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课程:语文复习笔记
《先秦诸子语录》
一:《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内容: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论语道德,教育原则
二:翻译(1)侧隐之芯,仁之端也,羞恶之习,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恶之心,是道义的开端,推辞礼让之心,是礼仪的始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
(2)物格之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为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推究事物的道理,之后才能对事物有所了解,了解了之后,心意才真诚,有了真诚的心意之后才能摆正你心的位置,心正后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之后才能家庭和乐,家和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会太平,无论是天才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做什么都要以修身为基本。
(3)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然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用一倍功夫的,自己就用百倍功夫,别人用十倍功夫的,自己就用千倍功夫,如果真的能有这种精神,即使在愚昧的人也必定能达到聪明的境地,即使再软弱的人,也必定能进至勇敢的境地。三:不忍人之心
(1)不„„指对的是对他人的不忍之情,即同情侧隐之心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3)有了恻隐之心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人,必须将其加以扩大充实
(4)作为君主应在不忍之心基础上施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方可使天下大治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儒家内圣外王这道,古人看来,身边小事往往包含人生宇宙的大道理,而认识这些道理的方法就是推求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五:《大学》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双调·夜行船秋思》
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1)人生有限,及时行乐(2)不与卑微世俗同流合污
二:这是一篇隐士的内心独白,典型的反应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某些精神层面,这首套曲从秦汉魏晋的历史兴亡说到眼前争名夺利的现实社会又说到自己不慕明利,畅饮于竹篱茅舍的闲适生活,即揭露了昏暗污浊的现实,也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
从作者的角度观察历史尘世与历史豪杰们投至孤踪与兔穴是可笑的秦汉宫阙到头来都做了哀牛羊野亦可怜之极。
所以他不愿仿效豪杰的可悲命运,而是隐居啸嗷山林,以诗酒自娱,追求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在对世道官场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陶醉中达到对自己自由人格的肯定。
我们虽然未必赞同他的这种历史虚物感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但他不与思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是值得肯定的。
《华威先生》
一:华威先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阵营里的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派头大,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处之以领导者自居,而且专横霸道蛮不讲理,从表面看,他确实很忙,见空就钻,有会必到,到会必讲,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他的一切并不是抗日的目的,而为了监视,控制、压抑抗日活动这一点,可以从他把一个领导核心热忠于追查背景等言行可以看出。二:华威先生的讽刺手法
1:夸张式的漫画手法,即极其精炼的文字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运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加以定格放大,通过言行相悖,前手矛盾的对比,构成了辛辣的讽刺,夸张而不实真实,幽默而不失严肃,充分提示了华威先生华丽外表下的卑鄙内心。
2:生动的细节描写,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生活刻画,人物如华威先生永远夹着皮包,下车时总得踩下踏玲,在会场上不是划洋火点烟,就是不停的看表等等,这些细节生动的显现了人物的心态和个性。
3:个性化的语言,华威先生的语言极富个性专断,傲慢精俗。
《将仲子》
一:诗中表达了女主人工怎样的复杂心理?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少女言不由衷地劝告恋人,不要翻越院墙,来与她幽会,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格守礼教,另一方面又能情不自禁的怀念心上人。
在这首诗中,少女不愿和情郎幽会是一种遵循礼教的努力,而与此同时,也正面抒发了作为礼的对立面的男女感情,正是这种徘徊在理性和情感之是的矛盾与挣扎,使这首诗打动了世世代代读者的心灵。
《上邪》
一: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这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 山无棱,江水为竭——
世间最永久的事物发生生巨变 冬雷震震,夏雨雪——
自然间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 二:构思奇特
以不可能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 用多种不可能,说明一种不可能
表达对爱情忠贞不变的炽热之情,反而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加强了誓词分量,而且更加深刻提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长恨歌》
一:主旨 讽喻说
诗人通过李扬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说
诗人通过对事物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
既有讽刺又有同情歌颂
二:从陈鸿的《长恨歌传》来看,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再从诗歌本身来看,从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一段,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恃宠而娇,也有所讽刺,所以此诗却有讽喻的意味。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在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的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特别是诗中对李杨那种梦萦魂牵的带神话色彩的爱情的反复渲染更把前一个主题大大地冲淡了。因此,《长恨歌》即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同情,又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
《追悼志摩》
一:P46-47页三封信理解 第一封徐——张
作用:直接证明志摩的离婚是为了追求“爱与美的自由”的理想。第二封梁——徐
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
爱情可遇不可求,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第三封徐——梁
志摩回信来反驳梁观点:借以反衬志摩决不随俗沉浮,为理想知难而进的精神
《没有秋虫的地方》
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的表达作者不甘淡漠的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
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处于落潮时期,本来在城市里蓬勃开展充满生气的文化革命运动已被沉寂郁闷的空气所笼罩,这使许多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压抑和不满,同时希望彻底的改变这种状况。本文曲折而含蓄的表达这一思想
《西湖梦》
课文分析
一:指出西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像,它给人以疏离感 二:指出西湖的盛大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1:一切宗教都要到西湖来参加展览
(1)佛教胜迹:灵隐寺、净慈寺、雷峰塔、六合塔(2)道教胜迹:葛岭抱朴院、黄龙洞、玉皇神星观(3)儒家胜迹:岳庙
佛道都来参加展览
宗教的深奥义理走向了感官自然
科学理性精神,社会理性使命的缺史
2:这里体现了中国正统文化人格结构的两种形态,批判(1)苏轼、白居易(兼济天下)
有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受制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未能统领一代民族精神(2)林和靖(独善其身)
自卫和自慰,安贫乐道——导致全体性文化人格的日趋黯淡
三:这里具有与正统文化人格结构相对峙的奇特生命形态(赞颂)
1:苏小小:不守贞节,只守美 2:白素贞只愿做一个普通人
她们身上体现了大胆泼辣,富有生命本体意识,这种不带任何文化负累之苦的生命意识,烛照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不合理和传统文人理性的衰落
在这篇文章中,记者把西湖看作中国文化的一个常用意象,把西湖当作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在作者的叙述中,西湖盛大而缥缈,作者借西湖这个陈旧的梦镜带来的疏离感,阐述了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的中国知识分子,赞颂了苏小小,白娘娘的生命主体意识,把思想境界极为开阔,可社会历史,现实紧密联系,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张中丞传后叙》
一:韩愈 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注重文章内容)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二:体会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于污蔑许远的错误码论调进行驳斥,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论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许的其他事迹,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因为不管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题,文章还采用了夹叙加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把议论和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诗经——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集体性的口头创作和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上古文学的基本特点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汉末建安时代,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
曹植的《白马篇》《杂诗》
魏晋之间,阮籍《咏怀诗》 嵇康作品精辟新颖,笔锋犀利 西晋左思《咏史诗》
东晋末年陶渊明田园诗《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咏怀诗《咏荆轲》 南朝宋代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文学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腾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诗史上“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杜诗博大精深、沉郁顿挫,有力的反映了现实
第二篇: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一: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和两大任务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如何认识帝国主义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其一,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占;18亿两白银相当于晚清2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财富被勒索,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被破坏;成千累万同胞被屠杀;殖民势力与中国的腐朽势力相勾结,强化了反动势力,以至近代化进程多次中断;殖民资本排挤民族资本,资本的大量输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遭受了极大的损害。并使中国开始乃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后)。除了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造成政治上的依赖性。这一切直接破坏了中国的文明与发展,妨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其二,帝国主义侵略震撼了古老的中国,激起了民族的进步意识.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商品经济开辟了道路;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向民主化转变,引进了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化创立了条件,促进了中华民族本身的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并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诞生了民族企业,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知识点
1、《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
A、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3)追求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列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意义:
A、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B、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
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C、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2、《资政新篇》
(1)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界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很快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评价: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四: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2)历史作用
①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②翻译西方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③工商业地位上升,有利于中国早期工业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3)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4)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五:戊戌变法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时间:1898年6月11日
(3)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治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5)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六: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新文化运动性质(五四运动前后的区别)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是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九: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十: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性
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共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理论
可能必要性:①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发生发展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群众基础好③全国革命形式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发展④相当红军力量存在,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⑤中共正确领导
十一: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内容: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副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为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十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成相持阶段的尽早到来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牵制了侵华日军的主力,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十三: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四:抗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且抗战的胜利属于中国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
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中国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
十五:延安整风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讲。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作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
十六: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内容:①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意义: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十七: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性质
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十八: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可能性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最具有特色的实质性内
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赎买作为“剥夺剥夺者”的一种途径,并认为这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提出过这样的主张,不过未能实行。
中国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即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要保持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保持这种联盟决不是保持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利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荡,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采取剥夺的政策,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它们实行赎买。这样,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党和国家所以能够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和平赎买的政策,一方面是由于这个阶级具有两面性,他们有接受这种政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是:第一,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第二,国营经济的优势,是完成这一任务在物质方面的保证。第三,国家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来限制资产阶级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的资本主义道路。第四,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阶级又在底下顶他们。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使得资产阶级除了接受改造外,再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十九: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6年, 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二十:中共八大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二十一: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二十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95年《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第三篇:【语文】中考总复习笔记
中考总复习笔记(5)
1.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1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2重庆的夜,○
3纺车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微波荡漾在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1○4 B.○2○3 C.○1 ○3 D.○1○2 A.○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能站住几天!(运用反问,强调反动派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B.(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比喻、夸张,抓住人物性,辛辣地嘲讽了日本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贫苦老农杨白劳的觉醒,表现了他要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D.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运用比喻、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B.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C.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壁障很快就要彻底拆除了。D.香港真是祖国的一块璀璨宝石!
4.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
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
D.⑥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1)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作者:宽容
转自:http://xiaoyu.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31720843.html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的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
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
“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
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第四篇: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笔记
语文
——各专题知识摘要
一、基础选择题(8分)
1、字音(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多音字,如“作(zuō/zuò)”“症(zhēng/zhèng)”“强(qiáng/qiǎng)”“模(mó/mú)”
(2)形近字,如“呛(qiàng)”“怆(chuàng)”
(3)易错字,如前鼻后鼻音(民mín—明míng)、卷舌音(寺sì—饰shì)
(4)生僻字,如噽(pǐ)罅(xià)隙
(5)成语中古音,虚与委(wēi)蛇(yí)——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建议:
①以读带写,作好标记,提高效率;
②以印发的资料和教材中的字音注释为主。
2、近义词辨析
(原则——存同求异,通过以下作对比)
(1)
意义(范围、程度、侧重点)
(2)
色彩(褒贬、书面和口语)
(3)
用法(对象、搭配、词性)
建议:
①排除法:选定肯定对象,排除其它。
②试代法:代入两者,对比效果。
3、成语(熟语)的几大注意事项:
(1)勿望文生义,如“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分清对象,如“车水马龙—车辆、人流”
“徐娘半老—中年妇女”
(3)分清色彩,(褒/贬、谦/敬)
如“弹冠相庆—贬义”“班门弄斧—谦辞”
(4)注意语境,(意义会变化)
如“相濡以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也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建议:把遇到的成语按以上各类作好标记。可以加强复习效果。
4、语病题
(1)几种类型:
①成分残缺或赘余
②语序不当(多层定、状语、关联词)
③搭配不当(动宾、主宾、关联词)
④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⑤表意不明(有歧义、指代不明)
⑥不合逻辑(因果倒置、多层否定)
(2)快速判断语病有“十看”
①看介词(小心缺失主语)
②看代词,如这、那、它(小心指代不明)
③看判断词“是”(小心主宾搭配)
④看两面词
(小心双提单承或单提双承)
⑤看关联词(小心语序不当和搭配)
⑥看并列词(小心搭配不当)
⑦看多层否定
(小心否定和肯定间的变换)
⑧看主干(特别动宾)
(小心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
⑨看数量词(包括前后的约数)(小心重复)
⑩看多义词,如“杜鹃”
注意:也可以看有“、”出现的地方,看并列是否得当;“原因是”与“所致、造成”重复。
建议:①按照以上几点判断,勿自乱阵脚。
②若有两项不肯定,根据语感用排除法。
连贯排序题
(1)分析句子的作用和位置(总起/过渡)
(2)抓住关键词语和提示词(如首先、总之、不但…而且、其、它、另外等)
建议:
①看前后文的内容提示,明确前后顺序。
②从几个选项入手,试排、对比、排除
二、古文阅读(约25分)
考查内容:实词、虚词、句式、信
息筛选、内容概括、断句、翻译。
5、实词(几种语法现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异义:一切:一个贴切的(3)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4)一词多义:爱-怜惜、吝啬、可爱
(5)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
(6)兼词(如:诸—之于、焉—于此)
6、虚词(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记忆:因为所以其则于与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通过读古文(必修选修课文)培养语感。
(2)把握好每个虚词的例句翻译,利用句意记住用法和意义。
用法:①名词、动、代、兼、副、介、连、助
②其中连词十种用法: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转折、选择、目的、让步、修饰、7、信息筛选
(1)题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断人物对象;
②排除被否定的项;
③验证所选项。
8、内容概括
建议:(1)时、地、人物对象、时间先后、部分与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关注表示判断、观点的词语;
9、断句
建议(1)关注分值,与之匹配。
(断句处数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数,偶尔也会是倍数加一)
(2)关注标志性词语(如下几个方面)
句首:夫、惟、盖、凡、且夫
句中:于、以(不明显)
句尾:也、乎、哉、焉、而已
①
虚
词
对话中的动词:云、曰、道、言
发现动词:往前后找主、宾语
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的提示
②
实
词
③修辞标志:
顶针(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④固定句式:(看见前要寻找后)
如…何;得无…乎;何…为
建议:
①高屋建瓴,通读1、2次再判断;
②掌握大意,勿因关注标志而忽视内容。
10、翻译
(原则——字字落实、辅以意译)
建议:
(1)有分值观念,抓住“采分点”。找到特殊语法现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调回正常语序,省略句务必补出省略成分,特别承前省略主语的情况。(联系前文)—留、删、换、掉、补
特殊句式
(1)
几种句式类型
(附各种句式的常见形式)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
①判断句
②省略句
③被动句
④倒装句
(2)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附:①判断句:
……者……也/……,……也/……者,……/……者也/为、是、非、未、无、莫、乃、亦、皆/无标志按句意。
②被动句
受、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 /被/无标志看句意。
③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④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谁、孰、何、安、焉、胡、恶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
3、“之”“是”作提宾标志。(注意介词)
二、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时要注意:于、以、乎=于等
三、定语后置
1、标志: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词和名词同时出现的地方,判断两者是否存在修饰关系,再观察其位置是否倒装。
三、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
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
景物
人物
(特点
+身份)
意象(具体景、物)
意境(氛围带感情)
1、形象
作者
诗中主人公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炼字
释本义+(修辞)结合炼词
诗句+表达效果
炼句
句意+(修辞/动词、形容词)特色+效果
语言风格P2、语言
3、表达技巧P
(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
(涵括描写手法)
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古讽今(古人、迹、事、用典)
托物(具体物)言志(象征)
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
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
①儿女情怀(爱情、闺怨)
②建功立业(边塞、爱国、战事)
③离愁别绪(离乡、送友)
④山水田园(热爱、抒怀)
⑤思古咏史(怀古伤今)
⑥咏物伤时(托物言志、触景伤情)
⑦送别悼亡
(生离、死别)
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
(1)题目(大小标题)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关键词(带有主观情感字词)
(6)题干(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建议:
定点取向,多方印证,勿先入为主
断章取义。
6、名句名篇默写
(1)理解分类记忆;
(2)高中部分的诗词文务必过关;
(3)重点记忆不熟练的篇目;
(4)对错字、生字、难字别放过,多写几遍。
四、现代文必考题(论述类为主)
1、考点内容:
(1)重要概念的含义(指代、比喻)
(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
(3)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繁长
(4)分析行文结构思路
变
(5)归纳各段要点概括中心
简短
(6)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2、考查形式:
选择+主观表达题
3、选择题的设错方式(设错陷阱)
(1)由“或然” “必然”
(可能 必然)
(2)由“未然” “已然”
(将 已经)
(3)无中生有
(4)故意曲解
(5)以偏概全(部分 全部)
(6)恰好说反(是 不是)
(7)夸大其词(难以 不可能)
(8)条件互混(条件与结果互混)
(9)乱设因果、假设、条件关系
4、建议:
(1)可先看主观题题目再看文章;
(2)阅读时应带笔画出关键的词语和
句子,方便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3)出现具体句子时回到原句作对比。根据前后文理解作答。
小说
散文
五、现代文选考:
文学类
实用类
传记
新闻
报告
科普文
1、文学类——考点内容
(1)句子意思及其表现力(作用+效果)
(2)人物
人物语言
与人物性格
刻画方式
相联系
人物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小说)的结构方式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抑扬、线索(明暗)、铺垫、悬念、误会、巧合、过渡、照应等
(4)语言特点(注意修辞的应用及效果)
①制造气氛营造氛围
②衬托人物心境情绪
③表现心理活动
④渲染烘托活动背景
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⑥象征社会环境
(5)环境的作用
(景物情景描写)
(6)写作意图(主题)
社会意义(小说的核心)
2、实用类
(1)考点内容: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意思)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结构
③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④评介文本观点和倾向及社会价值
⑤思考与判断文本特色(结构、手法、语言)
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深层含义(有理有据)
⑦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⑧探讨写作背景和意图
(2)传记
①传主(形象、个性、精神)
②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
③语言:平实、简明、生动…
④时代影响及其价值
⑤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见下表)
(3)表达技巧
①修辞手法(见诗歌专题)
记叙、叙述(顺/倒/插/补)
外貌肖像
语言
动作
心理
描写(白描/细节)
②表达方式
议论
直接
抒情
间接
③表现手法(见诗歌鉴赏专题)
④其它如线索、过渡、悬念等(见文学类)
(4)新闻(消息、通讯)
形象、性格、影响、精神
内容
人物话语理解
你的观点、评价
文
标题(分类及作用)
体
导语(内容及理解)
特
概括(时地人、事因经过结构)
征
结尾、背景(或有或无)
——时效性+真实性
语言风格:简洁、凝练、生动
(5)科普文
文体特征:科学性、通俗性、文学性
语言特征:客观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六、语言运用题
①扩展、压缩语段
②选用句式、变换句式
③判断修辞与仿写修辞
④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得体
⑤拟写短信
⑥新闻点评
⑦图文转换题
⑧颁奖词
⑨介绍词
⑩串联词
⑾写对联
⑿广告词
⒀其它(各种语境题)
1、扩展、压缩语段
(1)扩展语段(把简练
丰富)
提示:
①看清题干要求,把握扩展方向。
②展开合理想象,突出原来的词语。
(2)、压缩语段(概括、提炼中心内容)
记叙类——六要素
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拟写导语(几要素)
议论类
压缩主体(看关键词)
拟写标题(对象+事件)
拟写结尾(小结评论和希望)
说明类:一般以下定义的方式考查
下定义提示:“……是……”
被定义者=本质特征(种差)+大概念
如:人是会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2、选用句式、变换句式
长句
短句(因成分多而显长)
句
整句
散句(结构是否相同或相似)
式
单句
复句(一套主谓就是单句)
分
常式
变式(变式是指各种倒装句)
类
肯定
否定
主动
被动
四种不同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①
找最大主干
②
分清各修饰成分
③
排列各句(主谓式)顺序
提示:
(1)长句变短句时
(2)短句变长句时
①
找信息含量最大的为主干
②
把修饰成分与其对象一一搭配
③
把上一项搭配成的几个分句排序代入主干
——以上两种可关注句中动词的提示。
(3)修改句式常要求改成“长单句”即句子成分多,但都是在一套主谓的句子中。
(4)写作时尽量运用多种句式表达,可以增加语言亮点。
(5)选用句式要看上下文提示和题干要求。
3、判断修辞与仿写修辞(常见的为主)
(1)仿写的两大要求
形式
结构
形
字数
神
形似
内容
兼
色彩
备
联系
神似
提示:仿写句式要注意各部分间联系。
4、准确、鲜明、生动、简明、得体
提示:
以上要求往往体现在以下题型中———压缩(电报、信息)、广告语、转述、复述、介绍词等
5、拟写短信
(1)主题突出(祝对方什么—生日、新年)
(2)情真意切
(3)语言简洁
(4)讲究修辞
6、新闻点评(小而精)
(1)切中要害(找主要的点,忌面面俱到)
(2)客观点评,言语精炼生动。
7、图文转换题
比高低,找规律
做统计,找走势
归类别,作概括
建议:
(1)
介绍图像要有一定的顺序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
(2)
漫画类往往带有讽刺教育意味,也有褒扬现实一些现象。
(3)图标类注意图和对象的联系。
8、颁奖词:
(1)语言生动,感人、动听
(2)紧扣人物突出的特点、事迹
(3)参考最近几年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9、介绍词(与“欢迎词”相近)
招呼语:尊敬的……
介绍语:即被介绍人的主要情
况(与邀请意愿有关)
结束语: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
欢迎……为我们作演讲
10、串联词:
提示:
(1)作用:串联上下语境,起过渡之用,切忌太啰嗦冗长。
(2)找出上下语境的联系或异同,才能设好串词。
11、对联拟写或鉴赏(形神两个角度)
12、广告词:(拟写或鉴赏)
从特性、优点、情感、语言等方面
13、其它:
建议、活动推介语、解说词、赞美词、读后感、便条、请假条、语境对应等
提示:以不变应万变。即使遇到陌生的题型,无需焦急。它一般在前后文或题干有
明显的提示语,关键是审清除题目要求,此
类题目难度不会太大。
七、作文(60分)
1、作文的三种类型及其审题方式
(1)、标题/话题/范围
(2)、材料+标题/话题/范围(注意材料带来的提示/限制作用)
(3)、材料作文(何人-何事-何果)
提示:①审题分清单要素或多要素,思考如何突出每个要素内容
(辩证思维)
②多角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分析题目/话题
(1)析结构,抓“题眼”;
①独词型(注意多义性)
——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如:季节(自然、人生、商业)
英雄(见义勇为、有责任、舍己为人等)
②关系型——分角色、判轻重。
铭记与忘记
有
并列式
坚持、勇气、智慧
区
一步与一生
别
怀想天空
动宾式
必须跨过这道坎
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
诗意地生活
偏正式
诗意的生活
我能
主谓式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论证时要分清修饰词与中心词。
(2)析深意,作联想;
实:地上一道坎
①坎
虚:困难、挫折
实:春天的光
②春光
虚:温暖、爱心、快乐
实:母亲
③妈妈
虚:(大)祖国、故乡、自然
(3)作比较,定重点;诗意地——诗意的(4)联自身,定文体。
2、话题作文
像命题作文那样审题(分清结构关系内容)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
雕琢:强调过程
天使:突出是美好的人物、事物
3、新材料作文
(1)提示:新材料作文比起旧材料作文题目中出现的对象要多,立意角度也较多。
(2)审题步骤:总——由果推因,由物及人。
①
何人——何事——何果
②
找主次,抓关键
③
看结果,判断感情和评价
4、作文备考讲究“一稳几新”(行文“亮晶晶”)
稳——立意稳(保证36分)
题目——文眼,读者第一印象
“几 结构——段落分明错落有致
新” 素材——古典+现代+现实
亮点!语言——多种句式与修辞
书写——认真、工整、美观
注意:
行文中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
准确清晰最为根本。
5、作文题目——讲原则讲方法
①
准——准确贴切
②
简——简洁醒目
③
俏——生动形象
④
新——新颖独特
(1)拟题原则:
(2)拟题方法:
①形象描绘法 《滴露的康乃馨》
《那一缕书香》
《欲望有声》
②仿拟名句法 《月下独酌》
《对影成三人》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巧用修辞格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张开的弓》
《读书·读山·读人》
《为爱撑起一支长蒿》
《自己作主》
④揭示主题法:
《有梦想就有可能》
《作文恰如行路》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⑤设置悬念法:
《山的那边》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⑥营造矛盾法:
《道是缺憾却完美》
《大爱无痕》
⑦相辅相成法:
①《我想握住你的手——希望工程的希望》
②主标题+小标题
主——《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小
蛹——自缚的悲哀
照应
标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主标题
题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⑧标点符号的应用(视乎需要)
《成功的伴侣——诚信》
《诚信,难道要出口转内销?》
《形式最重?本质第一!》
提示:
①标题不宜含糊,应对文意有所透露。
②标题不宜为“新”而新,应为内容服务。
6、开头(议论文中好的开头应有观点透露)
①题记提示法;
②引用导入法;
③排比开头法;
④比喻起兴法;
⑤描写叙述入题法;(营造氛围)
⑥直入正题法;(开门见山)
⑦议论“点睛”法。
7、结构样式
①
三三式(排比三句开头、三段事例段)
②
并列式(对比、正反、排例)
③
小标题式
④
对比式
⑤
褒贬式
⑥
长短交叉错落式
(视乎内容需要)
8、论证段注意事项
1、叙议结合,议多叙少
2、叙议方式:
①场景人物式②形象人物式
③评价人物式④跨越时空式
⑤名句人物式
9、论证方法:
因果、假设、意义、正反对比、排例、归谬法
10、论证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11、搭造桥梁、打造亮点
①叙例和观点之间的桥梁
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桥梁
③选词造句+修辞
④段落长短错落,有建筑美
⑤书写工整优美,吸引眼球
12、素材——讲究新旧结合,以新为主
“私人”搜集15个左右
+
一材多用
提示:
(1)古代文史学家事例可增加文章的历史底蕴;现当代及社会时事例子则彰显出“时代感”。讲究新旧结合,以新为主,旧为辅。还要注意顺序。
(2)新材料的收集不妨关注:
①近三年感动中国人物(宜作排例)
②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联系,那便是作文创作新鲜之“源”!
13、语言
(1)最忌!
①语意不通,存在语病或隐晦。
②平淡、“暗哑无光”
(2)“妙语华章,彰显文采”的方式:
①语言大气、意蕴深厚
如“故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
②善用修辞,句式灵活
如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引用、长短句间变换、不同语气句子……
③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动词、形容词、成语
如“那微波荡漾的未名湖,拔地而起的图书馆……”
①
段
落
内
语
言
技
巧
②
段落外
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全文才显紧凑。(方式)
①过渡句、过渡段;
②情节发展顺序;
③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句。
——同一主题下,句式相同或相似,或者透露主题。
14、其他提点:
(1)顺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
(2)注意速度,认真书写,卷面干洁;
(3)写好作文,稳住江山,切题+870字。
第五篇:《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doc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 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
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
1.情感诗意化。
2.意义深刻化。
3.感受人性化。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