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4 18: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

第一篇: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

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

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杭州《印象•西湖》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舞台剧;《印象西湖》;杭州

一、印象西湖实景演出的概述

(一)实景演出的出现和发展

《印象•刘三姐》自从2004年3月20日在桂林阳朔正式公演以来,平均每天晚上吸引4000名以上的游客,而且每晚两场的演出都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随着《印象•刘三姐》的火热上演以及带来的无限旅游商机,类似的演出项目也陆续在中国一些地方出现,如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浙江杭州的《印象西湖》以及广西全力打造的《民族风情歌舞史诗———骆越歌王》等,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山水实景演出。

山水实景演出的概念最早因《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而产生,它融入了自然和人文资源两大要素,其概念可界定为:以自然山水为演出的舞台背景,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历史传奇、音乐资源等人文资源进行的表演和诠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给观众带来体验的享受。山水实景演出的出现衍生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观看山水实景演出。

杭州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城市,正面临着如何突破城市与旅游产业相互提升这个问题,思考通过选择什么路径,从而实现城市旅游产业升级。于是利用西湖的文化资源,结合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现代艺术创作手段的发展,印象西湖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以一道亮丽而又清新的风景线吸引大家的瞩目。

(二)杭州《印象西湖》实景演出的主要特点 印象•西湖是“铁三角”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后又一部“印象”系列实景演出,音乐由日本音乐家喜多郎担纲,张靓颖主唱。印象•西湖是由杭州市委市政府、浙江播广电视集团及浙江凯恩集团共同组建的“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导演团队联手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西湖”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整场山水实景演出,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艺术盛宴,向世人推出。

《印象西湖》实景演出的主要特点: 1.因地制宜,地方文化凸显。

《印象西湖》就是利用西湖美景而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整个西湖就是舞台,演员风行水上,踏水而歌。在节目内容上,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使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节目被越来越多的各国政要、社会名流以及中外游客所关注。

2.引人入胜,游客纷至沓来。

《印象西湖》通过实景“剧场”、导演的艺术创意和演员出神入化的表现,充分体现了西湖文化的精髓。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充分展现了“自然情结、人文情结、爱情情结、爱国情结”的完美统一。这道特别的风景自从2007年第一次亮相以来,至今已吸引150余万人次观看,几乎场场爆满,有时候甚至还要加场演出。

3.在演出场次安排、宣传促销方面等都有灵活有效的机制作保障,演出机制的灵活、文化底蕴的深厚、收益的丰厚使这些演艺项目得到了良性循环,所以能够持续延伸发展,成为当地的拳头旅游产品。

二、从《印象•西湖》总结发展旅游演艺的主要条件

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及旅游演艺产品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旅游演艺在旅游地及景区的作用也逐渐凸现,已成为成功的旅游地和景区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离不开文化。现代旅游行为学研究表明,旅游本质上是旅游者寻找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而很多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底蕴,缺少文化的挖掘,缺少文化的包装。那么,怎样才能把景区的文化表达、演绎出来,让游客体验得到?演艺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演艺活动可以使景区的文化得以凸现,使之更立体化,更形象化,更艺术化,从而能够深化景区主题,使游客在艺术享受中加深对旅游地及景区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旅游地来说,旅游演艺打破了游客了解历史文化仅仅依靠文物、景点等静态形式的传统,让“死”的资源“活”了起来,成为深度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生动新颖的形式。

因此,实景演出作为以景点的历史文化故事为背景,以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多种艺术创造方法的形象展现,结合绚丽的灯光舞美效果,使艺术上高度精炼,视觉效果更加生动美观的旅游演艺形式,在旅游演艺中发展起来,并且风生水起,收到各地的正逢效仿和欢迎。《印象•西湖》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典范,我们来试分析一下它运营成功的主要优势和条件。

1.政府主导是关键。

政府主导是这些演艺节目得以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的引导在项目的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杭州市财政一次性拿出100多万元用于人员身份置换及社会保险,指导演艺团一步到位,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成功推出《印象西湖》。

2.市场运作是基础。

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市场导向的公司化运作。在投资主体上,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或个人;在投入形态上,既有资金、土地等有形资本的投入,又有创意、品牌、作品等无形资本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民营企业投入股份资金、银行贷款,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投资。在运行模式上,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3.特色鲜明是保障。

《印象西湖》表现的都是西湖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经典;再比如杭州宋城《宋城千古情》讲述白蛇与许仙、岳飞抗金等杭州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些特色,都是其他地方难以简单抄袭或复制的。此外,同一个地方的多台演艺节目之间也要各有千秋。政府制定规划,引导企业共同把演艺蛋糕做大,形成良性竞争。如杭州市重点扶持了《宋城千古情》演出精品项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印象西湖》等节目形成了协同效应。

4.旅游繁荣是后盾。

可以说,演艺业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旅游业发展则是演艺市场繁荣的后盾。没有如织的游客,再好的演艺节目也不长久。二者是互联共生、互利共赢的。演艺节目的编排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演艺项目的营销离不开与旅游单位的合作。如《印象西湖》推出之初,就与旅游企业联动对接,合作推销,利润分成,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这些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杭州市成熟的旅游体系。

三、实景演出的作用

实景演出的出现,不止是在传统舞台艺术创造欣赏价值上有所提升,也有多方面的意义,对市场和艺术发展传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地及景区创新发展

文娱表演相对于其他静态展示和动态机械类娱乐项目有更大的挖掘、发展和创新空间,因而演艺产品成为旅游景区产品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对景区来说,每推出一项演艺产品,特别是大型的演艺产品,就有可能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从而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对于旅游文化来说,成功的大型演艺产品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印象•刘三姐》就给阳朔带来了多重的效益:催生一个颇具升值潜力的旅游新景点——阳朔东街,使一条原本幽静的山道因大量游客的出入和停留成为阳朔政府开发的热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高田镇历村家家搞旅舍,人人做导游,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阳朔县部分农民通过直接参与演出获得稳定的收入,更多的农民在演出的带动下从事商业、服务业,迅速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在《印象•刘三姐》这一龙头的带动下,阳朔县以优秀民间艺术积淀和西街旅游文化为载体的个体文化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和经济增长点。

(二)作为营销手段,提升旅游地及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

旅游景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构建景区形象,以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形象是一个潜在顾客在对总体印象的选择性注意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或内心上的认知与理解,它是在形象塑造者精心打造、不断充实与创新的创造性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向潜在旅游者传递目的地或景区的核心本质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而使游客对目的地产生预期的感受。研究表明,景区形象确实影响旅游者行为。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会选择和考虑具有强烈鲜明形象的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演艺产品能够以现代科技手段和精巧的构思策划,鲜明地展现景区和旅游地文化,生动地演绎景区主题,从而成为展示景区和旅游地形象的立体名片。加之大型演艺产品往往具有强大的主创阵容,聘请国内知名的编导人员和舞美设计人员加盟,因而易于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达到注意力营销的目的。而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正是依靠注意力来提升的。因此张艺谋执导的《印象•西湖》使杭州浪漫的人文气息,也使西湖的知名度有了更大提升。

(一)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我国各个民族都拥有各种不同样式和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和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明文化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消亡或正在削弱,其原有的社会功能丧失;现代生活在带给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审美观。这一切导致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内在的传承动力遭到破坏,其中有些传承的链条出现断裂,最终发生变异甚至消亡。如皖南古老的戏曲音乐声腔——青阳腔,在当地民间的傩戏、傩舞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再原汁原味地演唱,较多地则是以当地的民歌小调取而代之。仅存的几个民间目连戏班,不但不能再唱原汁原味的青阳腔,就是目连戏独有的某些仪式程序、禁忌与表演技艺也相继失传。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颓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原有功能的丧失,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功能进行顺应现实需要的转换,不失为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如将娱神祛魅功能向娱人乐群功能转换,将单一的民俗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源转换,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等等。

而从旅游业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其中,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由于它们的文化内涵基本上是通过人的活动展现出来,并直接传达给受众的,因此,它们属于“活态”文化。活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们适宜通过表演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其内涵。特别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竞技在内的传统表演艺术,更是具备开发成旅游演艺产品的天然条件。事实上,有些地方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如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湘西兴起了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张家界、吉首、凤凰、沅陵、怀化等地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

四、实景演出的发展趋势

实景演出和以往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有自己发展的模式和规律,老旧的模式逐渐淘汰,新的发展模式逐渐崭露头角,占领市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逐渐往专业化领域靠拢。

(一)趋势1:以文化带动消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第一营销力,以区域文化为主调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迅速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实景演出发展和繁荣。旅游演艺的迅猛发展,就在于它具备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既可以顺应旅游需求、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做到以文化产业化促进旅游发展;又可以张扬区域文化、彰显区域形象,做到以旅游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化,从而深深吸引了政府、企业和游客的注意力。

以《印象•刘三姐》为例,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将桂林的自然美、民俗美和艺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3000万的门票收入,并吸纳附近600多名农民就业,拉动当地GDP增长了两个百分点。

(二)趋势2:大投入大制作专业化

好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穿透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可见一斑。正是基于旅游演艺的上述魅力,各地纷纷抢占这一高地,使旅游演艺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即“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大制作表现在从演艺项目的策划到作曲、灯光、音响、舞美、服装等一律由国内顶级专业人士亲自担纲,从舞台硬件设施到节目力求精益求精;大场面表现在常常突破传统舞台的概念,实景类往往以山水为背景,观众目之所及皆为舞台,所动用的演职人员动辄数百近千人。

剧院类的动态舞台常常将声光电水雾等运用到极致,给人以震撼性的感官刺激。大制作和大场面需要大投入,表现为一台节目往往投资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对“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的极度追求,刺激了大型演艺活动的兴旺发达。

五、实景演出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实景演出发展和繁荣,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地及景区创新发展,而且作为营销手段,也是提升旅游地及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旅游演艺的迅猛发展,就在于它具备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既需要顺应旅游需求、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做到以文化产业化促进旅游发展。也要保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资源环保意识。我们就对实景演出发展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一)强强联合,进行旅游地或景区的有效营销。

要引起公众关注,进行有效营销,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采取强强联合共同开发产品的方式。所谓强强联合,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知名景区与有影响的媒体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演艺产品;另一种是著名的旅游地或景区与名人合作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对旅游地或景区来说,强强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借势”宣传,既借对方之势,也借双方共同制造的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之势;其意义是既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又有效地降低了营销成本,是低成本投入、打造强势品牌的好方法。公务员之家

本身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虽然有著名的山水风光或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但缺乏有影响力的演艺产品来丰富游客夜间的文化娱乐生活,从而在旅游产品结构上出现了空缺,影响了游客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由于这类旅游地本身知名度很高,因此要想通过打造演艺产品来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最好的选择就是“品牌”借势“大牌”,强强联合。杭州西湖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为气息就有了原本的强大的实景舞台的基础,然而加上张艺谋铁三角的助阵打造《印象•西湖》其强强联手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创新表现形式和内容

不断创新演艺产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创新就是要有新思路、新思维和新视角,追求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奇。《印象•刘三姐》就是在创新思维引导下,打破传统的剧场表演形式,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广西壮瑶苗等民族的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形成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状态,开发出特色鲜明的动态实景歌舞旅游产品。对此,有研究者指出,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即使本身有很高的价值,也必须经过某种创意的激活,才可能被创造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

(三)注意环保可持续发展 《印象•西湖》的舞台等演出设施建设至今已投入资金4000万,每个细节都动足脑筋,周密考虑,做到科学、环保、安民、可靠。例如,看不见的“水下舞台”、白天停车场而晚上成观众席的“移动看台”、直接用西湖湖水的雨雾系统等,丝毫不会影响西湖水质、岳湖景观和游览秩序;观看演出用的一人一套独立耳机、隐蔽式灯光和用绿色透空帐幔来遮蔽演出场所等,以确保周围居民生活和来往游客通行不会受到影响。总之,运作大型实景演出,环保是景区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环保建设和生态保护,降低并努力消除演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才能使演出与环境协调融合,这也是保证实景演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六、总结

实景演出作为旅游文化衍生的创意模式,收到各地的追捧。当然,其中有成功的案例名也有不见经传的案例,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时候,应该分析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以及市场需求,是否能支撑的起一个耗资巨大的演艺项目。

旅游文化是生活文化,在生活中,我们追寻旅游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生活气息,和新鲜的感染力。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有各地不同的文化精髓,这种精髓,归根结底到生活之中,我们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而实景演出,就是把这种文化带入的舞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妙多姿,也更生活文化更上了一个档次和品质。

旅游文化是一种创意文化,创意脱俗的文化产品才能经受起大众的考验,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冷漠的钢铁,变成绚丽多姿的舞台,尘封的历史故事,变成近在咫尺的温情演绎,现代科技的技术符号,在实景演出中,带给人们震撼的画面和灯光音效,人类发明这些物质产品,也在利用这些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化,因为其中加入的文化,人文色彩,还有美丽动人故事!

风光无限的品牌实景演出就像一个巨大的品牌宣传,向社会和游客们宣传着一个城市的灿烂的文明和浪漫迷人的人文气息。

第二篇:从雕塑看佛教发展 论文1.0

从雕塑看佛教发展

佛教最初起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流传于亚洲。佛教在中国传教的期间,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玄妙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带来了光辉灿烂的佛教雕塑艺术。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小组将重心放在了佛教在中国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分析了汉传佛教。

首先,我们需要对我们所研究的主体-----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学术界尚未定论,在古代汉文史籍和古代印度史籍中都有关于公元前佛教在中国传教活动的记载,但因这些布教活动无译述遗传传世而无法证实。而现在公认的佛教传入时间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而在新疆(即当时西域)和藏地,佛教的传入可能要更早。

此后,佛教在中国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丁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发展到现在,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从信仰人数上说,佛教位于印度教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宗教。

接下来,我们将主要沿着汉传这一支分时期介绍佛教雕塑的发展。

传入初期的佛教雕塑完全依照印度粉本,与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关系。三国时期,印度高僧来中国弘法,译经,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十六国时期,佛教雕塑已逐步汉化,在约公元500年即南北朝时期,汉化已完全成熟。

魏晋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南朝时期佛教,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艺术品,反映出的往往是那个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阶层的思想、意志与追求。而佛教劝人受苦忍受现世的思想由于迎合了统治阶层的统治需求,而得到了大力发展,北魏与南梁都宣布佛教为国教,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空前兴盛,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这一时期。

佛教造像一方面是特定时代阶级的总结宣传品,是统治阶级自我安慰、祈求神助,为蒙蔽和麻痹人民所塑造的信仰和崇拜。另一方面,佛教造像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雕塑的内涵,它开始着重表现人的世界-------人间的苦难与无奈,人生的精神、情感、超脱与皈依。

隋唐时期

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动荡不安,终于来到了隋唐这一政治文化经济都空前繁荣的时期,而隋唐经济上的繁华则带来了佛教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 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4)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罗致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单单从数字上看就已经觉得很震撼,然而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思想和宗教进行了融合,并形成了大乘佛教各宗派,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等。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

两宋时期

中国的佛教石窟雕塑艺术,到了宋代,继唐末五代十国之后已经走向没落阶段,虽然在个别地区,仍然出现浩大的造像工程,例如重庆大足的南宋摩崖制作。但就全国大规模的石窟群来说,如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宋代在这方面的建造是极少的。宋代不仅是对于佛教信仰的衰退,并且自立朝始就受到了辽、金、西夏的不断侵扰,因此工程较大的石窟的开凿就受到影响,有时采用取巧的方法,把原有的塑像和壁画重新粉刷一番而已。

在宋朝初期,朝廷对佛教是采取保护政策的。此时,无论从普度僧人的数量还是赴印度求法的人数上看,都是很可观的,北宋五年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景祐(1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1125),由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元明清时期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属于元代的宗教石窟造像,所知仅杭州西湖灵隐寺飞来峰以及山西太原附近的龙山石窟尚有完整遗存。在山西晋城县城东的玉皇庙西配殿中,有元代的二十八星宿神彩塑,以现实的人物为原型,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手法和写实技巧,情态各异,生动传神,是元代雕塑中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明、清两代的佛教石窟,比元代更为衰微,甚至清代260多年中竟无一处石窟可见,但寺庙造像非常兴盛,作品大多面貌单一,式样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 创造性和内在生命力。即使有少数出众的作品,也只是在写实技巧上有所见长罢了。

然而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却并未如雕塑一般,明清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它中国化的内涵,并逐渐走向世俗化。

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吴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供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时刊行《龙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末法时期

即现代时期,现代佛法衰微,佛教已然完全世俗化。笃信佛教的人数虽也不少,但是大多数只是为了寻求自己心灵上的安慰,而非修习佛法。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某个庙的菩萨很灵”,佛教信仰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祈愿。

而佛像也变成了小小的玉坠挂在人们的脖颈上,佛教艺术也变成了各种设计的元素融入到了设计师的作品之中。少林寺为了宣传开办了网站,很明显,佛教连原来作为统治者工具的地位都比不上了,它变成了一种装饰 一种商业。当然,各种寺庙的香火依然很旺盛,年年为了升学 求财而去拜佛的人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苦行的人却已几乎没有了。

总结

正所谓“相由心生”,而佛像的风格,面貌等等则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佛教的理解。对于佛的理解,人们从最开始的“苦修成佛”到后来的“顿悟成佛”,到现在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祈愿,可说是“佛在心中”吧。而对于此种信仰,我们不多做评价,在这个价值观多样化的世界里,无论怀着怎样的信仰都应该是被尊重的。

纵观整个佛教的发展历史,有鼎盛之时有衰落之时,盛时则著书立说译经传世,衰时则门前冷落无人问津,正是“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期间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经商者的生财之道,都不是佛教所能控制的。

俗世纷纷扰扰,而佛陀仍静坐于莲花之上,笑看人间。

第三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依然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且文化产业将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及经济硬实力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政府工作报告所涉及到的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看,文化产业将继续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重点。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国家将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创造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政府工作报告不但在宏观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指导,还在具体地提及了重点发展的文化行业子行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及体育产业等文化子产业被具体提及。从09年年末开始,文化产业相继出台了扶持新闻出版产业、电影产业及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三方面的政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这三个产业的发展已经有所侧重,而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这三个产业,可以说是对这三个产业被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的肯定。此外,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在GDP中的占比达到近3%,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亿,同比增长43%,从产业的规模和增速上看,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体育等产业,契合实际。

蔡灵还指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做到了宏观与重点的结合,即要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要求突出重点子产业的发展,有条件、有实力的产业应充分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万亿,GDP占比达到近3%,新闻出版产业对文化产业总产值在GDP中占比的进一步提高有显著贡献。

2010-03-09来源: 和讯网

第四篇: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工行人,我的中国梦就是在为工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的过程中展现自我价值。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梦想是航灯、是前进的动力,而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探索实现梦想的方法和增长实现梦想的本领。兵家打仗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商家闯市场同样需要洞悉国内外经济形势、外部营商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劣势。从宏观层面上看,而今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全球金融形势有所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略显不足,出口额因主要贸易市场购买力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案频频而有所回落;内需提振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而效果不佳;投资依然大部分集中在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大、回报率低、期限长的项目之中,虽然今年中央旨在调整经济结构,有意控制GDP增长速度,而把稳增长、控通胀放在第一位,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达到预期目标,相信也是压力重重。从微观层面上看,制造业营商环境持续恶化、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转型升级压力重大,大量资金去实向虚,今年经理人采购指数为50.46,同期为51.23,增长速度在放缓。这说明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并不好,同时我们也得面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7月,国务院发布金融改革国十条暨《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九条,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这无疑将加大行业竞争。央行出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总量”的信贷新政、银监会八号文件控制理财比例、贷款利率解禁等金融新政,均在撼动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经营困境摆在这里,我行提出经营转型恰逢其时,那我们的转型突破口在哪里?我们怎么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怎么在改革浪潮中依然能够引领市场,不被淘汰?依我拙见,突破口就是以优质服务留住客户、以产品营销固化资金,实现银行与客户间的双赢。所以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切实转变本位观念,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大堂管理、压降可分流率、提高自助机具使用率;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业务素养、压降业务办理差错率,使进出我行客户能够得到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想方设法让客户认同我们的产品,认可我们的思想,让客户自愿放心地把资金交给我们去打理,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厌其烦地向客户宣导我们的价值理念、营销我们的各种产品,做好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等级客户的资金配置,最大化地将客户资金通过产品固化在我行。三是,要紧盯市场需求,创新银行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在支付宝的基础上推出余额宝,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01亿元,余额宝只用了18天就将合作伙伴天弘基金的增利宝货币基金推上了中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宝座。这让银行业震惊、倍感危机与挑战的同时更要有所启发,凭借我行强大的后台研发团队、一线营销人员和广大客户群,是完全有能力制造下一个“余额宝奇迹”的。

数以几十万计工行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工行梦,数以几十万计的工行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工行梦,我的梦和工行梦不分彼此、紧密相连,我必将努力工作、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工行的转型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篇:论文: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中文摘要

自1969年第一次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每一的评奖结果都备受经济学界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仅是对获奖者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出现代经济学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先总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趋势,然后为大家简单介绍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中体现出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发展趋势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first Nobel economic prize from 1969,the Nobel Economic Prize has beenmore than thirty years.During this period, the prize of per year will be strongly focused on by the economists, because Nobel Economic Prize is not only the approve of the award-winners, but also can reflect on the economics’ development.This passage will first summarize the trend of Nobel Economic Prize, and then introduce the economics’ development to you.Key Words:Nobel Economic Prize;Economics;Development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一、引言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授奖43次。从专业背景来看,有93%的获奖者拥有经济学方面的教育背景和学位,有52.6%的获奖者拥有经济学以外的教育背景,26.3%的获奖者拥有数学专业学位。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时间不长,但是它折射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轮廓和演进趋势。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和方法”经历了哪些演进阶段,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把握西方经济学演进的趋势大有裨益。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整体趋势

从经济学奖得主的国籍分布来看,美国40人获奖,英国6人,挪威3人,瑞典和加拿大各有2人,前苏联、德国、法国、印度各有1人。

从英美两国获奖者所在大学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都出身名校,其中芝加哥大学获奖人数雄踞榜首,可见,芝加哥大学对当今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之巨。从获奖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年龄最小的51岁,年龄最大的在80岁以上,而其获奖时间一般要比获奖者实际研究成果问世晚10-20年,有的甚至更长,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慎重性以及现实的可靠性。

三、诺贝尔经济学奖凸显的经济学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奖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方面。从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经济理论,从数量经济方法到一般均衡理论,从投入产出到经济计量模型,从经济史研究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福利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研究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学理论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学流派,如1995年获奖者罗伯特·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杰出代表;第二,经济学各分支学科间交叉渗透,出现了大量局部性改进成果,使得经济学研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2000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在微观计量经济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三,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日益融合,不断开拓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远超过他担任教授的学科—政治科学、行政、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范围。他在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获奖的詹姆斯·布坎南教授,把个人之见相互交换的利益概念转移到政治决策中,发展了政治与经济决策理论中的契约关系和法律基础,形成了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综合体系。新产生的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与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等与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社会成本理论”这一基础性贡献是分不开的。加里·贝克尔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强有力的统一的分析工具,并由此创立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时间经济学、犯罪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1998年获奖者阿玛蒂亚·森的“社会选择理论,以人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把经济学研究拓展至道德范畴及社会进步。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数学方法的引进时当代西方经济学最为深刻和巨大的变革。在众多获奖者中,有近乎一半是因为提出和运用了一种数学方法于经济分析中而得奖,其他人则部分的运用了数学方法来表述、证明自己的理论,纯粹只用文字分析的几乎没有。

经济学的数量化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结合的数理经济学。这主要是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工具来表述经济理论并进行推理、证明。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就是因为“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分析水平”。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被认为是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研究了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作了精辟的阐述;运用联立方程及其求解来进行比较静态均衡(均衡的转移)分析;用积分来进行动态均衡(均衡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分析。萨缪尔森的贡献使经济分析方法发生了一次飞跃。第二,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计量经济学。它是根据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用联立方程构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建数学模型,再根据实际经济统计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价,最后反过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以及进行经济预测。1973年获奖的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最富有成果的一个应用,他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原理建造了各部门间投入和和产出相互联系的投入产出表,并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估计,最后依此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第三,纯经验分析。这是通过大量的经验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库兹涅茨1971年获奖就是因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他通过经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有关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的长期趋势,及平均为20年的各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他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及统计的系统研究,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及社会现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三四十年来,现代经济学发展很快,其理论和方法都得到了新的改造,并奠定了进一步前进的坚实基础。这种发展和创新集中表现在博弈论、理性预期论、交易成本论、有限理性说、社会选择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几个方面。传统经济学将人描述为具有理性行为及相应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而赫伯特·西蒙则代之以“有限理性”及“满意原则”,并将它应用到对公司组织结构及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去。西蒙的上述突破所隐含的理论含义显而易见:人们并非总是寻求最优的可能解,而是谋求一个“满意结果”。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引发了一场革命,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完全竞争及市场自动恢复均衡的范式的缺陷。他们对市场参与者的战略行为及非完全竞争和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给予更多的关注。罗纳德·科斯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通行的意义,对一直宣扬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万岁的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从而极大地开阔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随后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明显增强。

机制设计理论可看做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约翰·纳什、约翰·海萨尼及莱恩哈特·泽尔腾和阿马蒂亚·森的获奖表明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征服了主流经济学界。“纳什均衡”已成为经济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专业术语。博弈论,不仅可以分析完全信息博弈,而且可以分析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得以在经济分析中广泛运用,有经济学家甚至称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1995年年罗伯特·卢卡斯获奖被人们认为是1994年的“余音”,理性预期理论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实际市场交易情况完全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理论所分析的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从而帕累托效率也就难以达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等概念,把不对称信息问题转化为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问题,从而给这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分析途径。由于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使得信息经济学研究成为目前十分前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上、中、下)[M].6

北京:中国社会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科学出版社,1993(中译本)

[2]林毅夫.199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2000,11:65—75

下载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印象西湖看实景演出的发展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演出市场乱象来看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从演出市场乱象来看文化产业发展 一、浙江演出市场乱象 2011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色情演出的推手”,曝光浙江多个地区存在色情低俗演出的现象,其中也包括了......

    从数字变化看学校发展(共5篇)

    从数字变化看学校发展 ---------开封市东郊中学十年变化回眸 十年来,开封市东郊中学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累累硕果,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十年来,学......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写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之际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孙 勤 从1954年6月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实现了核能和平利用......

    从《大国崛起》看时代发展

    从《大国崛起》看时代发展 所谓大国,主要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未来电力工业发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沈石 日前,国家计委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企业文化看中国的发展

    从企业文化看中国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聚集社会上优秀人才......

    从福特公司的发展看管理

    从福特公司的发展看管理 从福特公司的发展看管理 一、摘要 管理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萌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直接追溯到1903年福特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