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改革开放看一代伟人
由改革开放看一代伟人
中文系汉语言本科08级…
摘要:
邓小平从整体上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指明了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
关键字:
实事求是解放生产力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总设计师
正文:
中国之弱起始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达到谷底。短短200年的时间,一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成为了列强肆意瓜分的对象,究其根本则是“闭关锁国”四字。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体制使中国步入了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但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生产力发展速度也是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正当中国处在徘徊之际时,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上有人曾评价说,邓小平是“20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是开创历史的伟人”,是“中国改革之父”。这种评价恰如其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可以讲,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第一人。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
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开始主持中央的工作,曾经在法国留学的经历使得邓小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他敏锐的察觉到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而在他看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消除乃是当时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前,他通过提出“实事求是”等一系列的科学观念,逐步扭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的观念。接着,他根据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构想。邓小平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二、历史的转折点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邓小平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这是一个大政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这次全会的主题报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我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他提出在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他在多次讲话中逐步形成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三大确认了这一发展战略。针对旧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十三大前夕,他指出:“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十三大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论述作了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中,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他认为,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充分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他认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他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他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1984年和1992年他两次到特区视察,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
业。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对许多国家进行了访问,接待了许多国家的领导人。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坎坷的。
改革开放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原则冲击着传统道德,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基本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敢于实践,努力解决产生的新问题。即使他退居二线后还是把精力放在改革开放之上,先后多次亲自前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走到人民中去,在人民群众中作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为党和政府提出方针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另外,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制度的落后等种种问题摆在了小平的面前。就拿当时最棘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大锅饭”时代残留下的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邓小平则是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驱者。
每每在国人就姓“社”姓“资”的问题上发生争议时,邓小平总是坚决的将发展摆在第一位,避免了中国在经济建设再走弯路。在深圳的发展方向受到质疑时,邓小平则在南巡期间对深圳的发展给予肯定,从而消除了阻碍深圳以及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障碍。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1979年到1992年的多次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这些谈话,为我们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
在改革开放前十年内,他两次当选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由此可见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预见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好印证了这位伟大的领导人的话。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他始终处在时代的最前端,就像解放战争时期一样,他始终作战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如果没有邓小平,很难想象中国是否能有如今的强盛。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邓小平生平介绍》,网易教育频道
第二篇:一代伟人周恩来
一代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对周总理一直有种莫名的崇拜之情,从小学的课本,初中的课外阅读,各种杂志,影视剧上总有周总理的事迹,总能看到种种他的伟大,也能深深体会到人民对他的爱戴。他,就是一位巨人,在精神的世界里给我们以指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少年时立下的目标,也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如今,我们国家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的领导人,归功于我们的革命先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尊敬。每当想起我们的周总理,心中就充满了感动和崇敬。虽然总理逝世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在缅怀他,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满了他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脸上至始至终都荡漾着一丝和蔼的微笑。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依然活在我们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他的骨灰依然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未离开过。
很荣幸利用假期的时间和同学一起去周邓纪念馆进行参观,纪念馆与其他展馆不同,周邓纪念馆不向游客收取门票费,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周总理处处为人民着想,我想这也是对周总理在天之灵的一个告慰。
少年时代的周总理
去纪念馆参观的人很多,有青年学生,有中年人,但是更多的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就是为了能够在周总理像前献上一束花,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展馆里有许多周总理用过的物品,有周总理穿过的西装,周总理坐过的汽车,周总理的证件,还有周总理的塑像和油画。
周总理穿过的西装 周总理的证件
我注意到有许多老人看到周总理的塑像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确实周总理在那个年代的人民心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人民不会忘记他所做的一切。
周总理坐过的汽车
纪念馆内是按照总理一生经历,设臵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画像以及视频。这些黑白照片很让人怀旧,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随着照片与影像静静的追思起总理的戎马一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即便是在当时那样内困外绝的艰难岁月,总理依然举重若轻,将党政军的相关事务处理的入条入理。在这里,从总理童年时期一直到去世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更深地体味到了总理勤勉的求学态度,凝炼、谨慎地为人处事风格,也让我明白了总理少年即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总理的雕像伟岸静穆,抬头端详雕像,剑眉之下是总理那双饱含忧国忧民情愫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洞察了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风民情,也正是这双眼睛一直逼视着反动国民政府,逼视着蠢蠢欲动、胡作非为的异族侵略者。很多大政方略、外交政策和军事构想都由这双眼睛输变成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念。还有那身中山装,在我的印象中,总理一直就是这样一身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
周总理的塑像 提到周总理,不得不提他的夫人邓颖超,当时人民亲切地称她为邓大姐,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纪念馆里的荧幕上展示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举国上下哀悼邓颖超同志的情景,人民缅怀周总理、邓大姐,是缅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臵。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的。
小的时候自己不是了解为什么周总理会在人民的心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周总理去世的时候人们会自发的前去给周总理送行,为什么许多和周总理素未谋面的人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会那么难过?可是现在我明白了,周总理作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的确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为人民着想,人民吃不饱饭,他会担心;人民穿不暖,他会担心;他时时刻刻都把人民放在首位,所以人民自然会把他放在心中。最近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根据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改编而来,里面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十分清楚。周总理去世,当地的人们特别悲痛,从青年学生到地里劳作的农民,都伤心落泪,他们心中的周总理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悲痛。翻开历史,翻开往昔,“大无大有”这样一个词语悠然入心。总理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他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勇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爱民之官民恒爱之。
我相信有一则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好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总理回答道:“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着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会高抬着头。”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的机智幽默,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绝不容许有人污蔑自己的祖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实际上,这只是周总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一件小事,周总理在外交方面为我国开拓新的局面,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1)这是周总理给人们留下的普遍印象。是的,的确是这样,在国际舞台上周总理享有极高的声誉。
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代表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国的赞同,从而使亚非会议顺利召开。通过周总理的努力,中国得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这都离不开周总理这个外交部长的努力。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一个国家的首脑降旗。当时有一些国家的驻联合国代表提出意见: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政府首脑逝世不降半旗,而偏为周恩来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瓦尔德海姆。他向这些代表解释说:为悼念周恩来,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这是我决定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清。可是,她的总理却没有一分钱存款。第二,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首脑,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话语不多,但是语音落后,现场一片掌声。周恩来总理虽然已经逝去多年,但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都会怀念他。
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事,而且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贪官污吏下马,这其中不乏政府的高官,也不乏中共党员,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什么让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是什么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党和政府加大反腐的力度固然重要,可是我们更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思考。为什么在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时候,我们的中共党员可以洁身自好,为什么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没有人去贪污?我觉得这是思想道德的滑坡,我们应该增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培养我们政府人员以及中共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周总理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周总理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可以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
周总理曾经说过“入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本质。”是啊,周总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他们想的是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2)周总理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其实更应该继承周总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将来国家能否发展和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都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现,我们能否将建设祖国的重担从上一辈人的手中接过来,我们能否让国家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周总理从少年时代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也应该向周总理学习,将周总理视为自己的精神榜样,树立远大的信念,将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天津大学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有许多优秀的校友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作为天津大学的一员应该将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李家俊校长提出了“家国情怀”来勉励我们天大的学子,我们应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中国梦的实现而添砖加瓦。同时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身边的同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有一部关于周总理的影片带给我们许多的感触,《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这里的农民一起生活了四个昼夜的故事。当周总理风尘仆仆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开展调研时,基层干部为了接待他,准备了一盘红烧肉,而当时公社大食堂正在给社员们熬难以下咽的树叶粥。面对基层干部进屋吃饭的盛情邀请,周总理已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他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最后总理用一片真诚,消除了群众的顾虑,也正是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公社老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所有这些从细微之处体现了周总理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当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这一个个镜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生动地表现出周总理那种自觉臵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还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那样认真。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当时是凌晨三点钟,周总理与毛主席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一直到天亮,两人就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政策交流了许多,提议解散大食堂。通过观看影片,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周总理在工作中保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两位领导人工作到凌晨的做法也让我们动容。这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何尝不是一种榜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地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力争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做一名组织信任、人民认可的党员。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忠诚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体现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作为全党楷模,周恩来总理是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臵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如今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的问题,一些人不重视自己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思想道德的滑坡,所以出现了官员贪污受贿,富豪挥金如土,盲目攀比的现象。其实,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周总理勤俭节约、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甘当公仆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周总理的遗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1)(2)---------------出自《周恩来传》
第三篇:一代伟人周恩来
一代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周恩来的高尚人格源于古老的东方文化这块沃土,是自身修养、民族气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周恩来人格魅力的六个方面现略述如下。
一、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讲求情操、崇尚气节的传统理想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强烈的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特别是在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以大局为重,用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
周恩来从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12岁时(1910年)离开家乡,先是到东北的铁岭、沈阳读书,后又转到天津求学.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家破败不堪。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少年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不久他又在一篇作文中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国文老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在卷末批了这样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这时周恩来年仅14岁。此后,为了救国救民,周恩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东渡日本,留学法国,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了那首抒发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给同学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当周恩来一旦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崇高的共产主义为其毕生的信仰追求,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周恩来从1919年参加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经历了许多艰难而又光荣伟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上海工人武装斗争,南昌武装起义,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抗日大后方的统战工作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克服“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历程,其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和胜利 的喜悦也有挫折和失误的苦闷,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沉沦了。周恩来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遇挫弥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满怀深情地低声吟唱《国际歌》,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二、敦厚宽仁、贵和持中与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宽阔胸怀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并由此形成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规范,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注重和谐、和睦、和顺。所谓“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和而持中,“中”是“和”的界限。所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凡事去其极端而取其“中”,便可达到“和”。
诚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几十年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场上枪林弹雨,谈判桌前唇枪舌剑,从没有胆怯过、退缩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然而对同志,对朋友真诚团结、宽厚大度在周恩来身上确实表现得十分突出。
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作过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温和诚挚、重友情的美德一直伴他终生。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善于团结人’。他确实能够做到团结一切应该团结和可以团结的人。他的这个特点,在党内早被承认,在党外更为著名。同他在一起工作,很自然有一种安定团结的气氛。”
当然,周恩来之所以重视团结最大多数人,是为了同极少数敌人作斗争,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因此,这种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有利于革命事业成功的团结。马克思曾对拉萨尔关于无产者外其余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的观点进行过批判,主张无产阶级要搞“合唱”,反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搞“独唱”,因为“独唱”则“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特别注意团结最大多数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使之成为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周恩来一生为党的事业结交了无数的朋友,这些朋友把他看作引路人和知音,很多人通过与周恩来的交往认识了共产党。胡子昂说:“周恩来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并非常善于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交朋友。他从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坦诚,虚心倾听朋友的种种意见,采纳朋友的良好建议。对于能够善意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展开批评的朋友,他尤其欢迎并视为诤友。” 50年代我国畜产品公司经理、资本家出身的古耕虞说过这样的话:“周恩来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美国《时代周刊》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林则徐曾拟一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对同志对朋友,胸如海洋,容量极大。在具有海洋一般胸襟的周恩来面前,什么样的个人恩怨不能抛弃呢? 三、廉洁自律,心中无我与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情操
不贪曰“廉”、不污曰“洁”。古人从政做官崇尚廉洁,而只有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清正为民。因此,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廉吏的事迹向为万民传颂并受到后世敬仰。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取得政权后理所当然地要做到清正廉洁,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表现特别突出。
周恩来身居一国总理的高位,从不谋私。他平时外出开会或到基层视察工作,喝茶、吃饭、洗衣都是自己付钱。每次因私事用车或是去看望党内外朋友,都是自己付汽油费,若司机偶尔忘了记帐,还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外事往来中,凡是以他个人名义而不是以国家总理名义给外宾的礼品,按规定可以由公家出钱,但周恩来总是坚持自己付钱。有一次外交部礼宾司要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向某国送蜜桔,鉴于两国的友好关系,礼宾司建议以周恩来个人名义赠送,说这样更亲切。周恩来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告,既然用个人名义送,所有费用均由他本人负担。当秘书把总理仅有的400元存款交给礼宾司时,大家都深为总理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所感动。有时他为了工作请党外朋友吃饭,也是自己出钱。他对朋友说:“这是小超请客。”周恩来一生没有任何额外收入,他从来不要稿费,平时稍有节余便多交党费,卫士知道的就有多次,最多的一次交了5千元。因此周恩来没有多少积蓄,更没有遗产。他去世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选集》,出版社给了3万元,邓颖超同志考虑到总理生前从不要稿费,而他又一直惦念着延安人民的生活,便把这3万元稿费送给了延安老区人民。周恩来从不收礼,外宾送的礼品一律交公;国内送的礼品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就付款,然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周恩来家乡人民为表达对总理和邓大姐的敬意,淮安县委曾送过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第一次是藕粉、莲子、工艺品,由县委托人顺便捎到北京,不便退回,周恩来收下后当即委托办公室写信批评淮安县委“这样做是不好的”,并附寄了一份《中共中央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让他们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同时汇去一百元,大大超过所送实物的价格。第二次县委送了点茶馓子,是县委书记上北京开会带去的.周恩来委托办公室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又带给县委一份中共中央不许送礼的文件,亲自在上面批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此后淮安县委再也不敢给总理送东西了。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他对自己的亲属、晚辈要求很严。亲属有困难,他或者给予经济上帮助,或者帮助解决思想问题,“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以公为私,这是严格的。”他唯一的胞弟在20年代曾投入大革命洪流,解放后是政府工业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因病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周恩来为此向内务部部长曾山多次提出意见,又在大会上讲了这种事,说他的胞弟既“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应该按规定办理因病退休”,不能当参事“拿干薪”,“如果他因此生活上发生困难,我个人给予补贴。”并说“我讲的不是客气话,是要让你们按规定去办的。”后来他的胞弟周同宇提前办理了因病退休手续。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辉在北京当教员。为了照顾夫妻关系,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有关方面打算把周尔辉的妻子孙桂云从淮安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说,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调到小城市?后来由邓颖超出面给侄媳做工作,组织上调周尔辉到淮安县中学当一名普通教员。当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时,周恩来又教育侄儿周荣庆下基层,由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后来周荣庆当上拖拉机手,在农村成了家。在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时,周恩来又教育和鼓励侄女周秉建到内蒙草原当了牧民,后来周秉建大学毕业又回到内蒙古大草原,并与蒙族青年结了婚,在内蒙安家落户。此事在人民中传为美谈。
周恩来是党内透明度很高的领导人,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他多次讲过自己亲属中有劳改分子,这是指与他一同长大,小时候交情很深的一位堂兄。抗战时此人帮助我们建过电台,解放后仍留在铁路系统工作。1953年因历史问题和经济问题被判刑劳改。这个堂兄的孩子因家庭关系,入党后一直没能转正,1958年来找周恩来。周恩来帮助他正确认识家庭问题,鼓励他接受党组织考验,说“不能因为你是总理的亲属就去干涉”你的转正问题。这个堂兄的孩子后来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转为正式党员。
周恩来去世后,晚辈们在人大会堂听邓大姐传达总理的遗嘱:希望亲属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要到北京来。如果他们一定要来北京,应该自己花路费,一分钱也不要政府开支,不能有丝毫特殊。
周恩来个人生活极为俭朴,甚至可以说是“清贫”。建国后,他一直住在西华厅,这是一座前清留下的老式旧平房,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组织上几次要给他修房,均遭拒绝。周恩来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他出国从来不要置装费,总是自费做衣服。一次他出访开罗时,卫士们忙,使馆女同志争着给总理洗衣服,一看总理的衬衣领子、袖口都是后换上的,内衣还打了补丁。她们含着泪水给总理的卫士提意见:“总理代表我们几亿人民,你们怎么能让总理穿这么破的衣服?”一位女同志说:“是不是国内买衣服要布票,你们缺布票?”她出钱买了件衬衣送给总理,但周总理不收。可以这样说:中国人一向尊崇的清、正、廉、洁,在周恩来身上都有最完满的体现。
四、重民亲民,体恤下情与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民为邦本,重民亲民,是历代进步思想家所尊崇的道德准则。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宋代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理所当然地应时时处处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周恩来一生关心人民疾苦,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堪称楷模。
在周恩来整个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最不能容忍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的现象。1955年至1956年间,广西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了几百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沉痛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不允许的。”他终生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因此,他最难过的事,就是看到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未摆脱贫困。“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陪同外宾访问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生活还相当贫困,他难过地哭了,说:“我作为一个人民哺育的战士,一个国家的总理,我感到对不住老区的人民啊!”在场的干部、群众都感动得落泪了。在访问的间隙,他召集当地党政军代表开会研究如何把老区的生产搞上去。周恩来关心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从党内同志到党外朋友,从专家学者到一般文艺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从东北鞍钢到云南个旧锡矿的工人,从延安保安县婴儿死亡率到全国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的地方病,从水旱自然灾害到地震的破坏,凡是与群众疾苦和生命财产有关的事,都牵动着他的心。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他冒着余震危险,几次到现场慰问灾区人民,指挥救灾工作。4月1日,他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一天没吃饭,一刻也未休息,连续工作,使灾区人民大为感动。
他关心工人,亲自过问“王铁人”的病情,要求医生经常向他汇报治疗情况;他关心农民,在遵化县“穷棒子社”与贫下中农促膝而谈;他关心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象参天大树,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专家、学者;他关心干部,“文革”期间,冲破种种阻力,保护了大批干部;他不顾医生劝阻,抱病参加贺龙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接连七鞠躬,令在场的人涕泪交流。
周恩来关心人民群众,从不放过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次,他夜间乘车通过宽阔的长安街时,想到行人横穿街道时不安全,建议在路中央设置安全岛。雨后,他嘱咐司机小心行驶,不要把街道的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住的西华厅墙外是14路公共汽车站,汽车往来,上下车很吵,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同意挪。直到现在,14路汽车站还设在那里。
周恩来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75年3月一次大手术后,身体十分虚弱的周恩来把医生叫到床前,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并交待,“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关照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
鲁迅先生说过:“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在饲养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周恩来正是这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人民的人。
五、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与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即面向现实,重视务实,因而朴实无华,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作为彻底的唯物论者,周恩来“一生的认识和行动都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准则。”他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周恩来早年在一封信中说他旅欧求学的主要意旨是:“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用之于吾民族间者。”他还表示“我求真的心又极盛。” 基于这种认识,后来他坚定地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指导,用以指导自己的一切实践活动,做到既敢想敢做,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超越实际,不做“狂想主义者”。
1956年,周恩来针对当时出现的“左”倾冒进情绪,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得出了不能提早宣布实现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这条科学结论,并及时对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坚决压缩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免遭重大损失。“大跃进”时,周恩来对下面报来的浮夸数字不相信,但苦于得不到实际材料。于是他就利用各种机会,找一些能向他说真话的同志个别询问,了解国务院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向党中央和汇报。
周恩来经常教育党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讲真话。他针对一些人爱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只喜欢表面韵轰轰烈烈、不愿意踏踏实实干工作的现象,强调“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实事,收实效,才会对人民有利。”“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周恩来是人民忠实的公仆,也是勤政高效的公仆。他在工作上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在日理万机中送走一个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个繁忙的早晨,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从不午睡。周恩来规定,从白天到深夜,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上,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他疲倦了,就走一走,或是用湿毛巾擦把脸。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在汽车里吃点干粮。他患癌症后仍然忘我地工作,从1975年3月至9月间,他还和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会见外宾34次。
周恩来常说,共产党员“应该象牛一样努力奋斗”。1966年春节,他对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说:“一个人应该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工作,拼命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国家和人民。
六、博闻强记、睿智豁达与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
智慧力量是保持和实现传统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德”人和“贤”人同时也是“智”者。非如此,怎能担当“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任? 周恩来积几十年革命斗争经验,形成了他那超群的智慧和非凡的斗争艺术,并因此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和崇拜。
周恩来一生接触过成千上万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不为他那渊博的学识、丰厚的阅历、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记忆力所倾倒。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几个动人的例子。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在异国他邦,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也不鲜见。本文第一部分摘引的几例便是,下面不妨再摘引几例加以佐证。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社论称:“在近代中国政治领袖中,周恩来是以辩才最佳、手腕灵活而最善于排解冲突意见的人物著称于世„„他灵活的手腕配合着坚强意志,充分显示出其公私分明的态度,获得朋友及敌人的一致尊敬,实在是历史上罕见的领袖。”尼日利亚一位叫阿贡的人说:“他(周恩来)显示出的才能使得同他接触的人都大为倾倒,他极富幽默感,善于掌握情况,他的坦率的态度以及他对历史和哲学的深邃的领会是惊人的。”苏丹《新闻报》社论称:“他(周恩来)无疑是一位灵活的政治家,一位经验丰富的国家领导人。他谈吐文雅而充满了魅力。他有很好的记忆力和令人钦佩的辩才。”
周恩来真正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他的才智气度是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的,在那次会上,他把革命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给国际上企图孤立中国的势力以有力的一击。周恩来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还表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林彪“四人帮”的抗争上。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同志写过一篇题目叫《大树参天护英华》的回忆文章,记述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周恩来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在自身安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使他们免遭林彪、“四人帮”的毒手。读后令人感动不已。林彪折戟沉沙以后,中央决定解放一批受到林彪一伙迫害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当时主持政治局会议的周恩来针对江青一伙的胡搅蛮缠和从中作梗,便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一个一个提出来通过解放。一般情况下每念一个人的材料,江青、张春桥都要发表反对意见。周恩来从不在会上与江青公开争论,只是找准时机在要害处说一两句,江青一伙就争不起来了。如果江青一伙诬人太甚,乱扣帽子,周恩来就用很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然后反问一句:“这个事能扣这个帽子吗?”至此,江青哑口无言了。当时在微妙的政治形势下,军队高级将领的解放工作基本上是周恩来点一个解决一个,而周恩来点将的方式又十分巧妙,常常在会上突然问一句:“X X到哪里去了?”“X X是怎么被打倒的?”一句话便提出了一个或几个将军的解放问题。就这样,前后共有175位将军在不长的时间得到解放。周恩来高超的斗争艺术,源于他深厚的马列主义功底,源于他对客观情况深入细致的了解,更根本的是源于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周恩来人格的内涵不仅仅限于以上六个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所有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高尚情操在他身上都有非常完美的体现。他是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的光辉典范。
第四篇:一代伟人毛主席语录诗词全集
一代伟人毛主席语录、诗词全集
★勿忘我★
2010-04-22 20:00:32 推自 ★勿忘我★ 的口袋 他推过的【经典收藏】一代伟人毛主席语录、诗词全集
■¤¤■用鼠标点击右下角翻看
毛主席语录全集,请点击欣赏[swf]暂不支持视频文件[/swf]毛主席诗词全集,请点击欣赏[swf]暂不支持视频文件[/swf]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秋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甄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题词:江山如此多娇愚公移山 毛泽东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第五篇:班级百家讲坛——一代伟人毛主席
一 代 伟 人 毛 泽 东
——班级“百家讲坛”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他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主席。人民怀念他,学者研究他。他去世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下面我就介绍几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
1、长生不老的主席的“干娘”
毛主席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这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在他出生前,主席的母亲生了几个孩子,但不幸都半路夭折了。毛主席出生时,身体也不是很好。一次,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名硬,还克亲人,他须拜个命更硬的人为‘干娘’,才能逢凶化吉,家事平安。”离主席故居不远的山上有一尊貌似观音菩萨的巨石,当地人叫它“观音岩”。于是,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少年毛泽东经常在母亲的牵带下,带上贡品及香烛钱纸来拜祭观音岩。说来也怪,少年毛泽东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在他之后家里又添了两个弟弟。从此,人丁兴旺。毛主席的父亲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从不信佛,且反对堂客这样做。有一年,他在山中遇见只老虎,心想这下完了。谁知老虎看见他时只是眯着双眼,不经意的望了望,撒下泡尿就离开了。从此,他不仅不反对家人信佛,有时也参与下他们的活动。现在,如果你到了韶山,随便打听下毛主席的干娘,热心的村民就会带你去观光。
2、吉人天佑,主席脱险
主席一生中有许多次危难之中神奇脱险的经历。在株洲醴陵,主席也有一次脱险的经历。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革命高举屠刀,疯狂的屠杀工农革命分子。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革命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危机关头,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以红色恐怖对付敌人的白色恐怖,高举武装反抗的大旗。随后,毛主席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派往湖南组织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有一次,毛主席在从安源反回浏阳的途中,遇见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在搜捕革命分子。敌人抓住了他,并猜测他可能还是个重要人员,于是押往驻地要进行审查。主席临危不惧,一面跟敌人拉家常,一面寻思逃脱。当他们来到一个山坡时,主席将随身携带的银元撒在地上,敌人只顾抢钱。于是,主席乘机逃脱。敌人反应过来后连忙追赶,并不断放枪。刚好有一个打柴的农民看见,他急中生智将主席藏了起来。敌人上来后,他故意指错方向,将敌人引开。这样,敌人直到天黑都没找到毛主席。主席见四处没有动静,知道安全了,于是连夜赶回了目的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找到了解救他的人,给与了较好的安置,使他能安享晚年。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认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毛泽东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一定还有很多,你还想再听吗,请关注下期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