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时间:2019-05-14 19:3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3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此外,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如果研究劳参率的长期变动,则可看到如下比较重要的变动趋势:

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经济结构升级,特别是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导致的高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以及高学历者的较高工资等原因,造成这个年龄组的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虽然在总体上仍较男性劳参率低,并且存在着对经济周期循环的敏感反应性,但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女性劳参率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形成这种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此相应的工资率普遍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度普遍推行,如弹性工资制、半日工作、短工劳动等;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技术状况、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收人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长期的变动趋势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同时也是家计的主体。他们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人们观察到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亦发生波动。但是这种波动的变化方向却有差异,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在有的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还是处于非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作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当附加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一些时,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时,劳参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当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劳参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参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1.4

二、劳动力需求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产品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

虽然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但是企业在劳动力的雇用上并不是简单地随产品需求变动而调整其劳动力需求的。如果增加雇用量能使总收入比总成本增加更多的话,那么企业才将增加劳动力的雇用;反之,如果总成本比总收入增加得多,企业绝不会增雇工人。

因此,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我们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 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如图1—2中的A。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如图12中的B。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这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如图1—2中的C。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如图1—2中的E。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此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如图1—2中的F。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1—3所示。

图1—3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ωo时,劳动力需求量为ιo,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ωo提高到ω1时,需求量由ιo下降到ι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ωo下降到ω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ιo增加到ι2,在需求曲线上由口向右下移动到C点。

1.5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所谓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因为在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之所以出现边际产量递减,是因为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此时,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潜力用尽,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的结合比例已经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的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

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以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

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

AP=Q/LMP=AQ/AL 在图1—4中,横轴为劳动收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MP和AP。从图1—4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根据图1—4表示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在区域工,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α点才能使平均产量最大。在区域Ⅱ,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α~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劳动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在区域Ⅲ,劳动投人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

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n~6区间。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企业若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n点最佳;若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b点最佳;若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就不能简单地说了,它要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因此,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就必须结合成本和价格来分析。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增加的收人进行比较后才能做出的。

前已述及,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

MRP=VMP=MP·P 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设为MC。显然,MC=W。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为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1.6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同时,劳动力也是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为进行财产交换的前提是有对财产享有支配权的主体。

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概念,一般含有两重含义:其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析方法。

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市场均衡是经济学中最初的均衡的概念,经济学对均衡的第一个扩充就是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各种经济形态,将市场均衡一般化,因此现在所说的均衡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是,研究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它必须在联系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做好。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依赖于其他所有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分析与此相反,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的第二个表现是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一个地区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

3.充分就业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量。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也是不同的。

1.7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构成劳动力供给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口总体的一部分。总体发生变化,其组成部分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2.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首先分析第一种情况。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劳动力供给将趋向减少。

再讨论第二种情况。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同影响。

3.人口城乡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既是人口地理分布的反映,也是人口经济结构的反映。由于历史等诸方面原因,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客观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收入构成的种种差异。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假定产品价格不变,将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增加。在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企业、行业以及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大。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变,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的提高。

但是还必须认识到,产品价格不可能不变。生产率的提高使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进一步又会使劳动力需求减少。产品价格的这种变动,对最初由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增长将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其作用程度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弹性。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根据前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二篇:庆云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庆云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为贯彻和落实省“双转移”政策,为使我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实效,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农村劳动者的需要。我局培训科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市2040个行政村(街道办)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登记,现就调查登记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共发(传)调查登记表2040份,实际收回调查登记表204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登记全市总人数共39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有162.6万人,留守劳动力有71.0万人,今年有意参加培训有16.2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培训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二、主要特点

通过对调查登记表的统计分析,我市农村劳动者对技能培训需求呈现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从调查登记的回收情况来看

1.调查工作,领导重视,百姓欢迎

此次需求调查登记得到各县(市、区)劳动局大力支持,通过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市共发出调查登记表2040份,实际收回调查登记表2040份,回收率高达100%。这充分说明,此次需求调查深受百姓欢迎,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百姓需要。

2.统计分析工作,区域差异明显

此次需求调查登记,从调查登记表实际回收的情况看,全市2040个行政村都有填报。但就各行政村填报内容来看,培训需求工种填报率区域差异明显:平远96.3%,大埔95.5%,蕉岭94.8%,梅县90.9%,梅江区85.4%,兴宁84.9%,五华77.1%,丰顺56.2%。据了解,平远劳动局对此工作十分重视,除转发文件外,还负责跟踪落实,并对本县调查登记情况做了详细统计。部分县由于种种原因,收回调查登记表填报率较低。这也充分说明,对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方面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

(二)从培训工种的选择上看

1.农民对“电子类”和“机械维修类”知识培训的需求不明显。

从《分析表》可以看出,“电子类”和“机械维修类”培训需求比例均在2%以内,说明农民对这两类知识培训的需求不平衡,要求不强烈。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必须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地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农民对“农业技能类”、“计算机类”和“电工类”知识培训的需求较明显。

从《分析表》可以看出,按培训需求率分析,“农业技能类”(包括:种养、养殖、种果、烤烟等)为38.9%,“计算机类”为24.5%,“电工类”为11.9%,“家电维修类”为5.9%,“驾

驶类”为3%。说明农民对农业生产、计算机、电工、家电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要求强烈。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必须根据农民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急需工种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农民需要。

(三)从“培训时间“、“培训地点” 和“培训师资”的选择上看

在“培训时间”方面,要求培训时间不要为1个月的短期培训占了绝大多数;在“培训地点”方面,选择在“本村”进行培训最受欢迎;在“培训师资”方面,需要“外派”的占了绝大多数。

三、调查登记表共提出建议100多条,归纳如下:

1、参加培训后能够及时推荐就业。

2、多开展种养技能培训。

3、多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4、多组织劳动力到市、县级培训机构培训。

四、对下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这次调查统计分析和农民提出的要求,对我们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免费培训政策的宣传。进一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传单、广告,以及制作专题片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方

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省里颁布的惠民政策。

(二)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沟通渠道:一是建立与工业园区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二是建立与经贸局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拓宽信息反馈渠道;三是建立企业培训的档案,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三)加强与市农科所的联系与沟通。针对我市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现状,我们可以利用市农科所丰富的专家资源,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聘请农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学习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技能的机会,通过培训终身受益。

(四)加快完善鉴定标准。针对我市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现状,原国家开发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技术工种的鉴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市农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建议省加快开发适应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培训工种、培训教材、鉴定标准,培养鉴定考评人员。

附:《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数据分析表》

第三篇: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讨论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讨论

E01114193刘雪平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发展经济,首先发展的就是制造业,而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发展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科技含量不高,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渐渐的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发达国家利用我国急需发展经济的背景,在我国建厂,使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资源成本创造财富,在这一背景之下,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而一些关键的技术以及所生产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却都被外国厂商所掌握着,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的一个痛处,但是这么多年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却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成功的保证了我国三十多年来GDP年均八个百分点的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显著地提高,我国的工业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总的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了的需求之大使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在每个人的奋斗之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弊端也渐渐地显现了出来,他带来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巨大破坏,附加值收入的低下使得我国目前必须要加快产业转型,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实现这一转型却也带来了另一负面效应,那就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低,有可能会造成工人的大面积失业,但是从长远看来实现这一产业转型显得艰巨而又那么必需.一方面,实现产业转移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们国家的富强,我们必须要发展高新技术型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逐渐增高的劳动了成本以及资源成本,使得一些设在我国的工厂渐渐地转移去了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也给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剧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员大面积的失业会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折中平衡,我们必须培养大量高技术工人,但是如何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考验着我们国家的领导人.

第四篇: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的紧急通知

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

需求情况调查的紧急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准确把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全年用工需求情况,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工进城务工动态和一季度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请各地从元月上旬开始至2月底定期上报相关数据。

一、报送材料

1.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务工动态情况(附表一)。包括本地农民工人数、节前返乡人数、节后外出务工人数、外出务工流向,并与2011年同期情况的比较分析。

2.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附表二)。包括招聘企业户数、招聘岗位职业分布、工资报酬水平、企业缺工户数、企业缺工总数、缺工企业所属行业,并与2011年同期情况的比较分析。

3.开发区企业用工情况(附表三)。包括开发区内企业户数、节后招聘员工总数、企业缺工总数、缺工企业所属行业、招聘岗位职业分布、工资报酬水平。

4.2012年以来服务企业招工进展情况(附表四)。包括举办招聘会次数、入场招聘企业数、提供就业岗位数、参加招聘活动人数、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成用工意向人数,缓解企业“招工难”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典型做法及成效。

二、工作要求

1.各地要高度重视统计报表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亲自 1

审定;业务科室要认真摸底;经办人要准确统计。

2.确保数据质量。各类统计报表数据要真实准确,由各地人社局汇总后报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用工情况(附表三)由市劳动人事分局填报。

3.上报时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务工动态情况(附表一)于元月起实行每10天一报,首次上报时间为元月10日;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附表二)于元月10日上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劳动人事分局每周一报;国家、省级开发区企业用工情况(附表三)元月10日上报;2012年以来服务企业招工情况(附表四)于元月起实行月报,上报时间为每月25日。

联 系 人: 胡刚

联系电话: 3042118

电子邮箱: czrsjjyk@163.com

附件:

1、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务工动态情况(附表一);

2、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附表二);

3、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企业用工情况(附表三);

4、2012年以来服务企业招工进展情况(附表四)。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五篇: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案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课题:电流和电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2)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乐于动手动脑,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三、教学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四、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七、教学准备:

1、教师:电动机,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等。

2、学生:九组(电池,小灯泡,二极管,开关,导线)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

(1)自然界中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3)举例说明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金属容易导电的原因?

2、欣赏夜景图片:(ppt)

思考:是什么点缀着我们的夜景如此美丽多彩?

(二)、新课教学:

老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板书)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电路有哪些部分组成和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认识通路、断路、短路

4、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老师:首先,我们共同认识电学器材:电池(有正负极),开关,小灯泡,导线,接线柱。

下面,拿出桌上的电学器材,小组合作探究:看那一组最先使小灯泡亮起来? 在实验的过程中:禁止用导线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老师:思考: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 学生:有电,有电流,有电池……

老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那么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让学生观察车流,人流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车流、人流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车流:许多小汽车朝一个方向开,就形成了车流;

人流:许多人朝一个方向走,就形成了人流。

老师:也就是说,小汽车的定向移动形成了车流,人的定向移动形成了人流。

那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1、电流:

演示实验并播放动画:(1)、开关断开时,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做无规则运动,小灯泡不亮,电路中无电流;

(2)、开关闭合时,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做定向运动,小灯泡亮了,电路中有电流。

老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金属导体中电流时如何形成的? 学生: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老师:也就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板书)

那么我们的电流也是有方向的。

在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板书)播放动画:思考: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负电荷)相反。(板书)

2、电路的构成:

老师:像刚才你们把电学器材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光,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看看如何正确连接电路:首先,开关断开,我们沿电流的方向连接,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开关,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这个电池,它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为电路提供电能,我们把像电池这样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像发电机,蓄电池都是电源。

再看小灯泡,它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消耗电能,我们把像小灯泡这样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式能的装置叫用电器。像电铃,电动机,洗衣机,电脑等都是用电器。(1)、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可以通过的路径叫电路。(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3)、各部分作用: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传输电荷。

老师:将电路中的导线拆掉,重新按正确的方法连接。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灯泡的亮度变了没?

2、将小灯泡改用发光二极管,改变电流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3、将发光二极管改为小电动机,改变电流的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4、电路中能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演示小电动机:改变电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电流的方向对小灯泡亮度不影响;

2、发光二极管性质:单向导电性;

3、电流方向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改变。

4、电路中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电路是连通的。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电路是连通的,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能够工作。(实验演示)(2)、断路:电路中某处被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实验演示)

断路的种类:断开开关、导线松脱、用电器烧坏……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或用电器两端。(PPT)

短路的种类:电源短路,用电器短路。

播放电源短路的危害。演示小灯泡短路实验。

4、电路图:

老师:我们直接画实物图比较麻烦。我们用符号代替电路元件就简单多了。

我们共同电路元件的符号。(PPT)老师补充两个:电铃和发光二极管的符号。

(1)、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2)、画电路图的要求:

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相应的电路元件(不要独创)作图时要横平竖直,不交叉的导线不要交叉连接;

整个电路图布局要合理、简洁、美观、尽量画成矩形。

例题: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PPT)练习: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PPT)

5、课堂小结:学生先总结,后出示PPT总结。

6、巩固练习:(PPT)(1)、正电荷或负电荷做定向移动时就形成了电流,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___极流出,经过_________,然后流回________(2)、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提供电能的_____、消耗电能的______、控制电路通断的______和提供电的流动路径的______四部分组成的。

7、布置作业:课时掌控第一课时。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二、电路的构成:

1、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可以通过的路径。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3、各部分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传输电荷。

三、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2、断路;

3、短路。

四、电路图:

1、符号;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3、画电路图要求。

十、课后反思:

下载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_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姓名: 座号: 分数: 1、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 2、铁矿石在炼铁炉里变成铁水,这是________现象. 3、用质量相同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内蒙古通辽市大林高中323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工具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识别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概述线......

    青年劳动力就业现状、趋势及帮扶需求调查问卷

    青年劳动力就业现状、趋势及帮扶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单项选择题,请您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一、您的性别、最高学历、年龄:()、()、() 1、男2、女 1、中职及以下2、大专3、本科4、......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示例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1411141929 赵霞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2017.4.10 赵霞 一. 教育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位于课本P1......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教案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范文模版)

    第2节 时间和位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