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摘 要:主体性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却未得到充分体现。探讨学生主体地位对实现课堂师生交往、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主体;主体地位;教师;学生
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容量不断扩大,使原来的教材内容由质量上的优势转化为数量上的劣势,教师课堂传授的局限性与知识的迅速更新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学校教育的“师本”观念必须让位于“生本”的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求知、探究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怎样理解这一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
什么是“主体”?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控制者和活动的承担者。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有意识、有思维的社会存在物,具有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只有人能够充当客观世界的主体。“客体”是指主体认识和实践指向的对象,是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结构,从而与主体发生现实关系的客观存在。例如,就“学生学习语文”而言,具有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是主体,语文便是主体学习的对象,是客体。就教与学的关系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教学理论界和教学实际操作者的广泛确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什么是学习的主体,简单地讲就是指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当学习的主角,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思想史上,主体性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强调过。如“康德、黑格尔等人突出了人作为精神意识的主体性,非理性主义者如叔本华、尼采等人强调的是人作为情感、欲望、意识活动的主体存在。而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家那里,人作为个体的自由、选择等个体的`生存'的主体性被显著的凸现出来。”而马克思指出:“主体性指的是`社会实践者的特性,是以实践活动为轴心而展开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特性'。”总而言之,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二 学生主体的内涵(一)学生是认识主体
学生为什么是认识的主体?这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决定的。关于教学活动的本质有多种不同观点,在我国教学论界一直受到关注。马克思主义教学论坚持用认识论的观点来把握教学活动本质,认为教学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学活动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即学生个体在教师主导下,主要掌握人类历史经验,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自身。
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个体如何掌握人类文明总体成果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问题,其次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在教学认识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前人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经验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学生如何认识并为他们的认识创造有利条件。当然,教学中也不排除老师进行认识活动,但老师的认识活动不具有特殊性,是属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
(二)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特征
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其主要特征在于:
1、发展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未成熟的、有待完善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不完善,需要教育者的唤醒、引导和培育,直到成为一个完善的主体。所以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从不成熟、半独立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2、主观能动性。学生认识主体对客体(即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以课程形式表现的)的反映是能动的,不是照镜子似的。有人称之为“主体对客体的加工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可以有选择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学生对客体的认识可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客观规律),并从理性进入最初的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课题。
3、个体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主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表现为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主观 能动性。而这些主观能动性如何表现对教学过程是有重大影响的。
三 学生主体确立的现实意义
(一)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是实现课堂师生交往理念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互动”必然是“双向”的,应该是师生间的“对话”活动。现在的问题是,“互动”,“互”不起来;“对话”,“对”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似乎是患了“失语症”,只有教师一方的“滔滔不绝”。其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封闭式的教师说教,学生被动地围绕着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转;学生主动探索、质疑的时间、空间极其有限,学生关心的是教师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的观点。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满怀热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敢想、敢说、敢问、敢质疑,充满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学会学习和乐于学习。只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有师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是实现有效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师生交往理念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前提
学生主体价值要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张扬得以实现,学生主体价值与学生主体性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回应,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发展方向。开发每—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宗旨所在。然而,我们的课堂却恰恰忽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按教师所得出的结论去练习,作业;课堂上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不会思考,只会教条不会创造;缺乏主见、不会也不敢提问题;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创造精神。这一切昭示着:学生主体性在课 堂上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正远离自身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认识中居于主体地位,尊重并相信其主体性,“放手”、“放权”给学生以主动发展的空间,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其主体性,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三)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是认识教师主导作用的起点和前提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经历一个教师主导下逐渐确立与巩固的过程。学生这个主体是从不成熟、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的,其间不可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不同而有区别。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是不确定的、不稳固的。因为具备了初步认识能力的小学生,在教学认识中居主体地位,但是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必须依赖老师的指导,才能认识客体,教师基本控制了学生认识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认识活动的调节和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清晰;到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独立地认识客体,教师仅仅控制认识活动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学生作为教学认识主体已经接近一般认识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弱化旧的功能。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生活的参与者,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果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戏的话,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演员,戏当然无法上演。如果没导演,演员就放任自流,为所欲为,那么这台戏也就混乱一片。只有处理好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可见,教师的主导,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使之发展成为独立的主体。而学生主体的确立与稳固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科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当然也就谈不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主导作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认识教师主导作用的起点和前提。
当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关注生命主体的主动发展,培植具有生命活力的主体。我们所进行的主体性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参考文献:
[1]田守花.学生主体及其发展探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2).[2]陈佑清.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J].中国教育学刊,2000,(1).[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69,66.[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9.[8]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6):21,71.[9]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0]格塞尔.教育与人的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二篇: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愿望和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都只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起点,能否合理高效地将外部的支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起点上能否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关键仍在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把新农村建设战略内化为广大农民行动的目标,构建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外力和内力的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民的意愿,教育、引导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中,使广大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多种经营,扩大基层民主等,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能力较差,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不强。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农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只有当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为自觉的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民的落后面貌,单靠农村自身的积累,那将是漫长和过程,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又可能加剧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所以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没有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依靠力量,处理好才二者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既必须抓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民是主体。要解决好政府“导什么”和“怎么导”的问题,在“导什么”的问题上,要针对农村的需要,使财政支出理多地向农村领域,主要在统筹规划、基础建设、技术和信息扶持等方面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怎么导”的问题上,既要建立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机制,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又要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九里乡历来由于经济活跃,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新农村建设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作为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注重依法决策,依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克服消极等待和盲目冒进的情绪,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深入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全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家乡的热情,而又避免了出现以前由于政府大办包办、强迫
命令群众搞建设而失信于民的现象,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都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落脚点。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使广大农民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首先是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九里乡通过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着力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很少发生群众阻工事件,良好的环境吸引了浙江、江西、湖北等地的客商来九里投资兴业,同时大力挖掘本地名人、能人资源,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元的外地、本地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烟花鞭炮、石膏、机械铸造三大主导产业。全乡烟花鞭炮企业已发展到15家,年创产值近亿元。铸造产业今年已发展到5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年创产值过5000万元。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带动了农民就业。目前全乡全乡32家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全乡总产值的四分之三,解决了5000多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发放工资3000多万元,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九里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引导闲置农田、山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培植了一大批种养大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效益。鼓励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扩大柑桔种植面积,使两个一万亩工程,即一万亩优质稻,一万亩柑桔基本完成。工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来源,全乡农民年均收入已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点。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针对当前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在感情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决策中,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注意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向,努力解决农民亟需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将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上来。二是开展农民教育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充分利用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组织“星级农户”、“好媳妇”、“好婆婆”以及“致富榜、教育榜、贡献榜”的评比活动,倡导团结互助、和谐进步的文明新风。三是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九里人民思维活跃,敢闯敢干,我们抓住这一有利特点,积极鼓励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全乡农民不管外出务工还是在本地就业的,都有一技之长,实现了家家有项目,人人能就业,月月领工资。
以增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靠最基层村级党组织来落实,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首先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强化村干部对新农村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责任心不强或群众威信不高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使村支两委和村干部切实担起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其次是规范运行机制,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我们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级运
行机制,普遍建立村干部兴办实事公开承诺和述职评议等制度,将村干部的工作放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最终衡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成绩。再次是发挥党员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增强每个党员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特别是针对无职党员,我们实行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各村根据需要,设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等岗位,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乡七百多名党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发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加剧了农民个体分散经营与现代化、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九里乡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成立了柑桔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农业产业规模过小等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发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不通、流通不畅,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养殖大户的规模扩张,所以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要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但不能搞强迫命令,政府要在政策、环境上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但不能搞行政干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农民理事会制度,目前我乡有不少的村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推选由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组成农民理事会,动员号召本地在外的名人、能人为家乡建设出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村级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伏牛村邓为成、泉水村陈正周等一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修路建桥的典型。理事会还协助村委会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清理整治环境卫生,开展“三清五改”运动,共同维护居住环境。通过农民理事会这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自己的事,自已的事应该自已办、自已管,只有每个人都出工出力,自己的居住环境才会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三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
⑴贪玩,自制力差:谁都有自制力差的时候,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且一般比较贪玩的孩子应该说他的脑袋是很聪明的,学习上接受能力是会快一些。但是会存在一个现状就是,还是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对学习不重视。具体有这么几个办法您不妨试试;
与孩子沟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对其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给孩子规定好具体玩的时间,而且一定坚持放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昨天坚持40分钟,今天能不能比昨天多坚持10分钟„„;
个人发挥:„„
原则和理念: 条理性
在让家长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家长的危机感
针对本公司师资力量和服务内容
掺差孩子的表现
个案分析与实例相结合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⑵有畏难心理:这是孩子自信心不足又缺乏成就感激励的一种过早自我否定的表现,可能不爱问老师问题,碰到难题不想做,或者是钻不进去。不知道孩子平时在家的时候表现怎样?有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以前学习的基础怎么样?有没有给孩子辅导过作业?成绩如何?孩子如果考试不好,家长是批评孩子还是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呢?有这么几个办法可以试试:
避免给孩子过早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帮助其树立勇敢和责任心;
具体给孩子提出两到三种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教会孩子为结果负责;
多给孩子创造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其他个人发挥:„„
⑶粗心马虎,非智力失分多:粗心马虎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您炒菜放盐的时候拿盐袋子倒和小勺的结果一定不一样,但是粗心同时也是一个很客观需要积极去面对帮助孩子改正的不足点。考试应该是100分,由于粗心十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有这么几点是关键:
孩子是否对每一次考试有足够重视;孩子一般对大考重视,您就不用太叮嘱咐;而通常孩子对小考不重视,您就应多从这方面入手做其思想工作;
孩子粗心的毛病反映出对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文科是否注重字词语法的积累;理科是否注重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记忆;
解决办法:准备错题本,总结每一道错出错点及原因,复习出错点正确解法及规则;
个人发挥:„„
⑷学习没兴趣:孩子是对各科学业都没兴趣还是只是偏科?孩子不可能是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吧?平时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呢?如果沉迷于游戏和网络,是应该杜绝,但是如果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尝到甜头,合理安排 欲速不大,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表扬为主
防止反抗,避免比较
控制时间,避免强迫 刺激求和,鼓励好奇 吸取教训,独立思考
⑸学习不主动,您之所以觉得孩子不主动主要看到他都有哪些表现了?是不是学习仅限于听讲和完成家庭作业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所以学起来才觉得没有动力。其实这也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普遍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潜力没有备激发。现在的孩子,您指望他跟班力量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考学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得鼓励孩子下功夫,自己跟自己比。一旦孩子下了功夫,成绩有些许提高,看到自己的进步了,才会更有自信,也才更有动力再下功夫。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⑹学习不得法:您觉得孩子学习习惯中哪些方法不对?预习、听讲、写作业、复习、背单词、做课外题,具体分析个别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很有质量。您孩子是否都做到了?有哪些做不到我们还是具体跟你孩子当面聊。引入约访„„通常孩子对学习方法有这么几个误区:
总觉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不在乎一种适合第一名,另一种适合第五名。您可能也很懂得怎么样学能学好,也告诉孩子不知道多少遍应该怎么学。可是他可能总觉得这个方法也不适合他,那个方法也不适合他。而到底哪种方法适合他,他自己也不知道。其实那不是 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是 任何一种方法孩子都没有坚持下来成为自己的习惯。„„
不懂得取长补短,时刻改进自己的方法。班里前三名前五名的优势不在于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在于他们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很有质量很到位。您孩子可能看到第一名也不背单词,第五名也不记笔记。但是他们一定在别的环节培养起他们的习惯有他的有时。而您孩子自己却没有多少学习习惯方面的优势„„
不肯创新,沿袭旧习惯。您可能觉得孩子整天趴在桌前,作业也写到十一二点,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有很多孩子的创新思维都被束缚住了。比如说背单词,您孩子说他一般都是先把单词抄五遍去死记硬背,最终还老爱忘。他昨天是这样,所以今天也应该这样,明天可能还会这样背。他就没有意识想想怎么样才做得比他好。总是沿用自己的老一套。„„
⑺学习很不错:您孩子学习挺不错的,您可真幸运。我相信您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省了不少心。那您还想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还希望孩子更上一层楼是吧?所以对于您孩子这样的层次,我们就要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基础知识我相信您孩子一定没问题,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每门课考95分以上?就说明他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学习不单单是考验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在于孩子的学习竞争力。从预习、听讲、写作业,到制定学习计划、考试技巧甚至于用演草纸的习惯,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两三分的差距。而班里前三名之间不恰恰就是这么两三分的差距吗?况且现在知识还比较简单,处于同步学习阶段,真正到中考高考总复习阶段对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要求更高,那个时候您觉得孩子目前的学习方式是否还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呢?能保证到考场上万无一失地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吗?„„
⑻学习偏科:学习偏科,一方面反映出孩子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学习凭兴趣或个人喜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逃避弱点的本性。他考分越低的科目越没有自信,越不想下功夫,于是考分又越低。相反分数越高的科目越有自信,可能学习起来花的时间也越多。所以无非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可打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在哪呢?恰恰就在于孩子自身。所以要先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只有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困难,才是真正治标又治本的办法。然后我们帮助他在基础薄弱的方面重点下功夫,等到他先下一些功夫,看到自己有几分提高,他才会更有信心下更多的功夫。„„
⑼有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您的话也可能不是很愿意听, 相信他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已经触动不了他的心弦了。您把他带来我们跟他沟通,我们有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
⑽各科目分析,孩子哟没有出现偏科的情况?偏科一个是孩子会对他学的比较好的科目更来劲,一个是对老师的偏爱,或许是从小给他的一个兴趣导致:
语文、英语:不爱背东西:不爱背这个问题我相信您孩子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的问题。他之所以不爱背单词一定一开始也很想表现得很不错。可是没两天就忘了不会及时复习,所以他会觉得背了也没用,不如考前临时抱佛脚。所以说到底还是孩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首先背东西也不是完全死记硬背,即使英语单词也是有办法的。其次要在背记的基础上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才会记得牢,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背了又忘没有用了。„„
数、理、化:不爱动手练笔:这个习惯可不是很好。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理科的东西题量不能保证是不可能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我相信家庭作业您孩子一定还是能完成的。完成家庭作业之外,他可能也并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写,做些什么事情,所以您才老见他拿本书在看,光看不练。您把他带来我们跟他沟通这方面的问题,看他究竟是什么原因。„„
政、史、地:不会总结归纳:这反映出孩子的概括思维还不是很好。他学到的知识就像一个一个珠子,老师给他一颗他拿一颗。最终到手上一堆他抱着,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找。他没有意识用线把这些珠子练成串甚至形成网络。其实知识的梳理跟平时生活习惯是相关的。一个能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也一定能打理好自己的学习。您看他自己的学习用品是不是能收拾好?是语文书放一起、数学放一起,还是把教材放一起、参考书放一起、测试卷放一起。孩子首先在生活上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知识方面他就不知道用什么线索能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和区别找出来。„„
⑾对老师或同学的喜好:第一,您得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是为老师而学,而是为自己而学;第二,人无完人,您孩子觉得老师不好,即使全班同学也都觉得老师不好,可是您孩子不是班里第一也不是年级第一。我相信真正班里第一年级第一也不会因为老师不好就不学了。所以他自己一定还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在这种基础上再跟他沟通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⑿: 应试技巧不好:孩子平时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是一到考试就会出现一个偏差。而且下了考场之后,同样的题目,你让孩子来完成,一点问题的都没有。那么这个其实是和孩子的一个性格有关系,考试的时候多少有一些怯场。那么这个时候尝试多和孩子沟通,平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共的活动,有意的锻炼他的胆量。他做的好的有所进步的及时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性格开朗了,怯场的情况也就会相应得到改善。
13.孩子厌学,不愿意学习。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教养方式问题。有专家研究,发现厌学情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母亲。孩子通过对学习的一个厌烦状态引发家长的注意。要不就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只能接受表扬,忍受不了批评,受不得一点打击。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也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14.数学拓展思维不行,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发展理论将数的形成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概括。一是对实数的感知,然后是对数的表象,最后形成数的概念。即能够理解数的概念,对数进行排序,再延伸到对数的运算上。小学阶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初中以后知识难度加大,尤其是数学以及后面的一些理科的学习,需要孩子把具体思维能力转化成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概念建立在一系列实际演练的基础上,那么可以强化训练下孩子数的概念和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为其做一个专业的测评,致力于改善孩子的问题。
15.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老师不专心,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作业完成的慢,考试的时候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成绩也不理想。这个现象在独生子女中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的教育方法一般都比较宠爱。同事也就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当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做事情没有条理拖拖拉拉。针对您孩子的情况,孩子建议孩子当面来学校,我们给他做一个专业的测评,根据他的情况帮她制定学习计划,才能采能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
16.孩子平时学习很勤奋,考试也不错,但是一到大考就是成绩上不去。平时可以考高分,那么说明孩子对于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还是挺不错。但是在综合复习的环节对于知识的一个掌握内化和建立知识网络的环节出了漏洞,导致在考试时无法流畅的运用所学知识。这个可能需要老师做作业的沟通以及测试,从孩子考前心理调节应试技巧给他做相关的调整。
17.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老爱玩游戏,还逃课。一个是学校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抹杀了孩子的兴趣,同事要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学习不好,游戏都玩不好。同事还要树立孩子的责任感,学习是他的责任,是他以后立足的工具。18.
第四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小学语文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我比较注意把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脑、动手,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生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有意识地改变“学生跟着老师阅读”的做法,课前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及用什么方法去学,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击并一步步逼近“目标”。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完每篇课文我总要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第五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兆龙
首先是备课。备课一般都按: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三个环节来进行。备大纲(课程标准)能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的层次和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教学内容、重点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备学生这是备课的关键。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怎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能力,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备课时,教师要选取最新的一些时事政治或学生们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感觉较近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的能力。当学生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让他们自然感受到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为未来服务社会做准备时,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其次是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是明日黄花。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个人认为:
第一,从思想上要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导致现在,当新课程改革扑面而来时,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讨而无论”、“启而不发”,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又回到了“我讲你听”的“填鸭式”,听过一位优秀教师的两节课。第一节是高一时,课堂采用的是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有一部分学生也表现出了“讨而无论”、“启而不发”的现象。一年之后,讲高二哲学,同一批学生却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这个成果的取得在于这位老师长期的准备,从高一时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有专门的预习本以保证效果。现在学生基本已形成习惯。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使学生乐学。如,我在讲授《货币的职能》这一课时要求全体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对全部内容设计问题,然后找出五名学生分别扮演货币的五种职能(作为嘉宾)。(教师要对其提供培训)上课后,先由“第一嘉宾”“价值尺度”做自我介绍,然后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提问。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后四种职能依次类推。这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从旁补充、指导和做最后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第三,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景,力争创造更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课前的认真预习,工整漂亮的作业,课堂上大胆发言,有创意的问题,成绩的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丰富的课外知识等等,都会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亲其师,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最后,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