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
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 □周戬剑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南通方言属江淮官话区,其在语法上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双宾语句式、被动句句式、反复问句句
式以及比较句句式四方面着手,分析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上的不同点。关键词南通方言双宾语句被动句反复问句比较句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243-01 文化研究
属江淮官话,但其古为吴语区,今又与北部吴语接
壤,因此充满吴语和江淮官话的过渡特点,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就 方言调查中碰到的一些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在句式上的一些差异,作一点探讨。
一、双宾语句句式的不同
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双宾语句中,通常是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物。普通话和南通方言都有双宾 语句,如动词是表示“给予”的意思时,宾语在语序上有差别。普通话双宾语句的语序是:主语+动词+指人宾语+指物宾
语。如果把主语记作S,动词记作V,指人宾语记作O1,指物宾语作 O2。则普通话的双宾语句可记作:S+V+O1+O2。
南通方言双宾语句与普通话有别,通常把指物宾语O2放在前 面,用这样的句式:S+V+O2+O1。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给他一只笔。我喊一只笔(喊)他。妈妈送我一双鞋。妈妈送一双鞋(喊)我。
小王借了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了一百块钱(喊)我。
“V+给”的复合动词加宾语,普通话和南通方言也有区别。南
通方言要把动词和“给”拆开,使各带一个宾语,动词带指物宾语,“给”带指人宾语,用这样的句式“S+V+O1+喊+O2”。“给”相当于 南通方言中的“喊”[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送给我一只笔。他送一只笔喊我。妈妈寄给我一封信。妈妈寄一封信喊我。小王借给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一百块钱喊我。
二、被动句句式的不同
普通话的被动句是通过介词“被”来表示(或用“给”“叫” “让”等)。而不少方言中是没有专有介词“被”的,大多采用表示 “给予”意义的动词来兼表被动,如广州话的“畀”,厦门话的 “互”,上海话的“拨”,孝感话的“把得”。南通方言用“挨[誽a21]”或 者[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被狗咬了。他挨/喊狗咬了。
他被老师批评了。他挨/喊老师批评了。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普通话的“被”后面可以省略动作的施事者,但是“喊”后面一 定得跟上动作的施事者,“挨”不一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玻璃被打碎了。玻璃挨打碎了。
三、反复问句句式的不同
反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普通话里的反复问句是用动词、形 容词肯定和否定的重叠形式来表示疑问。如: ①外面的天气好不好? ②你知道不知道那件事? ③你愿意不愿意嫁给我?
1985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文章《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引起了研究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的热潮。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 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三种形式是“VP-neg-VP”式、“F-VP”式 和“VP-neg”式。其中“VP-neg-VP”式是反复句中最典型的句式,“F-VP”是常见于江淮官话和一些吴语中(如苏州),“VP-neg”式 是和“VP-neg-VP”式常常共存的一种比较简略的反复形式。
南通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不采用“VP-neg”式和“VP-neg-VP”式,而 是用疑问副词“果”,“果曾”构成“果/果曾+VP”问句。其中 “果”问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她漂亮不漂亮?她果漂亮? 你去不去北京?你果去北京?
你愿意不愿意去图书馆?你果愿意去图书馆?
“果曾”问的是过去的情况。其用法和“果”一样。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你去没有去过香港?你果曾去过香港? 你吃没有吃早饭?你果曾吃早饭?
他听没有听见我说的话?他果曾听见我说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方言的是非疑问的句式表面上看起来和普 通话一样,实际上是不相同的。南通方言中表示和普通话的是非疑 问句一样的功效的句子,还是“果/果曾+VP”。如: ①你上街去啊? ②你已经来叨拉?
这些句子的句式样和普通话的是非疑问句是一样的,只是句末 不用“吗”,而用助词“啊,拉,哎”等。虽然句式一样,含义却不同,“你上街去啊?”很可能是在街上遇到时向对方打招呼时说的话。“你已经来叨拉?”则很可能是期待对方出现,已经见到对方时向 对方说的话。其实都是无疑而问,一般不需要回答。真正表疑问的,还是用“果/果曾”,这时需要回答,答案常是谓语动词或肯定或否 定。如:
①外头雨落得果大啊?(外面雨下得大吗?)大呀/不大。
②你果曾吃饭啊?(你吃饭了吗?)吃叨/不曾吃噶。
四、比较句式的不同
比较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的异同,是语言中一种 很重要的语义范畴。
普通话中的比较句形式众多,它们都在南通方言中有不同程度 的使用,但是在方言词语上有差异。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比你高。我比你高。
晚上做事情比白天做事情要累。夜里做事情比日里做事情 要吃力。
我和你一样高。我和你一样哩高。
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样。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 样哩。
这些人里面,强哥最厉害。这些人里头,强哥最厉害了。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什么人都好。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亨尼 人总好。
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现在的伢儿呀,一个比一 个聪明。
天越来越冷了。天越来越冷呢。
从以上的差比、等比、极比、低比句来看,南通方言的比较句式 大多和普通话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南通方言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 式。
(1)A+形容词+似+B(2)A+形容词+B+数量结构
以上两种原形上都是差比句,虽然南通方言可以说“A比B+ 形容词”和“A比B+形容词+数量结构”,但是更常用的是“A+ 形容词+似+B”和“A+形容词+B+数量结构”。如: 上海大似南通。(上海比南通大。)小王胖似小张。(小王比小张胖。)他高我一头。(他比我高一头。)他胖我两斤。(他比我胖两斤。)与普通话不同的还有“得过”“不过”这两个表示差比的否定 形式。南通方言中“得过/不过”比普通话要灵活得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喝啤酒)我喝不过他。(吃啤酒)我吃不过他。/我吃他 不过。/我吃不他过。(打架)我打得过他。(打架)我打得过他。/我打他得 过。/我打得他过。参考文献: [1]鲍明炜,王均主编.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3
第二篇:方言和普通话对比
目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普通话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素质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提出了普通话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普通话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很 多职业对普通话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普通话表达能力强 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 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 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 校对普通话等基础课程不够重视,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 高,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十分有 限,大多为30~40 学时,加上主要目的是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以语音为主,并且将语音作为单 项训练加以机械地实施,主要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 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会偏向语音,完全忽略了口语的 综合表达能力训练。但后者恰恰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的 之所在。正是这种教学内容安排的偏颇,让学生有了重语音、轻表达的错觉。只讲语音部分,不讲词汇和语法。这就导致不 少学生在说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方言词语与方言语法,尽管是 普通话读音,但它们仍然不是普通话,当然也影响普通话测 试成绩。
(二)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针对性差
高职院校由于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比
较弱,语言基础差,很多学生的识字量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语 言贫乏。同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甚 至是边远的山区,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处在自己家乡的 方言区域环境内,从小就没有说过普通话,对这部分学生来 讲普通话课程毫无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都存在着系统 的语音和语法错误。而高职院校中的普通话教学一般是按专 业班级分班,甚至多专业合班上课,人多课时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同生源地、不同普通话水平的同学将接受 同样内容的训练,导致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因材施教,大多数学生也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普通话课程的周学时大多为每周2 课时,从普通话教 学的内容尤其是口语训练的要求来看,课时远远不足。而且 作为基础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7~8 节或晚自习上 课,与专业实训课或社团活动等时间安排相冲突,这些情况 都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三)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足够的或是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 体教室用于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目前基本采用教师语音示范,学生生硬模仿的形 式,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普通话课程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活泼的组织形式,多
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形成一套系统、高效的立体 化教学模式。普通话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在 语音、语法、词汇使用、朗读、即兴说话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 能力训练,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性很强的训练 序列。
(一)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 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普通 话课程应注重方法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和 学生特点将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普通 话训练和应用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课前三分钟说新闻训练、课上角色扮演训练 以及课下社会实践训练等教学方法。普通话课程应根据教学 目标,把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为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 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真正体会工作和生活,这样才 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谈。如设立“电话求职、推销产品、拜 访他人、赞美同学”等情景进行对话训练。在情境训练中,教 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用词规范和语法规范。在 训练中还可以利用录音笔、手机、摄像机等器材搜集学生活 动时的声音和影像,然后通过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存在的语音、语法和各种细节问题,然后加以纠正,使学生在 训练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 加各级各类的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招聘会等 活动。在参加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 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 极的、健康的人格,这样才可以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 果。总之,普通话课程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 的应用平台,使普通话课程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 接,完美结合。
(二)优化教学氛围,构建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在开始进行普通话训练过程中
会因为胆小、自卑、紧张、失败经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敢 在公众场合说话。教师在训练初期应主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 障碍,使其愿意主动配合、参与实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 进行。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 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搭档,要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亲 切、互相信赖的和谐关系。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师生的语言交流和互动,所以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赞美的 话语、一个贴切而亲近的肢体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 响。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避 免使用命令式的语句,要多运用平等亲切、幽默风趣、引人入 胜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进程,尽量将课堂 设计得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边讲,边示范,边练习,边点评,边提高。高职学生课堂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单纯 枯燥的语音练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把说绕口令、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讲语音笑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引入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精讲多练,侧重于普通话基本能力和表达技能的训练。
(三)优化教学手段,搭建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平台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是口耳相传的模式,而现代化的 教育技术和手段可以为教学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 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 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具和 语音教室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搭建了广 阔的平台,增加普通话学习的趣味性、便捷性、科学性,激发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进行朗诵训练时,可以 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朗诵篇目相搭配的音乐,让学 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然后再讲解朗诵的知识,把朗诵 的技巧和音乐的旋律变化原理联系起来,点拨学生,使学生 形成通感、进行联想,直观形象。同时,普通话课程应该充分 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资源,建立课程相关博客或者网 站,利用新开发的普通话训练软件等教给学生自我进行普通 话训练的方法,将简单易操作的学习训练方法以及课程建设 中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获奖信息、活动影 像等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养成自主 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说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高 职院校必须重视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积极开拓和创新教学模 式,大胆实行普通话课程的改革,全面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 用型人才。
第三篇: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中华大地,地广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因此,地方上产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语言,我们便称其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难,为了规范官方语言,历代的当权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语言,也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便是如今普通话的由来.一开始,人们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广普通话,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通话就成为了全国普及的语言.然而如今,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人们发现,孩子过多依赖普通话,方言已经变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话和父母家人交流,彻底抛弃了运用方言.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方言不仅仅是地方语言,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是一个族群的标志,对方言的遗忘,无疑可以说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遗忘,而对自己根文化的遗忘的后果,是人们万万不能设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语言—普通话的同时,各地保护方言的行动开始了!
譬如上海,身为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护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纯正的沪语,让我们的祖孙后代能够听到真正的上海话,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数据库发音人”。将“发音人”最纯正的沪语,运用科技录制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另外,全力支持沪语进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通过正规的沪语教学,不让孩子从小就脱离母语,以此达到保护沪语的目的。
在人们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机后,各地政府纷纷展开相应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全民的方言保护行动开始了!
普通话,作为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一个是官方用语,一个是生活用语,两者缺一
第四篇:《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答: ▲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答: ▲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答: ▲ 参考答案: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14.示例: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第五篇: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家乡话是每个人自幼学习的一种说话腔调和发音习惯,人们常说乡音难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如此。而且,对于地域广大多民族的中国来说更是这样。现在中国全民都在推行学习说普通话,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更是应说好普通话。今天所讨论的是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当然得说说什么是普通话,还有普通话的由来。
首先,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从上面的文字说明了普通话对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普通话,说普通话,但是这只限于在语文课上,同时我们说普通话时总是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因为生活在家乡语言环境的限制下,我们从小接触普通话却很难说纯正的普通话。我认为这是地域的语言的差异,就好比语音也有自己的种族。就像我们学习英语,说的都是Chinese English。就算学的还可以的,但到了英国却发现每个人说的英语都不一样,也很让人费解。
大体来说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是有很多的。家乡话只限于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城市所说的语音,俗称方言。而普通话却是普及整个国家,而且作为一种全民的交流语言,从而进行经济文化的传播。普通话的应用有利于整个名族的交流,而家乡话只限于地区的人们交流,性质有根本的不同。再者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从而在根本上区别于地区方言。用途也存在着差异,我们的方言基本上只用来说或者唱,但普通话却发挥着更广泛的作用。
最后,想说说我的家乡话和普通话的差异。我的出生地是芜湖,所以从小说的是芜湖话。至于芜湖话与普通话到底有什么差异,至今也没怎么弄明白,小时候觉得自己的家乡话近乎于普通话,只是渐渐长大后觉得其实不然。虽然有很多相同的读法一样,说法一样,但是却充斥着芜湖的地方色。下面就举几个例子对比说明一下:普通话“上街”翻译成芜湖话是“上该”,“怎么回事”说成“可怎搞地啊”,“你知不知道?”说成“你哈晓的?”等等。其实如果用家乡话与普通话比较一下还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会发现不同地区说话方式的搞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