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时间:2019-05-14 18: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第一篇: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快乐不应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才是理性的、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他主张建立一种在追求至善的基础上,普遍有效的伦理规范,让人们过一种有序的生活,让城邦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所以,他要求全体公民进行道德生活的改造,呼吁雅典同胞进行自我反省,寻求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在苏格拉底看来,以往智者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雅典危机的思想根源。因而他强调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贬低感觉,要求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因此,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反对智者建立在情感上的智者的相对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古代希腊首次建立的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二、“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1、对“美德”的理解

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称为人的德性,并认为众德性的共通本性是“知识能力”“、理性”或“智慧”,因为人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

苏格拉底从“美德即知识”出发,提出美德是统一的,反对智者把人的美德相分离的观点。智者认为对立的美德可以共存于一体,善是相对的,既可对人有益,也可对人有害。道德也是相对的,没有普遍绝对的标准。因此,不能构成确定完整的道德人格而苏格拉底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定美德的有机整体性和道德价值的普遍确定性。他并不否认多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更强调它们的有机联系即它们有同一性,那就是它们的理智本性。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的几种主要美德——正义、自制、勇敢等加以分析,认为它们有共同性,都和知识相联系,都受智慧的支配。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各种美德内在联结,不能孤立存在,构成美德的整体性。美德的全体先于部分,也优于部分,人的美德不可能被分割成各个部分,人的道德人格必定是完整的。这样既表明美德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从正面阐述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这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强调知识和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的善恶应由知识判断,对后来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对“知识”的理解

苏格拉底在反对智者学派的感觉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概念。他认为感觉只能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驻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得到。这一概念有两个要点:首先,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所讲的知识。那些知识是从对自然现象的直观中得来,总是与运动变化有关。而苏格拉底指的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是要从人的心灵中出发把定世界的根基。第二,它不同于智者学派的知识概念。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是真的,而感觉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真理只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强烈反对智者学派的看法,认为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这里,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灵魂的内在觉悟状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靠理性获得的真理,能使人辨别正确和错误,有客观的标准,能引导从善,合乎正义。

3、“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在对智者的诘难中,苏格拉底都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来驳倒他们的。智者的理论都是相对主义,没有普遍性,没有人格同一性。苏格拉底的智慧指的是理性的智慧,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辩证法,也就是达到至善的手段。在早期的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就是我们可以归之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著作中,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统一的,诸美德如正义,勇敢等是统一于总的美德概念中的,一个美德不可能独立于另一个美德,因为它们都是善的,所以也就得不出美德的具体定义。但还是认为只有智慧,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美德可不可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关系到如何实践美德,在《普罗泰戈拉篇》中, 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是认为美德是知识,但是不可教,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可教,但是认为美德不是知识。在《斐多篇》和《美诺篇》中,确认为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样“美德即知识”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完善。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所谓道德应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道德”。他说:“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美德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道德。苏格拉底认为,辨别善、恶的标准应是理性,他说:“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然则智慧即知识。又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较好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都能使人富有美德。”所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标准,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和其它,而只能是智慧,即知识。伦理和道德不仅涉及思想知识,而且主要的是涉及行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一种‘知行合一’即强调人们在道德上必须言行一致。应当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中心,所以他强调对知识的追求。他认为人知道的越多、越正确,也就越能付诸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就愈能符合其思想和知识。因此“知即是德”自然就变成他的口号,他的中心思想。

“美德即知识”的认识虽十分深刻,但又具有片面性。知善与行善不能等同,明知故犯的人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利用智慧多行不义的人古今都有。德育实践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与道德的发展远不是同步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但要向受教育者传输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激发其道德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让道德教育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增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去领悟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应持有批判的态度。

三、“美德即知识”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普遍、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状态的失序必然与人们的整体的道德感知水平的降低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对当今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德性的基本条件,蔡元培说:“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知善才能行善,知恶才能避恶,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要步骤是进行道德认知,获取道德知识,即古人所说的“致知”。特别是当前我国国民素质总体较低,要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尤其更应注重提高国民的知识素养。

另外,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点中还包含着道德主体的自悟性,既追求和践行道德的智慧。在道德教化中他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悟性,他会通过不断的追问,迫使受教育者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依靠自己的心灵实现对道德的理性把握。这种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在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德行逐渐堕落的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认真研究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我们不仅可以就伦理学的源头有一个了解,有利于进一步学好伦理学。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 希腊哲学史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选集 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原着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第二篇:浅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第三篇:德行即知识

试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

摘 要:对知识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善的理解,把知识与善等同起来应用于理性主义伦理学,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善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在雅典,自师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哲学的重大贡献,赢得了“圣人”的赞誉。苏格拉底把知识即善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将就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对知识即善的观点依次予以评述。

一、苏格拉底的知识

如果知识即善,善就是知识,那么善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砍做事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及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勇敢”或“正义”,而是“勇敢自身”或“正义自身”,亦即“勇敢”或“正义”的类本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局偶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二、“知识即善”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所谓“德性”,在希腊语中原值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善。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善的人。因此,他把善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及善,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苏格拉底把善与理性等同起来,为打开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先河,第欧根尼·拉尔修因此而称他是“伦理学”的创始人。然而,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毕竟有失偏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他把善看做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同时,知识并不是善的充分条件,有知识不意味着有善。针对这一问题,以后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小苏格拉底学派乃至近代哲学的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都有所研究并加以改造和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文献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

第四篇:苏格拉底 论文

苏格拉底 论文

最伟大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既然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 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 格拉底的申辩》。惭愧 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 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 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 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 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 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 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 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 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 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 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 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 “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 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 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 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 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 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 真的不好说了。

2013.05.01

第五篇:苏格拉底名言

苏格拉底名言

1、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2、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3、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4、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

5、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6、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7、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8、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9、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10、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11、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12、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13、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14、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15、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6、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17、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8、美是难的。

19、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20、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21、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22、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23、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24、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25、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26、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27、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28、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29、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30、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31、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32、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33、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34、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5、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36、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37、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38、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39、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40、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4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42、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43、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44、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45、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46、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47、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

48、无知即罪恶。

49、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50、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51、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52、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53、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54、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路“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55、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56、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57、男人活着全靠建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58、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59、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60、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61、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62、命运是机会的影子。

63、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64、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65、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66、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67、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68、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69、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70、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71、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72、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下载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1、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2、认识你自己。3、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4、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1 1、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2、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3、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1、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2、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3、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

    苏格拉底语录

    苏格拉底语录 苏格拉底语录1 1、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2、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3、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4、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

    知识与美德

    知识即美德——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以及辩证法,都是人类社会中灿烂的篇章。他智慧的火光不仅仅照亮了远去的一......

    苏格拉底名言[合集5篇]

    苏格拉底名言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什么样的名言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小编帮......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

    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个主要版本。由于该事件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