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单艳艳 刘卫星(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怎么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探索过、迷惘过、欣喜过„„我们觉得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授予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我们更要追求生命化课堂,让阅读课堂的每一个主人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氛围,让学生完全投入课堂教学互动、进行心灵的碰撞,勾起学生对阅读的向往和兴趣,让他们自主阅读、富有创造性的阅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使人充实、可以使人睿智、使人才华横溢、使人成就大业„„康熙皇帝一生坚持读书,65年如一日手不释卷。正是对阅读的累积,才使他成为中华历史上最为英名的皇帝。鲁迅一生爱书如命。寒冬腊月,夜寒难读,他常摘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由于苦读书,他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头衔很多,荣誉也很多,他写的《草房子》、《青铀葵花》等深受儿童喜爱,他自己坦言:“我的今天,与父亲那两柜子书密切相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多讲讲类似博览群书的榜样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然,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教师要带好头,做个爱读书广泛阅读的读书人;做个引路人,给学生推荐好的经典的教育读本,教他们辨别图书,培养一种优良的阅读姿态和习惯。
二、授予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在具体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让学生了解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讲究叙述技巧,在阅读时应认真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生动的细节等;让学生了解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的特点,明白这些阅读方法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要灵活应用。比如,在精读的过程中,就常朗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不可能仅局限于精读,还必然伴有略读和浏览。
现在人教版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和它配套的自读教材《语文新阅读》都是围绕同一主题单元编排的,这就为我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提供了便利。如六年制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的。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读教材《语文新阅读》第一单元也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设计编排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授予了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到《语文新阅读》的实践中去,形成自主阅读的技能。
三、以人为本,追求生命化课堂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要以人为本,追求生命化课堂,让阅读课堂的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活力,培养出一个个鲜活的、自信的、自由成长的新人。
在去年的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衔接研讨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周明玉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让我们对生命化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周老师用她灵动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引领孩子们走进《最后一头战象》。短短的40分钟,她和孩子们带给我们很多精彩,很多感动。我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抓住情节、概括内容。”
在这一环节最后,周老师让孩子们根据板书的小标题,用“开始„„然后„„最后„„”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来概括主要内容。周老师微笑着请一位没举手发言的男孩发言,男孩不知是开小差了,还是缺乏勇气,小声说了两句便说不下去了,低着头站在那里。出现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中许多老师担心出现的情况,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起来。
只见周老师慢慢走近那男孩,搂着他的肩膀,带着他一起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了。周老师果然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和他站在一起一同面对、解决问题!当男孩渐渐有点信心的时候,她放开搂着孩子的手,转过身,举着话筒面对他说:“请你像刚才一样,再说一遍好吗?”在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终于把故事复述得既清楚又完整。台下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男孩高高昂起了头,他的脸上,满是自信和骄傲,更有对周老师的感激和尊重!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周老师在台下有上千人注视的公开课上,她也不放弃对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的开发,尊重生命,让课堂上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活力,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我们想,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追求的,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不懈追求的!它会因生命的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信箱:xulijuan1976@163.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月刊,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
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使历史课更有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下面我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是怎样构建生命化课堂的。
一、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质疑和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生命化。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贯穿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繁杂,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生硬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运用了范例教学法,进行问题探究和情境再现,从整体上掌握中华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呈现了1896年、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抗战胜利后等四个阶段荣氏企业发展的情境。
情境一: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2)荣氏兄弟为什么首先从轻工业开始?
情境二: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四: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
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
思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情境五: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从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趣启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使我们体会到在人生中,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书写人生的辉煌。
课堂上我设置了第二环节: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经营之道。
材料1: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材料2:荣毅仁说:“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
材料3: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
探究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学生总结出了诚信、正当经营,质量是生命线,高效、创新、薄利多销,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一面。
三、设疑导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一:以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问题二:请你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探讨,使学生获得一个企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规律认识等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得方法论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篇: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板书: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习“猴子观海”段落
a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b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c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d表演读: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e换角色读: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f情景表演: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3、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1)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2)“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3)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出示奇石图片。
(1)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2)指名说。
二、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第四篇:追求本真课堂的生命价值
追求本真课堂的生命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段的深入,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讨论,一次又一次地除去我们思想上的尘埃,以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本真教育”是倡导务实求真的教育,是孕育高尚人格的教育。人格的极致是真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彰显课堂的生命价值,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是师生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有令人激动的矛盾冲突,有难以躲避的困惑焦虑,有角逐智力的欢腾愉悦,有切磋琢磨的师生情谊„„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里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就是流动着生命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而知识活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活化使这些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化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变成容易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润泽。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是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一、追本溯源,在思维共振中体现生命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学科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师生思维共振中去追本溯源,去体现生命的价值。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一个不会“思维”的教师,学生也不会尊重他,更可怕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思考者。
要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一要搞清楚教材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而编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教材,理清编者的思维线索和方法。二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平时思考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解于胸。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创造性的火化随时都可能迸发。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不一定非要有多彩的画面、绚丽的音乐、厚重的历史、丰富的现实。有时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本身,我们能发现:知识的真理感、学科思考的内在美、丰富的思维方式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立本求真,在情感共鸣中展示生命价值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要确立道德至上的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新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只有做到立本求真,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总是让学生生硬地、被动地去掌握知识、认识事实,如果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那么创造的智慧与激情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样的课堂学习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将变得萎靡不振、沉闷和程式化,毫无生气和乐趣;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只有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其生命的价值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自由活动才会充满“自我”的个性特色而富有创造性。如果课堂总是让教师按照给定的教材、指定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进行,终日进行的是枯燥、机械、重复性的劳动,其创造性的才能与智慧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最终就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课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在抓重点和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隐性的,对学生发展具有渗透的内容,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享受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让学生们心情愉悦、思维顺畅、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孩子们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撒播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普通而平凡,但又多么绚丽和灿烂。我们只有耕耘课堂,创造课堂,让课堂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课堂成为师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三、返璞归真,在探索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近来文化研究,学者们多有引用“草根”一说。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我们追求的本真课堂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那么,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
“探索实践是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学必须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习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发展和满足的一项有意义的也应该是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幸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创造充满着快乐,这是尊重生命的人本精神的呼唤。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智能发展,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习成,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又要重视给学生以生命的欢愉和享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索而倍增兴趣和信心,获得激励和满足,并因此而产生新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娱乐型”的外在“包装”,给学生以轻松和快乐;要善于选择和组合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把它引进课堂,给学生以兴趣和吸引力;要善于挖掘信息所蕴含的情感或理性的美,给学生以审美的冲击力和心理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值得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1.享受学习,激励成功。成功的教学应善于在学生的内心和头脑里激起获得知识的欢乐感与幸福感,促使学生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奋发学习。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他感到是一种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爱因斯坦曾告诫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礼物来享受,就是要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趟有趣的发现之旅行,不断地发现学习的乐趣,以激励其不断成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一旦成功,就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从而渴望学习,享受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激励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2.自我反思,主动建构。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验。主体参与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展、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以“探索观”构建的课堂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学完一定量的知识要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来龙去脉,总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反思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既得的结论,更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获得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实践应用,尽情体验。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秒”的认识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尽情体验:(1)直观感知:跟着钟面上秒针走动的声音,每走一秒的“嘀嗒”声就拍一下手;(2)建立表象:看着钟面上秒针走10秒的时间,让学生对应着每一秒数一个数,从1数到10,同桌进行游戏:一人看钟面,一人数数,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前表演;(3)动作思维:让学生用较合适的方式表示1秒钟可以完成的动作,尽量把学习的“首创权”还给学生;(4)举例深化:请学生例举出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在课堂上请学生用秒计时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5)实践内化:半分钟的口算比赛与半分钟的数脉搏活动,下课前,让学生用秒计时收集、整理学习用品。整堂课,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紧紧被问题所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心思考、用心体验,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寓情于美,创设了一个崭新的美妙境界,引起学生审美感受的共鸣,使其在审美体验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真正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这种通过“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的活动怎不令孩子们流连忘返?
总之,本真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生命意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式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还课堂之本真
本真课堂应是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为起点和依据,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真正转变,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前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但是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如: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刻意求新,热闹非凡,冷落文本,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大大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思想守旧,不注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考试成绩;部分教师追求自我发展,主动发展,超越发展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创新不够;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等。
一、我心目中的本真课堂
1.在本真课堂里,把学生看成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里有多元的、自由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合作、或体验、或探究等等。课堂里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甚至错误问题,能耐心、及时引导,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2.在本真课堂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应当包括教材里的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3.在本真课堂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论对与错,尽显个人所思所想,敢于向教材和教师质疑,不用担心教师的责备,不用担心同学们的嘲弄,只在乎将自己的言论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与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
4.在本真课堂里,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讲究机会均等,避免出现少数尖子生独领风骚,中等生偶露头角,下等生无声无息的现象。
5.在本真课堂里,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开放式、互动互促为主要模式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给予学生知识层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等心理方面的支持。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和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环境。
总之,在本真课堂里,有民主的学习氛围,有自由的学习方式,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有机会均等的师生有效互动,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本真课堂的初步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的落实,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如果没有课堂的深刻变革,再美好的教改设想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还课堂之本真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本真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本真课堂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尊敬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例如,在讲授我国政党制度中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政治常识问题时,有些学生由于对现实生活及我国的国情了解具有片面性,看问题比较偏激,不能完全接受课本中的有关理论观点。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进行强硬的理论说服,而要引导他们搜集研究今年伊朗总统和阿富汗总统选举舞弊案以及有关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多党大选而造成民族和国家政治危机等方面的事例,引导他们全面分析造成危机的原因及后果,再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近现代史,与他们共同探讨我国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领悟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信任的教学关系。
2.运用好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协调学生关系,发展本真课堂。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问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协调学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时,我尝试着把“听证会”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引入课堂,开展了“模拟听证会”的活动。举办听证会,使学生自觉寻找伙伴,组成活动小组,按照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分工,协调一致地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社会性及高效率。开展“模拟听证会”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它使得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把教师的说教变成学生的感同身受,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有水道渠成之效。同时也会激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优化本真课堂。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室文化建设,用来营造轻松、整洁的环境,给学生以美感。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习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一观点分歧较大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通过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多种观点思想发生碰撞,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效;在进行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选播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料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的画面感染学生,烘托气氛;在讲授国际关系问题等理论时,教师可把富有典型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政治学理论加以分析探讨,各抒己见,增强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哲学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或有趣的故事导入,深入浅出,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例中,或在诙谐有趣的故事中领悟出哲学原理的内涵。
三、构建本真课堂的反思
构建本真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下面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教师转变观念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前提条件。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权威,师道尊严统治课堂,师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本真课堂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发展的看待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师生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不能有和谐课堂的。因此,能否真正建立起和谐课堂,转变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建立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基础。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有敌意,学生就不会喜欢你这个人,更不会喜欢上你的课;如果师生关系一般,学生对你这个人、你的课也会一般。因此,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基础。
3.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关键。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赖、崇敬和喜欢,教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能够感化学生;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吸引学生;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能够感染学生;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能够塑造学生。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4.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课堂的氛围是包括每个学生的、集体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情绪倾向。不能有死角,不能有不和谐因素。“学困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死角”;“问题学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与学生的课外对话与交流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补充。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需要解决,但是,在课堂上过多地批评教育学生,往往会破坏课堂的和谐气氛,又不一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会因为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构成大碍,可以稍加暗示,把问题留在课外去解决。这样既不影响课堂的和谐氛围,又可以给学生留足“面子”,达到教育目的。
构建本真课堂不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
让课堂提问回归本色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
黄志平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政治学科的内容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中容易导致课堂空洞、乏味,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如能注重提问策略和艺术,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提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这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但是在目前的政治课堂中有不少课堂提问却有违教育和教学的本真,失去了课堂提问应有的本色和价值。从课堂提问的设问、提问、答问和点评这四个环节来看,有违课堂提问本色和学生实际的现象仍然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之一:教师的设问带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和启发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所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乃至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政治课堂中有些提问的问题是信口拈来,没有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似问非问,目的不明,缺乏思考价值,让学生丧失方向,丧失自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提问过于琐碎而无意义——“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者是不能形成“预设——生成”的效果,只能让学生寻找课本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象之二: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提问的价值和初衷。
现象之三:课堂提问不能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觉得课堂好像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现象之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没有恰当的点评,甚至无果而终,丧失了问题的本身价值所在。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时,教师提出“影响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没有作任何处理,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被搁浅了,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突然被教师拽入到另一个情景中,学生一片茫然。这样的提问与其有不如无,既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没有任何收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或者是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凸显问题本身的价值,又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和政治课的学科特色,围绕课堂提问的四大环节,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做好设问的准备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提问,功夫在课堂之外的备课上。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劳动者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本课知识内容,了解我国现实的就业状况和劳动者工作状况,我以劳动者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
1、为什么要就业?
2、我国就业的现状怎样?
3、如何促进就业(分三组:一组代表企业;二组代表国家;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4、劳动者就业了,他们的权益状况怎样?
5、我们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分三组:一组代表国家;二组代表企业;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这些问题即从整体理顺了本课的知识,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二)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新颖,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正值“三鹿奶粉事件”,我通过视频,播放了这起事件对婴儿和众多家庭带来的伤害,通过真实的、惨痛的事实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力求环环相扣 设计好提问环节。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串,通过怎样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加深理解。问题设计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政府的工作原则》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和政府打过交道吗?
2、你的感觉如何?
3、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令你满意?
4、怎样才能保证政府令你满意?问题的设计从和学生拉家常开始,引发学生的感受,然后落脚在本课的重点上(政府工作原则),然后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性质、自身权利、政府自身知识,深刻理解如何帮助政府打造一个权威的政府。
二、逐步推出课堂问题,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抓好提问时机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启发思考 启发性是课堂问题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同学们早晨吃的什么?
2、有没有剩饭?你把剩饭怎么处理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3、用的什么餐具?你饭后的餐具怎么处理的?
4、其他同学如何看待该同学的行为?
5、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或习惯?
6、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堂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应,那么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人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在提问时,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1、导入时提问,以旧带新。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学习目标明确。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2、学习中提问,答疑解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状态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3、过程中提问,新颖独特,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调不起学生参与的“胃口”。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热情鼓励
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条理的详细组织答案,使学生给出更好、更满意的答案,从而使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给予恰当、热情的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言,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当堂教学知识时,可以提问学习中等学生;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则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问后教师应当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决不要有意无意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教学既然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精心设问,循循善问,就成为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简单,实际上功夫下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效率地学习,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有效提问、有效教学的目标。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
“本真教育”拒绝单向活动
江小进
教育教学从来都是双方面的。本真教育的课堂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目的。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高含金量的付出,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需要双方的良性互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基于此,我们提出“本真教育”不能也不该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
一、从教师方面看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 科学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3. 有效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二、从学生方面看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师生的和谐共振
数学上“1加1等于2”,在这里,我们要的是“1加1大于2”。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我们的课堂教学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
本真课堂的魅力
——参加全省农村中小学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
会有感
张店区潘南小学 陈秀玲
在外出学习之前,我没搞明白这次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没见到会议通知,什么内容?会有什么收获?带着疑问,和同行的老师颠簸了一下午,来到这个陌生的潍坊昌邑。正像泰安教科所的领导点评时所说的:来的时候真是没抱什么希望,没放在心上,以为这么偏远的农村,能有什么好的经验,但是听了三节课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觉得昌邑经验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在听课时,全场与会人员无不侧耳倾听,尤其是于美霞老师上的小学数学课,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让人体会到了真正原生态的课堂,魅力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于美霞1963年出生,高中学历,1986年开始任民办教师,2002年转正。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昌邑市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已连续九次优秀率达到100%。而且,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与众不同”,学生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九至十二册的数学教材,经测试,全班学生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优秀率达到了100%。她所教的学生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四种能力,即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研究欲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实现了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的教学发展目标。
我觉得于老师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备课的实用性,优化备课过程,加强对教材的整合。两周教完半学期课。
于老师说,刚开始时,她也是按部就班地教,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她发现“其实学生潜力很大”,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就牵扯到更多的知识,有时一句点拨,学生们就能明了下节课甚至是下单元、下学期的课。而且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和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增长,学生自主突破数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书上的内容掌握很快,而且探究新的学习内容的欲望特别强烈。于老师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重复熟悉的内容或死板地执行既定教学进度都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发展。于老师开始整合教材内容,有意无意地加快了教学进度。现在,两周能教完半学期的课。于老师说:“有人说‘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链,对教材要灵活机动,不过分依赖。原先我不能理解,现在,我知道了。”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于老师凭着她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的数学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学生上课提出的问题,于老师总是尽可能引导他们探究和思考。尽管学习进度很快,但于老师还是常为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苦恼:“我也得抓紧学习,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我也解决不了。”
还有一件让于老师头疼的事就是:课本“上完了”,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教材上的例题于老师几乎不用,因为“学生已经觉得太简单了,引不起他们兴趣”。于老师只好带领学生多方查找资料,找来新的有价值的练习题,一块儿学习、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于老师还常常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出题,在自己出题、自己解答,互相出题、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这里资料少,没办法,就自己编题目。我自己编的题目,学生常常能挑出毛病。”提起学生来,于老师非常自豪。
二、第一周不上课。
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于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做法:第一周不上课。在这一周里,她每天上课时都跟学生谈心,谈家庭情况、科学故事、名人轶事,谈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的努力了解学生。之后,她会给学生们“上思想政治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鼓舞士气;课前饭后她几乎全跟学生在一起。渐渐地,学生把她当成心目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数学课堂,成了于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学术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的进步高兴,学生为能跟这样的老师一块学好数学高兴。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于老师说不了几句话,她说得最多的是“谁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她的课堂上时时处处体现着质疑、探讨、辩论,是学生的思维引导着课堂,老师跟着学生转,没有一个学生不投入,完全是学生的天下,是学习的乐园,真让人佩服但也费解,于老师是怎样在这种近乎原始的条件下把孩子培养成这样。
四、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只评价小组”
同很多自主课堂一样,小组是于老师课堂上的基本活动单位。与很多课堂不同的是,于老师的“小组”不是作秀的花架子,不是活跃课堂的形式,而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的互助、合作组织。“我只评价小组,个人表现再好,组里有人落后,也不会得到奖励。”于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她的这种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也是于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诠释。也正是有了这种正确的评价导向,才使得她的学生真正成了你帮我助的生活和学习伙伴,才使得于老师的班里没有了“后进生”,没有了“学不会”。
然而,落实小组的作用和功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老师经过几年的探索,基本抓住了培育小组的关键:
小组的组建。于老师认为,小组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小组组建之初,学生们就应对小组有相当的认同。在接收新班级的时候,由于不太了解学生的情况,她首先确定有组织能力又学习较好的学生当组长,再让组长选组员,组长认为能“管”几个同学就选几个组员,然后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个别调整后确定小组。等到学生和老师之间都比较熟悉之后,于老师还会组织大家自愿组合、自主选举小组长。因此,于老师班的小组有3人的、有4人的,还有6人、8人的,但每一个组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能够团结协作地完成各项任务。
小组长的培养。于老师认为,对于小组的成长而言,选择、培养好组长至关重要,因为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得力的助手。于老师班的小组长都非常“敬业”,比如,有位同学总完不成作业,组长就天天陪着他写,直到他“服气了,不写作业真对不起我们组长”。再比如,有位同学近来上课老犯困,组长就主动和家长联系要问个究竟;考试后发奖品,各小组长全部发给了组内的其他同学,小组长自己都没要„„这些都与于老师特别重视小组长的培训是分不开的。于老师认为培养小组长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其次,要对组长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于老师每周都要开组长会,交流一周的情况,制订下一周的工作计划,交流好的管理经验和办法,共同解决小组管理重点难题。避免组长因“教不会”、“管不了”而放任不管的现象。再就是给组长实质的权力,帮组长树立威信。如在班里明确:小组长就是小老师,不听组长的,就是不听老师的;再如先进的评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都由小组长来完成,小组活动全员参与。采用小组的方式教学是为了最大可能地照顾全体学生,因此,小组的活动一定是全员参与的。只有将个别好学生把持课堂发言的格局打破,才能有更多的学生从课堂中获益。于老师特别强调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发言的能力,让每位同学都学着说,说清算理,说得有逻辑、有条理。她觉得,学生“会说了,道理才真正明白了”,而且,通过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实现成果共享。于老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起初班里有1/4的学生敢说会说,有1/4的学生敢说但说不好,其余1/2的学生不想说。刚开始时,这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算理也讲不清楚,只说一个结果。为了让学生敢说、会说,于老师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开始是“逼”着每个人在小组中发言,不管对错,只要说就得到表扬;再后来是先让好学生在全班说,然后表扬他们说得对的、好的地方,给全班起示范作用,告诉大家什么是有效的发言和提问;再往后是中等生,最后是较差的学生说。等到全班的学生基本都敢说、会说了,小组的活动就有了内容。
小组活动光有内容还不行,还得有形式,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有的小组长把小组分成了更小的“互助组”,小组活动时,常常是两人一组交流,组长四处“巡视”,解决难题、纠正问题。有了互助的小组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组织更严密了,活动更有实效了。
关注个别“难管的”学生。虽然分好了组,各组长也很负责任,但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还应当和组长一起,关注个别“难管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主动服从组长的管理,学会合作。在于老师的印象中,刘梅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小女孩非常要强,像男孩子的性格,分组之初就是不服气。为了让她能够对小组有认同感,于老师就让她去孙芳所在的小组做组长,替下孙芳。可两周下来,她说什么也不干了,说组长太难当了。体会了组长的辛苦之后,刘梅以后再也没给组长出过难题。还有的同学由于调皮捣蛋,没有组肯要他,于老师就先自己给他当一段时间的组长,再做同学和组长的思想工作,让他能感到小组的重要和温暖,这样的学生一般都能珍惜机会,主动配合组长的工作,积极学习。
对小组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可以借助组间的竞争激发小组内部的活力,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向上的士气。在学生眼里,于老师有一个“神秘”的本子,同学们相信,这个本子里记录着每个组每时每刻的好表现。可于老师却腼腆地说:“我哪里能够记下那么多?有时候我也会忘记,但是学生们比我清楚得多。”每天早上,于老师班的值日班长都会根据前一天在班里发言、提问等情况给每小组排名,每周的组长会上也会对每组的表现进行集体评议。于老师深知,这种所谓的“评比”只不过是激励学生的手段,所以,她常常私下里做工作,避免有的组老受批评、老得倒数第一,“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受打击也不行”。既然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喜欢新奇的小学生而言,评价方法的灵活、新颖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评价方法一定要常变”,于老师强调说。她常常根据学生的情绪和个别学生的表现,改变评价策略,通过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常处于兴奋状态。
44岁的于老师脸上时刻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这种笑容使我们相信,是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听于美霞老师上课,是天然去雕饰,是无法预约的精彩。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该怎样上课。她没有刻意的情景1导入,没有华丽的开场白,而是直接让学生把兴趣引向知识本身,激发的是内在的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对形式上的兴趣。有的是让人激情、原生态、扎扎实实、效果显著、学生投入、学生收益、深刻、有厚度,让人感到惊奇,感到喜悦,感到震撼。
听的第二节课是37岁的徐治兴老师上的一节初中作文课。在这节课上,让人感觉作文不是模模糊糊,特别是作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求明确,目标具体,学生也能根据目标批改作文,而不是凭感觉打个分。他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赋分的依据。开头怎样写,该得几分,过程怎么写,达到什么程度得几分,结尾怎么写,精彩句子有几个,该得多少分,非常明确。采用的方式也是小组合作,首先老师出题目,出要求,然后下组讨论,构思,接下来小组汇报作文构思,其他小组评价,再修改作文构思,然后是写作文,批阅组长当堂批阅,(全班有近20个批阅组长,)小组讨论批阅组长的批阅意见,再讨论。听了这节课,当时和赵老师讨论,这种模式拿到小学来倒很合适,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格式,所谓的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感到作文不再难写,很快掌握作文的诀窍。
我的感悟
近来的外出学习,我感触很多。扎实有效的会议越来越多,务实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浮躁的教育风气,似乎正在逐渐退却,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的真教育风气正在涌起,包括于美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陶继新的《教育先锋者档案》,于丹讲论语,前几天在和平小学召开的张店区校本研究工作研讨会,等等,这些都对我的震动很大,是对我十几年教学生涯的冲击,越发感觉自己教学理论的缺乏与无绪,课题研究的肤浅与盲目,教学管理的时效性质疑。看了这几节课,深感执教教师是那么幸福,那么得意,确实他们在以自己的学生为骄傲,他们对做教师的感觉该是多么的良好。
陈大伟老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写道,认为教师有两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一个是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追求,一个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占据我们职业生涯主要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是让我们充实生命的主要阵地,我们该从课堂上寻找幸福。
我们教师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课堂教学不幸福是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种,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教育创造的意义和乐趣,没有优异的教学成绩,没有管理学生的得心应手,我们教师的内心幸福体验怎么会出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动点脑子,想点办法,付出点精力,争取点成绩,让自己产生被认可的感觉,那样我们的体验肯定比发发牢骚、怨天尤人要好得多。
我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你的课到底能够给学生什么,能够给学生什么智力挑战,学生能得到什么,学生该得到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得到?这样的方法恰当吗?
近日,随县尚市镇中心小学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强力推进“361”本真课堂模式。
所谓“361” 课堂模式,指的是从课堂结构上三步六环一体,从学情调配上三优六平一辅,从变式练习上三提六基一展。这种课堂模式致力于追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回归“本真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独立思考的愉悦,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生成“以人为本、返璞归真”的快乐课堂,达到学生身心成长、智力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和谐统一。
第五篇: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人物小传】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从小熟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甘平淡而勤奋苦读,考上了扬州师范大学,以优秀毕业生的条件分配到省重点中学常熟市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对教育执着到“痴迷”的程度,人称“拼命三郎”。
1995年8月,他调任地处农村的常熟市莫城中学任副校长,两年后任校长。莫城中学原来是一所初中学校,近年才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从无到有是创新,也是挑战。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与全校师生一起,以创建江苏省重点中学为抓手,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带领莫城中学一班人,硬是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使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中学很快成为江苏省重点高中。
2006年他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硬件条件、师资与管理水平在当地的口碑都不错,但他觉得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世界一流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学生管一段,还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管一段,让学生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有现今的师资与生源,或许并不太难,但要真正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接受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炼为“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把国际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生命教育”理念,与全校教师一同探讨“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都能获得成功。“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改变了学校长期以来“同质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8月,全市高中段布局调整,他又抓住机遇,提出了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设想。在创建的那些日日夜夜,他经常半夜才回家,甚至有六七个晚上住在学校。在他“拼劲”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各项指标都达到了A级水平,创造了学校发展又一个新的平台!
在管理上他举重若轻,学校的每个人职责明确,工作井然有序。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永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的三尺讲台。担任校长以来,从未间断过教学,一直任教一个班的物理课,几乎所有的时间全泡在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不是听课就是与教师们一起聊教育理念侃教学方法。他引领教师们开展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自己带头上第一节生命课堂的展示课;他积极探索德育功能,践行“生活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校园生活德育、社会生活德育和家庭生活德育的体系;他组织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引领工程、优生群体培育工程,通过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个性化课程实验班,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舞台„„
“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是他的座右铭。在生命课堂的实践中,他的职业生命也迸射出青春的火花。
【人物档案】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全国外语特色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开展的“生命课堂”教改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是一位科研型校长,主持了“主体性教学研究”、“生命型教育组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近些年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生命课堂探索》等专著多部。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给予我一个启示:要使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科研之路,教育科研应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凭着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执着追求,我开始了教改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的质量。然而纵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僵化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无效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比比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常熟市莫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我随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试图改变那种“满堂灌”、“注入式”、“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启发式教学,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很难把“诱”自然地导向“思”,教师满堂灌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2000年我调到市教科室工作,这为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更宽的平台,我进行了大量课堂观察与调查,调查结果是:
1.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很满意占9.2%;较满意占26.8%;不满意占56.3%。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
(1)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主表达,占76.4%;
(2)老师讲课死板无趣,引不起兴趣,占53.1%;
(3)上课的内容难,压力大占7.9%。
2.学生课堂提问情况
(1)存在,大部分同学能主动提问,占12.5%;
(2)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多,占75.0%;
(3)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差的同学提问多,占0.8%;
(4)基本不存在,占11.7%。
3.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情况
(1)基本不讨论,学生习惯听教师习惯讲,占33.8%;
(2)有时讨论,但不频繁,占43.6%;
(3)经常讨论,但不够深入,占11.2%;
(4)经常讨论,学习效果很好,占11.4%。
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被动学,课堂低效。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课堂必须改革!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对现行教育弊端的系统反思,“三生”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同,三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的总称。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批判传统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教育的命题。在今天,生活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要为生活服务。我们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管理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以为,“三生”教育的核心应是生命教育,因为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发展,为人的健康、幸福、完整的生命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是当作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了对“生命课堂”的追求。
2006年,我从市教科室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工作,这为我的教改实践插上了翅膀。走进外国语学校,我就矢志要在这片沃土上进行“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力争早出成果。
一、研究我们的生命课堂
何谓生命课堂?叶澜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笔者的视野里,这是新时期第一篇以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重要文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生命课堂”的研究逐步增多。2003年王鉴老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发表的《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生命课堂”是相对“知识课堂”而言的,把“生命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模式。王鉴老师并没有对生命课堂下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他还在文章中提到“生命课堂”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04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的叶澜访谈录。叶澜老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的一种事业。”在访谈中,叶澜老师揭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同时论及了“教育学的人性假设”这一十分有意义的问题。2003年1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熊生贵老师等编著的《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一书,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案例来描述生命课堂。
综观国内外生命课堂的研究,业已作出许多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叶澜教授对生命课堂的精辟论述,更是为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我看来,当时对“生命课堂”的研究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更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试图从生命教育理念来揭示生命课堂的本质,自以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应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因此而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师生怎样生存着,更在于试图促进师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其价值趋向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幸福首先表现为一种心理体验,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把握过程,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方能使心与心敞开、融通。事实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体现教育的价值。
基于生命教育思想,我深入挖掘生命课堂内涵: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不仅有细胞、骨骼、系统,还有思想、精神和灵魂;不仅在适宜的环境下创造,还能在理念的引导下得到生命成长,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输血、造血和保健,还要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创新。要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同时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生命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场所。生命课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认识,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快乐的学,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活力所在。
生命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应构建怎样的实践模式?这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在研究中最下功夫的。我和教师们一起,反复实践探究,构建了生命课堂基本模式,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右上图表示。
“基本模式”清晰地呈现出以三个教学过程循环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信息传输结构,从而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是以螺旋型上升的规律性。
第一个循环系统是“激情互动”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使教学过程的基本动力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泼状态。该系统主要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教材、环境生命体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个循环系统是“诱思探究”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生命课堂有无生命活力,关键是有无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即“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导入认识、思维过程;通过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化、系统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循环是“成功体验”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理念、生命课堂实施的落脚点和归宿。该系统的信息输入端首先输入教师的创设机会并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训练,为学生获得成功提供机会;同时又受到由另一输入端输入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信息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上述两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促进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由输出端输出信息,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获得多元信息,经加工或再加工,调节该系统的矛盾运动,使之获得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此进程的多次出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使教师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这一“基本模式”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运行机制。
一是多向交流机制。该机制由以下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在心理上表现为“体验”。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动手做(操作与实验)、动眼看(观察)、动情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交谈、议论、讨论、辩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练习)。五官并用,都要大脑指挥,因而均贯穿着“动脑思”。这七个“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其实质是实现“多元化信息交流”,就是把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既最大限度地增大信息量,又提高信息的转化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二是诱思探究机制。该机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情意―思维―迁移”。完整地表达就是创设情境,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实质是“以诱达思”,“促进创新”。三个层次要素中的迁移(运用)过程,实际上是再观察(探索)、再思维(研究)的过程。我们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向,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自我发展机制。该机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主”,在心理上表现为“内化”,本质是“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目标教学机制,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水平,分层次制定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内化为迫切需要的学习要求,开发内在潜能,使学生在主动要求下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通过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从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生命课堂有一定的模式,是指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时,其总的思路按照“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去安排,使学生在师生激情互动过程中观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加工思维,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成功。事实上,任何一种模式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使学生在生命课堂中提升生命质量,让课堂“活”起来,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飞扬。
当然,教学设计不应当是定型的、封闭的,一定要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形式化。我们之所以提“基本模式”,就是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这就是说,对于教学这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们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三个循环的因果层次性,但在具体运用时,又不忽视其交叉重叠性、灵活性。
二、实践我们的生命课堂
为了实践生命课堂,我坚持上课,并带头上示范课。在课堂上,我创造条件,努力使学生渴望着走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我教物理学科,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他们常常在我说第一句话时,就希望判断出老师的下一句话该是什么,课堂上争先恐后,往往会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方式,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猜想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再进一步,瞻前顾后,需要建立什么概念,并试着下定义。由于历尽思考的过程,熟知探索之路上的坎坎坷坷,记忆必然深刻久远,甚至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质量便得以不断提升。
那么,我做什么呢?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相机点拨。这样上课,比我自己潇洒的一言堂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效和长进却要大出许多。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传染,激情与才思飞扬,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吗?不要了,他们在踊跃向前惟恐落后的心态下,哪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倒是下课铃猛然打响时,许多学生会吓一跳,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过完上课的“瘾”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010年我展示了两堂示范课,第一堂课上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这也是学校推进生命课堂活动的第一课,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赢得了全班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第二堂课是在苏州市公开教学示范活动中到梁丰中学借班所上的“失重和超重”,同样得到了听课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在全校全面推进生命课堂,我和教师们朝夕相处,共同探索,通过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内化“生命课堂”教学理念,通过研究课、观摩课的示范研讨,不断推进“生命课堂”教改进程。我们采取了三大行动,倾力打造生命课堂。
行动一: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学校大力倡导:“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改善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并制订了《打造生命课堂实施方案》,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研究课;第二阶段全面展开,全体教师参与;第三阶段形成特色,各教研组初步形成各自教学模式,有一批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学校建立了生命课堂共同体,明确各自责任:学校责任主要是确定方向,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引发激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主导引领,实践探索,关注培养,体现价值,具体要求是牢固确立“生命课堂”的理念及教学要领,改进课堂教学,建立高效课堂,探索“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学生的责任是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全心投入,效益期待。家长的责任是将关注期待转化为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职责。
行动二:开展生命课堂大练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过好三关,第一关是建立理念,掌握要领,第二关是上好达标课,第三关是上好研究与展示课。为了有效地开展多元评课展示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听课指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互听互助,学科带头人每周要上研究课,教研组推荐示范课,学生推荐优质课,定期举行生命课堂示范课的交流展示。
行动三: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研究。学校确立每周三为“生命课堂”教学研究日,开展项目研究,举办学术沙龙,进行“生命课堂”教学思想研讨会和专题报告会,并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出版专刊、专著,制作光盘,积极加以推广。
学校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自2010年9月启动至12月结束,历时四个月。这4个月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生命课堂的教学研究热气腾腾。有83位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每人至少推出一堂公开课,共开出了120节,每周都有8至10位教师上示范课。与此同时听课老师也十分踊跃,不仅仅是核心组成员,往往是全备课组或全教研组共同参与,甚至是跨学科参加听课。这段时间,开课门类之广,开课人数之多,听课人数之众均创下学校历史之最,校园广告栏里滚动播出的开课公示和走廊里拿着凳子紧走快跑前往听课的老师们都成了外国语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次生命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投身教改实践,原来的一些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不再常见,单向的注入式和片面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遭到了彻底的摒弃。在这些示范观摩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如何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何引导探索张扬个性。语文组的乔异之和丁伟峰老师,数学组的苏晓春和王祖德老师,英语组的张英和孙海红老师,物理组的胡军权老师,化学组的赵春艳老师,生物组的许建东老师,政治组的余春红老师,历史组的杨建亚老师,地理组的林广田老师,体育组的谢黎生老师,音乐艺术组的胡嵘老师,信息技术组的金永明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备课细,上课活,善启发,巧诱导,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满阳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们上出了自己的特色,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听他们的课,常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在钱玉英副校长的化学课上,学生就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究踊跃发言,下课后,不少同学还围着钱校长热烈讨论。我询问了部分学生对刚才一堂课的意见,他们说:老师总是设计一些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或活动,让他们大胆参与,充分展示,质疑探索交流,这样的课很受大家的欢迎。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生命课堂成了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功的舞台。
总结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我们在五个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一要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三是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四是注重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五是要实施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三、感悟我们的生命课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讨论过校长角色是走向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问题,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校长不仅应该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参与日常的某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示范引领。校长如果不如此深入课堂,学校推进课改的情况怎样,课堂教学应做哪些变革,学校应提供哪些保障等等问题就无法寻求到很好的回答。只有迎战变化的课堂,运用在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才能够真正解释现象、批判曲解、捍卫真理。一把手进课堂,应该从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特有的师资、生源、教学传统、课堂特色,衍生出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的碰撞中,和教师建立起更多的话语渠道,发挥群体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营造读书治学、成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位研究型的校长,可以带动一个研究型的团队,造就一所研究型、学习型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必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质量,关注课堂,改进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长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校长不仅要走进课堂,更要研究课堂。
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多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我把一些思考,结合自己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点点滴滴写了下来,形成了《生命课堂探索》专著。全书贯穿着“生命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阐述生命教育、生命课堂的内涵及其实施生命课堂背景,阐述“生命课堂”生命体要素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生命体要素的相互关系,详细讨论了“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先前的诱思探究教学基础上丰富了内涵,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重点阐述了“生命课堂”的一大特征,生成性教学及其教学策略,再根据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生命课堂”的设计策略及操作模式,重在实证性研究,收到了积极的反响。
生命课堂实施近两年来,我们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也得到了改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高三外语教师张英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感悟:开始对学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做题上,所以整节课就忙着完成学案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去操练。随着对生命课堂的不断研究,逐渐领悟到学案的真正含义,学案的编写也由过去的一份题案转变成带有导学内容并且比较科学的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逐渐形成实现四种典型的教学目标为主学案设计模型,分别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随堂练习及课后复习的教学案,真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命课堂的实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高一学生戴凌澜说道:学校实施的生命课堂,让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与初中相比,我们课堂上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每个学生不仅有时间深入思考,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而且更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使自己的思维获得拓展。我们不用为成绩担心,因为我们围绕一个关键点能够挖掘得很深,这很好地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命课堂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近三年教师在各级教育比赛中获省级以上等级奖7人次,苏州市级奖16人次,县市级奖72人次,学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336人次,生命课堂市级以上展示活动6次,张文峰、李洪超老师获省物理、体育评优课一等奖。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等8个教研组已成为常熟市先进教研组,外语组、化学组成为常熟市学科教育研究基地,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43篇,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王铁军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他审视了我研究的生命课堂,评价说: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探索性试验中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正是生命课堂的理论基础。尤建中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认识很深刻,凸显生命教育这一关键词,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探索和打造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构建及生命教学改革,对兄弟学校的教学实践也具有借鉴价值。
教师与学生对生命课堂的深刻感悟,专家们对生命课堂的充分肯定,坚定了我对生命课堂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尽管目前有一些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还需要不懈地挖掘,但我坚信:生命课堂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施新课程的一条绿色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过去我在黑暗中探索,现在已经见到了光明,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片蓝天!
生命课堂,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