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8: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

摘 要

传统武术萌生于中国古代的生产劳动,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易学、中医学、兵法学、养生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建国后,为了组织比赛和实现武术向世界的发展,国家组织武术专家、学者,编排出竞技武术套路,然而,随着竞技武术向“高、难、美、新”发展的方向,过多的汲取了戏曲、杂技等的成分,虽然,其加快了武术的国际化,但是却限制了人们对武术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武术的广泛普及与推广。对传统武术而言,由于武术运动的政策使然,在竞技武术不段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传统武术却停滞不前,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国家曾于1983年至1986年期间,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开展了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可是,在这次工作中所挖掘、整理出来的资料,如今,大都束之高阁,没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文章通过对众多相关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对传统武术的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传统武术的价值,了解其发展现状,为传统武术的规范和产业化发展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 发展; 竞技武术; 产业化; 和谐

Ⅰ、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bstract:Traditional martial art originated from people’ work in daily life or product in ancient China.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easure of china,it wa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onventinal culture dating back to five thousandyears.It developed with Chinese traditonal philosophy,medicine,strategy,regimen,just to new a few.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a,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ce odered the experts and studious to rearrange the ways of the martial art.However,the martial art adopted the components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and acrobatics so much that the common people were unable to take part in this activity.Because it was too “high,difficult,beautiful and novel ” to catch with,which quicken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martial art but did harm to the popularity of it.During the 1983 to the 1986,eight thousand lovers and experts of martial art had taken action in saving the culture of martial art but it was useless.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 was limite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karate and yog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value of the martial art according to gathering,consulting and arranging the plenty of materials.Examining the actuality of the martial art,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plans so as to impul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Key words : traditional martial art;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Ⅱ、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前 言………………………………………………………………………………… 1 1 传统武术的概念、价值与现状概述………………………………………………1 1.1 传统武术的概念…………………………………………………………………1 1.2 传统武术的价值…………………………………………………………………2 1.3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4 2 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 4 2.1 传统武术扎根学校的研究………………………………………………………4 2.2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设想…………………………………………………………5 2.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的构思…………………………………………7 3 结束语………………………………………………………………………………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前言: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是汲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产物,以其独特的人体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创造她的人们。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在冷兵器时代,它是军事战争和个人自卫的有效手段,在民国时期,它是国家自强、民族奋起的有里展现。然而,在现代社会,它却被忽视了,虽然在建国初期经过一才大规模的挖掘、整理,之后却被束之高阁,处与无人整理、无人研究的尴尬境地。本文通过对传统武术相关资料的收集、查阅和整理,根据逻辑分析的结果,通过文献资料的验证,对传统武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探讨其价值,了解其发展现状。在与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的研究比较,探询传统武术发展的战略模式。传统武术的概念、价值与现状概述

1.1传统武术的概念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术萌芽于古代先民的狩猎活动,形成于战火连绵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以后的历代的更迭中,茁壮成长,不断完善,集大成于明清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竞技武术的出现,固有的武术便成了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一词引用以来,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本人收集的有以下几种。1.1.1 传统武术主要是指旧中国以前的我国武术。

1.1.2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为主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竞技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传统体育活动方式。

1.1.3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民间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的东西,今天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传统艺术练习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收藏,它的价值在于保持原来的面目不变。

1.1.4 传统武术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武术各个流派的技术总称。

1.1.5中国传统武术寓理精深,源远流长,是我过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发展并总结创编而成,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1.1.6 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

1.1.7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滋润下,以技击功防动作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功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合。

在上述的几中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有片面感,例如,看第一种说法,他只是从时间上界定,显然模糊。而第二种说法却忽视了古代军事武术,古代的军事武术与传统武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能严格区分,且古代武术的主要功能不是体育。第七种说法比较客观确切,但其内涵与外延应进一步深化、全面。综上所述,传统武术的概念理应定义为: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民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功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功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

1.2 传统武术的价值

1.2.1 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

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武术与生俱来的。从武术的本质属性看,武术教育可以培养保家卫国的武勇人才;由于武术融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和儒、释、道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所以,习武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的传统哲学等多种传统文化,从而开发人的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同时受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舍己从人等武德内容的影响,还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正义感,扶弱济贫和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对修炼者人格的塑造、构筑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武术的套路歌诀、动作名称和武术谚语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具有诗一样深远的意境,还具有优美的文学韵律。

1.2.2 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

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传统武术最直接的价值,也正是其绵延数千年的根本动力。、1.2.3 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体系极其庞大,拳种流派纷呈,套路繁多各异,功法各种各样,运动形式或快或慢,或快慢相间,或刚或柔,或刚柔相济,或动或静,或动静结合,不同年龄、不同人群都能从传统武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拳种、运动套路、功法练习等。在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日益喧嚣,生活节奏迅速加快的今天,沉重的社会压力、环境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在不停侵蚀着忙于奔波的人们的健康,所以说,健身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传统武术的练习,更容易缓解各种压力,静心明智,恢复体力,增进健康。

1.2.4 传统武术的修心价值

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不但侵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在慢慢腐蚀着人们的心理健康。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文明下,多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形成的,讲究“中庸”、“无为”、“处雌”、“守柔”等。通过练习,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淡泊名志,培养宁静致远的情怀。1.2.5 传统武术的医疗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在成长过程中,与传统中医、导引、吐纳产生了交叉,从而使传统武术具有了治疗疾病的功能。在一些拳术如“太极”、“八卦”、“形意”等,以及各种功法如桩功、动功、静功、禅定等的练习中,通过意念导引,呼吸配合等,可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据研究表明,八卦掌泥步、摆扣步的练习,通过对足部反射区和经络的按摩,对人们的内脏疾病、腿部关节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的医疗作用和价值将会不断被发现。1.2.6传统武术的养生价值

导引、吐纳之术是中国源源流长的健身之术、养生之术。当传统武术和导引、吐纳结合之后,传统武术也就产生了延年益寿的养生功能。如: 太极拳把武术的手、眼、身法、步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内外求整的拳术,具有极强的健身养生功效。、1.3 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武术运动获得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原国家体委颁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指导下,查明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之多,编写出651万字的拳械录、录制整理的录像资料长达394.5h,482种人物资料,古兵器392件,列人国家珍贵历史文物的达29件。全国性武术比赛均有其它拳术和器械即传统武术套路的比赛,多次举办过全国武术观察交流大会,民间武艺邀请赛,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校武术邀请赛,各地还有定期举办的武术节、武术年会等各种传统武术比赛和邀请赛等,在浙江台州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有来自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中国郑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则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向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抓住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机遇,武术运动正努力申请成为年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为适应奥运会难美类竞技体育项群的竞技要求,武术套路的竞赛进行了本质性的改革,即在保持组成武术套路动作的本质特征踢、打、摔、拿的基础上,加大了“ 高、难、新、美”的创新,难度动作已趋规范,使竞赛已趋合理,在这种氛围下,武术却在套路开始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此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为了在竞技场争分夺牌,竞技武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武术却在渐趋淡化,而且在加上跆拳道、瑜伽、空手道等舶来运动项目涌入中国,传统武术在我国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该现象应引起武术管理层和广大武术工作者的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发展他,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个良好的时机,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合理综合创新传统武术,提出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

2.1 传统武术扎根学校的研究

2.1.1 传统武术扎根高等本科院校体育院系

传统武术的普及、传播,首先要立足与全国各体育院系的武术专修学生,就拿湖南省来说,湖南总共有26所大学,其中就有将近65%的学校设了体育系,大概每个学校的体育系有800名左右的学生,而其中就有1/5左右的学生是学习、武术专业的,这些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是体育教师,如果把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项目,作为教学必修内容,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他们毕业后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工作中,去普及传播和交流传统武术。

2.1.2 传统武术扎根中小学

传统武术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在学校开展,全国现有2.2亿中小学生占全国人口13亿的17%,其中小学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中学生每周2节,如果适当的把传统武术作为体育课的学习内容,也是普及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武术教材上的选择上,可以找一些有代表性、适用的、易于掌握的、便于记忆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在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中积极开展武术运动,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武术表演,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学生中形成一个学武术、爱武术、练武术的良好气氛,从而提高他们的武术水平。在传统武术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讲解套路中有功防技击含义的动作,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感受武术身后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技击用法,加深对功防技击含义的理解。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也可以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在是单调的口令,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在旁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也可以无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正是实施传统武术教育的一个良好机会。传统武术扎根学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上级部门、学校领导、教师等一起为此做出长起不懈的努力。

2.2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设想

传统武术近几年的发展不容乐观,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好利用好现阶段的大好时机寻找自我发展的出路,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将传统武术推向市场,形成传统武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全国武术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2.2.1 统武术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2.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这种特殊消费品的一个行业,而体育产业化就是把体育纳入生产领域,有意识地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来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传统武术产业化就是以产业运作方式来发展传统武术,以提高传统武术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使传统武术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使传统武术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2.1.2中国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它涵容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武术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我们开发传统武术产业,就必须抓住其本质、的特性,以传统武术最本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优势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并遵循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更好地发展传统武术产业。2.2.2传统武术产业化的现状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由于受民族特性的影响,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表演、比赛项目,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无组织的、无专业性领导和规划的发展状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民间武艺精粹邀请赛、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大赛、“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等传统武术竞赛逐步兴办起来,此外,还有定期举办的武术节、武术年会等各种传统武术比赛、邀请赛等,1999年5月20日在浙江台州举办了首届国际传统武术绝技大赛;2004年10月16日在河南郑州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但是在这些比赛中只有少数的个体从事着相关产业,且其规模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远不能适应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传统武术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无法形成与体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加上武术工作者对品牌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也没有让传统武术这块金字招牌发展它应有的价值,没有利用品牌效应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就使传统武术的无形资产白白浪费。2.2.3 武术产业化的建议与策略 2.2.3.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中国武术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立于世界优秀体育产业之林,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发展创新传统武术项目,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规模传统武术项目虽说历史悠久,底蕴较深,但我们仍要做进一步的努力来进行综合、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对其较流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和交流来宣传和加强传统武术的影响力,并可对部分项目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科学和健身的原理,更加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2.2.3.2 加强政府的挟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传统武术市场

传统武术产业起点不高,形式单一,传统武术专业本身又是一项耗资性产业,暂时性资金不足等问题都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挟持、引导并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投资,投资方面主要是加强场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赛事交流活动基地,并要借助政府力量和物资来规划发展传统武术的市场,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体系。、2.2.3.3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传统武术产业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推进传统武术产业化进程和产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进行的,对于具备经济、法律、管理、营销、公关、中介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没有被列为培养目标,武术市场缺乏既懂武术又懂市场,又具备人格魅力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缺乏对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武术的相关科研活动,加快传统武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的体育院系应与经济管理学院相结合,共同培养传统武术的经营管理人才。

2.2.3.4 加强与媒体合作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是现阶段扩大武术产业市场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与媒体的合作,最直接的收益是获得电视转播权的销售,其次是通过其广泛传播扩大其相关产品的影响。同时媒体系统能在武术产业经营活动中不断提供各种信息、情报和资料,沟通各方面服务,增加武术产业的经营活动完善传统武术产业的运作机制体制和运行机制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还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特别是传统武术产业化的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尚未从直接办体育产业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产业运行机制也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特别是产业投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缺乏产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扩张能力。在加入WTO后,体育产业特别是传统武术的产业经营要发展壮大,抢占国内国际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视。

2.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的构思

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的发展基础。竞技武术的发展离开传统武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应该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健康地发展。2.3.1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武术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由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在民间传统武术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二是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也表现出较大的结构内容差异。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而竞技武术则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重新提炼组合,硬性分为套路和散打两大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体育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基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至上,在竞技武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却自生自灭,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中国武术原有的诸多文化精神和内容在竞技武术这一系统中无法体现,竞技武术的单一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以致当代中国武术面临着日益步入越发狭窄的小胡同的窘境。这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许多关注中国武术历史命运的有识之士也呼吁“向传统武术回归,以寻回失落的文化家园。2.3.2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各自的定位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各自的定位至关重要,只有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目的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和谐发展。传统武术的定位应该是以自娱性、群众性、文化性、自卫性等为主!可利用自身项目种类繁多,技术风格独特,功能齐全多样等特点,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观摩交流赛、优秀功法大赛,名拳高手邀请赛。在民间有影响的拳种如山东螳螂拳、山西形意拳、陕西翻子拳、辽宁通臂拳、河北八极拳等,在大面积普及的同时,为竞技武术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武术挖掘成果的继承、推广与发展开辟了战场。竞技武术则需要根据竞技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来不断的调整、改革、充实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在未来的亚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甚至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武术赛场上争金夺银。2.3.3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互补、共发展将创建中国武术的辉煌未来

目前,竞技武术已开展了套路、散打、推手等项目。但竞技武术不是武术运动的全部,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孕育而生的,并形成一套独立的竞赛体系,竞技武术已经属于世界竞技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最终目标是代表竞技体育最高规格的奥运会。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基础,是根。竞技武术脱离了传统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是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识。中国武术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发展竞技武术,同时又要大力弘扬传统武术。中国武术在21 世纪将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和谐统一的发展。如果中国武术在2008 年能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那么竞技武术将给世界体育添加绚丽色彩,而拳种多样、技法丰富、具有修身养性功能等诸多特点的传统武术势必也将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但是,在发展传统武术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的缓急!还应理解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的差异。当然,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统一发展,并不是说今后传统武术的工作就是一味配合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在配合竞技武术的同时,可以吸取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华武术必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运动形式,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结束语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许多功能,如技击、健身、教育、经济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受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等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容乐观,亟需人民加以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时代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掀起全民传统武术学习浪潮,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促进传统武术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参考文献:

[1] 颜辉萍.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J].搏击.学术版,2005年3月第2卷第3期.[2] 刘逢翔.武术产业化的思考.[J].教育文化导刊.2003.10.[3] 王俊法.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关系.[J]搏击.学术版,2005年3月第2卷第3期.[4] 黄红天.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看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6月第3卷第6期.[5] 霍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7月第3卷第7期.[6] 易芳.论传统武术的产业化.[J].考试周刊,2007年第16期.[7] 李成银.试论传统武术文化的结构.[J].体育科学,1992.4.[8] 周伟良.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J].武林,2000.3.[9] 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2卷第2期.[10] 刘同为等.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8月第25卷第3期.、致 谢

本文通过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各位领导、老师、同学的大力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当中,指导教师刘吉珊老师对论文的开题,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深深感动着我,是我学习,工作的榜样。在此对刘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另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各位朋友,同学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

第二篇:如何推广传统武术

如何推广传统武术

武术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下可见于现代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下的瑰宝。“东亚病夫”的记忆还没有远去,曾经的耻辱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健康的国民才能创造健康强大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政治的复兴、经济的复兴,也是文化的复兴,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背景下 ,如何把我们独具特色的东方武技与文化发扬光大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少林寺为例,透过少林的兴衰来谈谈笔者对推广传统武术文化的看法。

一、少林寺大事记:

公元495年 北魏太和十九年

孝文帝为天竺僧跋陀在嵩山敕建少林寺,供给衣食。跋陀于寺西台建舍利塔,塔后建翻经堂。公元573年 北周建德二年

周武帝在太极殿召集群臣及僧、道,辩论三教先后。少林寺等行禅师出席。

公元577年 北周承光元年 周武帝下诏毁佛法,少林寺被废。公元580年 北周大象二年 周静帝下诏重兴佛道二教。少林寺复立,更名陟岵寺。置慧远、洪遵等一百二十人为菩萨僧。七月十八日,慧光弟子法上圆寂,有《增一数法》、《佛性论》、《大乘义章》等行世。

公元580年 隋开皇元年 恢复少林寺名。

公元581-600年 隋开皇中

隋文帝诏赐少林寺柏谷坞地一百顷。

公元621年 唐武德四年

四月廿七日,少林寺上座善护等十三僧,联合伪州司马赵孝宰等翻州城,执郑王王世充侄王仁则归唐有功。三日后,秦王李世民派员至寺颁赏。公元845年 唐会昌五年 武宗下诏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公元954-959年 后周显德中 少林寺被废。

公元1102年 北宋崇宁元年

皇帝下制,天下每州择一寺更为禅寺。

公元1218年 元定宗三年

福裕为都僧省总统,收回佛寺237处。

公元1260年 元中统元年

福裕荣膺“光宗正法大禅师”,任大都大万寿寺住持,计十四年。其间分建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五少林。

明朝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作战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

公元1704年 清康熙四十三年

清圣祖御书“宝树芳莲”及“少林寺”匾额,赐少林寺。

公元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

清世宗御批重修少林寺,整顿少林寺门头。干隆初年,由河东总督、河南巡抚王士俊主持重修少林寺,费银九千两。公元1911-1920年 中华民国初年

世局**,土匪蜂起,少林寺成立保卫团,当家和尚恒林任团长。

公元1928年 中华民国十七年

农历三月十五日,国民军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钟鼓楼、藏经楼及所藏之大藏经、《少林寺志》木版、北朝石刻造像碑等皆毁。公元1963年6月20日

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少林寺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83年

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二、历史的启示

1、政治支持

少林寺自公元495年修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在朝代的交替更迭中,有过盛极一时的荣誉,也有过毁寺逐僧的潦倒。但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少林寺的盛衰荣辱始终与政府的宗教政策息息相关。北魏以下,历朝对少林寺都采取扶持政策。虽然有几位皇帝曾下令毁寺逐僧,但时间较短且是乱世,天下安定之后都恢复了一贯的扶持政策。因此,少林功夫才得以一脉相承,传承至今。

观照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也将走上这条路。在中国,任何事都不能脱离政治,任何事都与政治有关,政治才是王道。在政治面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中国传统,是中国特色,更是中国国情。所以传统武术的推广必须要得到政府的关注、扶持,而如今之所以武术不兴,很大一部分不能不说是政府关注不够、放任其自生自灭的结果。

2、经济来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少林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同样少不了历代主持的努力经营。隋朝时,隋文帝诏赐少林寺柏谷坞地一百顷,少林寺开始拥有自己的产业。唐、明两朝,少林寺因受朝廷征召多次参与官方作战活动,建功封赏,产业陆续增多。这就保证了少林寺的经济来源,即使在乱世,少林寺也能自给自足。对比今天的习武之人,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就没有解决。大部分武者的职业不是在学校做教练,就是自己开馆授“徒”,收入、职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武术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有职业棋手,武术没有国家发薪的职业武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在追求低投资、高回报的现代人眼中,习武是一项投资长、回报低的活动。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深入人心,武术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了。武术的推广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江湖切磋—大家意识上承认—学徒慕名拜师的方式,推进武术的商业化、市场化,并制定与之相配的统一的规则制度,将武术包装成商品推向市场。

3、武术自身问题

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众多门派。各门派之间的武功彼此封闭,其传承都是以师徒的形式。到今天,大大小小的门派、形形色色的功夫林林总总,虽然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但不能有效地把这些门派组织起来。武术要想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将各门派团结起来,整理出系统的、完整的武术理论,制定统一的比赛规则、武术等级标准、门徒行为规范,加强武德教育,注重武术礼仪。

三、结语 不论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武者本身,都应该为传统武学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中国武术要走进民间,走向世界,变成国际熟知的文化,需要我们大力推广和宣传。

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希望看到武术像端午节一样被外国人窃取,而要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让这样的文化扎根在国内每一个人的心中,了解学习武术不是为了纷争打斗,而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为了捍卫我们传统的武学文化,甚至是为了在中泰之战上打败目中无人的泰拳王,为中国武术正名。

第三篇:传统武术文化讲稿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讲稿

一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讲古代)1.武术文化发展史回顾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 远古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出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敢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这种原始社会形成的勇猛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1.2 先秦到汉唐发展阶段

从时间上看,先秦到汉唐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得到交流。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情形。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二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 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形成。

1.3 宋元明清成熟阶段

宋代,民间武术界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载:“臣闻军器二十有六,武艺一十有八”。另外,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还出现了武术套路,武术流派,并且武术除了技击外,表演性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2.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2.1武德—武术文化核心

中国武术文化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形态是各门派必守的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德有七:禁暴、践兵、保大、走坊、安民、和众和来财。《春秋谷粱传》中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武技书》、《太极拳谱跋》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武术界与民俗中将不讲武德的视为可恶者,并极力赞扬德高望重的武林高手。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清代韩慕侠、程延华、张占魁、孙福全等人均被世人视为武德的楷模。在武术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

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中国武师授徒的常用语。“礼”,在中国含义颇丰,其中之一是泛指古代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这里把德与礼连在一起,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当今讲武德修养要以礼为先,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

自古中国武林推崇“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的格言,几乎各个流派开宗明义都要讲明武德。这同中国是个重伦理的国家,以至有的学者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重德还有它自身的特殊需要。纵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武术是以人与自然搏斗,同敌对双方作战的行为密不可分,动起手来就要打败对手,制服对手,甚至杀死对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虽然系文学创作笔法,不无虚构夸张之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武术是具有杀伤力的。所以,习武者重视武德修养。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仍然需要发扬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爱国、正义、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地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2.2 中国武术文化与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等许许多多的分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论是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地理,还是宗教、伦理、艺术、中医学等等,我们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它们各自的理论根据。

2.2.1中国武术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背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又被引申为一对辨证对立的范畴,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万物都可用阴阳来进行划分,世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黄帝内经》对阴阳联系方式用“阴阳离合”来概括。“离”就是分离、排斥的意思;“合”就是结合吸引的意思,“阴阳离合”就是说阴阳之间是能分能合,既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吸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中的这种分和合,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构成中华武术极为丰富神奇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舟也。”这些阴阳离合的原理在中华武术中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虚实并举、刚柔相济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五行,是将宇宙间的事物属性归纳为五类和五类间关系状态的概括。五行学说概括了世界上一切事物行为的属性,把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方式概括为“互利”(相生)和“互害”(相克)两种关系。相生是表示事物间相互资助、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克是表示事物间相互斗争和相互控制的关系。五行学说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较大,它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构成了武术理论。形意拳的代表套路“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2.2.2 中国武术与道家学说

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老子从这个主体思想出发有一系列的发挥,如:“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对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作了精辟地论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2.2.3 中国武术与儒家学说

儒家“武备”之说推动了技击武术的发展。孔子一再强调“礼”维持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但远非言礼即定,仍需拳脚、刀枪做后盾,武术的本源正寓于争权夺利之中。所以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以后各朝代便把它列入“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

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第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中国武术具有重礼节、尽忠、尽孝的特点。孔子所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义”主要包括君臣之义和父子之义,君臣之义就是君主使用臣于要按礼节,臣子事奉君主应忠心,实一不二,父子之义就是要讲求“孝”。因此“孝”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第二,儒家主张要构已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第三,儒家哲学具有十分深厚的功利色彩,讲求积极入世的社会作用。另外,孔子认为人要立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孟子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武术伦理有极大的影响。翻开中国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武林豪杰,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体现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宁死不屈的精神。

2.2.4 中国武术与中医学 武术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传统医学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不少武术家同时又是中医学家、气功学家。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傅山,不光是博学多才,还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并擅长中医。在他的诗文和医学著作中关于打禅练功,以气功治病的记载屡见不鲜。可以说,中国民间的武术家几乎都懂得一些伤科医道,诸如推拿、按摩等。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二 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讲现代)1 冲突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1.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

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 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互补

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传统武术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2 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2.3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传统武术所认可和接受。冲突与互补的意义 3.1 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难以游离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3.2 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中频繁的内部与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由于文化新血液的注入和文化生存空间的扩大,其文化的发展时间也必然相对延长。

三 荆楚武术之地域特色(主讲)1.1灿烂的历史源流

据专家考证,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江汉地区广大河谷原野上,遍布着类似屈家岭文化的氏族部落。这些远古人类生活过的文化遗址,蕴涵着荆楚武术的源头。商朝末年,楚部族的首领鬻熊投靠周文王,被其册封为子爵,“居丹阳”(今河南淅川丹淅之汇下王冈附近),在商县一带建立了楚国,此时的楚国人口稀少,土地狭小。这时楚国的疆域,虽比起在商县时要略大一些,但范围还小,方圆也不过三百来里。西周后期,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势力也逐渐增强,并多次遭到周朝的征讨,被逼之下南渡汉水入雎山,后将雎山改名为荆山,以荆山、武当山和汉水为天险与周相抗衡。周夷王的时候,“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接着,熊渠继续南下,灭了聃国。这时楚国已在江汉之间占据了广大的地盘,以荆山为中心,西到今南河上游的尼叉河和神农架林区;西南边境到巫峡东段和香溪流域了;东面则达漳河以东和蛮河流域的分水线上;南面则濒临长江,另外,楚又沿江东下在今武昌至湖口一带建立了鄂、越章等移民基地。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楚国乘势兴起。楚武王熊通在春秋初年“始开濮地而有之”,又灭掉了在沮水下游的权国,北灭飂国,又伐鄾、邓、勋等国,并汉水诸国,楚人威达黄河南岸,并淮水流域诸国。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后,再度向北扩张。楚国中衰,为吴王阖闾所败。后来,楚国为了复仇,拔除近邻的敌国隐患。春秋中期以后,楚国曾不断向古云贵高原拓展。古云贵地区在荆楚政治经济影响下,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古云贵地区也促进了荆楚的繁荣。此时的楚国,比起西周末年的楚国,疆域增大了十倍左右,其疆域之大,成为春秋列 国之首。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不断积累狩猎和实战中的格斗经验,从而逐步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形成。

1.2 独特的文化特色

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它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从楚文化形成之时起,华夏文化就分成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楚文化的主源是祝融部落文化,干流是华夏文化,支流是南方蛮夷文化(荆蛮、巴、越、淮夷等等)。

楚人有重军崇武的习俗。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尚武的精神是楚君、大臣乃至士庶百姓的共同信仰。楚人这种尚武的民族精神是荆楚武术发展的基础。荆楚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的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

楚舞是楚国风俗重要内容之一,是伴随着楚族形成而产生的。舞就是手持武器,在乐曲伴奏下操作演练,也是一种军体训练,秦汉以来,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转型而融入汉文化中。

1.3坚毅的生命力量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从远古至西周是荆楚武术的形成时期;元代在湖北推行禁武,但是民间秘密习武尚存,它的功能开始由征战转向民间;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器,在乐曲伴奏下操作演练,也是一种军体训练,也是练武的方式。楚舞“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兼容生长后来居上的多元艺术形式。据《汉武故事》记载,楚人创造了一种名为“角抵”的武嬉项目,这是现代中国摔跤和日本相扑的前身。

秦汉以来,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虽然转型而融入汉文化中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流风余韵却从未消歇。楚文化还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国,对古代中国周边诸国和近代西方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如果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无疑是抛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丧失了独立性。

1.3 坚毅的生命力量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对抗运动、功法运动等。荆楚武术指起源于或主要流传于荆楚大地的武术,有武当派拳术、湖北地方拳种以及一些稀有拳种。

从远古至西周是荆楚武术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生产劳动和狩猎工具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促成了武术的形成。春秋战国是荆楚武术 发展的勃兴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激烈,楚人继承并应用了源于远古的荆楚武术,使其得到更加严酷的实战考验和突飞猛进的发展。这阶段荆楚武术发展有四个重要标志。其一,突出地体现在先进的楚国青铜兵器上。其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武术英才,如发明弩机的琴氏,弯弓射石,没入金饮羽的熊渠,有百步穿杨之功的养由基、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相剑专家风胡子、辅助变法强兵的吴起等。其三,楚国武术理论的形成,如弓弩射术理论和剑技理论。其四,导引养生术已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流传。在先秦诸子和屈原等的著作中均有论述。秦代,荆楚民众盛行的角抵牛博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搏之喜,即扑也。两汉时期,荆楚武术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西汉王朝由于匈奴连年用兵,需要大量武士,将军李广将兵五千,多为荆楚剑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代,但由于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使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交流和飞跃,荆楚武术就是其中发展较快的事物之一。这一阶段由于军事征战激烈,出现许多身怀武技的猛将,如魏将李通是湖北武昌人,习珍、廖化、杨仪是襄阳人,马 谡、向宠是宜城人。唐宋时期是荆楚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用武之道,并建立了一套训练制度。唐代自879年起,开始在湖北设立团练。唐代武后时期,武举制开始在湖北推行,著名将领冯行袭就是由武举出身的湖北人。宋代继续兴武举,置义勇,也推动了竟出武术的发展。金兵入侵后,岳家拳在抗金斗争中诞生,并植根于黄梅、广济、蕲春一带。武当内家拳也在宋代形成。元代在湖北推行禁武,但是民间秘密习武尚存,且民多剽悍,武技不凡,元末起义军著名领袖中有不少是湖北人。如徐寿辉是罗田人,陈友谅是沔阳人,明玉珍是随州人。明朝由于边患频繁,“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对士卒加以训练,为了操练兵马,教习武艺,朝廷还在各地设有一定规模的演武场所。据《湖北通志》的统计,明代湖北中武举人者454名,中武进士者92名。名人武将辈出对荆楚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朝荆楚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朝廷重武,荆楚武杰受到重用。1861年汉口开埠后,西方近代体育传到湖北,武术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它的功能开始由征战向民间传统体育转移。此后,在湖北的军队和学校体育活动中,武术项目与近代体育项目并存,在民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武术锻炼。

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荆楚武术的发展因为社会条件的变化有了不同的特色。武术活动进入国民体育运动行列,开始进行有组织的表演比赛,并建立了各层次武术组织,逐步形成武术教育体系。中华儿女寄希望于武术救国,称武术为“国术”。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崇尚武风,许多革命先驱都擅长武术,他们习武倡武,推动民间武术的发展,城乡拳场十分活跃。许多农村拳师到比较发达的城市授拳谋生,诸多拳种流派,如孔门、鱼门、严门、熊门等,因之向武汉汇集,加之北方拳师的南来,以武汉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成为各派武术 聚集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等大中城市及大片乡村的相继沦陷,更多的荆楚民众参与练武行列,同军警一起接受武术训练,直接参与抗日战争。民间武术同革命斗争相结合,又有了新的特点。民国 时期,湖北农村普遍有习武活动,农民爱好武术已成传统。农村武术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湖北农村的群众武术活动有明显特点,集中表现为一年两次的武术大聚会:一是农历正月半元宵节前的“打狮子”,即狮子舞。一是农历五月间的庙会、“单刀会”,也就是民间武术界通称的五月十三举行庙会、“单刀会”,进行武术演示活动。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武术事业也获得了新生,荆楚武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65年,古老的荆楚武术摆脱了千百年的封建束缚,朝向社会主义新时代迈进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66年—1976年这段时期,荆楚武术的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直到1972年,国家体委在济南举行了全国24个单位武术表演,湖北省只派去3人作为参观代表与会,尚无运动队可派。第三阶段为1977年至今。1977年开始,全国武术比赛走向正轨,湖北省体委于1978年组建省武术运动队。1981年6月湖北省武术协会成立。1982年12月5日—11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武术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制订了进一步加强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湖北省体委召开了全省武术工作会议,传达了国家体委文件和会议精神,根据湖北实际作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1983年7月,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成立,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经过普查整理,各地民间武术活动活跃起来。民间武术团体和武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武术活动内容多种多样,竞 赛项目有套路表演,也有散手、推手等。武术骨干阵容增强,武术专业著作增多,武术书刊出版喜人,武术的交流呈现好的势头,竞技武术水平明显提高,民间武术活动遍及城乡。总之,走过了数千年辉煌历程的荆楚武术,自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时期,它必将在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服务全人类。

1.4 厚实的武术蕴涵 1.4.1 拳种丰富

荆楚武术是由许多个不同拳种流派共同组成的一个武术大体系。体系内的不同拳种流派又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均有数百年多年历史。如岳家拳、洪门拳、孔门拳、鱼门拳、熊门拳、严门拳、水浒门拳、窄门拳、佛门拳、土家族武术、隐仙门、大字门、小字门、单弓门、向门、鄂西苗族拳等和武当武术及其各派拳种。

1.4.2 雄兵利器

楚国长期使用青铜兵器,后期逐渐使用铁兵器,它的武库是最庞大而且最先进的。论质材分为铁、铜、木、竹、皮等制品。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 ;铜兵器主要有剑、戈、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杆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论功能,可分为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两大类。进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1975 年冬,在楚国故都纪南城东门外先后发现中小型墓葬 600 余座,获得了大量的随葬物,其中兵器的数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种兵器达 571 件,计各式青铜剑 172 把、各式铜戈 150 件、各式铜戟 7 件、各种青铜矛 15 件、竹弓25 张、木盾 17 件,另有箭簇、匕首若干。数量巨大、门类齐全,为楚国的兵器宝库,为研究古代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从楚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如剑、戈、矛、戟、匕首、箭镞、弩等来看,这些兵器无论从制作的工艺,还是从锋利程度、质地之精良以及制作形制来看,都是相当先进的。

1.4.3 射术理论与养生术

传说中的后羿射日源于楚人善射,据史书记载:“楚有孤父者,生于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这说明,作为武术最古老的兵器形态——弓箭,是起源于上古时期荆楚先民。其后善射者有养由基、陈音等。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成熟的射术理论,有谈论如“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蹉、右横足,左手若附支,右手若抱几,举弩望敌,合心咽咽,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身异散,岂况雄雌,此正身持弩之道也”。楚地还有铸剑名家及剑术高手,如风胡子、越女、盖聂、欧冶子等,并且形成了一套剑技理论,有论述如“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妇,夺之似惧虎,与神俱往,杳之 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战国初期,楚国的导引养生术已经在上层贵族中流传。《庄子刻意篇》有:“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爱国诗人屈原的著作《远游》中,有不少的佳句道出了养生学的精髓。如“神”突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气功所谓“坐忘”之象);“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由鼻端内视,以求内气腾然);“漠虚静以恬愉兮,淡无为而自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除”(神清心静,吐故纳新);“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求道须悟性,道无所不在);“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神魂不乱,道本自然);“一气孔子神兮,子中夜存”(子夜静虚,气清神来);“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虚静无为)等。

1.4.4 名家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武术英才,如发明弩机的琴氏,弯弓射石,没入金饮羽的熊渠,有百步穿杨之功的养由基、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相剑专家风胡子、辅助变法强兵的吴起等。其后,荆楚大地上也先后出现了许多武术名人名家,写下了武术史上辉煌的一页,如武当拳、洪门拳、孔门拳、鱼门拳等都是中华武术集大成的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在荆楚大地上被继续传承着。许多武术名人名家的轶事趣闻广为流传。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也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着。

第四篇:传统武术技击教案

传统武术技击教案

田瑞果

时间:2011年10月22日 地点:山东建筑大学 授课对象:建筑大学截拳道协会会员 内容:传统武术技击。

套路练法:精确,手眼身法步要精确到毫米。专注,平心静气,不散乱,不紧张,不能有丝毫浮燥。要明白一招一式的练功用意和技击用意,但在打拳时只是单纯地专心把动作做好,不分心想用法。

意识功:假想各种类型的敌人(高矮胖瘦,强大,狡诈甚至是刀枪不入)和各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白天,黑夜,山路,泥路,下雨,多人,有兵器,甚至是野兽等)意识功优越之处在于可以无限夸大的假想,从而激发自己身体和心智上的潜能,释放自己的野性。

攻防训练:攻者变化多端,长驱直入。守者闪展腾挪,固若金汤。攻方主要练习学过的攻法,变换着练,不能单一,注意身法配合。守的主要练眼,练反应和身法敏捷。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把自己修练成一位善攻者,同时也是善守者。

整体的概念:两臂一体,周身一体,敌我一体。

连贯的打法:通过连珠炮导引。有连贯的意识但不能盲目,要看当时的情况。主要是思想上连贯。从训练中培养。

进身:进二门,封二手多方位多角度的进。

后部打法:抄后路,转到他后面打,或用自己后面打。变脸打,转身打。看人不打人,打人不看人。

架式到位:先示范手到身不到,再示范身到手到,再由身到手不到启发架式。架式到了,才能打的到位,才能出效果。

虚实变化:手手全虚,什么时候打乱他,什么时候打出机会什么时候实打。晃上,不一定打下,但肯定是不打上。晃到他乱了,傻了,再打出那个真的。真的不能就真一下拉倒,一下凑效后,就要不间断的连打。

长棍的使用:戳戳点点,虚虚实实。

袖棍介绍:袖棍的优越在于小巧,有分寸,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比较容易掌握。穴位:两角穴,良心穴等。打穴的三个重点,位置,角度,手法。重打轻招:不容易造成伤残的打法,大撸面,抓抓闹闹的功夫。单式实用架:几个较为典型的夜门打法单式,通过单式让同学们理解夜门武术的整体理念。看人不打人,打人不看人,挨打的架,败中取胜,虚虚实实,两诓一实……大开门取双孔,白手夺枪式,夺匕首,断臂法,挫肘法,断腿法,坐汉功等。

第五篇:传统武术兴衰

传统武术若继续自欺欺人走向没落将成最终宿命

近日,一条太极拳师数秒被散打拳击手击倒的视频迅速刷爆朋友圈。一时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嘲笑和指责之声让传统武术同情者和练习者颇为尴尬。笔者作为一名拿过两枚广东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一等奖的武术爱好者,也自然成为“花架子”的代表。不过,与许多传统武术爱好者不同的是,笔者从不迷信中国武术的实战效果。以笔者所接触的中国武林来看,大部分的中国传统武师技击技能严重不足,我们所习练的武术反而更像在一套神秘主义话语包装下的传统健身操与传统哲学的综合体。

传统武术健身价值不可否认 自欺欺人或走向没落 缺少搏击训练的中国武术

笔者小时候曾经跟过两位师父学了三年的南拳、洪拳和蔡李佛。一位师父是广州当地赫赫有名的一位六段武师,另一位是湖南籍的散打拳击手——也教传统武术。两位师父弟子甚众,每日清晨在广场上扎马、走马、转马,之后开始习练各式套路和器械。学的日子久了,便可与师兄弟练对打的套路。在六段的师父那里,笔者从未见过师父与师兄弟进行过任何的搏击训练。那时候师父常说,套路练熟了便自然懂得打了。门派之间的切磋交流也很少“动手”,最多是“讲拳”,也就是四只手比划,再配合口头交流。只有极少数相对落后的地区,才会保留着真正比武对拆的传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市男女细皮嫩肉,都不愿受伤。而在散打拳师那的时候,他每天都会让弟子们带上拳套和护具进行搏击训练。每每那时候,我们都发现传统武术的所谓招式极难完成。

后来受到一些电影的影响,笔者开始学习“内家拳”。内家拳是一类强调训练气息与内部力量整合的武术种类,最有名的便是太极、形意、八卦,这三类也称“上三拳”,也就是内家拳的集大成者。不过,内家拳也是中国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的重灾区。笔者曾经跟随一位拳师学习了六年的陈氏太极拳,大学时期跟随另一位拳师习练了五年的杨氏太极拳、程派八卦掌和尚派形意拳。大多数内家拳从根本上是相通的,功夫的练习都需要通过站桩和走桩练习整劲(训练力量整合),通过套路练习招式和演练功法。功夫练久了,师兄弟之间会通过推手等方式练习听劲和运劲。

中国武师一般都保守,真正的功夫基本不外传,只传给本家人和信任的弟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功夫的失传。内家拳一般分为演法、练法、功法和打法,外人和不受信任的弟子看到的是演法和练法,也就是用于表演的套路和一些组合的动作练习。笔者比较幸运,后来跟随的武师是大学教授,只要德行尚可的弟子,所知皆倾囊相授。师父功夫极深,即便他单腿站立我们也推不动他,如果我一拳打在他腹部自己却会被弹开一米。前者是太极的定步功夫,讲究的是引劲落空。后者是形意拳的绷劲。不过,等笔者后来偷偷学习了咏春,与师父尝试自由搏击时,发现他也很艰难地应对高速变化的力量。

师父的师父也是一名大学教授。有趣的是,虽是名师亲传弟子,他却从不相信传统武术那套玄之又玄的理论,反而毕生致力于用人体力学解释传统武术。师祖功夫惊人,打擂台出身的他,身上似乎每个部位都能对人发动攻击。尽管师父习武二十余年,每次见到师祖都是三秒钟便趴地上。师祖的身上,颇有畅销书《逝去的武林》里民国武师的风范。不过,笔者没有亲眼见证过师祖的实战,但他的徒弟们却是很少进行技击训练的,同门或者门派之间的切磋也仅限于推手或散手。香港TVB曾经拍摄过一套名为《功夫传奇》的纪录片,与中央电视台拍的那些刻意神话中国武术的纪录片相比,前者基本还原了中国武术的真实面貌。同样是探寻中国各地各派武术,《功夫传奇》里的主角都是各类武术或搏击的爱好者,他们每一集都会与各派拳师实战比武。该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还原了中国传统武术目前整体技击水平低下的真实面貌。正如一位拳师在纪录片中坦言:“我们平时很少进行实战训练,这样比武真的很有意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CCTV里的传统武术擂台上的拳师比武的时候彷如街头打架,最富有攻击力的还是双腿乱蹬,拳头乱砸。

总体而言,中国武术界的训练方式基本不习惯加入技击环节,这就导致了中国武术练习者不知如何搏击。即便拳师会拆解各个招式的攻防含义,但实际上在临敌应战时刻大多数拳师恐怕自己都无法完成一个招式。这也是促使笔者转向学习咏春拳的根本原因。与八极拳类似,咏春拳的训练完全围绕实战进行,它也是最为接近现代搏击的武术。咏春拳练习者必须接受大量黏手训练,这是非常接近于实战的训练方式。咏春之所以成为最为风靡全球的中国武术之一,靠的便是其实战效果。而太极,则靠的是健身效果出众。笔者的咏春拳师父系香港著名的拳师,黄淳梁的得意弟子。香港习武之风甚浓,但与内地武术界浮夸风盛行不同的是,香港人很务实,拜师前会了解师父的实战能力。加之近代以来武馆之间常常彼此切磋(踢馆),香港武师被迫必须掌握实战技能方能开馆收徒。黄淳梁当年便被武术界称为“讲手王”。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功夫大多系黄淳梁所授,直到生前最后一次切磋,仍不是他师兄的对手,以致于他公开表示想“收回”截拳道。饶是如此,他与泰拳高手交手,依然不敌。

八十年代香港与台湾武术界曾多次赴泰国交流,每次都铩羽而归。相比起刚刚从文革中恢复武术运动的中国大陆,当时香港与台湾却处于武术鼎盛时期,因此也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拳师。面对不敌泰拳,当时的武术界除了感到羞愧,的确泛起一股悲观的气氛。这也为中国日后散打运动崛起埋下了伏笔。当神秘主义遇上民族主义

虽然中国传统武术界的技击水平长期以来饱受质疑,但如果说传统武术不具备技击功能则显然有悖事实了。古代中国由于政府的暴力往往鞭长莫及,在土匪猖獗的地方,社会秩序常常只能依靠宗族建立自卫团体。在这些地方,习武之风自然颇盛。中国所有的传统武术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格斗的意义,即便是太极也不例外。这一点连徐晓冬也承认,他反对的不是太极,而是太极的骗子。

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武术的技击含义一步步丧失。中国乡土秩序“差序格局”的特点在武术中的表现便是内外有别,数不清的武术在保守的思想观念驱动下因没有继承人而失传。近代以来火器进入中国对传统武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民国时期中国武术界的自信心跌入谷底。虽然经历过一次复兴,但在文革中被彻底捣碎。笔者外公曾感慨,他亲眼所见许多武术高手在文革期间或死或疯,挺过来的,大多万念俱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治安状况大大改善,武术原本的格斗功能也大大地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加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提倡武术的运动价值而刻意回避其技击价值,致使中国传统武术虽再度复兴却与体操运动并无二致了。

徐晓冬所揭开的,不过是一个刻意被掩盖的事实罢了。只是他所作所为之所以令中国武术界感到尴尬,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武术界某种利益的共谋使得大量并不掌握格斗技巧和武术真谛的拳师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纷纷粉墨登场。他们以传统文化传承者自居,却行欺世盗名谋取私利之实。

某氏太极拳有“四大金刚”的说法,其中一位“金刚”最喜欢表演定步功夫,让一排人推他。只要学过初中物理就知道一个人推力与一排人的推力大小没有区别。然而这样的把戏却轻易蒙蔽了海外内无数人。这位大师所使用的把戏在中国武术界其实非常普遍。因为中国拳师大多不具备真正的格斗技能,只能依靠一些力学的技巧、神秘主义哲学、心灵鸡汤和几套武术体操蒙蔽别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的神秘主义话语体系。这一套话语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出于中国知识分子对思想体系进行哲学化尝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官方试图用神秘主义话语包装知识和思想以垄断知识权力的需求。这套话语体系“玄之又玄”,玄奥难明、抽象模糊的词语和隐义难窥其背后的真实含义。汉语本身的缺陷——难以精确定义更是加重了这套话语体系的神秘色彩。这套神秘主义话语体系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糟粕,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糟粕。中国武术,也同样被这套话语体系一层又一层地包裹着。

基于维护武术群体的私利和荣誉,中国武术界延续了神秘主义话语对中国武术的包装。近年出现所谓太极大师“隔空发劲”的耸人新闻,便是这一闹剧的登峰造极。中国武师善于讲述一些难以考证的故事,对功夫进行神秘化。尽管有时只是口口相传,但他们在没有亲眼见证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其实就是希望借助神秘主义为自己的武术赋予权威性。

糟糕的是,当神秘主义遇上了民族悲情和民族自卑泛滥,一场奇妙的集体意淫盛况便愈演愈烈。西方列强在近现代带给中国的屈辱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下形成了某种共同的悲情记忆和屈辱体验,中国人对复仇和自信的渴望往往外化为集体意淫行为。“中国拳师痛击大力士”这类故事,就常常成为中国人乐此不疲的快感源泉。即便到了今天,《叶问》《霍元甲》系列依然可以凭借这种套路赢得高票房,而这种电影依然让不少影迷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制作团队就是吃准了中国观众在民族身份上的极度自卑所隐含的求偿心理。

一个个难以考证是否存在的武师,逐渐被捧上神坛,成为民族自豪的图腾。从黄飞鸿、霍元甲到陈真,无一不是商业包装下民族主义与神秘主义勾兑的产物。中国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不可否认,但它如果继续故步自封自欺欺人,走向没落将是它难以摆脱的宿命。

下载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剖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武术考段规则

    《中国武术段位制》技术考试办法(一至六段) 根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中国武术段位制(一至六段)技术考试办法。 第一章 考评组织机构 第一条 监考委......

    传统武术PK散打(精选五篇)

    传统武术PK散打 这里我所说的武术主要是指传统武术,她包括少林拳、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并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喜爱的各种拳种,以及各种武术竞......

    发展战略

    德阳“1358”战略解读 为了实现,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冷静和科学分析后,今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明......

    发展战略

    1.定位 我们是一家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来解决中国大城市目前乞丐数量过多、经营乞丐现象、职业化乞丐增多等问题的社会企业。 2.资源 一.明确不同的扶助对象,......

    发展战略

    1.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股东会监事会战略委员会经理层 2.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盲目发展)。 企业过度扩张经营失败......

    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官网

    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官网 会武当 和天下许戈辉、胡一虎激情主持开幕式晚会国际功夫巨星成龙发动汽车引擎。图/记者 张建波 序幕: 集结 “聚气武当·太岳之约” 许戈辉:各位领......

    真实展现传统武术--一代宗师影评(精选合集)

    真实展现传统武术--《一代宗师》影评 文/张建 王家卫花费四年精心打造的《一代宗师》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没什么可说的武林,演绎得很有点黑社会的意思,或许民国武林真的如此,虽......

    我见识到的传统武术

    我见识到的传统武术 我见识到的传统武术门外人说传统功夫近年来国外各种搏击术兴起,传统武术没落,沦为众人怀疑甚至攻击的对象。言必称怎么不参加K1,怎么不参加奥运,怎么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