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学 试题
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A、《诗》 B、《书》 C、《乐》 D、《易》 我的答案:C 2 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A、《今古奇观》 B、《初刻拍案惊奇》 C、《西厢记》 D、《情史》 我的答案:D 3 “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的原义。A、自己 B、如此 C、自然 D、自觉 我的答案:C 4 《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A、“时中” B、“关键” C、“平衡“ D、“和谐” 我的答案:A 5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A、胡塞尔 B、舍勒 C、笛卡尔 D、海格尔
我的答案:A 6 《哲学全书》是()的作品。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马克思 D、黑格尔
我的答案:D 7 《周易》只有()卦谈到龙。A、一 B、三 C、两 D、五
我的答案:C 8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A、居仁由义 B、明明德 C、新民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A 9 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A、道家 B、佛家 C、儒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A、《史记•孔子世家》 B、《太初历》 C、《报任安书》 D、《艺文类聚》 我的答案:A 1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我的答案:A 12()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A、《易经》 B、《中庸》 C、《史记》 D、《道德经》 我的答案:A 13 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A、没有 B、不存在
C、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D、非物质性 我的答案:C 14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 A、止于至善 B、治国平天下 C、修身齐家 D、明德亲民 我的答案:A 15 《水龙吟》是()的作品。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商隐 D、陆游
我的答案:B 16 《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A、主观能动性 B、教育 C、环境 D、遗传 我的答案:C 17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明明德和止于至善 B、内圣和外王 C、亲民和爱人 D、格物和致知 我的答案:B 18()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A、韩非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19 “知行合一”是()的观点。A、荀子 B、孔子 C、严复 D、王阳明
我的答案:D 20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顾炎武 B、王阳明 C、朱熹 D、周敦颐
我的答案:C 21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西班牙
我的答案:C 22 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A、法 B、德 C、乐 D、礼
我的答案:D 23()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A、《易经》 B、《春秋》 C、《左传》 D、《汉书》 我的答案:C 2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的名言。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我的答案:B 2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的《说文解字》。A、屈原 B、刘勰 C、苏轼 D、许慎
我的答案:D 26 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A、《原道》 B、《师说》 C、《进学解》 D、《杂说》 我的答案:A 27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 A、亲民 B、明明德 C、格物致知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C 28 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无所谓 B、全盘接受 C、全盘否定 D、继承和转换 我的答案:D 29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A、契 B、禹 C、启
D、周武王 我的答案:A 30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A、《史记》 B、《中庸》 C、《尚书》 D、春秋
我的答案:B 31 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A、平常 B、需要 C、任用
D、庸者用也 我的答案:D 32 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的答案:A 3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的言论。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34 单子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A、莱布尼茨 B、牛顿 C、休谟 D、欧拉 我的答案:A 35 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A、峨眉派 B、武当派 C、华山派 D、渐悟派 我的答案:D 36 中国轴心时代是()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A、战国时代 B、春秋时代 C、西周时代 D、两汉时代 我的答案:A 37 《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A、情 B、信仰 C、物质
D、真诚无望 我的答案:D 38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A、休谟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笛卡尔
我的答案:D 39 “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A、《上经》 B、《易传》 C、《易经》 D、《易•乾》 我的答案:D 40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 A、分析哲学 B、现象学 C、后现代主义 D、现代主义 我的答案:D 41 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A、“克己复礼” B、“无为”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我的答案:D 42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我的答案:C 43 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A、世界 B、上帝 C、存在者的存在 D、自我
我的答案:C 44 “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A、“推己之谓恕” B、忠皇上 C、忠君 D、“尽己谓之忠” 我的答案:D 45 《中庸》属于()中的一篇。A、《学而》 B、《为政》 C、《礼记》 D、《乐记》 我的答案:C 46 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A、“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B、“爱,所以在” C、“第一自明性” D、“我思故我在” 我的答案:D 47()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舍勒 D、笛卡尔
我的答案:A 48 在()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A、1924.0 B、1919.0 C、1943.0 D、1949.0 我的答案:C 49()主张“兼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我的答案:D 50 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的《典论论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诸葛亮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我的答案: × 2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 √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我的答案: √ 4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我的答案: √ 5 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我的答案: × 6 《大学》最早出现于汉代。我的答案: × 7 《四书》成为核心经典是从汉代开始的。我的答案: × 8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我的答案: × 9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我的答案: × 10 “仁民”就是仁者爱人。()我的答案: √ 11 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我的答案: √ 12 儒家提倡的永生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着你。我的答案: √ 13 朱熹是北宋人。()我的答案: × 14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我的答案: × 15 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我的答案: √ 16 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我的答案: √ 17 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我的答案: × 18 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我的答案: √ 19 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我的答案: √ 20 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我的答案: √ 21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我的答案: √ 22 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我的答案: √ 23 1919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的答案: × 2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我的答案: √ 25 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我的答案: √ 26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我的答案: √ 27 如果说修身立德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那爱人亲民则是相对自身来讲的。我的答案: × 28 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我的答案: × 29 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我的答案: √ 30 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的答案: √ 31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我的答案: × 32 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我的答案: √ 33 知识就是智慧。()我的答案: × 34 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我的答案: √ 35 《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我的答案: × 36 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的答案: √ 37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我的答案: √ 38 “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我的答案: √ 39 “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我的答案: × 40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我的答案: × 41 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我的答案: √ 42 “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的答案: √ 43 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我的答案: √ 44 《论语》是孔子编写的。()我的答案: × 45 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我的答案: √ 46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我的答案: × 47 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我的答案: × 48 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我的答案: √ 49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我的答案: × 50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我的答案: × 1 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A、《诗》 B、《书》 C、《乐》 D、《易》
我的答案:C 2 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A、《今古奇观》 B、《初刻拍案惊奇》 C、《西厢记》 D、《情史》 我的答案:D 3 “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的原义。A、自己 B、如此 C、自然 D、自觉
我的答案:C 4 《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A、“时中” B、“关键” C、“平衡“ D、“和谐” 我的答案:A 5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A、胡塞尔 B、舍勒 C、笛卡尔 D、海格尔
我的答案:A 6 《哲学全书》是()的作品。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马克思 D、黑格尔
我的答案:D 7 《周易》只有()卦谈到龙。A、一 B、三 C、两 D、五
我的答案:C 8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A、居仁由义 B、明明德 C、新民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A 9 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A、道家 B、佛家 C、儒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A、《史记•孔子世家》 B、《太初历》 C、《报任安书》 D、《艺文类聚》 我的答案:A 1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我的答案:A 12()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A、《易经》 B、《中庸》 C、《史记》 D、《道德经》 我的答案:A 13 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A、没有 B、不存在 C、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D、非物质性 我的答案:C 14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 A、止于至善 B、治国平天下 C、修身齐家 D、明德亲民 我的答案:A 15 《水龙吟》是()的作品。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商隐 D、陆游
我的答案:B 16 《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A、主观能动性 B、教育 C、环境 D、遗传
我的答案:C 17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明明德和止于至善 B、内圣和外王 C、亲民和爱人 D、格物和致知 我的答案:B 18()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A、韩非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19 “知行合一”是()的观点。A、荀子 B、孔子 C、严复 D、王阳明
我的答案:D 20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顾炎武 B、王阳明 C、朱熹 D、周敦颐
我的答案:C 21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西班牙
我的答案:C 22 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A、法 B、德 C、乐 D、礼
我的答案:D 23()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A、《易经》 B、《春秋》 C、《左传》 D、《汉书》 我的答案:C 2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的名言。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我的答案:B 2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的《说文解字》。A、屈原 B、刘勰 C、苏轼 D、许慎
我的答案:D 26 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A、《原道》 B、《师说》 C、《进学解》 D、《杂说》 我的答案:A 27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 A、亲民 B、明明德 C、格物致知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C 28 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无所谓 B、全盘接受 C、全盘否定 D、继承和转换 我的答案:D 29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A、契 B、禹 C、启 D、周武王
我的答案:A 30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A、《史记》 B、《中庸》 C、《尚书》 D、春秋
我的答案:B 31 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A、平常 B、需要 C、任用 D、庸者用也 我的答案:D 32 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的答案:A 3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的言论。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34 单子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A、莱布尼茨 B、牛顿 C、休谟 D、欧拉
我的答案:A 35 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A、峨眉派 B、武当派 C、华山派 D、渐悟派
我的答案:D 36 中国轴心时代是()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A、战国时代 B、春秋时代 C、西周时代 D、两汉时代 我的答案:A 37 《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A、情 B、信仰 C、物质 D、真诚无望 我的答案:D 38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A、休谟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笛卡尔
我的答案:D 39 “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A、《上经》 B、《易传》 C、《易经》 D、《易•乾》 我的答案:D 40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 A、分析哲学 B、现象学 C、后现代主义 D、现代主义 我的答案:D 41 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A、“克己复礼” B、“无为”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我的答案:D 42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我的答案:C 43 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A、世界 B、上帝 C、存在者的存在 D、自我
我的答案:C 44 “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A、“推己之谓恕” B、忠皇上 C、忠君 D、“尽己谓之忠” 我的答案:D 45 《中庸》属于()中的一篇。A、《学而》 B、《为政》 C、《礼记》 D、《乐记》 我的答案:C 46 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A、“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B、“爱,所以在” C、“第一自明性” D、“我思故我在” 我的答案:D 47()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舍勒 D、笛卡尔
我的答案:A 48 在()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A、1924.0 B、1919.0 C、1943.0 D、1949.0 我的答案:C 49()主张“兼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我的答案:D 50 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的《典论论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诸葛亮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我的答案: × 2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 √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我的答案: √ 4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我的答案: √ 5 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我的答案: × 6 《大学》最早出现于汉代。我的答案: × 7 《四书》成为核心经典是从汉代开始的。我的答案: × 8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我的答案: × 9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我的答案: × 10 “仁民”就是仁者爱人。()我的答案: √ 11 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我的答案: √ 12 儒家提倡的永生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着你。我的答案: √ 13 朱熹是北宋人。()我的答案: × 14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我的答案: × 15 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我的答案: √ 16 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我的答案: √ 17 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我的答案: × 18 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我的答案: √ 19 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我的答案: √ 20 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我的答案: √ 21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我的答案: √ 22 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我的答案: √ 23 1919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的答案: × 2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我的答案: √ 25 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我的答案: √ 26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我的答案: √ 27 如果说修身立德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那爱人亲民则是相对自身来讲的。我的答案: × 28 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我的答案: × 29 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我的答案: √ 30 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的答案: √ 31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我的答案: × 32 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我的答案: √ 33 知识就是智慧。()我的答案: × 34 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我的答案: √ 35 《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我的答案: × 36 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的答案: √ 37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我的答案: √ 38 “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我的答案: √ 39 “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我的答案: × 40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我的答案: × 41 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我的答案: √ 42 “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的答案: √ 43 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我的答案: √ 44 《论语》是孔子编写的。()我的答案: × 45 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我的答案: √ 46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我的答案: × 47 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我的答案: × 48 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我的答案: √ 49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我的答案: × 50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我的答案:×
第二篇:《儒学》专题
理论·政策产业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二十六:儒学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陕西日报/2015 年/3 月/10 日/第 012 版
编者按 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为我们讲述《儒学》的古今大意,本报特撷取精华加以摘编,敬请关注。
专家讲义摘编
儒家文化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是因为它既有深在的文化渊源,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历史和民族所认同,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博大气象和风貌。
儒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先秦孔、孟、荀所代表的儒学,可称为原始儒学;汉唐时期经学化的儒学,称汉唐儒学;宋明时期旨在讲性理之学的义理化的儒学,称为宋明理学;现当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新儒学,可称为现代新儒学。
儒学虽然是由孔子创立的,但其文化渊源至少可上
溯到周代。周人给传统的天命神学注入道德的和民本的因素,强调“敬德”、“保民”、“尊祖”以及对社会人事的重视,是儒家德治思想、民本思想以及“听天命而尽人事”的天人思想的重要渊源。周公又“制礼作乐”,使社会的政治生活、日常生活进一步有序化,成为孔子儒家政治和伦理思想的重要渊源。
孔子非常推崇周礼,他早年的诸多活动,都是在春秋末出现“礼坏乐崩”的情况下,尽力去恢复周礼,这叫“克己复礼”。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从办私学、传道授业开始的。虽然他也曾在鲁国为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治国的理念,但是在他的生前,其学术思想始终未能在政治。上予以成功地实施。可以说先秦时的儒家学说,仅是百家争鸣中一个在积极探讨并尽力陈述其一家之言的学术门派而已。不过,孔子创立的儒家又不同于其他学派,由于他培养了大批弟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遂使儒学有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所以儒学才能在后来得以发扬光大。自孔子后,儒学经由曾子、子思以及孟子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在百家之学中凸显出来。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礼”和“仁”。其重礼的思想,此后发展出儒家经国济世的外王之道,而其“仁”学思想则在此后发展出以内省修养为特征的内圣之学。后者在后来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正宗和主流。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其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重视秩序,仁爱为本;推崇道德价值,义以为上,利他主义;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中庸和谐等。
孔子极重视“礼”的思想,他虽然是要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进行恢复周礼的努力,但其超越的价值则在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都是强调人们对社会政治准则、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守。孔子在为实现其理想而到处碰壁之后,把重心转向了仁学的构建,他认为把“礼”落脚到“仁”的内在修养上来,是建立理想秩序的一条可行的路子,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在其人生的后期,更关注仁的学说、道德修养体系的建构、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培养。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爱首先表现为亲情之爱,这种爱集中体现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关系中的亲情之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亲亲”原则,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孝悌”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能做到孝悌是达到仁的根本。“孝”是处理自己与父母、长辈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悌”(弟)则是处理自己与同辈之问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也主张把这种爱进一步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强调还要关
爱他人,这集中体现在他所说的“忠恕”之道中。“忠恕”是处理自己与更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孔子以为,按照“恕”道,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一个“仁者”了。仁爱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要遵循道义原则,所以孔子讨论了“义”与“利”的关系,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强调“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孔子逝世之后,孔门弟子在思想上出现了分化。有若比较推崇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子夏、子张等人都尊有若为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曾子则认为仁德的培养,重在内省修养,重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不赞成推尊有若为圣人。子夏与曾子在思想上的分野,成为后世儒家“外王”与“内圣”两系分化的契机。到了战国时期,因其“取舍相反、不同”,儒家内部进一步发生分化。据《韩非子·显学》称,“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分化后的儒家八派中,有一支叫“孟氏之儒”,一支叫“孙子之儒”,这就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孟子和荀子分别为代表的儒家流派。
孟子当时所面对的社会思想态势,是儒家几乎失去
了话语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非常崇尚孔子,他自觉地担当起“距杨墨”和承继孔子道统的重任。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于:其一,探寻了孔子所说的仁的本原根据,并把这种探寻与关于人性的探讨相联系,提出了“性本善”说。“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中心观念,许多问题多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其二,承传孔子、子思关于内省修养的思想,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说以及一系列有关道德修养的理论;其三,提出“仁政”说,把孔子的“仁”学推广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一套政治原则和主张。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所谓“制民之产”等等,这些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可见孟子代表的是当时改革派中较为温和的一派。而稍晚于孟子的荀子,其思想则带有综合百家的特征。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吸收了法家、道家以及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颇有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其特点在于:其一,他改造了传统的天命论,抛弃了其中的宿命论成分,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观念,使“天命”成为一个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范畴,并建立了颇具无神论色彩的天道观。在天人关系上,既重视客观规律,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的思想。其二,隆礼重法,以法度来充实礼治。荀子认为“礼”“法”是相通的,都有“正国家”、安社稷的重要作用,从而把礼与法结合起来。其三,吸收了告子和道家的自然人性论,主张“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他认为人生来都有欲望,欲望的过度膨胀就会导致“恶”,由此他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而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并提出“化性起伪”的主张。他关于人性恶的学说,其目的在于为社会礼法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人性论的根据。正因为此,他批评孟子性善说的危害在于“息礼义”(《荀子·性恶》)。
到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过很长时期的努力,儒家思想逐渐被提升为治国的纲领和正统的学说,将学术与政治、为学与治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而被一步步政治化。汉代大儒以董仲舒为代表,其贡献在于:其一,强调“大一统”,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赞扬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其二,强调思想的统一。他针对当时“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情况,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卷五六),此即后人概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该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经过汉朝诸帝的承继和长期努力,儒学逐渐被定为一尊。其三,提出了以“天意”为中心,以天人感应为特征,以儒家的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天人关系学说。董仲舒是以阐发“春秋公羊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故史称“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卷二七)。“独尊儒术”和儒学的经学化,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后儒学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推尊和改造,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面貌。汉儒讲“三纲五常”,特别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在一定的意义上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汉代被定为一尊的儒学,其特点在于:一是儒学逐渐经学化。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者们往往都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某种见解,但到了汉代儒术独尊之后,儒学与政治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儒家学者关注的是先前的“六经”,在治学方式上也逐渐转向以治经、解经为主,这就是所谓儒学的经学化。儒学经学化后一大变化,就是儒家学者不再能自由发表见解,“经”成了不能自主解释、不能自主改动和违背的教条,于是社会思想逐渐被禁锢。二是儒学政治化。儒学改变了原来比较纯粹的学术性质,而逐渐被意识形态化。此时经师们的解释往往成为为政治和皇权辩护的工具,尤以董仲舒的春秋公羊说为代表。第三个特点是,儒学逐渐综合化,即与道家、法
家特别是阴阳家等思想相结合,在内容上较前更为丰富和更能适应政治的需要。原先“罕言性与天道”的孔子,被改造为不仅大讲性与天道,且以阴阳家思想为其基本框架了。第四个特点,在儒学与政治的互动之下,不仅儒学逐渐被神圣化,孔子也由一个原来的布衣儒生逐渐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圣人和崇拜的偶像。
儒家的经学化一直影响到隋唐,这一时期的儒学已经从“学”、“道”变成一种“术”,所以汉唐以来的儒家都重“三礼”,关注典章制度,使原先重于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儒学逐渐工具化了。不过,这种情况在中唐后有所变化,韩愈在佛教盛兴的情况下一面反佛,一面推崇儒学,他主张儒学要有新的气象,不能走汉代以来经学化的路子。他写了一篇《原道》,提出“道统说”,认为在历史上有一个从尧舜一直到孔子、孟子的“先王之教”、仁义之道的传授统绪。其“道统说”的价值在于:一是由儒家经学向先秦的诸子儒学转向,认同孔、孟的学说,从而使儒家的心性论得到重视和高扬;二是主张以孔、孟为儒家的正统。“道统说”是韩愈的一个大贡献,在佛教、道教盛兴的情况下,被长期压抑的孔孟儒学由此才受到重视,尤其是孟子的地位得以彰显。故钱穆评价韩愈说:“经学非其所长,史学非其所愿。乃所愿者则在孟子。„„于是而下开宋儒。”《大学》《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两篇文章,韩愈将《大学》中的
“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加以提倡,这一点对宋儒发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其心性论得到了重视。汉唐时期儒学常被称为“周孔之教”,此后则逐渐转称为“孔孟之道”。
宋代儒学以理学为代表。理学的奠基者和创立者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其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周、程、张、朱创立的学派,分别被称为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周敦颐的思想特点是援道入儒,他著有《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儒道合一的宇宙论模式,他把宇宙论与儒家的心性论、道德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一个将“宇宙一论理”相贯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故被后世学者尊为“宋代儒宗”。我们陕西的学者张载,长期在眉县横渠镇讲学,他创立了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关学学派。张载一面旗帜鲜明地从宇宙论和本体论上反佛,批判佛老的虚无本体论;一面反思汉唐儒学的弊端,指出该时期的儒学之“大蔽”在于忽视了本体论的建构和孔孟一直倡导的道德性命之学。张载主张以“太虚”之“气”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本体论和道德心性论的范畴体系,建立起把天道与人道、知识和价值、天道本体与心性本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这对宋代理学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身处河南的程颐、程颢两兄北是周敦颐的弟子,他们讲学洛阳,其创立的学派称为洛
学。二程主张以“理”为本体,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生背后有一个“所以然”之“理”,这个“理”是绝对的、永恒的。他提出的“性即理”、“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等命题,后来成为理学的基本命题。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朱熹等儒学大家经过选择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建立了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为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使这四部书后来成为官方钦定的“四书”。《四书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和标准答案。
在程朱理学之外,宋明时期还发展出了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以“心”为本体。王阳明接受了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观点,在系统发挥陆九渊的“心即理”说的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说,建立了集大成的心学体系,其影响相当深远。这样,广义的理学就不仅包括周、程、张、朱的理学思想,也包括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在内。其特征在于:其一,从思想渊源上说,他们都站在儒家立场上吸收了佛教、道家和道教的某些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通的产物;其二,从学风上说,理学从汉唐以来重名物训诂和注疏之学,转向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发,成为一种具有思辨性、哲理性的义理之学;其三,理学的内容从汉唐重“礼”的实用之学,转向重视心性的性理
之学。狭义的理一般就指二程朱熹的理学。理学与宋明及其后封建社会的现实社会相适应,所以它在历史上起了维系后期封建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深化,特别是在儒家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现代新儒家思想流派。第一期现代新儒家以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等学人为代表;第二期以牟宗
三、徐复观、唐君毅、钱穆、方东美等学人为代表;第三期以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蔡仁厚等学人为代表。现代新儒家不同于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一,坚持儒学为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同时又积极倡导通过援西学入儒学,致力于儒学的现代重建,力求使儒学再次居于主导的地位。为了重塑民族精神之魂,他们都主张以儒学的价值系统与人生理想来解救人们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以认肯儒学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地位为前提,积极吸纳西方文化之长,通过援西学入儒来实现儒学的现代重建。其二,他们都着力于挖掘和阐扬儒家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他们看来,许多现代社会之病症都是因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而产生的,而传统儒学正好可以医治这一病症。其三,都力图通过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来深挖儒学传统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努力在儒家传统中寻找和挖掘科学与民主的内在根据,以使之与现
代社会接榫。总之,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谋求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新儒家的基本共识。以上就是儒学发展的大致历程和基本特征。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令世人瞩目的。但是,我们的国民素质却没有因经济实力的加强而得以相应的提升,这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地位。总书记在去年 9 月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目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其实人们已有了共识,就是向中华传统文化找答案。我们古人曾就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问题,解决人生价值问题想过许多办法,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做过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尝试,并在历史上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就为我们的精神修养问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学说和方法。所以,努力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当代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这一点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写入十八大的报告中。总书记近两年来多次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亲赴曲阜考察,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去年 月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这为我们解决现实的精神生活领域的某些偏差指明了方向。相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得到当代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认真得以践行,诚如此,我们的民族素质会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一天天得以提高,这样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将会真正地落到实处。
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主流思想地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陕西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见证了周公制礼作乐成就“礼仪之邦”的过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和传承发展之地。学习研究儒学思想文
化,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质量,加快建设“三个陕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周文化与儒学源头
《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洲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这一记述,阐明了儒家学派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儒学的基本思想源于周文化。
(一)周公“制礼作乐”——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公元前 1046 年,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周族部落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推翻殷商王朝的残暴统治,平定东方诸国,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统治,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依据早期周族的原有制度,参以夏商之礼并加以损益,制订出一套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性为特征的社会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即礼乐制度。周公所制之礼乐,包括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准则、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如分封制、宗法制及井田制等,国家活动的礼仪制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宴请往来礼仪等。礼乐制度成为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被儒家视为理想社会的蓝本。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爱,才
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孔子又将礼与仁结合,并通过诗、书、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使儒家礼学具备中正刚健特征的同时,成为一种人人皆须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秩序,而知书达礼的君子也成为世人心向往之的典范。因此,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二)周人对天命神学的改造——儒学“听天命、重人事”的思想基础。
周本为殷商属国,在灭殷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观念上取得社会的认同。于是周人一方面继承了殷代的天命神学思想,继续尊重和强化“帝”、“上帝”的权威:“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另一方面,周人改造了夏、商二代“君权神授”思想,认为周代殷而立是天命转移的结果。“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召诰》)而天命的转移必须遵从民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只有有德之人、得民心之人才能承受天命。《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革命表现出周人从根本上重视自然规律、社会人事和道德追求,表明周人已基本奠定了人本和道德的价值基础,并由此形成了周人系统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等道德理论。这一思想被孔子所继承和发挥,形成了儒家“听天命而尽人事”的思想,并被后世
儒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重要理念。
(三)周人的“德治”理念——孔子“民本”、“德政”思想的重要源泉。
西周王朝通过总结商纣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重要性,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并树立起“明德慎罚”、“为政以德”的德治理念。周公“制礼作乐”以及在处理国家政务时所发布的诰命,明显地体现出德治的思想观念,所谓“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要求统治者“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做有德有道之君,体现出鲜明的民本理念。这一思想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成为对儒家具有纲领意义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信念。
二、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传承发展(一)儒家核心思想和历代变迁
儒学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思想内核为“仁、义、礼、智、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崇德重礼、以民为本、趋时尚中、尊贤重才、忠君爱国、崇尚和平等主流思想。在两干多年历史长河中,儒学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
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受到周文化的深刻熏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克己复礼”为终生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内圣外王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推延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之中,“士”的阶层受到各国执政者的重视,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局面,儒家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分化形成八个学派,演化出“外王”与“内圣”两大传统。《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战国中期的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作出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新诠释,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发展提升了儒家学说,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把“仁”从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之中。战国后期的荀子综合百家之学,引礼入法,提出“隆礼而重法”,主张性恶论,“礼法并用”,把内在的道德追求发展为外在的礼法规范约束和敬畏。
2、两汉经学。西汉初期以黄老之学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将儒学确立为治国指导思想。公羊学派经学大师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西汉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开设五经博士,学习儒学成为国家教育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涌现出一批注解、阐发儒学思想的经学大师。东汉时期,研究儒家经典蔚然成风,由于对儒家经典存在各种不同理解,汉章帝时朝廷制定了对经书的统一解释,由史学家班固等人整理成《白虎通义》,奠定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3、魏晋玄学。魏晋之际门阀士族盛行,出现了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的玄学,一直影响到南北朝后期。魏晋玄学将《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4、隋唐三教合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唐朝建立初期,唐太宗因儒学经书章句注疏不同,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颜师古定《五经定本》,颁行全国,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得以恢复。唐朝中期佛道盛行,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积极推动古文运动。安史之乱后,文人学士们在坚守儒学的同时,广泛吸收佛
教和道教思想,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
5、宋明理学。宋代形成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周敦颐被视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张载开创的“关学”,程颢、程颐开创的“洛学”是宋儒理学的重要流派,南宋的朱熹以近40 年时间撰《四书章句集注》,将三教统一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里,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宋儒理学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以“气”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到明代中叶,王阳明大力弘扬“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明末清初兴起了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社会批判思潮即实学思潮,涌现出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在中两文化的冲突中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极端的思想流派。经过激变与冲突,科学与民主思潮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出现了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出路的学术思想流派,一些学者称之为“现代新儒家”。
(二)儒学主要经典及其形成过程
儒学《十三经》是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西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东汉在此基础上加《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公羊传》、《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宋时加《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自西汉以后,历朝历代对儒学经典进行过无数次修订,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南宋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起作为儒家的经典著述,即“四书五经”。元代延佑年间,科举考试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三)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国际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长期占据着主流思想地位,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处世理念,而且渗透到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修齐治平的基本
遵循。儒家文化倡导的理想、道德、礼俗等,既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更是社会矛盾的润滑剂与调节器,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学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流,对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儒学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17 世纪以后,儒学传播到西方社会,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都受过儒学影响。20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儒学具有的入世、平实以及中庸的精神,是值得西方文化借鉴的重要品质。儒学的现代价值越来越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三、陕西儒学文化资源及相关历史遗存
(一)制礼作乐,奠基五经。陕西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传统道德礼仪文化积淀深厚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与陕西密切相关,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而且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周文化的奠基人周公被奉为儒家思想的鼻祖,相传其墓葬位于我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贺家村,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墓碑“元圣周公之墓”。隋唐时期在陕西岐山县营建的周公庙,后世相继翻修,至今香火缭绕,成为海内外中华子孙的重要精神家园。位
于汉长安城未央宫殿北的石渠阁,是汉丞相萧何为收藏图籍档案而建的藏书之处。汉武帝以后石渠阁由单一的档案典籍收藏机构发展为兼有学术讨论性质的场所。汉宣帝甘露三年(前 51 年)诏萧望之、刘向、戴圣等儒生,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辑成《石渠议奏》,又名《石渠论》。位于我省汉长安城未央宫北的天禄阁,西汉时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等都曾在天禄阁校对对书籍汉成帝时,曾命学者在未央宫天禄阁中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校勘工作,对儒家经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汉武帝时因为多年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逐步强大,开始改变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公元前 134年,汉武帝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该“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全国的思想及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陕西现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有关的遗址有:石渠阁遗址、天禄阁遗址、董仲舒墓等。
(三)活用经典,六爻建城。儒学经典《周易》对我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长安城的设计者宇文恺将龙首原六坡与《周易》的乾卦结合起来,将龙首原以南的“六坡”视为乾之六爻,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由于遵循自然,布局合理,营造严格,城内百业兴旺,人口最多时超过 100 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四)开成石经,文化宝库。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亲历了儒家经学的繁荣和发展。著名的唐开成十二经刻石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 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今西安碑林,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经书石刻,也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西安碑林博物馆还存有著名的《石台孝经》,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太子李亨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年)。
(五)关学渊源,考古鼻祖。北宋时期,陕西形成了在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关学”思想。“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在陕西眉县横渠书院开创“关学”,他总结汉唐以来的阴阳二气学说,建立义理派易学体系,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对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名言,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的心声。同一时期,蓝田吕氏兄弟吕大钧、吕大忠、吕大临相继拜张载为师,在关中开宗讲学,使关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形成鼎立之势。“蓝田四吕”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金石学被公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端,而金石学的创始人就是陕西蓝田的吕大临,他也因此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
四、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
(一)深入学习研究儒学核心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们要善于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有益于弘扬正
气,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并结合时代条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比较分析其在历代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与影响,总结其对中华民族特性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成新时期推进改革发展的共识和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形势纷繁复杂,人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传统文化中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广泛兴起克服浮躁情绪,崇尚修身养性的良好风尚,注重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修身养性,提倡人们从心灵深处围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等方面进行自我提高,通过自觉遵循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内涵。
我省与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我们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研究、梳理和挖掘其文化内涵,依托历史遗存规划旅游线路、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要把壮大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要把产业融合作为基本路径,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把项目带动作为重要抓手,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工程;要把体制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省的支柱产业。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待儒家文化。
儒家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以尊卑贵贱等级制度和封建宗法观念为依据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主义消极因素。如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观、“三从四德”的妇道观、封建愚忠的等级秩序观念等腐朽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局限性,儒家思想中论天命、神权、吉凶的思想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因势利导,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彰显魅力、发挥作用。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光进
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漫长封建社会时期,绝大部分时候儒学都处于主流地位。研究和借鉴儒学思想,对于建设现代社会,实现中国梦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儒学的基本评价
早在 1938 年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认真的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总书记 2013 年 11 月 26 日和 28 日在山东及曲阜孔子故乡讲儒学与中华文化,强调儒学“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判断是非美丑,基本上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美德系统完备、博大精深”,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讲话中说:“儒家推崇君子人格,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等等。”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类似的孔子论君子的言论还有“君子以仁存心”,“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和而不流”,“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坦荡荡”,“君子必诚其意”;“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以为己任”等等。2014年 9 月 24 日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在国际性纪念孔子的时刻,表达了对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敬意,系统阐发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要义及其在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学习儒学就是要结合毛泽东、习近平、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灵活使用,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儒学的核心思想
孔子上承尧舜“克明俊德”、“协和万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及夏商周尤其是周代“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思想,创立仁礼之学并经过孟子、荀子和汉儒的不断演化,形成“五常”,即“仕、义、礼、智、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政”道德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提倡五常的同时又提出“三纲”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隋唐时期,建立科举制度并编纂《五经正义》,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以儒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鼎立与互补的新格局,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时孙中山提出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三、儒学在世界的影响
儒学对世界的影响,原来局限于中华文化圈的越南、朝鲜、新加坡、日本等国。改革开放以来,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世界上的孔子热经久不衰”,陆续在全世界设立了 282 所孔子学院和272 个孔子课堂,遍布 88 个国家和地区,影响空前广泛。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在《儒学与全球化》一书中分析了儒学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它与全球化进程的内在契合性。拉丁美洲三十年前国民经济总产值高于中国,三十年后,其经济停滞不前,远远落在中国后面,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奇迹背后和深层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凝结的仁爱、和谐、务实、整体、重史、责任、勤奋的民族性格,因改革开放而得到发扬的结果。2014 年中国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拉丁美洲长期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其所以如此,儒家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发改委主任 方玮峰
儒学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儒学文化以历史悠久、内质独特、影响广远著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并被世界广泛认同。儒学文化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治国理政能力和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益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和时代升华,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本质超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家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精神走向、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哲学体系中蕴含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以及“天人合一”的认知模式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
和利用儒家文化资源,推进我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二、有益于增强治国理政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汲取了道、法、佛等文化的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现代人可以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其“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君主民本、人治观念、改革变通思想等成为多个历史朝代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其所具有的重民、以民为贵,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着眼伦理本位,强调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等的特点受到诸多君主和政治家的追捧。
在今天,儒家文化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虽然与现代国家治理存在一些不相符,但是其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对提高我们治国理政能力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从儒家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因素,既要以修身为本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又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德为本,将各项政策落实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实处,还要对儒学的价值观进行时代改造,将儒家理论与推进民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使
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成为我们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理论源泉。
三、有益于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当前,世界各国之间愈演愈烈的竞争已经逐渐由经济、工业等硬实力之间的竞争,逐渐延伸到包括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境争。文化软实力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我们更应珍视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儒家文化的根本思想和精华理论,借鉴儒家文化的智慧,在根本上发掘中华文化断层的原因,探索借鉴儒家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探寻儒家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实现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的儒学文化资源,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提高我省文化的竞争力,为实现“中国梦”、“陕西梦”提供强大的动力。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由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在绵延 2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居于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但从先秦儒学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其核心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从孔子起到孟子、到荀子,先秦时期的儒学思想都肯定社会要有道德教化,人人讲道德操守,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孔子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提出以“仁”修身的思想,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并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而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与孔、孟更多寄希望于人的本性自觉,带有浓厚理想主义成分的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不仅有继承,也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这些都充分说明儒学思想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这也正是儒学长盛不衰、居于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儒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并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使文化
得以传承。而且儒学随着时势需要,经书从“五经”到“七经”到“九经”,宋代更是达到“十三经”,紧跟社会的需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充分体现了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创新精神。同时,儒学虽长期处于我国思想领域主导地位,但其对非儒学的文化典籍并不强加排斥,甚至对一些批评性的著作都能包容,比如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一书中的“问孔”“刺孟”等篇章,都得到了流传。再比如,东汉初期外域文化佛教传入,历经数百年,佛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发展到唐代,更是形成了“三教并立”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儒学这种注重创新、包容兼蓄的文化特征,不仅对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也使得儒学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此外,孔子创立的儒学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方法,坚信众人通过教育皆可以成为圣贤,教育可以使普通人在精神上提升为“君子”,成为有道德操守、有理想、有知识的文化人,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作为西周礼乐文化的摇篮,是包括儒学在内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理论源头所在,儒学在发展
演进过程中更是与陕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太学、国家图书馆,最大的国家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都建立在长安,历朝历代的经学大师更是数不胜数。当前,我国对加强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精神,今年春节前夕在陕视察时还特别指出,要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陕西的儒学文化资源和优势,认真汲取儒学思想中的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及蕴含其中的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走在前、作贡献。省财政厅厅长张社年儒学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它在生国存续几千年,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渊源来自于周公制礼作乐。周代重礼的传统、民本的思想、明德的观念,都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核心是“礼”和“仁”,法治与德治也是孔子关注的重要方面。战国中后期,在
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背景下,孟子、荀子将孔子思想进行总结、弘扬与发展,共同推动儒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儒术独尊之后,儒家学者在治学方式上逐渐转向以治经解经为主。宋儒承接韩愈反佛崇儒的重任,开创、发展宋代理学,其集大成者宋熹的宋子学盛行宋元明时期。明清以后,西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冲击使得传统儒学与现代西学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新儒家一派,坚持崇儒尊孔,谋求儒学的现代复兴,谋求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学现代化道路。
儒学历经千年,几经变迁与发展,始终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中占据主体地位。直至今日,其光辉的思想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重要依托。陕西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地,应深挖儒学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充分传承和展现中华文明。具体可按人物与遗迹两条主线开发儒学文化。
以人物为主线的儒学历史演变的动态展现。历史名人历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儒学历史演变过程中重要的陕籍人物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始人孔子的陕籍弟子有秦子、燕子、石作子和壤驷子,东汉时期陕西经学家有贾逵和马融,晋南北朝时期陕籍经学家有杜预和徐遵明,明清时期陕西的儒学家有周至的李二曲、户县的王心敬、朝邑的李元春、三原的贺瑞麟以及长安的柏景伟等。上述这些文人都对儒学产生过一定影
响但遗迹甚少,将他们作为陕西儒学开发的主线之一,有利于弘扬儒家思想,有利于提高陕西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
以遗迹为主线的儒学发展进程的史料考证。开发文物古迹是陕西目前最主要的旅游和文化发展方式,可依托儒家文化资源,以朝代为依据开辟三条线路。一是儒学在周秦时代的形成历程线路。长安马王镇附近的西周车马坑,就是儒学渊源西周的王室生活写照。秦朝最著名的“焚书坑儒”,其政策制订是在陕西咸阳,“坑儒”就发生在陕西临潼县洪庆村的“坑儒谷”。二是儒学在汉唐时期的地位提升历程线路。汉朝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太学设立在长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遗迹在西安北郊的天禄阁小学内,西汉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和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石渠阁位于未央宫北面,位于西安碑林的唐石经是经学繁盛于唐朝的证明,这些遗迹都见证了儒学在百家学术中逐步走上独尊的地位。三是儒学在唐之后的完善成熟历程线路。元世祖忽必烈在封藩之地——以京兆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诏著名学者许衡出任京兆提学,推动了朱子学在陕西的传播;元明清时期儒学家在陕西建立的书院有三原的学古书院(元)、渭南的酋西书院(明)、三原的弘道书院、泾阳的味经书院(清)、泾干书院(清),蓝田的芸阁学舍等。此外,韩城的党家村是保留浓郁明清乡村儒家文化
的一个典型标本,更加真实贴切地反映了儒学在此时期全方位普及的历史现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各地文化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儒学在陕西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发既是大势所趋,也必然大有前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翟四虎
一、儒学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最早起源于周礼。儒学流派,是申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孔、孟、荀所代表的原始儒学,汉唐董仲舒、韩愈等所代表的经学化、政治化的汉唐儒学,宋明时期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等所代表的义理化的宋明理学,现当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现代新儒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超越了单一化的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以“近
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全球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二、儒学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实际来看,儒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其原因就在于作为其核心的儒学所具有的先进文化特性和永恒的普世价值。孔子学说所崇尚的“礼”和“仁”两大思想分别被后世发展为经国济世的外王之道和以内省为特征的儒家内圣之学。孔子所提出的“重视秩序”、“仁爱精神”、“道德价值”、“义以为上”、“利他主义”、“中庸和谐”、“理性主义”等儒学思想一直影响至今,突出强调道德的约束和调整作用,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样,“以儒治世”亦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根据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
儒学及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在朝鲜、39
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三、学习儒学及其思想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积极意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运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汲取传统的和谐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儒学思想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虽然主要强调道德仁义的教化作用,但是并不否认法治对于社会统治和管理的意义。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问题:“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战国末期,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以法度来充实礼治,认为“礼”、“法”相同,都有“正国家”、安社稷的重要作用,强调礼和法的结合。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突出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学习儒
家的“仁爱观”,坚持“服好务”,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最基本内涵,要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人社系统干部职工每天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为人民群众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不仅有利于人社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所谓的“仁爱”,不是一种义举,一时冲动,而应是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以“仁爱”之心善待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之中,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工作上方便人民群众。省文化厅厅长 刘宽忍
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包括先秦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原始儒学;汉唐时期经学化的汉唐儒学;宋明时期义理化的宋明理学;现当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现代新儒学。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总结继承了夏、商、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即儒学。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的核心是“礼”和“仁”的思想,其重礼的思想,此后发展出儒家经国
济世的外王之道,而其“仁”学思想则在此后发展出以内省为特征的儒家内圣之学。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视秩序、仁爱精神、道德价值、义以为上、利他主义、中庸和谐、理性主义等。之后,孔子学说思想分化重礼、重内省;孟子对孔子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说、“性本善”思想和“仁政”的政治主张;荀子则建立了天道观,主张以法度来充实礼治和“人性恶”。儒学历经不断演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儒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本位的新儒学。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几个朝代建都于此,深厚的文化传统、悠久的人文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更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42
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和利用,辩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结合、相统一,发挥其对我们治国理政的借鉴作用,指导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全力办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展演、第二届陕西·中华传统文化周、第三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活动。加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坚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抢救性保护,推进数字化保护,推动整体性保护。抓好中国陕北民歌传承与创新工程、“传统文化示范县”“村镇文化示范点”和“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抓好艺术精品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支撑,也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为宗旨,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我省众多优秀传统文化遗存,在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等各门类艺术
创作过程中积极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充分展现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和艺术魅力,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以其中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引导社会大众、关怀感化人心,为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精神动力。省文物局局长 赵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聆听儒学历史发展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了对儒学发展脉络及思想特征演变,坚定了保护我省儒学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信心。
一、陕西是儒学的重要源地
陕西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儒家的奠基人孔子,一生致力于维护和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作为周文化发祥地的陕西是《论语》及其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神圣地;汉武帝接纳了一生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在 2000 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宋明理学主要学派“关学”的开创者张载,隐居关中著书讲学,建立起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儒学发展的历程当中,陕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陕西儒学遗迹丰富
周秦汉唐是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陕西正是这些朝代的所在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著名的历史人物生活于此,因而留下了大量见证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历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如:收藏于西安碑林的唐《开成石经》,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儒家经典石刻,涵括了《易》、《尚书》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共 114 石、228 面,65 万余字,堪称儒家经典石质图书馆,印证西汉时期儒学发展的汉长安城中的天禄阁与石渠阁遗址,以党家村为代表将儒学思想融入建筑当中的古村落。陕西还拥有大量儒学重要人物的遗迹,如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的西汉董仲舒墓和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张载祠等。这些都是陕西值得珍视的文物资源,弥足珍贵。
三、做好我省儒学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道:“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结合我省文物工作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我省儒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一是加大对儒家思想重要源头周文化的研究力度,依托周原遗址,建设周文化核心景区。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反映周文化特别是周礼制度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拓展研究视野,创新展示手段,有助于“留住文化根脉”。二是加强对“王莽九庙”的保护工作。王莽九庙是汉长安城遗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礼制建筑遗存,由于历史原因处于被包围和占压状态,保存环境和状况有待改善。建议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中,以“减法”的形式,让“王莽九庙”成为城市的绿肺,让古老的礼制建筑群在有效丰富汉长安城遗址展示内容的同时,为提升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三是做好陕西孔庙的保护利用工作。孔庙是被历史物化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深邃,积淀丰富。目前,省文物局已开展了陕西孔庙专题调查研究项目,经初步调查,目前全省现存孔庙含遗迹 42 所,其中关中地区 25 处、陕北地区 6 处、陕南地区 11 处。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做好孔庙的保护利用,全面展示我省儒学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省旅游局局长 杨忠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多次遭遇攻讦、批判、否定,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因为儒学是做人的学问,儒学的做人标准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上自君王,下自百姓,都首先以做人的道德规范自身、以人的本质投身到“修齐治平”的社会化之中。“礼”的法则也好,“刑”的法则也罢,“德”教也好,“政”教也罢,所要提倡、坚持的就是每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能在由家而国的社会化过程中说人话、做人事、为仁人、为贤臣、为明君。任何人不在做人的道路上“克己复礼”,就有可能为恶人、为佞臣、为暴君。从本质上说,克己,就是克服生命个体物种人动物式利己排他本能性;复礼,就是坚持社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绝不损人利己的社会性。虽然,历代儒家并未清晰地提出社会化与人性化有机统一的人类社会本质性,但儒家所有伦理道德的各种表述,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和谐。这正是一切人类社会必须永远具备的本质内涵。政权,可以是封建君主的,或某一阶级集团的,但社会因非人性力量的主导变得失掉人性公德、失掉社会和谐、失掉社会平衡时,就会出现“汤武式革命”,就会出现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但是,暴力革命只能一时
摧毁非人性化的政权,并不直接就能建构起一个永恒的人性化的社会。任何贵族、任何党派、任何宗教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力发展进化形成的动物式物种人,其利己排他本能性与生俱来。任何人不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地努力做人,不自觉努力地“克己复礼”,即不以社会人性标准与社会人行为原则规范自己,反而一味地追求自我实现,随着智能的提高,权利的扩大,他的利己排他本能性就会极速无限地膨胀,他就必然会走上一条妖魔化的不归之路,损人利己、危害社会,最终毁掉自己。因此,人类社会的任何人,始终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置于与人为善,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化与人性化有机统一的过程中,他就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真正的人。如果一个人只从是否利己来置身于社会实践,那他或许可以获得权势、获得财富,过上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但他事实上仅仅是一个丧失人性的智能化高等动物而已。一切为了自己活着;活着的一切为了自己。这样的人其实才是人类社会的异己!把儒学看做是做人的学问,与人为善,与社会和谐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与最高标准。这正是儒学永不过时的真谛。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 张仁华
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
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思想宝库的珍贵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儒学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儒学思想,合理扬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学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强调”德治”、“仁政”,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有耻且格”,指出用礼来教化人,用德来感化人,人有了知耻之心才不会犯罪,他还讲求“爱人”、“泛爱众”,认为统治者应懂得体恤民众。孔子之后,儒学“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倡“以德服人”,认为推行德治才能令人心悦诚服,赢得民心;“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引导人们趋善、遏制犯罪。可见,儒学虽然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在“德治”和“仁政”方面却始终有统一的认识。
这种建立在“民本”思想之上的“德治”和“仁政”,儒学认为是实现德主刑辅,选贤用能,礼乐教化,社会和谐的“王道”政治的核心渠道。这种治理方式的本质是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欲求,尽可能和谐有序地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关系。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实质上描述的就是实施“德治”、“仁政”要达到的和谐社会状
态。虽然儒学对“和谐”的论述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德治”、“仁政”的思想和其对民本的重视,对我们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学习儒学对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很大帮助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孔子把“仁”作为儒学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关于“仁”的学说,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后来成为封建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认为“为仁由己”,即施行仁义,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和行动,而并非是因为外界的因素,强调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了学习和交友的积极态度。“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阐释了人不管哪种情况下都要积极适应外界环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儒学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使人心怀世界,志存高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了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以此激励了古代封建社会士大夫强烈的“以天下
第三篇:儒学现状
儒学现状
班级:2011级信电学院 电气信息类 10班 姓名:刘胜利 学号:201101101223 摘要:当今社会的儒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拥有无比优越的机遇。面对的困境可以说是内忧加外患,面对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球文化的大融合,世界文化的侵入,中国人自己对儒学文化的忽视使得中国儒学陷入内忧外患,全球文化的大融合,儒学本身的局的魅力使得中国儒学能够走向世界展示字迹的魅力。如今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是我们的儒学更好地发展。关键字:儒学现状 ;危机 ;机遇 ;发展
一、当代儒学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当代儒学的现状正如日益发展的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又要面对巨大的挑战。在与其他文化交融时中国儒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样给世界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内忧,是指当代一些文人对儒学的误解,甚至是儒学者的错误理解使得儒学陷入困境。首先,是一些人的误解和敌对。不知何故﹐“五四”以来﹐人们把中国传统社会的阴暗面都归
1咎于儒家文化﹐唯恐弃之不及。这自然也是置儒学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革给我们的儒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举国上下反孔思潮无处不在。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几乎烟消云散。
其次,热心儒学的人对发展儒学的认识上的不足。对儒学怀有一腔热诚的人,也做了一些对儒学发展不利的事。现代儒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面对各种知识流派的2强大攻势﹐儒家知识分子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态度﹐没有主动进去的精神。面对国外学者对儒学的批判,中国的儒者只是简单的采用外国学者的理论使儒学能够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再呈现,并没有基于儒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做出批判式反抗。近几代儒家学人大都采用西方学说﹐比如黑格尔﹑康德甚至罗尔斯的思想﹐重新诠释或发展儒学﹐给儒学赋予了新的内容﹐
3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极少看得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批判和响应。这就使得儒学陷入被动进而无法用自己的理论来和世界文化交流失去自主性。另外,一些儒学的热心者在传播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儒学本身的理论性使得他很难普遍传播,但儒者又想是儒学得到更好地发展,有些人便走向了极端,用经典哗众取宠,使得传统的儒学走向媚俗化,从而得到跟多人的认可看成功的做法,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对经典儒学的质疑,对他的深刻内涵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儒学传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系统的开放与认同危机实际上是所有古典理
4论和学说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儒学在这方面面临的危机可能更为突出。古典理论和学说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儒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局限性,传统的理论很难对当今的一些现象给予解释,也就使得传统的儒学很难被当今世人所接受。传统儒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即追求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人性,或者人的秉性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做为动物为求生存而必须的一面,即人对物质的追求其次,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各种关系中,儒家学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重视人与自己的关系,但是它忽 视了人与社会﹑人与政治世界及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再次,儒家学说缺乏对世界历史和现实 参考文献:
12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3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4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社会的总体看法。再次,儒家传统中实用工具性的概念范畴不够发达。传统儒学能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对西方的宗教文明秩序和当代的法律文明秩序无法做解释,这也是传统儒学无法走向世界的最大的局限性。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儒学陷入重重的内忧困境。与此同时,祸不单行,的学者又对中国的儒学产生了质疑和提出尖锐的批判。儒学又陷入了敌国外患之中。
一百五十年前,中国开始走向衰落,在人们寻找原因的时候矛头直指儒学。而儒学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同样是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中国人的毛病似乎都由儒学导致,儒学也和中国
6一样被摆在西方人的手术台上,任人随意宰割,成为作实验的对象。在对儒学的研究中他们想要使儒学能够适应他们的文化传统,但是,这是显然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就开始了系列的误解和批判。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误解最深且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马克斯.韦伯。韦伯基于
7建构他自己的宗教社会学的需要和西方的两元文化认识模式,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把儒学看作是一门宗教显然是一种曲解,真是这种歪曲的理解使得世人对儒学有了错误的看法,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儒学。也就阻碍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冲击、文化的侵入又给中国的当代儒学 带来了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现实性、简洁性更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看似更加符合当代价值观。儒学在文化的大众化上就显得十分逊色,虽然有些学者也在向大众推广传统儒学,但是,由于儒学本身的价值属性使得它很难被大众接受。这也就使西方文学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发展的困境。
5二、当代儒学的机遇。
虽然,当代儒学的境遇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但是,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含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虽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像以前那样辉煌,也足以在当今立足。前面说过当今的儒学就像当今的中国,虽然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的全球化给当代儒学的境遇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好的促进儒学的全球化传播。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建立起400多座孔子学院,席卷了世界各地,这足以显示儒学的魅力不是那么容易磨灭的。
与儒学复兴有关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国学热”,这几年大家讨论比较多。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
第一,国内外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连绵不断、影响深远。
第二,以儒学为主旨成立的协会、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心等遍布全国。第三,各种名目的儒学论坛和国学讲坛风起云涌。第四,孔子学院遍布世界。
第五,民间修复孔庙、文庙,办孔子学堂,祭孔等行动蔚然成风。第六,儒家铜像的竖立也标志着儒学现象的普及。
第七,成人和儿童的读经活动普遍开展,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童学馆,开展儿童读经的活动。
第八,儒学论文、专著还有系列丛书、杂志、期刊等大量出版。
第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对儒学研究课题、祭孔活动以及儒学的弘道活动
8等,都采取一定的支持和参与态度。最后一个标志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元素日益增多。参考文献:
在中国境内关于儒学的推广可以说是各有春秋,其中《百家讲坛》亲近百姓的做法取得 56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7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8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各地的有关儒学的协会、组织、研究院也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山东大学成立了一个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大学也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担任院长。其他更多的是像儒学协会这样的组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召开过很多次学术会议和儒学高峰论坛,另外还有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及陆续创
9建起来的各省的儒学协会。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大影响也同时引起各国的重视,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国。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理念也逐渐融入儒学的思想。我们后来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这些理念,原本都是儒家的重要命题。这是儒家的元素融化到到了马克思主义里面去了。我曾经分析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10我认为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一个现代扩充版。
国外的儒学进展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国外的儒学热也日益兴起。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背景。孔子学院一开始是我们国家汉办为了推广汉语在国外设立的,最早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想要输出中国文化。可是外国人想通过这个来了解中国文化,他想知道孔子到底有什么伟大的思想可以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盛不衰?中国崛起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秘鲁是一个小国,人口大概只有2000多万,他们居然在筹备411所孔子学院。这一切足以表现儒学经典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中国儒学正一步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无疑是儒学的发展的绝佳时机。
三、有关当代儒学的发展见解。
总的来说,中国儒学的前景是曲折的但是还是光明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儒学的发展有两条路应该走。
第一:使儒学经典大众化。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中应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最好做到全民参与。再者说,儒学本来就是大众化的哲理,只是我们把他放的太高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拉大我大众和经典儒学的距离。儒学经典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衰这跟它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密切关系外大众能够接受才是硬道理。其实,经典的儒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高不可测。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
12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提升对它的认识。就儒学中的《论语》而言,它是一本能够阅读一生的书籍,童年读论语可以明是非;成年读论语,可以得启示;老年读论语,可以明得失。另外它是适合任何一个阶层去阅读,适合任何一种身份的人去阅读的。例如其中一句:“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就适合子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适合学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敝、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由此可见,儒学绝对是一门可以普及的经典文学。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服务与当代社会。儒学之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在当今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一些理论不适应当今社会。而我们的儒学者却不愿意放弃儒学的一些理论,不敢大胆的自我批判和创新。纵观历史儒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正是因为有了适应性的变化,才有了长期发展的动力。首先有孔子创立,核心思想为“仁”与“礼”,“为政以德”。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以“仁政”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 参考文献: 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到了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思想,9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1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2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0提倡性恶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理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后又经过康有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陆九渊、李贽、严复、章太炎等人的不断改革发展得以长存。由此,儒学绝非是不可更改的定论,我们应该学会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服务与当代社会。
第四篇:儒学与人生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儒学与人生
钱逊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课程前言
钱逊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年转攻中国思想史,历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在“儒学与人生”的专题演讲中探讨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提出了儒学真正的本质是做什么,他从四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主要著作:《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
“我们研究儒学也好,我们想从儒学中学习一些东西也好,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要了解儒学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就是说它必须是和你自己的思想、和你自己的行为是相结合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你读了以后就是要和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要结合起来体会来用,就是说具体如何去做,那就靠自己去领会去体验,但是如果说把儒学仅仅看作一种知识去研究,和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己处理问题、自己做人完全不发生关系,那样的话本身可能做了一门学问,但是这样做就离开了儒学的最根本的核心。”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儒学与人生。我先简单说一下儒学和人生的关系。过去很多人大概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2000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上层建筑,我今天所讲的《儒学与人生》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弄清儒学的真正本质在哪里。实际上儒学是一种讲人的学问,或者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说儒学也是一种政治学,这也对,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是修身,从天子一直到普遍老百姓的根本都是修身。儒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包括老百姓以及领导人,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所以为政以德,基础的东西是讲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
那么讲做人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做人,这里就谈到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讲到的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懂得人,先要懂得人和禽兽的区别。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人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要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食色性也等,说起来好象人和禽兽是一回事。听起来很可笑,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儒学就不这样看,而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堂堂正正做一个人,要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要学会做人,修养自己,所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这是儒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懂得了这点以后再去研究儒学,就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不仅是儒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现在我们青年人好像比较讲究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要拿诺贝尔奖还有当议员。中国的传统首先不是讲这个,首先是你要做人,要做事,先做人,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京戏里面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四大名著里面也讲做人的问题。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事一方面讲治乱的经验,还有一个人物的褒贬,大忠大奸在史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人物当时来讲在道德上很有意义,我们史书上也有,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这是形成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
一、人生价值观
那么这里面第一个谈的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考虑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价值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在古代讲的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一个价值问题。有一种提法叫“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们还有一个讲法叫“虽久不废”,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之后,能够长久地不被人忘掉,长久地有影响,这才叫不朽。基本上可以说“三不朽”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人的不朽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要从历史、社会对你的评价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你的不朽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存在于长久的历史中,这才能叫做一种真正的不朽。一个人生前在各方面有多少的满足,多大的权利,多大的财富,一旦去世就没有了,即使传给子孙后代,现在看来能够传几代就了不起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不朽的含义是,即使人的身体不在了,但是精神却可以长远的不朽,确实可以做得虽久不废,在子孙后代,在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中存在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体验到这一点。
比如说岳飞,他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完成他的志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死,但是他被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记念,永远继承。杭州的岳王坟、岳王庙就是一个很生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很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祭祀岳飞,一方面是秦桧被做成铁人跪倒到墙角里。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在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不在于他当年如何成功,而在于他能不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其他都是假的、空的。所以说,物质的东西比如人的寿命,物质财富、权力,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精神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永垂不朽的。
岳飞不仅是我们给他纪念,而且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里。我可以举一个清华校史上的例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在城里示威游行,清华离北京太远,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交通,没有参加,到晚上才有人把这个消息带到清华园,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反应了,大家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在饭厅门口帖了一张小字报,当时叫揭帖,小字报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就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谁抄的?是闻一多,当时是清华学生。闻一多此时此地抄这么一段岳飞的《满江红》干什么?他是用岳飞的《满江红》来抒发他当时的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就是说岳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闻一多的身上。在这样一种民族危亡关头它表现出来,激励一代青年来进行爱国活动,这叫做真的不朽,这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16:46 刚才讲到的时间问题,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说只有现代,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我继承历史的先辈们的这样一种成就,继承他们一些好的思想,同时我也要用我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是历史。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只看我自己,不只看我眼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来寻找自己的价值。
讲到这个地方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讲究“义”,把“义”作为第一位,所谓“义以为上”.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就是重义轻利,不符合现代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讲义利关系,讲的是应该把利的取舍放在义的考量之下。
还有一个要澄清的是,中国人讲人生价值需要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边,那么是不是就不讲个人?也不是这样。实际上,一方面儒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强调个人要自觉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同时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二、待人处世的原则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待人处事的原则问题,因为做人就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这里面包括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孝”就是一个具体的处理家庭关系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在这里不打算讲这些具体的东西,只讲一个最一般的原则,我们待人处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是“推己及人”.这思想来自于孔子提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老百姓讲的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样就可以平等地待人,对人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和帮助。这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意义很大,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从自己做起。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问过他,说什么话是可以一辈子终生行之,是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就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段话是一以贯之,另一个学生问,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他回答,忠恕而已矣。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叫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爱人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说爱人的起点就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点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到爱别人呢?心里总是有别人,总能够为别人着想,总是能够把别人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你才能够对人有爱。所以,孔子的仁学,从推己及人做起就可以了。
这是儒学的一个特点,要讲高深它可以有很高深的道理,要简单它也有很简单的道理。最普通的人,一点不学,听一听也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拿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讲,我们讲社会功德,讲文明乘车等,说到底最基本的问题是“推己及人”.干一件事前,能想一想这个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能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往往我们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再推广来讲,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被世界所注意。近一些年来,国际宗教界和伦理学界都有一批人提出一个问题,想寻求一种全球的普遍的伦理,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为什么要寻求这个,因为个人伦理原则、价值观念不一致会引起很多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原则,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行动,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冲突。这件事情已经进行多少年了,国际宗教界、伦理学界都开过国际会议,也有一些成果,最明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国际宗教会议和国际伦理学会议上,大家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则。
但是还有一点做起来又是很不容易的,你不说别的,就说我们常见的校园里的现象,有些就和它相反,明明知道这个东西自己也不愿意,但是我跟学生讲课常常讨论一个问题,比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如我们校园里常见的占座现象,我们都知道占座不对,但是不占又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还是要占。做起来是很难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我想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道理、最简单的东西做起。
三、谈个人修养
第三讲修养。因为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要修养和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孟子讲人性善,但他还讲要教以人伦,要教育,不能完全靠自发。在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丰富的内容,有很系统的修养学说。据我所见,中国文化中关于修养的这套东西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今天讲一下“为己“和”慎独“.儒学也是为己之学,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这个”为己“指,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为人“是指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儒学提倡的是为己之学。
这里要提到刚才上一个讲座里面,谈到三年服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问能不能减到一年,孔子说,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能够心安理得,就那样做好了。接着孔子又说,为什么要三年服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死了以后,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听音乐,去跳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情,他会于心不安的。孔子强调要心安,是为己,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比如现在的见义勇为,老有人问,他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心安,不这样做会后悔一辈子。
中国人讲修养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就提出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别人不知道,或者说你仅仅想了,没有见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是慎独,是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是”为己“,如果你不是”为己“,你就是要做给别人看,”慎独“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道德上要注意,也包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处事都要注意。
四、谈人生态度
第四个问题,讲人生的态度。我想,人生的态度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整个宇宙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不停地运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行。下面还有两句话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不断地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做一个人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精神来做。
再讲讲厚德载物,地很广大,很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就应该象地这样,能够承担大任,能做大事。能够做大事,要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前面讲要做人,讲人生价值,讲推己及人,讲修养,讲的都是”厚德“,最后讲一条是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整个儒学中很少的一部分,讲的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做,我想我们会有一个很健康、很有意义的人生。谢谢大家!
五、现场提问
听众:钱先生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说到个人和个性这样一个在儒家思想体现的问题,您举了很多例子,富贵不能淫、取义成仁这样的(例子),但是我发现您举的例子,更多时候是当他个人跟集体的利益在一体的时候,更多是受到外来侵略这样威胁的时候,他才产生出这样的行为,而在就是他和整个这样的上层统治的关系中却很难看到这种行为,而更多看到的是一种愚忠或者愚孝的成分在里面,还有就是我发现在我们儒家典籍里面其实自相矛盾的有很多,比方说有(人)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于孝也,那么我想很冒昧地问一句,如果父亲是小偷,那么儿子也要做小偷吗?谢谢!
钱逊:这个(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中间有愚忠、愚孝,这是事实,包括岳飞身上也有愚忠,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分析,就是说传统文化要看到它有两重性质,像愚忠愚孝这一方面,是那个时代下面它的一种局限,就是说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他要忠于这个国家,忠于这个民族,他(忠于的)那个对象只能是皇帝,只能是当时这样一个等级制度,对吧。这就导致了他实际的内容他就变成了是愚忠。更严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说到像后来(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讲气节,在那个时候妇女你要让妇女守节,守它那个封建礼教、三从四德,这是一面,它有它的时代性,在那个时代下面,确实有这个性质,确实有这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讲,那样的精神,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换了一个社会(环境),现在我们的社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同样一个比方守节的问题,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四世同堂》里面不这样讲吗,抗日战争时期钱老先生他也讲这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日本人要他做事,我就不能做,我就要守住这个民族气节。这个精神是一样的,但具体的时代内容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在这儿讲(儒学),我们就要从它这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中间把它真正的精神发掘出来,抽出来,用到现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社会生活中来。包括闻一多写那个《满江红》,当然他也没有在这里去接受岳飞的愚忠,岳飞的《满江红》也体现出愚忠这一面,但是他是从这里把那个愚忠抛掉了,抛掉以后用的他精忠报国这样的精神来处理当前的事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统它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所以这就是说要分析它两重的性质来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第五篇:唐代的儒学
唐代的儒学
作者:邓小军
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一是哲学思想品格,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实践品格,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
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唐初的魏征,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
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及达成贞观之治并作出杰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陈叔达、杜淹等人。其中,薛收在政治、军事上为唐初开国创业和开贞观谏议风气之先,作出杰出贡献。李世民即位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宰相)处之”(《旧唐书·薛收传》)。陈叔达、杜淹、魏征皆是贞观时期之宰相。魏征对达成贞观之治,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武德九年,太宗君臣举行决定唐朝政治方向的辩论决策,魏征依据由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主张采取儒家民本仁政。唐太宗采取了魏征的主张,实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贞观之治。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可见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亦成为贞观君臣之共识。魏征的勇于进谏,太宗的从谏如流,成为贞观之治的标志。“悦谏”,“从谏如流”,“直言无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作戒”,这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可以说,贞观之治大体落实了河汾之学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就贞观之治的文化品质而论,唐源流出于河汾,而魏征功不可没。在中国历史上,一种良好的学说,落实到一代良好的政治,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之关系,是最佳典范。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与大儒。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乃是仁政的根本。杜甫《过津口》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恻隐之心,即是仁心。杜甫对孟子恻隐之心为仁的儒家人性思想核心,作出了重新发明。安史之乱以前,杜甫作煌煌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依据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的思想,批评统治集团残暴腐败、贪得无厌、不顾人民死活,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正、人民难以生存下去。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乘机抢夺皇位,镇压永王璘水军、斥贤、拒谏、直至后来囚死玄宗,同时信任宦官专权,社会日益恶化。杜甫作煌煌巨制《北征》,提出政治批评与政治期望。《北征》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批评肃宗斥贤拒谏,违背唐朝谏官制度,破坏中书门下制度。《北征》又云:“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指出玄宗失去贵妃与君位,为其政治失道付出沉重代价亦即赎罪,为玄宗讲公道话,希望肃宗能够善待玄宗。《北征》最后说:“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希望肃宗能够继承太宗,恢复盛唐伟业。唐诗有了杜甫,才有如泰山之重,如北斗之高。杜甫以实践的品格,体现了正直、独立自由的儒者品格。
韩愈是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唐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是藩镇实行胡化割据,分裂中国;汉后儒学长期衰微,儒家思想若存若亡;唐室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过度扩张。新儒学主张复兴儒家思想,以回应藩镇胡化割据、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喧宾夺主的现实挑战。韩愈《原人》道:“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这是创造性地以仁贯通天道人性,从而建立起新儒学的本体论哲学。《原人》:“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表示天道是万物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人道是使人类全体乃至自然万物得到共同生存发展,从而给出天人一体同仁的全幅具体意义。《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这是批评当君主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是批评君主失去合法性。《原道》提出中国文化传道系统的道统学说,表示道统高于君统,是对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的重大发展。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概括了韩愈的儒学成就文学成就及儒者实践品格。
唐代经学的性格,是学术之儒。其主要特征不是参与实践政治,而是埋头学术;不是创造思想,而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孔子的一生,既有参与政治为主的阶段,也有以学术为主的阶段;既有创造思想的方面,也有整理文献的方面。此皆为社会和文化之所需。唐代经学,以孔颖达等人所著《五经正义》为代表作,是汉魏晋南北朝经学传统的集大成。以孔颖达《毛诗正义》为例,《正义》继承了《毛诗序》、《传》、《郑笺》语言训诂、以史证诗、比兴说诗的传统。《燕燕》诗,《诗序》仅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用了46个字解释春秋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正义》进一步用《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及《史记·卫世家》等众多史料详加考释,使诗的背景和内容一目了然,是以史证诗。《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正义》:“燕燕往飞之时,必舒张其尾翼,以兴戴妫将归之时,亦顾视其衣服。既视其衣服,从此而去。是此去之子,往归于国,我庄姜远送至于郊外之野。既至于野,与之诀别,已留而彼去,稍稍更远,瞻望之不复能及,故念之泣涕如雨然也。上二句谓其将行,次二句言已在路,下二句言既决之后。”《正义》继承发展了《毛传》、《郑笺》以比兴说诗,解释贴切细致。读者从而可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是描写出燕子起飞時,舒张开双翅双尾,象喻了戴妫被迫大归之际,整理衣服仪容,从而刻画出她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格。《毛诗正义》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是完善的诗学典范。后世以史证诗的学术发展,源始于《毛诗序》、《传》、《笺》、《疏》。《毛诗正义》的学术价值和地位,至今仍无可取代。
儒家重视诗歌的社会批评价值。《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正义》:“作诗者皆晓达于世事之变易,而私怀其旧时之风俗,见时世政事变易旧章,即作诗以旧法诫之,欲使之合于礼义。”又云:“诗人救世,亦犹是矣。”可见《正义》能忠实解释儒家社会批评之学理。
唐代儒学,无论是以思想创造、参与政治为特征的新儒学,还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的经学,都具有高峰般的成就,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