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鸿门宴》看张良之谋略
由《鸿门宴》看张良之谋略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张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他能旺汉四百年;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在《鸿门宴》中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鸿门宴》中情节起起落落,我认为都应归功于张良。
文章一开头,就是剑拨弩张的形势。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并屯兵霸上,遣兵把守函谷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与项羽相见,刘邦的手下就对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试想项羽一路浴血奋战,辛辛苦苦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杀开一条血路,是真正的“劳苦而功高”,而刘邦居然轻轻松松就想称王?上世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想争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叫《桃子该由谁摘》,来与之论理。但项羽不是毛泽东,他没有这个雅情来写文章,本来就非常恼火的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大怒:明天一早犒劳士兵,让他们替我打败刘邦!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很明显,兵力对比悬殊,照此形势发展,刘邦如与项羽抗争,就如螳臂当车,必败无疑。再加上范增在旁火上加油,说刘邦有“天子气”,应“急击勿失!”要项羽快点把刘邦杀掉,不要错过良机。眼看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眼看历史上的汉高祖就要没了。
令局势扭转的是张良。有人会说令局势改变的应是项伯,并非张良。是项伯无意之中做了内奸、做了叛徒告了密,刘邦才逃过一劫。但是,如果没有张良,项伯会告密吗?两军对垒,各为其主,项伯也恨不得刘邦早死吧。是因为有张良在,才使项伯做出如此的举动――救命之恩不能不报哪!“项伯杀人,臣活之”,不论张良是用何手段,反正他让杀了人本该偿命的项伯“活”了。况且项伯只是想让张良“毋从俱死”,可没想过要向刘邦告密,是张良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刘邦。得知要与项羽对阵,刘邦大惊,曰:“为之奈何,”这“大惊”,以及后面的“固不如也”,证实了刘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若真要打来,刘邦命在旦夕矣。如果没有张良,惊慌失措的刘邦肯定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就算事前知道项羽要攻打自己,也难以想出妙计,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逃跑,但逃与不逃结果都差不多。是张良,得知消息后始终不曾见有半点异常的张良,询问情况后献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极为中肯的策略:既然交战不是对手,那就要避免交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项羽放弃消灭刘邦的打算?唯一的理由是站在项羽一边,与项羽是“一伙人”。既是自己人,既然对自己忠心耿耿,又何必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呢!当然,刘邦也毕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真正当皇帝的料,“话头醒尾”,趁机与项伯约为婚姻,把本是敌对的项伯变作了自己人。既是自己人,项伯回到军营后当然不遗余力地为刘邦说好话。于是,未等刘邦出面,项羽就已答应不再攻打刘邦。一场战争就这样在张良的牵引之下化解于无形,读者也终于可以稍稍松口气。
第二天,刘、项在鸿门会面。刘邦依照张良的计策,极表其与项羽同心同德之意及对项羽的忠贞之心。项羽不但息怒,而且非常高兴,得意忘形之中还把刘邦军中的告密者顺口说出。项羽高兴之余,还把刘邦留下来喝酒,项伯、范增、张良也在席上陪着。这个喝酒的宴席,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个宴会可不是宾主尽兴之宴,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机四伏,刘邦就如网中鱼、瓮中鳖,性命悬于一线。
宴会上,范增因为不知一夜之间事情已有了变化,仍想按原计划除掉刘邦。况且如今刘邦送上门来,犹如肉到了虎口边,真是天赐良机。无奈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项羽却已了无杀心,视若无睹。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范增,不得已只能叫项庄用舞剑助酒兴的方式,寻机杀掉刘邦。项庄拔剑起舞,项伯可不是笨人,一看就明白了。如今的刘邦已不是敌人,是他的儿女亲家呐,于是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结果是“庄不得击”。但是,虽然有项伯的掩护,刘邦就真的解除危险了吗?须知项庄年富力强,而项伯年岁大,项伯怎是项庄的对手?稍有一个不小心,刘邦只怕就毙在项庄的剑下。情况仍是极度危急,刘邦仍是性命悬于一线。
许多人都认为,刘邦再次转危为安靠的是樊哙,但我认为,樊哙固然是功不可没,但更主要的,还应归功于张良。是张良,又救了刘邦一命。试想,如果不是张良危急关头去找来樊哙,只怕刘邦被剁成肉酱,樊哙也不知道。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善于审时度势的张良知道单靠言辞已不能挽回局面,于是去找来了樊哙。刘邦带来的人有一百多,张良为什么不找其他人,而独独找樊哙?这,就是张良的精明之处。一个好将领固然必须知人善用,一个好的谋士,也必须知己知彼,要有明察秋毫之心,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人,什么局势该走哪一步棋,那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之所以找樊哙,是因为张良深知樊哙是一个“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不但血气方刚,而且智勇双全,在关键时刻能控制局面。如果他找的是另外一个人,敢闯帐吗?未必。守卫的士兵早把他挡在门外了,那能闯得到宴席上。退一步说,即使能进到军中帐,见到项羽,又能以勇以谋来控制局面甚至使到项羽无言以对吗?更未必。如果找的是别人,刘邦脱身就没那么容易了,历史或许也要因此而改写了。
樊哙闯帐,事出意外,两个舞剑的人自然停止了行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樊哙身上。惊出一身冷汗的刘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是,当项王赐酒、赐肉、赐坐之后,危机就解除了吗?非也,如樊哙说的:“如今人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仍然是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如坐针毡的刘邦毕竟是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人,在气氛稍稍缓和的情况下,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了出来,然后趁机逃命。
但既然是宴席,不告而别未免不礼貌,而且范增杀心未息,一旦察觉,急赶追杀,要提要杀刘邦就如老鹰抓小鸡般容易。不辞而别既要拖延时间,又要有圆满的解释令项羽麻痹与信服,同样需要技巧,谁能担此重任?“乃令张良留谢”。又是张良,担当这“殿后”的重任,实施刘邦的缓兵之计,确保刘邦虎口脱身。
一方面,要拖延时间,让刘邦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军中,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自己的脱身之计,张良,不愧为临危不乱之人,他冷静地问了一句:“大王来何操,”很显然,有礼物与没有礼物,对策又会有所不同,他自然要心中有底,有所准备。还好,刘邦备有礼物。刘邦临走前还吩咐他:“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虽然走小路“不过二十里耳”,虽然是逃命,速度会比平常快出很多,但刘邦是“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既有四人徒步走,至少也得走一个小时以上。张良,需在刘邦走了一个小时多的时间后,才进去辞谢。这任务,不是谁都能顺利完成的。
在刘邦“如厕”的这一个小时多的时间里,项羽与范增到底在干什么,张良又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才“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醉酒之人,谁还会责怪他的无礼?张良此话,当之又当。“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张良这谦恭有礼的话再出,在项羽的心里,刘邦醉酒了也还心中有他,足见他对自己并无二心,所以,枯等了一个小时多的项羽,并无动怒、责怪之意,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沛公安在?”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骑,已至军矣。”张良的回答,既十分卑恭,能满足项羽的自大心理:哈,他刘邦还是怕我骂他的!但另一方面,又告诉项羽,我的主帅已回到军营了,如果你想对他怎样,那为时已晚啦,就如赌牌的人一下子把稳操胜算的底牌亮了出来一样,张良这时应该也是心中暗笺吧!虚荣心得到满足的项羽大概也不打算把刘邦怎样,所以他“受璧,置之坐上”,一副享受之态。被张良哄得飘飘然的项羽,哪里还会追究刘邦的不是,张良自己,自然也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回看鸿门宴,推杯把盏的四个人中,唯一“醉”了的,大概只有项羽了,是张良的谋略,使他“醉”了。他这一“醉”,使刘邦这条“搁浅的蛟龙”游回了大海,却换来了他自己乌江自刎的最终下场。
纵观全文,张良这个人物贯串在全文的故事情节中,起到引导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张良,使一场战争消于无形;又是张良,缓解了刘邦在宴会上被杀的危情;最后,还是张良,使刘邦安全脱身,避免了范增对刘邦的追杀,并再次麻痹了项羽。张良,在项羽的军营里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来去自如。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不但表现在对大事的决策上,还表现在那看似平常的一言一行中。
第二篇:看新《鸿门宴》
其实刘邦刺出的那一剑是给项羽看的? ? ?其实范增送出的那一计是给刘邦看的? ? ?突然发现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鸿门宴》这部电影里诠释的就更加了然了。单从电影的角度上看,只有一个人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张良。从片头的“孤注一掷”到片尾的“回眸一笑”,我 反而觉得他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当然在历史上也就是公元206年开始项刘之争中不择不扣的 配角,而鸿门宴这样一部秉承历史意志的电影,他依然是配角。只不过用现代人的话说这个张良很给力。可以这样看鸿门宴就是鸿门大殿之中的一场勾心斗角,殊死搏斗,同样还可以这么看鸿门宴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不管是谁都逃脱不了,刘邦不行,项羽更不行,像范增张良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卜先知的奇人依然逃脱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亨的悲剧。
? ? ? 读到大学了,如果还要考究项羽该不该自刎,该不该让亚夫走。我觉的有些可笑,乃至愚蠢。如果你一定想要知道的话,那你先问问,为你操劳了半辈子的爸妈,该不该把你 生下来。这个世界没有对错,有的只有结果,但结果依然没有对错。这个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意味着可以推翻的可以否定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说这些,是建立在较高的一个层面上了。在现实的世界中,在一个可以预知的时间,空间范围里,“对错”这两个字,是可以左右很多东西的。我不敢说 他有多重要,因为我不知道。
? ? ? 从我这个 相对 肤浅的角度上看,《鸿门宴 》这部电影是围绕一个“谋”字展开的,先不管阴谋阳谋,或者说是这部电影 可以升华为一盘棋。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有人说棋 是智慧 的演绎。整部电影都充斥着“谋”的氛围。每一个人眼神中透露出来的,还无例外,就是 自己心中盘算已久的小九九。不管他是多么的 深邃,多么的深沉,多么的从容。项羽那冷得可以结冰的眼神,不过 是想维护自己在下属面前的一份领袖独有的孤傲。刘邦亦然
第三篇: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几年前,人们对当年明月白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拍手称绝;几年后,人们对为曹操“平反”的新《三国》拍去板砖。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些折射着智慧与勇气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故事,如恒星般嵌入了历史的天空。然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的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就已经近似于一个传说了,小说太过精彩,以至于一度让人们忽略了史实。
眼下,新《三国》电视剧热播,对《三国》人物的热议又重新升温,人们热衷于对相关人事进行探访探究,在权谋与纷争、联盟与崩析的活剧里,那个古战场似乎与当下硝烟弥散的现代职场别无二致……无论如何,在散去了狼烟、湮灭了剑影刀光的今天,静心重读《三国》那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峥嵘往事,或者今天的CEO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游刃职场的崭新启示。曹操本纪: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即便几百年解读不休,一直到现在,曹操仍然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物,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认为,对曹操最好的解读是他自己的文字。新《三国》中的三个领袖人物中,曹操属于魄力型领导,“高干子弟”,以大政治气魄称霸。之所以在三国中,他的地盘最大,最大的原因所在是他会用人,而且这所谓的用字,他处理得相当灵活。
他曾下过“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他就会用,不需要全才。在那个出门靠走的年代里,这个前卫的“招贤令”,跟外企刚打入中国时的招聘启事有何不同?一位在外企工作10年的HR经理LISIR,在看过新版《三国》后感触颇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三国演义》,说实话对曹操没什么好印象,可是在外企磨练了这么久后,我觉得曹操身上有很多外企CEO的特质。”
权谋一:集思广益
虽然《三国演义》给曹操打上了坏人的标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书中也有体现,他深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所以一遇到大事他就给谋士们开会,集思广益,进而找到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在外企,大事小事都得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集思广益,从这方面看,曹操算是外企CEO的祖师爷了。”
权谋二:权谋分离
集思广益能为曹操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曹操采用了权谋分离的办法,即出主意的是一个人,办事的是另外一个人,有时他连自己的敌人都敢用。攻打徐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表面上是在帮助刘备夺回徐州,实则刘备就是他铲除吕布的一个棋子,他的离间计用得十分巧妙。
李绘芳老师说:“权谋分离,这在外企的管理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新店开业,我们要动用地产、公关、销售等多方关系,每件事都是有关联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做完吧,这样做也能保证办事的成果,毕竟在外企是成绩论英雄的。”
权谋三:变无用为我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的流传千古之举,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当时刘备、孙权都觉得天子无用,而偏偏挟天子这招被曹操所用呢?今时今日,我们可以说曹操谋略过人,因为这一招为他统一天下找了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正所谓变无用为我用。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在早前的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将这顶桂冠给了三国时期曾经十易其主的刘备,他是一位羽翼未丰时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一飞冲天的绝世高手。
现在商界盛行的什么“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等招数,都是当年刘备玩剩下的。然而他最高明之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用人技巧,他不是靠意气或者权术,而是靠性情,他的真性情虽没让他成就霸业,却让他千古流芳。这几天,记者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其中一位国企老板孙先生,就曾向记者感慨说:“如果国企老板能当成刘备这样,那企业定能长足发展了。”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表示:“男人的胸襟都是用委屈撑大的,人对于失败有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作为一位国企领导者,对上对下都要负责,担子更重,不能遇见失败和错误就撒手不管,应该找到症结并努力解决才是好领导的素质。”
定军山一战,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当时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提拔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齐名。又如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后,准备回转成都,行前选镇守汉中的主将,大家都以为会用张飞,但结果刘备却将资历、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让全军惊讶不已。
19岁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家族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开始长达52年的政治生涯。不同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刘备的以皇族后裔自居,孙权的家族算是自力更生、自主创业。正因此,孙权更懂得从投资到回报的有效手段,一出手就直达目标,不受太多规矩和人情的羁绊。
私企老板杜先生每天守着电视看新《三国》,对于炒得沸沸扬扬人物选得不好、历史不对等他并不关心,他看中的是里面的智谋,“孙权拿到今天就是成功的富二代,我的儿子现在就是富二代,如何能有胆识又有智慧地撑起家族企业,从孙权身上就能学到。”
真正有自信的人对他人是宽容的,对于很多人在乎的面子问题,孙权却看得很淡,在攻击关羽时,为了探军情,他还打算自降级别,与关羽联姻。当他知道东吴与刘备将有大战时,提前与曹操拉关系,不惜极尽阿谀写信,“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最后,李绘芳老师表示:“让部下爱干活的领导是一等领导,让部下不爱干活的领导是某等领导,私企不同于国企的大锅饭,要让你的员工干活,就要建立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打造团队感,老板自己轻松,员工也觉得挣到钱自己有价值。当然这个前提是知道员工的长处,并怎样去利用。”杜先生坚信,如果年轻人能从《三国》中学到智谋,为自己的事业服务,那么不知道中国会出现多少个世界500强企业。
第四篇:由少女看世界
由少女看世界
如梦的画面,至纯的人物,醒世的故事,以及生动之极的配乐,构成了宫崎骏的动漫世界。
春风轻轻吹过,小女孩在草木丛生的大自然中奔跑。蓝蓝的天空下,偶尔有几朵软绵绵的白云经过。此时,好似万物皆随女孩的裙摆在轻轻舞动,小草在舞动,树枝在舞动,花儿在舞动……这是宫崎骏电影中最常见的场景。至美至纯的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画面。而其中的人往往是由天真烂漫,纯洁善良的小女孩诠释。无论是《风之谷》中英勇善良的娜乌西卡,还是《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更或是《借东西的小人》中的阿丽埃蒂都体现诠释了宫崎骏的人物设定特点。那么为什么宫崎骏要选择在大多数人眼中弱小无知的小女孩来担当人与自然的使者呢其实恰恰相反,在宫崎骏眼中少女活泼烂漫,纯真无邪,柔软似水,无成人势利,无男人凶残,但似一泉暖流流入观众的心底。而她们眼中的世界就更纯粹,跟可爱。例如《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波妞,一个少不更事的人鱼公主,导演选择将其与其父亲作对比,波妞不知人间险恶,只为寻求真爱,海浪变成了她追求真爱,海浪变成了她追求真爱的帮手,而她父亲眼里看到的全是人类如何毁坏海洋,并且为此制定了想要毁灭人类的计划。影片中只要波妞一出现音乐也随之活泼,画面也随之变暖。一个小人鱼用自己的爱感化了,恨从此人与自然开始和谐相处。这不仅仅是《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主题,也是宫崎骏大多数作品的主题。无疑,宫崎骏的女性主义让更多的观众注意到女性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人们产生深切的共鸣感,这也是宫崎骏电影之所以能与梦工厂,迪士尼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
再如,《千与千寻》与《龙猫》,亦都是小女孩的天地。千寻寻父母之旅,小月与小梅看望母亲之旅。几颗小小的心却能够融化自然。让属于自然的生物帮助他们完成心愿。从这三部作品中,都能折射出宫崎骏自身的思想理念,他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他相信爱能感化仇恨,他喜爱女孩的天真无邪。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悲剧,只有重生。就连原本是悲观色彩的作品也被宫崎骏改成了明朗的少年少女故事。
他的作品中大多数为平凡女孩,不炫目,不特别,比如千寻一个普通得有些怯懦,无精打采得惹人生厌的角色,但她却成为了宫崎骏的顶级之作。因为她是每个人的化身,她的不出彩是普通女孩的映照,她的执着追求是女孩们的向往与追求。她不是白雪公主,美丽动人。她不是睡美人柔弱娇美。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儿。宫崎骏无疑是成功的,他让人们在享受视觉带来的震撼,同时,还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震。一个少女,一部作品,一份爱,一个未来。
第五篇:由《七宗罪》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结课论文
食品学院10级6班
张莹莹
2010511190
从《七宗罪》看犯罪心理
《七宗罪》是一部很经典的有关犯罪心理学的影片,曾经在宿舍跟舍友一起看了,当时只是感觉很多场景很血腥很暴力,这次是跟大家在选修课上一起看,虽然看过,但是明显有了新的感触,不仅仅是关于剧情,还有关于心理,关于人性,关于社会„
首先,对于七宗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天主教中,那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的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懒惰在这里是指“精神上懒惰”)、嫉妒及傲慢。当时的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尤以骄傲为甚。六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减至7项,将自负并归入骄傲,伤悲并归入懒惰,并加入妒忌。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相对于七宗罪,天主教列出了七美德: 贞洁、节制、慷慨、热心、温和、宽容、谦逊。而《十诫》中相应的惩罚也是特别残酷的:淫欲:在硫磺和火焰中熏闷;暴食: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贪婪:在油中煎熬;怠惰:丢入蛇坑;暴怒:活体肢解;嫉妒:投入冰水之中;傲慢:轮裂。
与此同时,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①、好色——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但丁的标准是“过分爱慕对方”,而这样便会贬低了神对人们的爱);②、暴食——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囤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分贪图逸乐”);③、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即“贪
婪”。(或是以但丁的观点,贪婪是“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④、懒惰——懒惰及浪费时间。(懒惰被宣告为有罪是因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补缺失,因为他应该的事情还没有做好,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从但丁的神学观念上去看,懒惰是“未能全心爱上帝,未能全副精神爱上帝,未能全人之心灵爱上帝”——具体来说包括懒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满足及无责任心);⑤、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的(或者邪恶的)感觉,复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赋与的权力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欲被归作愤怒;⑥、妒忌——因对方所拥有的资产比自己丰富而心怀怨怒。(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⑦、骄傲——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如果是放在佛教思想里来说,我感觉七宗罪是和“贪嗔痴恨爱恶欲”这类差不多的意念。
其实,不管是天主教也好,神曲也好,或者是佛教也罢,总的来看,贪婪,这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每种罪行其实在表现出自视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爱神。
然而,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或愤怒,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至少犯过一次上述“罪行”,包括自己在内。只是区别在于,程度的不同以及认识的不同而已。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个变态杀手,杀了7个人,都是用极
其残忍、血腥的手法。然后两个警察来抓他,差点抓住。后来他自首了„„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主人公的动机很令人深思。根据他自己的陈述,他的目的是制造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就是7个七宗罪代表的尸体,这样人们就可以欣赏思考模仿,从而根除人间的七宗罪。这7件所谓的“艺术品”分别是:①、被灌意大利面灌得巨胖无比,浑身肥肉和器官都已经从皮肤中爆出的胖子,他代表“饕餮”;②、律师,血被放干在一个桶里面,鲜红的血液如同立邦漆一样在地上写着他所代表的“贪婪”;③、妓女,被人绑在床上,然后和一个腰上拴着带刀皮带男人做爱„她代表“性欲”;④、惯犯,主人公用了一年时间,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捆住他然后一刀一刀削掉他那些“根本不需要的肉和皮”…这一年主人公不停的给他注射抗生素和葡萄糖等营养素,所以到了最后他也没有死„他代表“懒惰”;⑤、名模,脸皮被主人公拨掉,主人公在她手里放了一瓶药,说她如果受不了可以喝药自尽„她代表的是“虚荣”;⑥、这个变态杀人狂,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羡慕并且想得到那个追捕他的警察的家庭即警察妻子,但是被拒绝了,他杀了她,然后去自首,可怜的警官在狂怒之下开枪杀了他。这就是“嫉妒”„⑦、最后一个,也就是那个愤怒的警察,看到自己老婆和老婆肚子里的孩子被这个变态所杀,愤怒已经无法控制,因为“愤怒”,杀了主人公…到此为止,七件作品完成。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项原罪贯穿了整个影片,但担任审判者的却是个为了不留下指纹连自己手指都砍了下来的变态杀人犯。
其实,与其说主人公他是一个十足的大变态、疯子,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偏执狂,只是和我们偏执的东西不一样罢了,而且,偏执的程度比较深而已。他坚信人间有七种原罪,他对于世界有很多的不满,他疯狂、睿智、嫉恶如仇,他要替天行道,他坚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他要惩罚世人,用自己的行动警醒世人,还世界一片祥和与安宁。
而警察,米尔斯和黑人警官,则是正义的化身,要破案,给大家一个安全的没有杀戮的纽约。然而,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主人公因而选上他作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杜约翰杀了米尔斯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杜约翰也赢得了这场游戏,黑人警官也可以退休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结局,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之中,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我们: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罪犯很睿智、拥有很强大的智慧。他对于阅读很执着,有着很深的研究,在读了无数的著作后,他写了好几百万字的日记来记录。从始至终,他对自己的做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令人惊讶的规划与实施,到最后的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刻,而过程中在车上,和两位警察坦白自
己的犯罪动机和经过时,他的条理非常清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布道”过程中,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他竟然将自身的纹路全数削去,同时坚持不用信用卡。
然而,我感觉他的这种行为虽然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接受,更不能在社会中进行提倡。虽然生活中存在各种不好的现象,我们也想生活在一个和谐光亮的世界中,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并追求幸福的权力,我们不能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伤害他人的权利,对于社会中的那些混乱秩序,电影中的主人公,他要除之而后快,对大家“审判”、“布道”,这是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就如同一句极度讽刺的话:路见不平有人踩,无奈此人不是我。呵呵,不过很庆幸,这个人不是我,不是我们。
对于社会中的那些现象,接受不了,与自己的信念有分歧,甚至是相违背,有人选择反抗、强行警告,如电影中的杜约翰,在生活中,也有人因为忍受不了选择自杀,其实不能说谁对谁错,那个更好。但是,在我看来,生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更加不能随意更改别人的。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需要改变的地方,诸如权势当道,诸如金钱至上,我们不满意、不喜欢,那么,就努力地把自己变强,使自己足够有力量来改变这一切,从我们自己做起,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这一切吧。但望以后我有这个力量。
那么就用影片结尾的那句话来结束吧:这个世界终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