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时间:2019-05-14 18: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第一篇: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摘要: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是通过人的认识行为获得的。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然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却有着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一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民众总是根据自我生活经历所产生的感悟来不断地创新观念或重新选择观念,使观念文化的发展在民众中总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盲目性。二是致力于建立人类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寻求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观念文化体系的途径,而他们又总是各辟溪径。文化的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创新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不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健康创新发展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知识文化

技术文化

观念文化 文化,是当今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全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和积累的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今后仍然是人类进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全部内容。从范畴的层面上研究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及其基本发生规律,或许能够开辟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一、文化

文化,属于生命体的行为学范畴。生命体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生命体的全部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在范畴上,文化与本能相对应。生命体的文化行为,是以生命体的认知机能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机能,生命体才能够产生出一定的文化行为。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

从文化范畴上讲,文化的产生,是以生命体的文化行为为根据的,是文化行为的必然结果。生命体的文化行为,又是以相应的文化为依据和文化现象为根本特征的。文化行为的全部内容,都称为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就是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学习文化、应用文化、传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行为现象。

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够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生命体的认知机能水平相关。认知机能水平越高,学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就越强,文化现象就越是发达,文化积累也越是丰富。在已知地球生命层的众多生命种类中,或许只有一部分生命种类具有认识机能,这一部分生命种类的生命体就能够创造文化和应用文化,而另一部分种类生命体的生命行为或许就不会产生文化现象。

产生了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对文化就具有了后天的依赖性。离开了文化,其后天正常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够产生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对文化没有依赖性。这正是界定文化现象的客观标准。

一只柞蚕卵,不需要任何后天的引导,就能够“独立自主”地适时孵化成小虫,“独立自主”地觅食成长,“独立自主”地结茧、羽化成美丽的蛾,“独立自主”地寻找伴侣做爱、产卵等等。柞蚕的一切生命行为,都完全是由其生命体中的遗传物质操纵的,完全不需要除了遗传物质以外的其他的事物来指导其行为。

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就需要成年鸟的照顾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在成年以后掌握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许多人工喂养的鸟兽,由于没有获得在野外生活的文化技能,就不能够在野外进行正常的生活。

柞蚕的全部生活技能,是通过遗传物质在先天获得的,无论怎样都不会丢失。鸟兽的生活技能,有许多是在后天接受成年鸟兽的传授和自己创造的,离开了成年鸟兽的后天传授和自己的后天创造就无法获得。

文化的产生,增加了生命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命利益的可能性,增强了生命体追求生命利益的针对性,从而非常有效地提高了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行为效率,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内容。文化的发达程度,取决于生命体认识机能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群体的有效文化积累程度。人类,被认为在地球的生命层中具有最发达的认识机能和最丰厚的文化积累,从而具有最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文化,是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正确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如果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

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做什么人和干什么事及需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文化,其文化内容都必然同时包含了三种范畴中的文化,缺一不可。

三、知识文化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知识文化,简称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行为,是以人的求知欲望为生命动力的。知识,是人的认知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现象的反映。或者说,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现象的描述。知识文化的发展,是以人在主观上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实在的真实和全面的反映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为基础的。人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感觉,才能够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在机能上的局限性,人的感觉器官只能对部分客观事物的部分客观实在产生感觉反应,而对其他许多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都不能够产生感觉反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的认识,就只能通过认识机能逐渐深入。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知识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就有全面和偏面之分,检验知识正确和全面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检验知识的最终手段,也只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有效感觉。

四、技术文化

人以积极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为目的,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技术文化,简称技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最为典型的技术文化。

从形态特征上,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体器官的主观动作的协调、准确和娴熟性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杂技艺人的走钢丝技艺、厨师的烹饪技艺、书画家的书画技艺、工匠的制作技艺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技艺型技术。要想获得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观摩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这就是一些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通常很容易失传的原因。另一种是以对知识的运用或组合运用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农民利用风力分离谷和糠、船夫用船运输货物、家庭主妇用木材作燃料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知识型技术。知识型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或把几种知识进行组合,巧妙地利用客观事物的自然力量,来有效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对于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的人,知识型技术通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摩学习就能够获得。这就是知识型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后很容易广泛传播和不断积累的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掌握的技术,通常都是既有技艺型技术的成份,又有知识型技术的成份。在许多实用技术领域中,对于技术效能的提高,知识型技术的贡献通常要远大于技艺型技术的贡献。实用技术的每一次实质性进步,通常都是由于知识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相对于技艺的训练,人们对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在客观上具有无穷大的潜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型技术对于实用技术的进步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对于一项实用技术,其中的知识型技术的进步水平,代表了该项技术的总体进步水平。丰富的知识文化虽然有利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但是,人们学习知识与创新技术分别产生于不同的认识机能。有的人善于获得知识--学习成绩很好,却不善于创新技术--实践能力很差。有的人不善于获得知识,却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善于获得知识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不善于获得知识又不善于创新技术。

技术的创新,是以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根本目标的。所以,对于一项技术在性能上的检验和价值上的评价,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在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方面所表现出的功效的大小。功效大就称为“先进”,功效小就称为“落后”,有功能就称为“正确”,没有功能或是有相反的功能就称为“错误”。

五、观念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应该产生何种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的认识所形成的认识产物,就是观念文化,简称观念。人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就是人的“自我”感觉。人的一切主观行为,产生于人的主观愿望。人的一定的主观愿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观念。一定的客观事物,对于一定形态的“自我”,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形态和价值形态。所以,观念又常被人们俗称为“价值观念”。观念是人的灵魂,没有观念,人就不会产生明确的“自我”感觉,就不会产生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也就是没有“七情六欲”,生命的存在对于“自我”就会没有意义。

人的观念形态,确定了人的“自我”形态。人对“自我”形态中利益取向的认识和确认的结果,就是观念。观念中包含了人对“自我”形态的确认和对“自我”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确认。观念,是人的“自我”在争取利益时的主观标准。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快乐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痛苦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美,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丑等等。这完全取决于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形态。

观念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接受他人的观念灌输:在社会生活中,他人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持续灌输某种特定的观念,就会使人接受并拥有该观念。二是受他人观念形态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的活动中,人们通常都会受他人的观念形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影响而接受他人的观念。三是自我对生活感受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感受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省”和“感悟”,使自己产生一定形态的观念。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生活实践的自我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观念。观念形态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我”,就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愿望,对于相同的客观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态度。比如,有的人认为做一些扶贫帮困的好事是“积阴德”,对自己有好处,总是积极从事。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白费钱”,是自己利益的损失,总是消极对待。观念形态的不同,是造成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品德高尚,有的人则表现为恶贯满盈的根本原因。

观念形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主观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主观行为上必然会发生思想冲突。观念形态相同的人,也会由于共同拥有某种“低级”的观念形态而必然会发生利益争夺。思想冲突和利益争夺,是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无休止的人为痛苦和灾难的恶源。要铲除这个恶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共同拥有具有“崇高”形态和相同体系的观念。

人的观念形态和“自我”形态,都是人的“虚幻”的“精神现象”。对于不同形态的观念,没有具体的客观实在来作为判别其“是”“非”“曲”“直”的标准。这就是观念文化最显著的本质特点之一。

六、人的认识行与文化的产生 人的认识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主观愿望。人的认识行为,在形态上主要分为观察记忆、回忆、猜想和感悟。猜想和感悟就是思维(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是猜想,对于观念文化是感悟)。人的观察记忆、回忆的方式都是天生具备的,只有猜想和感悟的方式是在后天产生的。

人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和记忆,对经验和感受的事物进行简单机械地认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对事物的简单机械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再认识。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由认识所产生的文化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文化具有肤浅、简单、偏面和机械的特点;第二个层次的文化具有深入、系统、全面和复杂的特点。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产生,通常都是通过第二个层次的认识行为获得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后获得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人类文化积累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积累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文化的积累处于原始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非常原始的。在人类认识的历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发现和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文化积累的速度,文化的不断积累又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进步速度。在获得知识文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愿望是要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在对知识的猜想过程中,人的猜想方式的变化发展,是以高效率和正确地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既然是猜想,就必然会发生错误。而人们的主观愿望是猜想正确。如何猜想才能够正确,或者说是如何猜想才能够少发生错误或不发生错误,这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从没间断过的非常艰苦的猜想实践追求。在认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对客观实在的观察感觉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总结出了对猜想进行逻辑实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在数量上和正确性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是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标准,不同的人,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认识成果都很容易和很必然地趋向同一。

在创造技术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技术创新通常都是以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新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人们很自然和很必然地要经过实践中的比较来验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猜想和实证的反复过程。由于是以真实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标准,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不同的人,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新成果同样很容易和很必然地就会趋向同一。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快乐和避免自我痛苦为目标,自觉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冲突和利益争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悲伤。只有极少数的圣人们,才能够以最广大民众获得欢乐幸福和避免灾难痛苦为目标,系统地创建崇高的观念体系。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的感觉为基础的,绝大多数人又都是以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为动机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每个人的“自我”形态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创造观念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通常总是非常难以达到同一。在观念的“是”“非”冲突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使观念的冲突与利益的争夺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烦恼。与人对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猜想认识相比较,人对观念文化的创造只能通过感悟,其“正确”与“错误”无法得到实证。这也是观念文化与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从行为目的上认真考察比较人和一般动物的行为,或许当今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在总体水平上与许多动物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甚至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七、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和方式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客观、最现实和最紧要的主观需求。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认知功能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行为需求。技术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按“自我”意志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欲望。观念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不断地认识社会和改良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观欲望。在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生活感受的自发感悟所产生出的呈现盲目性的多元化观念,另一方面是“智者”们为了创造人类更好的社会生活而不断地开辟改良社会的新途径。

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都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不断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依然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来保证日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在主观行为上又倾向于我行我素。对于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家们,则认为是需要建立起良好、完善和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在文化的发展创新的里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互为促进。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有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为其发展指引方向,在其发展创新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受到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在客观上一直朝着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人们普遍认为已能够适应和满足人们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实际需求。

对于观念文化的发展,由于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的唯一性,在创新观念的实践中,人的相应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就没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作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创新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似乎完全受到人的“主观思维”的约束。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于自我生活感受的自发而盲目的感悟,或是对新创观念的轻信和盲从;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拯救世界为已任的圣人们又各自为阵地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造出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新观念。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少数圣人,无论其用何种思维方式创造和感悟新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如同臵身于茫茫黑暗在大海上,在瞑瞑中朝着各自心中的方向划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各走东西了。这就使得创造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总是呈现出多元性倾向,观念文化的发展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也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或是“百家争鸣”“百家争斗”、或者是“一家独霸”“百家不服”的现象。

科学技术目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进行观念创新,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取得成效。最典型的经验,就是电视上经常举办的“大专辩论会”:拥有相同的科学知识文化的双方,运用相同的科学思维方式,却能够在两种相互对立观念的冲突较量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双方怎样努力,也只能使这种冲突较量难分“是”“非”和“胜”“负”。这就是观念文化如何创新的最关键问题。

千年刚过,人类历史又跨入了新的纪元。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然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却依旧持续着,依旧是造成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难以消除的根本恶源。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来都需要一种完善的观念体系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来有效地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完美。那么,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人们心目中的发展目标呢?原则上,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合理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确立人们合理统一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观念文化在多元的方向上无序地发展,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创建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人们就必须首先要创造出适合于创建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使不同的人们创造新观念的成果逐渐趋向同一。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合适的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三种文化心得

有感恩心 才会有责任感 才会执行的更好

李绍军

今年年初,我厂提倡三种文化学习,经过学习讨论,我谈一下对“三种文化”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认为感恩文化是一个双向文化,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给予了我们工作,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可以说是我们的事业父母,作为一名员工就要心存感恩之心,如果没有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我们就不能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我们不能这样快乐工作,我们的聪敏才智就不能发挥出来。若要感恩就要发自内心,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不是说在嘴上的。怎么感恩? 知道感恩的人,不会因岗位津补贴发、奖金放少了而发牢骚;不会工作量大,对企业不满意;不会因住房小,说三道四。我们常常怀着感恩的心看待这些问题,就会理解企业,就不会因收入相对减少影响工作积极性,就会知足常乐,就会用辛勤的工作来回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价值。

其次,感恩文化还使员工具有责任感。知道感恩的人会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作为一员工,他因获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就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的话,那么他就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如果他没有感恩的心,他就不会把工作做好,所以,我们每名员工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

再次,有感恩心,就会有责任感,就会自觉地增强执行力。一个企业的正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好,执行是最为关键的,而执行效果好坏,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中,而感恩心、责任心,又是做好每个细节的关键。能够把大家公认非常简单的事情,认真的去做,而且做好它,这就需要感恩心和责任心。责任心存在于细微之处,任何一个小的环节,都可能关系到执行的好坏。没有感恩心,就不会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好的执行。

作为一名采气人,就应该做好“四有”,才是对松原采气厂的感恩。“三种文化”与松原采气厂的发展非常合拍,最大体现我厂关爱员工的思想,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自觉地为松原采气厂的发展做贡献。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就是要广开思路,多动脑筋,抓好立准科技项目,寻找突破影响松原采气厂产量的瓶颈问题,把管理抓实,用科学技术和精细管理手段,为我厂油气当量139万吨而努力。

第三篇:浅谈三种文化现象

浅谈三种文化现象

现象一:快餐文化

尽管说经典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少数。但如果不是从小就有读经典的习惯,而是到一定年龄了想读经典就不是容易的事了。毕竟经典也有很多啊!于是市场为了迎合这一要求,出版了很多名著速读一类的书籍。这类书往往只是概括了原作的故事内容,对于原作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是不能很好的表达的。因此有条件的人就不要读这样的书。这有条件的人指的是学生。学生就是要专业地学习,而所谓应试教育的压力不能成为不读经典的理由。比起有工作有家庭的人们,学生还有寒暑假,所以不会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因此作为学生应当好好地看一些完整的名著,而不要贪图阅读速度和数量就读得没质量!而对于有工作有家庭的人来说,读完整的名著需要的时间显得太长了,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就可以看看速读名著。这样比起因为没时间就完全不读要好很多。

现象二:草根文化

现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个人博客、个人空间一类便是草根文化。网络的特点是信息爆炸以及匿名,它最大限度地容纳了这种草根文化。在网上散布草根文化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往往希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形象能为人所知。于是在网络上写日志贴照片。然而网络本身没什么识别功能,它不是编辑部,不能做出筛选。不能说网络上的全部是草根文化,但绝大多数是非学术性的。这其中大量的多数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的文字进入了年轻人的视线,导致了恶性循环。年轻人中逐渐出现的浮躁风与这种草根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网络是大众的,草根文化是不可能被摒除的,这就要求现在的青少年要能够适当的抵制草根文化,懂得取舍。正确对待草根文化,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这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事,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

现象三: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现在所流行的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流行时尚,被当代人追捧和迷恋。对于流行文化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确实,大多数的流行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仅仅是随波逐流,没多少值得品味的地方。但依然会有少部分的流行文化,它们别具一格,它们内涵深邃,它们代表了一代人的心声,它们滋润了一代人的心灵,即使让它们回到过去或是飞向未来,在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他们依然带给人们启迪!这样的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才形成经典。其实现在的经典不正是从曾经流行开始的么。即使不足以成为经典,流行文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比起其他时代的文化,它更具代表更有时代特征,它表现的是真我,它诉说的是一代人的执着和狂热。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经典与流行,没必要把经典过分包装,也没必要把流行染上古铜。当然,对于一些糟粕的流行当代人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不要随大流。

第四篇: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学术界》1995年第二期

杨金海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16页)这种反思性的 自我意识只是人的狭义的自我认识,广义的自我认识还应当包括人对自身的感性存在的认识和领悟,以及人对自身与他物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是观之,人类对自 身存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下三种形态,即直观领悟性认识、反思抽象性认识和辨证具体性认识。

(1)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一种形态:直观领悟性认识

原始人究竟是怎样认识自身的,对此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和了解,而只能根据哲学史、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思维学(尤其是原始思维学)等等来推知。深入研究此问题会超出本文研究范围,所以我们只能对此作粗略的阐述。

从哲学史上看,人类对自身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大致在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之前。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历程上看,此种认识形态发生在儿童时代。因为发生认识 论和原始思维学已经证明,“与我们社会的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比较,„野蛮人‟的智力更像儿童的智力。”(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5页)所以,我们可 以把儿童的自我认识与人类的早期自我认识联系起来研究。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通过史料和上述诸科学的成果来了解,而且可以多少体验到此种自我认识方式,因为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更有趣的是,语言哲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用意,决不能只靠概念,而必须同时或首先运用“身体的动作”这种“自然语 言,如手的指向或身体的转向某物、声音的指向某物、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和语气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懂得)他们所运用的概念(符 号)。这意味着,在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中,都有原始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层;而且,我们在认识一种新事物时,也总是从直观领悟性认识开始的。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当 如此。因而,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撇开关于人的诸种既成概念,返回到人的经验层次来领悟人的存在,就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再现人的自我认识历程,体验人们最初的 自我认识状态。

人对自身的直观领悟性认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外在现象作直观的表象性认识。在这里,人作为认识对象是完整地直接地呈现在人的意识面前的,而人作为认识 主体也是完整地直接地来反映人的存在现象的。换句话说,人作为对象并没有被意识分解为各个片面,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存在物出现的;而人的意识也没有分化,知、情、意都还是浑然一体的。在此种情况下,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更多地是靠“自然语言”来领悟,而非靠有关人的概念来理解的。

此种对人的存在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又有三种具体形式,即直接领悟、间接领悟和整体领悟。

人对自身存在的最早认识可说是直接领悟,即给人以“人”的指称或命名。其具体的认识形式就是指着一个具体的人说“这是人”。当人能够给人以“人”的指称 时,它实际上已经领悟到了人与物(如狗、猫等)的区别,只是还不能说出来(即不能形成具体一步的概念和声音符号)罢了。伟大的斯芬克斯之谜所蕴含的对人的 认识就是直接领悟性认识,即领悟到了人与物的外在整体性区别,亦即人是变的,即人会从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再变成三条腿。人的一切谜都因于这个“变”字。中国 夏代之前的舜也已领悟到了人与物的内在整体区别,即人有道心,后来此话被看作儒学道统的源头。尽管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变 性或道心,但并不能对变性或道心作说明,也不能对人与物的此种区别的原因作说明,因而此种意识就还是一种很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直接领悟性认识。

人对自身存在的间接领悟性认识则是较高一层的认识。在此认识阶段上,人要力图说出人与物的具体区别来,并要力图找出此种区别的原因。关于人与物的诸多区别,在苏格拉底和孔子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说明,譬如人有灵魂、语言、德性等等,对此勿须多述。关于人与物区别原因的寻找,在此阶段也甚明显。大致有两种寻求道路,一种是到物中去寻找,另一种则是到神中去寻找。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式,后者则是唯心的神学的认识方式。在这两种对人的解说中,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本质上是错误的。但二者又有共同之点,即都是对人的存在 及其根源的猜测性认识,即间接领悟性认识。

在对人的直观领悟性认识的最高阶段,是整体领悟性认识。在此阶段上,人将自身领会为人的多种存在与本源的统一,甚至领会为宇宙的灵魂、万物的尺度。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将人的意见、正义、婚姻、友爱、理性等现象和数联系起来;宗教神学则把人的多种现

象与神或图腾联系起来。此外,在中国有“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在西方则有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论格言。这些认识已经接近了对人的反思性认识,但还不是反思性认识,而仍是一种领悟性认识。因为人还没有把人从万物中区分出来并作专门的认识,没 有把眼光转向自身即发问者本身,而只是眼睛向外,把人当成直观的存在物来领悟。因而这时人对人的问答形式仍是:“这是什么?”“这是人”;而不是“人是什么?”“人是……。”故而没有形成抽象的人的定义,即人的抽象概念。

人们最初对自身存在的认识之所以会是直观领悟性认识,一方面与人的认识发展的程序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们当时的主要活动意向有关。原始人的眼光和意向主要还 是指向自然而不是指向社会,人的社会关系还较简单,矛盾还较少,因而对人作抽象性反思的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当然也就不会有对此问题的回答。

(2)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二种形态:反思抽象性认识

从哲学史上看,这种形态大致相当于从苏格拉底、孔子到德国古典哲学这一阶段;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历程上观,它大致发生在少年时代和早期青年时代。它已属于黑 格尔所说的真正的自我意识范畴了,因为人的眼光已不仅是向外,而且还转向了自身或自我。这种对人的认识的转向在西方源于苏格拉底,在中国则始于孔子。苏格 拉底一再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孔子也反复教导自己的门徒“吾日三省吾身”,其原话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哲们究竟教人认识自身什么呢?是不是像以前那样,教人去认识人的外在的感性的杂多的现象?抑或是去认识人的来源?都不是,而是教人去认识人之本质的,即 教人去认识人之为人的那种东西的。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可见,此种自我认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要对人的本质作抽象概括,然后用它来立道,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在这里,人作为反思的对象已经被分解为非本质的与本质 的,人作为反思的主体也相应地被分解为认知主体和评价主体。在此种情况下,人的自我认识主要地不再是依靠“自然语言”来领悟,而是靠概念的运作来理解,譬 如苏格拉底用“精神助产术”来使人理解人的本质,孔子用“叩其两端”的方法来使人悟道。于是,与此种反思抽象性的自我意识内容相一致,人作为发问者和被发 问者,其问题形式也发生了转向。以前人们 面对感性的人问“这是什么?‟‟回答是“这是人”;这时人们则要反过来问“人是什么?”回答则是“人是……”。

在西方,最早来回答“人是什么”的要算柏拉图。他沿着其先师苏格拉底的思路对人作了第一个规定,即“人是无羽毛的两足者”。此规定虽然在今天看来非常幼 稚,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真理,因为它标志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领悟飞跃到精确把握,由说不出变为说得出,由浑沌的表象蒸发为 抽象的概念,开辟了对人的存在作最一般的分析的抽象规定的先河。亚里士多德继而提出了关于人的三个定义:“人是两足动物”、“人是理性动物”和“人是政治 动物”。这显然比柏拉图的定义要深刻。第一,这是对人所作的分类学意义上的规定。亚氏已认识到,万物可分为不同种类,只有把人放在一定的种类(即如动物 界)中才能对人作规定;离开人与外物的特定关系不能规定人的性质。第二,这表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已经从外部存在(形体)深入到了内部存在(精神),由直接 性存在进到了间接性存在(即社会存在)。在中国,最早系统地讲人的问题的当数孔子。孔子人学的核心概念是“仁”。《说文》讲:“仁,亲也,从人从二”。可 见,孔子讲的主要就是人与人的亲善关系。但究竟人是什么,孔子没有讲。第一个回答此问题的当是孔子的学生子思。他把“诚(即真实无妄)看作宇宙根本,把实 践“诚”看作人之根本,即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则把“仁”看作人之根本,即“仁也者人也。”此外,还有人之性善说、性恶说、性 善性恶相混说、性无善恶说,等等。总之,这时的中国先哲们对人的认识也已深入到了其内部和社会存在方面。

古希腊中后期以及中国周秦之际的哲学家们对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对自身进行反思性认识的第一阶段。由上述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间接性存在,但就总体 上讲,这种反思还立脚于人自身。这在自然主义,如西方的快乐主义和中国的杨朱学派那里看得更清楚。不过,到人之外去找人之本质的萌芽已显露出来,如柏拉图 的理念论、孔子的天命论、孟子的四端说等。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人之本质说可说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存在反思的第二种形式。尽管中西方不同,但其本质一致,即都是用神学目的论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基督教把人 之外的上帝看作人的本原,以为上帝的本质是至善,故人之本质也是善良,应当弘扬;人的非本质存在(肉体)及其属性是万恶之源,需要压抑。中国的儒学在汉代 董仲舒那里被神学化,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俗宗教。在这里,人被看“天”的产物,天具有仁美之性,与西方的上帝一样,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尧舜多为善,故 “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统治者若违背天的意志,不行仁义,天就会出现“灾害”,进行“谴造”,甚至显现怪异“惊骇”之或殃及之。人对 自身存在反思的此种形式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与人的理性迷雾有关,即人的抽象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人必然要去寻找人的最高本质,而人的认识成果的缺 乏又决定了人必不能正确认识人的真正本质,这就不得不用幻想来填补理性的空白,用想象、猜测来消除理性的迷雾,用绝对的外在存在来说明人的内在 存在;另一方面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有关。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不能不建立一种与此种制度相适应的理论,神学目的论恰恰就是此种理论。此 种人之本质论一产生,人就失去了以前那种自由的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地位,而变成了不能作自己的主人,只能依赖外在力量而存在的奴隶,正如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外在于自身的力量。

随着人们科学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现,人们对自身存在反思的第三种形式便出现了,这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阶段的人的存在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的存在观显然是对中世纪异化了的人之存在说的否定。我们在这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所看到的最显著的存在就是大写的“人”。在这里,上帝的至尊地位被动摇,人的颂歌成了一切文学、艺术的主旋律。此种思潮反映在哲学中,便有新的 自然主义人的存在观。在这里,人的自然存在不再被看作丑恶的象征,相反、它在人的历史上第一次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人的形体被看作万物中之最美者,因而在小说、诗歌、绘画、雕塑中它才第一次成了闪现着神圣光轮的主角,自然的山水成了它的背景;人的自然

本性也不再被看作罪恶的源泉,相反,被视作人的真正本质,被视作人的其他一切属性的基础;人的伦理存在、政治和法的存在,甚至理性和宗教信仰的存在都被理解为人的自然存在的延伸,人类历史也被理解为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本性发生、发展的历史。

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中,此种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的思想家霍布斯较早地论述了人的自然存在问题。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本能,即“保全自己的生命”;人的其他存在规律皆以此为 基石,例如人的理性存在的规律就是要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 事情。正是由此出发,他推出了十几条人的存在法则,如人的权利和义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平等与不平等、战争与和平、尊重与不敬等法则,建立了一套人的 存在的自然法理论,对以后的人本主义哲学和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等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斯宾诺莎和洛克也是自然主义的卓越代 表人物。这一时期的笛卡尔虽然意识到了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心灵存在物,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人的存在论判据,可其思想主流仍是自然主义的,在他眼 中,人不过是一部高级的机器而已。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一直影响到十八世纪。我们在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中看到了它的极端形式: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 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

毋容质疑,此种自然主义人性论对冲破宗教神学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使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道德理论和人文科学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起了划 时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它过分注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感性情欲而走向了宗教人性论的另一个极端,仍然不能正确地把握人。

所以,十八世纪以后,人们又力图从人的理性的方面来解释人。卢梭认为,人的情欲固然是人的行为的动力,但随着人与人关系的复杂化、人的情欲的多样化,人在满足自己的情欲时就不能盲目行动,而必须依赖于理性来把握住真理。他还进一步把人区分为两个 层面即“自然人”和“社会人”。前者是“绝对的存在”即“绝对的自我”,亦即孤立的自我;后者是“相对的存在”即“相对的自我”,亦即在社会关 系中的自我。因而,在他看来,人不仅要自爱,而且要爱他人;衡量一切意志的标准不是个人意志,而是社会中人民的意志。与卢梭同时代的休漠进一步从科学认识 的角度分析了人的存在。他第一个提出了要建立“人的科学”的设想,并认为“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人性论》,第8页)他把人性理解得更 宽泛,包括知性、情感和道德属性。而且他还第一次区分了人的“是”(to be)与“应是”(ought to be)。前者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的事实存在,后者则是人的价值存在。休漠对人的存的此种区别蕴含着这样一种深刻思想,即人不仅是静态的存在,而且是 动态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不是抽象的万古不变的“是”,而是现实的“是”与未来之理想的“是”(应是)的统一体。而且由此我们还可以立即想到,人还是原本 的“是”,是“本是”,即马克思所讲的“曾是”。当然,休漠以为从人的“是”中推不出“应是”来,以为二者之间设有逻辑通道,这是不可取的。康德试图调和 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他认为,人是双重存在的,即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存在物。然而,他并没有公允地看待自然主义,反倒贬低了人的 自然存在,使理性主义更加绝对化了。在他的视野中,人的本质存在与人的感性存在无缘,只是理性存在,即所谓绝对的“善良的意志”。这种倾向在黑格尔那里发 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黑格尔以为,人的本质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而此种自我意识又是绝对理念的最高显现。由于绝对理念被他理解为超人的超自然的东西,因 而,人的存在观至此又发展成了理性化了的宗教。

此种理性主义倾向对克服自然主义的偏执,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的自然存在之升华形式如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第一次把 人的存在(当然主要是精神存在)看作一种辨证过程,而且看到了人的行为(劳动)是人之存在的本质和现实确证。在这里,一种崭新的人的存在观已经呼之欲出 了。可是它终未冲出唯心主义的外壳。

第一个起来批判黑格尔理性化宗教的是费尔巴哈。他继承了先前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把人重新理解为人自身,反对到人自身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并认为上 帝和绝对理念是不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被编造出来,乃是因为人具有依赖的倾向;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本质力量附托在一种外在物上,便产生了此类幻影。所以,它们 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机智的,也为人们正确反思自身找到了起点。可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人本身的自然方面,费尔巴哈没有看到黑格 尔人学思想中的合理成份,没有看到实践活动在人的存在中的作用,更没有看到人的存在的历史性、现实性和丰富性。故而,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费尔巴哈远没有黑 格尔给后人提供的东西为多。

从苏格拉底、孔夫子到费尔巴哈,悠悠一千五百年,其间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自我意识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思路,那就是要力图去反省人之为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即类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说明人的其他属 性、现象甚至去说明人类历史,这种思维方式较之先前的直观领悟的自我认识显然是进步了,因为它已经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了,而且它作为从抽象到具 体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并不违背思维规律,也无可厚非。问题仅只在于,人们并没有对人的一般本质作科学的抽象,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现象。更大的局限性 还在于,人们仅仅停留在对人的抽象反思中,并没有去深入研究具体的人的本质,没有研究现实的人。因而,这一时期的人的学说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从抽象到具体的 逻辑体系。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与人们旧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关,人们不懂得人的存在及其性质是一种变动着的赫拉克利特之河;另一方面与人们的唯心历史 观相联系,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了解人的存在及其性质与社会实践有着内在联系。

(3)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三种状态:辩证具体性认识

此种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更高一级的形态。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新的转向,即使人的眼光从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这种转向是由马克思完成的。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角度看,这种转向大体发生在人的成熟的青年时代。

此种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不只停留在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议论中,不只谈论人的共同性,不只从理想的“应是”或“应有”出发来考察人,而要进一步考察人的现 实的存在方式,考察人的特殊性,从人的“现是”或“现有”出发研究人,为具体的人即“我”、“我们”制定社会实践的方案。在这里,人作为被反思的对象不仅 被区分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而且被进一步区分为一般的和具体的;人作为反思的主体不仅只是一般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而且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在 此种情况下,人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地不是靠概念运 作来进行,即不是像上一阶段的自然主义或理性主义那样从人的理想状态和理想本质即理想原则出发来推论人的现实和未来、设计未来的存在方式等,而 是用系统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来反思自身并设计未来的一种自我认识形式。与此种辩证具体性的自我意识的内容相一致,人作为询问者和被询间 者,其问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的问式是“人是什么?”回答形式是“人是……”;这时人们的问式则变成了“人是怎么样的?”或“人的存在方式是什 么?”回答形式是“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简言之,“人的存在即表现”。这是与以往绝然不 同的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方式,是冲出对人的抽象形式走向对人的具体把握的认识方式。譬如,前一种认识方式只试图把握“毛泽东是人”、“我是人”这类判断中所 意指的“人”的意义;后一种认识方式则主要企图理解“毛泽东是一个……的人”、“我是一个……的人”这类命题中所意指的“人”的意义。只有弄清了这后一个 “人”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科学地回答了此问题。关于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和伟大意义等问题,应另章论及。这里只须指出,马克思 所开创的人类自我意识的新形态至今仍然是不可超越的。如果说马克思的人的存在思想有什么历史局限性的话,那也只是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存在、阶级的 存在,对个人存在没有作系统的研究,这恰恰就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第五篇: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

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

1.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安全的观念文化;安全的行为文化;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安全的物质文化

2.企业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对于企业有法人代表的安全文化;企业生产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安全专职人员的安全文化;职工的安全文化;职工家属的安全文化。

3.企业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涉及的领域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区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厂区;车间;岗位等地区的安全文化。

下载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文化在三个层次上对三种意识的解读

    人类文化在三个层次上对三种意识的解读人类文化实际上是人类显意识的产物,但是在各种文化的深层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地能够看到潜意识和氨基酸意识的影子,特别是某一种文化专门......

    自我介绍范畴[大全]

    1、自我认识想一矢中的,首先必须认清自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你现在是干什么的?你将来要干什么?你过去是干什么的?这三个问题不是按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而是从现......

    范畴论文索引

    [1] 张耀灿, 徐志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2,(Z3) [2] 徐志远.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涵义、特征及功能[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观赏昆虫对人类文化

    观赏昆虫与人类文化 摘 要:本文是我对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所学及相关资料的览括,希望通过我的疏略研究 能对昆虫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扩充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对自己本学期所获得......

    班干部职责范畴

    2012影像 班委会、团支部干部职责(草本) 班委会干部工作职责 班长(副班长):王胜、王歆赫 班长乃是全班同学的领头羊,肩负着带动全班同学发展进步的重要责任,必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护理学的范畴

    1.理论范畴:研究对象的变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式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构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社区范畴 街道办

    一、社区范畴 街道办、居民管理委员会 二、养老院 三、疗养院 四、康复中心 各大独立康复中心、医院康复中心 五、红十字会 六、残联 七、工商联 八、集团公司写字楼 九、政......

    刑事诉讼法基本范畴

    一、单项选择 1.刑事诉讼程序以直接追求()为目标。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两者兼顾 D.诉讼效率 2.刑事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是() A.限制国家权力 B.保障人权 C.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D.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