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

时间:2019-05-14 18: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篇: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建议用时:4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7】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C [“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C [“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8】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A [“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B.《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B [《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9】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D [“黔首”并不是“尊称”。]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B [“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20】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C [“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C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D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A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D [清代,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绣走兽。]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C [“八九十岁”错,“期颐”指一百岁。]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D [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D.“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A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每月农历的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D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 [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1】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D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2】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D [“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河”又称河西,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会于西河外渑池”,其中“西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B.“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C.“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可由捐纳取得监生资格。

D.“寒食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后一、二日。

D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第二篇:北京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能力提升]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崩驾”“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1.C “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2.D 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D “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4.A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5.A “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6.C 期颐,指人百岁。人八九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7.C 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8.C 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9.C 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10.D “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11.C “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12.C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13.D 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14.B 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15.B “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第三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第四篇: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系列 (7)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七)61、“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

A、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 B、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 C、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

D、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 答案:A 解析: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6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对“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郑光祖代表作是《窦娥冤》 B、关汉卿代表作是《汉宫秋》

C、马致远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D、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答案:D 解析: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63、“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对“汉赋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司马相如: 《羽猎赋》 B、杨雄: 《长扬赋》 C、班固: 《二京赋》 D、张衡: 《两都赋》 答案:B 解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两都赋》(《西都赋》和《东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64、“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其作品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下面对“唐宋八大家”概括错误的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答案:B 解析: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苏辙、曾巩。

65、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下列文学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A、《楚辞》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B、《战国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C、《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D、《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答案:C 解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史史书。

《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写。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66、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整理、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下面归纳“六书”中造字法正确的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B、指事、形声、会意、转注

C、象形、指事、形声、假借 D、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答案:A 解析: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指示性符合,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

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转注,属于“用字法”。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67、汉语,即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下面对我国古代汉语工具书归纳正确的是:()

A、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是:《尔雅》(周公撰 孔子增)B、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是:《方言》(汉 扬雄 撰)C、我国第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方言词典是:《说文解字》(汉 许慎 撰)D、我国第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明 解缙 主编)答案:D 解析: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相传周公撰,孔子增补。

《方言》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书籍。汉代扬雄撰写。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明代解缙主编。

68、下面关于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是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B、乐府“双璧”是指《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C、史学“双壁”是指《史记》和《三国志》。

D、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答案:A 解析: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 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曽朴《孽海花》。鲁迅认为这是四部小说是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史学“双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通史。两部史书都是通史,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合称史学“双壁”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 体国别史。

乐府“双璧” 是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69、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四大名酒是:()

A、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酒 B、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西凤酒 C、茅台酒、五粮液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D、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答案:D 解析:

贵州茅台酒产于中国西南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被称为中国的“国酒”,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山西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泸州老窖是汉族传统名酒,不仅开中国浓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国酿酒历史文化的丰碑。

陕西西凤酒是一种凤香型大曲白酒。在唐朝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入珍品而闻名于世。

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产于四川宜宾,因以五种粮食(高粮、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而得名。

70、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茶”的是:()

A、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B、西湖龙井、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C、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D、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 答案:A 解析: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尧阳,属青茶类,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黄山毛峰,绿茶,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风味独特。

君山银针只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

第五篇: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3讲 分析与综合

第三讲 分析与综合

从课标全国卷来看,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呈较稳定的态势,它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试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归纳起来,分析综合主要有两个要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角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的一组。

典题探究

【典题】(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战马记

[明] 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密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①②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己,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有删节)

注: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B.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C.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解题思路:A项,部:统辖的,辖制的。答案:A 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第 解题思路:①是作者的感慨,③写王某的贪婪和卑鄙,⑥是作者的议论。答案:B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回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解题思路:获得朝廷封赠的是王桢。原文只说济阳公死于靖难,“承担过很多重任”没有相关的依据。根据原文可以认为王桢“承担过很多重任”。

答案:A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解题思路:翻译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弄懂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第①句注意“数”“委”“赤子”等词的意思及对活用词“面”的解释、反问句的准确翻译。第②句注意“是”“祝”“为”“果”“如”的意思及“有物啸于山者”的句式特点。

参考答案: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题思路:文言断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一些可利用的规律,如常用在句末的虚词、相似的句式特点等。

参考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参考译文: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王桢获得朝廷的封赠,他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在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的,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刚到任五个月,适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所以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率领统辖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聚集在山中,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三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并且鼓动王桢说:“您真愿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率领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桢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奋勇地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时,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着踢门,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被染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木商去收殓尸骨,(王桢的)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而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页

2第 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王桢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草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咬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死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唉!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唉!能不敬服(它)吗?能不以此为鉴戒吗?

方法归纳

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 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

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第90页“考点探究突破·第一讲·考查角度一·典题探究”),要求选出“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①②关涉的对象是“夏人”,⑤关涉的对象是“百姓”,故排除。

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

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考向分析体验·感知真题”),要求选出“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①⑤⑥分别为“不阿谀奉迎”“勤俭节约”“体恤百姓”,在信息的意义指向上与题干不符。

4.梳理文意句意。

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

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

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对点训练

(2012·河南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选自《宋史·孙长卿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页

3第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晓谕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很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考查角度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①周籙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禄,见籙,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籙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②庾亮尝谓籙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 籙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籙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籙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籙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籙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籙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籙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籙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籙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籙,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页

4第 大将军故副所望邪?”籙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籙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籙:yǐ,多用于人名。②乐广:胥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B.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横:无端,无缘无故。答案:D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籙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A.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B.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C.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NF14F尝于导坐傲然啸咏D.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B项,均体现其豪放而不失自知之明的个性。A项,分别体现谦逊/清醒。C项,分别体现宽和友爱/正直。D项,分别体现豪放不羁/忠诚。

答案:B 3.(考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籙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籙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籙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籙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籙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籙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籙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王敦构逆,周籙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籙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两次批评皇帝”错,文中周籙第二次以尧舜比况皇帝,说:“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目的不是批评皇帝,而是指责王敦犯上作乱。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兼顾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1)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折”,折服,使动用法;“校”,通假字,通“较”,计较;“宗”,尊崇。

(2)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纠”,检举;“亮”,谅解;“黜”,贬斥。参考答案:(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

(2)后来周籙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参考译文:周籙,字伯仁,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精神和风采清秀明达。同郡人司徒掾(官职)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籙,感慨说:“你们颍地本来就有很多非常之士!最近风雅之事衰落,今天见页

5第 到周伯仁,他将会重振旧时的风尚,廓清我们邦国宗族呀。”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弱冠之年,承袭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年,官至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有门生持刀伤人而犯罪,因此连坐罢官。太兴初年,改任太子少傅,恢复尚书旧职。周籙(给皇帝)上疏自责说:“我退居回家自省,学问没有通晓一本经书,才智能力不能胜任一官之职,进退都很难,没有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于是勉强在显要的职位任职,声名权位超过自己力量。”他极力推辞不接受(任职)。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籙说:“人们都把你比作乐广。”周籙说:“怎么能够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冒犯美女西施呢。”皇帝宴请各位大臣,酒至尽兴处,皇帝不急不慢地说:“今天,有名的臣子共聚一堂,和尧舜之时相比,怎么样?”周籙趁醉大声说:“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们的主子,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非常愤怒,亲手写诏书付给廷尉,要杀了他,过了几天才赦免了他。后来周籙因为酗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籙待人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喝醉后对他说:“你的才能比不上我,为什么无端得到这么高的名望!”用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籙毫无愠色,慢条斯理地说:“老弟你实施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王导非常器重他。周籙曾在王导的席间姿态傲然,发出长而清越的啸声,王导说:“你想学习嵇康、阮籍吗?”周籙回答说:“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您,去学习前代的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举兵造反,温峤对周籙说:“大将军这次举兵好像有他的理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周籙说:“你年纪轻未经世事。君主不是尧、舜,怎么能没有过失,作为臣下怎么能兴兵来胁迫皇上!共同推戴皇上,这才不过数年工夫,却突然做出这样的事来,能说不是叛乱吗!他傲慢暴戾,目无圣上,其欲望哪里会有什么限度啊!”不久,朝廷的军队失败,周籙奉诏前往王敦的兵营,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籙回答说:“公举兵谋反,我亲率六军出战,可是不能取胜,使朝廷的军队失败,因此才辜负了公。”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有正气,不知道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籙,对他说:“近来发生的大事,二宫未受伤害,大家平安,这是否表明大将军王敦本来就符合众望呢?”周籙说:“二宫的情况,固然与陛下所说的相符,至于我们这些人的遭遇怎样,现在还未可知。”有人劝周籙避让王敦,周籙说:“我既然身在大臣的职位,眼见朝廷衰败,难道还能再蛰伏草野中求活命,出外投奔胡、越吗?”不久,周籙被抓,经过太庙,大声骂贼不止,祈求赶快杀掉王敦。话音未落,抓他的士兵用戟刺伤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后跟,但他神色依然,举止自若,观望的人都因此而落泪。于是被杀害,时年五十四岁。

方法归纳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策略

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应结合先期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策略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的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页

6第 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①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发。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交接

接:接待。.B.每破走之

破:打败。.C.膺表欲按其罪

按:查办。.D.考死,妻子徙边

考:父亲。.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考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B.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在对敌作战之时英勇善战,每每使敌人败退,敌人非常怕他。C.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人口全都送还塞下。

D.张俭事件发生之后,李膺敢于担当,没有像乡人劝说的那样逃走,而是主动前往诏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2)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

页 7第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考查角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A 解析:听:治理。

2.D 解析:①是说孙长卿因“外祖朱巽”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长于政事”;⑥是说孙长卿“性洁廉”。

3.C 解析:不是孙长卿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未采纳孙长卿的建议。4.(1)参考答案:(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

解析: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

(2)参考答案:庆州占据险峻高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

解析: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

参考译文: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郡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告状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孙长卿说:“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作为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于是逐条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未采纳。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孙长卿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高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很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孙长卿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考查角度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D 解析:考:通“拷”,拷打。

2.C 解析:①说明“性简亢”;③证明其有识人之才;⑥是景毅的行为被人称道。

3.C 解析:做度辽将军后并未与鲜卑大战;将所掳之人全都送还塞下的不是李膺,而是鲜卑人。4.参考答案:(1)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竟得以给李君赶车了。”(2)景毅因而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

参考译文: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箭和垒石(击敌),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页

8第 “今天竟得以给李君赶车了。”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鲜卑人听到消息全都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召,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因而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页 9第

下载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卷 高考第2大题-古代诗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文化常识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上)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上)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2008年4月24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6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5篇

    专题六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查目的主要是引导高中生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重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

    备战2018年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教师解析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四)附答案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4) 31、二十四节气中最能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到来的节气是:( ) A、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B、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C、雨水、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