传播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辨题: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增加民族节日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这样采用“辩论”的形式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在辩论中内化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升华自身的道德情感,增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目标,真可谓是“一箭三雕”。我认为设计辨析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讲究辨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要联系教学内容。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也是优化“辨点”的根本尺度。

2、通过辨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平台,创设典型情景,要重在引导,不要从理论到理论,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辨析的意义在于对辨点的认识,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不要只注意辨析的技巧。

4、既要关注理论观点,更要关注辨析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辩论过程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但老师要始终把握好方向,把握辨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离或导致学生的模糊认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尚自然,展个性”②(蔡元培语),即教师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思想政治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其次,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③(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第三,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机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第四,看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高一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第一步:激趣导入调动兴致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框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员工较多,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按劳分配,或至少说出这方面的意思。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第二步: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根据本框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张三(工人)在集体企业上班的工资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开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吗?都是按劳分配吗?这一问题是针对容易混淆的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三种分配方式设计的。问题二:赵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责任田,靠种田挣钱;他的大儿子是某国有企业职工,平时有工资,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奖金福利;二儿子被一家民营公司聘为总经理,工资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红;女儿是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外快;他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问:赵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区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设计的。问题三:1我国现在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实行按需分配呢?2同学们是否发现本框与上一框的课题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3“不劳而获”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吗?结合实际想想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何积极意义?这三个小问题是针对课本上关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的三点表述而设计的。第三步: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独立思考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环节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环节三:多边互动集体探究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环节四:共同总结提炼升华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第四步:关注社会拓展提高 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喜悦心情。但当人们左右看时,就会发现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大。于是产生了困惑,产生了不平衡。你能体会到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差距? 第五步:自主感悟走进生活 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学完本框内容应该有这样的启示:按照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我们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以上就是本框题的教学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只是为各位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而政治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它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和时代性的要求下,它的内涵性已经延伸,从目前的高考形势和课程要求都表明,它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延伸和培养,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用不段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这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在个人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因此,当前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不再局限于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和理论,而更加应该侧重于教会学生一中崭新而又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学会解决问题。这点如何启动学生的兴趣而钻研下去,对于任何一个高中政治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毕竟,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比特殊性很大,它枯燥,它的内容既显得容易但是实质上却是抽象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索显得有为的迫切。从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来说,它主要有几种方式:

1、演讲法。何谓演讲法?演讲法确切来说是一种通过教师主要采取讲述而向学生传达知识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它应该来说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被采取得最多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仅在于政治这门学科,应该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这种方式。有人认为演讲法太过平淡,而且也难提供学生回应的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认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演讲法的优势在于:

(1)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教学任务繁重在一节课当中,这个时候,“单向式”的演讲法就可以节省时间,能够顺利完成当节教学任务;

(2)可以说明一些原则,可以叙述一些事实,解决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某些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具备正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具有在现实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高中政治是一门与时事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但是它同样具有抽象性和蒙蔽性,这些仅仅靠学生的自发理解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候,演讲法就具备了相当的优势。通过演讲法,教师可以将政治学科当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结合时事和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清楚,插入有趣的例子和时事,这样就可以将时效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明白,这门学科对他们而言具有相当的实用性,而又不显得课堂空荡荡。高中政治三个阶段都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比如说高一经济学当中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价值量”“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可能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困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演讲法”,把教学内容和例子相结合,就可以解决这些对学生而言非常抽象的概念和理念,毕竟,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挖掘发展当中。

正如之前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演讲法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它主要是在于「单向教学」的问题,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灌输式教学的危险,如果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处理能力不强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够,那么在使用演讲法时就很容易陷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情绪当中,因为毕竟来说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枯燥无味”和“学了也没什么用”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了,所以这时候对于高中的政治老师的课堂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使用演讲法来说。因此,当高中政治教师在使用演讲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式、问题式、游戏式等等,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通过语言的渲染力提高学生上课的情绪。比如在讲述到“商品”这个概念时,就可以提出当前社会当中易让人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如“明星卖广告卖的是名气,名气是不是商品“或”当前很多人卖血卖器官,血和器官是不是商品“,通过这样的设问讨论,学生的情绪就非常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通过演讲法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弥补了演讲法本身的缺陷。教学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将一大堆的知识或材料倾倒给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参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多有运用手及脑的机会是有益处的。对高中这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而言,他们自主性很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愈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就学习得愈好。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2)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同时注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1)创设问题的情境(2)选择与确定问题(3)讨论与提出假设(4)实践与寻求结果(5)验证与得出结论

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问题下结论,可以高度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可以达到高中政治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应该说是高中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1)练习法(2)实验法(3)社会实践法(4)研究性学习法

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对高中政治教学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方式,因为对高中政治而言,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正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无疑是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的捷径

4、复习测验式。测验通常可用口头与书写两种方式来进行。使用测验法主要是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了解程度。因此,测验即是一种考核的作法,通过这种考核达到复习之前所学知识和当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目的。对于高中政治这门学科来说,在学生先入为主的观念里就是有“难背难记“这种印象,所以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那么在政治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在课余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便是一个极为值得探索的问题,毕竟高中的学生学习的任务和压力是极为繁重的。那么复习测验试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政治课堂当中,抽出一定的时间通过提问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本回答问题,方式可以很灵活,可以单独提问,也可以集体提问,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尽量让学生在课堂消化当节课所学知识,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是要注意这种教学方法不要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尽量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不然容易造成物极必反的后果。

5、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三至八位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它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比如可以将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结合时事设置成有争议性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兴趣,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去解决他们认为深奥的问题,从中并获取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是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强大动力。

实施讨论法教学的缺点是,课堂上难免浪费时间和不易得到有系统的知识;加上知识与经验不足的学生们在讨论中可能彼此分享却失之偏颇。这就需要将讨论法和演讲法有效的结合起来,由老师进行汇总,阐述,从而修正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一些同学出现的错误和偏颇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6、辩论法。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作讨论。辩论是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们对辩论问题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发挥他们的思想。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参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挥棒,可以解决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枯燥无味“的观念,拓宽对知识的理解。正所谓,内容是一定的,但是形式是多样的,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这门学科的兴趣。但是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不免出现言语偏颇、观点尖锐的现象,所以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估,并提醒学生们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检讨整个辩论的过程,且避免个人的情绪化表现,从而纠正偏颇的思想倾向,这种方式可以更加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发现学生真实的内在想法和观点,进一步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7、座谈研讨法。将政治学科当中的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制作成专题进行研讨,由学生当中挑选三、五位(或再多几位),请他们预习将要研讨的专题。座谈开始时,座谈员面对听众,并接受听众与协调者(可由教师或事先另选一位学生担任)所提出的问题作答,各人尽力发表精辟与独到的见解,满足听众的需求。协调者的角色是重要的,他除了要能掌握整个会场的气氛之外,也需要有敏捷的思考和应变的能力,以处理各式尴尬的时刻,并不时鼓励发问与回应等。教师亦当于课后指正研讨过程中或有的偏差。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钻研的兴趣,为了成功而不得不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来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

8、角色扮演与戏剧法。角色扮演并不需要课前作任何繁琐的准备;而戏剧则需要充份的预备。这两种生动的教学方法皆着重于给学生们发表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有效地解决政治教学当中容易产生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整个表演的过程是否清楚地传达了课程的目标,各角色是否安排得当,有否明确地提出重要的思考问题等。比如各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插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极富弹性与变化,可以说,任何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之中是不可能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纯粹运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看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整和。除了上述所举出的八种方法,其它的如:问题练习法图片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游戏法等,亦各具价值。教学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之外,教师当设法鼓励并推动学生们自动自发的学习精神与热诚,并积极地训练他们的思考与创意的潜能。

但是教学方法的实施毕竟由人,而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风格和能力,因此,就经常出现在上政治课时,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但是效果却具有差异性。因此就必须要求高中政治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在新课程标准下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首先得依据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也具有不一致性,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如,在同是高二上册的哲学内容,不同的框题课时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必须用心体会教材,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切忌“一刀切”,不然就陷入“大锅饭”当中,难以将沉闷的政治课程灵动起来,也难将政治课的魅力表达出来吸引学生。比如,对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三个课时和第四个课时的处理方法就应该不同,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三个课时《量变和质变》与第四个课时《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虽然同是量变和质变的问题,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原理跟方法论的关系,所以教学目标也不同,前者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原理,理解他们,后者则是要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之上采取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前者较学生而言理解比较艰涩,而后者通俗易懂,关键是运用的问题。所以,对于前者的教学方法则应该主要以演讲法为主,配以其他的教学方法为辅,这样容易解决学生的困惑。但是对于后者,如果还采取演讲法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在,这时候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法和训练与实践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同时配以练习训练,加强学生运用课本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达到一举兼得的目的,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人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也会具有差异性,对这个差异性的把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使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这时候就必须灵活贯彻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有的班级比较沉闷,有的班级比较活泼,有的班级学习程度比较快,有的班级学习程度比较慢,这时候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就不能“一刀切”,比如对学习程度较慢的班级就可以采取演讲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尽量让他们明白课本的基本原理为主,同时采取复习测验式,强化课堂效果。对于程度较快的班级则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法或讨论法等等,则可以达到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几基础上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较活泼的班级则可以采取表演法,可以将课堂气氛调至高潮;对于较沉闷的班级也可以采取提问式或问题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之,内容是一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必须选择合理科学。

最后,高中政治教师还必须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教学方法。每个高中的政治老师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有性格、能力、特长、气质、口才等等,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去运用就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性格诙谐幽默,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性格比较古板,这两种人同是运用演讲法但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结果大家都应该能够想象得到。但是不管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的同时,都同样具有缺陷,这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首先认清自我,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上好高中政治课的关键的一步。

当然科学合理的选择高中政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说环境、课堂教学手段等等,但是不管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没有所谓的最好,只有最合适的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国家才针对时代的要求变革教育理念。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对我们高中的政治课堂同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理念,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如何上好政治课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正确的方法论对国家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才,人才是德育为先的人才,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重任。所以说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则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也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作者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如何增强吸引力做了一些探索。

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大问题

经常会听到有同学这样埋怨:“政治课真没劲,就是背呀背。”学生所谓的“真没劲”,其实就是课堂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也就是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没在教学钻研上下真功夫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基本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情感。”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无疑,政治课教学能否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对政治课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所以,政治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增强吸引力上多想办法,多钻研。

2.增强吸引力,调动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肯积极主动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是否肯主动自愿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政治课教学要努力增强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增强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措施

1.改进、丰富教学内容

(1)增加实践性内容。

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演示、模拟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还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集会、报告、演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科技活动等。政治课教学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可以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

再比如,讲“政府权威的树立”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当地政府负责人写一份《关于提升政府权威的建议书》;对当地政府进行采访调查,了解一年来政府施政的几件大事,共同分析这些大事的起因、过程、结果与政府权威的关系。

(2)增加乡土资料,渗入本土文化,注入乡土气息,增强吸引力。

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或城市或农村。他们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以教学《文化生活》为例,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实地采访、拍摄照片等形式,去记录当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及传统思想,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大家都知道,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1)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

这里基本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政治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和提高这样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政治教师在语言方面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

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基本功,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学习领会多种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实际中。

由于广大政治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幽默教学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是一种语言和表达的艺术,也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我曾读到,江苏省姜堰市罡扬中学顾盛彬老师就经常运用幽默语言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如在讲“法人”概念时,他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我本人在讲《生活与哲学》“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丈夫喝醉酒回家,蹑手蹑脚摸进盥洗室,找来一些橡皮膏,对着镜子往自己醉酒闹事留下的伤口上贴,然后悄悄爬上床。第二天早晨,他被妻子摇醒,妻子叫嚷道:“你怎么又喝酒了,盥洗室的镜子上被你横七竖八地贴了多少橡皮膏?”这样,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被酒精麻木,无法产生正常人的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利用漫画、歌曲等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还有讨论式教学法,“学导式”电化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给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政治课教学要摆脱困境,惟有走改革创新之路。

当然,对于别人创立的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盲目地照抄照搬,还必须从本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出发。所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辩论的两点思考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辩论的重要作用

1、课堂辩论有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

首先,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载体。语言不仅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口语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能力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思想政治课同样必须重视语言教育。思想政治课的语言,除了说明的条理性、论证的逻辑性、列举描述的生动性、论证支撑的确凿性这些属于语文知识的运用之外,思想政治课理论概念的抽象、理论表述的逻辑归纳和推演是语文课所不能代替的。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辩论是检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经过多次课堂辩论的磨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不少同学由刚接触辩论时讲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转变为语言简炼、生动、幽默,说理头头是道,富有逻辑性,一些同学连语调、语速也能很好控制,逐步形成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辩论风格。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创造性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并发展起来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标志是具有创造性。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辩论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唤醒和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外界诱因。在辩论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按照特定的目标重新编排、整合,并转化为现实的辩论能力。为了战胜对手,学生往往会旁证博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以退为进,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诱导对方逐步推导出错误结论的方式请对方入“翁”等等。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标新立异,成一家之言已成为辩论中的一大时尚。

另外,课堂辩论对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整体协调能力等的提高都大有裨益,这里将不再赘言。

2、课堂辩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对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以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在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处于重要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汤姆逊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成绩优异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所需要有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我曾见过这样的报道:某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亲睐,而到了某名牌大学则显得平平庸庸,因受到了某种“冷遇”而感到受不了,精神整天萎靡不振。某位大学生因联欢晚会上唱歌走调丢了“脸”要寻短见。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在部分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国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正因为如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课堂辩论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有较好的矫正作用。首先,课堂辩论能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其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而任性、霸道的孩子也懂得了收敛。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耐挫力。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已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3、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其群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在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中,“小皇帝”们一个个从小受到多方优待。但由于家庭关系简单化,特别是城市“套房”的封闭性,家庭生活空间及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他们“自我关注与封闭”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等。

而科技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世界各国的一体化与开放性大大增强,任何人不论他有怎样的优秀、出类拔萃,试图在21世纪的今天单枪匹马的“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融入某个群体之中,在群体的合作互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难怪乎雅克•得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该报告所提“四个学会”,其中就包括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课堂辩论犹如一场体育拔河赛,参与者双方均需齐心协力,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之下,每个同学都试图为已方的最终胜利作出最大努力。为此,他们必然关注本方同学的一言一行,为本方同学的出色演讲而欢呼,即时弥补本文同学发言中的缺陷与不足,对待对方则能做到“一致对外”,“封闭”“狭隘”受到冲击,集体观念得到增强。同时,辩论双方不论谁胜谁负,同学友谊得到增强,辩论中的对手往往成为后来最好的朋友。

二、课堂辩论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问题:“跑题”。所谓“跑题”现象是指部分同学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偏离辩论的主题,尽说些与辩论无关或辩论关系不甚密切的题外话。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围绕正确的消费观就“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问题展开辩论,有几个同学由消费问题扯到宗教信仰问题,离题太远。

危害:课堂辩论中出现大量的“跑题”现象将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在东扯西拉的闲扯会,引起学生对课堂辩论的反感,为以后这类活动的正常开展增添了难度。

对策:引起课堂辩论“跑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同学课前准备不足,对所辩论的问题甚不了解;二是辩论双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抬杆杆,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辩论的中心议题;三是教师缺乏下面引导,对“跑题”纠正不力。对此,要求学生在辩论开始前先熟悉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写出简短的发言提纲,明确辩论的中心议题,在辩论中如果仍然出现“跑题”现象,教师应立即予以提醒、指出,当然由辩论对方予以反驳效果更好。

问题二:“冷场”指辩论会开始后学生反应冷淡,对辩论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做其他学科作业,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在我所教的高一年级六个班中,有一个班辩论会曾出现过较严重的“冷场”现象,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举手发言,全都低头不语,整个班级静和令人感到“心悸”。

危害:“冷场”是课堂辩论的最大障碍,课堂辩论需要辩论双方积极参与,扮演好各自角色。如果所有学生都不愿发言,辩论会岂不会成了“哑巴会”!出现长时的“冷场”现象,等于给辩论判了“死刑”。

对策:辩论会出现“冷场”现象,是每一个组织者都不愿看到的,但作为组织者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具体分析“冷场”出现的原因,并采取一些灵活的对应措施。我们不妨采取“激将法”、“鼓励法”等热启动方式,如果所有办法用尽了效果仍不明显,则应采用第二种方案,果断中止辩论,把它改为正常的教师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因为有些班级比较特殊,如文中所提的那个班就一直死气沉沉,不够活泼,这种班风不是哪个老师一两句话就所能解决的,只能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问题三:秩序混乱。有些班级对课堂辩论中纪律不佳,秩序紊乱,主要表现为少数同学大叫大嚷,拍手跺脚喝倒彩,甚至辩论双方相互辱骂,进行人身攻击。

危害:“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的混乱无序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辩论双方同学水平的发挥,而且干扰了其他班级的正常上课,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同学间友谊团结。

对策:老师可在辩论开始前宣布几条纪律方面要求,并以此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对于平时课堂纪律较差的班级,必要时可邀请班主任老师参加,以取得某种特定效果。对辩论中的过急言行应予以制止,不可听之任之。如果学生只是轻微的情绪波动,则可适当点拔顺其自然,不必大惊小怪。

4、课堂活动设计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性,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活动设计,增加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学习知识是必要的。然而,笔者发现在平时多媒体教学中,不少老师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认为教学活动安排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堂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中,讲课老师安排了许多教学活动,包括讨论、演讲、表演,还有小品等,把课堂搞得像集市一样,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姑且不谈学生是否弄懂教学的难点重点,连课堂秩序也失控了。这种活动与“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学生在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中疲于应付,如同演戏一般,没有思考和学习时间,更谈不上生成性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作秀。因此,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不应过多过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来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活动设计要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辩论的重要作用

1、课堂辩论有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首先,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载体。语言不仅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口语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能力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思想政治课同样必须重视语言教育。思想政治课的语言,除了说明的条理性、论证的逻辑性、列举描述的生动性、论证支撑的确凿性这些属于语文知识的运用之外,思想政治课理论概念的抽象、理论表述的逻辑归纳和推演是语文课所不能代替的。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辩论是检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经过多次课堂辩论的磨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不少同学由刚接触辩论时讲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转变为语言简炼、生动、幽默,说理头头是道,富有逻辑性,一些同学连语调、语速也能很好控制,逐步形成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辩论风格。

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创造性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并发展起来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标志是具有创造性。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辩论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唤醒和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外界诱因。在辩论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按照特定的目标重新编排、整合,并转化为现实的辩论能力。为了战胜对手,学生往往会旁证博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以退为进,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诱导对方逐步推导出错误结论的方式请对方入“翁”等等。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标新立异,成一家之言已成为辩论中的一大时尚。

另外,课堂辩论对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整体协调能力等的提高都大有裨益,这里将不再赘言。

2、课堂辩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对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以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在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处于重要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汤姆逊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成绩优异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所需要有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我曾见过这样的报道:某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亲睐,而到了某名牌大学则显得平平庸庸,因受到了某种“冷遇”而感到受不了,精神整天萎靡不振。某位大学生因联欢晚会上唱歌走调丢了“脸”要寻短见。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在部分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国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正因为如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课堂辩论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有较好的矫正作用。首先,课堂辩论能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其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而任性、霸道的孩子也懂得了收敛。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耐挫力。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已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3、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其群体意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在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中,“小皇帝”们一个个从小受到多方优待。但由于家庭关系简单化,特别是城市“套房”的封闭性,家庭生活空间及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他们“自我关注与封闭”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等。

而科技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世界各国的一体化与开放性大大增强,任何人不论他有怎样的优秀、出类拔萃,试图在21世纪的今天单枪匹马的“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融入某个群体之中,在群体的合作互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难怪乎雅克•得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该报告所提“四个学会”,其中就包括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课堂辩论犹如一场体育拔河赛,参与者双方均需齐心协力,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之下,每个同学都试图为已方的最终胜利作出最大努力。为此,他们必然关注本方同学的一言一行,为本方同学的出色演讲而欢呼,即时弥补本文同学发言中的缺陷与不足,对待对方则能做到“一致对外”,“封闭”“狭隘”受到冲击,集体观念得到增强。同时,辩论双方不论谁胜谁负,同学友谊得到增强,辩论中的对手往往成为后来最好的朋友。

二、课堂辩论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问题:“跑题”。所谓“跑题”现象是指部分同学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偏离辩论的主题,尽说些与辩论无关或辩论关系不甚密切的题外话。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围绕正确的消费观就“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问题展开辩论,有几个同学由消费问题扯到宗教信仰问题,离题太远。危害:课堂辩论中出现大量的“跑题”现象将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在东扯西拉的闲扯会,引起学生对课堂辩论的反感,为以后这类活动的正常开展增添了难度。对策:引起课堂辩论“跑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同学课前准备不足,对所辩论的问题甚不了解;二是辩论双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抬杆杆,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辩论的中心议题;三是教师缺乏下面引导,对“跑题”纠正不力。对此,要求学生在辩论开始前先熟悉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写出简短的发言提纲,明确辩论的中心议题,在辩论中如果仍然出现“跑题”现象,教师应立即予以提醒、指出,当然由辩论对方予以反驳效果更好。问题二:“冷场”指辩论会开始后学生反应冷淡,对辩论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做其他学科作业,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在我所教的高一年级六个班中,有一个班辩论会曾出现过较严重的“冷场”现象,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举手发言,全都低头不语,整个班级静和令人感到“心悸”。危害:“冷场”是课堂辩论的最大障碍,课堂辩论需要辩论双方积极参与,扮演好各自角色。如果所有学生都不愿发言,辩论会岂不会成了“哑巴会”!出现长时的“冷场”现象,等于给辩论判了“死刑”。对策:辩论会出现“冷场”现象,是每一个组织者都不愿看到的,但作为组织者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具体分析“冷场”出现的原因,并采取一些灵活的对应措施。我们不妨采取“激将法”、“鼓励法”等热启动方式,如果所有办法用尽了效果仍不明显,则应采用第二种方案,果断中止辩论,把它改为正常的教师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因为有些班级比较特殊,如文中所提的那个班就一直死气沉沉,不够活泼,这种班风不是哪个老师一两句话就所能解决的,只能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问题三:秩序混乱。有些班级对课堂辩论中纪律不佳,秩序紊乱,主要表现为少数同学大叫大嚷,拍手跺脚喝倒彩,甚至辩论双方相互辱骂,进行人身攻击。危害:“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的混乱无序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辩论双方同学水平的发挥,而且干扰了其他班级的正常上课,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同学间友谊团结。对策:老师可在辩论开始前宣布几条纪律方面要求,并以此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对于平时课堂纪律较差的班级,必要时可邀请班主任老师参加,以取得某种特定效果。对辩论中的过急言行应予以制止,不可听之任之。如果学生只是轻微的情绪波动,则可适当点拔顺其自然,不必大惊小怪。

辩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的读书笔记辩论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形式,是课堂讨论的一种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使用辩论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口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并感悟人生哲理。一﹑辩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思想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空洞枯燥、抽象乏味。课堂教学使用辩论这一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讨论与探究。在学习“挫折是把双刃剑”这一内容时,我首先介绍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挫折面前没有停止对天文学的研究,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经过与命运和困难抗争,终于发现了天体的三大运行规律的事例。问:“挫折对天文学家开普勒是好事吗?”学生答:“是!”接着介绍了一名学生因为挫折而堕落的事例,问:“挫折对这名学生是件好事吗?”“不是!”我接着追问:“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在分成正反两方后,他们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反复思考,有的深入讨论,全体学生都被动员起来了,课堂气氛紧张而又热烈。2﹑促使学生积极合作,强化团体意识。在辩论过程中,为了击败对手,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讨论分析,陈述观点,反击对手,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激励声,喝彩声,鼓掌声不断。在精彩纷呈的坚持与反驳中使课堂活跃起来;小组成员通过协调活动,既要维护本方利益,又要反驳对方,在“斗争”中自然处理好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3.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相关辩论内容。辩论双方都处在激烈的对垒状态下,正反双方的意见进行着大比拼,双方思维高度集中,所想所说都在瞬间完成。口头表达能力、瞬间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辩论中学生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对辩论内容的重难点及要点都进行了充分的剖析,加上老师的因势利导,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重难点,而且在唇枪舌剑中提高了思辨能力,树立了自信心,提升了能力和觉悟。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例如,在辩论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时,学生需要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的事例,查找法律文件和理论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讨论分析,把得出的辩论要点、论据写在稿纸上。在辩论时要倾听又要反击,要配合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等,并在活动中学生动用了手、口、耳、脑等多个器官。因此,通过这一实践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思想品德课应用辩论需注意的问题1﹑选题要主题鲜明、科学规范。选题在辩论中是首要环节,是辩论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正反两个辩题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选题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在学习“不良诱惑的危害”时,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我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合理分工,进行有序的课堂辩论。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或按座次划分正方反方等,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辩论前,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寻找材料,把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摆出来,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选出反应敏捷、思辨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并确定为辩手。辩论按照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全体参战、双方总结四个阶段进行,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挫折是把双刃剑”辩论后教师给以总结,使学生辨证地认识到挫折本身是件坏事;但对于强者来说又是件好事,从而树立全面辩论的观点。3﹑教师在辩论中要加以引导和点评。教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各方辩论的节奏,并注意避免由于辩手们唇枪舌战、情绪激动而引起的争吵和混乱。教师还要恰到好处的做一些必要的控制和引导,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让学生在辩论中谩骂甚至人身攻击,使辩论脱离主题。让学生通过正反两面的辩论辩明是非,实现教学目的。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点评,让学生知得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增强信心、明是非、识荣辱。此外,课堂辩论要适时适量,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

浅谈课堂辩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辩论赛上,莘莘学子精彩们的对垒,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赞叹之余,我联想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知识上面的“做什么”,而是在行动上“如何做”并且符合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问题。在强调“教以德为先,德学并重”的新要求下,提高教学实效、改进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辩论”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优效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课堂辩论的功用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主体必须合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将客观世界的影响直接投射到头脑中”。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在有序的组织下、系统地指导下和适时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客观的世界。从而成就学生的学业和塑造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课堂辩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现实的意义。课堂辩论的使用符合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特点初中学生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学生自身则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他们按照自己的先期或童心般的认知,建立起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当这种认识和理解与眼前的某些现象发生冲突时,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再组织、再发展、再建立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学生自己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形成而且向前发展的。而课堂辩论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圈囿中走出,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其中辩论越激烈,越有利于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课堂辩论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甚至是主要因素,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灵活激变能力、思维纵横拓展能力。通过辩论,使原本“填鸭式”的僵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过程,实现了优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辩论中学生很容易实现“问题----思考----行动---问题解决”的良性循环,进而养成习惯,并不断被深化和强化,当再次分析问题时,会更深刻、更睿智!课堂辩论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改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体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课堂辩论的各个过程的有机的联接能够准确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初中的《思想品德》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在《思想品德》中表现为对“理想人”的认识而且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趋向于“理想人”。但是“理想人”并不在思考中,也不想相中,而是在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中的各色人、各种现象是学生必须直接面对且必须了解、必须认识的。在有关初中《思想品德》的相关辩论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学生自身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虽然课堂辩论要以必要的理论作为支点,但是撬动辩论成功的杠杆必须要用身边的事实。事实从哪里来呢,就是学生所在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辩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加强林学生与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同时,加速了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因此,课堂辩论可以把传统上的教师和学生单方向的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课堂辩论的应用

课堂辩论的应用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也是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后做出一定的有效的反应。因此,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选择好适合辩论的章节 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各个单元各个课题由于内容的不同必须选择相应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迷信课堂辩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理论内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内容符合辩论的要求和条件时才可以使用课堂辩论,否则事倍功半。

选择合适的辩论话题

由于初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认识的动态性、发展性、盲目性,在选择辩论话题是要让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所选择的话题与课程理论内容紧密联系。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由争论性的问题。有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争议。此时辩论总比一方压倒一方更让另一方心服口服,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相互批评,达到谅解、信任和交流。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十课《真诚做人到永远》第二框题《真诚做人》,因为关系到每一个人在个人素质方面的建立以及真实地认识生活中的相关的一些现象,一位教师提取里面的内容让学生以正反两方就“老实人吃亏与老实人不吃亏”进行辩论。学生们通过所及资料和社会生活经验及见闻,在辩论中又了解到了对方的见解,辩论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省。

学生大都关切的问题。因为学生关切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悟和深刻的了解自己与他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老师结合当前有些学生沉迷虚幻的网络的现象,决定对学生进行有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就“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利与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弊”进行辩论。学生的见解可谓精彩纷呈,但是学生在精彩的辩论背后却闪耀着独立思考和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火花!学生在可后兴奋地向老师反馈说,他不仅了解了在虚拟的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一些问题,而且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与交流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有个性的人生观。三:组织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不同于辩论赛,只是目的上的不同,但是形式和内容上还是相似的。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课堂辩论有自己的组织特点。(1)课堂辩论要强调以“学”为本。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相互学习,是课堂辩论的出发点,运用课堂辩论要保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一片浮华。(2)课堂辩论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3)课堂辩论应突出合作学习以及实践。在辩论中,要能够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学生多演绎、少归纳,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在组织课堂辩论时要做到“大处放手,小处着手”,保证课堂辩论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观摩中总结出以下三种课堂辩论的组织方法,以供商榷!1.海辩,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都发表意见。一般以座位左右分开各自选题,展开辩论。但是要选择一个主辩手,以进行提起话题和主题,同时选择一个总结辩手,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参与和积极性,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能够分享更多的成就.但是,这种方法容易离题、偏题,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调控和把握.2.直辩,象辩论赛一样的方式.但是先不选择辩手,首先让观点相左的两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准备材料,在材料汇总后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让小组自己选出代表辩手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控制辩论的过程,挖掘观点的深层含义,锻炼个别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样使大部分学生在辩论时沦为旁观者,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3.席位式辩论.正反两方都有四个辩手席位,辩论过程中辩手席位上的学生可以从他的团队中获取支持,也可以中途更换辩手,只要能有力回击对方的观点的都可以去说.这样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绪,但是显得有些混乱.当然一堂好的辩论课也不一定采取一定的方法但是只要能够服务于课堂教学就行

四:课堂辩论中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传承是单方面的、由上至下的、固定的、没有生机的。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平等的,抹杀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但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应该处于的位置。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有自觉的角色变位思想。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的角色。在课堂辩论组织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学生进行合作的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从大的方向上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操作,教师考虑的是哪些细节问题学生会出现误差,并能及时地给以提醒和帮助。教师本人要非常熟悉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信息和材料,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设法在组织的过程中建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以便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2.教师的任务。在课堂辩论中教师可以做辩论的主席,有力地监督和调控辩论朝向预期的结果进行。可以做一名旁观者,充分让学生自我展示。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那些少数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并适时地为他们创造这个机会。3.教师的评价。在结束辩论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发言。因为学生看到的有时只是表面,并不一定把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做出公正的评价,但不要明确点名哪一方是胜利者。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自己心里也明白各方的优劣。力争通过辩论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的思想。

总之,课堂辩论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去选择,怎样去实施,怎样去反思,怎样去总结。

(二)研究目的

1、以辩论式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即将铺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学面向全体,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而辩论式教学正是体现并实现新课标精神的最佳手段与途径,它的价值在于: ①能创设生生、师生平等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②能促使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③能实现自由争论,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④能实现通力合作,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充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⑤能体现积极全面评价,在体验成功中造就健康人生。

2、以辩论式教学为载体构建高中生“学习团队” 辩论式教学建立在团队合作基础上,教学必然会产生超越教师个人灌输知识的功能。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就使辩论式一定要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学习团队”是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前提。

3、以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辩论式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课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整合、激活,学生的生命光辉在课堂中闪烁,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中展示,在此意义上培养的人才,具有社会交往、合作沟通、理性对话、主体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文明社会对话时代的新型成员。

辩题

1、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不可以抑制

5、大企业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小企业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发展

6、发展经济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发展经济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7、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多于竞争

8、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不需要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9、经济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

10、经济体制应该改革/经济体制不应该改革

11、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能避免环境污染/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能避免环境污染

12、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14、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革/不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革

15、知识经济会拉大贫富差距/知识经济不会拉大差距

16、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德为本/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

17、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可以统一

18、中国加入WTO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19、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主观感受的 20、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 /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21、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22、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23、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24、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25、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社会安定主要靠道德维持

26、钱是万恶之源 / 钱不是万恶之源

27、挫折有利于成才/ 挫折不利于成才

28、机遇是成功的关键/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29、经济发展可以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30、克隆人有利于人类发展/ 克隆人不利于人类发展

31、逆境有利人才成长/ 逆境不利人才成长

32、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

33、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34、社会发展主要靠法制/ 社会发展主要靠德制

35、个人需要对于青年人择业更重要/ 社会需要对于青年人择业更重要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避免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避免拜金主义

37、网络对中学生的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对中学生的的影响弊大于利

38、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39、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40、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第三篇:把活动化教育理念引进课堂

把课本剧活动引进课堂

简·马佐罗(Jean Marzollo)和珍妮斯·劳埃德(Janice Lloyd)在他们的一本好书《通过玩而学》中写道“现在我们比以前更明白了。教育专家与童年早期专家发现:玩就是学习,甚至更进一步,玩是最有影响力的学习方式之一。”

由于儿童天性活跃、生机勃勃,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嚷,并且相互“传染”,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开展课本剧,把儿童这种“生命活力”引导到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本剧活动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表现人的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完《手不释卷》后,我设计了小小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他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了,顿时,教室里洋溢着一种热情,一种类似于涨潮般的热情,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我想孩子们的心情一

定和我一样。成功后的快乐充满了整个教室。由于开展了这个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班孩子的大脑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二、课本剧活动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用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共鸣和联想。从而获得活动中的精华,进行习作练习。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写,在写中乐。

玩玩写写 在课堂中组织游戏或小竞赛,在玩中体验,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如《一项体育运动》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很高,效果也很好的。

演演写写 一些看图作文或者应用文的教学,可以用活动再现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情境来提高写作兴趣。如教学留言条的时候,先让学生表演:在教师节中,几位学生看望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看了留言条,他们第二天去,终于看到了老师。应用文教学在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里进行更有实效。

通过活动,学生们的认识能力、情感体验和主体意识获得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不断提高;写作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得到相应的增加。对老师来说,把活动引进作文教学中,既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应付的情绪状态,缺乏主体意识,是很难获得主动发展的。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主动寻求发展。

如《捞铁牛》一课,课文蕴含着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为了让学生理解怀丙和尚的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木盒当船在盛水的盆里表演捞铁牛的过程,先在“船”里装上沙子,记下木盒的水位,然后把沙子取出,看水位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水有一股向上的力即浮力,怀丙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由于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对问题主动思索,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方式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科学知识,获得主动发展。

四、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要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但这一方面真正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因为学习差的同学往往理解能力较差,对学习信心不足,思维存在惰

性,不善于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所以在上课提问时,他们往往不会回答,教师又不可能在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单独对他们一一引导理解,因而面向全体学生也就变成了空谈。

活动可以使优生、差生都有同等机会参与,并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把活动引进课堂,能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处于“跳一跳,够得到”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能会。这样,学习差一些的同学就有了学习的信心,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一开课,我便和学生一起玩“猜猜看”游戏,出示三个人物画像,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少年闰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学生猜出哪个是闰土后,我进一步追问“谁能说出理由”,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能联想课文中有关对闰土外貌描写的语句进行仔细观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读中学写,玩中悟法。这样的开课可以说是轻轻松松,水到渠成。结课时,我继续带领学生玩“猜猜看”游戏——猜同学。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抓住少年闰土外貌特征用三言两语写下来,并看谁写得好,看谁猜得准。这样安排,巧妙地把单调的“写”与有趣的“猜”相结合,趣中练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获得进步。

五、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开展活动,能加深加快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尽快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学到知识,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不用占太多时间,多费口舌去讲解,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就能使学生准确理解。

如《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一种“人”字形路线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环节,这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开展活动,用各自的文具盒作为火车模型,用大块橡皮作为火车头,在各组的“人”字形线路图上开火车,这样通过每小组的实际操作,学生就可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增加了教学容量和密度,可让学生具体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这样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难题。

六、课本剧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本剧活动能引导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知觉及其对角色情感的体验,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动作、表情、形象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这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口能力等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如果教师选择的内容恰当,还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让学生开展一些表演活动,演一演《我为你骄傲》,可以对学生进行知错能改的教育;《可贵的沉默》一课结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把爱送给谁”的活动,让他们充分交流,从而学会关心别人、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还可以排演一些童话剧,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区分善恶美丑的教育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又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总之,把课本剧活动引进课堂,适应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符合师生的共同愿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巧妙实施,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白云二中 历史组 陈文华)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绕不开三次大的思想“论战”,分别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运动期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期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20世纪初期)。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能有效地把中国近代历史当中这三次思想交锋组织成一堂辩论课,将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并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现将本人课堂实践总结如下: 第一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

辩题: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正方:洋务派

正方论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反方:顽固派

反方论点: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辩论内容:

正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鸦片战争,大清为什么会战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的炮火太先进。可战争过后,大清王朝从上到下却没有完全认识到自身的落后。所以,林则徐、魏源等萌发的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大潮中并未掀起“波澜”,带来积极反响,中国丧失了大约20年自强发展的时机。结果,再次酿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皇帝出逃,京师陷落,圆明园被毁,割地、赔款,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更为严重的是,国内起义不断,镇压人民起义又显得力不从心。“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已不容许我们固守传统,一层不变了。

反方:“人心齐,泰山移”,“天朝”的失败,是因为人心不古,封建的纲常名教遭到了破坏。面对外敌,要是人人都有不怕死的决心和勇气,为祖国尽忠,奋勇杀敌,中国哪有失败的道理。

正方:人心决定胜负,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国人并非刀枪不入,血肉之躯终归难以抵御钢铁,鸦片战争清军的败绩就是最好的诠释,我看对方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大清朝没事的时候,总把西方兵器斥之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可一旦有事发生,又惊讶外国的兵器变怪神奇,悔之晚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比西方制度先进,但枪炮、战船确实是比不过西方。“庚申之变”后,《北京条约》签订,外国军队按约撤出北京,可以看出,列强并非要推翻我大清江山。只要我们严格遵守条约,保障各国在华权益,牺牲一些利益换取相对和平的环境,抓紧时机制造先进武器,修铁路、设电报、办新学、派留学,多培养近代人才,徐图自强,最终同样可与西方列强一比高低,使“天朝”统治永享万年。

反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蛮夷小邦不仅比不了,它也学不了。外夷都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民族,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不能奔跑和跳跃,作战时还得在腿上缠上绑带,否则将站立不稳;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他们不懂封建礼仪道德,自古以来只能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是“以夏变夷”,而今,却要“天朝”反过来学习外夷,这是“以夷变夏”,是出卖祖宗。

西方的枪炮、舰船、铁路、电报、钟表等,只是雕虫小技,救不了大清。开山铺路,会破坏风水,火车的鸣笛,会震动山神,各大工厂轰隆隆的机器声,会勾走人们的灵魂。科举考试选拔之人,那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栋梁之才,是大清的元气,大清什么都可以伤,但元气不能伤。不能让他们去学习天文、算术、军事、翻译等没用的东西。【教师总结】:此场辩论,洋务派(正方)与顽固派(反方)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共同点在于: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解决内忧外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第二次论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辩题:如何学习西方才能使中国富强 正方:维新派

正方论点: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必须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科举制度。反方:顽固势力(洋务派)

反方论点:法不可变、坚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坚持科举取士制度。辩论内容:

反方:康先生倡言变法,可大清“同治中兴”以来,法不是一直在变吗?我们建立了新式学堂、办了新实业,船政、铁路、练兵均有起色,请问康先生所言之变法与我大清一直以来的变法,有何不同?

正方:以往之变革不能叫变法,只能称变事。法是纲,事是目,纲举目张,变事而不变法,那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只是枝节的变化,这就好比一座房屋已经腐朽不堪,可我们只是像一个裱糊匠一样,东补西修,可终归这房屋还是经受不起大风浪,必要坍塌。洋务运动咱们学了西方30年,可甲午战争正是对其成就的试金石,战败议和,这就是变事的结果。所以必须“拆梁换柱”,对大清的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

反方:听康先生宏论,意思是说:此番我大清变法,要大变、特变、无一不变。可是,董仲舒有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康先生要全变,难道要变天不成?

正方: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愈变愈进步。祖宗之法也必须随时改变,无百年不变之法。放眼世界,大家看看,哪个国家不是因为变法而强大,日本正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俄国也是通过1861年改革才使国力增强。相反,土耳其、缅甸、埃及等国不就是因为守旧而面临被列强分割的险境吗?一言以蔽之,中国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反方:中国与其它国家不同,我们封建社会几千年,制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祖宗大法,怎么能说变就变呢?大清是有病,但不能病急乱投医,倘若像你们所言,下一济猛药,变封建制度为君主立宪制,那不是救国,而是乱国。因此,宁可亡国,决不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要让民众掌权,不就是要夺皇上的权力吗?那是乱臣贼子。自古常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一国之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让下层民众分享权力,那是煽动下层社会造反,是大逆不道。

你们要变官制,可是,除旧不布新,旧的机构拆得唏哩哗啦,却没有新部门安置闲散人员,一大批旧官僚往哪里放?

你们倡言废科举,若真如此,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将前功尽弃。还谈什么光宗耀祖,为国效力。到时候举国上下都会咒骂你康有为“洋奴汉奸”。

正方:君主专制并非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们推举出来维护大家利益的人,所以如果君主不履行职责,人们也可以把他废除。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它造就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今日变法,最急需的就是人才,获取人才的途径有多种,但必须先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学说、派遣留学生,才能提高民众的知识素养,中国的富强才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教师总结】:此场辩论,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为它已经触及到封建制度的优劣问题。通过这次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组织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备好课,还需提前通知学生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学生只有站在正方的角度才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所以教师应以反方的立场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积极性调动了,有些学生还会主动站到反方的立场参加辩论,只要“言之有理”,都应加以鼓励。其次,还要注意防止辩论偏离主题,要及时“拉回来”。再次,要总结辩论的结果,指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异同,有哪些积极意义和不足,有何影响等。最后,历史课堂组织辩论赛,并不是要求它对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有多大的直接作用,而是希望通过辩论,营造一种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五篇:把生活引进课堂 让课堂再现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明镇马站小学 李民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

《标准》中所说,数学是一门科学。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等数学的实践部分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多,观察与实验、猜想与摸似、矫正和调控、度量和分类等也是数学家常用的部分技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把生活引进课堂。

1、通过模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通过租用汽车、手机付费优惠方式的选择等很自然地得到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增减性,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解析式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又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

新的数学课标是指导走向真实生活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安排一个学生踢足球的情境图。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这样,接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

二、让课堂再现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数学已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

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让课堂再现生活。

1、创设引入数学情境。

《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太阳光与影子”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校园内的那棵大杨树伴随着我们成长,为我们提供了绿荫,而谁会测量出它的高度?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数学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在教学“频数分布直方图”后,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真正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下载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低年级可以练习写话。一般从中年级开始学习作文。要练习写简单的赢余文,还要根据日常需要,练习写观察日记、读写、笔记、书信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

    课堂辩论赛流程

    课堂辩论赛流程 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一、辩论赛程序(由主席执行)1、开场白 2、队员介绍,介绍参赛队及其......

    把科技引进金水校园(推荐5篇)

    把科技引进金水校园 努力提升教育理念,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示范内涵,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技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

    将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

    将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 松原市前郭县平凤乡中学 于宏琳 CAI,一个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代表,它可以把无论人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还是看不到的东西统统带到你的眼前,它使人便捷地,......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省教育还校园一片阳光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学习地点:西区电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张继成 中心发言人:吴延梅记河南省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 会议简介......

    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圣荣小学 刘海苹 研修第一天,我和同事们一起认真听了关于小学语文十年课改之路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充实,让......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

    把课堂还给学生(最终定稿)

    经验之谈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