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访后记
采访后记
——【C,c】刘丰铭
【过程】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刚一听到要做这个活动时,心中便出现无限的设想。我设想着我可以煞有介事、一本正经的采访一个人,深入地了解他,就像一个探秘者一样,将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里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挖出来。
但我发现我的行动实在太迟缓了。当别人都找好合作伙伴时,我发现自己还是茫然地浮在自己的空想中。
李瑞旸,这个沉默的大个儿,和我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汗的猛士,也因为没有活干,而和我一组。这个组合我之前确实没有想到,但是我读过他的作文,知道他是个文艺的人,在粗犷的外表下,有着细腻的心思。这样我们组的文笔就有了保障。
至于定采访对象的过程,其实更简单。当我们在商量采访谁时,正好注意到就坐在李前面的张英浩。我又联想到张平时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他应该有很多可以采访的内容。基于这个想象,我们便决定采访他。
第一次采访之前,说实话,我们准备的并不好。我们准备的问题很少,并且似乎只做了准备问题和约时间这两件事。其余的、那些可以让采访更为深入、更为完美的准备,我们也没做。
第一次采访完后,李将采访实录发到论坛上,并且总结道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是的,我们的第一次采访的确很失败。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没做好准备,或者说得更严重一些,我们对这件事不是很上心。或者我们其实想着这件事,但是被我们在心中一“太忙”“不着急”“还要打球,明天说吧”等各种借口给挤掉了。总之,无论什么原因,第一次采访并不成功。但第一次采访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让我们吸取了经验教训,至少让“自负”这个词成为我们认识张的一个主线。
当我看到论坛上同学们的几千甚至上万字的采访实录时,我被猛然重击了。我后悔了。但我并不想就此放弃,于是,我开始准备第二次采访。我仔细读了张的《我的2012》并梳理出一系列问题,并对采访过程进行了设想。总之,准备的很好,结果也很好,不再赘言。【张英浩】
张英浩这个人确实很特别。一般的人形容自己时,总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褒义词。但是张英浩形容自己时,用的是“正常”、“自负”和“固执”。
正常。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他是特别的,也是普通的。他会为了学习成绩而奋斗,会痴心于自己喜爱的电影,会为了班级荣誉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练习篮球。他有着自己平凡的生活,也会想其他同学一样想着班级,想着学校。正因为有正常这个前提,他的自负和固执才显得可爱,让人们对他的特别甚至逆反不仅没有厌烦,而且心生赞叹。
自负。这个词可以最好地形容张。“表达欲、控制欲和远大于能力的责任心永远是自负的首要表现。”(张英浩《写给我的2012》)是的,自负的人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刚愎自用,爱过分出头的感觉。但是,张的自负的表现落在了责任心上,落在了他的梦想上。
军训的合唱比赛,他觉得“合唱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点别扭,当时就想,如果从一开始就由我来统筹这个合唱,一定会好得多,但拆掉重建显然来不及了。我还不罢休,就把我的意见告诉小方”,最后未能取得好成绩,他就说“我们改的不够彻底”;他认为班级的座位制度不甚理想,就发放自以为能起到作用的调查问卷;他费尽心思要挤进话剧社,最后还对话剧社展开批评;他还试图自己创办社团„„
张的自负是他不断前进,不断奋斗,不断失败后再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没有这点自负,他可能早就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得再也站不起来了。
那么,张的自负,和我们其他人所说的自信,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可能有这么一点区别:自信的人如果受到重大的挫折,可能会失去自信,而重新建立自信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自负的人某种程度上活在自己的一点小世界里,外界对他的批评只能成为他对外激烈辩解,对内弥补不足的契机。
有人说,自负的人内心是自卑的。我不知道张的内心是否是自卑的,但至少他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自卑,而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如果他的内心,如果自负的人内心都有自卑的话,那么让强大的自负来支撑他们内心,让他们和自信的人有着一样敢于前进的勇气,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样说来,自负不但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一个和自信一样,能给人以强大力量的词。它只是和自信不是一条路子。它可能给人们的感觉没有自信那么阳光,但却是历经批评与打击,依然能傲然屹立的一座山。
固执。那显然是自负的外在表现。【感受】
当个采访者实在不容易,而幸运的是,我还是一个被采访者。在采访与被采访中,我有了很多收获。
准备。这可以说是采访别人之前要做的重要的不行不行的事。在采访别人之前,至少对他(她)有些许的了解,要梳理问问题的线索。我和李的第一次采访就是一个反面典例,几乎所有问题都基于空想之上。这样会让被采访者感到茫然。在我被采访的时候,我就深切地感到自己的采访准备被周清逸等人的采访准备秒得一塌糊涂。
问问题。在对张英浩采访的时候,我有时就会为了急于要得到哪些所谓的深刻的回答,显得有些咄咄逼人(这个词用的有些不对,明白意思就好)。这样让张感到不舒服。对比于被采访时周的宽松的采访氛围和自己的畅所欲言,我一下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张英浩,对不起啦。
写实录。那真是最艰苦的过程。只有几分钟的谈话,也足以让我敲上半个小时。有时听得不太清楚,还要反回来听。对于一些断续的语句,或者一些口语化的内容,还要改成书面语。对于一些不适宜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内容,还要仔细斟酌。
总之,真是很费劲。
总结以上感受,我需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在采访别人是,要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采访者,想象当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是会做出什么回答。这样就能有所准备,将采访进行的顺利。
我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特别之处。每个人总有与这个社会的一般思想所不同的地方。譬如自负,我在采访使就陷入为主地将它列为贬义词,但经过对张的采访之后,才发现原来自负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而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喜欢。那么,还有多少词,多少人被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被否定呢?如果我们都去通过一些人来研究这些词,通过采访来研究这些词,那么值得我们思考、赞扬、感叹,甚至敬畏的词和人又有多少呢?
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想,这可能也就是“身边的陌生人”所要告诉我们的:对于身边的人,要留心观察,有机会要深入交流,用尽可能的方法发现他(她)们身上的美,发现原来还有那么我们不曾发现的独特之处,发现在升级或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想想不到的异彩。
第二篇:采访后记
采访后记:
做完这个采访,我表示心情有点澎湃,久久难平。好一句“只有那些把自己的美丑观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才是最丑的。”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很多人”是我的马甲)我想,很多很多年以后,一定会有专家学者为“葫芦屯Style”如此盖棺定论:“此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在于消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既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让审美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但是,此时此刻,我只想说,“葫芦屯Style”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Style,是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的Style。至少,我们可以不用去羡慕嫉妒恨韩国人有《江南Style》,我们有“最炫民族风”,有“葫芦屯Style”。
行文最后,实在忍不住要摘抄某媒体解读“葫芦屯文化”时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切都为了让你的炫耀苍白无力我的低端生机勃勃!”
第三篇:论文后记
后记
本次论文从正式开始写已历经了两个月的时间,几经其稿,每次都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首先向我的指导老师金老师以及班主任殷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宝贵意见!同时,也向关心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福!
回想写论文的整个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学会静下心来思考,也更加深了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以及理解,由此,我倍感珍惜。在电大的这段学习经历很快就要结束,但求知的道路却不会停滞!
第四篇:《愚公移山》后记
《愚公移山》后记
自从移了王屋、太行之后,愚公出名了,有关他的报道在网上、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铺天盖地。许多地方还找他做广告、邀请他做嘉宾,他也赚了不少钱。
可是愚公仍不满足,他想:我移了王屋和太行就这么有名气,那挖更多山,不就更“红”了吗?想到这里,仿佛看到记者把他团团围住,“愚迷”排着长队等着他签名,甚至有人手拿支票与他签约„„
于是他立即发动全家,坐着私人飞机来到泰山。泰山不愧是“五岳”之首,山峰直耸云天、树木郁郁葱葱、古迹遍山。愚公可无心欣赏这秀丽的风景,带领全家人开始挖山。智叟听说愚公在挖泰山,千里迢迢跑来,对愚公说“泰山可万万不能挖啊!你移王屋和太行是为了大家出行方便,可挖泰山只是为了个人名利。再说泰山是„„”。“是„„是什么!是我移山出了名,你嫉妒我吧!”愚公不耐烦地抢着说道。说完再也不理会智叟,智叟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默默地走了。
愚公一家人在泰山上忙碌着,愚公还经常有意无意地望望山口,好象在等待着什么。有一天,愚公看到一群人朝他们走来,有的拿着摄相机,有的拿着照相机,还有全副武装的警察。愚公想:现在就是不一样了,记者来采访还要警察维持秩序。人群来到愚公面前,还没等愚公开口,警察就亮出拘留证,对他说:“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你破坏了它,涉嫌犯罪,跟我们走一趟吧!”
愚公耷拉下脑袋,戴上了冰凉的手铐。
河南鹿邑一中初二:张洪铭
第五篇:英语教学后记
和谐的课堂
此时的我,心还留在课堂,和孩子们互动的感觉是如此之好,今天学的内容是第六单元A部分对话,课前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我很少死背自己的教案,因为上课带来的轻松和随意使我经常享受其中,只要抓住教学重点,何必在乎那么多形式。今天第一节课刚进教室,闹哄哄的像个菜市场,我随意的“调侃”一句:Are you ready for class? Maybe it's not English class now? sorry.(如何你在此时强调纪律,发脾气,可能会影响自己整节课的心情,因此,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效果更好。)话刚一落音,教室安静下来,孩子们还是挺会察言观色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控制好开始的课堂气氛,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整堂课以孩子们的提问、自己解决问题为主,处于主动地位的他们,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模式,特别是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主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特长,今天孩子们提的问题各式各样:
“workwalk 读音好像一样啊?”(我把音标列出来,反复操练,并采取了听音选择比赛的方法);“图画中那个日历上May1是什么意思?”(成绩好的给予了回答,在西雅学校上了四年英语加强班的嘉怡经常能帮助老师解答出这样的问题,正好我嗓子不舒服,呵呵);“going schoolempty holiday 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都会有人主动解决),对于提问的同学,在问题解决之后我会让他读这个句子,或问他问题,如果弄懂了,将得到两颗星的奖励,而对于主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当然也能享受同等待遇,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一直持续到下课,听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没有一个孩子主动把英语书收起来,或许他们也如我一样,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