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五篇]

时间:2019-05-14 18:1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篇:《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最根本的部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个人要求自胜自立, 对群体则勉励穷则思变、改革图强, 倡导“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以及建设具有时代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应该积极培育“自强不息”这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关键词]中华传统 ;自强不息;伦理精神

《易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基本典籍之一,是记录周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谦虚、诚信等关于做人、做事的伦理教化的精神。其最根本、最源头、最具特色的是“自强不息”,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以及建设具有时代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培育“自强不息”这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

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基本内涵

“自强”是不依赖、仰赖别人,自尊、自重、自立、自胜之意。“不息”是周而复始、永不懈怠之意。自强不息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 而且是始终地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精神。作为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 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个人要求自胜自立, 对群体则勉励穷则思变、改革图强, 倡导“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它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锲而不舍、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渊源。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盘古开天地” 的气魄,“女娲补天” 的艰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坚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的执着, 无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 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奋发进取, 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刚健有为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精神实质。它强调发挥行为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 努力向上, 奋发图强。《周易》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上说:“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自求多福”;汤之盘铭所刻“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孟子也说“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眼前多少难甘事, 自古男儿当自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做《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这些从一方面说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含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坚贞刚毅的内容, 也从另一方面透射出自强不息精神的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实质。

第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革故鼎新即革新、创新、除旧布新之意, 这是从动态的角度去界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革新、创新的过程, 它蕴涵着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基本要求。《周易·系辞上传》中“化而载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离骚》“路曼曼兮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等都说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内涵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内容。江泽民也说:“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 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着的重要动力。”[1]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内容。

第四,放眼世界, 追求真理。放眼世界, 开拓思路,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基本要求。积极进取的创造活动要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为前提。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之举,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的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善于向其他少数民族学习,而且善于向周边国家学习。尤其是近代以来, 自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主张放眼看世界始,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的中国, 已成为当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中国人的共识。这表明自强不息不是固步自封,“学习外国, 自强不息”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2]展。”可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含着放眼世界、不断学习、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

二、“自强不息”是最根本的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精神

《周易》“天、地、人三才”观告诉我们,人之所以居于中心地位,是因为人具有了卓越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非常强调人为的作用,要求人们要有自强不息的乐观态度,以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作为,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乾·象》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中。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卦和下卦都是乾,乾为刚健,引申出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句话统驭了《周易》的全部刚健自强的精神实质。

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推崇柔静的文化,但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不出内涵丰富、包罗宏富的中华文化成果。老子“贵柔”,提出了“柔弱胜刚强”,意在以柔胜刚,柔只是手段,胜刚强才是最终的目的。张岱年曾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4]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该像天一样,刚强不屈,不断进取,奋发有为。孔子也赞扬“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毅与有为是密不可分的。凡是志向远大、品德高尚的人都应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5]孔子反对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他提倡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孟子也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就得历经苦难,在挫折中不断奋斗、不断磨练。为此,他写下了激励人们斗志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这种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培养民族气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临危受命,负责治水。他率领民众,与洪水做斗争,历时13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刚健自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鞭策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为追思先贤、激励后人,1947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决定以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为工程师节。而在物欲张扬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妄自菲薄。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灾难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正是刚健自强精神的体现。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才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弘扬“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所谓“自强不息”,即人活着,就应该奋斗进取,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己的创造极限,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今天,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多种文化交汇、多种矛盾聚集,机遇与挑战、危机与整合构成我们的现实生存境遇。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积极培育“自强不息”的伦理思想,坚持超越自我、进取创新的精神,这就是它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偏离轨道的校正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就被人们认识,但是,在后来历史发展的许多阶段,却总发生偏离。很多封建统治阶级的共同特点是害怕人民强大而危及统治,正因此,封建社会后半程“重文轻武”思想逐渐形成,“文弱之风”到处弥漫。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文化虽然进入繁盛期,却更加缺乏了“刚健”成分。宋明儒者只强调一个“心”字,致使读书者个个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正如清初大思想家颜元对其讥讽的那样:“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两千年长期封闭的封建思想塑造了巨大的忍耐性(乃至奴性)的民族特点。[8]宋明两朝之所以都被外族灭亡,与长期以来严重偏离了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晚清时期这种趋势发展到了极致,很多资料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呆板木讷、顺从麻木的状况,“东亚病夫”正是鄙夷当时中国人的称谓。张岱年先生指出“柔静之结果,一切都成病态的”[9]。过于“柔静”的中国文化在封建末期已经病态百出,当时的西方列强正处在野性十足的发展阶段,清王朝与之相遇,自然不堪一击。世纪,经历了几次革命,民族精神严重偏离的状况得到改观。然而,撑起民族脊梁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少数精英,要想彻底肃清封建遗毒,完全改变亿万人民的整体精神面貌,还需做长远规划。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由于过分强调物质致使很多人失去了精神航向,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树立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自强不息,以有效纠正历史遗留的文化精神偏离问题。

(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是医治现代性发展机制的副作用的良方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以资本为物质支柱、现代形而上学为精神支柱”的现代性发展机制是促进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人均物质财富十分有限。在突出竞争的现代世界,落后就受制于人。正是基于这种原因,20 世纪后期,中国才积极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本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种发展机制既可以促进物质财富突飞猛进地增长,也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分化和深层的人文精神危机。19 世纪,马克思建构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资本运转所带来的副作用,正因为他发现资本“使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10]所以才寻找医治的办法。

面对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迷失精神方向等现代性发展带来的问题,可以到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良方,加强“反求诸己”的“向内看”的教育,把“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支撑和精神航向。因为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良性竞争容易使人和谐相处,恶性竞争容易造成互相倾轧。“自强不息”所突出的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非通过贬低压榨别人来求发展,这种“自强”的精神容易形成良性竞争。

(三)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针对当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对症下药

现代性发展机制又带来了诸多问题,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又出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问题。首先,当今时代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陷入了误区。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全国的数字约为1.5 [11]亿”。在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家庭望子成龙,在具体做法上却对孩子百般溺爱,处处越俎代庖。这种教育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自强自立。其次,目前的学校教育缺乏培育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途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如何改变新一代独生子女普遍意志力脆弱、身体素质差的实际状况,没有构建起培养受挫能力、拼打能力的切实有效实践途径。最后,社会大环境的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着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在商品经济大潮影响下,许多青少年将“等价交换原则”引申为一切行为的原则,凡事以利益衡量,在价值观上表现出极其现实的“功利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当代青少年,只有将精神文化教育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才能抵制“独生子女现象”、“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要求必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指引,培养新一代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目前中华民族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和谐并不拒绝矛盾,不否认竞争,而是更加强调如何和谐地竞争,在和谐中求发展。

培养“自强不息”精神,正是和谐地竞争、在和谐中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人要立足于世,必须不断向前发展。而要发展,首先要强壮自己,否则无以自立。强大自己有很多途径,通过欺压、掠夺和占有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强”,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强”,社会上这种现象越多,不和谐因素就越多。而“自强不息”精神所强调的是“自强”,是通过自身生生不息的不懈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强”,只有这种将侧重点放在与自己过去相比较的“历时态”的“强”,才更有利于和谐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机制,将这种文化精神付诸教育实践,使人人都具有“自强”的精神,才更利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8—24(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为人民服务[ M].学习出版社,1998.[3]陈戍国校注.周易:校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9]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5]、[6]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7]万丽华,蓝旭译注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孟子(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8]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陈剑.持续的低生育率对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3,(8).

第二篇: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电 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 学号:12024410415 成 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它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表现为: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 1 / 12 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同的人对长征精神有不同的概括。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则将长征精神概括升华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析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这是红军将士最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其次,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第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第五,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只有在这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上述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长征精神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严重的给养不足、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与险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牺牲。但是,自然和社会的困难并没有难倒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阻挡红军战士前进和走向成功的步伐“红 2 / 12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何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有的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为他们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地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自身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并不是只顾自身的安危,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把红军的战略退却与北上抗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红军的战略转移变成向抗日前沿阵地的胜利进军。在经过国共的十年内战,又经历了长征中“追剿”与反“追剿”的血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3)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把红军屡次推入绝境。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无比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长征把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奋进精神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红军将士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知难而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铸造了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红军战士、伟大的人间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四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3 / 12 火炮20多门、骡马约2 000匹。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红军损失了10多万人。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远为人民所敬仰和缅怀。

(4)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团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积极因素的有机凝结和最佳整合。长征实现了全军的空前团结。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围绕党的作战意图,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

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总是将方便和生存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只有红军的道路, 才是他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谊”,使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兵力支援和精神动力,从而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互相合作、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5)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朴素的壮丽史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途中,红军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斗争之艰苦卓绝,为人类战争史之所罕见;长征途中生活之艰辛,更是常人之所难以想象。长征途中,红军缺少给养和武器弹药,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和重重险山恶水,边行军,边作战,野菜充饥,篝火御寒。

/ 12 二.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精神导向价值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追求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的灵魂。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理想、讲信念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相结合的胜利,也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蒙哥马利元帅)。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也称赞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我们后人在缅怀这段历史时常在困惑:是什么让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没有飞机和大炮,没有汽车和坦克,没有足够的枪支和弹药,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援助,温饱不能、缺医少药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翻越了终年积雪、陡峭险峻的高山,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使红军长征成为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什么力量支持着并让红军指战员们那样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地向前冲呢?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所孕育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坚信中国革命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为此他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红军在长征这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中,正是靠这种崇高的理想支撑着他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因此,长征的胜利是坚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胜利,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激发出不懈的追求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今天,对于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面临着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考验,又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这种种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需要大力弘扬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长征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们要自觉做到既有远大理想,又能正视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5 / 12 目标之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无一不是理想、信念等长征精神的时代体现和延续。这正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二、凝聚向心价值

“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凝聚向心时代价值的重要内容,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体现。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英雄赞歌,是团结起来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携手奋进的征程。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生死与共、风雨同舟,涌现出了许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事迹。其一,表现在红军将士们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心维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发生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政治事件,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统_。其二,长征中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为在战斗中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听从中央的统一指挥。尽管长征中的各路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时大都是独立进行的,但在长征这一全局中大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有些部队不惜牺牲局部利益,为了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危,无怨无悔地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无条件地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其三,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在红军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行动上。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物质极度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和紧密团结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地都严守革命纪律,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帮助各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群众以主动为红军带路、看护伤病员、给红军献粮草,甚至参军打仗的行动来有力地支援长征。在红军长征中,6 / 12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斗志和崇高的品格,看到了源自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强大的凝聚力。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长征胜利告诉我们:维护团结,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样,维护团结,也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弘扬“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向心中作用的体现。长征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导向。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既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同时也体会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活动的主体意识被一些人异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公平竞争的经济手段被扭曲成为钱权交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损人利己不道德行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但我们应该懂得这种经济关系只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层面,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小利,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必然失衡,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的新时期,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向心”的时代价值,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地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并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感召励志价值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长征精神感召励志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的感召励志价值是号召、激励、感动人们的意义所在,是红军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长征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丰碑。72年沧桑弹指一挥间,尽管长征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渐行渐远,但长征为我们播下了坚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信念和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斗志。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所作的生动描绘直到今天仍然影响重大。“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激励勇于奋斗的人们的最富鼓动力的座右铭。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勇于 7 / 12

探索、开拓创新”的奋斗史。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坚信“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体现着感召励志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路上,我们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不仅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追求理想信念、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而且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过去、现在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后也必将激励中华民族完成新的崛起和腾飞。

三、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震古烁今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对红军长征胜利进行回顾和思考时强调指出: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8 / 12

必然胜利的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其间险象丛生,生死莫测,战士们都不知前面有多少敌兵,今夜在哪里宿营。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跟党干革命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激励着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邓小平同志曾用“跟着走”三个字来概括自己的长征,这“跟着走”就是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跟着红军队伍走,跟着党走。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才能有英雄气概,昂扬斗志,乐观情怀,才能用生命奏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战歌,把长征这一悲壮的战略撤退,变成了走向胜利的序幕。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而不懈奋斗。

2、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上所罕见的。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殊死决斗;长征中的跋涉,要翻越多座空气稀薄、鸟兽绝踪的雪山或穿越沼泽密布的茫茫水草地。但气吞山河、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使这支红色铁流始终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丰碑。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面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困难和压力,我们决不能畏缩不前,知难而退;而应当像当年红军战士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翻越夹金山那样,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奋发进取、坚定不移地朝着武汉既定的努力实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开拓前进。

3、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型范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9 / 12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我党我军从危亡边缘挽救出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客观情况和形势的变化运筹帷幄,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制定机动灵活的战术,及时修正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巧妙用兵,出奇制胜,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突破层层堵截,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挫折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今武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以长征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追求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尽快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4、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凝聚合力的精神。

70年前红军的英雄业绩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创造出来的。长征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战胜了党内分裂的严重危机后,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内部、军民间的大团结而取得全面胜利的。在同优势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较量中,红军各部队胸怀大局,服从指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长征中各路红军先后有八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是革命力量的会合与团聚。广大红军指战员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艰难和危险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义薄云天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加强团结,维护稳定,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最近,党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一定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 10 / 12 紧抓好,努力构建和谐武汉。

5、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中部队所到之处,红军指战员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扰民,不动民间一草一木。非但如此,而且还常常没收军阀、官僚、劣绅的财物,分给民众。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为群众排忧解难,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求解放的人民军队,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无论是红军力量的补充,军需物资的补给,还是救护掩护伤病员,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船只、乃至直接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人民群众都对红军给予了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这是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长征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 11 / 12 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 12

第三篇: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毛泽东思想在革命精神上的最初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 内涵 历史地位 当代价值

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培育和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代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我们坚定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总称。它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精神的最初体现。井冈山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江泽民2001年6月3日考察江西时进行了高度概括:“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在当时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惊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之所以不怕牺牲,战胜困难、英勇战斗,并迅速发展壮大,靠的就是无私无畏的忘我奉献精神。但这种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由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头脑,有了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工农大众彻底解放的坚定信念。由此,他们才能无私无畏,立场坚定,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坚信井冈山的红旗一定能够长远打下去,红色政权一定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和秋收暴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势下。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与胆识,带领革命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较弱、革命基础较好、地势险峻的井冈山进军。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攻占中心城市已经不可能。而在反革命力量较弱。革命较有基础的农村地区积聚革命力量,建立红色政权,这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而当时,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革命道路模式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面对共产国际的干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各种形式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建立了鱼水般的党群关系。党和红军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并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为了把军队建设成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党明确规定“做群众工作”是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由于毛泽东领导的边界党组织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井冈山人民只要听到毛委员的队伍来了,都出来热烈欢迎。报信带路,献粮筹款。当年,正是坚持了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才紧紧团结在共产党人周围,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支援红军,使工农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

二、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从这里起步,井冈山的斗争开创了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博大精深的井冈山精神也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精神的先河。成为各种革命精神的最初源头。井冈山精神与民主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建国后产生的种种革命精神,在基本内涵、基本内容等方面是一致的,但由于井冈山精神产生的具体条件不同,它又具有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鲜明特色。井冈山精神具有原创性,后来的革命精神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对它的丰富和弘扬。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后来的种种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

井冈山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升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内容和优秀成分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民族文化,对民族性格、情操、社会心理等起着强大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是其他一切精神包括时代精神产生的基础。民族精神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的稳定性,当然它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传统也具有继承性和沿袭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滋润、哺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脱胎于民族传统的母体。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地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人民吃苦耐劳、淳朴忠厚、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显得尤为突出。但他们并非任人宰割、逆来顺受的“羔羊”,而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些在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中都得到了继承和体现。井冈山精神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升华。不仅具有时代的烙印,而且有与之相对应的极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基础。井冈山精神没有离开也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近现代发展史的轨迹,它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民族魂。

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在革命精神上的最初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是当时关系着中国革命胜利的最根本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以井冈山斗争为开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科学地回答了红旗打得多久、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井冈山的斗争以至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井冈山的斗争,就是

在这一伟大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井冈山斗争产物的井冈山精神,无疑也是这一伟大理论的结晶。井冈山精神在毛泽东思想的最初曙光照耀下形成,是毛泽东思想在革命精神上的最初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国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国际环境、历史任务、经济生活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井冈山精神依然有其重要价值。井冈山精神内在的灵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相一致的,是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统一的。因此,在当代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支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信红旗始终不倒,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理想和信念成为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弘扬井冈山精神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的需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现实。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在报告中指出的: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弘扬井冈山精神,能使我们坚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我国开创经济建设新局面和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他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国过去不是不想发展经济,而是方法不对头,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损失很大,效果很差。尊重经济规律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1978年后,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前,市场经济在我国一直被视作洪水猛兽,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为人们所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一伟大成果是开拓创新精神的产物,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需要开拓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离不开开拓创新。这是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的计划体制予以否定,而且会引起利益的重大调整,势必会受到阻挠。显然,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的气概。

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决心。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就积累了关于民主管理、民主制度、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建设都值得我们借鉴。在政府管理方面,各级工农兵政府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广大人民群众有充分参政议政的权力。在红四军内部,制定了各项民主制度。建立了各级士兵委员会的组织。士兵委员会由士兵选举产生。维护士兵的权益,尊重士兵的意愿,代表士兵的利益。为维护部队内的广泛民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部队在战前战后,都认真听取士兵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士兵群众打仗消灭敌人的积极性。在党内,也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有这些,构成了井冈山根据地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基层人民和普通百姓的参政议政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仍具有指导意义。

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推进执政党建设。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井冈山精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党建经验。启示我们要聚精会神地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抓好党的建设。井冈山时期,武装斗争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朱德等在进行党的自身建设时,围绕着武装斗争中心,使之服从服务于武装斗争这个中心。今天,我们也必须把党的建设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起来。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抓好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否则,党的建设会迷失方向,缺乏内在动力。井冈山精神也启示我们要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重思想建设,是毛泽东建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井冈山时期就明显体现出来了。我们应该继承井冈山精神,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井冈山精神还启示我们要注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毛泽东等领导人从组织上推进伟大工程的又一成功经验。还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制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发展军队基层党组织的正确方针;同时,毛泽东等还抽调军队中的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建立了一批农村党的支部。正因为有了党的坚实的基层组织,党才能在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下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如今。尽管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党的基层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有些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没有起到模范作用;二是有些地方和部门不能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渠道不通。有些地方在选拔干部、培养干部问题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党的事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井冈山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党建设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坚强领导核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体制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都凝结着井冈山精神的精神实质。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仍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井冈山精神的思想精华已经渗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新形势下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内容,利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介绍和分析,增强学员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历史的了解,激发学员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主讲人:朱振康 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共产党宣言》

(一)宣言的产生背景

一是经济前提。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布的时候,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步入成果期,新能源引爆了巨大的生产动力,纺织工业、采矿、冶金、运输,都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随着资本主义越来越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资本主义的道路往哪里走。

二是政治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1831-1848年,欧洲英、法、德等国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凸显,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政治基础上就诞生了科学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三是思想材料。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传世之作《乌托邦》,《乌托邦》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这个“乌托”是“没有寄托”的意思,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想象。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到达顶峰,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走了300多年,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看透资本主义的根源,但是它是无产阶级自发地对资产阶级的进攻,从伦理道德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了私有制,并且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设想和实践。所以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有高度评价:“德国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肩上的。”

四是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5-46年,马恩合作了一部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论证社会发展的方向。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从空想到了科学。

1847年11月,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恩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的总纲,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宣言的基本内涵

1848年到今天,166年来,《宣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说过:“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句讲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前进的动力,这一句讲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一句讲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全人类解放的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创新的思想之一,是宣言的核心思想,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唯物观,看问题要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践观,历史是人创造的,要把全部历史看成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社会实践。正如总书记说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根源”

历史观,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一站,要把事物当做发展中的过程来看待,任何事物有其不断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我们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得出的结论。

辩证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光明前途,又要看到曲折的路径。

所以它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意义,就像一部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

(三)宣言开创了伟大传统

《宣言》开创了共产党的伟大传统——包括思想的传统、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

1.从《宣言》汲取思想力量,科学把握并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

《宣言》作为世界上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实际上是共产党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当年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最大优点,就是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是具有长久的理论价值的,是通古今之变的,今天仍然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我们来说,《宣言》就如同木之本,水之源。

2.从《宣言》汲取精神力量,培育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

《宣言》不只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它确立了一切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它是科学真理和价值目标的完全的统一结合。打开宣言,我们就能感受到马恩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的情怀和境界。所以丢掉了这样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就是丢掉了共产党的灵魂,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就不会再有感召、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面对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时候。

3.从《宣言》汲取文化力量,涵养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流的大学者。没有这样的学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需要一流的学者、知识分子,俄国有普列汉诺夫,中国有李大钊陈独秀。没有杰出的学者、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是很难传播的。

所以说,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党,在德国是这样,俄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尤其是我们面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说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仍然是我们在文化上汲取力量的源泉。

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一)宣言的正文内容概括 第一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章:阶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党 第三章:政党的思想武装,就是主义

第四章:斗争的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怎么开展阶级斗争 各章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阶级中的核心成员组成政党,政党通过主义进行思想武装,并在具体革命实践中使用策略进行阶级斗争。

(二)宣言的两个重要原理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宣言》概述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宣言说“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也是发展的,是先进的。《宣言》强调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肯定。资产阶级的作用之二是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宣言》强调:“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封建所有制的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生产,于是灭亡了。

《宣言》接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就是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宣言说“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无法适应的地步,再容纳不了它本身制造的财富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想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这是一个逻辑关系,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这是第一个原理“两个不可避免”的前半句,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呢?

纵观历史,封建社会不是自己消亡的,而是被资产阶级打破的,同样,资产阶级也不会自我消亡,也需要人来消灭它。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重任呢?从发展的情况看,只有无产阶级了。

无产阶级有“进步、革命、群众基础、超越民族”四个特点,所以说“资产阶级在生产它自己的掘墓人”。

(2)第二个原理:“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是要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所以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劳动;人们的活动不被限制在某种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必须在宗教、政治、经济各方面得到解放,从而实现自由发展。这个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最终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

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有过多次起义的实践了,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宣言》第二章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放在共产党人的肩膀上。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上,共产党人是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上,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无产阶级一步步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就像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一样„„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最高纲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第二步,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后,首先是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我们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劳动异化克服了,公共权力的暴力性质消失了,阶级对立消失了,阶级本身消灭了,国家统治也消失了,于是新的时代就来临了,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理想中,人人是自由人,不依赖他人,也不依赖物,在联合体中,人人平等,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这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最高理想。

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两位意大利记者写信给恩格斯,说有一个新办的杂志叫《新纪元》,请恩格斯帮忙题个词。恩格斯左思右想,就题了“自由人联合体”这几个字。可以说,自由人联合体是马恩毕生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重要原理,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在现实中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们重读宣言,为的及时解除精神、思想上的疑惑。刚才我们讲了《宣言》的原理,讲两个不可避免,两个自由发展。两个避免,那为什么资本主义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遭遇挫折?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到底是不是空中楼阁?这些问题,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全世界都在思考。

第一,为什么资本主义到今天还没有灭亡?原因有三: 一是战后全球资本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发达的经济、科技的优势和国际制度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垄断,获得巨大利润。

二是科技革命。根据唯物史观,宣言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催生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可以说科技革命挽救资本主义。

三是自我调节。1928到1932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成功实施了第一个5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了工业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引起了西方的高度关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著名观点,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运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的做法,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困境,比如国家掌握资本、干预经济,比如收入均等化,增加工人阶级收入,比如免费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下得到了启示,可以说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西方有人说:“马克思是西方病床边的医生”。

如果这样,资本主义会不会必然灭亡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源源不断的经济危机表明,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苏联在70多年的历史中,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苏联沦陷,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1000万兵力,占了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则以2000万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国家。

苏联成就很辉煌,但是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宣言》的基本精神。

第一,文明传统的制约。俄罗斯文明有三个基因,一是斯拉夫民族,二是农村公社,三是宗教。斯拉夫民族强调民族统一,集体高居个人之上,而在斯拉夫各国中,俄国又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农村公社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俄国没有商业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没有市民中产阶级,农奴主以军队维持公社,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此外就是宗教,俄国的东正教与基督教不同,它追随王权,宣传对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从文明传统来说,苏联政权产生在一个缺乏民主自由传统的土壤上。这和宣言精神是不合的。

二是阶级斗争的惯性。俄国长期处在阶级斗争的状态中。从1917年开始,2月革命到10月革命,俄国半年经历了从沙皇到布尔什维克五届政府。20年代党内路线斗争,30年代对党政军干部大清洗。1940年屠杀波兰人,卡廷惨案。俄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持续化,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违背了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的方向。宣言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发展经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阶级斗争。

三是体制模式的僵化。唯物史观讲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发展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从1936年苏联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开始,就把斯大林模式固化了,保持20、30年代战后的发展模式,比如工、农业全盘集体化,单一国有制,计划体制,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等,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斯大林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没人敢于改革。此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到了戈尔巴乔夫,终于出现偏差,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是发展道路的封闭。宣言明确提出,资本扩张推动全球化。这是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封闭。斯大林,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结果社会主义失去了开放性,放弃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成果的机会。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创造了大量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人为的封闭失去了借鉴。造成了两种制度的长期对立,长期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力和资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恶化了国际环境,封闭僵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实际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结论很自然,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背离。

第三个问题,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不是空中楼阁?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一直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灭亡后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叫做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然后发展再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有发展程度的区别。新社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在各个层面都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比如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那么充裕,人们还摆脱不了旧有社会分工的束缚,分配上还是按劳分配,用马克思的话叫做“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人们劳动能力有差别,最后的报酬也是有差别的,这不是还有社会矛盾吗?但是马克思说这是个过渡阶段,不可逾越。到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来1917年,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写了《国家与革命》,他把这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等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或者说列宁把第一阶段取名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来源于列宁。在列宁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很多人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是错误的,我们目前所说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们目前就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

从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要经历多少时间,马克思主义没有明确回答。但是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讲,“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方向是明确的。只要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就能实现理想。

我们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呢?我们给共产主义下个定义。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终极理想,都比较片面。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我们已经建立了,马恩在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句话,给共产主义下了定义,说“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一直在发展,但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它要消灭现存状况,追求它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又是什么呢?

《宣言》阐述的第二个原理叫做“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说,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这个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所以说,共产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运动,一个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就必定要先打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所以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了,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我们就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消除劳动异化,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所以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尽管我们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共产主义的大路上,就不会感到理想的渺茫了,就有动力,有热情,共产主义信念就坚定了。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时的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自由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的最好体现。“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最好承诺。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非常明白。总书记近两年的讲话中强调多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决不是空喊的口号和盲目的信仰,而是不断解决面临的历史课题的真经法宝。”

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课题,一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决了第一个课题。第二个课题,我们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方法。经历一番曲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胜利。所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标志。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一方面我们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3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道路,卓有成效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努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党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体现。12个词,24个字,“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代表着我们党的理念也从革命党正式转为执政党,也代表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这种自信我相信大家在这两年尤其感受越来越深刻。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上有很多作为,中国梦的提出,反腐、作风建设我们亲眼目睹,这两年习总书记外交出访40多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理念到做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做下去,要坚持三个自信。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实际上,共产主义理想确实是很远,但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提出两个100年,第一个就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理解共产主义之后,不光翘首以待,还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苦干实干。那么我们就有自信,说205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让新中国改变100年以来没有变的世界版图。

“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关键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存不存在问题,不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存不存在问题,而是能不能直面问题,能不能有办法解决问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能够解答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所以对当下来说,我们要做到“四个把握”:

理论、历史、群众、现实基础,尤其是历史基础,是我们自信的来源。单纯地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说服力,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中去考察,去认识他的来龙去脉。比如有人问,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连资本主义都没经历过,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就要回答,中国的确没有经历资本主义,但是世界经历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将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香火,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把握历史基础,以此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们要做到“三个坚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

列宁说过:懂理论的人对行动更有信心。

就像邓小平20多年前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第五篇:《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神po

02-22 15:16 94赞

踩《周易》乃三圣所遗文化宝典,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它的核心价值,乃在启迪国人睿智,振奋民族精神,阐发大同理想,培育独立人格。秉此宏旨,深研精思,显微阐幽,于三圣作《易》之深切意蕴可望有超迈前贤的新领悟。首先,从哲学思想着眼,《周易》可谓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其太极思维方法,天人统一理论,保合太和思想,精深而高明,是先哲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有此哲学利器,激发国人驾雷鞭霆、吞吐六合的豪迈气概,予中华民族以长流不竭的智慧源呆。一部易学史,毫不夸张地说,堪称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史。《周易》为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造就中华民族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面前,能够高屋建瓴地总结过去,准确无误地策划当今,雄伟豪迈地开拓未来。五千年文明史足以证明,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以易学哲学作指导,弥纶天地,经纬万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驾御中华巨艋,冲破重重险滩,绕过层层暗礁,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开拓进取,创造辉煌文明。我泱泱中华,饱经沧桑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明作出卓越贡献。其次,回顾五千年文明史,《周易》思想的恒久魅力,在于它凝结了中华民族永放光辉的民族精神。国有国魂,军有军魂。中华民族之魂,展现于《周易》所总结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中华大地经受无数暴风骤雨而能保持一统江山;数十个兄弟民族,数十种思想流派,诸种宗教团体,能长期共存,同舟共济;亿万炎黄子孙能团结一致,共建爱国爱家、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永葆精诚团结的民族凝聚力,无不得力于这种悠久博大的民族精神。环顾世界,任何民族若无团结和睦、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砧上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屡经苦难与挫折,而能艰苦卓绝,愈挫愈奋。陶铸了千百个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焦裕禄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大风大浪面前,如中流砥柱,永不动摇;为了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前途,生死关头,脸不变色心不跳,甘洒热血写春秋;为国家民族建立彪炳功勋,为子孙万代树立光辉榜样。再次,《周易》不止是中华文化之奇葩,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之瑰宝,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影响。它所阐述的“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广为世界瞩目。这一理想首先诱导人们建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亲如一家,共享太平。《周易》教导人们,立足神州,胸怀天下,努力促成“天下和平”、“万国咸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大同局面。一个民族有此“天下一家”的豪迈气概,同缺乏这种气概,大不相同。心胸狭隘的民族,必然昏昏噩噩,自私自利,以邻为壑,恃一时之强,横行霸道,总在日思夜想如何掠夺别国资源,奴役弱小民族,结果是四面树敌,失道寡助,终究落得四面楚歌的悲惨结局。我中华民族,将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结合,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推己及人,与邻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是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甘与受苦受难的民族,共图解放,共享和平。最后,《周易》的重大思想教益,尤在于引导人们培育“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独立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易传》明确指出:先哲作《易》旨在“以此洗心”,故人称《周易》为“洗心经”。它诱导人们“崇德广业”,“遏恶扬善”,少私寡欲,远离个人或小圈子的盘算,时时事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当政通人和的承平时期,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当承平日久,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之日,能奋起改革社会,“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铁肩担道义,兴利除弊,拯救社稷;或者独善其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宁可“遁世无闷”,而不与世浮沉。当外侮侵凌,国难临头之际,则抱负“多难兴邦”的宏愿,挺身而出,“致命遂志”,内除国贼,外抗强敌,救民于水火,舍命保社稷。《周易》阐发的这种励志精神,激励了历代志士仁人,商鞅、王安石、王夫之、黄宗羲、林则徐、谭嗣同等,都是光辉典范。正如易学家熊十力先生所说,无数铁骨铮铮的志士,国家民族危难当头,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百兽踯躅,而独作狮子吼”。《周易》思想,博大精深,核心价值,有待深人研究,发扬光大。举其精髓,不外启迪中华民族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哲学智慧,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阐扬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培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干言万语,旨在激发炎黄子孙的豪迈气概与开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炎黄子孙的当今历史使命,正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重振国学,复兴儒学,弘扬易学,光大祖国传统文化,中西融合,古今贯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8评论雷火神

02-25 10:09 32赞

踩《周易》,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了解人的本质,了解了人与天地宇宙关系的奥妙,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人天地宇宙万象与灵源的全息系统模式,这是中华智慧之源。西方的文化到今天还无法了解人的本质,西方的人至今他的还在想建立宇宙统一理论,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建立。而中华古老的智慧早已应用了几千年。西方的分科学,他呈现了这次大爆炸的状态,他们无法全面的了解宇宙的实相,他们很多的分科学不断证伪再证伪,先进再先进,但是就是无法究竟,而《易》教授中国人以一统万象万法,万法悉归一源,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一法都能归于本源,归源就能究竟。中医的这种思维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用之。中医用之。道家用之。兵家用之。释家也用之。所以中华文化的各大体系,他都能究竟实相,数千年中,中国人一直在应用,他不需要先进再先进,也不需要证伪,但他却是超级的先进,他就是真理的存在。如果我们把中华文化与现代的西方科学进行沟通,就会发现。,西方文化是要研究的许多事物,中华文化中都有完美的答案。换句话说,用中华的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帮助西方的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迅速获得完美的答案。我们一直在学搬运西方的文化,很少有人想到,中华文化中这种大智慧的方法,它能够作用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宗教文化体系,如果我们能够理智与中华的智慧如此应用,就能大创造,就能突破不断扮演、搬运、山寨西方文化的不能大创造的被动局面。10评论道可道非常道A

02-26 00:18 5赞

踩天机不可泄露!不要从现有书店里的《易》书、《周易》来了解《易》!那些书大部分都是讲卦艾、卜算的,只能让人越看越感觉《易》是一部玄学、卜卦、甚至说是迷信的书。要真正了解《易》从何而来,才能弄清楚《易》的核心思想、价值,才能感受到《易》的伟大、科学、惊叹中国古圣是至今为止,最早最正确认识世界、宇宙并最彻底归纳出宇宙最底层的规律、本质的人!至今无人能超越!世上所有正确的学说都涵盖在《易》之下。不论是哲学、宗教、医、文学、数学、逻辑学、军事„„,均不例外!要真正了解《易》,就要从《易》书之外去了解。要看远古史书中有关人们进行观天、察地、测人的活动记载和研究成果的记载中了解。比例《春秋》、《左传》、《南淮子·天文》、《史记·律学》、《史记·天文》等等记载,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古圣是如何发现《易》的。全部都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一点没有虚妄臆想的东西。没“那些现代“易书”上讲的什么:伏羲“观象画卦”那种主观臆想的成分,我们现代这些‘易经’,八九成是不良分子歪曲中国文化的罪证,及那些不懂而误传的人造成!从古圣严谨的科学考察活动及成果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易》的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四兽”不是迷信,它的实体是什么?看到“大衍五十”的记载,我们知道地球之数49,而太阳之数‘1’的真实涵义。从而知道“地球经纬度”原来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0'度经线在河南丰台。从这些记载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有阴阳、五行,及数的来源为什么是具体的,而至今西方人搞的抽象、逻辑,都是错误、有害的、反人类的,等等。天机不可泄露!学《易》,还得从《易》外学,只因“身在此山不识真面目”评论剑客浪心2017

02-22 20:22 15赞

踩古人解释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容易。所谓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这个意思,最初的易经连字都没有,就是简单的符号,也就是所谓天书。但现在那么多的易经研究文章全部加起来估计一整个图书馆也装不下,说来说去还是在描述一个字都没有的简单图案所讲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大道至简。第二是变易。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恒定不变化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后来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在讲变化。任何一个卦象就代表一种事物,发展无非好与坏,进与退,因此就这样倍增变化下去。但说到底是变化。好比现在科学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道理。然而第三的含义是不易。也就是不变。为何自相矛盾?实际上变化是现象,不变是本质规律。这个本质规律就是易经要说的道理。归纳总结说来易经的核心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存在,也就是所谓阴阳。因为两面性的存在引申出各种变化发展趋势,不同方面的趋势也就会引起产生新的事物状态。这样引申展开研究描述是易经去讲述的内容,但变化的根本其实还是阴阳两面性的此消彼长一加一减这样的本质规律。挺类似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吧,其实就是一回事。2评论单易名号轩

02-24 23:14 6赞

踩《周易》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三玄指《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是以占筮为形式、以研究阴阳变易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周易》的内容无所不包。即便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也据有一席之地,它与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被誉为世界文化四大元典。个人理解,易经是一本阐述“道”的典籍,是一种哲学思想,一本集合多家之言提炼精华的凝练体。易经所传递的思想分为三层:1,阐述实物的本源。事物均有阴阳,均有正反。阴阳一体,正反相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生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极而衰,阴极生阳。事物的本源是平衡。2,阐述对变化的认识,用64卦提现变化的方法论。每一卦都是一种变化规律,也是在解释平衡的重要和实际应用。3,简单,容易。《易经》在讲清楚了平衡是本源后,用64卦给出了发展变化,作用变化的方法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简单,容易。易经第一卦“乾卦”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一种把自己变得简单,容易的一种方式。1评论陈旭东o

02-25 17:28 0赞

踩为了让前边的回答更丰满,引用一篇旧文章作为补充:《系辞陈说》8.037、谁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1)剥去尘封,打开的是血淋淋的肮脏史。解剖刀切入的那一刻,手颤抖、心滴血,那份苦痛伴着酸涩,无以言表,后来的每一次回放,都是撕裂感的刷新,就像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我们有多么丑陋,我们有多么卑鄙。我们是有罪的,我们需要清洗。“观象设卦”,第八章前半段的核心,归纳起来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但就是这么四个字,斩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对这四个字,我们很可能耳熟能详,很可能喜闻乐见,很可能安之若素,很可能赞不绝口。这都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被洗脑了,我们被那些所谓的“政治家”精心布局,操控了几千年。“观象设卦”,严格地说,就是一个阴谋家制造出来的“段子”。这个段子的主角来头大,都是“圣人”级别的,伏羲、周文王、再加上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并称“三圣”。压得读者不能思考,更遑论疑问的空间。当然这是后来事,在《系辞》的时候,这个“段子”尚处于初生阶段,还不可能有这样的生命力,没有这么强大。像所有的造假者的开场一样,最初的手段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借圣人之口,说天下的基本规律,是用模仿“物象”的办法表达出来的。而这个表达的载体,就是“卦象”。然后滔滔不绝地学舌,什么“卦象”里边存在“动爻”,由此导致了“卦象”的演化。什么圣人为便于了解这种演化,在“动爻”的地方注上“辞”,就叫“爻”,这个“爻”实际上指的是“爻辞”。什么学会了看“爻辞”,也等于就学会了解卦,等等等等。十句话里边,九句都货真价实,只有那关键的一句假话,不声不响地隐蔽在其间。以上这些解释,并没有违背《系辞》的一些名词的本义,但却是故意用正确的细节来打掩护,以实现误导读者的目的。因为其前提本末倒置,弄反了“物象”与“卦象”的关系。本来“卦象”通过借用数位的方法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模拟“物象”,以实现预测的功能;但是在骗子的嘴里,却反过来说是通过模拟“物象”才产生了“卦象”,就完全说反了,颠倒黑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这段话不可能是“古之遗言”,不是传授《系辞》的“古人”的原话。这样一来,第七章是“子曰”,第八章的后半段也是“子曰”,唯有这个第八章的前半段孤悬其间,恰恰不是“子曰”,就绝非偶然。一方面,这段话与前后的“子曰”均没有丝毫的内在联系。上一单元的“子曰”在总结前七章的内容,而第八章后半段全部讲卦例。二者与第八章前半段所说的东西,既没有内容上的关联,也没有递进、过渡、转折等语义上的牵连或者逻辑上的相关。另一方面,前面的“子曰”与后面的“子曰”,前呼后拥,客观上将第八章的前半段与《系辞》的原文做了分隔。这是经典的真假混杂、真里含假的布局。后边还会一再出现。按事情的走向来评价,造假者的骗术是成功的。评论行者三瘋

02-26 08:06 0赞

踩易经的核心思想我觉得是三。因为老子留下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万物及为天下。同理三也及为天下。而我们也知道易经是老祖宗流传下来告诉我们怎么去认识并了解天下的一本书,所以我认为悟透一个三字基本上明白大半的原理。评论陈旭东o

02-25 16:55 3赞

踩《周易》是周统治者为了扼杀商殷易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在理论和思想上奠定“帝王一统”的哲学根基,而量身定做的“易”。这个《周易》的特点是主张“易”的起源是“观象设卦”、主张“易”的结构是上下两个八卦“重卦”、主张“易”的解析方法是“爻象”。总之,《周易》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上尊下卑”的“爻位学”。为了推行《周易》的这个核心价值观,周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进行了疯狂的思想专制。评论四一翁

02-25 21:02 2赞

踩《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揭示了这个世界是如何运动的。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精髓来源于《易经》,我中学时代课本上称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是“朴素的辨证法”,言下之意它是低级的初级的,有点妄自菲薄了。首先,哲学的发展可能是随着它所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可谁知阴阳学说产生于何年?成熟于战国、汉决不表示它的产生在那个时期,汉离现在很久远,但阴阳的产生发展离现在更久远,怎么就低级了扑素了?其次哲学的发展取决于时代环境,动荡的年代逼人思考,发展了哲学,也就是说就哲学的基础而言现代人不比古人高明。言归正传,《易经》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它对世界起源的认识都是基于物的,先有太极,再生二仪,再生四象,再生八卦,八卦相摩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类世界万物之情状,《易经》就这样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形成。其次,《易经》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太极生二仪,生就是运动,阴阳二仪的对立统一构成物质的运动发展,《易经》更是用阴阳的变化形象地阐明物质发展的层次,即先发展成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种形式和状态,再发展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和坤八种形式和状态,再发展为六十四卦,所有这些形式和状态都是阴阳这对矛盾对立统一运动造就的。第三,从《易经》爻位的设置看,从初爻到上文设置了物质发展,从低到高、从始到终、从近到远是从初爻至上爻来看。如乾卦,从初爻的“潜龙勿用”到五爻的“飞龙在天”,再到上爻的“亢龙有悔”,即从低到高,从始到终来分析的。第四,从《易经》的动爻看,一卦变成另一卦就是为表示物质运动的一个状态。第五,从十二辟卦看,从复卦到坤卦就是通过阴阳消息来表示物质运动的一个过程。还有第六第七„„,其实,整个《易经》无一处不讲阴阳的变化而产生的运动,它的卦名、卦辞都是在描述物质是如何运动及运动所呈现的状态。评论伏枥的老骥57128762

02-26 11:34 0赞

踩易经是古人用来占卜吉、凶,以便趋吉避凶。以阴、阳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辩吉凶。“易经”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研究自然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使人类提前有所防备,以便趋利避害的奇书。个人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对这样的奇书,也就是胡说罢了,见笑了。评论

下载《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易经》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红船精神”:历史地位当代意义永恒价值

    “红船精神”:历史地位·当代意义·永恒价值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并深刻阐述了......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讲稿[精选合集]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观》,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它的产生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新的战斗旗帜。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到了......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 顾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迫切需要。......

    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

    摘要: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据义求利的财富伦理、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以和为贵的和合伦理、诚信经商的经营伦理、崇奉许逊的信仰伦理。在探讨明清江西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