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4: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祁黄羊》教学反思

革新小学 倪静

教学片段1:

师: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祁黄羊却抛开个人恩怨推举他,足以看出祁黄羊这个人完全出以公心。

(一向调皮的A同学举手了)

学生A:老师,我有问题。古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为什么解狐还活着?杀人偿命,再说他是官,明知故犯,不是更应该砍头?

师:这.....(眼睛扫向全班)你提的问题好像难倒大家了,若你能将这个问题解决,相信大家一定会更佩服你的,期待你下节课精彩的回答。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大家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一心为国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唯才是举、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课文的精华全部吸收了,那让我们......(这时一位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举手了)

学生B: 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B:因为,如果他不主动辞职,晋悼公看到他体弱多病,迟早也会叫他让位,主动辞职显得很体面;当他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然而当解狐因病不能任职不久便去世了,祁黄羊再举荐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沉吟片刻)你的见解很独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生活中确实有你说的这样的人,历史中的祁黄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课后一起去查查历史资料,看看好吗?

反思

在《祁黄羊》一课中因为我的预设不足,让学生难倒了。在学习外举不避仇时,部分孩子也提前查阅了资料,知道祁黄羊与解狐有杀父之仇,我上课前也仅仅查到这里,学生A一向很调皮,对于他“刁难”式的提问,原本没有打算回答,但是看着孩子求知的眼神,不忍回绝,但自己却无法回答,却又不敢乱说,只能将问题抛给学生,免去了我的难堪,又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醒了我,在备课时没有深入研究,对课文的背景不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前条件,若没有充分备课,那么孩子的刁难会很多,难堪的时候会更多,那么教师的威信就会渐渐降低了,其次,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轻而易举找到两次举荐,巩固了对人物的认识。在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时,通过创设问题,激起学生思考、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但在让大家说说“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学生B的回答,让我沉思了一会,因为我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无论是学生将祁黄羊理解成狡诈的小人,还是一心为公的将才。祁黄羊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折射出不同的形象,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学生对文本感受的独特多姿。也正反映了学生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投入和热情。若固定唯一答案,将学生一棍子打死,那么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不会得到培养。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诸如“我认为„„”、“我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才会唤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第二篇: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上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感悟 滦南县司各庄镇初级中学 宁玉红

(激情导入课文之后,学生自由放声有滋有味地朗读全文,也手捧课本,入情入境地诵读全文,营造师生同诵的读书氛围……)

师: 我们大家有感情地诵读了全文。读书要善于‚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到‚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下面请同学忙畅所欲言,回答:

一、读了全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出切实的感受和体会。

二、读了全文,你还有哪些疑点要解开?

(学生静思,圈点勾画5分钟)

徐鹊:当我读到‚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这一片段时,我深有感触,才别离小学半年多,就学到这篇文章,无疑勾起我的回忆,想起了小学毕业时的情景——天,下着小雨,灰蒙蒙的,似乎老天也为我们哭泣,到了班里,静悄悄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杂乱,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默默地对视着,希望能把自己最后一丝美丽留给这已同窗六年的同学,大家期待着老师说些什么——没有。临别时,所有人深情地望了一眼教室,带着一丝留恋离去,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恐怕以后只能靠照片回忆……我的眼睛莫名的湿润了……

王雪艳:“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文中的情形在我身上也曾发生过,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眼看一定会迟到,干脆赖在床上,明知是逃学,但不去上学的念头却无法打消。记得犯错时父亲对我的责罚,当时心中甚至有一丝恨。回想起来,父亲对我的严厉,都是希望我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它深沉、含蓄,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

王逍:文中父亲对作者教育的几番话给我的感受最深——‚闯练,闯练‛。记得我第一次去取钱,那时感受至今难忘,去的时候,感到非常害怕,连字都写错了,但当我取到钱后,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人生处处都有第一次,只要把握第一次,就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画出了美丽的一笔。闯练,闯练,事事都要有第一次的闯练,用自己的本事与勇气来取得成功!

马文鹏: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读了以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这句话一点不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确是有这种矛盾心理。我们多么渴望长大,因为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家长、老师管束;长大了可以接触社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长大了可以把家长那没完没了的唠叨抛在脑后,也可以扔下沉重的书包。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我们也怕长大。长大以后要承担各方面的责任义务,要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为工作劳累,为生计奔波。哎!真是的,人毕竟要长大嘛!

姚艳钊:开学之初,浏览课本时我不经意间注意到这个文章。起初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一个很含蓄,很有内涵的题目,我知道文章一定如题目一般精彩、一样美好。我看了起来,那一个个像音符般美妙的文字,无不敲动我的心弦,那一串串故事是那样亲切。那首骊歌的每一个字眼深刻在我的心头,想着和英子一样,于是毕业时的情景再现,像一缕阳光射进森林,红烛、老师、同学、我┅┅哦,一切都在四周环绕,这是我永远记住的时间,不变不忘。

王雪瑶:初读这篇课文后,回荡在心间的是那浓浓的父爱和那美丽的夹竹桃。父亲爱花,更爱自己的女儿——‚我‛。生活中的处处琐事,父亲都教育‚我‛要独立的去完成——毕业典礼致词,爸爸要‚我‛硬着头皮去做;去银行将钱交给小日本,爸爸要‚我‛闯练闯练┅┅父亲就像是大楼那坚固的地基,支撑起我坚强的意志;父亲就像是那高大的树,为‚我‛支起一片蓝天;父亲就像‚我‛人生的加油站,让我鼓足了劲,早早地走向成熟,撑起了这个家。整篇课文似乎都能使人触摸到父亲那颗火热的对生活充满热爱,情义浓浓的心。夹竹桃等花儿穿插其中,更使人感到美而温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是啊,我们都会长大,都会支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

师:伴随着你们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我也深深感动。大家通过阅读课文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生命体验是最宝贵的。意犹未尽的同学可将心得、感悟写在练笔本上。除了切实的感受外,请同学们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们还有哪些疑点?提问可从文章重点部分入手,品析妙词佳句是难点,那些语言美、含义深、感情浓的语句往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思考质疑,在文中作标记)

项子轩:为什课文结尾把‚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已不 是小孩子‛分作两段来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郭旭洁:文章的题目为何叫‚爸爸的花儿落了‛? 陈可心:本文插叙居多,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王欣然:文中伏笔很多,几乎都有照应,为什么?为什么多次重复‚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贾芮宁: 文章37段为什么说‚我们既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

师:大家读书很认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类,展开讨论。文章内容方面,根据孙璐等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用‚一个_____的父亲‛句式说话,从文中找出依据。写作技巧方面,大家的问题最多,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可从题目、线索、结构、语言等角度探究。…………

教后感悟: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问题也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课堂设计关注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理想境界。

第三篇:浅谈“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浅谈“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内容摘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体验”的条件,平等对话,设疑激趣;导引比较,拓展延伸;摒弃“灌输”,重视个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身的价值的探讨,通过课堂教与学的载体,有机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学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体验 创造 尊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所以他们对事物、问题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了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林黛玉”。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尤为重要了。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身的价值的探讨,通过课堂教与学的载体,有机的体现出来。

一、何谓“体验”?

“体验”——《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

“学习体验”就应该理解为:通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就是说,学习体验从学习实践中来,没有学习实践就无法达到目的,从而得到相关的体验。就像登山一样,只有亲身登临山的极顶,才能感受“一览众山小”,才能真正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那么,怎样的学习实践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或者是获得更多、更深刻的体验呢?有句话说,要知道李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尝。要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体验,不仅要最近距离地、从不同角度地观察事物,还要亲自深入事物,“品尝滋味”,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许他们的体验还幼稚,不是很确切,但他们的感受是真切的,认识是较为全面的,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也就深刻了。

所谓“语文学习体验”,就是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人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和向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语文学习认知的对象,理解语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领悟其内在蕴涵的意义,从而逐步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二、创造“学习体验”的条件

朱绍禹先生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也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应该相互补充,相辅相承,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提出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而并非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

所以,创造和谐“学习体验”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倾注了热情,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获得的丰富的体验。

(一)、平等对话,设疑激趣。

平等的对话关系可以帮助师生之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得到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愉快的学习。在对话过程中,充满了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例如《华南虎》一文,教师请学生思考:“如果华南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一旦从笼子里出来,它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果你是一只华南虎,面对‘戏谑’、‘呵斥’、‘劝诱’,你会怎么做?”问题始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启发他们对“虎性”、“人性”的思考,于是,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也就有学生进而提出华南虎最后有没有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华南虎的爪子为什么会是“血淋淋”的?一系列的问题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得到积极的参与,学生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学有所得。

(二)导引比较,拓展延伸。

“以此及彼,触类旁通”是问题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他们都希望学习活动能使自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取得成就,这就对学习活动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学习《荒岛余生》,教师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并且分别仿照《观舞记》和《安塞腰鼓》的句式来写一段赞美鲁滨逊的话。学生从自身的阅读实际出发:“假如我是太阳,我要用耀眼的光芒照亮鲁滨逊不屈的人格魅力;假如我是白云,我要用不停歇的脚步散播鲁滨逊的坚强;假如我是不幸,我一定会远远地离开,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战胜鲁滨逊乐观豁达的精神„„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能用自己稚嫩的文笔抒写对鲁滨逊的敬意,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能用整个的身心去感受鲁滨逊倔强坚忍的人格魅力„„”“看!——一做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他告诉我们:拥有不屈的信念就拥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他告诉我们:勤劳的双手可以捧出灿烂的阳光;他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希望,风雨之后会有彩虹„„好一个鲁滨逊!好一个不屈的汉子!„„

通过课外延伸与相关内容的比较学习,学生较为容易进入文本,产生接近于作者情感的体验,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自身体会去注释幸运与不幸、信念与生命的关系,所以比较学习中得到的体验,是学生在不断阅读与比较积累中获得的特殊感受,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再创造,也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从而得到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体验比单单记住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三)、摒弃“灌输”,重视个体。

面向全体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进步,有一个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点和情感价值观,在硬性而沉闷的书本知识的灌输下,学生机械地记忆教师认为能决定学生命运的语句、条文、规律,成为听话的“小秘书”“复读机”,学生求知的渴望、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你读我写”的过程中被抹杀,淡化,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的“学习体验”条件,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力,激活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三、尊重独特的“学习体验”

所谓“独特体验”,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深浅不一,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思维活动千差万别,“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多个义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语境的意思应该是“重视,严肃对待”。它不等于赞同,而是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关注与重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这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特的新的认识。《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儿时的经历,有没有自己的游戏不被家长所认可,努力去制止,而自己却按捺不住渴望,偷偷去玩的经历?而现在你长大了,再跟家长谈及这段经历,你和家长都有怎样的感受?“小弟全然忘却”是故意安慰哥哥,还是自己认为哥哥确实是为自己,而自己玩风筝本也是不太正当的行为,所以并不耿耿于怀?“不幸”到底是谁的不幸?教师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经历,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领悟、鉴赏就有了基础,阅读学习就有了乐趣。讲述《斑羚飞渡》,让“斑羚”和“猎人”“我”之间展开“面对面”的“对话”。学生走入故事设置的情境之中,“生命的意义”“种族的存亡”“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生命的抉择”“生存还是毁灭”“生命的震撼”等多个话题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习《安塞腰鼓》,有学生就将极具阳刚之美的腰鼓表演与《千手观音》、《两棵树》相比较,认为他们都是通过舞蹈宣泄情感,都是对生命力的赞美„„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和角度来审视世界,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逐渐达到语文教学追求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是谬误的时候,任何“独特体验”的形成和深化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多次不断修正和完善过程。可恰恰就是这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出现错误又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课堂教学之所以要凸现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把错误呈现出来,然后帮助学生纠正它、修改它、完善它,从而逐渐走向全面、甚至走向深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体现在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权利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平等地接受教师的见解和感受,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和商榷,最终在问题上达到一定共识。其实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少一些“预设”,少一些“陷阱”,少一些担心,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学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即使是过去流行的“谈话法”,仍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请君入瓮”的阅读模式,根本谈不上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转变角色,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用学生的心理与眼光来看学生,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体验,体谅学生的言行,与学生融为一体。如有位教师上《邱少云》,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描写是不对的:“我扭头一看,大火已经在邱少云身上烧起来”,“我”不能扭头一看。如果“我”可以扭头的话,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翻一个身把火弄灭呢?这位老师开始仍坚持“我”可能是慢慢地扭头,不会被敌人发现,但学生又提出“‘我’可以慢慢地扭头,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地翻身呢?”这时,教师意识到书上的“扭头一看”是有些问题,而那个学生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教师马上改变方向,对学生说“你不希望英雄死去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想邱少云也是一个人,他上有父母、下有姐妹,当时他如果有办法肯定也不想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扭头一看’也许有点问题。”可见这位教师已经做到了转变角色,尽力去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不唯书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教一篇

文章《你早》:

天亮了,石头对蚂蚁说:“你早!”

小草对露珠说:“你早!”

树叶对毛毛虫说:“你早!”

天亮了,星星说:“我要睡觉了!”

有一个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毛毛虫是吃树叶的,树叶不会对毛毛虫说‘你早’。”这位老师没有以教材来压孩子,而是趁势引导:“如果你是树叶,你会对毛毛虫说些什么呢?”那孩子想了想,说:“我会说‘毛毛虫,请你不要吃我的树叶,好吗?’”这位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说:“等会儿你就这样读!”结果,那位孩子晚上写了一篇文章《晚

安》:

天黑了

蜜蜂对花儿说:“晚安!”

小鱼对河水说:“晚安!”

小鸟对树林说:“晚安!”

石头对大山说:“晚安!”

天黑了,我对太阳说:“我要睡觉了!”

如果当时这位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位孩子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

章来。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不唯师的现象。教师不要刻意地追求“标准答案”,因为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如特级教师曹晓红老师上《啄木鸟和大树》,让学生读后说说“这是一棵怎么样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怕痛、不勇敢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很骄傲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自以为是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不理解别人好心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不知好歹的大树。曹老师没有统一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你们为什么这样评价这棵大树”,请学生进一步谈谈自己的体验。曹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那么他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三、转变行为,鼓励学生的阅读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等都不一样,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作出

有个性的反应。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作出自己的反应。如学习《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文中的有许多好句:

a.春天的江湾,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像一片银海。

b.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c.成熟了的秋白梨,像一只只玉石雕成的葫芦,上小下大,样子十分可爱。

„„

这样的文章,教师可请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从而加深学生的阅

读体验。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如学生学了课文《新型玻璃》后,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介绍新型玻璃,有的可作为推销员介绍,有的可作为小博士介绍,有的可采用自述形式介绍。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来介绍。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的阅读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教师转变行为,鼓励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时要接受一些考验,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学生的体验往往会离题。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可谓遍地开花。在探究式学习被广为推崇的同时,接受性的学习似乎成了洪水猛兽,令人闻之色变。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怕讲得多;有的甚至不讲解了,就让学生去“探究”、去“个性化解读”。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课改不应该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

探究性阅读要有实效,就不可能一切问题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因此,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崔峦先生提出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指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以接受信息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方式。例如听教师讲解,讨论时听别人发言,独立阅读文本和补充资料,观察直观教学材料,模仿学习,记诵词汇和优美语段等等。

二、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能提高探究阅读的实效

首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学生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如果盲目探究,只会造成课堂的低效和形式化。

如二年级上册中的《活化石》、《回声》等课文,有些内容并不是一名二年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就能深入理解的。在教学《活化石》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那么我们语文课还有它本身的意义吗?这时就需要老师通过讲授的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

其次,阅读探究中的分析、归类、联想、比较、推理等过程,都是以学生旧有的知识和阅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要进行探究的前提就无可避免要进行接受性学习。

如在一次听课中,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对文题、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都没有基础认识,教师就急于展开探究教学,让学生说说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思考也比较片面。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要令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服务,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涵的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既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又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造性理解,达成理性和感性的逐步统一。要达到课堂的高效,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课前充分研究学生,研读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选定关键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小珊迪》,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的是什么,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如果让学生探究小珊迪最使人感动之处和最使人感动的原因,这就抓住了核心和关键。但在探究之前,不可缺少的是了解背景、情景创设、词句理解、内容概括,乃至探究之后的记诵积累、运用练习等,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可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必须以接受性的多读感悟为基础,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分析下找准核心问题后,运用适当的探究方法进行思考和议论。因此,两种学习方式要注意科学地融合,使阅读教学有效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三、运用接受性学习提高探究阅读实效的策略

正确认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要根据课文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基于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该如何合理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使探究阅读更高效进行呢? 1.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感悟促探究

阅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要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阅读必须让他们充分阅读文本,否则一切的探究都成为无源之水。实验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

例如教学《跳水》,先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学生在充分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形成个人的体验,提出阅读中的疑难:为什么只有船长想到了这样做?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有探究的价值,这时应该建议学生再读读课文中描写船长出场到开枪并命令儿子跳水的段落,再读读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时,描写水手们各种表现的段落,边读边思考,勾画、批注要点。学生在读中先自己取证,得出初步结论,再分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学之间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互为补充。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可见,诵读感悟是探究阅读、释疑解难的重要方法。2.精讲巧导,引领探究

讲解和引导都是教师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接受性学习。但这种学习对于深入开展探究阅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讲授必须是精要讲解、巧妙引导。在学生体验肤浅、探究卡壳、多元解读有误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教师的讲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己阅读、合作探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有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2)利用导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导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想法不无道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出:“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3)有效的讲解点拨能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中也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他们还不知不懂但有必要在现在就弄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要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中的《亡羊补牢》时,同学们刚接触到这个题目时就有了一种想法,即寓言故事中往往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一层是从故事中反映出来的含有哲理性的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围绕这个目标学生开始自学。在解释字面意思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容易地把“亡”字理解为“死亡,逃亡”,把“牢”字理解为“监牢,牢狱”。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指点学生,给同学们讲解“亡”字在这里须理解为“丢失”的意思,“牢”在这里须理解为“羊圈”。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然后再深入到课文中理解故事内容,从中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奥的哲理--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算晚。当我看到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时候,我很欣慰,并且课后让学生写了一篇日记,谈了自己学习这则寓言后的感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感悟,体验得真切而深刻。这充分说明有效的讲解能促进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指导阅读方法,帮助探究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习惯,如运用工具书,勾画批注,记录和交流,学习文章的一般过程的熟悉程度,整体感知等多方面的能力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加强探究阅读方法的指导,做到持之以恒。

探究性学习要凸现方法,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提炼出方法;二是教师要指导;三是学生要尝试运用。常用的理解方法有工具书使用法、上下文理解法、实例理解法、相互启发法等。常用的发现方法有在比较异同中发现、进入角色深入情境中体验发现、联想等等。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教师指导方法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有示范法、提供资料法、指导范围法、提供系列参与题或表格法、以往同类方法回顾法、介绍自己经验法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接受性的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方法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方法认真去做、去尝试。只有这样,经过长期培养与训练之后,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学习能力才能有所提高。4.重视记忆、积累,拓展探究

记忆、积累都是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从学习语文的目的来看,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耦合的过程。我们要摒弃的是机械记忆、标签式的无用识记,决不是所有的积累。

在进行探究阅读中,学生本身的语言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都直接影响阅读探究的广度与深度。如学习《白杨》时,学生提出“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句不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积累,展开联想: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吗?学生可以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高大的皂荚树》与本文写法极相似。经过进一步的比较、讨论后,学生不难体会出句子中借物喻人的深刻含义。

这种探究中的联想拓展,其实是一种横向的探究学习,它依靠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累,使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5.课外延伸,整合探究阅读与接受性学习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是盘活探究之源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也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让学生做一个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等等。

这样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包括从教材、教师提供的资料、字典、网络信息、书面资料、询问教师同学,以及讨论的启发等途径中获得所需的信息都属于接受性学习的范畴,是信息的处理和探究结论的评价的基础。

综上所述,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会接受性学习,才能比较快地去理解、接受、继承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去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对知识进行重组、应用,并创造新知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在阅读考试中得高分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精神力量。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就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阅读的一种动力。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兴趣还未形成时,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趣味。只要他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地找来去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激励”、“ 唤醒”、“鼓舞”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正确的阅读目的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动力源泉。中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和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初步构建了理想的框架。针对当前及未来社会信息量大、知识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我们应及时提醒学生阅读在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明确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把近年语文高考中有关考查阅读能力的力度在逐年加大的信息透露给学生。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提高综合阅读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紧迫感;从近的目标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的欲望;同时逐渐地把这种紧迫感、这种欲望转化成一种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善于诱导,不断培养阅读中的好奇心。对阅读有了好奇心,就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加以诱导,巧设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有时,教师可通过对有关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介绍、点评,并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

第三、不唯本是从,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阅读潜能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可能。教师不应仅把参考书上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不应让学生把这些答案当做唯一的标准来应付考试。应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保护学生的阅读个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今信息时代,阅读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面对急剧膨胀的信息,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他们的阅读已显得严重的滞后。同时,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也是学生提高综合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审时度势,更新观念,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例子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去解读课本以外的文章。在这里,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应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读什么,什么时候读,应有一定的计划。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次,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推荐时,我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⒈选择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材料。⒉选择与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

⒊从报刊、杂志上及时寻找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⒋读一些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科学家的传记。⒌一些通俗版本的中外名著。

第三、注意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和方法。(1)、应从高一开始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活动。

(2)、结合校内外的读书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3)、在方法上,每位同学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可能自主安排,自主阅读,写好心得体会。有时通过专题介绍,挑选大家喜爱的作品,师生共读,等待时机成熟,召开专题讨论会,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更浓厚,也更能产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迁移,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阅读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要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和审美层次,以便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意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要“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江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去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他们身上潜在的各种智慧活跃起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阅读教学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本身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的原始的理解上,更应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建立良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和谐、宽松、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欲望,喜欢创造活动,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能平等对待学生,不以权威自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要相信能力最差的同学在阅读时也自有他的闪光点,也有他的发展潜能。在阅读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鼓励他们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当学生的提问或理解较独特、新颖时,要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对学生的“怪”问题能采取宽容的态度,绝不能泼冷水。

其次,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教材的工具性与凭借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应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大胆积极地思考,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这个研究、探讨的过程,就是“自悟”和“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因为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景中得到激发的,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情景,就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能大胆地有所创造,那就必须让他们面临有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教参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无形中给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探索创设了丰富的情景,为他们大胆的创新提供了极好的空间。第三、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具有创新思维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教材中按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安排的,能适时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第四、平时的检查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试题,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体现搭建舞台。平时阅读能力的检查应着重选择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对于这些题目,答案不求统一,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强调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教师努力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反映出来的对阅读材料理解的灵性、悟性和独特新颖的见解必然是呈多元化状态的,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检查中有一种创新的成功感。应该说,这种试题正是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上谈的是本人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浅显的认识,或者只能说是几年来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而已。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技能,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靠几册书、靠一个阶段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切实地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总之,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都来关心和造就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清镇市扁坡小学肖胜科

——从窦桂梅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想到的我最喜欢窦桂梅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清平乐·村居》、《晏子使楚》这些课我不止看过一遍,而每看一遍均有不同的收获。可以说,窦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极其精彩的,都能让人丛中体验到其教学的魅力。昨天闲着无事,再一次从网上温习了她《秋天的怀念》一课,给我的感觉仍然和以前一样,那就是感动,感动的让人热泪盈眶,只是这次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在感动之余,多了一些思考——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二字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感悟也可。把这种感悟写成文本,也算是对自己以后教学的一点启示吧。

这次看窦老师的课,说在“朗读”二字上有所感悟,是因为其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教学中,窦老师送给学的朗读要求只有四个字——“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韵味,这就是窦老师对有感情朗读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而为了引导学生达到这一目标,读出韵味,老师先是根据朗读的三个等级(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直接面对面评价朗读读,在学生与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总结出朗读关键是要“读出韵味”这一主题,接着便利用课题“秋天的怀念”进行了精辟的引导。如果说前面部分是朗读教学的引子,那么“读出韵味”便是主题了。教师的智慧、激情的展现、知识的转化便在此处一一展现出来,而利用课题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如何读出韵味,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这便是窦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了。在教学时,记得窦老师先是板书了“怀念、秋天”这个两个词语,然后再在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的”字,让学生读出“秋天的怀念”这个词组,然后创设情境,引导不同的学生对这个课题进行朗读,以下便是我所摘录的这一课堂教学片断:

“师: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

生:“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读得陶醉)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读出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以此突破朗读的教学难点——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其实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而在窦老师课堂上,她将这个极其模糊的概念转换成了“读出韵味”,最后通过巧妙的引导,突破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便是发人深思的地方。的确,语文课的教学关键

便在于一个“读”字,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离不开一条,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关键在读;课堂气氛呈现的关键也在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体现关键也在读。一篇课文,如果一个学生连读都读不清楚,又谈何理解课文,因而教师的教学技术手段的高低关键也在引导学生的读上。教学中,学生读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齐读、默读、开火车读等等,但这些都是浅层次的读,都是围绕“把课文读通顺”这一目标而读,其实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让学生读得有感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次温习了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我首先想到是便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以前不理解什么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在终于明白了,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思考,再读出文章韵味的同时,也读出自己的韵味,这便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个性化朗读。的确如此,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我们总是忽略一点,就是注重了学生的“集体”朗读,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朗读,而这忽略的恰恰是新课标所提到的朗读教学重点,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我想这节课应给我的启示便是——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什么是个性化朗读。就其实质而言,其实就是学生的个性朗读体验,一篇课文,用十个学生来读,因为十个学生间的感受不一样,所以读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教师而言,就要善于接受学生的这种差异,要摒弃教师为主的观念,抛弃固定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不能轻易用“你的语气不对”这句话否定学生的朗读,打消学生朗读热情。所以

尊重学生,关键是看教师的观念,教师一旦在朗读教学中注入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便会事先为学生设计出一种朗读模式,只要学生的朗读不符合自己的模式,便会加以否定,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从而扼杀学生的情感体验。长期如此,学生的朗读便成了畸形的朗读,一切都在老师的操纵下完成,一旦离开老师,便无所适从了。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这种引导不仅仅是对学生读通顺、读流利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朗读的引导。曾经听过一节课《雪孩子》的教学,教学中,执教老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大家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在一翻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起来说:“老师,我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另外一个学生却说:“我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然后学生都根据自己所说的语气读了课文,两人所读的语气虽然不一样,但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中间渗透着他们的情感。假如执教老师在一开始便根据自己的想法否定了其中一种语气,那么后果便是那个被否定的学生有可能从此以后便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当然也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了。提倡个性化、多元化朗读,关键是要尊重学生,不能做“包围圈”把学生“包进来”,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下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尊重独特作文(小编整理)

    尊重独特作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摘 要:主体性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却未得到充分体现。探讨学生主体地位对实现课......

    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相关才子对此类毕业论文这样描述:相比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各类测验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而在升入初中后,随着数学学科......

    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的体验 双峰县永丰中心学校贺中元 内容摘要: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正......

    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幸福

    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幸福 2014113642 徐楷昕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考虑了很多,这才开始写,其中不乏自己对人生的感触,虽然可能有点肤浅,但却是十分真实的。 幸福是什......

    尊重学生(汇编)

    尊重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是一个个体,在认知思维上,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渐丰;在情感上,从少知到多知,从漠不关心到充满热情,从无兴趣到感兴趣,从冷漠到热情…… 如果说,一个老师......

    尊重学生(本站推荐)

    让尊重成为教育中的基本元素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石彦茹 [导读]尊重学生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摘要:尊重学生能使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