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尊敬的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对孩子的学习只要能坚持正确要求,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定能够养成的,学习成绩也会迅速地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书写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因为写字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在数学学科中,我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对作业的书写要求要具体明确:
1、作业本封面上应写明年级(班)、学生姓名、“课堂本”,封面和封底都需保持清洁,最好包书皮。
2、作业本的书写内容要端正、清楚、整齐。
3、每次作业的开始都要写上“练习几”时间及题号,每道习题要按课本顺序书写、每做一题空一格以便检查批改。
4.作业中的作图要求必须用直尺、铅笔画。
5.作业中遇到两步以上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
6.纠正的题目,要在当次作业后重新完整的做一遍,不要把原题擦去或涂改。并且用铅笔订正,这样既可以明显看出订正的题目,也可以方便学生错了再及时改正。
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对待个别问题学生要个别辅导。
二、培养良好的课前准备和预习的学习习惯
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从上一堂课的思维定势中转化过来,迅速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上课前两分钟,让课代表把与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写在黑板上,提前复习。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去预习课本,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某些问题,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学圆柱、圆锥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做一做圆柱圆锥,帮助上课学习。
三、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四、要培养学生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可以通过“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可以怎么想?” “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 “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作出评价,多用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通过榜样示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方式由被动的“问答形式”转化为“自问自答”形式,培养学生自学的数学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故意给学生露出知识的“漏洞”,创设矛盾的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五、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合作,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那么在数学课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好处和必要性,有些任务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在具体操作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不要流于形式,对合作较好的小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他同学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乐趣,使合作学习由学生的任务转变成学生的习惯。如:
六、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画出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利用图形设计图案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交电费、交水费、算电话费等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考试可以及时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在学生考试之后,分析试卷会发现,几乎每次考试,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本不该错的题目却做错了,不该丢的分却丢了。于是,总是责怪学生粗心大意,考试不认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减少非智力因素的扣分呢?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给考试的方法
A、要有慎重的考试态度。无论哪一种考试,或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都要让学生明白,认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
B、认真读题。学生只有认真细致,掌握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考试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的各种方法。如教育学生拿到试卷以后,不要着急去做,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C、仔细检查做好考试前的思想工作,对考试习惯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对考试习惯差的要个别谈心个别辅导,要求其认真细致答题,对成绩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鼓劲,树立自信心。
最后,希望在我们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所教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篇:谈谈数学学习习惯
谈谈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格的逻辑体系和精确的数学语言,这些特点决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好习惯还是怀习惯,它的养成都不是短时间能形成和改变的,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为如此,教师从低年级就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上课习惯。
学生课前应该做好上课准备,把书本、练习本、铅笔、直尺、三角板等文具放在指定位置上以备上课随时使用。上课时要注意听讲,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问题中,边听边思考。
2、做题习惯。
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写清、写全步骤,按照应有的格式去写,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养成计算完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学生验算计算结果的自觉性和兴趣,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验算,坚决杜绝随便演草,在书上乱描乱划的现象。
3、作业习惯。
做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反对抄袭行为。确有困难不能解答的应通过师生的帮助,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作业要求格式美观、书写整洁,正确率高。鼓励学生珍惜时间,按时完成。
4、总结习惯。
数学学习章节很明显,再学完一课时、一单元、及至全册内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主要总结主要内容、习题的解答规律和方法、以及容易出错的问题等等。通过经常的总结归纳,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要领,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在教授低年级数学时,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虽然我们不一定都有聪明的大脑,但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就一样可以攀登科学的高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吧。”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出不懂的问题。
二、“思”——思考方法,理解例题,抓住前后的联系。
三、“集”——收集信息,整理笔记,记录有关的知识
四、“议”——议论疑点,合作学习,交流疑惑的问题
五、“练”——训练习题,总结方法,检测预习的效果。
六、“补”——补习旧知,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的知识
2、专心听讲的习惯
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
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3、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5、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
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
②数学概念应精读。
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
③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
6、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
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1)审题习惯。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2)验算习惯。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
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合作交流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8、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9、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
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的学、紧张地学、高效地学。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要求
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要求
带一年级数学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对于一年级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有自己的看法,为了对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先将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所要要达到的要求总结如下:
一、听的方面,一方面是能认真倾听老师的发言,做到眼睛跟着老师走不东张西望。评奖习题时能做到讲到哪指到哪;另一方面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发言时,能完整能做到复述同学发言内容。
二、说的方面。能看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能简单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能复述老师同学的发言。
三、读的方面。每道题能做到认真读题目,能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在读应用题的时候能圈出关键字,比如:题目上的数量、一共、比、多多少、少多少等。
四、写的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规范书写,做题是能做到卷面整洁,看不出明显修改痕迹;字迹工整美观,大小适宜。
五、其他方面。上课前能做到一定程度的预习,能准备好学习用品以及学具;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发言,活动中能按照老师的指令一步一步的做,做到能收能放;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口算练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定时完成。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所要达到要求的一个自我总结,在许多方面可能没有要求到或者是要求不合理,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意见,以便我继续提高。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任 秀 霞
冠县桑阿镇贵宾学校
浅谈如何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论文编号: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的能力。在我看来,培养数学学习习惯最佳时期便是小学阶段,习惯教育更应作为小学阶段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能学好数学呢?在我看来,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对数学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1、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较好掌握所学内容;
2、计算时马虎大意,经常出错;
3、审题不仔细,对题的理解有偏差;
4、作业不能独立思考,及时完成;
5、对做错的题目,不及时纠正等。故此,联系本身的教育体会,针对怎么教育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习气谈几点感触:
一、良好的倾听习惯
优秀的倾听习惯,不仅是获取学问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相比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将对其学习数学起着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时,一定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将积极参与,用心倾听,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的能力。其中,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在课堂上,我将试着沉闷的纯知识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再讲《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会先让同学们说出常见的圆形物体,接着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物体,让学生上前描绘出圆,使学生对圆的认识由形物不分,转变为把形从物上抽象出来。进而使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奠定基础。求解数学题时,对所求问题进行周密详尽的剖析与一题多解、多思、多变的训练是分不开的,甚至可说若无周密详尽的剖析不会有一题多解,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一题多思、一题多变。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等,是学生具有优秀思维的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在是否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
对于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我主要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每次讲题都要求学生说出题目有几个问题,分别让我们求什么;其次,在题中标注出关键字,整理脑海中的知识,列式计算;再次,把所求答案代入检验,并再次读题目,看是否违反常识,是否合理;最后,尝试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多思、多变。
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独立思考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运用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并对所学知识经由自身思考,提出不同观点的习惯。在目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完备的独立思考习惯尤为重要,由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讲授新课,查看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之中,应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继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需有意识培育学生积极地动脑、独立思考良好学习习惯。教导新课时,教师在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好奇心的同时,更要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陈献章更曾提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疑是学之端、思之始。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只有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其次,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鸡兔同笼》学习中的一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对该题的学习,教师通过画图、画表、直接列算式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寻求答案。画表与画图的方式,形象具体,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直接列式较抽象,需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分析时着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假设它们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30×2=60(只),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那么这10只脚应该是补充给兔子的,进而推算出鸡与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课下继续思考,若假设全是兔,应怎么计算。当学生养成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良好的思维习惯
爱动脑筋,善于动脑筋,是优秀的思维习惯,教学生如何思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更应把培育学生优秀的思维习惯作为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积极、独立及有序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把教与学、讲与练进一步结合,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便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引导有序思维。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其养成善思、善问、有序思维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研究模型的建立——理解和知识模型的应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运用图形语言,引导解析思维。运用图形语言,把静态的教材,以动态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进而将一些抽象并难于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内容,直观而形象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继而发挥出对启发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第三,善待学生错误,引导创新思维。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上对所学内容,都存在着极大差异。教师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高度集中状态,出现错误是可能的。在这种时刻,我们善待学生不对,等待他改正、反省,运用多种形式操作方法查找差错原因,实现由错误向创新能力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吸收知识能力,教师需在重视结合现实的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训练的持之以恒,使其始终贯穿在教与学过程中。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皆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今后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索,争取早日找到让学生成才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