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4 18: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第一篇:《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学生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2、在我校的调查显示,小学习作教学中“习作修改”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存在一系列问题:

①关于习作的修改,通过对45个学生的调查,能自觉修改的占11%,老师批改后只看等级的占71.4%,看批注的占11.7%,其余的则什么也不做。不修改的原因:习作就是同学写,老师改;不知道怎样改。

②习作教学重视课堂上写作技巧指导,轻视习作修改实践操作;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轻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③习作批改重视教师精批细改,轻视学生自改、互改;学生习作批改能力低。

④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教师来说,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几十本习作,任务繁重,教师习作批改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花费大量的办公时间和业余时间精批细改,要么蜻蜓点水似的走过场,忽视了与学生情感沟通,没有把习作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说。习作评改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习作改得一片狼籍,“惨不忍睹”,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习作,老师改习作”一贯如此,即使面对教师的精批详改,拿到手后也只是用眼瞥一下成绩就丢到一边去了。学生对习作没兴趣、没愿望,很多学生把每周一次习作当成了一种负担。学生习作主动性差,习作能力提高缓慢。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习作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 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习作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习作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习作,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习作,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习作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5.周弘的“赏识教育”指出:“欣赏会让孩子感觉愉悦。当孩子面对学习感到轻松愉快时,就会产生高飞冲动的学习欲望,就能找到学习的快乐,就会自觉修正自己的不足。”

三、研究的目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学生对习作修改没有兴趣,主动差,修改能力低下的问题,采取学生自评互改策略,探索有效的操作模式,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在提高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把教师从繁重的习作批改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的内容

(1)习作修改的引导研究。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评价方式的研究,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五、课题界定

小学高段:指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自评互改: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采取自主评改与互评互改相结合的习作评改方式,有效提高自己的习作修改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效果

2(1)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从中体验习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习作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习作水平,发展习作能力。

(2)探讨出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自评互改的操作模式。

2、研究成果:相关论文、研究报告、习作批改课例、学生习作等。(1)《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学生自评互改策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学生自评互改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论文)

(3)《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学生自评互改教学课例》(教学课例)

(4)《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学生自评互改作文集》(作文集)

七、具体做法

1、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改。

2、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3、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的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八、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课题组成员

1、研究的对象:五年级三班45名学生

2、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测查法。

3、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2008年9月-2010年9月

两年)①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9月—12月)撰写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②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6月)(2009年1月—2月)开题,确定初期研究方案。

(2009年3月—4月)进行习作修改的引导研究,让学生弄清楚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

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5—6月)进行学生自评、互评的具体操作,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研究课。

(8—9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10月—2010年6月)继续有效的学生自评、互评模式研究,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③总结阶段(2010年6月—9月)

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4、课题组成员 主研人员:

第二篇:546-小学中高段习作有效评改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段习作有效评改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习作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习作的交流发表欲望,在中高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并改进对学生习作的评改,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打个分数,或几句评语了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作指导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改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习作评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还要努力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然而在习作评改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同感,教师认认真真地批改学生的习作,结果收效甚微。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没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见耕耘而少见收获,使得习作评改走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陷入“低效”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评改主体错位、评改方式单

一、评改语言枯燥乏味、评改体系不完善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开展小学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探索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特点的有效而又易行的评改方式,以便推而广之。

二、概念的界定 “评改”:“评”是指评价判别,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评”即所谓“评讲”,书面“评”即所谓“评语”和“评定等级”。“改”指修改润饰,包括“自改”和“他改”。“小学生习作的评改”是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所完成的习作进行评价判别、修改润饰等。“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的“有效”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改,会改,改得好。“想改”,是从习作的内部动机层面而言,是指所采用的习作评改方式,诱发了学生新的习作需要,推动他们主动进一步修改经评改后的自己的习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会改”,是从方法与技能的层面而言,即教师在科学组织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训练后,学生达到“自能修改”的水平。“改得好”,是就目标的达成度而言。就某一次具体的习作训练而言,是指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达到了该次习作的要求;就某一学段而言,是指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所提出的习作质量要求。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应以使学生“想改,会改,改得好”为选择标准,此之谓有效,否则谓之无效。

三、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弊端而展开的对策性研究,研究成果对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特别是习作评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植根于小学习作教学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所探讨的习作评改方式对二、三学段的每个年级一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推广价值,从而为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服务。2.理论价值

(1)叶圣陶老先生说:“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本课题将研究小学生自改习作的心理规律,探讨学生自改能力形成的途径。

(2)从学习动机品质来说,习作评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认知内驱力的过程。通过评改,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也会遇到失败的教训。而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经验和教训又会使学生期望在下一次习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这种期望和满足感就成了他们写好习作的一种重要的、稳定的推动力。本课题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探索不同的习作评改方式对学生习作内驱力的影响程度,以便丰富和深化习作评改理论。3.预期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科学高效而又易于操作的小学习作的评改方式,从而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程度改变“教师怕批作文”“学生怕改作文”的局面,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通过实验,拓展和深化小学习作评改理论,为丰富和创新习作教学理论作贡献。

四、研究的具体策略 “文成于改”,习作评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鼓舞,能有效地纠正学生习作中的漏误;习作评改,能给教师提供实际例证,帮助教师积累、总结批改习作的经验。可见,习作评改不仅是提高学生认识、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师习作教学水平的重要一步。我们教师应如何对症下药,探索有效的习作评改指导之路,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呢?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评改的主体:由独家评议转向众说纷纭 过去是“学生写习作,老师改习作”,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在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探索中,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评价,将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综合起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每次的习作讲评课上,老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当作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大声地朗读。自己读过后,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找读者,交换习作。学生在交换习作时,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关键要解决他们羞羞答答,很不情愿的问题。可在小组互读互评时,首先要求是“欣赏”,无论再差的习作,“读者”都必须找出优点,划出波浪线,并高兴地向赞扬对方;第二步用平和的字眼“提醒”,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提醒对方怎样写才比较妥当;接着再次进行自评、自改。最后,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2.评价的形式,由一花独放转向百花齐放

(1)书面评价: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写评语的形式,它以书面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对被评价者习作的整个动态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的综合评价的方法。

(2)口头评价:即施评者与受评者之间面对面以口语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 并作出评价的方法,直接又直观,有效又经济。

(3)量化评价:可以采用五分制、百分制或等级制。有些教师已经打破传统的做法,采取“基本分+附加分”等形式,用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星级评价:根据多元评价理论,将习作评价解析成语言星、创新星、立意星、修改星等因素,采用一些可爱的带有卡通图案的五角星加以星级标示。3.评价的标准,由一视同仁转向因人而异

人是有差异的,而习作最具创造性和个性风采,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评价习作时必须考虑这一实际。张化万老师说“不要用经验作为评价未来的唯一准绳,不要因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1)延时多次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得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时,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习作,要求学生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重新修改。凡主动修改文章的,每改一稿,都在原来的等级分数上增加一个等级。如原来得“良”的,修改一次后,可以在记分册上记为“良+”,改得好的,可以跳一级记分,这样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习作兴趣。(2)亮点寻踪评价

当学生通过自我品读、评价找到自己认为最为满意的习作中的“闪光点”后,如“亮色开头”、“创意结尾”、“最具才情的靓丽标题”等,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将习作中的优美句段在班内读给同学听,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小作家”,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将学生自我评改后的稿子贴在“习作展示栏”上,要求该同学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品评修改,将“闪光点”通通地“挖”出来。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习作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习作学习的不同要求,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和最优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同学,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更多地帮助他纠正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调整文章的写作顺序,做到文从字顺;对习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帮助他准确地用字用词,学会锤炼语言,鼓

励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体验。4.评价的内容,由注重习作转向人文关怀 古人云:“文如其人。”其实习作就是做人,习作评价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评价学生的习作可评价学生对材料的准备过程,占有的材料和占有材料的方法:由学生汇报或自我反思(习作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有无事先思考还是临场准备;平时的阅读、思考是否充分等。)(2)三维的习作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习作教学的评价目标,也应从三个维度去体现,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习作教学的评价目标,可从知识和能力的进行评价:如数量速度、写作表达、突出优点和不足等;还可以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是否做到写作态度认真、积极,按时完成习作,书写工整;是否诚实写作,感情真实、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摘抄习作选里的文章;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乐意写作,写完后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学生习作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可通过家长、教师多次观察记录来完成,也要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做出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习作的情感、态度发展变化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3)习作修改情况:习作前有无起稿,自行修改后才誊抄到习作本上,有无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有无认真阅读老师、家长或小组成员给你的评语;每次习作前后几稿,是否有明显改进的地方;别人提出的合理性意见是否采纳等。

(二)多视角的评价策略,创设学生自由写作的天地

1.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底线,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为底线,要求学生达标;顶线,就是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写作,不满足于一般要求,更上一层楼。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对原来习作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略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准。如习作的字数、速度就可明确提出几种达标线。学生写作的基础不同,所写的习作质量也一定会有高低之分。如何对一篇习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呢?也就是说学生写作至少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但对写作并不做任何的高要求、高限制,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2.以模糊评价为主,培植学生写作信心

“模糊评价”的精髓是鼓励发展,关注发展,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 是板着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小学生的习作评价应以模糊评价为主。小学习作多数

是以记叙文为主,是以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是一种主观行为,是一种无法用精确数字量化的复杂事物。所以,想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量化评价,是很难精确化的。鼓励优等生写创意习作,敢于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关注潜力生一丝一毫的进步,不要“计较”一分两分的得失,给一点模糊的分数或等次,对鼓励潜力生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3.多激励表扬,少批评指责 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天使的话我们怎么能随意删改呢?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遵循激励性的原则,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恰当的表扬激励能促进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种种养成良好习作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也容易忘记,更不易坚持,教师应该多提醒、多激励、多表扬。如有的学生爱写字,怕习作,但只要在写话的时候,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当,一句话写得好,或者书写工整,格式正确,教师都要用热情的评语加以激励和表扬。有的同学平时写话写的好,教师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赞赏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他们今后写得更好。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实话、写真话,即使写得不很好,也要充满爱护之心,不随意指责,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4.自我参照,注重形成性评价 学生是有差异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对待差异。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总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一个个体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小学生习作个体的若干次比较,可以了解自己习作的发展情况,同自己比,不与他人比,叫“自我参照”。要让评价贯穿习作的全过程,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采取建立“学生习作评价资料袋”“个人作品集”等形式,从纵向评价一个学生的习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促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在作文写作过程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学会自评,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体会写作的乐趣,充分张扬个性。

(三)“三曲协奏”,改出习作精彩 修改是习作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习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课标》也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做到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交流见解。”反复修改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催化剂,我们要在“修改”上多下工夫。

1.前奏曲——生自批、互批,悟写作之道(1)自评自改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文章干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种习作态度去“自评”。但自改自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教练”工作,学生自改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兴趣,让他们有这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评改的方法,养成评改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锻炼评改技能,熟练地进行自我评改。这样,逐渐形成一个评改链,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达到叶老 先生的“学是为了不用学”的境界。

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标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读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一读,通读全文,立足全篇,对照习作要求,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上,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在自评自改中,读读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修改重新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而后,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自我展示风采的时间和空间,如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评自改的快乐,而且还品赏到了成功的喜悦。(2)互评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学生的个人水平毕竟有限,而且看自己的习作始终没有看人家的习作来得有趣,我们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孩子“愿意看别人的习作,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的心理。于是,通过学生初步自评后,就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确定评分标准,掌握习作批改方法

每次习作修改的评分标准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修改的重点;二是常规要求。老师先引导学生看习作的格式是否正确,文面是否整洁,有无错别字、病句,是否按习作要求,标点符号等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画出优美词、句、段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拿到的习作捧起来,认真读一读,不妨多读几遍,要出声地读。因为有些问题,特别是语言方面的一些问题不容易看出来,但一读就显露出来了。在评改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有所侧重、多褒少贬、多批少改等。鼓励学生批改时要注意把评语写出来,多写并写好眉批和总评。眉批要简洁,有针对性,能帮助作者改正缺点,发扬成绩。评语可按写作要求逐条写,是否符合写作要求,也可以是对批阅习作的感受、启发、建议等,应尽量肯定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评改者也可与作者当面交谈评改意见,鼓励争辩,提倡各抒己见。最后给学生习作打分,可采用“基本分+附加分”两个分数的形式,基本分是100分,只要学生的习作有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叙述清楚,就给100分。对学生习作书写美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都用附加分给予肯定,让学生的习作得高分。学生分组互改

学生批改前老师先把学生习作浏览一遍,如将学生习作大体按好、中、差分成三类,以便指导学生批改有的放矢。将分好的三类习作均匀分配给各小组,组长将习作分配给小组成员,好习作优先分配给差生,较差习作由组长批阅。小组成员在批阅习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做好记录,待同组同学批阅完后,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再不明白的问题也可随时找老师协商解决。之后,小组评出最优秀的习作、需二次习作的同学,并讨论好理由,以备习作讲评课上交流。最后同学互相交换习作,监督对方将错别字、病句等改正,并负责向对方简要叙述习作的优缺点,对于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互评的习作和修改后的习作,教师还要认真地看看每一篇的评语,检查一下互评的效果并及时地反馈,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积极的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适度的批评。2.共响曲——师赏批,推波助澜

教师的批改应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推”?“推”的关键是学会“赏”。笔者在批改时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的习作,坚持做到多保留,少删改,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去审视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批改时,坚持做到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批改时做到少而精,要注意保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的,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一次性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了褒扬的话语后信心倍增,读了批评的话后也能从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始终对写习作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且能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批改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面批,或笔批,关键是对学生多点激励与启发。

(1)面批面改,增强学生习作和修改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指出:“给学生改习作,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批。”面批是习作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反馈及时。面批面改习作,也是提高学生自改、互改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不能因各种原因而忽略对学生习作的面批面改。特别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最宜采用面批面改的方法,当面向学生讲清习作中的成败得失,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所收获。教师面批面改习作时,发现“小错”用笔头稍稍一点,学生顿时醒悟;若是“大错”教师则用亲切、简洁的语言提示,使学生领悟。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批改中,老师可就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能够当面指出他的错字、不通的句子会造成许多的语病和歧义,认识到写好习作后认真修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当面指出应该润色哪些句子能够提高表达效果,怎样调整段落更易表达主题,以及模仿哪些教学文章的写法等等。第三,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教师对“闪光点”的发现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疏与导、亲切与耐心、对学生的关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正是栽培教与学成功之花的肥沃土壤。(2)艺术性的评语,为孩子煲一味“心灵鸡汤”

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不仅包括在习作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习作批语的艺术性。①添一份鼓励

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习作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对于学生习作,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长辈的爱抚,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抒写对学生的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情的感染、爱的鼓励、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②多一份幽默

得体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引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

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改正。正像德国的海因·曼麦所说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对此,教师不应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一针见血地指出,而应采用富有幽默感的评语,让学生在微笑中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在潜在的鼓励和期望中产生前进的动力。③传一份真情

教师写习作评语要以情去感染人,要以己心去发现他心。落笔可直呼其名,还可多情地加上个“小”字,敞开自己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字字句句轻扣学生的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在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④留一份启发

写习作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

水平。对学生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 要进行点拨,用上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增一份文采

好的评语本身就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

含意。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自己就该在评语中为学生做出表率。3.回旋曲——生再改,更上一层楼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习作修改,特别关注学生习作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改互改中掌握习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因此在经过同学和老师至少两次的批改后,就进入习作批改的第三步: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作一次批改。这里的“批改”应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批”,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划出自己这次习作中最成功的描写和最失败的地方等等;其次是“改”,让学生思考老师和同学的批语,然后对自己的习作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样,最后的自批自改就会推动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1)根据同学、教师的批改提示再行修改,逐步走向成功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根据学生习作基础的优劣,该环节分步走,进行加分激励,为学生提供学中练、练中学的机会,使他们“反复成功”,真正面向成功,走向成功。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修改的过程,是由修改中“量”的积淀引起了“质”的变化,在此过程中,采用“分数激励”的手段,让学生在修改习作中分步达标,批改学生起到了指点、引导的作用,而被改学生则成为主体对象,以主人公意识自改其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在成功或接近成功的快乐中追求高一级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把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习作、乐于修改等情感培养贯穿上,全面有效地调动了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学生写习作后记,促进改后消化、总结

学生经历了从写作到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从中定有所悟、所感,于是鼓励学生写习作后记。在习作后面写上一些话,这些话或是感谢,或是心得,或是体会,或是认识,这就是“习作后记”,其是对评改的消化,对自己习作有缺点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对基础知识的订正:学生在行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字、别字、病句等,可以把它们订正过来,写成“习作后记”。

②对习作成败的认识:学生每次习作都有一些优点或不足,通过自己、同伴、老师、家长的批改与讲评,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把这种认识写成“习作后记”。

③对写作本文的体会:学生在构思、写作每一篇习作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可以将体会最深的地方写成“习作后记”。

④对评语讲评的看法:学生对同伴、老师的评语或讲评如果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需要沟通思想,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成“习作后记”。

在这样的“三步曲”后,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在自己的习作中走了几个来回,同时还欣赏到了别人家的花香!学生在批改中感受了成功,收获了快乐,激发了兴趣,连教师也分享到了学生的快乐。

小学生习作评改指导过程不是一个教师单向指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对评改方式和评改方法的掌握,把握一定的评改技能,形成一定的评改能力的过程。“好文不厌反复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改多好几倍。然而,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当我们的习作评改教学由教师走向学生,当孩子们用天真稚嫩的笔触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时,一种习作主人翁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小主人的责任感便会跃上心头,一种成功的喜悦之情便会充满心间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关键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2、创新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因而英语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与外界的紧密性联系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有创新意识才能去创新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4月)

学习查阅有关资料,并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及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9月)

根据本学校的课题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11年5月开始到2012年暑假,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研究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研究方案。3.整理阶段(2012年10—12月)

整理典型案例、研究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凭借网络等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中使用,通过边行动边研究边完善,最终探索出易行而高效的小学习作评改方式。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习作评改方式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吸收值得借鉴的成分,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习作评改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4.案例研究法。不论是研究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还是探索新的习作评改方式,都离不开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5.观察法。本课题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所以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是贯穿始终的。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成果形式:典型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

八、参考文献 1.《对小学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钱今明《小学语文教学》 2005.3 2.《作文批改五忌》李天琴《语文教学通讯》 2007.9 3.《让温情与艺术的星光撒满所有的童年》林秋芬《语文教学通讯》 2008.9 4.《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述评》曹建召王娟《语文教学通讯》2007.12 5.《小学习作教学评价的策略》熊建峰

http:// 6.《作文评改,要说爱你也容易》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编辑温雪莲

第四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第五篇: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课外快乐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课外快乐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这样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阅读与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能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因此,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阅读童话、寓言、故事,阅读儿歌、童谣和古诗。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六年内不少于140万字,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而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目标是:在阅读活动中,适当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初步的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评析文章中人物的善恶美丑,从中受到教育;背诵一定量的格言警句、古诗及文章片段;有摘录、品味好词佳句的能力和习惯;能阅读理解简单的说明书及各种应用文;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儿童读物的能力和简单的圈点批画的阅读习惯。然而在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农村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指导农村小学生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农村孩子的语文能力不是一件易事。可见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农村小学要重视并大力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学生,仅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要让他们有一种危机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全新的大语文观,尽快掌握现代高效的阅读能力,真正成为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农村小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的需要和挑战。

(三)、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他们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正处于记忆、积累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知识过于狭窄的教材产生强烈的不满,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欣喜和激动。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不仅渴望物质上的富足,更渴求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任何困难也难以阻挡他们强烈的求知心,难以阻挡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占有欲。课外阅读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思考,感悟人生,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界定

“阅读”是指通过作者的文字符号获取并反映它所表达的信息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

“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学生积极的、自主的。“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课外快乐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是指农村小学教师从高年级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情出发,给予他们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激发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带有普遍规律的指导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小学的阅读指导策略;

3、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4、通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以点带面,探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5、根据调查,针对实际,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成论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撰写,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策略。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化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实效、有推广价值的阅读指导策略。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

(I)围绕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3)探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策略;

(4)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阅读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5)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对象 五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5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等;

2、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下载《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有效的自评互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