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梢青鉴赏教案张婷
柳梢青——鉴赏教案
张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意象词和情感词,结合诗人的处境,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中精练的语言表达,体会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
3、把握诗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准备情况检查
二、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
2、“可奈”即“怎奈”、“无可奈”
3、流,形容黄莺叫声婉转流动
4、翠巘yǎn,翠绿的山峰。(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长亭短亭,古时于路边置亭,供人送别或憩息用,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6、银屏,银饰屏风,因摆放于内室,这里代指家 •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
• 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借黄莺鸟欢快的叫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作者开篇落在一个“愁”字上,清明时节本就心烦意乱,又添“流莺”唤愁,只得“病酒”消愁而又无可奈何,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内心的忧愁无奈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寒食清明已到,从而想到祖茔在焉的故乡,乡关之思油然而生
• 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句的妙处。
• 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也可看做拟人)
•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
• “长亭短亭”句接踵“天涯”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长亭”、“短亭”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这一句运用典型意象,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上片所写的“病酒心情”以及流莺唤愁等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是在异乡望尽“天涯”“长亭短亭”而生发的思乡盼归
•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结拍的“倦倚东风”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只得寄希望于在梦中“飞到”故乡的“银屏”,与亲人团聚,在梦中寻求安慰,这自然是“好梦”了。“好梦,飞到银屏”是盼归团聚。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 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 这首词层层铺垫,逐步深入,抒发作者羁旅漂泊,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 上片起句直抒胸臆,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接着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下片运用典型意象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峰,看尽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虚实结合,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
•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 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 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衬托)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
• 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虚实结合
•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 ①已逝之景之境。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②相辅相成
• 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 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 梦境:辛弃疾《破阵子》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 仙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
• 愿望为虚:《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歌体的爱情诗多是如此。
• 板书设计:
• 虚实结合 层层铺垫 逐层深入 • ①忧愁无奈。直抒胸臆 • ②惊心慨叹。触景生情 • ③思乡盼归。典型意象
第二篇:张婷专题
《北风和小鱼》教案
青岛李村小学
张婷
一、情境导入,读好词语
1、小朋友,冬天到了,呼呼的北风可冷了。(板书:北风)谁能读好? 生1读 评:这是秋风,能再大些吗? 生2读 评 北风真冷呀!
2、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有趣的寓言故事——(完成板书)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词语宝宝,小朋友还记得吗?(1)课件出示:吹一吹
呼呼地吹着
猛吹一口气
(2)自己读读这三个词宝宝,读出他们的不同(3)指读,齐读
过渡:小朋友,这三个词组娃娃都是写的——北风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读、评价促读、对比悟读等手段使生迅速进入文本情景,并读好词,体会到北风吹的不同力度
二、精读感悟,感受形象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呼呼的风声)
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你看北风吹得多用劲呀!腮帮都鼓起来了,小朋友,这呼呼的西北风给你什么感觉?谁能读好这句话。
课件出示:北风呼呼地吹着。
(1)指名读(评:风再猛些;北风真大,真猛呀;
吹得我都打哆嗦了)(2)齐读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小朋友,这么冷的风吹到哪儿去了?周围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3、交流: 1)北风吹向了谁?
指名说
北风吹向了()、()和()(2)它们怎么样了?
指名回答(边交流边点出动画)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出示:它向______吹一吹,______。它向______吹一吹,______。它向______吹一吹,______。(评:你真厉害,不看书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
4、指导朗读:他们害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1)引导学生从“躲”字感受小鸟很怕北风,(指名表演“躲”)并相机指导朗读(2)对话:小鸟,小鸟,你为什么要躲进窝里呀?(3)指导齐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有层次地多种方式充分朗读:自读、指导读、演读„„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调表现自己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读书兴趣。
5、小朋友,北风还会吹向谁呀?指名说(青蛙、花儿、松鼠、棕熊、小草)随机出示图。6指导说话:谁会用这样的句子说?出示:北风向_谁_____吹一吹,谁
怎么样______。【设计意图】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哎呀,北风只不费力气地吹一吹,就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都怕它,如果现在你就是北风,你会怎么说呢?
指名说
(评:瞧北风多得意)(板书:得意)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多了不起就叫“得意”
2、(出示第二自然段)谁来得意地读读北风的话?
(1)指名读
(评:真得意呀!再得意些;瞧它一脸的得意)(2)大家学习他的样子一起来得意一下。(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一个词是以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为支撑的。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读北风的话,然后即景释词,学生对“得意”一词便能心领神会,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3、过渡: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怕北风呢?谁不怕?谁能把小鱼不怕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4、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1)你们觉得小鱼怎么样?(板书:勇敢)
(2)谁想来做勇敢的小鱼,对着得意的北风说不怕?指名说。“我就不怕”(评:真勇敢)(3)能用你的动作和表情来告诉大家,不怕北风吗?自己练练。(4)指名边读边演。
(5)让我们所有的小鱼都浮出水面,向空中的北风,鼓起圆圆的眼睛,勇敢地说(学生齐读)。
5、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北风和小鱼的话,好吗?那我们分一下角色。男生演北风,女生演小鱼,老师读旁白。请“北风”站到上面来,“小鱼”先坐在位上,等北风说完了再浮出水面。
过渡:北风听到小鱼说不害怕,它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儿童通过角色置换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从中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指名读。
2、小朋友想一想,北风“气极了”会是什么样子?(生自由说)
3、想象着北风的样子,大家再读一读。(生读)你们的这一口气吹得真有力,吹得老师都有点冷了!
4、那么,北风的这一口气吹来了什么?指名说,相机指导读好“鹅毛大雪、结冰”.5、请男生一起读读这一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北风厉害。6小朋友想一想:北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自由说)
7、那么,小鱼有没有被冻死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8、指名答。
9、小鱼玩得这么开心,可北风知道吗?(不知道)它看不见小鱼,还以为小鱼被自己冻死了,所以北风比刚才更加得意,就是“非常得意”。
10、能把北风的这种得意、可笑读出来吗(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他们观察多媒体课件,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更倍加用情。
三、总结延伸,明白寓意
1、学到这儿,你想对北风说些什么呀?
2、有没有小朋友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呀?(板书:勇敢)
3、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谁不怕北风,象小鱼那么勇敢吗?
4、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说得非常好!老师今天把它们请到了课堂,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挺立在风雪中的梅花和青松)
5、看着它们在风雪中勇敢的样子,我好像还听到了它们勇敢的声音,它们好像在对得意的北风说——
(我们就不怕!)
6、老师最后请的就是在座的你们每一位小朋友,因为你们和它们一样勇敢,这几天北风天天呼呼地吹着我们,可是没有一个小朋友害怕,大家都能早早到校,认真学习,还坚持锻炼!所以我们也一起大声对着得意的北风说——(我们就不怕!)
7、老师相信得意的北风听到我们勇敢的声音后,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了!【设计意图】想象说话,拓展延伸,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故事寓意,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四作业: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课后请小朋友们完成下面的作业:
1、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冬天也快过完了,河上的冰也渐渐溶化了。终于有一天冰全化了,北风也被赶走了,就在它恋恋不舍地离开的那一刹那,一回头看到了它以为冻死的那些小鱼儿,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北风和小鱼又见面了》。
2将编好的故事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
【设计意图】续编故事,将语文延伸的课外,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等综合语文能力。
板书: 北风
和
小鱼
吹
就不怕
得意
勇敢
第三篇: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袖剑飞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译文
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襟又襟。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注首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
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
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一快披襟(jīn):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披襟:解开衣襟。
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赏析: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译文
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注释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
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
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一快披襟(jīn):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披襟:解开衣襟。
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词人浪迹南北,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共通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并使词篇笼罩在豪迈飘逸的仙气中。“洞庭青草,秋水深深”,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词人只用“深深”二字,便轻轻描绘出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卉渐衰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词人的苍凉胸怀相表里。“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专述涵纳深邃,此句特表醉人美色,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用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形象衬托词人的登楼豪情。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词人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用不须携酒引出无人与共,感情凝滞曲折,章法也开始摇曳回荡。这首词上片写无边美景、惬然游情,下片叹人间多变、国事衰微,过片处直说此番登临不能尽兴,这有异于上片,可谓“能发起别意”。但词人写楼、写湖只是为了抒发兴废之叹,因而无人共饮几句正好把普通的登山临水引入创作“原意”。“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点明“不须携酒”的原因,揭破主题。词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不但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就是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欺凌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或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似乎无人共饮词人之酒。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词人属意的所在,而正因为这个“变”字,词人也才由湖光山色联想到国家民族,进而感物伤怀。
这首词一开始情调昂扬,颇有为眼前景所陶醉的意思,进入下片以后,先用无人共斟道出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后以人间变尽点破忧国主题,有如千斛浓愁凝聚笔端。题旨虽在表现词人的深广忧虑,但篇中不仅毫无局促窘迫的影子。相反,还能把执著的爱国热情同超脱的仙风逸气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词中的情绪虽然一再变化,但意脉始终不断,再加上流畅奔放的语句,天真自然的措词,形成了豪健轻快的特殊风格。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3柳梢青·岳阳楼
朝代:宋代
作者:戴复古
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翻译:
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君山:在洞庭湖。
赏析: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第四篇: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柳梢青·岳阳楼
朝代:宋代
作者:戴复古
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翻译:
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君山:在洞庭湖。
赏析: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翻译
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
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君山:在洞庭湖。
赏析
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赏析: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创作背景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4原文:
袖剑飞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译文
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襟又襟。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注首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
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
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一快披襟(jīn):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披襟:解开衣襟。
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赏析: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第五篇:戴复古《柳梢青·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作者通过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了反差与强烈对比,并由此联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自己伤时忧国的情怀。
出自戴复古《柳梢青·岳阳楼》
袖剑飞吟①。
洞庭青草②,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③。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释
①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
②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③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④君山:在洞庭湖。
赏析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