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测井资料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
数字测井资料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
五十多年来,测井从电测井、多种参数综合测井、半自动、全自动模拟记录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测井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精度测井数据采集和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自动解释与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测井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测井资料解决的地质问题越来越多,地质效果逐渐扩大,现已是地质勘探中起主导作用的基础资料。测井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程度有的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现阶段大部分测井所采用测井资料解释是用煤田测井资料地质解释软件系统CLGIS 1.1,该系统包括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预处理、数学运算、地质解释和输入/输出等六类共39项独立功能,能完成单孔测井地质解释的全部工作。其中空变滤波、标志层识别、概率统计、岩性判别树、岩性及煤层分析、数据库压缩、屏幕编辑和解释等功能在原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本系统的适用性强,可扩充性大,功能齐全,解释方法多,灵活性大,运算速度快,易于操作等特点。测井资料在地质勘探中解决较为突出的地质问题有:
一、确定标志层
利用测井资料在勘探区寻找标志层,标志层是在测井曲线上具有一定明显特征,并在勘探区内分较广,具有岩性、物性、层位和曲线形态都比较稳定
二、确定煤层
利用测井资料解释煤层的深度、厚度、结构(夹矸厚度≥0.10M),而且精度很高。由于煤层、岩层的物性各自不同,引起测井曲线上的幅值异常反应,测井资料主要是利用测井曲线在煤层中反应的特殊性来确定煤层的厚度、深度及结构,其在各类地质报告中已普遍应用。由于采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的不断改进,解释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三、煤层对比
利用测井资料对煤层层位或断缺情况以及煤层结构、煤层分叉合并进行对比,利用地震资料对煤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与测井资料进行对比。建立地层层序模式,提高了地质研究程度。
四、构造的确定
利用测井资料确定断层,褶曲等构造。断层会使地层出现间距明显缩短或缺失或者是增大或重复的现象。因此根据测井曲线层位间距的明显缩短或缺失、层位间距的增加或重复,我们可以从曲线上判断断层的大致位置及其性质。
五、确定煤质级别
通过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对煤层灰份、水份、含碳量的解释,氧化煤、风化煤的确定。从而确定煤质的级别。提高了对煤层的研究程度。而且对煤层风化氧化、火成岩入煤层等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在成果。
六、测井资料对岩性的解释
岩性解释是测井资料地质解释的重要一环。在诸多的识别方法中,岩性判别树法是其中的一种。岩性判别树法是基于每种岩性在测井曲线上都有各自的响应范围,该范围在测井响应超维空间中占有各自的至少不完全重复的超维立方体。根据勘探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来建立岩性判别树,用其来作测井解释的岩性识别。其识别准确性较高。
七、岩石强度的划分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数字处理,对岩石的强度、岩层孔隙度、岩层砂泥水含量等提供有关参数。尤其对煤层顶底板提供较为详细的岩石力学资料。从而为矿井建设及设计提供煤层顶、底板的有力依据。
八、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方面
用测井资料解释第三、四系的厚度及变化规律,研究其水文地质条件。应用测井资料划分含水层、隔水层。确定含水层位置、流速、流量、补给关系、富水性及地下水活动规律等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为钻孔的压力试验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九、利用测井资料对沉积环境的分析
利用测井资料解释煤层冲刷变化及砂体的堆积情况等。
十、测井资料解释煤层空巷
煤层空巷,即煤层采空部分。水位一般保持不住,密度、电阻率明显减小,井径明显地增大,并随充填物的多少而变化。当充填物较少时,则密度、电阻率突出明显地减小,井径突出明显地增大;当充填物较多时,则密度、电阻率明显增大,井径明显减小。
十一、对矿井开采技术条件方面 利用测井资料的井温、井斜、井径为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依据。测井还提供了地层倾角及方位角资料。
十二、利用测井资料确定溶洞、构造破碎带、裂隙带及其深度、厚度和发育程度,判断岩石的软硬、完整性
十三、利用测井资料,对岩浆进行划分,对煤质变化的影响范围进行圈定
测井资料是地质勘探信息数字化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测井资料是勘探钻孔中地质信息的原始基础资料,测井资料已经从简单的定性、定深、定厚、定量、划分地层及岩性,发展到煤岩层层位、煤岩层产状、煤岩层力学性质、断层参数,煤层煤质参数、岩层孔隙度、岩层砂泥水含量、含水层参数,成为补充钻探、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随着测井参数的增多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测井资料会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可以应用于各种矿产勘探和多领域地质研究。总之,测井资料在地质勘探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6S”管理在延长测井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6S”管理在延长测井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 2015年“6S”管理在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进行了试点工作,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测井大队(以下简称“延长测井”)作为基层重点单位,在推行的初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本文主要通过延长测井在推行“6S”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初步形成的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分析,“6S”管理的初步成果已经为延长测井“学习铁人,打造铁军”的企业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逐步在延长测井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6S”管理 延长油田 铁军 生产经营管理
一、推行初期遇到的问题
“6S”是现场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六个方面看似简单,然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许多企业在运用“6S”管理方法的时候可以说都在打空头炮,口号喊得高,实际行动做得少,“6S”措施方针与现场的各项管理脱节,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延长测井在推行初期遇到了以下问题:
(一)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意识不强
大部分职工存在以下思想,“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做6S”,“6S就是大扫除”,“看不出来6S能带来什么效益”,“6S就是形象工程,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6S管理是小题大做”。相当一部分机关科室、基层大队、基层班组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是新工人或少部分责任心强的职工在开展6S工作。
(二)公司领导重视度不够
在整理、整顿、清扫阶段,公司领导没有重视现场实地检查落实情况,个别领导办公室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在基层单位没有将“6S”管理理念贯彻到底,没有保证基层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了6S管理的落实发展。
(三)定位管理形式与内容不明确
定位管理到底是否为形式上的绝对定位,即每个办公室都按照公司定制的标准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定位管理强调过重,影响到实用性。例如,在办公室整顿中,将计算机统一定位,导致部分职工键盘、鼠标线过短,操作不便。
(四)如何在设备管理方面推行“6S”管理工作
延长测井所属测井设备,如何在设备管理中推行“6S”管理工作,降低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问题的解决及管理方式的探索
(一)进行全员“6S”管理培训,参观兄弟单位的现场管理,提高职工思想认识
为了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及领导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延长井下进行了两次管理培训。一次是对班组长以上的公司领导进行了培训,二是冬训期间,对延长测井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讲课老师主要讲了《管理的本质就是实践》,课件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讲具体的做法,而是以尖锐的语言讲述了身边的“6S”管理事例,并辅以大量的一线图片作为讲课内容,意在思想上给员工以触动。在全员培训的6个小时中,没有一名职工早退。
延长测井积极组织大队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分别在甘谷驿采油厂丛34联注站、七里村采油厂杨家沟联合站进行了现场学习。对办公室管理、车间管理、可视化管理、定制管理、行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参观认识,与我们自己“整理、整顿、清扫”阶段的成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次不同形式的学习,给职工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了心灵。大部分职工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二)领导干部率先进行“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干部职工全员参与
在认识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6S”管理工作能顺利推行的问题后,大队领导率先在自己的办公室进行了“整理、整顿、清扫”工作。他们以身作则,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而引导职工改进自己的工作环境。同时,领导小组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在进行“6S”管理工作评比时,大队领导敢于将自己办公室的照片放映出来,敢于直视自己的不足,在随后的讨论中继续改进。在大队领导的带领下,基层职工积极参与,“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定位管理因地制宜
延长测井机关办公室布局不尽相同,办公室人员数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定位管理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
具体的做法为:办公室职工与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定位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从资料归位、文件管理、电脑文件管理、桌面整洁、桌底无杂物、抽屉清理、物品定位、线束整理等多个具体的方面进行了整理。以“整齐、美观、实用”作为定制的标准,相同布局的办公室由于人员多少的不同,设计了各自的定位图,保证了6S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四)对设备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车辆的驾驶室管理进行了定位管理,安全帽、工作服、车辆运行记录等都进行了定位,由于车辆驾驶室空间有限,为了保证车辆的整洁,每台车配置了整理箱。对于台装设备提出了无“跑冒滴漏”现象,无线束凌乱现象,无油污现象等。车辆卫生要保持无灰尘,出车前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收车后要进行系统的卫生清洁工作,车辆管理中进一步推进了“6S”的安全管理。由于车辆大多数处于流动施工作业状态,虽然进行了“整理整顿扫”工作,但车辆的施工现场的“6S”管理工作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五)严格考核制度
在没有养成?惯及培养出职工较高的素养时,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的监督手段。延长测井管理部门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因此,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一是在检查过程中,如果责任人出现一条不合格记录,处罚责任人20元,并且处罚主管领导10元。二是在每月的考核中,将检查出的问题与月奖挂钩。月度按照各单位累计被通报项数*0.1分扣除该项得分,直到扣完为止。三是在考核中,“6S”管理工作的比重占到5%,考核将全年各单位累计通报项数5项以上每增加一项扣0.1分。四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推行不力的一名基层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
三、延长测井“6S”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6S”管理重在坚持
“6S”管理工作并不具有高深的理?,它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强调贵在坚持。因此,延长测井要在“6S”管理方面取得更高的成绩,持之以恒地坚持现有的管理制度是根本,“6S”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能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从而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6S”管理上重在循环
推行“6S”管理重在循环。随着管理水平及人员素养的不断提高,延长测井现有的标准也应随之改变和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并继续保持“清洁”,不断地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及“素养”。
(三)“6S”管理要严格注重细节管理
延长测井“6S”管理工作要从职工的工作服穿戴、办公桌的定位管理、卫生死角的清洁等细节管理入手,才能使职工养成习惯,才能让职工训练有素,逐步提升职工的素养。
(四)“6S”管理要严格检查考核
“6S”管理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循环管理,良性推进,就必须有严格的检查考核作保证,因此延长测井制定的考核制度要严格执行,从职工本人、单位负责人、月度考核、考核中都要严格执行,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让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到哪个单位的“6S”管理工作做得好,表扬先进,批评和督促后进。
四、结语
“6S”管理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环境整洁干净,标识清晰明确。这些可以说都是“6S”管理的最基本体现。然而,“6S”管理真正的精髓却不是在现场环境的整洁方面,而是企业的一个持续改善和员工素养的提升。
延长测井经过不断的“6S”管理改善工作,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优化了工作环境,增强了职工信心。特别是“6S”管理工作在设备管理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提高了设备整洁度、设备利用率、作业质量以及设备寿命,为延长测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
[作者简介:王翠翠(1984―),女,陕西延安人,本科,中级经济师,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宋文强.图解6S管理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5-60.[2] 孙兵.6S精益管理实用指南[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 毛洪涛.6S管理入门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摘 要:地质勘探工作对我国的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地质勘探技术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地质勘探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故此,我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应更新工作思路,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把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勘探工作之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质勘探;应用
地质勘探工作对我国的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地质勘探者在祖国的角角落落,通过持续不怠的勘探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勘探出各种宝贵的地下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来作为辅助手段,技术是提高勘探准确程度和精度的内在保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地质勘探技术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地质勘探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更为明显。信息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更新的,故此,我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应更新工作思路,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把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勘探工作之中。信息技术对地质勘探的帮助
地质勘探工作,需要由广大地质工作者凭借一定的技术和勘探设备来完成,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投入,更需要一些先进设备来作为勘探工作的辅助,以提升地质勘探的精确度。科技越先进,对这种工作的帮助就会越大,信息技术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1.1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危险程度
一提到地质勘探工作,人们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广大地质人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野营露宿,正是他们越过大海、爬过悬崖、翻越高山进行寻找、分析、勘探、收集资料等,才为祖国发现了大量宝贵资源。这些资源的发现,都是勘探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每一种矿藏的出现都凝结着勘探人员洒下的汗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很多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勘探人员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很多危险地带的勘探和挖掘,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降低了勘探人员的工作危险程度,保护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1.2 可以降低人力使用数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产业工人的使用数量会逐渐减少,即机器代替员工。这种理论放在地质勘探领域同样适用,当初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工作就需要手工来完成,故此建国初期我国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了大量的一线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手工工作就可以用现代科技来解决,这就降低了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一些地质勘探工作由几位技术人员操纵着必需的信息设备就可以完成。
1.3 提升了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
传统的地质勘探,由于科技不发达,科技人员虽然经过大量的资料采样、数据分析、数次试验,完成了勘探报告,但实际挖掘和开采的进程中,发现有些报告的准确性不太高,这就造成了浪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先进采集技术、分析技术、抽样技术的使用,使得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和找矿命中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探中的制约因素
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逆的,每个单位都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地址勘探行业内存在着一些现实制约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
2.1 资金现状的制约
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意味着大笔基金的投入,需要购买先进的计时设备,还需要购买一些软件,设备的后期维修、保养、折旧、更换,软件的升级,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供给的话,信息技术只能是海市蜃楼。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属于基础上产业,这种行业作业工期时间很长,预期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勘探,却出现寻找不到相应矿藏的结果,因此,资金现状一直是影响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的时代,我国地质勘探行业的供血能力和造血能力均严重不足,难以筹集出相应的资金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2.2 人才队伍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来操控,软件的运用,大型设备的维修、维护与操作,都离不开一定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原则上都是尖端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还要精通勘探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相应的人才队伍,这些技术和设备就没法顺利应用,就造成了资源和资金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就是以苦和累而著名,广大地质勘探工作者需要远离家庭、野营露宿,在野外工作一去就是好几个月,辛苦和劳累可以想象的出来,关键是薪酬待遇也难以提高,这种客观现状就使得我国地质勘探行业难以吸收到相应的专业人才,很多工作和工种一直由一些老技术人员来开展,加之人才流动性程度的加强,一些优秀人才纷纷离开了勘探行业,这种人才队伍现状也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2.3 思维定式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是科技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多技术的问世,只有长时间的使用,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相对于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勘探工作者而言,由于长时间使用着钻机、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传统作业工具,他们对这些工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思想上和观念上难以短时消除这些工具对它们的影响,他们在内心上或多多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对信息技术的抵触情绪,倾向于使用槽、井、坑、钻等传统手段来实施勘探工作,这就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开展与应用。地质勘探行业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资源和矿藏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及从我国战略目的考虑,广大地质工作者一定要提高勘探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支出,这就需要勘探行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3.1 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地质勘探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管理阶层和广大工作者思想观念的更新过程,这一行业首先得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地质勘探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地质勘探主流程信息化,核心是建立基于0\5构架的三层架构体系,关键是数据库技术、服务支撑环境和系统综合集成,重点是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通过不断数字化,逐步实现信息化。
3.2 购买和使用相关信息软件
在信息化条件下,地质勘探工作的野外信息采集全部由野外数字化采集系统完成,故此,我国地质勘探公司应筹措资金,购买相关信息处理软件,这些软件中,较为成型的有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和黄金部队研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野外信息采集完成后通常通过北斗卫星、3G移动设备或者超短波、短波、异频转接器、数传设备与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传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这些技术足以支撑这一行业的科技需求。
3.3 使用一些信息技术
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勘探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业需求,我国勘探工作者应积极运用各种精密地球物理仪器来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并且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把各种数据转化成图表给人参考;还可以采用一些新进的信息技术如“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X射线荧光技术,甚低频电磁法等,来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勘探的成功率。
总之,科技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我国地质勘探行业也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前进步伐,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地质勘探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促进我国地质勘探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丹.鹤岗煤炭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方法及思考[J].煤炭技术,2011(5).[2]董彬虹,李少谦.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1(3).
第四篇:政务中台数字政府建设中作用初探
通过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回顾,研究数字政府的特征,结合 IT 技术的发展,说明政务中台的建设是数字政府构建的重要技术支撑。结合上海市“一网通办”的建设历程,介绍了政务中台中业务、数据、应用 3 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总结性的说明。
01 数字政府的发展历程
世纪 90 年代,英文文献中已经出现“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和“数字政府(DigitalGovernment)”的概念,均是当时西方政府与 IT 企业合作的各种创新的概括。1998 年,在《21 世纪的数字政府》一文中,“数字政府”被定义为政府利用 IT 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改善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自 2005 年达雷尔·韦斯特出版《数字政府: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DigitalGovernment:TechnologyandPublicSectorPerformance)以来,“数字政府”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随着近些年 IT 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对社会和政务服务的冲击不断加深,业务流程再造、在线电子政务、移动办事等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政府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数字政府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数据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府行政和服务的新模式。数字政府有以下 4 个特征:
(1)政府即平台。通过与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共同创造、共同设计和共同交付的创新方式,政府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2)创新公共价值。数字政府超越微观层面以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等内部政府效益,更具有远见和洞察力,更注重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中社会和公共效益的提升。
(3)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政府服务的重点从满足政府和政策需要向回应公众需求转变,通过服务设计和交付过程改变需求的方向,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并以这种方式设计服务,为用户提供实际所需。
(4)数据治理与协同。强化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整合共享,实现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各种社会应用的核心,也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基础,数字政府必然需要在技术上以数据为核心。传统政府主要是从供给侧角度,向大众(个人、法人)提供服务,而数字政府则是从需求侧,即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大众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的服务。因此数字政府是数据驱动的新型政府形态,以政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为基础,以大众的需求为主导进行政府管理升级和变革。
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包括数字政府的核心、数字政府的基础、数字政府的价值、数字政府的关键和数字政府的实现 5 个模块。数字政府的核心是开放与参与,通过数据发布与开放、隐私保护与安全,让公众参与到数字服务设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到数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过程中。数字政府的基础是通过数据资源规划和共享,构建协同文化,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治理与协同。通过统一数字身份认证和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构建灵活、主动与定制化的数字化交付服务,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与创新,这是数字政府的价值所在。数字政府的关键是决策与支撑。利用数据科学决策预测政策需求和对未来做出规划,是数字政府应对危机、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数字政府的实现是能力与评价,通过数字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升公共部门的数字素养,完成公共部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的投入开发创新应用,不断完善数字文化建设,并对数字政府发展进行评价,促进数字政府能力的提升。
02 以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技术架构
在传统的政务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初期一直是围绕办公自动化来进行的,并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此外,政务服务具有专业性强、流程环节多、处理情形复杂等特点,多以条线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如税务系统、公安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孤岛”情况。同时,各政务服务部门间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原有政务业务相对固定、变化的频率低、周期相对比较长的情况也制约了技术架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加速,特别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上级要求和业务需求变化的频率进一步加快,为适应数字政府的发展要求,需对数字政府的技术架构进行变革,建立敏捷迭代、弹性扩展、适应数据开放及共享的新一代技术架构体系,通过共用一些能力,来快速响应各种变化的要求。
中台当前被视为一种新的架构方式,整合并封装了各种服务和资源。可以通过减层而不是加层的方式重构组织的业务及数据模型,融合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提供计算、模型、算法、搜索等技术能力,支撑业务逻辑。同时提供业务流程梳理,整合、抽取、重用业务服务,通过服务编排敏捷支撑组织的业务研发和运营。
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台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技术。20 世纪 60 年代,IBM 主机系统中已经有以 CICS为代表的中间服务事务处理层,由此慢慢演变发展成 20 世纪最后 20 年很红火的中间件基础软件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架构突破了单一企业、组织及地域的限制,应用同步和数据交换需要适应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发展,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之下,从共用的中间件的整合出发,以能力共享为基石的中台概念最早于网站架构、金融系统中应运而生。2008 年,阿里巴巴创新提出“DT”的概念,强调数据分析和应用领域的整合复用及共享,大力推广数据中台的应用,以解决数据化运营问题,进而高效地实现数据赋能,在国内各界引领了新一轮的信息平台架构变革。
中台的出现将前台与后台的能力进行适配。将后台资源集成开放以响应用户的需求,将前台应用中的稳定通用业务能力逐步下沉至中台,提高前台的用户响应能力;又可以将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
务能力抽取到中台实现,为前台提供更强大的能力支撑。同时,基于中台服务架构,利用服务的可重用性,将技术与业务相分离,使政府部门信息化相关人员更关注于业务本身的流程和逻辑,而不必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绑架,这更有利于业务的创新。
在企业中,构建中台的目的是整合企业内的软硬件资源,支撑企业业务应用的敏捷开发和运营。我们做虚拟化、资源池、IaaS 等其实也都是为了整合资源,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业务应用。但这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数据、技术组件、中间件平台等还是分散独立的单体。整合、集成是构建中台的直接简单的方式,但最优的方式是重构中后台的数据和服务以及支撑数据和服务的平台。
在政务领域,平台化是数字化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数字政府要通过平台化建设实现政府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 Gartner 发布的 2019 年数字政府技术成熟度曲线,政务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从单一技术点的应用,向整合化、平台化演变。数字政府技术平台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增加,有望在 2~5 年达到期望的顶峰。随着我国“互联网+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在逐渐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政务中台的应用广度将不断扩展。
03 海 上海“ 一网通办” 政务中台建设实践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提出了全面实施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战略。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对政府部门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自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网上政务服务调查评估以来,网上政务服务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上海“一网通办”已经成为全国创新的标杆,提升了政务服务用户的“获得感”,在全国发挥了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 7 月 10 日,《2020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上海“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被写入报告,在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达到了“非常高”水平。
自 2018 年 4 月 12 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以来,持续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制定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上海市作为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提出建设“智慧政府”目标的城市,提出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一网通办”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一项政府改革,是数字政府转型的重要抓手。“一网通办”突破原有的“零敲碎打、单兵突进”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向“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快速转变,构建了政府数据平台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发展新模式。
“一网通办”的核心就是一个“通”字,就是需要打通政务服务从老百姓到政务部门之间多种渠道的咨询、办事、服务的路径。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来分析,政务前台与老百姓紧密相联,需要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涉及线上门户、线下综合窗口,以及各种自助终端等;政务后台则主要是整合各政府部门的审批、流转系统等,提供全面、完整的行权和服务。而在此之间,则需要融合前后台,建立以微服务为基础的服务能力政务中台,起到中枢作用,并能适应政务服务需求发展,实现快速迭代、柔性扩展。
“一网通办”政务中台建设一直是秉承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和具体实践,从业务、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持续构建中台能力,逐步形成统一标准、解耦建设、相互支撑的政务中台体系。这样有利于根据顶层设计、并行实施、快速有效地推进“一网通办”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统一的政务中台体系主要由以下 3 个部分构成:
(1)业务中台。以线上线下融合协同为目标,提供对线上总门户和线下综合窗口的赋能,形成“一梁四柱”能力架构:“一梁”是统一受理平台,把全市所有部门和区县的政务服务能力都集成在统一受理平台上;“四柱”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快递。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统一总客服充分利用了原有 12345 服务热线;统一公共支付集成了银联、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统一物流快递采用 EMS、顺丰等物流体系构建闭环的政务服务。
(2)数据中台。数据中台通过数据归集、治理和应用,将分散、孤立的政务数据汇聚、整合成为标准统一、可共享应用的数据能力,不断促进政府能力的输出。当前在数据归集方面,已经实行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政府部门数据 100%归集。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以应用促治理,形成良性循环的数据治理机制,促进了整个政府的数据治理。通过中台的能力建设,打通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促进数据整合应用,“一网通办”为上海市每个注册用户打造市民主页、为每个企业打造专属网页。后台通过整合的数据,为每个市民和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服务。通过整合其在政府部门办的所有事项、享受过的所有服务为每个市民和企业建立档案数据,同时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推送以及主动化的证照提醒、生日祝福等,此外也突破了一些政策化手段优化政府智能化服务,如智能客服。
(3)运营中台。依托“一网通办”向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运营管控功能,便于各区各部门以内容、应用、能力三种方式接入统一的政务服务生态中。内容接入模式是各区、各部门按照应用中台内容接入标准规范进行区级、部门级事项标签标注信息、材料审查要点信息等政务服务内容接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利用成熟的“问”“办”“推”“档”能力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应用接入模式主要将区级、部门级自研开发的特色属地化应用,以页面嵌入方式进行应用注册、测试、发布、上下架,接入市级平台;也可以按照应用接入标准规范以自研或
合作的形式进行应用的集成开发,并整合入市级平台,为各区、各部门用户提供专属的服务。能力接入方式则是基于模型接口将有特色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算法模型、应用模型等以标准 API 接口、标准能力页面的方式进行能力的注册、发布和上下架等,利用中台基础“问”“办”“推”“档”以及基础内容总库等能力对外提供服务支撑。
04 运营中台的实际应用
运营中台是“一网通办”政务中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务服务内容生产、内容运营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市、区两级以及各政务厂商形成内容、应用、服务良性生态圈的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运营中台的建设立足于政务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如人口库、法人库、事项库等,对各类服务人员提供后台运营管理的功能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运营中台实现了对内容、应用、模型三大类政务场景服务能力的构建:
(1)内容接入服务主要基于政务知识库提供政策、问答、公共服务、政务百科、知识图谱、项目管理等各门类的内容接入标准接口,提供知识的清洗、分类功能,最终形成对“一网通办”的“问”“办”“推”“档”四大类功能的内容支撑。
(2)在应用运营的能力支撑方面,利用微服务的理念,制定低耦合度的服务开发标准,并开发构建应用自注册、自部署、自发现服务管理机制,对政务事项办理过程中智能化材料预检起到支撑作用。
(3)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有效解决在政务服务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精准政策推荐的问题。运营中台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一方面支持将按平台标准开发的模型集成到中台中使用;另一方面,在遵循安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支持以 API 的方式黑盒接入第三方的算法模型,有利于在算法知识产权保护和拓展模型应用场景间达到一种平衡。
除提供以上 3 种核心服务能力之外,运营中台同时提供效能管理、审计管理、消息中心、基础系统管理等能力,以及各项标准规范和安全运维保障制度。总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自 2019 年以来,运营中台持续支撑以“一件事”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再造。以用户为中心,从需求侧出发将以往办事以职能部门审批的“一项事项”为中心,变为以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一件事”为中心,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材料共用,实施以“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一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改革,支撑线上“一件事”网上全流程办理,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最多跑一次受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新模式。
利用运营中台主要实现构建“一件事”主题配制系统,包括配置场景引导、配置该场景为“一件事”主题、配置场景办理区划、配置场景的申报须知、配置场景的地址等。同时在运营中台中可以完成一表配制工作,支持数据模型视图开发、数据复用管理、公共字段设定、事项表单管理、字典项管理、引导规则管理、场景字段排序、场景分类管理等,如图 2 所示。
通过运营中台,以“统一标准、统一入口、统分结合、共建共营”为运行原则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工作在全市落地应用,保证主题的业务一致性、流程一致性、体验一致性。市区两级可以批量创建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获取分发流转主题申报信息、与统一受理平台“一件事”主题受理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后台并行审批流程等内容和系统技术改造工作。目前已经上线运行“我要开饭店”“我要办犬证”等多项“一件事”,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05 中台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
“一网通办”作为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已经两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一网通办”总门户自 2018 年 10月 17 日正式开通以来,个人实名用户已超过 2921 万,法人用户超过 208 万,平台接入事项 2341 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 21.87 亿,累计办件量超过 6042 万件,“全程网办”能力达到 84%,“最多跑一次”能力达到 95%。目前,上海“一网通办”已全面建成“一平台、多终端、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其中移动端“随申办”服务已全面覆盖本市常住人口,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 1000 万;2020 年创新发布的“随申码”,累计使用次数已经超 9 亿次,已经成为伴随市民工作、生活的随身服务码,在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领域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虽然上海“一网通办”在中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需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速数字政府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其需要在以下 3 个方面深化政务中台的建设:
(1)拓展服务能力。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拓展除审批事项以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业务中台“一梁四柱”的能力,并依托“两页”(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和“随身办”移动端,不断丰富应用场景,结合数字政府变更的需要加强服务赋能。
(2)提升智能化水平。基于服务模式从“通办”到“智办”的升级转变需求,研究知识图谱、NLP 自然语言、OCR 文字识别、符号规则与神经网络融合的混合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开展 AI 需求数据归集,汇集基础数据;构建 AI 内容学习总库,为洞察分析提供标准学习内容支撑;基于电子政务云的能力,建设算法注册调用机制的统一服务中台,支持多种应用场景。
(3)强化数据质量和安全。不断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加强政务中台的元数据管理能力,做到政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和一致性。同时利用中台的权限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数据提供者、使用者、数据管理、数据监管单位、数据运维等责任角色,梳理安全责任边界、责任范围、具体安全职责和义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政务数据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社会生产与生活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致使我国石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任务加重,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的应用,提升石油资源的开采率。文章以石油勘探现状为出发点,对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应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型技术;石油资源;地质勘探;
中图分类号:TH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19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使得社会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石油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石油产品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沥青、石油燃料、杀虫剂等,这些都是以石油为原料从而生产出来的。而且石油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如何利用新型技术来提升石油开采的效率以及质量,有效地应用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勘探概述及其现状
1.1 石油勘探概述
石油勘探主要是为了寻找油气资源,从而使用多种的勘探手段来了解地下的情况,探析储油、生油、油气运移、保存等条件,进而评价含油气的远景,准确地确定出油气聚集的较为有利的地区。并且利用石油勘探还能够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析出油气田的整体面积,查明油气层的产出能力以及相关的一些情况。石油勘探的过程主要是对其地理环境的岩性、物性以及地质构造等特征进行描述,从而确保提升原有采收率和油田的产量。石油企业是否先进,主要取决于评价决策系统,所以必须及时实行对策、抓住商机,提高评价决策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使得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保障。对程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已带动石油资源的大量使用,需要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发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商业的运用,并使用科学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石油开发的经济效益。程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在我国绝大多数石油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并且效果很好,这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2 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的?F状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石油的依赖性日益增加,我国正在不断加大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并且资金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很多个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的新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会逐渐的增加,如果石油的储存量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便会产生较大的石油缺口,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石油的储量以及后备采储量存在不足的现象,并且对于新型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因此提升石油的勘探与开采是当前石油产业面临重要的问题。我国应该对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快新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效率,缓解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重大问题。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不断的出现新技术。比如:三维地震模拟方法技术在运用上不断成熟,使石油勘探的相关人员在进行盆地模拟和地下成像的工作时,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通过运用GPS以及3G网络技术,使工作人员对数据组织、工程设计的研究都得到明显的进步。我国的复杂地形很多,给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挑战,所以,石油勘探人员不得不研发出一些新技术来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人员通过勘探过程中的新技术,从而研发出陆地、海洋两种途径的石油开采,充分的运用我国广阔的海洋资源;通过对石油地震的勘探以及一维、二维、三维的描述来制定更全面的勘探方案;在进行物探的过程中,通过勘探评价开发等三个阶段不断运用地震勘探技术,使我国的石油勘探水平得以提升,通过不断使用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来促进我国石油勘探效率以及我国采集石油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使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得到稳步的提升。
2.1测井前沿技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成像测井仪的数据传输率快,一定时间内能传输更多的数据,极大地扩大了井眼搜索的范围,并通过技术创新能发现钻孔附件的盲矿体。此外还有磁共振测井技术、快速平台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以及套管井测井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钻探之前,可以有效地了解作业区域的地质条件,从而根据钻井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探技术,降低石油地质勘探的成本,从而提高我国石油开采销量,进一步扩大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
2.2钻井技术
钻井技术是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可以说,石油地质勘探的大部分成本都是花费在了这上面,钻井工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石油钻井技术应在保障钻井效率及钻井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传统的钻井技术成本较高,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改进原有技术,并研发新的钻井技术,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钻井成本。如欠平衡钻井技术就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石油钻井技术,其不但成本较低,且在钻井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较少,同时还解决了卡钻和漏失等常见钻井问题,大大提高了钻井速度。该技术十分适合应用于枯竭油层的勘探。不过其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易腐蚀、安全风险大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优化,或是联合运用深井钻井技术等其他技术。总而言之,只要将钻井技术合理运用到需要的场合,就能够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2.3虚拟现实技术和空中遥测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工程开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完全新型化的技术,应用在石油地质勘探工程中。虚拟现实技术,指的就是通过大屏幕可视化环境与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等多种可视化系统,把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用图形建立模型或者是采用三维模拟动态图等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一项技术。这一项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工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在节省勘探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勘探效率,而且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观看显现的勘探数据和情况,加深了现实效果的模拟性,促使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空中遥测技术也是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工程开展之中,空中遥测技术指的是通过地震源和石油地质勘探仪器以及相关的软件进行遥测监控的一项新型技术,这一项技术与成像技术相互结合,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制作出高清晰的石油地质油藏结构图,能够扩大石油勘探范围,大幅度提高了石油勘探的质量和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升石油勘探以及开采的效率,与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所以相关部门要对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给予重视,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保证我国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健.石油地质勘探策略浅谈[J].化工管理,2014,(35).[2] 乔英伟.探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3] 董晓燕.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前沿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3,(8).[4] 董晓燕.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前沿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3,(2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