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2019-05-14 22: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篇: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学: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D.饷银:用于军队日常开支的银两。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为 “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D.佩鱼即佩戴鱼袋。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度”。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C.“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答案精析

1.B [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2.C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3.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4.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5.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6.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7.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8.B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9.D [“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10.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1.D [《论语》不属于“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12.A [参加殿试的为贡士,非举人。] 13.B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14.D [无“肱股之臣”。] 15.D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第二篇: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五语基默写古诗鉴赏第42练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本诗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

①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2)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

杜 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注 ①本诗作于乾元中(758~760)诗人客居秦州时。秦州,甘肃天水一带。②幕井:指军用的井。③飞将:指飞将军李广。④筑坛:建筑祭祀的坛场。(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的意思是:凤林关的战乱还没有平息,鱼海的道路十分险恶,行军艰难。B.颔联的意思是:烽火浓烟滚滚冲上九天,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军队在悬崖上攀爬,深入到敌人境内,水井中的水干涸了,处境非常困难。

C.颈联的意思是:朔风猛烈,西部边境也好像被撼动;月亮过了北方的边庭,好像越发寒冷。

D.尾联的意思是:老人们思念屡立战功的飞将军李广,但何时才能商议筑坛拜将的事呢?

④②

①E.“风连西极动”句以夸张的手法写风之大,地动山摇,再现了战场的惨烈景象,表达了诗人恐惧的心理。(2)简析本诗的思想情感。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郁郁 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 ①本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②寥落:空虚寂寞的样子。③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的气氛。

D.尾联叙述诗人百无聊赖等候书信,不禁回忆起并州以往的战事。

E.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联系这个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境。(2)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之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地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精析

1.(1)AD [A项律诗是近体诗。D项本诗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2)①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2.(1)BD [B项送别时为秋天。D项无中生有。](2)①对被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3.(1)C [“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表述错误,应为“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的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2)“韵含悲难”是说这首诗的韵脚所用的字都表达悲苦艰难的情感。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4.(1)BE [B项颔联的意思是:烽火浓烟滚滚冲上九天,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孤军深入到敌人境内,水井中的水都干涸了,处境非常困难。E项“风连西极动”句极写秋风凄惨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意境。](2)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不满,期盼能像李广一样建功立业荡平叛军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恨之情。

5.(1)CD [C项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疏疏落落的影子以及破晓寒风中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诗人悲苦的心情。D项尾联叙写并州近日战事恶劣,自己盼望故乡的书信。](2)①借典抒情: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②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③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6.(1)DE [D项“风月不供酒债”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被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诗人并未详细地描绘池州的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2)这首诗记叙诗人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了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诗人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的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了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的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诗人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第三篇: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二语基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3练传记阅读2

传记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于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多行当,均有较高的造诣。

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小时候的他喜欢研究机械,喜欢吃牛排、披萨、巧克力。后来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曾经长期钻研录音技术,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十多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近50岁的时候,还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梅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如果说梅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的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的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他正式收入门下的徒弟有49个,其中董圆圆、李胜素、张馨月、姜亦珊都是当下京剧行业的翘楚,胡文阁则是唯一的梅派男旦传人。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当然,“保守”的梅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梅葆玖先生的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父亲的风范。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他的努力,是因为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时起就和父亲同台演出的特殊经历,加上家庭熏陶和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这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与体会梅派艺术的分寸和尺度,所以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了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他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正是通过梅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梅葆玖曾说:“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也好交代了。”

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也继承了他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的艺术经典的美丽也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梅葆玖先生曾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自己本应该发展梅派艺术的年龄恰好赶上了“文革”,“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再演,整整14年他没在舞台上张过一次嘴,而是管了14年音响。待到重返舞台,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弘扬梅派艺术的机会。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传统艺术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梅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相关链接

①在戏迷眼中,梅葆玖是承梅兰芳大师衣钵者,梅派京剧的第二代传人;对于徒弟、同行来说,梅葆玖先生亦师亦友,有前辈之大成,却没有长者的架子;而在家人心里,他是永远不生气、不较劲的玖叔,本报记者曾近距离采访梅葆玖先生,最深的感触就是——为人谦和,知性儒雅。(选自《大师远去绝唱萦绕》)②梅葆玖说自己“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您别真着急,真着急就该得病了。‘文化大革命’我都没着急过,那时候遭批判,他们说我就听着,说我不对我就改造,该吃吃该喝喝”。在这样的心态下,梅葆玖说自己没遇到什么大困难,一切都是笑对。(选自《“文革”批判时我都没有着急过》)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梅葆玖是梅兰芳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继承其男旦衣钵的孩子。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

B.童年时代的梅葆玖并不喜欢京剧,而是喜欢研究机械,喜欢西方文化,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C.梅葆玖先生喜欢研究机械,钻研录音技术,喜欢西方的流行音乐和饮食,近50岁还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显示出其兴趣广泛。

D.在“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上演,整整14年梅葆玖没在舞台唱过戏,而是管了14年的音响,这是梅葆玖最大的遗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梅葆玖在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梅派,而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恢复、传授梅派经典,因此没有新剧目的创作。

B.梅葆玖的一生不是“创新”的一生,而是“保守”的一生,但他的“保守”并不僵化,同梅兰芳先生的“移步而不换形”是一样的。

C.在戏迷眼中,梅葆玖是承梅兰芳大师衣钵者;对于徒弟、同行来说,梅葆玖先生亦师亦友;而在家人心里,他是永远不生气、不较劲的玖叔,充分展现了梅葆玖先生为人谦和,知性儒雅,具有宽广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审美经验。

D.文中认为“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的外因有以下几点: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家庭熏陶,这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与体会梅派艺术的分寸和尺度。

E.文中认为“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的内因有以下几点:对于传承梅派艺术的强烈使命感,对传统文化和梅派艺术的充分自信,清晰的自我定位。3.文章的标题为“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原本学习政治经济学,因喜爱文学,转而研读英国文学。混乱纷争的时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诵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直接复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的诗作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客厅”。邵洵美的“花厅”是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画家鲁少飞曾戏谑地画了一幅《文艺茶话图》,好比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集体照,上海大部分文人都在其中。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身无分文,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一千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回国后,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用祖上遗产在上海静安路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独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为邵洵美订了两张赴台机票,但他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拒。叶公超得知后,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他也谢绝了。新中国成立后,邵洵美搞出版、办书店的热情不减。不久,《人民日报》一连七天刊文批评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物中的错误,出版社被迫停止运作。后来,他因一封写给项美丽的英文信,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名逮捕审查。出狱后,他与儿子、儿媳妇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穷得连床都卖了,睡在地上。但他唯美初心不改,还是会用老妈子的刨花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即使贫病交加,也照样把印有“杜甫草堂”的邮票制成书签自赏„„老友施蛰存感慨:“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有删节)相关链接

①他爱写诗,有人评价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摘自《唯美诗人邵洵美》)②对待抗日,邵洵美是坚决的。他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在复刊的《时代》上发表《容忍是罪恶》,呼吁“要抵抗,要革命。有革命才有进步。”他支持出版的《老舍幽默诗文集》中就有《救国难歌》、《长期抵抗》等经典作品。他的五弟邵式军做汉奸,派人送来5 000大洋,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严词拒绝。(摘自章克标《海上才子·邵洵美传》)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交代了邵洵美的家世以及他进入剑桥大学后转而研读英国文学的原因,表现了邵洵美对文学的热爱,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的叙述。

B.通过与曾朴和林徽因的“文艺客厅”对比,说明邵洵美文学沙龙之雅致,表现了邵洵美希望中国有更多人热爱文学而不是玩乐的思想。

C.“在很多人眼里”“有人说”等词句表现了人们对邵洵美的看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邵洵美是一位在文学史上被人严重低估的作家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D.结尾引用邵洵美的诗歌能够引发人们对邵洵美这个人进行深入的思考,也用“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照应了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5.邵洵美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

6.邵洵美说“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

答案精析

1.B [“并不喜欢京剧”从原文的内容无法得出结论,但从他3年学艺就能登台演出来看,至少不会不喜欢。] 2.DE [A项原文说“自己的创作少”。B项“‘保守’并不僵化”是对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最好的传承原因的总结,侧重讲他要“保住”和“守住”梅派艺术的精华,在此前提下可以不必僵化死板;而“移步而不换形”是对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侧重对京剧艺术的“移步”,即强调在精神不变的情况下,力求发展,二者是有区别的。C项“具有宽广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审美经验”体现不明显。] 3.(1)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2)培养弟子,建设队伍,实现世代传递,让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继承,从这点而言,“保守”也不输创新。(3)时代意义,传承文化基因,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传统艺术剧场,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从这点而言,“保守”也不输创新。

4.B [“通过与曾朴和林徽因的‘文艺客厅’对比,说明邵洵美文学沙龙之雅致”错误,文中并没有使用对比手法,同时也没有以此表现花厅的雅致,只是用衬托的手法说明当时中国文艺客厅少得可怜。] 5.(1)执着追求,(2)待人慷慨,(3)淡泊名利,(4)抗日爱国。

6.(1)诗风追求唯美,被称为“唯美主义诗人”,十分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2)开办文学沙龙,做追求风雅的人,帮助贫困的文人。(3)角色转变,诗人气质和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印刷刊物追求完美。

第四篇: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六语基默写语言表达第54练语句补写

语句补写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古代书籍形式多样。殷、周时期,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不过,①__________________。正规书籍大致出现在春秋末期。相传孔子删订“六经”,读《易》而“韦编三绝”,可见这时已出现竹木简的书,此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帛书”“缣书”,这种书写对象质地柔韧,重量轻盈,善吸水墨。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书籍制作材料发生重大变革。隋唐以前,纸书制作主要靠手写,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从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的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如今人们的卫生条件好了,却更容易生病。除了环境的影响,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刻意追求无菌环境有关。于是各种名目的杀菌剂轮番上阵,却发现“更安全”条件下的身体反而会被一个小小的感冒病毒击垮。我们不禁反问: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免疫系统也需要历练,需要一个锻炼后成长强大的过程。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溺爱”,②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不堪一击。只有让身体适当“任性”,特别是接触些无害细菌,接受环境的适度刺激,③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才会更健康。

4.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记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就成了过眼烟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啃指甲这种“小毛病”,常常有人会无意识地去犯。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说话摸鼻子是撒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现在有研究表明,啃指甲并不一定是因为压力而带来的“小习惯”。其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完成一件事,或是某个工作事项及相关任务。当无法完成心中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时,他们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挫败感,缺少耐心,也就更感无聊。而此时他们的身体就会做出一些强迫的重复性动作,而啃指甲则是最常见的行为。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②__________________。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③____________________。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①_____________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③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力利用新技术时全力提高安全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世纪60年代以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革新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过量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等。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发展悖论: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但技术的进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过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_____________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____________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____________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影视剧中的“飞鸽传书”往往是这样的:主人从怀里掏出一只白鸽,朝它嘟囔几句,然后往天上一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如果收信人在家里守着就完全没有问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情节就没法成立。因为鸽子听不懂人言,并不会主动送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便把系在它身上的书信捎回去而已——指望鸽子主动飞到陌生的地点是不可能的。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最古老的画种,人物画曾在汉唐光耀画坛,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传神、载道的人物画让位于传神、悟道的山水和花鸟画,此后的千年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成就最高的画种,画家之众,作品之精,堪称空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缘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现代人物画振兴的关键。近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通过百位艺术家280余件代表性作品的展示,基本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复兴之路。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他人指正,吾必改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百密必有一疏。所以别人或好意或恶语的指正均是一把刻刀,为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他人之对我抛砖,乃是他日我成才之奠基。”马云笑谈别人对他的指正、批评甚至诽谤。正是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廉洁自律是自我掌控的能力。汽车跑得快靠发动机,跑得安全要靠刹车,①____________________。廉洁自律也好比“红灯”,一旦硬闯,必然失守底线。廉洁自律是种抗拒诱惑的能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要算算“三笔账”:利益账、法纪账、良心账。对领导干部而言,该得的不一定都得,不该得的坚决拒绝。廉洁自律是种有自知之明的领导能力。③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履行好党风廉政主体责任。

答案精析

1.(示例)①它们还没形成书籍的形态 ②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 ③纸质刻印书籍大量普及

2.(示例)①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不同 ②空气则相对干燥 ③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

解析 本段文字比较说明了雾和霾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条件,第一句是总写,因此第①处应填“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不同”等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②处前说明形成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据此,第②处应填“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等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处前说明雾的日变化较为明显,据此,第③处应填“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等意思相近的句子。

3.(示例)①无菌真的有必要吗 ②使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 ③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更强大

4.(示例)①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②节日是有灵魂的 ③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解析 由第①处前面的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关联词“也”可推测出,所填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等意思相近的句子。由第②处后面的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等意思相近的句子。由第③处前面的“越是如此”以及后面的“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意思相近的句子。

5.(示例)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③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

6.(示例)①啃指甲则是压力大 ②啃指甲是追求完美主义者的动作 ③时常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7.(示例)①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②一切事物也都是如此 ③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

8.(示例)①但也有安全风险 ②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科技的发展不总伴随着风险吗)③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

9.(示例)①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②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③又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匮乏

10.(示例)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或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11.(示例)①鸽子就会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②但若在家以外的任何地点 ③它只是非常偏执地想着回家 12.(示例)①人物画渐趋式微(人物渐渐衰落)②其根源来自于现实的光芒照耀(原因在于它立足于现实的土壤)③关注现实,勇于创新(立足现实,不断创新)13.(示例)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②人生的美玉添姿增彩 ③有过必改,善听人言的品质

14.(示例)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 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 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应该以著作等不等心为标准)15.(示例)①廉洁自律就是刹车 ②面对各种诱惑 ③领导干部只有廉洁自律

解析 文段第一句是提出观点,然后用“汽车跑”作比喻,故①处补写的内容应是补全这个比喻。根据“廉洁自律是种抗拒诱惑的能力”和“要算算‘三笔账’”可推出②处补写的内容。根据“才能”这表示条件的关联词语和这个句子的内容,可推知③处补写的内容。

第五篇:备战2018年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教师解析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答案解析)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8.D《论语》不是六经 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1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22.C 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25【答案】D 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D(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30.B 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5.A(3分)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37.B 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43.A;(“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47.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54.A 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教师解析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8.D《论语》不是六经 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20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22.C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25【答案】D 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9.D(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30.B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35.A(3分)

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

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37.B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

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39.C(男,是第五等即最低等。)

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43.A;(“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2.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1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54.A 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下载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