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9: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

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

——《娱乐至死》的读书笔记

从本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得益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等媒介伴随着传媒业的进步逐渐在我国普及开来,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更被视为是麦克卢汉的继任者的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最发人深省的阐述,为我们献上影象时代的精神大餐。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尼尔·波兹曼带着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出发,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娱乐”已经或即将带来的悲剧性结局,通过极富洞见的阐述做出了精辟的预见。波兹曼警惕地告诉人们,我们由于过于享受电视等媒介带来的大众娱乐而将失去自由,最后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在2003年10月尼尔·波兹曼教授辞世的时候,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在美国也有学者们抱怨,说他的死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当时的传媒正热衷于追踪报道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的戏剧性进展。而这对波兹曼教授来说可能并不是遗憾却反倒是安慰,因为这恰恰验证了他的在《娱乐至死》这一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早在1985年,他就曾在《娱乐至死》中预言,政治竞选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好莱坞的娱乐模式,而传媒将蜂拥而至。

一、关于媒介的常识; “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娱乐至死》第11页)

波兹曼首先为我们展开的是印刷时代下瑰丽的美国社会,那时大量移民来到美洲大陆,艰苦的开垦劳作之后,他们唯一能享受的就是从英国及欧洲大陆传递过来的所有的文化成果,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文学……在那个物资匮乏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娱乐形式的年代,阅读蔚然成风,各种各样书籍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美国人的手里。“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纽约:文泰奇出版社,1954,第5—6页)殖民地美洲并未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也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进入19世纪的美国,随即逐渐开始形成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与之相关,在18和19世纪,印刷术还赋予了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第68页)“在印刷物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娱乐至死》第67页)当时的美国,一到晚上,人们便走进演讲厅,去聆听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的演讲。由于深受阅读文化和演讲文化的熏陶,听众的理性思维、理解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于是,美国人变得理性、严肃、专注,喜欢沉思默想,善于思考问题。高度而广泛的文化普及率及演讲厅的普及使美国当之无愧的号称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本世纪美国经济的腾飞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种种成果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正是印刷媒介决定了美国文化的灿烂,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筑就了美国民族的成功。

然而,19世纪90年代,文字所形成的语境开始因为图片的大量入侵遭受彻底摧毁。首先是美国的报纸广告,它被视为是在某种程度上印刷术统治下思想日渐衰落的象征。波兹曼戏称在此时代背景下的印刷术是“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并且随着电子文化的来临,“阐释年代”结束了,“娱乐业时代”翩翩而至。这个全民皆娱乐的时代从电报被发明并用于新闻报道便现出端倪,直至到有了电视之后开始走到极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娱乐至死》第87页)于是,新闻、政治、体育、商业、布道、教学活动……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做成了娱乐节目。如此一来,其后果也就让人触目惊心,因为长期浸淫于娱乐的环境中,人们学会了感官享受,看过即忘,心不在焉,没必要当真,但也却遗忘了思考、理性、责任甚至起码的同情。

波兹曼感叹到:“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我相信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娱乐至死》第33页)

二、关于娱乐的常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娱乐化特别是传媒的娱乐化倾向,甚至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某种体现,是媒体真正成为“大众传媒”的必经阶段。“在美国,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在美国,最让人乏味的是那些专业的演员。”在《娱乐至死》的开头,随处可见波兹曼以幽默的口吻为我们调侃娱乐的魅力。

应当看到,当今娱乐化潮流的汹涌澎湃,固然有传播媒介的商业利益驱动,但作为传媒内容接受者的广大受众的需求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娱乐的本质是轻松参与、快乐、和大众共享。而对于一般受众来讲,媒介的使用权及参与权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也是心理上的接近。时下流行的游戏、益智、真人秀节目等都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们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我国,更为特殊的是,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诸多深刻的变革面前,很多人会备感紧张与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需要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行为研究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和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娱乐化的媒体所具有的心绪转换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能很好地用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成为受众选择娱乐化潮流行为的主要原因。随着媒介竞争的日渐加剧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媒体选择走娱乐化道路也是情有可原。因为同其它媒介形式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及报道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天堂,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释放。在这些调笑、戏说、胡侃中,人们压抑的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缓解,人也不知不觉地轻松下来。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为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

但是,波兹曼却警醒地看到娱乐背后的内容,在书中他引用大量事例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电视无法表现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由于“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娱乐至死》第120页)于是“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时代,新闻注定被娱乐化。他认为正是因为通过电视这种表达方式,使原本应该引发人们思考,引起受众思想上共鸣的一切严肃性问题简单化、娱乐化,甚至最终导致受众对其漠视、无动于衷。

三、关于时代发展的常识;

在我国,对媒介内容过度娱乐化的担心在学界早已出现,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2005年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超级女声》的空前火爆,为正反双方都提供了足够的“论据”,于是对于媒介内容娱乐化以及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大讨论。有人说,以超女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娱乐时代‟,开始回归到轻松的自我和本真。娱乐甚至被赋予起创造力的源泉、精神独立和重拾人性价值的魔力等种种作用。在全民皆娱乐的大环境下,娱乐被认为瓦解了不合乎人情的思想桎梏,乃至让我们皈依人之自由本性。的确,对于一个曾经忽视个体的意识形态极端严重的国家来说,娱乐的潮涌对冲破禁锢的藩篱是有极大进步意义的。而与此同时另一个论调也明确指出,虽说娱乐消解了一系列由社会制度和生活压力形成的压迫形式,但“娱乐时代”本身对个体的发展乃至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严重的压迫。

事实上,在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较高的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媒体因为过度娱乐化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受众,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但是面对汹涌的娱乐化浪潮,惊呼与愤怒起不了任何作用,而要冷静看到其中的某种必然与进步。因此,应当相信媒体会在娱乐化和真实性、思想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当然,这需要时间。就像波兹曼在本书最后意味深长地所道出的“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对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娱乐至死》第209页)同时,作为今天的大众也许需要思考如下的问题:“在这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关注什么?我们传播什么?我们娱乐什么?在这个娱人娱己的场域内,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规则,制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才能让我们的身心真正得到愉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2月29日第13版)

第二篇:会计人员素质所引发的思考

会计人员素质所引发的思考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会计,且不说会计证用何种手段取得,先说其素质,只有初中文化,特别喜欢占小便宜,最基本的会计知识都不懂,就连定期要对账都不知道,票据高兴什么时候入账就什么时候入账,自己可以不通过任何人而越权行事,甚至会说:“付不付款我说了算。”其行为没有不与《会计法》相违背的,我们可想而知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账目的混乱程度,也许有人会说:“不可能会有这种事情。”但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事实。”我很为该名会计担心,我也为该企业的领导担心,我还为该企业担心,我更为我们的国家、社会的经济秩序担心。

我还听说有这样一个会计,她毕业于某大学,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聘于一家合资企业作财务总监,收入丰厚,由于其不愿意听从领导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毅然地辞职。我们国家像第一类会计人员应该说在从业的会计人员中占据着相当的一个比例,而第二类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正是由于第一类会计人员的存在,所以才会导致我国会计信息的大量失真,才会引发国内闻名的“银广厦”、“郑百文”、“蓝田股份”等案件,如果大部分会计都像第二类会计人员一样负责任,那么许多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会被杜绝。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而目前国内外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社会公众的利益,并引起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多次强调“不做假账”,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造成会计人员素质低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低下,不求进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法,因此一些会计人员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有些会计人员品质不好,缺乏职业道德。像上述所讲的第一类会计人员其本身就爱占小便宜,所以这一类会计人员势必会在经济上犯错误,尤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以身试法,甚至走向断头台。

二、领导及管理者的素质低下。有些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由于其自身的素质低下,所以只愿意用低素质的会计人员。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很英明,那么他不会任用那些无能的人。所谓“上行下效”,也正是有那些低素质领导的存在,才使那些低素质的会计人员有了滋生的土壤。如今之所以有很多会计进行造假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就是法盲,他们不知法、不懂法,或者故意犯法,认为有关部门查不出来算白得,1

被查出来花点钱就可以“摆平”,实在不行就是没钱,法律能把我怎么样?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素质极其低下。曾经有一名会计由于参加会计人员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而被该企业领导扣发工资,我们由此可见,该企业的领导的素质处于何等水平,他不仅没有为该企业会计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起到了反面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的领导希望用哪一类会计。有些领导及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或直接指使和策划手下造假,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从一些案例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的表现,其实是单位领导及管理者意志的体现,是他们素质低下的直接结果。

三、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考核不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会计信息的极端重要性,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自律的优良品质。而我国财政部门在通过会计资格考试之后,就会颁发会计证,没有对将要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品德考核的程序,因此不少品质低的人员也混入了会计队伍。另外仅凭一张试卷很难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并且在考试中舞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像本文所提及的第一类会计,连最基本的会计业务都不懂,怎么可能通过会计资格考试呢?这也是低素质人员能混入会计队伍的一个重要缺口。有些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同虚设,只顾收费,不顾教育质量,导致会计人员素质并未及时得到提高。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弱化,一些违纪的会计人员并没有得到及时、真正的处罚,致使一些会计人员更加胆大妄为,置法律而不顾。

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应该从治本、治表两方面双管齐下。

从外部来说,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和压力,而我国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应完善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受到打击报复,现行民事诉讼体系中,举证责任一般由原告承担,即“谁主张,谁举证”,而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从属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被告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举证容易,而原告则举证困难。因此应将举证方式改为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采用推定过错原则,即原告只须证明自己受到了打击报复,而被告如不能举证自己无过错即被推定为有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政府各部门应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结合机制,若发现会计人员违规就及时互相通告,及时对其处罚。各监督部门和法院还应与工商部门相结合,若会计人员违规到一定程度或领导对会计进行打击报复,监督部门或法院有权力向工商部门提申请撤消法定代表人的资格。我国目前往往是出了经济大案才对有关会计和领导进行处罚,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这样做可以防患于未然,日常就加大监督力度可以避免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样做还可以使领导与会计人员的利益真正连接起来,形成相互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注意对其思想品德的考核。因为文化程度不够,那么很难对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正确的理解更谈不上去执行。在会计证发放过程中要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如果在学习中累计几次不及格就要被吊销会计证,这样可以督促会计人员主动地去学习。

从企业内部来说要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领导和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在提高会计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层的素质做到

标本兼治。一个企业的风气直接代表着该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作风,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嗜赌、嗜嫖、带头腐败,这样的领导和管理者会选用那些即使连账都记不平只要能与之同流合污的会计,他们必然会指使会计人员为满足他们的私欲而为其创造条件,他们一定不会管好企业,这个企业必将走向灭亡。所以治标要先治本,要先从领导和管理者下手,让他们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企业中树立正气,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对学习的需求,使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使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对于业务水平不精的会计人员应及时撤换,以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使整个会计行业有良好的工作风气,才能抵挡住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第三篇: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随着《劳动者同法》的实施,超时加班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如劳动者主动加班应不应支付加班费,法律如何防止隐性加班,劳动者不能获得足额加班报酬的根源何在,加班费基数如何确定等等。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加班规定进行研究,尝试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近几年,一连串加班猝死事件引起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一项专题调研显示:每天工作8 小时以上的IT 人比例高达77.8%,其中工作11 小时以上的占22.5%。2006 年,人力资源开发网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 的企业存在劳动者加班现象,而其中45% 的企业对劳动者加班没有补助。以上案例和数据说明,超时加班在体力劳动者中和脑力劳动者中都绝非个案,加班没有加班费使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侵犯。虽然法律作了最高加班时限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应支付加班费,但是劳动者休息权和报酬权被侵犯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现行有关加班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寻劳动者无奈加班现象所折射的劳动立法的不足,并尝试对法律调整给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班现象分类

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加班现象中的主被动关系,加班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以下3 类: 第1 类是用人单位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旅游、零售等公共服务行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建有完备的加班管理制度,劳动者清楚“加班会获得较高报酬”,认为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公平感较强;而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高,企业所有者不愿与劳动者分享利润,不愿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劳动者不加班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2 类是用人单位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又称“隐性加班”,劳动合同法称为“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多发生于高科技和咨询广告类企业。用人单位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例如末位淘汰、工作进度管理等,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标准,强迫劳动者加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6 年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做过一次加班调查,结果显示,70%的员工经常加班,日加班时间大部分是2~4 小时,67%的人是为了完成工作“自愿”加班。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席公民律师表示,隐性加班也属于加班范畴,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其工作量确实属于常人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完成的。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工作量标准,法律对于隐性加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举证和诉讼有一定的难度。现行加班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劳动者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报酬权和健康权双双得到侵犯。

第3 类是劳动者主动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中高层领导及其他想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职位升迁的人员当中。他们对高报酬的预期和允许报酬滞后兑现的心态,与用人单位年薪制、股权激励计划、职位升迁计划等人事安排取得高度一致,加班真正成为“劳动者自愿的行为”。

二、加班规定研究

毫无疑问,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于以上3 类加班现象中的第1 和第2 类,应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以体现劳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宗旨。第3 类加班,是用人单位较好实施经营管理权的具体体现,劳动者可以独立地在报酬权和休息权之间做出取舍。国家现有立法对于第1 类加班现象的立法保护存在明显缺陷,对于第2 类加班现象则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完全缺失。

1.不支付加班费法律责任过轻和对超时加班法律监管措施不足,用人单位违法风险小,导致用人单位无视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过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50% 至100%的赔偿金;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 元以上500 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实践中,劳动监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遵循“不告不理”原则,没有劳动者举报的,监管部门通常不进行查处,同时规定劳动者举报用人单位违法加班的,必须“实名举报”。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杨红朝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劳动者索要加班费是一种民事权利,如果劳动者主动放弃这种权利,法律也不会加以干涉。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一负责人说,匿名举报在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时,往往会遇到执法难题。因此,对于劳动者不敢举报的,劳动监察部门不愿监管。违法风险低、法律责任轻,导致用人单位在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时毫无顾忌。2.加班的举证责任不清,是大多数第1 类劳动者无法保护自己合法加班权益的根源。目前,对于主张加班费由哪一方举证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根据2001 年4 月30 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加班费属于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属于用人单位做出减少劳动报酬的决定,应由用人单位举证。但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不能要求对“未做之事”提供证明。用人单位是否安排加班,应由劳动者提出自己加班的初步证明,例如工资条、证人证言等,再由用人单位提出反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反证,根据2008 年5 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 条所确立的推定原则,可支持劳动者的主张,这样做可避免所有劳动者都主张加班费的不合理局面。在实践操作中,仲裁和司法部门往往倾向于要求劳动者提供初步证明。而对于劳动者而言,“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加班”,实际上相当于承担了举证责任,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明显不利。一般说来,劳动者通过考勤记录证明在休息日加班还比较容易,但证明工作日延时加班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劳动者在加班争议诉讼案中,加班费主张不能得到全部支持的原因。3.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加班法律约束的缺失,使得“隐性加班”愈演愈烈。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提及延长工时的时候,均使用了“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表述,意在明确法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对于个人主动加班的则不予限制。实践中,用人单位多是钻法律的空子,巧妙避开“安排”二字,通过企业文化、考核等各种手段向劳动者施压,变相强迫劳动,使得劳动者无法获得单位安排加班的证据。目前,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的加班,尚无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将隐性加班纳入调整对象,但由于脑力劳动定额标准和制订者的双双缺失,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制度制订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得这一条在劳动实践中不能真正构成对用人单位的约束。

4.加班基数可以约定,变相降低了劳动者加班的劳动报酬。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分别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150%、200% 和300%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计算支付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前后两条规定本身就存在矛盾,何为基本工资?工资结构不单一的,小时工资标准如何计算?由于国家层面立法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未对地方立法作出原则性规定,各地立法对工资基数规定的分歧较大。部分省市立法,例如《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基数。在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利用这一条,与劳动者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远低于劳动者正常劳动的工资标准,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加班基数,使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单位劳动报酬比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还要低。

三、调整有关规定的建议

1.适时创新劳动监察手段,对不合理加班现象从立法和司法角度检讨不足。对于企业违法安排加班劳动监管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囿于地方政府扶植企业发展的压力,降低了监管的力度;更多的原因是劳动者参与的缺失,导致监管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直接和间接安排加班的容忍与默认,其产生根源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劳动立法给予劳动者法律武器的不足,客观上也对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呼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合理的加班现象,一方面需要创新劳动部门监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视线仅仅停留在执法层面,有必要从司法角度检讨不足,从立法角度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倾斜保护。2.明确加班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个人主张加班费无需提供加班证据。新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对于劳动者来说应当是一个利好,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劳动者作为被管理者难以取证的尴尬局面。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完全有能力证明劳动者是否加班,从而证明劳动者的加班费主张是否合理。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加班与否,就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通过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变劳动者对于加班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有效缓解隐性加班现象。同时,并不妨碍用人单位行使经营权和对劳动者的管理权。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考勤制度,并由劳动者对考勤结果签字确认,或者建立加班审批制度来规避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这种制度设计与《劳动合同法》强制推行书面合同,并加大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的思路一样,只有加大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的法律责任,并将法律责任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从而通过劳动者的维权行为加大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才能真正换来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尊重,扭转监管部门无力监管的局面,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3.在国家立法层面规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禁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低于劳动者正常工资的标准计算加班费。在国家层面明确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工资确定和支付权的放开,产生了很多工资名目,使得加班费已无法通过基本工资、标准工资等内涵和外延都无确定所指的名词确定。因此,目前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的表述及计算方式有很大差异,很多地方立法采用概括及列举的方式框定加班费计算基数,例如《深圳市劳动者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广东省支付条例》第五十四条;也有地方立法求助于集体合同规定,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的规定。各地规定的不统一,加大了人才流动过程中产生劳动争议的风险。二是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都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劳动者加班费基数至少应与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相同,这应当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予以明确。有鉴于此,建议参照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劳动者前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劳动者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四篇: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从地沟油到增白剂;从铁酱油到三聚氰胺;从转基因到抗生素;从染色脐橙到蜂胶造假;从激素门到乳业诽谤门··· 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是否我们今天所吃的食物中,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被查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前不久,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看了上述报道,我不禁对学校食堂里的馒头产生了恐惧。仿佛拿在手里的不再是那香喷喷的小馒头,而是比鹤顶红更毒的毒药。“用色素化装的馒头,居然能堂而皇之摆在大超市的货架上”真是不禁使人怀疑:难道超市的经营者都是残障人士?智力退化到连三岁孩童也明白的道理—做人要厚道,都淡忘了吗?可那年利润过千万的收入有从何来呢?

与此同时在4月11号左右,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工业园区马坊村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问题牛奶”事件。据获悉,到目前为止,在此次平凉牛奶中毒事件中,因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新鲜牛奶已导致3名幼儿死亡;36名患者大部份已治愈出院;尚有3名患者留院观察。牛奶中毒的阴影笼罩在马坊村,同时也萦绕在全国公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染色”馒头、“健美”猪肉、“回炉”板鸭、“问题牛奶”,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呢?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口吐白沫、呼吸困难、瞬间休克、无疾而亡,最后连咋死的都不清楚。真是可悲!可叹!

别以为那些事情离我们还远着呢。一星期前,阜阳师范学院的小卖部被拆除了。原因是校领导发放了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文件:安徽宿县某中学的二十多名学生因食用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方便面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食物中毒现象。为保障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的身体健康,现对阜阳师范学院食堂管理下的小卖部进行拆除。小卖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转移“阵地”,重新开张。这一拆一移之间,不仅苦了商家,也害苦了我们这些喜欢“偷懒”的学生。从此以后,我们不得不多走几步去校门口买面包了。也许对那些秉持着“走走更健康”理念的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原来食品问题离我们竟是如此这般亲近。、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思考可谓感慨颇多。温家宝总是强调商家应该流有“道德的血液”,并采取了一连串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2011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的热点考题。可见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是十分关注的,那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反而越演越烈呢?这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经营者的道德良心,也需要全国公民的权利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第五篇: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原创

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近日,苏州南环桥附近的居民住宅正在进行拆迁,南环桥属于苏州的老城区,靠近南门车站和观前街,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近日来的拆迁工程,致使曾经的老城区满目疮痍,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不仅如此,沈阳暴力拆迁、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政府野蛮拆迁、北京野蛮拆迁、南京玄武区拆迁办等近年来违法违规强制拆迁的事件此起彼伏,然而这只是经过媒体发掘的一部分,由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如何正确调节拆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着旧城改造,由拆迁带来的纠纷呈上升趋势。并且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由拆迁带来的较为激化的矛盾。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拆迁这一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域承待法律规范。

恶性拆迁问题的恶劣影响显而易见,这些拆迁矛盾的原因又有哪些?究其原委,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社会变化引起《拆迁条例》的误用

2、公民的私权利意识尚未强化,只要政府提出拆迁,被拆迁人极少反对;

3、商业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尚未大量出现,更未形成为一个产业,地方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房地产开发,《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颁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至1998年7月才颁布;

4、当时的拆迁目的多以城市的道路交通和市政建设为主,被拆迁的私人房屋的数量少;

5、房地产的价格低,补偿的价款与重新购买的差额不大。

(引自《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二 法律体制方面的缺陷

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此条例制定了当地的拆迁管理规定。不同地区的法律条文不同,导致行政管理的混乱。关于拆迁补偿方法,规定也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规范规定,因此带来了实际操作中难以预料的混乱现象。同时,拆迁实践中的“钉子户”这一词就反映着拆迁者与被拆迁者的对立关系,暴露出立法理念的落后。

三 执法及行政手段

拆迁办公室是专门管理拆迁事务的机构,执掌着拆迁人权。目前存在着较多的违反法律程序、野蛮拆迁等情况,执法水平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被拆迁人的感情导致了此类矛盾的激化。(摘自互联网)

以上的种种,即是导致拆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的原因。抗法和暴力执法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就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够和不尊重私有财产权。因为拆迁不当所引起的各种悲剧值得人们深思。要想缓解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所引发的问题,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仅靠行政命令是不够的。

由此,提出几条观点,以缓和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1.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拆迁的法律法规

首先,颁布正确的法律是维护拆迁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也只有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维护公民的利益,也可以促使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断绝了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私利的途径。

2.就政府而言,应严格依法行政。

政府的相关机构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使被拆迁人信服,也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纠纷,不少地方政府走的是“强硬派路线”,以权压人,以势欺人,根本没有把拆迁户放到平等的谈判位置,这样是把人民放在对立面上,不能正常进行的拆迁工程可想而知。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疏通被拆迁人的权利救济渠道。

现实中的种种悲剧都是由于没能妥善解决拆迁矛盾所造成的,能够与被拆迁户进行合理平等的协商是最后的途径,毕竟被拆迁户属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到出乎意料的成果。

拆迁引起的社会问题已不容我们忽视,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是政府缓解拆迁引起的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同时,作为良好公民的我们也不能钻法律的空子,在有关拆迁的制度尚不完善的当今,我们要理解政府的安排,遵守公民道德,尽力配合拆迁事宜。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仅我对现在身边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思考,希望今后这些问题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下载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思考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思考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

    由科普两个字所引发的思考d 文档 [精选]

    由科普两个字所引发的思考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由科普两个字所引发的思考 每次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到网上去查询,这已成为我的一个习惯。因为我有越来......

    由延安城管事件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由延安城管事件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许芳*** 所谓城管,是指我国当前法制体制下,为避免从前多头执法造成的重复执法而产生的综合执法机关。其职能......

    从《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所引发的思考

    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 《广告学名著选读》 (17596104) 课程论文年轻的本土广告公司的未来学号姓名严姝分数摘要:广告行业的兴衰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风向标,而广告市场......

    一句“触动心灵”的评语所引发的思考

    一句“触动心灵”的评语所引发的思考 偶然,看到这样一篇学生作文: „ „ 看见那刺眼的六个字“抄袭是无耻的”,我的心猛的颤了一下,心里有说不出的悔与气。悔的是自己不应该把第......

    小时代的经典话语

    1、“我并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宝马车接送而喜欢你,我也不是因为你的LV包包而喜欢你,我更不是因为你送了我D&G的靴子而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也喜欢你。”2、白光四下流淌,......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 摘 要】理想状态中的公共话语,应对公民的普遍利益和国家的民主有所裨益,其对象是公共事务,其载体是大众媒介。数字媒体时代的公众拥有宽松的公共话语空间,但是公共话语却......

    “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夏先禄 胡甲文 公安研究2006年第4期 摘 要 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不仅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效果,更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