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时间:2019-05-14 19:5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篇: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肯尼亚等国热播,有的地区在开播时甚至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非洲访问,提及此事,他认为这部片子能较好地反映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中国本土文化走向海外,发展文化交流的见证。这说明()①中华民族文化是独一无

二、不可超越的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继承和传播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表现为

A.他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B.它能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C.它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D.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3.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性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根本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今天,我们举行孔子文化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契合当今时代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A.先继承、后发展是促进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继承传统文化就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D.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不可兼得

6.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在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有“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有“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他们的义举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表明

A.先进性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特征

B.传统道德准则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D.传统道德与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 8.文化需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积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我们称之为()

A.传统习俗

B.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

D.传统文艺

9.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稳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10.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

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1.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 诉我们()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1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告诉我们()

A.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B.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鲜明的民族性 C.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D.对待传统文化只要继承不要发展

13.传统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客观依据是()

A.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C.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不断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14.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如今,我国也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 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A.传统文 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6.自重庆市举办“红色短信”大赛以来,“红色短信”作为一种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①可以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②可以丰富每个 人的精神世界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③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促进其发展

④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7.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传统无处不在,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今日中国的发展,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回答18-20题。

18.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______等特点。

①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②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③不仅存在于历史,而且存在于现实之中④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钳制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②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 ③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 ④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2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21~22题: 21.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 D.只有发展才体现继承

22.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说明教育()

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具有选择、传递、发展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2011年7月2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暑期游客接待应急方案。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加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借助音视频技术,采集古书画装裱技术的图像资料,完整地记录了工艺流程、操作手法及技术细节,为防止技术流失上了双保险。这一措施说明()①科技、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4.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身着古色古香服装的中小学生,用明快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一首首古诗词。这样做()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选择题答案:

1-5 6-10 11-15 16-20 21-25

21.近日,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3 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适度地处理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面子问题对于处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很有帮助的。可如今,由于中国人的“面子”情结,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比比皆是,导致粮食浪费触目惊心。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进口大量谷物大豆。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万吨,价值2000亿元,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时下,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拒绝“剩宴”提倡“光盘”成为更多人的共识。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知识,如何正确看待面子文化?(9分)

22.(14分)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彻底反对中医药的惊人观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80多岁的国家级著名老中医何任认为,“否定中医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他说,西医进入中国,也就是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了四五千年,历经了那么多次的瘟疫和传染疾病,都没有发生过一起像欧洲那样动辄死亡上千万人的“瘟疫病”,靠的就是中医药这块瑰宝。

(1)中医是世界医学的瑰宝,针对中医存废的争议,你赞成哪种观点?(7分)(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的中医医术?(7分)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ADB 6-10 BDADD 11-15 CCCCC

16-20 BAACB

21-25AAABC

21.①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文化,在增进情感、促进交流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因时而变。顺应时代变迁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我国当前社会财富还不丰富,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仍需大量进口粮食,面子消费会造成大量浪费,妨碍社会健康发展。(3分)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面子文化,要去除其中的铺张浪费糟粕,继承重情重义精华,立足当前实践,推动人际交往和消费理念的创新。(3分)

15【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对中医的不同认识,分析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解题中注意理论联系 实际,既要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表述,又要结合材料分 析论证。答案:(1)支持中医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中医医术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治病救人方面有西医根本没有的独到方法。所以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2)对待中医医术,我们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应在继承中医优秀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医疗设备,参考现代医学理论,把中医医术发展起来,真正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第二篇: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_____________ 1.除夕有新旧交替之意,“一年连双岁”之说。每到这一天,中国人习惯于守岁、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不变性 ④传统思想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头节)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

3.虽然《大闹天宫》依然能唤起很多人美好的记忆,但“《西游记》都看了几百遍啦”这句话足以让现在的儿童文学家汗颜。孩子的评价很残酷:“我不要看孙悟空,我就要看哈利·波特!”这表明 A.我们的古老文明已经完全失去竞争力B.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不适应现代文明 C.我们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4.“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 的继承。()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5.商周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岩画和陶绘,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就已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在构图、立意、状物、笔致、抒情等方面已初步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范。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②具有文化传递、沟通的功能 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7.2015年1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到“千金只为买乡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些古训对中国坚持与邻为善,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传统思想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总是符合时代要求 ③传统习俗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8.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也提到:“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D.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发展

9.重阳节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2015年10月21日,“乙未年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人文初祖殿前举行,数千名海内外各界代表和群众参加了典礼。这表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稳定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1.从《文化生活》看,漫画中“国学进课堂”的理论依据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C.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此,专家呼吁,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这是因为传统文化()①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发展 ②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财富,我们应予以全面继承,大力弘扬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都()

A.看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传统文化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C.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违背了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的原则

14. 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姓名____________ 1.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是因为()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B.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D.先继承后发展是传统文化的出路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教学派,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①经济、政治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交流有助于文化创新发展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曾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这是因为()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这启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①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④要全盘否定,敢于破旧立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11月21日,近百位专家在

第三篇: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对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4.冼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让人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号角。这说明()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数间民居、一泓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6.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8.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 继承

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0.“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红色短信”如一股清风正气的力量,醒目提神,引人向上。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A.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B.能够维护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C.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D.可以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1.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许多,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传承方式是()A.教育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社会制度的更替 D.思想运动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目前,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业态。比如动漫游戏、网络出版、文化主题公园等。尤其是网络游戏,更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好体现。网络游戏就是最好的例子,连续四年获评“文化企业30强”的游戏企业完美世界,运用自主研发的引擎技术,改编传统中华文化故事,打造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游戏产品。就文化传承而言,材料说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D.思想运动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选择题答题处

1、[A][B][C][D]

5、[A][B][C][D]

9、[A][B][C][D]

2、[A][B][C][D]

6、[A][B][C][D]

10、[A][B][C][D]

3、[A][B][C][D]

7、[A][B][C][D]

11、[A][B][C][D]

4、[A][B][C][D]

8、[A][B][C][D]

12、[A][B][C][D]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隧,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2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10分)

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10分)

15、材料: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2)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10分)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答案

DDBBD BDBCC AB

13、(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

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14、(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1)①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3分)②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3分)③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4分)

(2)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答出l项得5分)

第四篇: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具有继承性。

〇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〇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〇科技进步和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〇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能力目标

〇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〇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人,第一层意思点明了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累下来的。第二层意思说明如想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下设三个目题。

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

第一目是探究活动导人。探究活动结合针灸、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导学

四、教学方法建议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第1课时着重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着重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教学方法建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让学生亲历“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在探究中认同价值目标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观点。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观点。

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学生通常能够观察到现象的联系,但很难深层地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在进行本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如,科学研究中许多对于事物运动规律的发现。除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领域中也有许多规律性的探索。如,经济运行的规律、国际交往的规律以及人才成长的规律等。活动中不仅可寻找到许多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探讨和分析中懂得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

探究活动2:“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很好回答,但是深层追究,学生却不一定得能分析清楚,可引导学生举出实例来说明原因。如,1998年特大洪水的原因,“三门峡工程”与其上游渭河水患的联系,以及近年来仍然存在着的乱砍滥伐导致的后患等,都可以联系“五个统筹”说明联系观点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3:“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分析清楚,因而此探究活动也具有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的功能。为此,教师备课时要收集一些资料,做好知识的准备,以能够自如地驾驭教学,引导主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联系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

探究活动4:“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

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探究活动三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建筑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保护传统建筑的思想意识。

探究活动四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思想对今天的重要影响,感受传统思想的重要价值。

探究活动五通过观点辨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初步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探究活动六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能拘泥于传统文化而要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加以继承的态度。

探究活动七通过观点辨析,引导学生体会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把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探究活动八帮助学生体会科技发展对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探究活动九旨在帮助学生体会思想运动对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十帮助学生体会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难点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如何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人类文化既是人们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新生一代进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人类文化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同时,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文化,这一过程的完成,除了教育,别无他法。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其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就日益突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愈快,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愈频繁,内容愈广泛,社会对教育选择文化的要求就愈高。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继承,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再次,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往来、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体内的人们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而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又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的外民族语言教育。通过教育来

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糟粕,求其精华,因而最为有效。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这种心理优势对吸收和融合外民族文化是极为有利的。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和创造更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关资料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体现了各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和实践的积淀,反映了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表现出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的根基,是使各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讲,传统文化作为价值系统,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如果丧失了,也就丧失了民族自立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人类文化具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适应性。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从来都表现为从源到流的过程,从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演变的过程。实际上,一切前现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掘是其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紧相联系的。例如,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经济基础层面,它建立在封建私有制基础上;在上层建筑层面,它突出伦理和政治功能,与封建社会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相联系。因此,它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有历史局限性。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因而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因而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因而又必须予以批判和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_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古老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和衰落,有些业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物,唯独中国文化既未中断过,也未停止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虽然在历史上,中国也曾遭异族入侵,但军事征服的 60

结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毁灭,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文化进步。这种强大的生命延续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中国处于一个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为中华先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地中海沿岸民族的海洋文化以及中亚、西亚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不同。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世世代代从事简单的农业再生产,因之也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得中国先民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安土乐天、求真务实、循环往复、恒久不变等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环境下孕育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检视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绵不绝,源远流长,正在于它在受到异己文化的挑战时,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己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穷于应付。一方面,它总是居高临下地把异己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体系,要求异己文化俯我就范,以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定势为框架,来解释、消融、改造异己文化因素,在对异己文化的涵濡蕴育中模糊对方的本来面目,最终使其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改变消融异己文化的过程中,又尽量吸收和消化异己文化的养料,来补充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有过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文化也曾吸收佛教的内容而进一步发展。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文化主要包括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古人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就必须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而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有赖于个体的人格完善,有赖于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因而他们主张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做到见利思义,合生取义。只要自己道德提高了,就能在人际交往中,严责于己,宽以待人,不迫人从己,“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尽可能同各种人建立融洽的关系。每个社会成员道德高尚,人类社会和谐,那么人类与自然也就和谐相处了。

3.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含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强烈。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益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驱动的经济。与其他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以此为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否定和批判“一己私利”,肯定和赞扬“天下之利”,倡导为国家、民族“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而视为一己之私利而置天下之利于不顾的人为“贼臣”、“贼民”和“小人”。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将群体精神注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对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无疑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教学建议

教学提纲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与发展统一性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本课导入选择的活动案例是中国传统中医。中医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成就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医学。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中国针刺疗法,并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经络理论。

中国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据媒体报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日前与六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最新签署协议的六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爱尔兰、蒙古、克罗地亚、挪威和埃及。签定政府间的合作协议是中医药在这些国家获得合法地位的前提条件。协议签署后,当地教育机构可以进行中医药教学,教育部门承认毕业生的学历;中医在当地行医,可以获得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医疗行为将得到保障。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7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国中医研究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教师可以事先指导学生分头准备有关传统针灸、传统京剧、传统书法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〇探究活动二

如果有条件,可能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傣族“泼水节”、64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藏族的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共同探讨这些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影响。如果没有上网的条件,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以利于学生讨论。

〇探究活动三

北京菊儿胡同建筑楼的设计,既不是单纯地回到古代建筑,也不是完全纯现代时尚的建筑艺术,而是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对待传统建筑应有的态度。

〇探究活动四

可以结合大同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及其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会传统思想的重要作用。

〇探究活动五

建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按不同观点分成两个小组,准备各自选题的相关材料;确定主要辩论人员和重要的辩论观点和材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

第二课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新编

通过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进行新的创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继承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可以先提出“愚公移山新传”创编原则,让学生搜集信息,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思路。建议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故事新编设计,并且分组创编“愚公移山”新传。然后在全班交流故事新编,请创作人员介绍创作体会和认识,同时观众现场提问、现场评述。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愚公移山”新传的创编体会以及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认识。

传统的愚公移山寓言歌颂的是愚公及其子子孙孙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的执著精神。故事新编要求学生把古代的愚公精神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进行结合,例如,除了挖山不止,是否可以增加在挖山开路的同时开采矿石、兴办旅游景点等。

设计故事新编的案例导人活动,重点是提供新思路,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采用愚公移山故事新编的教学活动,体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3.形成新的理念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我们提倡文化继承,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颜师古注“实事求是”四字,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展。

〇探究活动二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待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应该是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做到批判继承。

在辨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

〇探究活动三

在完成这一探究活动时,建议重点从数字图书馆、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形态转化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让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查找“863”计划、“世界的记忆”项目、“北京人”宣传网

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的有关材料,然后由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搜集信息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讨论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〇探究活动四

建议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分头搜集孔子、老子、墨子和韩非子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探讨。

〇探究活动五

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教育方式如何变革和发展,教育是人们认识世界、拥有文化财富的功能没有改变,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教育方式的变化,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越来越大。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介绍古代私塾教育和现代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互联网教学的特点,并启发学生讨论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4.学生践行要求

启发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事例。

学习方法指导

.利用网络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本课内容涉及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

2.归纳说明的方法。通过列举有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的道理。

3.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解有关教学内容。例如,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4.互助学习的方法。互助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本课内容,可以采取互助辩论的形式,即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两个组结成对子,针对教材中需要辩论的观点,进行辩论。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设计的评价方式有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可以先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请同学们互评、小组和全班同学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凡能积极参与搜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资料的同学,一般评价是优良;如能够广泛搜集信息、形成独特见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展示、获得好评的同学,应给予优加。我们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自己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作出记录。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长期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一种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好好珍惜,一种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抛弃。请结合本课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及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传统文化就是财富,同样也不能片面地说传统文化就是包袱,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教学资源链接

.端午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阳、端

五、蒲节。时在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流行予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始源有说源于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吃粽子、祭龙、“恶日”之说、夏至节等,说法不一,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第一种。从后世端午习俗的内容看,可能起源于“恶日”之所行巫术,后来,附会上纪念屈原的内容。端午时悬挂菖蒲、艾草,插柳,戴香包,抹雄黄酒,都是为了避邪驱恶。民间还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也可能与端午节祛邪除祟有关。

2.元宵节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时在夏历正月十五日。是日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称元宵或元夜。此俗成于东汉,至唐演变为元宵节。上元原为道教上元天官诞辰,举行庆典并出现观灯习俗。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北宋延至五至六夜,明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唐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宋时有猜灯谜,明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观灯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在饮食上的特征是吃元宵,又称汤团,含有团团圆圆之意。在许多地区,春节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为止。

3.中秋节

以家人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型,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代中秋节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从时序上看,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是日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傣、苗、白、68

哈尼、纳西、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亦甚流行。

4.泼水节

中国傣族的新年节日。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节期三天或四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7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人中国傣族地区。今泼水节增加了文艺会演、体育比赛和贸易等新内容。

5.那达慕大会

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旨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每年多在夏秋季举行。主要的体育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和拔河。还有歌舞、说唱等节目。此俗沿习至今,规模日益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现代那达慕增加了蒙古象棋、套马、驯马、乘马接力、乘马斩劈、刺杀、武术、中国式摔跤及田径、球类等项目。举行那达慕时,还结合举办物资交流会及各种文艺活动,深受牧民欢迎。

6.藏历新年

中国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洛萨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根据藏历确定,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汉族春节前后。藏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天文历法,正式使用藏历在宋仁宗天圣五年,时值夏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60年为一个“绕回”。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家家户户用酥油和面粉做糕点,酿青稞酒。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育成青苗,年初一摆在佛龛茶几之上。备有一个叫做竹素切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和羊头,表示一年的收成,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厨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八吉祥徽,大门上画吉祥符号。除夕全家按辈序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抓一把斗内的食物,向天撒去,表示祭神,然后再抓一把放进嘴里。长辈向晚辈祝福扎西德勒,晚辈回贺。仪式后,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熟人参果,敬青稞酒。初一闭门欢聚,初二后,外出互相拜年,持续3至5天。

7.《大同书》

“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表示“天下为公”。康有为《大同书》以“至公”为要旨,故取此名。《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在大同社会里,去掉了国界,69

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灭了级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男女各自独立,“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文教事业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总之,这种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大同书》坚决反对社会的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大同社会只能靠人们扩充仁爱精神,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道路来实现。《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从形式上看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就内容实质来说,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诸原则,去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性质。

8.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虽然称之为“馆”,但并不是图书馆实体:它对应于各种公共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每个拥有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联网,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既是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又是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文化、终身教育、大众媒介、商业咨询、电子政务等一切社会组织的公众信息传播。

9.灸法的起源

灸法可能是在热熨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推测,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兽时,有时被进出的火星烧灼烫伤皮肤,但同时这种局部的烧灼也可以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这种情形反复多次出现,使人们受到启发,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干枯的植物茎叶作燃料,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0.针刺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们偶尔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类似情形多次重复出现后,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人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除了用来刺人身体以治病外,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1.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以后的事。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主要有《玉堂春))《群英会》《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2.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虽然自觉化的书法艺术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时代,造就了两个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此后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隋结束

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孙过庭。

宋元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转折时期,书家追求笔墨情趣,文人意识成为书法的主流。宋代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卓然独立的大家;元代以鲜于枢、倪瓒等人的成就最为突出。

明清两代是书法艺术继承和求变的时期,明人书法大多以姿媚为上,标举高格,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书家。清代书法经历重大蜕变,开创了碑学,傅山、朱耷、王铎、郑燮、何绍基、康有为等都在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至现代,沈尹默、齐白石等人取得很高的书法成就。

第五篇: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后达标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继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练习题

(四)一、选择题 1.2016年是中国农历猴年。与猴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 2.2015年10月28日,“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在福建福州成立,该中心主要致力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保护的研究,同时为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记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每逢农历新年,在不少地方都有舞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闹色彩。但青少年中会舞狮表演的实属凤毛麟角,不禁让人担心“狮艺”这一国粹会不会慢慢失传。有人认为,可否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既能让同学们强身健体,又可以更好地传承“狮艺”这一国粹。这样建议的合理性是()A.对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和发展 B.文化创新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C.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5. 2016年春节期间,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营造了喜庆热烈的节庆氛围。由此可见,传统文化()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6.《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7.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都认为应该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两岸文化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④文化决定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诵读经典”,是因为()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10.(2016·天津卷·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1.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是()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是因为()①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③优秀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3、(2016·江苏卷·24)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6·全国Ⅱ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5年重阳节,有媒体发出倡议,呼吁儿女陪父母一起过重阳。越来越多的人深深体会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父母,就多陪陪父母。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你对“陪着爸妈过重阳”的理解。(20分)解析:本题以“陪着爸妈过重阳”为话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可结合材料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方面思考。

答案:(1)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陪着爸妈过重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5分)(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陪着爸妈过重阳”既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保留,又是对其内涵的丰富与发展。(5分)(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陪着爸妈过重阳”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5分)(4)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陪着爸妈过重阳”既要继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儿女的亲情与陪伴。(5分)

16.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

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可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诵读、理解经典作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能产生积极影响。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加强经典教育有利于继承优良传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17.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某历史文化名城就如何保护古建筑陷入深思,从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诗句“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得到启迪,坚持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城市化道路。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答案:(1)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2)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提高公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016〃全国Ⅲ卷〃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知识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试题解析】(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通过阅读材料和审读设问可以发现,本题可以从立足于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其世界影响力等角度回答。【答案】(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6、(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祠堂文化的认同感,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

(2)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改造或剔除了封建宗法思想残余。

(3)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基础,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文化创新。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课答案

1、解析:选B。“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解析:选D。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①说法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说法错误。

3、解析:选D。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4、解析:选A。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B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7、解析:选C。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8、选A。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时互称“先生”,说明两岸文化血脉相连、同根同源,③当选;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①当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②错误;④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9、解析:选A。题干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项正确。B、D两项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

10、B

11、解析:选C。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人们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正确。①③说法错误,排除。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重视发展教育的原因。①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正确表明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③说法片面;④正确表述了教育的功能。故选D项。13D 14D 15解析:本题以“陪着爸妈过重阳”为话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可结合材料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方面思考。

答案:(1)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陪着爸妈过重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5分)(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陪着爸妈过重阳”既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保留,又是对其内涵的丰富与发展。(5分)(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陪着爸妈过重阳”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5分)(4)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陪着爸妈过重阳”既要继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儿女的亲情与陪伴。(5分)

16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可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诵读、理解经典作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能产生积极影响。(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加强经典教育有利于继承优良传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17、答案:(1)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2)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提高公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知识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8、【试题解析】(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通过阅读材料和审读设问可以发现,本题可以从立足于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其世界影响力等角度回答。【答案】(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下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