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分享模式在Java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体验―分享模式在Java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摘 要:Java程序设计语言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之一。“分享”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旨在将自己的认知与他人分享,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双赢。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在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了Java程序设计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在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点有深刻理解的同时促进了其他同学对该知识点的把握。
关键词:Java语言;程序设计;体验;分享;教学方法引言
Java语言是Sun公司1995年推出的一种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目前高等院校首选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并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一门课程,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追求的目标。针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场景,创造出“分享”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将体验:碰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分享。通过体验之后的分享必将带来双赢: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分享给同学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有可能在分享的同时进一步扩充问题的解决方式,扩大视野,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设计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体验-分享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现场的控制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据此,我们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2.1 教学目标
Java教学中的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将高校的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精英,而是关注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锻炼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分享的能力。当今社会,特别是IT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瞬息万变,同样的我们还面临中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革命,这导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讲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社会对学生的认可更为多元化。因此我们的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目标为:在学生体验-分享Java程序设计实践中的所思所想多得的过程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更为适合当今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2.2 教学方法
传统的“输入式”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接收”的单向过程进行知识的传授,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缺乏启迪作用,很难完成我们体验-分享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分享的能力。而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开放性的,灵活多样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学生分享,教师点评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3 教学主体
在体验-分享的Java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Java程序设计的实践,积极参与分享。学生是该教学模式中的真正主体:全程完成程序设计的实践,体验在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体验在思考或团队讨论或求助老师之后如何去解决问题。并将该体验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部进行分享。整个过程学生具有比较完整的主导性,增强了参与学习的愿望和热情,通过渐进的探索,使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4 教学手段
体验-分享模式的教学手段应该更加多样化,需将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交叉融合,既需要有教师的传统口授和板书,还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和一些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实现教学的情景化,使得学生可以在充分体验Java程序设计的过程之后,能够更为方便,更为直接地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分享给同学,并在分享的过程中达到共赢。体验-分享模式的实战
为了在Java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分享的教学模式,针对笔者所授专业和年级的(大一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特点,特选Java语言程序设计中相对简单并具有普遍性的冒泡排序问题作为实战实例。
3.1 情景创设
具体讲解冒泡排序之前,笔者先抛出情景假设及其相应的问题:“排序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并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如大学之前的每学期开学之初,为了编排座位,老师需要针对全班学生的身高进行排序。进入大学之后,每学期评定奖学金的时候,需要对各位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另外,也许各位关注的老师的工资,也需根据教师年底考核时的绩效进行排序。还有诸如搜索的时候网页的排名、用户优先级的设置等,都会涉及到排序的问题。那么如何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需要处理的排序通过程序的方式交由计算机出来,就是我们今天课程所涉及的排序问题,而其中冒泡排序是最常见的排序之一。”我们将座位编排时所涉及到的排序问题作为一种情景,让学生们在体验过后进行分享。
3.2 体验
体验之一:选取10个的学生,在教室里面模拟编排座位时利用冒泡的方式进行排序的过程:?z?z比较,逆序(高的在前,矮的在后)则交换位置,第一轮比较交换结束之后最高的学生像气泡升起一样落在最后一个位置,紧接着按照同样的操作方式对前面9个同学实施:?z?z比较逆序则交换的方式,依次选出第二高,第三高,第四高的学生……。
体验之二:在学生亲身体会之后,利用之前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循环的设计,将体验之一过程中的自然语言转换成程序设计语言。
将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的程序片段给学生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配套的上机时间利用Java语言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现场的实践:对某一数据类型的集合,即数组,利用冒泡排序算法进行排序。
3.3 分享
在对冒泡排序进行实际操练之后的课堂上,每个小组选取出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在上机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最后得到的结果。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同学会分享:数组下标从0开始起标的问题,有些同学会分享:循环设计的半闭半开区间和都是闭区间时循环次数不一样,所造成的数组越界问题,甚至还有同学会分享:交换过程中,交换次序的错乱所造成的无法完成交换效果的问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编程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还分享了:如何减少排序次数的问题。
3.4 点评
点评难点:笔者针对同学们分享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具有较高难度的问题:减少循环次数同样能够达到排序效果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加设标志变量的方式,在每一轮的比较过程中判断该轮有无进行交换,如果没有进行交换,即表示数据已经是有序的,无需进行下一轮的排序。
知识扩充点评:循环次数的减少是否意味着时间的减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扩大数据集和计时的方式,并构造一些极端数据进行测试。另外在对数据进行排序时,冒泡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现实应用中还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其他的排序方式:比如选择排序,插入法排序,快速排序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排序之前和排序之后对数据的查收会有何变化,从此引出顺序查找和二分法查找。结论
体验-分享的教学模式在Java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改方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重新设计,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体验-分享-点评的模式激发学生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在体验和分享过程中获得双赢。该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浅谈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体育考生面试过程中,时常采取三种形式:试讲、说课、答辩。当然,试讲和说课在面试过程中是直接考察考生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答辩环节,考官也会问一些相对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考察你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无论怎样,掌握教学方法,对教师招聘面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面试过程中懂得灵活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会为你的面试增添色彩也会让考官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面试的本质还是考察考生是否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那么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呢?当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中介,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为了更好的展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的融会贯通,即教法、学法和教学媒体的运用。今天主要谈下教法和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比较繁杂,如: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保护与帮助法、情境法、比赛法、游戏法、发现法等。我将这些常用的教学分为以身体练习为主、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以比赛活动为主和以探究活动为主。下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重复练习法。
1、分解训练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运用于技术动作结构相对复杂,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如:一个完整的背跃式跳高动作可将其分解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学习,当然,分解是为了更好的完整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所以在分解练习时要注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
2、完整练习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此方法多运用于技术动作能难度不高,在考生介于会与不会之间常运用的方法。如:三十米快速跑、武术当中一些动作。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有分解,有完整两者相结合方能融会贯通。
3、循环教学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该方法不是教学方法,而主要是练习方法。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的方法。在课堂上,为了达到全身肌肉协调发展,可以将一些身体素质进行循环练习如:上肢、腰腹、下肢,把他们设置为一个训练站依次完成。
4、领会教学法:从强调动作技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领会教学法是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球类运动的开始重复练习法:针对学习任务的需要,为加深肌肉的定形,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下反复练习某一动作,在体育课中用重复训练法,可以体现对某个动作的掌握程度。
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讲解法:通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要求,知道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讲解法是经常用到的,但要注意在讲解时,一定要做到简洁、精炼,讲解技术动作时应结合动作示范进行,这样既可以做到简单明了,同时也易于学生掌握。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的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问答法同样比较常用,同时也是重点掌握的内容。运用得好,无疑是加分亮点,在运用问答法时注意要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同时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法: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动技术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能够很好的发挥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课程中设计学生讨论中,也不能设计太多的学生讨论环节,这样也会产生华而不实。一般在一节课设计一到二个大型讨论即可,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最重要是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评价总结。
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示范法分为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示范法常与语言讲解法结合运用,通个示范法能够使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同时也是展现自己运动技能和专业水平。保护与帮助法,在体育课程中一些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中应用,如体操中的单双杠等。在课程中使用保护与帮住法是体育在体育课程中保护学生,避免损伤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考官在课堂中观察的一个重要点。
四、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游戏法、比赛法、情境法。游戏法:游戏中的情节和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运用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运用游戏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让学生体会在乐中学得课程理念。比赛法:是组织学生比赛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性,并且在比赛中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也能展现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的组织能力。情景法:是一种适合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能力丰富,进行生动活波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关注学生这个阶段所关注事物,如:动画片、喜欢的明星、喜欢的游戏等,这些都可以设计为情景,同时在设计情景时也要注意情景的引入,层层递进。
五、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小群体学习法。发现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觉主动的态度和能力。在课程中,运用发现法,要与讨论法,问答法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必须有着全程的把控。在学生讨论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通过问答的方式展现学生讨论的过程。
第三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它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前苏联的“主导主动”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既明确教师发挥作用的目的和归宿,也才能明确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落脚点。这种模式既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认识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既有别于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有领导性,间接性和教育性。首先,教学认识是教师领导学生认识的一种认识。很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有主从区别,地位差别和不同作用的两个个体间的关系。学生单主体模式。它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它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是一种中介作用。3 教师单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才是主体。有人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意识行动的人,他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也为教学所涉及,但他是作为教学对象进入活动的”,所以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主体对待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关系,主体是从满足自身的需要出发去改造客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它把教学视作“教师作为社会人向社会承担的社会实践”,否认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从而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既不承认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又否认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只把教学活动看作一般的物质实践活动。它用教师的实践活动掩盖了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对象的特殊性,既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的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物质,也不是所谓的信息状态,而是一种学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没有把认识论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所以它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师生双主体模式。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有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他们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具有双重地位,发挥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具有双向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获得发展。这种模式既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又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有的学者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与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不是单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的认识论。没有看到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没有具体分析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差异(认识能力,实践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没有把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表述出来。它仅从一般的认识论关于主体,客体及二者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停留于一些抽象的,笼统的议论,因而不可能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关系。复合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一种有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它认为教育住客体的复合性在多层次上展现。首先,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都呈复合状态。其次,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住客体也呈复合形态。最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形。这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阐释师生关系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在想象中的融合。去主体的模式。它认为用“主体”一词来概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地位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它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交往、合作的体验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讨论、争论、对话中向前推进、发展。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师生共生、共存、共同建构过程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是群体中的一员。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基于人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在体验状态中,师生关系趋向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高度融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珍爱人生,获得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没有主、客体之分。
第四篇: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服教育法的运用
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服教育法的运用
说服,即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某种方法和技巧,使对方改变已有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进行某项活动。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来说,说服是他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工作。教师如果正确的运用说服教育法可以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和作风,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说服的技巧与分寸对说服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正确的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也是一样。要想更好的说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试想一个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如何去对学生进行说服?了解一个学生包括他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技巧。例如文化较低的学生,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刚愎自用的学生,不宜循循善诱,可用激将法;脾气急燥的学生,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要简洁直接;性格沉默的学生,要多挑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云里雾里;思想顽固的学生,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二、掌握好说服教育的时机和场合。
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先决
条件,一旦说服教育的实际或场合不对同样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甚至从心理开始对你有了一种排斥。一般情况下我做到不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点名批评某位学生,因为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即使要批评某一个人我也采取一种含蓄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有一次我发现家庭作业本少了一本,很明显有人没有按时交作业。没有交作业的那个学生是一个差生,他的性格比较孤僻、腼腆、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不能按时交作业。为了对他进行说服教育,我首先在课堂中对全班学生说:“今天又有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不点名了,希望他能够下课后主动把作业交到办公室里。”下课了,那个经常喜欢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把作业本交给了我。经常和他的交流,他向我保证以后一定按时交作业。
三、掌握说服教育的方法与方式。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对是非的判断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那个阶段的儿童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不足。我们不怕学生犯错误,怕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何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说服教育的方法。
1、注意差距:这里的差距是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学生原有态度间的距离。这种差距越大,说服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反之较小。当差距过大时,教师应将说服工作分段进行,逐步达到目的。
2、避免观点的重复与陈旧:学生对重复陈旧的观点往往充耳不闻,所以新颖性是沟通过程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如果同一个问题几次得不
到解决,应选择不同的手段或不同的切入方法来解决。还有有的老师喜欢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把该生的陈年往事全部拎出来,这样的说服教育方式起不到一点效果。
3、现身说服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有说服力的,十条理论不如一件事实更让人信服;其次,惟其是亲身经历才更显真实,这是远非道听途说所能比拟的。现身说法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在说服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批评和教训对方的口吻,而是用自己所产生的类似问题来启发学生“你是否也会这样?”因为摆出了自己存在(或曾有过)的问题,便把自己摆在与被说服者同等的地位上,不至于使学生觉得你居高临下,易于被接受。
4、循循善诱。所谓“循循”,就是指有步骤的耐心地诱导对方思考;所谓“诱”,就是启发开导;所谓“善”,即是指要“诱”得得当、巧妙,使对方心悦诚服。
5、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说服时,还应注重彼此情感的交流。用情感打动对方,使对方信赖,这时说服就容易奏效了。说清道理是使对方心悦诚服的有效方法。以理服人是一定会有效果的,除非对方是蛮不讲理的人,即使如此,讲清道理也有利于争取其他学生的支持。
四、说服教育运用的注意事项
1.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
有些教师一搞说服教育就讽刺、挖苦、训斥,“过来!站直了!说你多少遍了,你都记不住,你那脑子让狗叼去了!”„„实际上这不叫
说服教育,叫“精神虐待”,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产生敌对情绪。说服教育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态度要温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谈,不要板着面孔训人。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这样你的教育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2.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
有的教师教育学生随意性太强,张嘴就来,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总是认为对学生多说点儿,学生就记住了。其实这种唠叨的说服教育法是一种并不科学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但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再唠叨下去,你的话只能变成无关痛痒的废话,有时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成为一种“精神噪音”。
3.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
现在的学生水平普遍提高了,他们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对于那些低水平的、平庸的说教,套话、大话、空谈等已经厌烦。他们不需要那些“冷冰冰的真理”,“空洞干瘪的说教”、“言不由衷的装腔作势”、“冷酷的、僵化的训诫”。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俗话说通情达理,只有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激起内心的波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说服教育,要力争做到“情是深的、心是暖的、语言是生动的”。正如俄国的教育家别林斯基说的:“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就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化的训诫。”
4.要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
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诲”的特点,但是,那也是精心处理的,所以每次在和学生谈话前,应事先“备课”。所谓“备课”就是教师在教育孩子前要先准备一下,讲什么道理,选取什么事例,准备达到什么目的,都要精心准备。每次讲道理都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其实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值得我们去探索。选择一个恰当的说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表面服却心不服。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对这群孩子一些耐心,一些信心。相信他们能够改正缺点,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第五篇: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的运用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的运用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屈红煊,女,河南省三门峡市卫生学校讲师,1990年起从事基础医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研究和教学。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单
一、刻板、教条主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转向多层次、生动、灵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重应用、重技能、重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和切入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理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协调发展;药理学教学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师生、生生互动有机结合,以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笔者结合多年的药剂专业药理学教学经验,谈谈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联系的有效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以使复杂抽象的内容感性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解热镇痛抗炎药时,引入感冒发热的病例――一18岁的男性患者,高热39℃,浑身酸痛、头痛乏力,素有胃炎病史。由该案例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①对此患者我们应选用什么药物来退热?②如何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在该法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真实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营造仿真的问题学习情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直指新知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而且可让以学生养成善思多辨的习惯。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从社会现实中提炼、创设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任务,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以降血糖药物教学为例,教学安排情景模拟是l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剧情的编排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生们边欣赏由自己编排表演的生动鲜活的模拟情景,边进行纠错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活”而“动”,显得宽松、和谐、愉快,生生互动中既检验了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情景模拟法把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主体意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比较法
把比较法引入药理学理论课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在比较法中常将需要比较的内容制成表格形式,列出要点,加以归纳串联。这样不但方便记忆,而且有益于训练思维。例如,学习抗消化性溃疡药时,将各类药物的代表药、作用方式、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列表比较,各类药物的特点一目了然,可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掌握。
4小组自学讨论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采取小组自学讨论的方法,强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例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药理学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以疑问式、选择式、图形式、总结式、列表比较式、病案式、处方式编写出药理学总论部分,列出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消化、呼吸系统药,化疗药物四大板块,根据各板块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组成兴趣学习小组,并以讨论题为蓝本,开展主动学习活动,相互讨论、自我设疑、互相解答。然后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逻辑推理,讲透重点、难点、疑点,并在与临床联系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顺口溜。如用“一个受体(阻断M受体),两块肌肉(虹膜括约肌及睫状肌),三个效应(扩大瞳孔、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四种用途(检查眼底、验光配眼镜、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眼部症状)”的顺口溜,强化学生掌握阿托品对眼睛的作用与用途。用“四抗一血一中枢,皮质激素作用广(指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对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影响,兴奋中枢及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的敏感性)”的顺口溜,加深学生对糖皮质激素作用、用途的记忆。
5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是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结论等的一种学习方法,可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影响药物作用因素”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组现场实验:取2只家兔分别耳缘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同等剂量的戊巴比妥钠,要求学生观察结果并分析其异同。学生在这种直观而又新鲜的方法面前,学习兴趣极浓,频频提问,各抒己见。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不失时机地将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过程的影响、临床休克患者的给药方法等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如此一来,课堂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讲得自如,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理解力、记忆力及逻辑推理均得到培养。
6调查实践法
在指导学习药理学中“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从做社会调查入手,发动学生到各级医院收集一些因处方用药及配伍不合理造成患者身体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资料。资料表明,门诊处方一张用药4~5种约为20%,6种以上占7%左右,最多达13种药物,住院病历中患者一日用药品种最高达27种,且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总处方数的14%。如此紊乱的用药情况,给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经济上的损害使学生震惊,从而激发了学生渴望掌握知识、学到真正本领的热情。此时,教师从分析这些资料入手,将药物相互影响、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导致影响血药浓度高低,药理作用的相互增强或抵消,药物混合后外观变化及潜在改变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可起到纯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7多媒体教学
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声、形、貌为一体,把枯燥、琐碎的专业课变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播放药理实验影片和用药案例,介绍实用的药学网站及药学资料查询知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根本。在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摈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法,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等多重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忠生,李庆华.新形势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66―67.[2]郭素华,王二丽,陈美燕.药学专业工学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60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