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

时间:2019-05-14 08: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

第一篇: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

浅谈如何建构小班化环境下的生命化课堂

[摘要]尊重生命,体现人性,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二期课改和“两纲”精神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生命化的课堂体现为对个人独特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尊重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建构小班化生命化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有效教学”理念成为一线教师共同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对“有效教学”的不断思考、研究的实践,关于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南的“生命课堂”渐成热点。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对课堂教学的解读更是给构建生命课堂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下面我就如何建构小班化环境下的生命化的课堂,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命化课堂的定义

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生命化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其价值取向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

二、建构生命化课堂的意义

1、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所以对当前教育来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是现代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新课程呼唤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解释:“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3、教育要发展,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和学生观,就必须强化“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行为研究。生命化课堂正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关爱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三、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还普遍存在。显然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倾向影响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也难以实现。为此,探索小班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研究,围绕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公平理论,教育价值理论,形成新型的教学观。教学论对于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双边性、发展性,最优化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1、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2、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

4、关注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 生命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

1、尊重学生的个性、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善待学生的差异。

2、尊重学生的选择,善待不合“师意”的学生。

3、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善待有抵触和不快情绪的学生。

4、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善待具有求异思维喜欢挑刺的学生。

四、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生命课堂

1、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生活的课堂

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应当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完美生活,在春风化雨中使情感得以真切的体验、人格得以升华,使师生的生命得以生成。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

案例:“小河是五颜六色的”

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要他的学生画一画小河,结果很多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画了同时也受到了表扬,却有一位学生受到了批评,因为他画的小河五颜六色的。回家以后他很伤心,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对他说:“你没有错,小河本没有颜色是无色的,但有着许多倒影的小河就是五颜六色的呀。”其实是这个教师不了解生活与自然,他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画家。

可也有老师做得很好: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识字3》“木马、滑梯、火车、山洞、转椅、荡船”,就创设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图介绍自己认识的游园项目,引出要学的词语。因为词语的出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所以对学生而言识字犹如在逛公园,兴味盎然。老师顺势一句“你最喜欢哪个游园项目,把你怎么玩的告诉大家,好吗?”这儿的“说一说”正好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求。教师欲给学生的语言训练已尽在其中,成为学生自我的生活表露。即使是到了最后的检查反馈阶段,教师仍让学生处于一种生活情境中。“刚才小朋友玩得很开心,还想玩更刺激的吗?先来试一试这边的„高空跳伞‟吧”。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把写有生字的“降落伞”贴在相应的“拼音垫子”上。“快,还有„室内寻宝‟等着我们呢!”教师预先将词语卡片贴在桌子下面,然后让学生找,找到的学生将自己寻到的“宝”读给大家听。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就因生活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2、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知识——生成的课堂

生命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也是辩证的,强调“预设”,应关注备课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实施集体备课时,在“求同”的同时,也应“存异”,即发挥并保持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我们关注“生成”,并非“脚踩西瓜皮”,随意发挥。必须围绕本学科的特性、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3、师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生态的课堂

人的生长不是无情感的发展,而是富有情感体验的成长,并在不断成长中形成着人格。生命化的教学过程正是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不断地体验着、升华着情感,促进双方的人格得以提升。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各自角度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获得了新知,而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与职业生活,其生命活力在此形式下皆得以充分的表现。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提升的过程。

作为同是生命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具有人的正常的情感体验,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不是无动于衷,总有一定的态度表现,或轻松、愉快,或发怒、愤恨,或震惊、恐惧,或爱慕、欢喜等。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由于机械、繁琐、僵硬的训练,使得师生的自然生命时常处于支离破碎的境地,缺少正常的感悟,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正常的人。

4、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

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和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流,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再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栖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文本对话中找到的可能是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一种悠远的情怀。他们会在有声有色有喜有忧的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往返,透过情感语言窥见精神家园的心灵世界;他们会从作家悲天悯人的精神世界中,从文人关切自然的情感空间里,寻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理性,或者自己甚感陌生或欲说不能、或“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自我;他们会与文人一起思考、探索,感受世事的纷繁与历史的凝重,体悟人生的况味和生命的精彩,从而共同承受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共同承担生命的脆弱和永恒。他们会在与文本乃至文本作家的平等对话中,感悟作者的感受,感悟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与情调,感受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借一双锐利的眼睛,借一个智慧的头颅,借一颗博大的爱心,共同建构和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

5、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生命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生命课堂的基本原则。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获得成长或发展的必然场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创造别人的精神生命,也应该是自我精神生命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体验和感受,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这样,学生在教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存智慧的召唤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在不断获得知识、技能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教学中,以及在感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丰富的体验、自我的满足与成长。

于是,生命化教学便促使师生通过共同的课堂活动的经历,在分享彼此的知识、方法;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提高彼此的智慧、修养,实现彼此的共识、共享与共进之下拓展了课堂,使师生双方皆生成出新我,生命皆得以满足并持久发展。

课例分析:《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基本意思以及文中几个角色以后。师:要是能够通过我们的表演把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演出来,那一定很有意思。那么,怎样才能演活这个故事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认真读一读课文,想象这些小动物是怎样做的,心里还会相些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表情?把自己要表演的动物的话读熟,揣摩他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师:那么,就按照你们大家讨论的去准备吧。学生各自读书,准备表演,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全班比赛,在表演中再次联系朗读,体会不同动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乐于表演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堂有表演的课学生不兴奋的,在表演之前的探究性的揣摩、朗读、想象、感悟是在学生特别投入的心里状况下进行的。而在合作性的表演中,实现了学生对课文的创造性的理解,更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五、小班化环境下的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

1、合作探究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合作探究策略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开展观察、实验、调查等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身边的生命现象、生活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2、开放整合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开放整合策略就是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学科教材里的内容,还应注重把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学科教学成为小学生提升生命的广阔天地。

例如:在上一年级《品德与社会》中《说说我自己》一课时,教师按照“自己找优点”——“同学眼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寻找到了自己长大的特征,正确认识自己,感受到父母、老师的爱,体会到成长的喜悦,建立成长的自信心。

3、自主发展策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服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

4、情景体验策略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情景体验就是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探究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从而获得理解并内化为行为。其一般流程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体验,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内化行为。

以二年级上册《母亲的恩情》一课为例,教者在课上适时提出“发挥想像,孟郊与母亲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呢?”再辅以多媒体人物的画面和伤感的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人物的言行和感受。

5、欣赏感悟策略

感悟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知识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织、选择和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的反复欣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悟生活的美,从而达到学生的净化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学《沉香救母》一课时就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帮助学生感受到了人类骨肉亲情的伟大。这样的文本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及时把握契机,因文而宜地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就一定能使学生体验尊重生命所带来的喜悦,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

随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正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实践经验告诉我:生命化课堂能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能养成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能为学生积累处世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因此在我们教师努力的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伪生命”课堂说不。总之,让我们走出荒漠的、无人本化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实践生命化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感悟生命的真谛,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四、精心设计《学案》,灵活应用模式 有效的课堂源于有效的积极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体作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习内容按照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索学习,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物理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老师帮助。在合作研讨过程中,鼓励小组内成员间、大组集体间,将学习结果交流展示,大胆质疑,相互补充,相互竞赛,直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点拨讲解要根据学情适时介入,当好导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已学懂的坚决不讲,无论怎样也学不懂的坚决不讲,确保课堂实现精讲、精炼、精评、堂堂清的教学佳境。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教育以“培养人”作为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此理应关注“人”

以及其本质性的要素,即人的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所以说生命既是教育的逻

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关注,美国、西欧的国家、澳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生命

教育。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的建设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并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

育年”。同时,香港、澳门地区也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我们大陆的生命教育工作起

步较晚,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方

案》,以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2004年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中

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着力于推广生命教育。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的今天,生命教育受到如此的关注?本文着重于考察生命教育的现

状,寻找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形势利用新课程的理念

作指导,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

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因意外丧生的孩子就有四五十万,占这个年龄阶段总死亡人

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11倍。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百人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

自杀现象已成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据资料统计,自杀已成为

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在对对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最新

调查表明:有5.8%的人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而他们的父母却一无

所知。且看以下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报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为我们进一步地寻求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给出一些启示。

2000年7月,广东省顺德市一名初三的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上吊死亡。

同年8月吉林的一名女生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卧轨身亡。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的14岁中学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一次,而不是老

师所说的四次,选择了自杀以示反抗。

相隔几日后,新疆一中学四名女生因期中考试排名在后,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

约共同服毒自杀,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

二、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到:当学生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根本无力接受挫折,不会理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而家庭、学校也不能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给出

有力的保护。因此可以说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现象既有学校又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既有课程、课堂教学又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又有中华传统教育方式的原因。那么

什么是生命教育?我们将从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从而找出生命缺失的原

因。

1.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还没有达到一致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点进行

定义的:第一,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其认为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

发展的原则,开发学生的生命浅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完整、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人。第二,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有

价值性的活动,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关注生命,认识

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第三,侧重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即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等。(近

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P14)

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的教

育,主要是关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培

养完整人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生命的价值,到他人、自然乃至社会的价值并涉及到生

死观的教育以及人生信仰的探讨等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价值,这正是生命教育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以此

作指导来领悟、实施生命教育,才能将生命教育做到实处。由此,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

涵为“

首先,生命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和教师。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

程。学生作为学习者,不断地从教师那里汲取知识、思想及精神的精华,同时其学习的过程

还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作为传授者,通

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同时其作为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其生命不断成长,逐步完善的过

程。新课程倡导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成长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不再

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园丁”了,学生也非只是等着被塑造的“花草”了。因此,生命教育应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

也在不断地加快,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的一方面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另

一方面是升重点、考大学的压力。这时的学生既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调节学习的压力,又

需要家长、教师与之交流、谈心以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疏通心理障碍。只有这样中学生才

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现在的学校只关注教师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也

只是向成绩看齐,使得教学只重知识轻能力。这种应试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

观的培养,没有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其也需要与教师、家长的交流,学生在这里被当作

“工具”、“学习的机器”,而恰恰没有被当作活生生的人。结果是使学生在“为何而生”的问题上不解,当遇到挫折、困难时便轻易地放弃生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生的需求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最后,生命教育的方式应适应学生生命的阶段特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

进行施教,进行个性化地教学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每一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阶

段,且每一阶段都有着独具特色。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因此教师应注重

学校显形、隐性因素的综合渗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认知、体验、励志、实践的目标。

2.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生命教育缺少社会系统的支持。这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撑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配合等等。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我国台湾和香港的生命教育到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起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这一些生命教育的发展均离不开国家

政府政策的支撑。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联合倡导下才能

顺利铺开并逐步形成完整体系。

其次,生命教育缺少学校教育的落实。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由于传统的教育只是片面

地追求学校升学率,综合活动课要么被学科所侵占,要么被取消。从课程的实施上来看,学

科课程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可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只能把有限的课堂用于知识的灌输、训练。这样生命教育完全失去了存在的载体。

第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缺乏。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往往在实践教育目的中处于关

键性的因素。从以上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和感情的情况,还存在着体罚学生、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教师本应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可是这一些不尊重学生生命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无以弥补的伤害,而且给其他同学心理也带来了不可消除的阴影和心理障碍。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生命教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是关键的一环,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生命教育是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的必要途径之一。生命意义的缺失正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因此,从新的角度确定课程教学的理念,实现课程教学生命意义的回归就成为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新课程向生命意义的回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课程提倡全面性和个性化。新课程在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才能给予学生完整的人生。个性的完善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情感体悟,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识,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贫乏单调的情感体验只能带来不完整的人生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情感的因素,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个体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新课程的内容应体现了生命的现实性和阶段性。生命的现实性即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最贴切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生活的热情,从而热爱个人生命,乃至其他生命,才能让学生体会出生命之伟大,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对于中小学生,重视激发他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转引多维度下的生命教育)台湾地区目前在中小学所进行的生命教育,已有相当的系统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上也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值得大陆教育界借鉴。例如其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这一些教学内容以及相应教学活动的展开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他们人格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新课程的实施上强调生命化的教育。新课程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的智慧,遵循学生的天性,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提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现的教学,使教学触及生命的灵魂。新课程所倡导的认知、体验、励志、实践这四种教学方法与生命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感悟、反思、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课程的评价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成性。新课程确立了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为生命的健康成长构建了良好的环境。总之,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及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保障机制。

四、在新课程师职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新课改的走向。”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8.生命教育是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是教师的生命素养,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生命教育意识和提高生命教育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具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敬业精神,即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即研究学生,研究其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只有在新课改的背景中,不断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生命教育素养和质量,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

总之,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提高生命质量为本质的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奉献爱心,完善自我,它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管。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意识到自我生命的丰富性、多彩性,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孩子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也意义。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清泉学校肖世洪

一. 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 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

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 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这时的授课老师更像一位牧羊人。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中,学生们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异化为教师的精彩表演。再也不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师生共同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规定方向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

慧和谐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更能体现教育对不同特性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认可、理解与尊重。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下载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建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建构(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建构 辉县市常村镇中心学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课程理念下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建构》。口语交......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来,我们的教学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北海中学洪文锋内容简介: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应对,德育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成新课程标准的支撑点,新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也是培养数学家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李平军单位:重庆室璧山来凤中学校 1.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以《边城》为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